关于发展农村种草畜牧业的意见

关于发展农村种草畜牧业的意见

一、对发展农村种草养畜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吟[1](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进行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对揭示草地畜牧业的实施与成效间的协调性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遥感学、草地学、畜牧学等关于空间异质性、地物光谱差异性、草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等理论,针对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与信息化融合、因地制宜的定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技术需求和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天空地一体化为技术手段,获取2015-2020年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数据,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草地畜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研究目标以及对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数据获取成本等需求,获取了多平台、多时空、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据:包括:2015和2020年两期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影像,2020年的2m分辨率GF和ZY卫星数据,高精度无人机影像数据,地面草地样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集成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满足了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精度需求,实现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引入雷达遥感和高光谱地面监测数据,丰富数据类型和监测手段,更加有利于提升监测精度。(2)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正比,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反比,石漠化演变趋势整体呈现由高等级石漠化向低等级石漠化、有石漠化向无石漠化方向发展,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越显着:从2015-202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关岭-贞丰花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8.50%提升至57.87%,毕节撒拉溪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3.03%提升至61.19%,施秉喀斯特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8.45%降低至58.20%,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分别为52.63%、15.09%和0%。从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随石漠化程度越深,增长速率越快,无-潜在石漠化的施秉喀斯特植被保护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和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关岭-贞丰花江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密度由478.55 g/m2增加至708.52 g/m2,增长率为48.06%;毕节撒拉溪由703.39 g/m2增加至1544.96 g/m2,增长率为119.64%;施秉喀斯特由1632.85 g/m2降低为1035.97 g/m2,增长率为-36.55%,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越深密度越小,施秉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草地生物量密度水平较高,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均较好。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强特点,政府制定明确的草地治理与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民种草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地区裸土比率,提升地表植被覆盖度。(3)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选定指标,构建了包括13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为0.4934:0.3108:0.1958。轻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C4、人均畜牧业产值C6、植被覆盖度C1、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C3、人均耕地面积C12等五个指标对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最大,这5个指标权重之和达到目标层权重的61.78%,说明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主要由这5个指标来体现。针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多尺度评价缺乏因地制宜的规范指导问题,构建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用层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试探性,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结合高光谱遥感,更系统科学地把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4)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变化表现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的三类效益增长率最小,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增长率最大,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率最大: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由0.4883下降至0.4503,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由0.3560增长至0.4217,关岭-贞丰花江生态效益由0.2774增长至0.3301。施秉生态效益增长率为负,但在不同时期施秉的生态效益都优于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值在2015年时相对最低(0.1375),但在2015-2020年间的增长速率最快(85.98%)。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比中-强度石漠化区域和无-潜在石漠化区域更具发展优势。社会效益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关系与生态效益变化规律相似,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社会效益值最高,但增长率最低。说明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社会效益发展潜力越大。(5)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联动分析手法:从2015-2020年间,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8173提升到0.8270,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09提升到0.8095,中度-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26提升到0.7589,就综合效益增长率来看,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增长率最小,但与同时期不同等级石漠化研究区相比,综合效益值最高。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在均在变好。施秉喀斯特“两山”效益保持为0.6424不变,毕节撒拉溪“两山”效益由0.4935提升到0.6774,关岭-贞丰花江“两山”效益由0.4879提升到0.6168。施秉喀斯特扶贫效益由0.3290提升到0.3766,毕节撒拉溪扶贫效益由0.2549提升到0.3878,关岭-贞丰花江扶贫效益由0.3352提升到0.4287。施秉喀斯特可持续效益由0.6631下降为0.6349,毕节撒拉溪可持续效益由0.4735提升到0.5539,关岭-贞丰花江可持续效益由0.4021提升到0.4722。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民的贫困扶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要继续鼓励各单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科技推广,加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

苏亚超[2](2021)在《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三西”是指甘肃河西、以甘肃定西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善这一地区“苦瘠甲于天下”的贫困面貌,甘肃省虽先后开展了“兴西济中”和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等一系列扶贫项目,但皆因资金、物资、人力等方面问题而后劲不足。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知悉这一情况后,批准了由甘肃省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针对“三西”连片贫困区域一同协商策划的扶贫项目,并于1983年正式启动。依据“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两年巩固提高”的基本规划,各地在能源、林草、农业、水利、智力教育、移民、产业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政领导责任制,至1992年顺利完成了十年预期目标。因此,本文以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的发展进程着手,主要从背景、实施策略以及所产生的成效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析。“三西”地区在二十世纪开展的这项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的、大规模的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活动,在解决“三西”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增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时实现区域现代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战略决策。

