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附526例临床分析)

再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附526例临床分析)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的再探讨(附52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王媛,马文彬,王美玲,李希芝,李明远[2](2021)在《CHA2DS2-VASc评分对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及ABCD2评分对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临床诊断为心源性TIA和非心源性TIA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ABCD2、CHA2DS2-VASc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伴发病及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既往卒中病史等基线特征未发现明显差异,CHA2DS2-VASc评分有显着差异(t=2.70,P<0.05),CHA2DS2-VASc评分诊断心源性TIA ROC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0.526~0.837,P<0.05)。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在临床TIA的实际管理中能够作为参考指标帮助鉴别心源性TIA的可能,从而指导及早院内干预。

王荣宗[3](2021)在《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综合评价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理。方法:共72例病人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入组36例,脱落2例,实际完成34例;对照组入组36例,脱落4例,实际完成32例。试验组予以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共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VAS及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VAS及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VAS及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VAS及NDI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显效率(70.59%)高于对照组(28.13%)。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相关性比较显示两量表数据呈线性相关(Spearman相关=0.362,P=0.002<0.01)。结论:1.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均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颈椎的功能状态,使得患者的眩晕强度缓解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2.在总有效率及总显效率上,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疗法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与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在疗效评价中具有正相关性,侧面说明颈部不适与眩晕同时出现并非偶尔然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其潜在机制。

刘博文[4](2021)在《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肾元亏虚、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内容。研究内容一主要依据心理测量学方法,通过改良德尔菲法获取条目、确定条目及筛选分析条目,编制缺血性中风肾元亏虚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给研究内容二应用。研究内容二选择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诊断标准、中医中风中经络诊断标准且辨证为肾元亏虚、瘀血阻络证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试验按3:1的比例分配病例,采用一级设盲,进行双盲双模拟措施。试验组口服培元通脑胶囊和丹膝颗粒模拟剂,对照组口服丹膝颗粒和培元通脑胶囊模拟剂,疗程12周,随访至发病180天。疗效评价指标为改良Rankin量表、中医证候、NIHS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安全性指标为实验室检查及不良事件。结果:PPS数据集158例,SS数据集183例。1.基线:入组时两组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性别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肾元亏虚证积分、瘀血阻络证积分、NIHSS量表评分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价:(1)病残程度:用药12周及发病180天时,两组mRS评分≤2分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治疗4周后、8周后和发病后90天、用药12周后和发病后180天,两组肾元亏虚证和瘀血阻络证积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访视时间延长,差异显着(P<0.01);(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4周后、8周后和发病后90天、用药12周后和发病后180天,两组NIHSS量表评分较基线变化值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变化值大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能力:治疗4周后、8周后和发病后90天、用药12周后和发病后180天,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75分的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3.安全性评价:试验组14例受试者中发生15例次不良事件,对照组4例受试者中发生5例次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肾元亏虚、瘀血阻络证)可以改善证候,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疾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王洪华[5](2021)在《化痰熄风法对痰湿体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陈子龙[6](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王楠楠[7](2021)在《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醒脑治瘫胶囊、醒脑开窍针刺法作用机制,改善中风病患者的残疾康复率,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方法本项研究的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芜湖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病人,共100例,采用随机单盲、实验对照、平衡设计方案,收集的病例依照就诊时间顺序生成相应的随机号,参照随机号码将病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早餐前口服,1日1次,并予以脑保护、调脂稳定斑块、降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14天。