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库区航运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三峡工程对库区航运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一、三峡工程对库区航运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1](2019)在《三峡水库区域水文气候效应及其未来趋势预测》文中指出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对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状况具有重要作用。自2003年水库蓄水以来,库区形成一个长600多km,宽1~2km,总面积达1084km2的人工湖泊。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库区及上游流域自然状态和地表水文情势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对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防洪和抗旱带来了新的挑战。定量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库区及上游流域水文气候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大型水利工程区域水文气候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流域未来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灾害预警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三峡水库区域气候效应综合影响下的长江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变化规律,揭示水库蓄水对陆面水文过程和区域气候的作用机制。围绕上述研究目标,论文以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区域气候模式参数方案敏感性评估、区域气候效应与未来极端气候、陆-气耦合模拟系统构建及应用、径流过程预测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及创新成果包括:(1)基于多目标函数秩评分法综合评估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陆面过程方案的选取对长江上游流域模拟性能的影响。72组混合参数化方案对长江上游流域气温具有较好的模拟性能,但对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差。降水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Kain-Fritsch方案对长江上游降水的综合模拟性能最优,而生物圈-大气圈传输方案(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简称BATS)对长江上游气温的综合模拟性能最优。在Kian-Fritsch积云对流方案下,与BATS陆面方案相比,CLM陆面方案具有更高的土壤湿度和感热通量以及更少的蒸散发和降水量,直接导致CLM方案模拟的地表气温偏高。CLM方案中偏暖的地表气温和偏少的蒸散发促使模拟水汽输送能力偏弱,导致CLM方案模拟的降水偏少。同时,CLM方案相对偏干的大气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到达地表的净辐射通量,改变了地表能量收支,进而造成CLM与BATS模拟的地表气温差异扩大。(2)基于Reg CM4分析三峡水库的区域气候效应及其对库区极端降水的影响,揭示三峡水库区域气候效应作用机制。在湖泊方案L1情景下,除春季外,其他季节库区气温均有所上升,年平均气温升温达到0.12℃;年平均降水减少0.28mm/day,其中春季和夏季的减少程度最大;蒸发在秋季和冬季增加,在春季和夏季减少,全年平均增加0.04mm/day。根据MSE、CAPE以及CIN等指标变化差异表明,在水库水面冷却作用影响下,库区白天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导致库区内降水显着减少,进而影响极端降水;气温的变化主要是水库与周围陆地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能量交换,对区域年内能量收支起到了调节的作用;蒸发变化主要受CLM4.5湖泊模型中湖面0.05m处的水温与2m高度气温之间的温度梯度大小及方向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同时还受浅层水温与深层水温的温度梯度大小影响;在湖泊方案L2情景下,弱降水事件受库区气候效应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强降水事件。库区内弱降水事件(50th以下)的强度和频次均显着下降;强降水事件(90th以上)的频次略有减少,但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及强度均略有增加。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降水的影响集中在20km以内,对未来2021-2050年的各项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影响。(3)基于Reg CM4、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简称VIC模型)以及基于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 mapping method,简称QM法)的气候要素校正模型构建长江上游流域单向陆气耦合模拟系统。基于广义似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Generalized Likelihood Uncertainty Estimation,简称GLUE)对VIC水文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可变下渗能力曲线形状参数B和第二层土层厚度D2为模型中的敏感性参数。基于GLUE法计算的95%置信区间基本涵盖验证期各站点的实测径流量,表明构建的VIC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对长江上游径流的模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VIC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长江上游流域的日尺度和月尺度水文过程和流量峰现时间,在校准期和验证期的纳什系数均在0.9以上,相对误差在±10%以内。VIC模型对流域丰水年的模拟性能优于枯水年,对丰水年的年径流总量存在低估,而对枯水年的年径流总量存在高估。基于分位数映射法构建了气候要素订正模型,并对基于单分布和混合分布的分位数映射法订正性能进行评估,根据均方根误差、和方差、相关系数等评估指标,均表明混合分布分位数映射法对降水的订正效果优于单分布。(4)基于陆气耦合模拟系统模拟长江上游流域未来气候和水文过程,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库区气候效应对径流过程及径流组分的影响。Reg CM4动力降尺度预测结果表明,与基准期1971-2000年相比,未来2021-2050年长江上游流域东部趋于暖干,而西部区域暖湿,流域总径流减少约4.1%~5%,融雪径流减少约36%~39%,极端径流略有降低。径流减少主要在流域东南部,降水的减少以及蒸发量的增加是导致该地区径流大量减少的直接原因。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总径流的影响程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相当,并影响径流的小尺度周期。在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简称RCPs)的未来RCP 4.5情景下,湖泊方案L1和湖泊方案L2中水库区域气候效应使得流域年径流总量分别增加了2.9%和3.7%,极端径流略有增加,表明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不利影响。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降水的空间格局及结构的改变是导致流域年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武菲[2](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谭雪霏[3](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郑守仁[4](2018)在《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关键工程,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具有关键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要求研究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在工程决策前,相关单位分别就不同蓄水位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反复论证,使得提交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顺利获批。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有关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复核,对环评中指出的主要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措施。在工程正式建设过程中,编制了《三峡库区及上游污染防治规划》,并敦促库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建立了长江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各环境因子开展了系统而全面的监测跟踪,验证了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相关对策实施的效果。同时应该认识到,在三峡水库库区建设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发挥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保障长江流域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贺成龙[5](2017)在《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文中提出应用水电工程的能值足迹模型,构建生态盈余(EP)、生态影响系数(γ)、生态平衡时间(Te)、生态盈余时间(Ts)参数,实现对三峡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三峡工程建设期的能值足迹占用为5.92×108hm2,水库移民是其主要方面(占56.12%),做好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2)2014年,三峡工程的生态承载力供给为4.38×107hm2,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贡献最大的是水力发电(占59.48%),其次是库区航运、对下游的补水和防洪效益,分别占15.45%、9.74%和7.36%。3)库区水质污染是三峡工程运行期的最大影响因素,每年的能值足迹占用为1.04×107hm2(占70.94%),其中,COD、TN、TP和Hg分别占28.7%、26.50%、5.75%和5.37%;其次是生态及地质灾害等的防治(占21.68%);泥沙淤积的影响比预计的小(占6.20%)。控制入库水污染物并对已经入库的水污染物采取减量化措施,是控制和减小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关键。4)在维持2012—2014年平均投入产出、合理使用年限为150 a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将在2026年实现生态平衡;生态影响系数为0.15,影响等级为Ⅰ级,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是积极有利的。