史晓亚[3](2019)在《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生态畜牧业作为现行社会下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农村生态建设,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现代畜牧业的各个方面,将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贯彻于整个过程,该理念以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了推动静乐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对静乐县的生态畜牧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已经具备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包括:政策优势、种草养畜资源优势、畜牧品种优势、区域布局优势、饲养模式优势,并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本文利用DEA模型分析静乐县区域内的猪牛羊的发展情况,结果显示前期的投入和后期收益存在着不相匹配的问题,以及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均衡的问题尤为严重。通过对静乐县目前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静乐县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静乐县生态畜牧业还有以下几个瓶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畜禽发展范围与管理技术不相匹配四大问题。结合静乐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加强政府投入;扩大规模,完善产业链;强化基本设备齐全,加大相关政策指导;引进高新畜禽发展手段。以期能够为静乐县生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养殖收益不断增加提供理论参考。

何天丽[4](2018)在《农田种草养畜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田种草养畜处理的得好坏,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围绕农田种草养畜应该重视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围绕农田种草养畜这一路径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政府、农户和企业作为三个主要的实施操作的主体,应该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意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进农田种草养畜工程的健康长效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志丽[5](2013)在《湖南省涟源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涟源地区属于典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区域内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大量草山草坡、闲置农田可供开发利用,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很大潜力。涟源农区草地畜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草地畜牧业相比,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统计、文献资料收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以及经济学中SWOT分析方法等,通过涟源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剖析涟源市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劣势条件、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发展战略;另外,通过涟源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到今后在涟源地区乃至南方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和启示。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总结,提出发展涟源草地畜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打破旧观念,发展草地畜牧业:思维创新,立草为业;第二,正确把握农田种草与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农田周年种草与季节性种草、牧草种植与开发利用、种草养畜与畜品种改良等几个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发展草地畜牧业;第三,发挥政府在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科学合理发展本地草地畜牧业;引导、扶持农民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服务体系,为草地畜牧业发展服务;第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第五,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服务农区草地畜牧业,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卢俊祥,蒋碧桂[6](2009)在《南丹县种草养畜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对当前南丹县种草养畜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了种草养畜存在的问题、重要性和优势,提出了对策和措施,为南丹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引导种草养畜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颜景辰[7](2007)在《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产品数量更加充裕,种类更加丰富,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必须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几乎成为各地和各级政府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面对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日趋增强。为此,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与生态环境关联并协调起来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便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主要分为10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将生态畜牧业研究领域所关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为论文研究的进行和深入提供理论铺垫。第三章是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及历程进行回顾,以寻找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般规律。第四章则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对其目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以客观判断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与特征表现,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推广背景信息。第五章则以开放的思维,探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其现存模式进行梳理并对几个典型的国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中所存在的一般规律和能够对我国形成借鉴价值的有益经验。第六、七、八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依照畜牧业产业特征和地域分类标准分别对农区、草原和城市郊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在特性和适宜采取的微观操作方案。第九章则是对生态畜牧业产品的贸易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所必须关注的市场导向原则。