通过观察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m RS量表及中医症候学量表评分的前后积分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凝分析、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大小便常规及心电图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发生情况来评估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程)、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BI指数、中医症候学量表评分均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中医症候学评分值均有降低;BI指数分值改善显着;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9.60%)高于对照组(68.80%),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治疗有效率(89.60%)高于对照组(72.92%),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10%)远低于对照组(8.33%),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较对照组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愈后等方面,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以及改善中医症候症状,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翁柠[8](2020)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包括像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何进一步探索PSCI的机制及早期、有效防治PSCI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医疗问题。本课题基于钙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研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关系、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SCI及其中医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专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10例为PSCI观察组(其中根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再细分为PSCIND组80例,PSD组30例),另招募30例缺血性卒中后无认知障碍患者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较颈部血管斑块情况、骨密度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及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分析PSCI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与国际公认且通用的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MMSE、Mo CA分数的因素。3.根据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包括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血瘀共11个证候要素进行评分,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4.分别分析PSCI、PSCIND、PSD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MMSE、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CI组影响MMSE、Mo CA分数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5.分析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PSCI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比较,PSCI组1,25-羟维生素D、血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s=-0.494,P<0.001;rs=-0.572,P<0.001);1,25-羟维生素D与MMSE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586,P<0.001);1,25-羟维生素D、血Ca与Mo CA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496,P<0.01;rs=0.204,P=0.032<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着1,25-羟维生素D水平增高,MMSE分数也随之增高(B=0.111,P=0.017)。随着NIHSS评分、PTH水平增高,Mo CA分数越低(B=-0.57,P<0.001;B=-0.052,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Mo CA分数越高(B=0.853,P=0.029)。4.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61次,55.45%),血瘀(56次,50.9%),阳亢(43次,39.09%),肾虚(35次,45%)。PSCIN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49次,61.25%),血瘀(43次,53.75%),阳亢(31次,38.75%);PS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肾虚(17次,56.66%),阴虚(13次,53.33%),血瘀(13次,43.33%)。PSCIND组证候积分较高的是痰浊、阳亢、血瘀;PSD组积分较高的是肾虚、阴虚、髓减、血瘀。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髓减、阳亢、血瘀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rs=-0.268,p=0.005;rs=-0.235,P=0.013;rs=-0.206,P=0.031;rs=-0.330,P<0.001);而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202,P=0.034;rs=-0.232,P=0.015;rs=-0.237,P=0.012;rs=-0.334,P<0.001);其中血瘀与MMSE、Mo CA分数相关性最显着。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髓减、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髓减、血瘀积分越高,MMSE、Mo CA分数越低(B=-0.319,P<0.001;B=-0.100,P=0.017;B=-0.268,P<0.001;B=-0.094,P=0.010)。6.亚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ND组痰浊、阳亢、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rs=-0.639,P<0.001;rs=-0.526,P<0.001;rs=-0.445,P<0.001;rs=-0.499,P<0.001;rs=-0.458,P<0.001;rs=-0.404,P<0.001);PSD组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MSE分数负相关(rs=-0.550,P=0.002;rs=-0.416,P=0.022;rs=-0.385,P=0.036;rs=-0.510,P=0.004;),PSD组痰浊、肾虚、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34,P<0.001;rs=-0.610,P<0.001;rs=-0.794,P<0.00)。7.PSCI组中医证候积分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痰浊、阳亢、血瘀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s=0.545,P<0.001;rs=0.371,P<0.001;rs=0.614,P<0.001),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s=0.844,P<0.001;rs=-0.605,P<0.001;rs=-0.737,P<0.001)。而肾虚、髓减、血瘀与血Ca水平均呈负相关(rs=-0.233,P=0.003;rs=-0.226,P=0.018;rs=-0.293,P=0.002)。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钙稳态调节因子PTH水平升高、1,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1,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核心因素。血钙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2.痰浊、血瘀、阳亢、肾虚是缺血性PSCI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阳亢、血瘀是缺血性PSCIND的主要证候要素,肾虚、阴虚、血瘀、髓减是缺血性PSD的主要证候要素,其积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血瘀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危险要素。3.