姚罗兰[6](2016)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全面建成,渠化了湘江长株潭河段,使长株潭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库区城市群,在此背景下开展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效应研究,对于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长株潭库区实际,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2005年至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枢纽运行前后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基于生态资产评估模型,对其生态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在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资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1)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9年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Ⅳ级特征值附近,生态环境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2007年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然而,2010年至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好转趋势,大部分评价指标朝良性方向发展。(2)库区生态资产分析表明:库区2010年生态资产总值(28902.53万元)较2005年(28940.52万元)稍微有所降低,受长沙综合枢纽及城市化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城镇建设面积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及林地面积逐渐减少,2012年长沙综合枢纽投入运行,使湘江水域面积面积增加,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粮食单产及单位面积农田纯受益逐步增加,2014年库区总生态资产较2010年增加了 50.93%。(3)在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资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库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长沙综合枢纽的运行、库区用水效率、土地利用、水体污染、气候波动、生物多样性及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较大。(4)以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生态资产变化及影响因素为研究主线,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对策。主要从如何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对策。

邹学荣[7](2016)在《如何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与时代意义》文中提出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会民生工程;既是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又是河、库和湿地保护修复的生态工程;还是凝炼移民精神的文化工程。工程顺利竣工,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微观上全面落实结出的硕果,又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彰显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性、统一性、战略性、指导性。三峡工程虽然在全国的棋盘上仅是一个局部,但对我国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证战略价值。

王树文,祁源莉,Farhed A.Shah[8](2015)在《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文中认为三峡工程作为一项世界举世瞩目的特大水利水电工程,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和争论,其利弊之争一直没有停止。其中,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众说纷纭,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的、局部的、分学科的定量研究,而宏观的政府政策层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政策分析模型研究更少,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通过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权威资料和数据,在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分析和计算,运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的分析方法,从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中,筛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几个因素,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解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即有利的影响主要是节能减排与防洪抗旱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利的影响主要是泥沙淤积、水污染和地质灾害。并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结合权威专家的利弊观点梳理,得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总体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客观结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改善三峡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政策分析体系模型,具体构建分析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模型,并对政府政策进行了分析与建议,这五个方面的政策分析模型是: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政策分析模型;联动调度协调机制的科学管理的政策分析模型;采取"蓄清排浑"的政策分析模型;转变集中管理的水污染问题政策分析模型;建立多元主体防治与保护体系的地质灾害问题的政策分析模型。

