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律法规的统一与完善

顺应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律法规的统一与完善

一、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蔡春林[1](2019)在《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制度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地,在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贸易增长极制度变迁的极化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突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环境新变迁和国内环境新常态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深入探索贸易增长极离岸功能与在岸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上相辅相成,并通过区港一体化路径的制度变迁破除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促进中国全面开放空间格局的形成。本文在厘清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基本概念及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易混淆概念基础上,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确立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空间效应研究的最基础理论,并进一步延伸出克鲁格曼“区域—城市—国际贸易”三位一体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边界效应理论及港口与腹地关系理论等共同构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结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集聚和溢出的作用,并表现为创新和示范效应,规模效应,开放型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效应,集聚经济效应等,文章进一步定性分析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以佐证开放型市场经济中培育和发展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定的事实解释。在理论分析和事实解释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绩效评价等。最后,文章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核心观点有:第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时代同步性和空间递进性;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集聚扩散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和贸易增长极等方面;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伴随着功能体系的演变与现代整合。第二,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在空间时序上分别呈现为“倒U”型和“倒L”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产业集聚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在空间尺度上展现为从“面”到“点”的不均衡空间格局特征。第三,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通过增长极与点轴开发功能强化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动性,带动了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点”-“线”-“面”发展,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非沿海地区和非港口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弱于沿海城市和港口城市,非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相当。第四,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培育提升了经济增长绩效水平,对港口型地区的提升效果高于腹地型地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自2013年开始改善效果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空间非均衡协调效应。

蔡挺[2](2019)在《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外贸经济发达,特殊监管区域呈现数量多、种类全、设立早、经济贡献大等特征,多年来为苏州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4.11万亿美元,江苏省进出口 5908亿美元,苏州市进出口 3160.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和全省的比重为7.7%和53.5%,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上海、深圳、北京之后名列第4位。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和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作为苏州设立最早,产业配套最完善,通关效率最高的特殊监管区域,对苏州进出口的贡献最为突出。苏州高新区综保区物流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与苏州海关对物流的高效监管密不可分。然而,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的海关监管也存在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通关流程繁琐、海关检查环节多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特殊监管区域里企业产品交货,若不能妥善解决将阻碍企业长远发展,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的海关监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的监管现状,然后介绍了苏州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现状,并以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为例,详细介绍了苏州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举措及成效。随后,分析研究了苏州海关在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规范苏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措施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海关监管能力,推进特殊监管区域物流长效发展。

夏雨[3](2019)在《国家级各类保税区与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全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李克强总理在进行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19年要发挥综合保税区作用,增强自贸区辐射作用。早在2017年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明要为自贸区赋予更多的自由权限,并探索建设自贸港,从而推动全面开放这一全新格局的形成。自贸区及各类保税区的谋划在近年来国家大政方针谋划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外开放的关键之举。基于我国目前对于对外开放更高水平的期待,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国家级各类保税区与自贸区。各类保税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实践,长期以来被寄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厚望,而近年来形成的“1+3+7+1”的自贸区雁阵也备受关注,那么二者究竟有何异同?二者目前发展状况如何?各自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又有着怎样的贡献?本文将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开展讨论。首先,文章对目前既有文献进行了整理,还梳理了与本文相关的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理论以及关税理论。通过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使得本文有了实证假设的大致方向。接着,本文在现状部分对于目前我国各类保税区与自贸区的设立状况与行政管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按照各类保税区和自贸区税收优惠的特质总结了现阶段各类保税区和自贸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其税收政策优惠上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保税区与自贸区存在的问题。在本文的第四部分,为验证这两个特殊经济区域的设立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是否起着积极作用,建立了双重差分模型,选用自贸区与保税区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进行了多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尔后将各类保税区样本进行分地区、分城市等级回归,以探求其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的特征。在第五章,本文选择了三个世界着名的自由经济区的案例,介绍了其各自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探析。文章的最后进行了全文内容的总结、政策建议与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国家级各类保税区的设立促进了所在城市经济发展(2)东中西部的国家级各类保税区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不同,西部各类保税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最强。(3)等级低的城市从设立各类保税区这一政策中获益最多。(4)目前,自贸区设立这一政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作用还不显着。本文提出了科学布局、积极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提升行政服务质量与放宽行政管理相结合、及厘清监管职责,激活管委会权限的政策建议,对于未来探索自贸港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中禹[4](2018)在《新形势下中国保税区的转型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加快对外开放要求,我国政府参考国际上通用的自由贸易园区运营模式,经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及内陆省份陆续建立数十个保税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便是其中之一,它在提振吉林省经济、打造吉林省对外开放窗口、增加整体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快速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长春兴隆保税区的弊端逐步显露,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且投资政策也有待改善等。长春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与战略发展要地,拥有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条件,方便其与位于东北的三十余中等偏上的城市沟通往来,这就使其势必成为东北的进一步发展的顶梁柱。本文深入分析兴隆综合保税区的目前的形式,同时对国内外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以及运营模式进行研究,力图能在国内新的对外开放形式下,找到适合转型升级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全新模式,使其能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从外部环境、保税区内部需求、同类型自由贸易园区经验等方面来看,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园区的动力十足。外部形势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东北地区改革进入关键期,国家东西部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实施;内部要求方面,我国大部分保税区存在立法和定性不清晰,功能与协作受限问题;同类型自由贸易园区方面,国内的上海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巴西的玛瑙斯自贸区、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等都为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第二,结合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具体功能定位、项目概况以及投资额等分析可知,兴隆保税区的转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转型的顺利进行。通过构建评估模型,代入2014-2017年各项经济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观点。第三,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园区,首先应明确自身功能目标,在东北经济缺乏增长动力的大环境下,努力创新,寻找差异竞争和协同合作的机会,这些目标主要包括:成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提高出口加工业附加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端服务产业比重等。