痰浊、阳亢、血瘀积分与PTH呈正相关,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肾虚、髓减、血瘀积分与血Ca水平呈负相关,PSCI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二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PS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脑电图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缺血性PSCIND诊断及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窍或瘀血阻络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5mg,1月后改为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益脑护脉方,川芎15g(折合颗粒3.13g)、天麻12g(折合颗粒2.4g)、石菖蒲12g(折合颗粒1g)、益智仁10g(折合颗粒0.6g),每次1袋,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疗程3个月。在入组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评定中医证候积分、NIHSS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数及MMSE、Mo CA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变化,观察肝肾功等血液学指标及脑电图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两组组间变化以及组内前后自身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治疗后两组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评分均较前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能力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脑护脉方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脑电图异常情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认知功能,在改善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域,临床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益脑护脉方明显优于多奈哌齐。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对于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和瘀血阻络型PSCIND患者,益脑护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3.治疗后试验组PTH下降,1,25-羟维生素D、血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护脉方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

武霞[9](2020)在《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目的:总结神经内科头晕症候病因的临床特点,明确病因分类、病因分层的特点,以期为当前头晕症候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选择2015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及某专家团队门诊诊治的头晕患者,共纳入153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依据目前国际公认的疾病诊断标准、相关指南、专家共识,采用统一的头晕症候临床研究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调查、体检、诊断分类。2.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总结本组资料临床特征、病因构成比及病因分层特点。结果:1.本次调查有关该项研究的纳入患者共1532例,年龄9岁~91岁,平均年龄(53.78±14.0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1.65(男性578例,女性954例);其中,<20岁组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余各组均为女性患者占比较大。2.按患者年龄来分层: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40岁以上患者为头晕症候就诊的主力军,占比达83.55%。患者例数、百分比依次为:<20岁组13例(0.85%)、20岁~29岁组64例(4.18%)、30岁~39岁组175例(11.42%)、40岁~49岁组307 例(20.04%)、50 岁~59 岁组 338 例(22.06%)、60 岁~69 岁组 306 例(19.97%)、70 岁~79 岁组 208 例(13.58%)、≥80 岁组 121 例(7.90%)。3.通过对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对比,整体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头晕患者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χ2=15.38,P=0.032),其中男性以60岁~6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女性以50岁~5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4.本研究整体上按疾病归属分为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和不明病因性头晕4大类。其中(1)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最常见,为588例(38.38%),按例数多少排位具体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445例(29.05%)、前庭神经炎61例(3.98%)、梅尼埃病50例(3.26%)、伴眩晕的突发性聋26例(1.70%)、前庭阵发症4例(0.26%)、Hunt综合征1例(0.07%)、听神经瘤1例(0.07%);(2)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共523例(34.14%),具体包括:前庭性偏头痛(VM)239例(15.60%)、后循环缺血(PCI)123例(8.03%)、伴眩晕的偏头痛33例(2.15%)、脑出血16例(1.04%)、帕金森综合征15例(0.98%)、癫痫8例(0.52%)、阿尔茨海默病8例(0.52%)、多系统萎缩(MSA)8例(0.52%)、肌萎缩侧索硬化7例(0.46%)、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7例(0.46%)、晕厥前状态6例(0.39%)、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0.39%)、副肿瘤综合征6例(0.39%)、特发性震颤5例(0.33%)、遗传性共济失调5例(0.33%)、脱髓鞘病5例(0.33%)、胼胝体压部综合征4例(0.26%)、脑转移癌3例(0.20%)、克雅氏病2例(0.13%)、多颅神经炎2例(0.13%)、脊髓空洞症2例(0.13%)、脑干脑炎2例(0.13%)、室管膜瘤2例(0.13%)、Wernike脑病2例(0.1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例(0.13%)、颅颈交界畸形2例(0.13%)、良性颅高压1例(0.07%)、FFI1例(0.07%)、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0.07%);(3)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共375例(占24.48%),具体包括: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共273例(17.82%)、心血管病性头晕53例(3.46%)、药源性23例(1.50%)、CO中毒4例(0.26%)、贫血3例(0.20%)、其他病因19例(1.24%);(4)不明病因头晕症候46例(3.00%)。5.按年龄分层进行病因分析: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病因例数排在前4位由高至低分别为:<20岁组,为BPPV 7例、伴眩晕的偏头痛4例、VM 1例、不明病因者1例;20岁~29岁组,为BPPV 16例、PPPD 13例、伴眩晕的偏头痛12例、VM 8例;30岁~39岁组,为BPPV 38例、PPPD 34例、VM 23例、MD 19例;40岁~49岁组,为BPPV 70例、PPPD 64例、VM 60例、MD和VN并列第4位,为24例;50岁~59岁组,为BPPV 92例、PPPD 80例、VM 67例、PCI 12例;60岁~69岁组,为BPPV 108例、PPPD 53例、VM 38例、PCI 27例;70岁~79岁组,为BPPV 80例、PCI 35例、PPPD 26例、VM 23例;≥80岁组,为PCI 43例、BPPV 34例、心血管病性头晕21例、VM 19例。因PCI、心血管病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病因而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其中,帕金森综合征、伴眩晕的突发性聋、药源性、SAH、MSA、AD、心血管病性头晕、副肿瘤综合征等在50岁之前较为少见,MD、伴眩晕的偏头痛在60岁以后较为少见。6.