第十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为今后推进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宏观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并赋予了生态畜牧业以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除关注畜牧业本身外,还十分重视生态畜牧业链条的延伸和功能定位,强调应该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从市场需求、产业化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来合理科学地安排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还注意到了四种转变,即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在技术方式上由传统经验型向技术依托型、在利用方式上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建设型的转变,以在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使之能够在产业系统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价值的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对系统外的负效应,使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第二,归纳和总结了世界不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全面分析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归纳出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和农户小规模生态畜牧业模式,并分别对采用这三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对比,提出了对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三,提出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畜牧业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区域,将畜牧业产业研究与生态经济学紧密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和模式,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在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两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发展城郊生态畜牧业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第四,全面设计了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技术支撑体系。本文在全面分析世界和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生产目标、消费目标、贸易目标和生态目标为主体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以产品战略、结构战略、市场战略和技术战略为重点的战略思路,构建了以生态饲料生产技术、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生产技术、洁净畜牧业生产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对今后推进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杨伟坤[8](2006)在《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省畜牧业发展迅速,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然而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的饲草产业才刚刚起步,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明显滞后于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畜牧业的巨大需求,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优质饲草的短缺日益成为河北省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高效饲草产业体系的建立成为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河北省饲草产业的顺利发展则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文采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层面对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河北省饲草的供给和需求,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饲草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布局,草业产业化经营及支撑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全文按照背景分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逻辑顺序展开。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背景分析。其中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内容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是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分析。首先阐述国内外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其次分析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最后总结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作为基础研究。第三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草业系统工程理论,上述理论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给予了具体的技术支持。第四章是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首先对饲草供给与需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次对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指出优质饲草的严重短缺日益成为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地是饲草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最后,对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这些因素共同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和饲草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发展。第五章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指出生产推动和需求拉动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优化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草业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作为应用研究。第六章是河北省饲草业的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研究。首先对四个主要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对饲草产业进行了

邵治亮[9](2006)在《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陕北丘陵沟壑区发展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面对区域严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在对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了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区域经济结构,并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种草战略进行初步研究。研究首次提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的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种草的基本战略和发展生态草畜业的重大举措。认为在实施退耕种草战略中坚持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利用退耕农田,建立草业基地,满足人民对草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达到退耕种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退耕种草战略实施中,应做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发展区域农村经济同时并进,以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保护作为退耕种草战略的切入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应用性等原则。通过切实解决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有关重大问题与退耕种草战略的关系。同时以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增长为核心,采取强化草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草畜业、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保障体系等战略措施,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一、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特征为退耕种草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区域。区域社会经济功能弱,严重影响着区域国土开发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不断恶化的水土流失给陕北本来就不肥沃的土地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退耕种草己经成了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陕北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果业生产基地,果业、薯业、养羊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巩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粮食供求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短缺变成了供求平衡、连年有余。区域发展草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退耕种草战略,是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突破口。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则应以退耕种草、草牧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同时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二、农民增收是退耕种草战略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陕北丘陵沟壑区目前仍属于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退耕几年来,国家的退耕补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明显地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但在国家停止补贴后,仅从经济效益上考察,退耕农民的收入将有可能低于非退耕户,因而存在复耕的可能。寻求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途路显得十分迫切。退耕种草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符合陕北丘陵