王敏,肖建红,于庆东,刘娟[9](2015)在《水库大坝建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三峡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直接市场法(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恢复费用法)和模拟市场法(条件价值评估法)等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价方法,构建了水库大坝建设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损失评价模型和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三峡工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防洪、水力发电产品和水力发电环境效益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三者分别占总经济价值的23.64%、46.84%和25.31%;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是三峡工程的两个主要负面影响,两者分别占总经济损失的62.78%和13.17%。2三峡工程建设6项正面影响的总经济价值为452.00×108元/a,10项负面影响的总经济损失为87.62×108元/a。3通过选择和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和生态补偿对象,并考虑生态补偿主体的经济效益,提出6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在6种方案中,水电开发业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河流生态系统和移民均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研究提出:目前应采用第6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其生态补偿标准为60.99×108元/a。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刘娟[10](2015)在《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以三峡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态足迹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性分析中,但在生态补偿领域应用的较少。运用生态足迹思想,构建了6类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三峡工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工程建设6项正面影响的生态供给足迹为949.96×104hm2/a,换算成总经济价值为619.18×108元/a;三峡工程建设9项负面影响的生态需求足迹为188.98×104hm2/a,换算成总经济损失为123.18×108元/a。(2)发电产品、调蓄洪水和发电环境效益是三峡工程的主要正面影响,三者经济价值占总经济价值的95.06%;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是三峡工程的主要负面影响,两者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85.56%。(3)三峡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23.18×108元/a,水电开发业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两者承担了95.06%的生态补偿标准额度;河流生态系统和移民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两者获得了91.39%的生态补偿额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构建的模型在三峡工程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二、三峡工程对库区航运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工程对库区航运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水库区域水文气候效应及其未来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水库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1.3.2 陆气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1.3.3 三峡水库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1.3.4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小结
第二章 区域气候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性能评估
    2.1 引言
    2.2 区域气候模式RegCM简介
        2.2.1 RegCM系列模式发展历史
        2.2.2 RegCM4基本物理过程
    2.3 RegCM4的模拟评估及参数化方案敏感性分析
        2.3.1 试验设计与数据
        2.3.2 多目标函数评分法
        2.3.3 综合评估结果
        2.3.4 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对RegCM4气候模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峡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及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三峡库区基本概况
    3.3 试验设计与数据使用
        3.3.1 模型配置与试验设计
        3.3.2 观测数据预处理
        3.3.3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3.4 三峡库区气候效应评估
        3.4.1 三峡库区气候模拟性能评估
        3.4.2 三峡水库对气温和感热的影响
        3.4.3 三峡水库对降水和蒸发的影响
        3.4.4 三峡水库对水分迁移和环流的影响
    3.5 三峡库区气候效应作用机制
        3.5.1 降水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3.5.2 温度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3.5.3 蒸发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下三峡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与数据使用
        4.2.2 极端降水评估方法
        4.2.3 趋势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4.2.4 对流活动分析
    4.3 气候变化下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4.3.1 库区降水模拟性能评估
        4.3.2 气候变化对库区极端降水的影响
        4.3.3 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4.4 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极端降水变化的作用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陆气耦合模拟系统构建
    5.1 VIC水文模型构建
        5.1.1 VIC水文模型发展概况
        5.1.2 VIC模型基本原理
        5.1.3 VIC水文模型基础数据
        5.1.4 VIC水文模型方案配置
    5.2 气候模式动力降尺度误差订正
        5.2.1 混合分布分位数映射法
        5.2.2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寻优
        5.2.3 分位数映射法订正性能评估
    5.3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陆气耦合模拟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候变化下三峡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数据及方法
        6.2.1 试验设计与数据
        6.2.2 周期分析
    6.3 CMIP5降尺度订正评估
    6.4 气候变化下库区及上游流域降水和气温演变趋势
        6.4.1 降水未来演变趋势
        6.4.2 气温未来演变趋势
    6.5 气候变化下三峡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径流的影响
        6.5.1 陆气耦合模拟历史流量过程验证
        6.5.2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6.5.3 水库区域气候效应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2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具有关键地位
    2.1 1959年和1990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明确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2.2《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2012-2030年) 》明确三峡水库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具有关键地位
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历程
    3.1 三峡工程决策前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3.1.1 前期研究
        3.1.2 150 m蓄水方案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3.1.3 不同蓄水位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论证
        3.1.4 重新论证阶段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论证
        3.1.5 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查批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3.2 初步设计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4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对策措施及综合评价
    4.1 坝区和库区生态与环境保护
        4.1.1 国家环保总局牵头负责编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4.1.2 库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4.1.3 坝区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4.2 珍稀植物保护
        4.2.1 珍稀植物保护工程建设
        4.2.2 特有珍稀植物抢救性保护
    4.3 珍稀水生动物保护
        4.3.1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3.2 人工增殖放流
    4.4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5 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1 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
    5.2 严格控制库区及上游干支流入江污染源, 发挥国家重要战略淡水资源库的作用
    5.3 库区产业结构优化, 发挥全国生态功能区示范作用
    5.4 发展长江绿色航运, 提供清洁能源
6 结语