按性别分层进行病因分析:BPPV、PPPD、VM、PCI、心血管病性头晕及伴眩晕的偏头痛这6种病因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P=0.019;χ2=17.073,P<0.001;χ2=4.857,P=0.029;χ2=42.463,P<0.001;χ2=18.727,P<0.001;χ2=3.916,P=0.043)。其中,由 BPPV、PPPD、VM 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就诊比例以女性偏高,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7.对排名前6位的常见病因(BPPV、PPPD、VM、PCI、VN、心血管病性头晕)按年龄分层逐一分析,发现不同病因的年龄分布各有其特点。BPPV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在<80岁的各组中,始终位居头晕的首位病因,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60岁~69岁、50岁~59岁这两个年龄段。PPPD在20岁以上均有发病,在20岁~69岁的各组间,均处于头晕的第二位病因。VM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病,在30岁~69岁各年龄组中居头晕病因的第三位,70岁以上人群中排位第四。PPPD和VM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均处于50岁~59岁、40岁~49岁这两个年龄段。PCI和心血管病性头晕的发病分别见于30岁以上、40岁以上组中,且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在≥80岁组中分别位居头晕病因的第一、第三位。VN主要在20岁~69岁之间发病,在20岁~49岁3个年龄组中位居第四位病因,在50岁~69岁这2个年龄组中病因排位上升至第五位,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40岁~49岁年龄段。8.患者就诊次数情况:首次就诊者385例(25.13%),就诊2~3次者92例(6.01%),就诊次数>3次者1055例(68.86%),初诊:复诊=1:2.98。9.既往诊断及自我诊断情况: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38例(22.06%)、颈椎病/颈性眩晕276例(18.02%)、血管狭窄/斑块183例(11.95%)、233 例(15.21%)不清楚、其他 502 例(32.77%)。结论:1.前庭系统周围性病症在头晕病因中最为常见,其中的BPPV位于整体头晕病因的首位。前庭系统中枢性病症位居第二,其中包括两大常见病因,即VM和PCI,在整体病因排位中居第三、第四位。PPPD属于非前庭系统性头晕病症,在整体病因中位居第二,其发病率高、诊出率低,亟待关注。2.相当数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疑难、少见病是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病种繁杂,需加强认识、总结甄别。3.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60岁~69岁的男性和50岁~59岁的女性是头晕的主要发病群体。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各有特点。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4.头晕症候整体以女性多见。6种头晕病因性别差异突出。BPPV、PPPD、VM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症候以女性为主,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5.头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重要症候。医患对“脑供血不足”、“颈性眩晕”存在认识误区的现象较为普遍。第二部分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了解VM患者5-HT水平、评估其前庭功能状态,探讨5-HTR6基因多态性与VM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VM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2016年1月1 日~2018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符合纳排标准的92例确定的V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院内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2.方法:进行(1)5-HT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Gilson公司)测定血浆5-HT浓度;(2)前庭功能检测:包括冷热试验(<0.025Hz)、摇头试验(1~2Hz)、前庭自旋转试验(2~6Hz);(3)选取基因多态性位点:利用美国NCBI网站平台(http://www.ncbi.nlm.nih.gov/)查找到5-HTR6基因的DNA全序列,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成对标签法筛选,之后通过标签SNPs筛选软件Tagger选出了 5-HTR6基因内的rs770963777(C/T)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4)血液DNA的提取:按照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Teke公司)的操作说明进行提取;(5)测定DNA浓度:使用美谷公司的SpectraMax QuickDrop超微量核酸分析仪对DNA浓度进行测定;(6)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使用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的 TaqMa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genotyping assay kit 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得到分型结果;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VM组和对照组间5-HT水平的比较发现,VM组5-HT水平低于对照组,t=3.831,P=0.037,有统计学意义(P<0.05)。2.VM组和对照组前庭功能检测结果比较,显示两组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分别为36.96%、5.00%,χ2=30.231,P=0.000;摇头试验异常率分别为61.96%、2.00%,χ2=80.920,P=0.000;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分别为25.00%、2.00%,χ2=22.381,P=0.000。VM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3.遗传平衡检验:VM组和对照组的5-HTR6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VM组χ2=0.29,P=0.86,对照组χ2=1.49,P=0.48,两组5-HTR6 rs770963777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具有可比性。4.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三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C、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04%、31.52%和 5.44%,对照组分别为 45.00%、48.00%和 7.00%,VM 组中 CC 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340,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8.80%、21.20%,对照组分别为69.00%、31.00%,VM组中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52,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水平的5-HT与VM发生相关,它可能成为VM临床诊断、监测药物反应以及观察疾病的预后和进展的有效指标。2.VM患者同时存在中枢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联合针对不同频率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可提高VM的临床检出率。3.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多态性与VM的发生相关,CC基因型显着增加了VM的发病风险。