王凤山,段禳全,杜银川[10](2005)在《转变观念 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对发展通渭草畜产业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二、对发展农村种草养畜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发展农村种草养畜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数据处理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
    (一)生态环境因子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2 植被覆盖
        3 石漠化
        4 草地地上生物量
    (二)社会经济因子
        1 人口与GDP
        2 畜牧业GDP
        3 生产与生活水平
        4 劳动力结构与文化水平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筛选方法
        3 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三)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评价分析
        1 生态效益
        2 经济效益
        3 社会效益
    (二)综合效益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准备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准备工作
第一章 “三西”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三西”地区的基本状况
        一、自然状况
        二、社会历史状况
    第二节 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与“兴西济中”
        一、河西商品粮基地
        二、“兴西济中”
    第三节 “三西”建设决策的提出
第二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实施
    第一节 “三西”地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甘肃开展“两西”建设
        二、宁夏西海固地区实现“三条路”并走
    第二节 “三西”建设决策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三年停止破坏(1983-1985):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
        二、五年解决温饱(1986-1990):移民和支柱产业建设
        三、两年巩固提高(1991-1992):构建党政领导责任制
第三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的实施成效
    第一节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第二节 促进了“三西”地区各业发展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三、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形成
    第三节 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坚持宗旨,为人民办实事
        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三、团结一致,动员全社会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文献分析方法
        1.4.2 调查法
        1.4.3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特色与不足
        1.6.1 研究特色
        1.6.2 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畜牧业
        2.1.2 现代畜牧业
        2.1.3 生态畜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3.1 静乐县基础条件
        3.1.1 区域概况
        3.1.2 气候环境及地形地貌
        3.1.3 交通条件
        3.1.4 社会经济条件
        3.1.5 资源条件
    3.2 静乐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3.2.1 政策优势
        3.2.2 居民消费畜禽产品优势
        3.2.3 生态环境优势
        3.2.4 种草养畜资源优势
        3.2.5 饲养模式及饲草资源优势
        3.2.6 畜牧品种优势
        3.2.7 区域布局优势
    3.3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目前的成效
        3.3.1 牲畜的养殖数量发展成效
        3.3.2 畜禽产量及其产值发展成效
        3.3.3 龙头企业发展成效
        3.3.4 草原资源保护及草地建设发展成效
        3.3.5 畜禽品种改良发展成效
        3.3.6 疫病防治成效
        3.3.7 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发展成效
        3.3.8 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的成效
    3.4 发展生态畜牧业对静乐县的意义
        3.4.1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4.2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3.4.3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资源的循环利用
        3.4.4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
4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
    4.1 模型及软件的选择
    4.2 数据的选择
    4.3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4 DEA模型测算结论
5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5.1 畜禽养殖规模与技术适配性差
    5.2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5.3 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持续发展
        5.3.1 种草养畜规模小
        5.3.2 产业链衔接不紧密
    5.4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5.4.1 动物防疫基础不牢固
        5.4.2 粪污处理不规范
        5.4.3 服务体系不完善
6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6.1 引进高新技术使养殖规模效率化
    6.2 加强资金投入扩大养殖规模
    6.3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6.3.1 扩大种草养畜规模
        6.3.2 建立完整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链
    6.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化体系
        6.4.1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6.4.2 强化畜禽粪污与动物病死无害化处理工程
        6.4.3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农田种草养畜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田种草养畜的背景分析
2 农田种草养畜过程中, 各主体分别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政府重视监管
    2.2 农户自觉承担生态责任
    2.3 企业重视发挥资本和技术的优势
3 农田种草养畜实施进程中应该具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重视和强调前期规划
    3.2 应用科学的理念和前沿的技术
    3.3 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结语

(5)湖南省涟源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 国内外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2.1 澳大利亚、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研究现状
        2.2 美国草地畜牧业研究现状
        2.3 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2.4 湖南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2.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3.2.2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3.2.3 统计、文献资料收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3.2.4 SWOT分析方法
第二章 涟源市农区草地畜牧业现状分析
    1 涟源市基本概况及主要自然条件特征
        1.1 涟源市基本概况
        1.2 涟源市主要自然条件特征
        1.2.1 地貌特征
        1.2.2 光热资源
        1.2.3 水资源
        1.2.4 土壤
    2 涟源市草地资源与利用概况
        2.1 涟源地区主要天然草地类型概况
        2.1.1 主要天然草地类型
        2.1.2 各类天然草地主要草地植物及可利用情况