任春杨[5](2017)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公共产品双重外溢视角》文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不断深化,合作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在经历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也逐步认识到国际合作、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区域、次区域贸易合作受到各国的广泛青睐,并展现出其蓬勃的发展潜力。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顺应了全球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态势,是我国与参与国际合作、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背景下,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也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发展、开展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平台。2013年9月,我国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区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自由贸易区在投资制度改革方面,确立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以政府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为特点的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以取消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督为核心的监管制度。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与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深度接轨,对未来我国其他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制度的建立及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仍处于初期阶段,尚存在一系列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也为本文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公共产品双重外溢为视角,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以投资制度具有制度一般性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效能、投资制度具有国际性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双重外溢效应为研究的内生逻辑框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文献分析、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成效、问题以及绩效等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具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本文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的主要创新尝试如下:一是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逻辑框架。笔者提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四大内生逻辑为:投资制度具有制度一般性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效能;投资制度具有国际性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有效发挥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双重外溢效应。二是以公共产品双重外溢效应为视角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进行理论分析。以公共产品双重外溢效应为视角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笔者认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是具有国内和国际属性的公共产品,且投资制度的实施能够产生双重外溢效应。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的双重外溢效应主要体现为:正向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负向的挤出效应和回波效应。三是以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的双重外溢效应进行定量验证。本文尝试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绩效进行定量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三年多来,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显现其吸引投资的积极作用,但也给未实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地区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即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实施产生了正、负双向的双重外溢效应。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也恰恰验证了笔者提出的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具有双重外溢效应的理论观点。本文的篇章结构与主要结论:第1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自由贸易区及投资制度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进行了系统介绍。第2章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内生逻辑框架。第3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历史演变阶段进行了总结划分,并对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现状和特点给予了详细阐述。同时,以投资制度供需和交易费用为分析框架,得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供求非均衡、制度安排交易费用仍需降低及制度继续优化势在必行的结论。第4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认为,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负面清单的制定形式、投资内容和投资口径等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同时,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能够产生双重外溢效应,且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第5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商事登记备案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认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政府行政审批理念由过度重视制度安全向重视制度效率的转变,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实施实现了政府行政审批的“一站式”服务,发挥了明显降低交易费用作用和激励效能。第6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认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核心是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控、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实施发挥了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效能。第7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其吸引投资的积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度的不断完善,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正外部效应会逐渐扩大,负外部效应会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地域均衡发展而逐渐收敛。第8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作出详细阐述。主要建议:审慎完善投资准入制度,加强负面清单的顶层设计;积极改善商事登记备案制度,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继续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约束和激励效应。