王兴周[10](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病例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2方法本次研究受试者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内三科,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住院的符合缺血性卒中(恢复期)诊断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所有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65),用法用量:0.9%NaCl100ml+前列地尔10ug,静滴每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用法用量:水煎内服,每日1剂,2次服用,每次100ml。两组同时连续用药2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情况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价;比较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tumor necrosis factorαdetection,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MMP-9)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和用药安全性。本试验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后实施。3结果(1)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失4例,对照组脱失3例。最终完成有效受试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2周后,治疗组36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6.11%;对照组3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8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Deficits score,NIHS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4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运动功能修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机体炎症水平有关。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的再探讨(附52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的再探讨(附52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CHA2DS2-VASc评分对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1.2.2 量表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CHA2DS2-VASc评分对心源性TIA鉴别诊断的价值
3 讨论

(3)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6 中止试验标准
        1.7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2.5 治疗方法
    3 临床观察项目与疗效评分标准
        3.1 一般项目
        3.2 观察指标
    4 安全性评价
    5 不良反应处理
    6 依从性评价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学处理
    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基线的比较
        2.1 性别分布的可比性分析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及病程可比性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颈性眩晕评估量表积分比较
        3.2 眩晕强度视觉模拟评分表积分比较
        3.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积分比较
        3.4 量表的相关性分析
        3.5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4 安全性分析与不良反应情况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颈性眩晕认识
        1.1 病名探讨
        1.2 病因病机
        1.3 传统医学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认识
        2.1 概念沿革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手段
    3 课题设计思路
        3.1 立题依据
        3.2 以“下实上虚”立论再探讨颈性眩晕病机
        3.3 以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为治疗方案的依据
        3.4 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对照组的依据
        3.5 量表的选用及思考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基线分析
        4.2 指标比较与分析
        4.3 VAS与 NDI在治疗前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疗效差异性分析
    5 项目存在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5.1 扩大样本量
        5.2 完善客观指标
        5.3 增加随访
    6 研究者对本研究推拿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特色与创新的思考
        6.1 手法量化,筋骨同调,靶点精确
        6.2 推拿手法的继承与创新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肾活血法治疗中风病研究
        1 肾虚、瘀血立论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2 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病证结合证候诊断量表研究
        1 病证结合诊断量表的分类
        2 病证结合诊断量表的编制
        3 病证结合诊断量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一 缺血性中风肾元亏虚证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二 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肾虚血瘀”病机认识
        2 “肾元亏虚证”证候诊断标准方法学研究
        3 培元通脑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中风病肾元亏虚证诊断量表
    附录2 中风病瘀血阻络证诊断量表
    附录3 改良Rankin量表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5 Barthel量表
    附录6 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调查表制定
        7 调查方法
        8 样本量估算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一般情况统计
        3 脑梗情况统计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三、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8 中药标准化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中药用药规律
        2 患者一般情况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三、讨论
        1 用药规律分析
        2 中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分析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估
        2.4 安全性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数量的样本估算
        1.3 病例脱落分析
    2 数据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有效率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后m RS评分对比
        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对比
        2.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有效率比较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1.1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3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的研究