        2.1.3 涟源地区各类草地鲜草产量情况
        2.2 涟源农区人工种植牧草现状
        2.3 草种及牧草改良情况
        2.4 涟源市农区草地畜牧业种草模式
        2.4.1 全牧草轮作
        2.4.2 草田轮作
        2.4.3 果(茶、林)——草——沼——菌模式
    3 涟源市畜牧业概况
        3.1 涟源市畜牧业内部结构现状
        3.2 主要草食动物生产现状
        3.3 草食动物发展模式
        3.3.1 “五个一”发展模式
        3.3.2 “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3.3.3 “小规模,大群体,成片开发”发展模式
        3.4 草食动物品种改良
        3.5 养殖合作社概况
        3.6 龙头企业的发展
    4 涟源市草地畜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情况
第三章 涟源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的SWOT分析
    1 涟源市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的优势分析
        1.1 水热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力高
        1.2 牧草与青饲料种植优势
        1.3 有大量未开发或未充分利用的土地用于种草
        1.3.1 草山草坡
        1.3.2 农闲田
        1.3.3 果园、茶园、及林下土地
        1.4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
        1.5 经济效益
        1.6 种草养畜产业优势明显
        1.7 市场前景广阔
    2 涟源市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的劣势分析
        2.1 土壤贫瘠,雨水供应不均
        2.2 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2.3 畜牧业结构不合理
        2.4 种草养畜观念未形成
        2.5 牧草供应不均
        2.6 牧草品种单一,缺少优质豆科牧草
        2.7 种草养畜生产成本高,效率低
        2.8 牛粪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
        2.9 资金不足
    3 涟源市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的机遇分析
        3.1 面临全社会关注粮食安全的机遇
        3.1.1 膳食结构调整
        3.1.2 食品安全问题
        3.2 面临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机遇
        3.3 面临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4 涟源市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的挑战分析
        4.1 草食动物肉类产量和质量低下与人民饮食要求供需不平衡
        4.2 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草地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
        4.3 品种改良技术和服务体系的建立
        4.4 草食动物产业体系的建立
        4.4.1 草食动物收购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有限,品牌效应难以发挥
        4.4.2 缺乏草食动物交易市场,外销困难
        4.4.3 专业合作社能力发挥不足
    5 涟源市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的战略选择
第四章 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的案例研究
    1 “湘中黑牛”养殖产业发展模式经验与启示
        1.1 概况
        1.2 主要做法
        1.2.1 争取各部门支持
        1.2.2 发展模式科学化
        1.2.3 加强品种改良
        1.2.4 健全服务体系建设
        1.3 启示
    2 涟源市天隆农村养殖科技专业合作社经验与启示
        2.1 概况
        2.2 主要做法
        2.2.1 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完善
        2.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经营
        2.2.3 规模化经营
        2.2.4 技能培训
        2.2.5 资金贷款担保
        2.2.6 与科研机构合作,信息化管理
        2.2.7 引进龙头企业
        2.3 启示
    3 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经验与启示
        3.1 概况
        3.2 主要做法
        3.2.1 公司内部体系建设
        3.2.2 基地建设
        3.2.3 产学研结合,注重品种改良
        3.2.4 成立养牛协会,紧密联系周边农户
        3.3 启示
第五章 涟源市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 打破旧观念,发展草地畜牧业
    2 正确把握几个关系
        2.1 农田种草与开发利用草山草坡
        2.2 农田周年种草与季节性种草
        2.3 牧草种植与开发利用
        2.4 种草养畜与畜品种改良
    3 发挥政府在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3.1 建立健全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政策
        3.2 引导宣传作用
        3.3 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涟源农区草地畜牧业
        4.1 草田轮作
        4.2 果园、茶园套种牧草
        4.3 林下间作牧草
        4.4 退耕还草
        4.5 中低产田改造种草
    5 科技服务农区草地畜牧业,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5.1 加大科研力度,强化部门合作
        5.2 开展优质牧草引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5.2.1 建立本地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库
        5.2.2 加强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选育研究
        5.2.3 加强牧草栽培技术研究
        5.3 开发秸秆资源,改善传统饲喂方式
        5.4 加强草食动物科学养殖技术方法的研究
        5.4.1 品种改良,科学繁育
        5.4.2 疫病防治
        5.4.3 屠宰加工技术
        5.5 创新带头力量,发展龙头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5.6 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南丹县种草养畜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南丹县种草养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
        1.2.1 规模化程度低, 经济效益差。
        1.2.2 规模养殖户资金短缺, 饲养技术水平低。
        1.2.3草畜及其产品质量不高。
        1.2.4 草业资源未充分利用。
2 南丹县发展种草养畜的重要性和优势
    2.1 重要性
        2.1.1
        2.1.2 生态效益显着。
        2.1.3 社会效益显着。
    2.2 优势
        2.2.1 自然资源丰富。
        2.2.2 品种资源优势。
        2.2.3 良好的区位优势。
        2.2.4 技术力量雄厚。
        2.2.5 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产品符合绿色消费要求。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3.2 搞好组织工作
    3.3 搞好市场开拓, 培植种草养畜的龙头企业
    3.4 搞好种草养畜的合理布局
    3.5 搞好品种改良工作, 加快良繁体系的建设
    3.6 搞好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
4 结语
5 致谢

(7)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目的与意义
        1.1.1 生态型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更高层次
        1.1.2 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
        1.1.3 生态畜牧业有利于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的良好衔接
        1.1.4 生态畜牧业是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1.1.5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障居民健康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生态产业研究
        1.2.2 生态农业经济
        1.2.3 畜牧业经济研究
        1.2.4 生态畜牧业研究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内容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畜牧业经济一般理论
    2.2 生态畜牧业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有机畜牧业理论
    2.3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学原理
        2.3.1 供需均衡理论
        2.3.2 循环经济理论
        2.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 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理论述评及发展趋势
第3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轨迹描述与历程分析
    3.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分析及其基本特征