朱玉[6](2016)在《武汉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保税区是我国参照自由贸易园区标准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特有产物,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与自由贸易园区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保税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也逐渐暴露出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缺陷等诸多不足,亟待调整改革转型,与国际规则接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其中,内陆保税区——我国保税区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承担着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协调东中西部发展的责任,对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与战略发展要地,拥有长江中游区域最大的港口和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能够辐射中部地区45个中等以上城市,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中部开放深化发展的重任。截止目前,武汉市拥有出口加工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东西湖综合保税区和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本文旨在结合这四大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经验,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尝试寻求其转型升级为自由贸易园区的新模式,为湖北经济增长打造新引擎。本文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国内外相关研究,阐述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出正文;第二章介绍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并把二者进行对比,找出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差距,为下文研究打下基础;第三章对武汉保税区转型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有武汉保税区发展现状与取得的成绩、它本身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差距、武汉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园区进行诱导因素和现实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第四章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园区进行分析,借鉴其发展的成功经验,从中得出若干对武汉保税区转型的启示;第五章提出了武汉保税区转型后的功能定位目标,从法律、管理体制和政策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转型的政策建议,分“三步走”,推进转型;最后是对本文的总结和研究展望。

王君君[7](2015)在《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下正在中国不断推进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希望通过正面清单制度与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对政府行政权力进行有效地规范与约束。它有利于为政府行政权力套上制度的枷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府行政权力以清单式、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将政府机构打造成为一个四壁通透的“金鱼缸”,置于阳光下,接受各类社会主体的监督与制约。2005年,河北省邯郸市公布了全国首份市长权力清单,掀开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发展序幕。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采用国际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即正面权力清单的逆向管理思维,将我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向新的高潮。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宏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的建构与运行提出意见。南京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要求做了具体的努力,将全市51个部门纳入行政权力清理范围。其中,6个部门无行政权力事项,2个部门为涉密单位未列入公布,其余43个部门公布行政权力事项5122项(含许可事项194项)。属于市级行使的行政权力699项,属地行使的行政权力4423项。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创造了权力清单制度史上的新记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拟从当前中国政府正面权力清单制度以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两个层面入手,针对相关试点地区的行政权力改革经验进行梳理与分析,冀望能为深化、完善中国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提供参考选择。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在于:(1)系统梳理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内容与框架,丰富其理论基础。通过对政府行政权力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概念界定、权力清单主体、客体、目的的系统分析;正面清单制度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区别及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运行机制的梳理,力图从各地的试点工作中,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系统框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2)有助于推动政府行政职能与权力监督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政府的各项改革工作已迈入“深水区”。政府的每一次尝试与努力都牵涉到政府权力利益、社会资源的重组,涉及到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权力博弈。政府权力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权力下放,真正还权于市场、社会,这等于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研究有利于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权力边界,保证各权力规范和有序运行。(3)有利于推动我国政府行政权力改革由正面清单制度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转型。政府的职责与使命是为市场与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政府应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市场与社会活力,尽可能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与社会自治力量实现“善治”。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秉持“法无禁止即可为”的价值理念,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给政府行政权力“减负”与“松绑”。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1)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出台是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权力力量博弈的结果。从政府自身角度而言,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权力越位、错位、缺位容易导致权力寻租与权力腐败;从市场角度而言,过度的、错误的或不当的政府权力干预会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加剧市场投资、交易成本;从社会角度分析,政府权力在社会领域的肆意干预不仅有可能扭曲公共意愿,甚至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将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势在必行。(2)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权力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正面清单管理模式无法保证将政府权力完全罗列,并不能完全有效地约束政府的不当行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制度化形式明确市场主体的各类参与行为,以更灵活的管理方式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减轻政府行政负担,强化政府监督职能。(3)正面清单制度与负面清单制度的有序运行需要结合责任清单制度,才能有助于实现对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约束,有利于推进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政府治理需要正面清单厘清政府权力边界,也需要负面清单明确“法无禁止即自由”的管理理念,给予市场更灵活、自主的参与空间,更需要责任清单对政府权力越位、错位、缺位行为开出行政“罚单”,更好的规范、制约政府权力的发挥,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利益代理人与执行者。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是运用学术数据库与搜索引擎查找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历史分析法主要是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历史与社会维度审视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制度的发展脉络。实证分析则是通过对正面权力清单制度的东、中、西部试点实践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的试点工作进行深度剖析,以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比较分析法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系统考察政府权力制约模式的演变轨迹及不同国家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差异。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厘清政府行政权力清单的内涵。通过梳理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发现,国外尚无“权力清单”的明确提法,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内涵含混不清。因此,本研究着力明确权力清单的内涵与外延,为今后研究做理论准备。(2)提出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从上述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三个主体之间的权力运作关系。现有的研究资料很少有系统的剖析框架,全方位的研究政府行政权力所涉及的权力关系与利益博弈。因此,本研究通过三维分析模型系统研究权力清单的本质与内容,彻底厘清政府行政权力边界问题。(3)系统进行正面清单制度与负面清单制度的双重实证研究。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正面清单制度与负面清单制度同时进行双线研究。本文希望能从相关试点地区的工作入手,为当前的实证研究积累素材。本文的研究不足:(1)囿于本人有限的学术能力。本文在研究深度与广度层面,尚存在诸多不足。(2)有限的研究资料。当前关于正面清单制度的研究资料较少,关于负面清单部分都是基于国外相关国家的研究,本土性不强。因此,进一步深化本研究需要克服资料短缺的瓶颈。(3)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本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更深层次的研究需要今后不断拓展。