        1.4 西医治疗现状
    2 传统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于中风病风痰阻络证型、方药的认识
        2.2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研究
        2.3 醒脑治瘫胶囊的研究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3.3 西医临床疗效分析
        3.4 对BI指数的影响
        3.5 对m RS评分的影响
        3.6 对中医症候量表的影响
        3.7 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3.8 本研究的创新点
        3.9 不足指出及未来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PSCI的研究进展
        1.1.1 PSCI的定义
        1.1.2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的比较
        1.1.3 血管性损害、炎症反应等因素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4 钙稳态调节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5 PSCI的诊断标准
        1.1.6 PSCI常用评估量表及检查
        1.1.7 PSCI的西医治疗现状
    1.2 中医对PSCI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2 中医对PSCI的认识
        1.2.3 中医对PSCI病因病机的认识
        1.2.4 PSCI的中医证候分类
        1.2.5 中医药治疗PSCI的进展
    1.3 基于文献分析对PSCI治疗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 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 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认知功能评估
        2.2.6 观察内容
        2.2.7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2.3.2 PSCI组 MMSE分数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3 PSCI组 MoCA
        2.3.4 影响MMSE分数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5 影响MoCA分数的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6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2.3.7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2.3.8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回归分析
        2.3.9 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4.1 钙稳态调节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关系
        2.5 讨论
        2.5.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
        2.5.2 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2.5.3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关系
    第二部分 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 PSCIND 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1.7 脱落标准
        3.1.8 中止试验标准
        3.1.9 研究方案
        3.1.10 观察指标
        3.1.11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3.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
        3.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估
        3.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3.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电图信号分析比较
        3.2.7 安全性探讨
        3.3 结论
        3.4 讨论
        3.4.1 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
        3.4.2 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
        3.4.3 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因果同治”
        3.4.4 益脑护脉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3.4.5 基于钙稳态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PSCIND患者的可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头晕症候的临床调査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10)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与排除
    2.4 病例选择及分组
    2.5 分组干预
    2.6 标本采集
    2.7 指标观察
    2.8 疗效判定标准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分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3.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3.5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
    3.6 两组ADL评分比较
    3.7 两组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 水平比较
    3.8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治疗
    4.2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分子机制
    4.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4.4 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病机特点与补阳还五汤干预作用
    4.5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4.6 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作用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的再探讨(附52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CHA2DS2-VASc评分对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J]. 王媛,马文彬,王美玲,李希芝,李明远.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1(03)
  • [3]颈部“分部分层”推拿配合仰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王荣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D]. 刘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化痰熄风法对痰湿体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D]. 王洪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王楠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D]. 武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10]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兴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再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附52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