        3.1.1 产品总量不断增长
        3.1.2 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
        3.1.3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3.1.4 集约化的农区畜牧业发展日益明显
    3.2 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轨迹分析
        3.2.1 恢复性发展时期(1949-1957)
        3.2.2 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
        3.2.3 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1979-1996)
        3.2.4 新阶段的全面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3.3 中国畜牧业技术演变轨迹分析
        3.3.1 以家庭副业和从属于农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1979年以前)
        3.3.2 向支柱产业演进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3.4 中国畜牧业经营方式演变历程
        3.4.1 20世纪80年代的商品化、专业户化、企业化发展阶段
        3.4.2 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
        3.4.3 21世纪初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阶段
第4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生态畜牧业形成的基本背景
        4.1.1 生态农业与生态畜牧业的衍生
        4.1.2 生态畜牧业提出的基本背景分析
    4.2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4.2.1 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4.2.2 生态畜牧业的功能定位与种类划分
        4.2.3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4.2.4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4.3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受计划经济和短缺时代的惯性影响,导致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
        4.3.2 受人们认识上的局限,生态畜牧业发展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4.3.3 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养殖规模较小
        4.3.4 科技进步速度较慢,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
    4.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障碍的技术因素分析与制度透视
        4.4.1 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4.2 确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度与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4.4.3 传统观念的制约
第5章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5.1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5.1.1 世界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现状
        5.1.2 世界主要畜产品贸易现状
        5.1.3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5.1.4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5.2 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及其启示
        5.2.1 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2.2 加拿大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3.1 澳大利亚的生态畜牧业
        5.3.2 新西兰生态畜牧业发展
    5.4 农户小规模饲养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4.1 日本畜牧业的基本概况
        5.4.2 日本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5.4.3 日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5.5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5.1 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5.5.2 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5.5.3 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第6章 中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6.1 农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
        6.1.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6.1.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6.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解构
        6.2.1 我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6.2.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3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及路径选择
        6.3.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
        6.3.2 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路径选择
第7章 中国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7.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施条件
        7.1.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建设的实施条件
    7.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7.2.1 草地退化严重
        7.2.2 草原畜牧业生产力落后
        7.2.3 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7.2.4 草原保护制度还不完善
        7.2.5 产后环节薄弱,产业化经营发育迟缓
    7.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7.3.1 季节轮牧模式
        7.3.2 家庭生态牧场模式
    7.4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7.4.1 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
        7.4.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7.4.3 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7.4.4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7.4.5 加快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7.4.6 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第8章 中国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8.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条件
        8.1.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
        8.1.2 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8.2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8.2.1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2.2 以旅游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3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8.3.1 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8.3.2 做好畜牧企业的布局规划
        8.3.3 高度重视优良品种
        8.3.4 广泛应用新技术
        8.3.5 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计划
        8.3.6 建立科学的生产体系
第9章 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分析
    9.1 中国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现状
        9.1.1 中国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9.1.2 中国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9.1.3 中国生态畜禽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9.2 影响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的因素分析
        9.2.1 中国生态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9.2.2 中国生态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9.3 促进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和贸易的对策分析