(5)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能值足迹模型
    1.1 河水的能值
    1.2 流域能值密度
    1.3 能值足迹账户
    1.4 生态效应分析参数
2 应用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可更新资源能值
    2.3 建设期的能值足迹占用
    2.4 运行期生态承载力供给
    2.5 运行期的能值足迹占用
    2.6 生态效应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6)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库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1.2.2 生态效应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年份与数据来源
        2.2.1 研究年份选取
        2.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2 评价等级及标准值的确定
    3.2 评价过程
        3.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2.3 模糊隶属度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3.3.2 分类评价指标分析
4、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效应分析
    4.1 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4.2 库区生态资产评估
        4.2.1 生态资产计算方法
        4.2.2 计算过程
        4.2.3 结果与分析
5、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5.1.1 因子推算
        5.1.2 结果分析
    5.2 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5.2.1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
        5.2.2 用水效率
        5.2.3 土地利用
        5.2.4 水体污染
        5.2.5 气候波动影响
        5.2.6 水土流失
6、提高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资产的对策
    6.1 加大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
    6.2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6.4 保护生物多样性
7、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2.1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影响的经济效益
        2.1.1 节能减排的影响
        2.1.2 防洪抗旱的影响
        2.1.3 泥沙淤积的影响
        2.1.4 水污染的影响
        2.1.5 地质灾害的影响
    2.2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影响的专家评价
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政策分析模型研究
    3.1 健全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体系的政策分析模型
    3.2 联动调度协调机制的科学管理政策分析模型
    3.3 采取“蓄清排浑”的政策分析模型
    3.4 转变集中管理的政策分析模型
    3.5 建立多元主体防治与保护体系的政策分析模型

(9)水库大坝建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三峡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模型
    1.1 经济价值与经济损失评价模型(1)
        1.1.1 直接市场法评价模型
        1.1.2 替代市场法评价模型
        1.1.3 模拟市场法评价模型
    1.2 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
2 三峡工程案例研究
    2.1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对照体系
    2.2 数据来源
    2.3 经济价值与经济损失评估结果
    2.4 生态补偿标准方案
    2.5 生态补偿标准方案优先顺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10)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以三峡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构建
    1.1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1.1 第Ⅰ类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1.2 第Ⅱ类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1.3 第Ⅲ类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1.4 第Ⅳ类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1.5 第Ⅴ类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1.6 第Ⅵ类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2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模型
2 模型应用
    2.1 三峡工程建设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2.1.1 三峡工程建设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应用对照体系
        2.1.2 三峡工程建设生态供给足迹模型
        (1)三峡水库养殖生态供给足迹模型
        (2)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生态供给足迹模型
        (3)三峡工程发电产品生态供给足迹模型
        (4)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供给足迹模型
        (5)三峡大坝旅游生态供给足迹模型
        (6)三峡工程调蓄洪水生态供给足迹模型
        2.1.3 三峡工程建设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1)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2)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占据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3)三峡水库淹没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4)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区建设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5)三峡工程对珍稀濒危生物影响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6)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其上游水质影响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7)三峡工程施工期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8)三峡工程施工期污水排放生态需求足迹模型
        (9)三峡工程主要建筑材料生产生态需求足迹评价
    2.2 三峡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评价结果
        2.2.1 数据来源
        2.2.2 生态补偿标准
3 模型验证
4 讨论

四、三峡工程对库区航运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水库区域水文气候效应及其未来趋势预测[D]. 黄亚. 广西大学, 2019(02)
  •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J]. 郑守仁. 人民长江, 2018(21)
  • [5]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J]. 贺成龙.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2)
  • [6]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效应研究[D]. 姚罗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5)
  • [7]如何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与时代意义[J]. 邹学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02)
  • [8]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J]. 王树文,祁源莉,Farhed A.Shah.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5)
  • [9]水库大坝建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三峡工程为例[J]. 王敏,肖建红,于庆东,刘娟.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1)
  • [10]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以三峡工程为例[J].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刘娟. 生态学报, 2015(08)

标签:;  ;  ;  ;  ;  

三峡工程对库区航运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