孙洋[8](2014)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保税区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对扩大进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成立,这对于长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在充分了解综合保税区对出口的促进机制之后,就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运用保税区功能与政策优势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的发展经验与特点之后,选取自由贸易区以及国内保税区代表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选取了相应的影响出口的因素,印证了保税区对出口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并建立了一般性的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模型。随后,结合长春市的产业结构以及区位特点,对长春市的2013年的出口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根据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目前的现状和运作机制,考虑到政府、出口企业在利用综合保税区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过程中的角色,深入剖析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在促进出口方面的运行机理,并建立了具有长春特色的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模型,结合这一模型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分别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保税区通过与区外市场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的贸易平台与条件可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产业聚集度与产业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实力,促进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结合长春市现状,我们选取了符合发展趋势与需求的因素建立了长春市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模型,通过保税区功能政策将区外区内市场灵活有效地联动,促进生产资料与技术资本的双向流通,提升长春市的出口产品竞争力。政府可以着力优化长春市产业结构,在依托原有的出口优势产品基础之上,扶持中小企业已建立新的出口增长点,借以提升自身的出口竞争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提高保税区服务功能效率,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在引进来的基础之上提升自身的出口竞争力,最终达到走出去的目的;企业则要把握政策优势、推进先行先试,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保税区的政策优势,结合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发展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借助长春市各高校的人才优势,助力于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长春市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的研究,找出了影响长春市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建立了直观清晰的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模型,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由于本文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因而在细节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希望后续学者在进行深层次研究时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陈可炎[9](2012)在《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研究 ——以东疆保税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陆续成立了15个保税区、8个物流园区、5个保税港区。这些特殊区域的建设,参考了国外自由贸易港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它们在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引进资金与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地说,这些特殊区域在功能设计、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监管模式等多方面与国外成熟的自由贸易区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当前,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港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概括了国外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自由贸易港区的一些相关理论。其次总结了国外自由贸易港区在法律体系、管理机制、监管体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了具体案例——香港的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接着分析了当前中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及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并对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提出了建议。最后对东疆保税港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通过研究,文章认为,自由贸易港区的运行机制应当以为贸易、投资提供便利为核心理念,真正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不干预”。应当参考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管理体制、法律规范、功能体系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开创性的探索与尝试,着力搭建贸易便利化的平台,使区内的经营者能够拥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充足空间,使自由贸易港区能够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引擎。

察歌乐[10](2012)在《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区通常可以提振出口、改善贸易条件、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并拉动本国经济发展。10年以前,即2002年,蒙古国国会通过了自由贸易区发展法案,并规划出了三个地区作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但是至今三个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仍然缓慢。作为一名蒙古国的留学生,本人创作本文旨在为蒙古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提供可行的发展思路,并希望对未来蒙古国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制定自由贸易区发展规划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的创新点是通过对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内外贸企业的实地调研,总结并发现当前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对自贸区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当前蒙古国自由贸易之所以发展缓慢,最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支持以及俄罗斯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做过实地考察之后,本人发现,自由贸易区内很多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扔不完善,从而限制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例如,目前自由贸易区仍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工业布局、产品定位甚至是目标企业,另外优惠整车管理体系也有待于完善。本文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发展历史和主要类型。第三部分是关于蒙古国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等。并且,本人对区内4家贸易企业的实地调研也体现出了部分蒙古国与俄罗斯、中国开展贸易时存在的问题,对于改善自由贸易区的经营也有借鉴意义。第四部分重点总结了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在发展自由贸易区时的经验与教训。按照这研究提出了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条件。同时得到了蒙古国发展自由贸易区过程中缺少的地点,把它作为下一部分的基础。第五部分则是发展蒙古国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假设从2012年9月俄罗斯即应入世要求开放本国市场,我们能否期望届时蒙古国政府能够进一步完善自由贸易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能够使自由贸易区发挥其优势,并能够对外大力宣传从而将国际领头企业引入园内呢?答案是:很难,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环境新变迁
        二、国内环境新挑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释与辨析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
        二、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自由贸易园区的积极效应和否定效应研究
        二、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及模型研究
        三、关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问题研究
        二、对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转型、创新问题研究
        三、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四、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
        五、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开放度与开放成效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非均衡增长与增长极理念的运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增长极理论的运用
        二、点轴开发理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布局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二节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三位一体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与扩散问题
        二、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区域集聚力问题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运用
        一、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四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
        一、中介效应与屏蔽效应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五节 港口和腹地关系理论的运用
        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二、运输经济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三、城市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四、港口区位论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五、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
    第一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
        一、时代同步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二、空间递进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第二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布局中的集聚扩散作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培育扩大对外开放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挥贸易增长极作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的功能整合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演变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现代整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二、空间权重矩阵选择与估计方法解释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指标选择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变量的相关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二、共线性检验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四、产业集聚时序检验