        9.3.1 国家应加强对生态畜产品相关知识的科学宣传
        9.3.2 严格绿色畜产品认证、监测制度
        9.3.3 创新生态畜产品流通模式
        9.3.4 制定合理的生态畜产品价格
        9.3.5 建立规范化的技术应用及推广网络
        9.3.6 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体系
第10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政策选择
    10.1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与战略重点思考
        10.1.1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
        10.1.2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0.2 中国生态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10.2.1 生态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10.2.2 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技术
        10.2.3 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牧业洁净生产的技术体系
        10.2.4 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10.2.5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10.3 提升中国生态畜牧业产业水平和效益的对策措施
        10.3.1 加快生态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10.3.2 加快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10.3.3 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
    10.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10.4.1 加强生态畜牧业宏观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
        10.4.2 强化优势生态畜牧业区划布局
        10.4.3 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
        10.4.4 深化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10.4.5 引导生态畜产品消费,开拓畜产品市场
        10.4.6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致谢

(8)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饲草产业发展研究
        1.2.2 关于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研究
        1.2.3 草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研究
        1.2.4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3 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1.3.1 饲草、草地和草原
        1.3.2 产业
        1.3.3 饲草产业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基本思路、框架结构与内容布局
        1.4.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1.2 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饲草产业发展概况与特征
        2.1.3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2.1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2.3.1 河北省饲草资源概况
        2.3.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3.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 饲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新增长理论
    3.2 新制度经济学
    3.3 产业布局理论
    3.4 博弈理论
    3.5 草业系统工程理论
    3.6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
    4.1 饲草供给分析
        4.1.1 饲草供给总量及其区域布局
        4.1.2 不同饲草产品的品质结构及比较
        4.1.3 饲草的投入产出分析
    4.2 饲草需求分析
        4.2.1 国内外饲草市场需求的基本概况
        4.2.2 河北省畜牧业发展概况
        4.2.3 河北省饲草需求的定量分析
        4.2.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对比分析
        4.2.5 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预测
    4.3 影响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分析
        4.3.1 自然环境因素
        4.3.2 经济发展因素
        4.3.3 畜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
        4.3.4 消费因素
        4.3.5 市场效益因素
        4.3.6 制度因素
        4.3.7 技术因素
        4.3.8 资本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
    5.1 发展饲草产业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5.2 发展饲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5.3 发展饲草产业,可确保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
        5.3.1 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
        5.3.2 实施草地农业系统,确保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5.4 发展草业综合效益显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4.1 发展草业可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4.2 发展饲草产业可提高大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5.4.3 发展草业社会效益巨大,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5.5 发展草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
    5.6 草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7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
    6.1 饲草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类型
        6.1.1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6.1.2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6.2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分析评价
        6.2.1 天然草地改良利用模式
        6.2.2 林(果)草间作模式
        6.2.3 人工饲草地建设模式
        6.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6.3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配置
        6.3.1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6.3.2 河北省饲草产业的区域布局与模式选择
        6.3.3 典型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饲草产业化经营分析
    7.1 草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探讨
        7.1.1 草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7.1.2 草业产业化内涵和要素构成
    7.2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7.2.1 草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7.2.2 草业产业化是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7.3 草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运行模式
        7.3.1 主要组织运行模式
        7.3.2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绩效评价
    7.4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7.4.1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4.2 典型案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8.1 政府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1.1 进行该博弈分析的前提条件
        8.1.2 河北省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2 基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草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深入分析
        8.2.1 基本面的深入分析
        8.2.2 博弈模型中重要环节的分析
    8.3 博弈模型分析中假设前提条件的释放
        8.3.1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是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8.3.2 实现草业产业化的金融制度创新探讨
        8.3.3 技术进步(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
    8.4 构建合理机制化解饲草种植过程中的意外风险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9.2.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发表文章

(9)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背景
    1.2 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1.2.1 土地的不合理耕种急需改变
        1.2.2 水土流失急需控制
        1.2.3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历史机遇
    1.3 国内外退耕工作研究进展
        1.3.1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进展及现状
        1.3.2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1.3.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对我国的启示
    1.4 实施退耕种草的战略意义
        1.4.1 退耕种草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4.2 退耕种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1.4.3 退耕种草利于国际贸易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选题的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环境分析与综合评价
    3.1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分析
        3.1.1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概况
        3.1.2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现状剖析
        3.1.3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1.4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必要性
    3.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及农牧草业发展状况分析
        3.2.1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状况
        3.2.2 陕北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
        3.2.3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可行性
    3.3 陕北丘陵沟壑区区域经济特征辨识
        3.3.1 区位条件分析
        3.3.2 区域城市发展现状
        3.3.3 区域资源结构特征
        3.3.4 区域资源利用分析
    3.4 陕北丘陵沟壑区粮食供求状况与农民收入状况
        3.4.1 粮食供求情况
        3.4.2 农民收入问题
    3.5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系统特征
        3.5.1 退耕种草系统概述
        3.5.2 退耕种草系统的特征分析
        3.5.3 退耕种草系统要素间关系分析
第四章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抉择
    4.1 退耕种草战略思想
    4.2 退耕种草战略目标
    4.3 退耕种草战略重点
    4.4 退耕种草战略实施原则
第五章 退耕种草战略实施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问题
    5.1 退耕种草战略与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5.1.1 退耕种草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5.1.2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与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5.1.3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5.1.4 退耕种草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2 退耕种草战略与农民增收问题
        5.2.1 农民收入与退耕种草
        5.2.2 退耕种草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调查
        5.2.3 退耕种草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5.2.4 退耕种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5.3 退耕种草战略与粮食安全问题
        5.3.1 退耕种草与粮食安全
        5.3.2 退耕种草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实施退耕种草的战略措施
    6.1 组建草业基地
        6.1.1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成功范例
        6.1.2 建立草业基地可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6.1.3 苜蓿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潜力
        6.1.4 草业基地建设的措施
    6.2 发展生态草畜产业
        6.2.1 实行农牧耦合工程
        6.2.2 陕北丘陵沟壑区农牧耦合发展的条件和模式
        6.2.3 陕北丘陵沟壑区舍饲养羊技术
        6.2.4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草畜产业发展对策
    6.3 完善政策法规
        6.3.1 建立合理的生态林草产权制度,优化退耕地的产权配置
        6.3.2 财政补贴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确保退耕种草的长效激励
        6.3.3 利用地方优势,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6.3.4 加强科学技术在退耕种草中的运用
        6.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草畜业产业化建设
        6.3.6 政府调控和群众参与相结合
        6.3.7 加强退耕种草工程的法制化建设,确保退耕种草的规范化
    6.4 健全保障体系
        6.4.1 强化退耕种草科学研究
        6.4.2 加快退耕种草服务体系建设
        6.4.3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6.4.4 积极寻求对外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转变观念 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对发展通渭草畜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渭发展草畜产业的重要意义
    1.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地方经济。
    2.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二、通渭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种草养畜观念滞后。
    2.饲草作物栽培品种单一, 面积较小。
    3.饲草的加工利用落后。
    4.种草与养畜发展不协调。
    5.种草养畜科技含量低。
    6.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三、加快发展通渭草畜产业的几点意见
    1.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2.引进优质饲草品种, 扩大种植面积。
    3.推广饲草青贮技术, 提高饲喂效果。
    4.种草养畜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5.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草畜生产水平。
    6.推行草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争创名牌, 开拓市场。
    7.完善营销体系, 培植龙头企业。

四、对发展农村种草养畜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张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D]. 苏亚超.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史晓亚.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农田种草养畜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J]. 何天丽.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6)
  • [5]湖南省涟源农区草地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D]. 赵志丽.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南丹县种草养畜现状及对策[J]. 卢俊祥,蒋碧桂.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6)
  • [7]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颜景辰.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3)
  • [8]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 杨伟坤.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1)
  • [9]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D]. 邵治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10]转变观念 积极发展草畜产业——对发展通渭草畜产业的思考[J]. 王凤山,段禳全,杜银川. 甘肃农业, 2005(08)

标签:;  ;  ;  ;  ;  

关于发展农村种草畜牧业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