    第四节 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第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第五节 空间集聚的非线性效应检验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检验
        一、共线性检验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第四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二、分区域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二、非对称性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PSM方法应用分析
        二、PSM分析过程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变量差异性检验
    第三节 PSM绩效评价
        一、全样本绩效评价
        二、港口型地区绩效评价
        三、腹地型地区绩效评价
    第四节 耦合协调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2)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特殊监管区域的涵义
        2.1.2 物流的概念
        2.1.3 海关监管的概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规制理论
3. 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现状
    3.1 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概况
        3.1.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进程
        3.1.2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布情况
    3.2 苏州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情况
        3.2.1 苏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况
        3.2.2 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区域概况
        3.2.3 海关对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物流监管的现状
    3.3 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物流监管的措施及成效
        3.3.1 不断拓展监管功能,提升监管效率
        3.3.2 逐步实施区域整合,实现政策叠加
        3.3.3 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优化监管环境
        3.3.4 秉持多元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升级
        3.3.5 逐步推行改革措施,带动区域发展
4. 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存在的问题
        4.1.1 监管理念创新与实际操作脱节,通关效率不高
        4.1.2 海关人员执法理念、标准等不够统一,执法效果迥异
        4.1.3 严格执法与高效率监管协调水平不够高
        4.1.4 价格管理制度不完备,定价标准不统一
    4.2 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仍较落后
        4.2.2 执法规范类的规章流程不够完善
        4.2.3 海关部门间各自为政影响整体效能
        4.2.4 对海关方针政策总体认识不足
5. 规范苏州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措施建议
    5.1 培养服务型海关理念
        5.1.1 培育服务型海关文化
        5.1.2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5.1.3 加强海关政务公开
    5.2 加强执法统一性建设
        5.2.1 强化执法统一性理念
        5.2.2 建立健全执法统一性制度
        5.2.3 形成执法统一性机制
    5.3 推进海关通关制度改革
        5.3.1 加快区域通关改革
        5.3.2 不断完善电子通关改革
        5.3.3 推行虚拟集中审单
    5.4 统一完税价格确定标准
        5.4.1 明确区域法律地位,增强海关审价合法性
        5.4.2 多部门协作,规范区内“内贸”行为
        5.4.3 重新理解海关定价机制,提高审价工作效率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家级各类保税区与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及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保税区域与自贸区概念
        2.1.2 保税区与自贸区功能
        2.1.3 保税区与自贸区的政策与管理
        2.1.4 保税区与自贸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2.2.2 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理论
        2.2.3 关税理论
3 各类保税区、自贸区发展现状及税收优惠政策
    3.1 保税区设立与行政管理概况
    3.2 自贸区设立与行政管理概况
    3.3 保税区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3.3.1 保税政策
        3.3.2 进口环节税收优惠
        3.3.3 出口退税政策
        3.3.4 区域内税收政策
        3.3.5 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优惠政策
        3.3.6 税务行政优惠政策
    3.4 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
        3.4.1 进口环节税收优惠政策
        3.4.2 税务行政优惠政策
        3.4.3 各地区自主发布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3.4.4 自贸区与各类保税区重合区域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3.5 保税区与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对比分析
    3.6 保税区与自贸区当前存在的问题
4 保税区及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4.1 实证方法介绍
    4.2 数据与变量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2.4 变量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及假设
    4.4 实证结果
        4.4.1 原始结果
        4.4.2 分地区回归
        4.4.3 分城市级别回归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平行趋势检验
        4.5.2 更换被解释变量检验
        4.5.3 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进行检验
        4.5.4 对比单差法检验
        4.5.5 排除加入WTO的影响检验
5 国际经验借鉴
    5.1 德国汉堡自由港
    5.2 韩国经济自由区
    5.3 美国纽约1号对外贸易区建设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科学合理布局
        6.2.2 积极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6.2.3 放宽行政管理、提升行政服务
        6.2.4 厘清监管职能范围,激活管委会权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4)新形势下中国保税区的转型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保税区的内涵及特点
        2.1.2 自由贸易园区的内涵及特点
    2.2 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园区的对比分析
        2.2.1 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园区的相同点
        2.2.2 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园区的不同点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制度创新理论
        2.3.2 区域增长极理论
        2.3.3 经济转型理论
第3章 我国保税区转型发展的新形势
    3.1 保税区外部环境的新形势
        3.1.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3.1.2 国内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3.1.3 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
    3.2 保税区内部因素无法满足新要求
        3.2.1 立法与定性不清晰
        3.2.2 功能与协作受限
    3.3 国内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与借鉴
        3.3.1 上海自由贸易园区
        3.3.2 天津自由贸易园区
        3.3.3 巴西玛瑙斯自由贸易园区
        3.3.4 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园区
第4章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分析
    4.1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概况
    4.2 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4.3 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4.4 转型存在问题分析
    4.5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绩效评估
        4.5.1 指标体系构建
        4.5.2 数据来源
        4.5.3 主成分分析
        4.5.4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的对策分析
    5.1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的功能目标
        5.1.1 成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
        5.1.2 提高出口加工业附加值
        5.1.3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1.4 加大高端服务产业比重
    5.2 对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的具体政策建议
        5.2.1 健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转型的法律法规体系
        5.2.2 全面加快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5.2.3 整合区位发展的优势加强东北三省的区区联动
        5.2.4 及时制定适应保税区转型配套政策和制度设计
        5.2.5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公共产品双重外溢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自由贸易区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1.2.2 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综述
        1.2.3 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研究综述
        1.2.4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1.1 消费需求理论
        2.1.2 社会发展理论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变迁的动因
        2.2.2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2.2.3 制度变迁过程
    2.3 交易费用理论
        2.3.1 交易费用
        2.3.2 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
        2.3.3 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2.4 公共产品理论
        2.4.1 公共产品
        2.4.2 私人产品的供求均衡
        2.4.3 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
    2.5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的内生逻辑
        2.5.1 投资制度具有制度一般性的基本特征
        2.5.2 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效能
        2.5.3 投资制度具有国际性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2.5.4 投资制度优化应有效发挥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双重外溢效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演变及现状分析
    3.1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演变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78~1991 年
        3.1.2 第二阶段:1992~1999 年
        3.1.3 第三阶段:2000~2012 年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
    3.2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现状及特点
        3.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现状
        3.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特点
    3.3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供需及非均衡分析
        3.3.1 投资制度需求及影响因素
        3.3.2 投资制度供给及影响因素
        3.3.3 投资制度的非均衡分析
    3.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交易费用构成
        3.4.1 投资交易主体契约人属性分析
        3.4.2 投资制度的交易费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Ⅰ: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分析
    4.1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现状
        4.1.1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内容
        4.1.2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成效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现存问题
    4.3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的外溢效应及其配置效率分析
        4.3.1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的正、负外部效应
        4.3.2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外溢的正外部效应的配置效率
        4.3.3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外溢的负外部效应的配置效率
    4.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路径依赖
    4.5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评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Ⅱ:商事登记备案制度分析
    5.1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现状
        5.1.1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改革内容
        5.1.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改革成效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现存问题
    5.3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交易费用分析
        5.3.1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总量交易费用模型
        5.3.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交易费用的构成
        5.3.3 降低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交易费用的思考
    5.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安全与效率选择
        5.4.1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安全价值
        5.4.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效率价值
    5.5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Ⅲ: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分析
    6.1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现状
        6.1.1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内容
        6.1.2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成效
    6.2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现存问题
    6.3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博弈分析
        6.3.1 博弈分析方法
        6.3.2 博弈模型构建
        6.3.3 博弈结果分析
    6.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激励性与约束性选择
        6.4.1 制度激励性与约束性功能内涵分析
        6.4.2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激励性与约束性分析
    6.5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评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绩效实证分析
    7.1 实证分析说明
        7.1.1 研究视角说明
        7.1.2 样本选择说明
    7.2 视角一——基于有参数的-T统计量检验和非参数的MANN-WHITNEY检验
        7.2.1 指标选择
        7.2.2 研究方法
        7.2.3 检验结果
    7.3 视角二——基于双重差分方法(DID)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方法
        7.3.2 模型设定
        7.3.3 检验结果
    7.4 视角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实证分析
        7.4.1 研究方法
        7.4.2 检验结果
    7.5 实证分析结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思路及对策建议
    8.1 国外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及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调整
        8.1.1 国外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
        8.1.2 国外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
        8.1.3 国外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8.1.4 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新规则
    8.2 国外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及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8.2.1 国外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8.2.2 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8.3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思路
        8.3.1 投资制度优化原则
        8.3.2 投资制度优化目标
        8.3.3 投资制度优化重点
    8.4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4.1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4.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4.3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6)武汉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 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文献述评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的
        1.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主要内容
        3. 预期达到的目的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二、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概述
    (一)我国保税区的概述
        1. 我国保税区的内涵
        2. 我国保税区的特点
    (二)自由贸易园区的概述
        1. 自由贸易园区的基本概念
        2. 自由贸易园区的类型和功能
    (三)我国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差异分析
三、武汉保税区转型成自由贸易园区的分析
    (一)武汉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二)武汉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差距
    (三)武汉保税区转型成自由贸易园区诱导因素分析
        1. 动力分析
        2. 效益分析——转型后对母城经济的辐射效应
    (四)武汉保税区转型的有利条件分析
        1. 优越的地理区位
        2. 雄厚的产业与经济基础支撑
        3. 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
        4. 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储备
        5. 全面完善的政策环境
        6.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示范效应”与“先行先试”经验积累
    (五)武汉保税区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1. 区港和区区分离
        2. 服务业基础薄弱
        3. 各保税区间功能业务叠加
        4. 自身运营风险
        5. 周边特殊经济区域的竞争威胁
四、国内外典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一)国外自由贸易园区
        1. 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
        2. 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园区
        3. 巴西玛瑙斯自由贸易园区
    (二)国内自由贸易园区实践
        1.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3.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4.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典型自由贸易园区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1. 定位明确
        2. 坚持自由贸易
        3. 健全法律法规
        4. 高效的管理体制
        5. 始终贯彻贸易便利化原则
五、武汉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园区的对策分析
    (一)武汉保税区转型的功能目标
        1. 现代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物流枢纽
        2. 出口加工业升级——重科技与附加值
        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试验田”
        4. 现代服务业——以高端服务业为重
    (二)对武汉保税区转型的具体政策建议
        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2. 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
        3. 整合区位优势以加强区区联动以及区港联动
        4. 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承载东部产业转移
        5.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拓展国内外市场
        6. 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设计
    (三)武汉保税区转型推进步骤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问题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文献述评
    三、研究路线、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1、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研究思路
        3、可能的创新
        4、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政府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基础理论
    一、政府权力制约的经典理论
        1、亚里士多德分权理论
        2、洛克三权分立思想
        3、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理论
        4、杰斐逊双重分权理论
        5、政府权力制约理论在本研究中指导性与应用性
    二、政府失灵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理论
        2、斯蒂格利茨的“缺失”论
        3、政府失灵行为表现
        4、“政府失灵论”在本研究中的指导性与应用性
    三、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发展
        2、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3、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立足点
        4、委托代理理论在本研究的指导性与应用性
    四、社会资本论
        1、社会资本的内涵
        2、社会资本的属性
        3、社会资本理论溯源
        4、社会资本理论在本研究的指导性与应用性
    五、交易成本论
        1、交易成本的基本理论
        2、交易成本的形成原因
        3、交易成本的分类
        4、交易成本的解决
        5、交易成本理论在本研究中的指导性与应用性
第三章 历史考察: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政府权力制约模式
    一、前工业社会: 单向度的权力控制
        1、家国同构的统治型政府权力模式
        2、垂直的权力监察系统
        3、具备一定约束力的谏官制度
    二、工业社会: 双向权力制约
        1、管理型政府行政权力模式
        2、市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型的经济治理模式
        3、市场博弈能力的提升挑战全能行政权力控制
    三、后工业社会: 对政府权力的多重制约
        1、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权力模式转型
        2、资源配置层面市场主导取代行政计划
        3、社会变革倒逼政府行政权力改革
    四、比较分析
        1、政府治理模式的差异
        2、政府行政权力地位转变
        3、政府行政权力制约主体的变化
第四章 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规制政府行政权力的重要工具
    一、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多维度考察
        1、政府层面的反思
        2、市场化改革层面的分析
        3、社会领域的“善治”需要
    二、将政府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可行性: 中国的视界
        1、法律制度层面的分析
        2、公共参与的考察
        3、执法层面的审视
    三、认知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1、制定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目的
        2、明确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使命
        3、定位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主体
        4、厘清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客体
第五章 中国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形成动因: 三维场域的分析
    一、政府层面的内在动力: 权力自我变革的客观要求
        1、全能政府神话的破灭
        2、政府失灵行为
        3、政府治理能力的顶层设计
        4、公共服务的伦理追求
    二、经济领域的外部施压: 市场与政府的博弈
        1、市场权力扩张要求与政府行政审批制约间的矛盾
        2、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与政府权力主导间的冲突
        3、市场低成本追求与准入高门槛间的张力
    三、社会领域的强烈诉求: 社会与政府的博弈
        1、社会自治要求与政府权力压制间的矛盾
        2、公民参与意愿与政府权力干预间的尴尬
        3、社会监督需要与利益集团权力自我保护间的冲突
第六章 中国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考察
    一、建构权力清理的目标锁定基准
        1、于法无据的权力事项
        2、于法有据但不符地方实际的问题
        3、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事项
        4、职能部门的权力交叉重叠问题
        5、权力行使中擅自增加环节的问题
    二、明确内容: 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涵盖事项
        1、清理权力: 梳理政府及部门职责
        2、确认权力: 编制权力目录与运行流程图
        3、配置权力: 现有权力的调整、优化
        4、公开权限: 公开权力清单与流程
        5、制约权力: 建立健全全程监督制度
    三、系统整合: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应协调的几组关系
        1、数量与质量关系
        2、权力下放与承接关系
        3、共性与个性关系
        4、“清单”与“网”的关系
    四、推进逻辑: 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落实程序
        1、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原则
        2、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时间安排
        3、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步骤
    五、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机制
        1、政府内部权力动力机制
        2、政府与市场的权力作用机制
        3、政府与社会的权力互动机制
第七章 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施案例: 各地试点的现状考察与反思
    一、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1.0时代: 三个试点地区执行效果考察
        1、东部地区的试点: 江苏睢宁的干部系统化改革
        2、中部地区的试点: 河北成安的权力改革之路
        3、西部地区的试点: 成都武侯“一把手”权力勘界
    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2.0时代: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实施
        1、上海自贸区简介
        2、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现实条件
        3、上海自贸区管理制度的创新
        4、负面清单模式与传统正面清单制度的区别
        5、上海自贸区制定的负面清单
    三、比较分析: 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执行现状反思
        1、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成效
        2、当前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3、比较分析
第八章 他山之石: 若干国家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践及启示
    一、权力清单制度发端: 英国公民宪章运动
        1、行政权力实施标准
        2、官方信息获取: 信息自由法的保障
        3、贯彻行政权力标准的外部控制
        4、行政权力的救济: 控诉程序启动
    二、最少的权力干预: 美国负面清单制度考察
        1、雏形: 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发展: 与若干国家的双边贸易协定
        3、成熟: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4、美国的负面清单制度
        5、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三、较少权力干预: 韩国权力清单制度考察
        1、取消贸易壁垒: 以申报取代审批
        2、设定负面清单: 具体行业、领域的公布
        3、贸易保障措施: 相关法律的制度保障
    四、对我国权力清单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1、政府的“自我削权”: 监管重于审批
        2、权力的合法性溯源: 法律制度的完善
        3、重视负面清单: 激发市场活力
第九章 对策建议: 推进与优化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若干思考
    一、完善和强化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促进政府行政权力自我改革
        1、摸清家底: 法无授权不可为
        2、自我削权: 行政审批制度转型
        3、财政控制: 预算审批制度创新
        4、金融改革: 优化金融服务
        5、挤压权力弹性: 控制自由裁量权
    二、必须完善负面清单模式: 推动市场结构调整与升级
        1、市场活力加法: 交易成本最小化
        2、负面清单制度: 法无禁止即可为
        3、克服市场负效应
        4、复制与推广自贸区模式
    三、必须落实责任清单制度: 强化社会监督与制约
        1、知情权保障: 公布政府权力清单
        2、参与权保障: 完善听证制度
        3、监督权保障: 社会主体监督权益的法律确认
        4、媒体的监督权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际贸易及保税区相关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自由贸易区
        2.1.2 保税区
    2.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古典贸易理论
        2.2.2 新古典贸易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
        2.2.4 新新贸易理论
    2.3 保税区及自由贸易区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国内外对比分析
    3.1 国外自由贸易区出口促进作用分析
        3.1.1 欧洲自由贸易区
        3.1.2 北美洲自由贸易区
        3.1.3 国外自由贸易区出口促进机制
    3.2 国内保税区出口促进作用分析
        3.2.1 黑龙江绥芬河保税区
        3.2.2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
        3.2.3 国内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
    3.3 国外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比较
    3.4 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模型
第4章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模型构建
    4.1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发展建设现状及展望
        4.1.1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建设历程
        4.1.2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发展规划
    4.2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功能与政策分析
        4.2.1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功能分析
        4.2.2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优惠政策分析
    4.3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模型
第5章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5.1.1 健全保税区法律体系
        5.1.2 提升保税区服务实力
        5.1.3 加强区内招商引资工作
        5.1.4 扶持区内重点出口企业
        5.1.5 加强保税区之间联动合作
    5.2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5.2.1 充分利用保税区优惠政策
        5.2.2 提升长春企业自身产品品质
        5.2.3 发挥长春企业自身产业优势
        5.2.4 利用长春市各高校人才优势
        5.2.5 利用信息网络把握市场动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研究 ——以东疆保税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外自由贸易港区的相关理论与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自由贸易港区的相关理论
        2.1.1 自由贸易港区的定义与功能作用
        2.1.2 国外学界关于自由贸易港区的论述
    2.2 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历程
    2.3 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区与中国保税区的运行机制比较
    3.1 自由贸易港区的政策特征
        3.1.1 功能定位明确
        3.1.2 行政管理体系简单、高效
        3.1.3 富于弹性的海关监管体制
        3.1.4 完备的、成体系的优惠性政策
    3.2 自由贸易港区运行案例-香港的自由港建设
        3.2.1 香港发展自由贸易港区的经验
        3.2.2 香港经验的分析
    3.3 保税区
        3.3.1 我国保税区的概念
        3.3.2 我国保税区的成就
    3.4 我国的保税区与国外自由贸易港区的比较
第四章 中国保税区转型的总体战略分析
    4.1 中国保税区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4.1.1 法制不健全、立法工作滞后
        4.1.2 管理体制落后
        4.1.3 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
        4.1.4 不能均衡发展
    4.2 瓶颈的形成原因
        4.2.1 历史原因
        4.2.3 政策原因
        4.2.4 体制束缚
        4.2.5 政策优势逐渐弱化
    4.3 突破瓶颈的基本对策
        4.3.1 形成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4.3.2 加快政策调整
        4.3.3 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大港,实施区港联动
第五章 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的策略研究
    5.1 东疆港保税区简介
    5.2 东疆保税港区发展的 SWOT 分析
        5.2.1 优势因素(S)
        5.2.2 劣势因素(W)
        5.2.3 机会因素(O)
        5.2.4 威胁因素(T)
    5.3 具体政策建议
        5.3.1 改进海关监管模式
        5.3.2 制定优惠的政策体系
        5.3.3 创新管理体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3.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3 蒙古国内学者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
    2.1 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概念
        2.1.1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2.1.2 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类型
    2.2 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和发展历程
        2.2.1 自由贸易区的作用
        2.2.2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第3章 蒙古国自由贸易区现状分析
    3.1 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3.1.1 阿勒坦布拉格自由贸易区概况
        3.1.2 扎门乌德自由贸易区概况
        3.1.3 查干诺尔自由贸易区
    3.2 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初始规划与管理失误
        3.2.2 缺乏发展战略
        3.2.3 缺乏基础设施
        3.2.4 优惠政策模糊
    3.3 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制约因素
        3.3.1 直接因素
        3.3.2 间接因素
    3.4 蒙古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机遇
        3.4.1 俄罗斯加入WTO对蒙古自由贸易区发展会带来的机遇
        3.4.2 中俄之间转口和加工贸易机遇
        3.4.3 欧盟普惠制(GSP)优惠政策机遇
第4章 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
    4.1 中国保税区发展经验借鉴
        4.1.1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概况
        4.1.2 中国保税区主要类型
        4.1.3 中国保税区优惠政策
    4.2 俄罗斯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借鉴
        4.2.1 俄罗斯经济特区发展概况
        4.2.2 俄罗斯经济特区主要类型
        4.2.3 俄罗斯经济特区主要经验
    4.3 哈萨克斯坦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借鉴
        4.3.1 哈萨克斯坦自由贸易区发展概况
        4.3.2 哈萨克斯坦自由贸易区主要经验
    4.4 中俄哈三国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区别
    4.5 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5章 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对策建议
    5.1 优化自由贸易区战略规划布局
        5.1.1 明确自由贸易区发展定位
        5.1.2 自由贸易区内产业布局合理化
        5.1.3 分区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
    5.2 规范政府扶持政策与监管体系
        5.2.1 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5.2.2 调整自由贸易区的管理结构
        5.2.3 加强政府间的经贸合作
    5.3 加强自由贸易区法律法规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A 蒙古国自由贸易区现存问题调研报告
附录B 俄罗斯经济特区名单
附录C 哈萨克斯坦特别经济区名单
致谢

四、遵从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规的统一与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D]. 蔡春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 [2]苏州海关对高新区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物流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蔡挺. 苏州大学, 2019(06)
  • [3]国家级各类保税区与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夏雨.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新形势下中国保税区的转型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为例[D]. 张中禹. 吉林大学, 2018(01)
  • [5]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公共产品双重外溢视角[D]. 任春杨. 吉林大学, 2017(09)
  • [6]武汉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D]. 朱玉.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16(08)
  • [7]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研究[D]. 王君君. 南京大学, 2015(01)
  • [8]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出口促进机制研究[D]. 孙洋. 吉林大学, 2014(09)
  • [9]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研究 ——以东疆保税港区为例[D]. 陈可炎. 天津大学, 2012(05)
  • [10]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对策研究[D]. 察歌乐.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顺应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保税区法律法规的统一与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