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我健身能力

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我健身能力

一、变革体育学习方法培养高校学生自我健身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侯洁[1](2020)在《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了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并提出研制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标准、教材以及措施等。随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被提出,体育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方面。高校的体育学习是大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其体育认知的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同样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理论构建大学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再通过德尔菲法对构成要素进行界定,最终确定了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由6个一级要素23个二级要素组成。一级要素有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信息素养。然后依据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来设计调查问卷。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市14所高校的100名体育教师,调查内容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实施途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学校和教师采取的培养策略进行整合,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制度政策、体育环境、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课程的实施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等。最后根据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现状,优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第一,要完善培养实施政策,加强学校的重视程度、建立制度的保障机制和健全实施的奖励机制。第二,营造良好体育环境,改善体育硬件资源,创造体育文化氛围和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第三,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升体育教师科研水平。第四,优化体育课程设计,整合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第五,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保证课余时间、增加活动方式和推动校外交流。

王宁[2](2019)在《基于智慧校园视角下的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BM在2008年最早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人们对于智慧化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相继开展,智慧地球、智慧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体育、智慧校园、智慧健身、智慧干预等等一系列相关性研究相继出现,尤以智慧校园的建设与管理更为突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因之,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对智慧校园的研究,智慧校园建设的智慧管理、智慧建设、智慧服务等一系列智慧校园建设研究成果相继出现。通过对文献的检索研究发现,目前还鲜有研究者将智慧校园发展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结合,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才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本质目的所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分注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未能与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健康促进教育相结合,略显偏颇。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关于智慧校园以及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现状文献基础上,深度解读并明确了“智慧校园、自我健身管理”的含义与特性;通过对体育领域内外的专家进行访谈,对青岛市各区域智慧校园建设程度,以及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现状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以2018全民健身指南为基础内容指导,结合“法约尔”管理和约束模型进行自我健身核心要素的内容管理分析,进而构建了“自我健身管理与干预模型”,用以提高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能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本研究在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进行模拟实验法,针对同一批次青少年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差异性研究,通过青岛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数据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对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要素的分析、健身习惯的养成、健身负荷的分析等,最终证实该干预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校园的发展提高了校园整体运作的效率,为教师、学生的工作与学习、锻练带来了便利,但各国学者的研究出现了缝隙,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智慧校园的发展来提高教育的质量,智慧校园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结合的研究也较少。2.针对青岛市智慧校园发展建设来讲,受政治、经济等的因素影响,各学校具备水平不同的信息技术,也就导致了各个学校智慧校园发展水平的不同。3.从计划、时间、强度、活动方式等四个自我健身管理要素现状研究可以看出,青少年整体的自我健身管理能力较差,受健康知识储备、运动能力等对自我健身管理要素的影响,青少年在自我健身活动时间以及强度方面管理能力相对较强。4.通过自我健身管理模型实验,依据对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要素的实验分析、自我健身管理对青少年健身习惯养成的实验分析、自我健身管理对健身运动负荷的影响实验分析、智慧校园背景下的“自我健身管理”最终通过青少年体质测试数据的实验,有力的证实了自我健身管理模型的有效性,证实了自我健身管理模型有助于青少年健身习惯的养成,有利于青少年健身负荷的控制,凸显了学生自我健身的主体地位,提高了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

居婷[3](2019)在《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体育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然学生在健美操课程学习评价上还是受传统评价体系思想的影响,未能体现出健美操运动本身的特点与特色,严重阻碍了健美操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在本次研究中以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为切入点,从培养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角度出发,以了解当前安徽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所处状况,从其中发现问题、找出偏差、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指导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的学习评价进行了研究。然后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国内外评价理论、普通高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及结合健美操自身的特点,根据评价遵循的原则和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的调整,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学生学习评价改进的措施。旨在丰富健美操选项课中学习评价的理论研究,为健美操选项课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当前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信息。通过调查研究的结论如下:1.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1)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制定大多由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研部制定或由任课教师独自制定,修订年限也是固定不变的,未能跟随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更新发展而做出合理调整;(2)目前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涉及到技术技能、理论知识、平时成绩、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偏向学生的技术技能,其中多以健美操套路学习为主;(3)学习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与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爱好等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来确定,未能摆脱“一刀切”的模式,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过于形式化;(4)评价方法在整体上还是以量化技评、终结性评价方法为主,过程性评价在最后学生健美操学习成绩中并未纳入其中,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5)在评价主体方面,依然是任课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多元化未在健美操学习中体现出来。2.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改进对策(1)针对安徽省皖南地区各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的制度制定和修订的不规范性,提出避免某一方制定的不全面性,降低个人的主观因素,应将学校公共体育教研室制定、健美操专家及一线教师相结合,采用多人讨论方法,共同制定。(2)健美操教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要求学生学习健美操动作套路、简单的创编,还应将理论知识、锻炼方法、健美操审美能力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去,将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学校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开设些学生喜欢的健美操种类,进行创新式教学。(3)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践评价与理论评价相结合,突出健美操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健美操网络理论学习。重视过程性评价,随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教师的教学,及时转变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将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到健美操学习评价中去,不再只是以单一评价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变化,不断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5)将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者相结合,正确的给学生做好定位,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评价指导,能够正确地进行对别人评价,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养成思考、分析、评价的习惯,并将这一好的习惯应用到其它学习领域中去。

舒琦[4](2019)在《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文中指出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健康的内涵和理念,然后分析了在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学生养成健身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提出了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方法,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学校重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实践。

阳艺武,曹茉婕[5](2018)在《高校体育教材内容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开展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加快公共体育教材内容体系重构,研究以高校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教材内容改革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调查。研究得出:体育教材知识内容急需从描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让学生能正确运用体育知识来指导自我健身,并正确评价自我健身效果。实践调查表明,专家和教师对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判断和排序一致性程度很高;大学生在体育健身的相关定义、结构、原则、意义、价值等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掌握较好;而在应用体育健身知识,用体育健身知识指导健身的程序化知识掌握次之;在评价自我健身效果,形成体育素养,树立终身体育健身意识的元认知知识则较差。

党林秀[6](2017)在《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人口结构越来越多样化、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力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此,完善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体系、推动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则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来收集与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学方式相关的研究资料,并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归纳与比较法、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表明:1、国内外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以及体育课程目标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全人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微观层面的全面发展对应当下核心素养所涉及的能力与素养。在微观层面,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般学科素养。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考的能力、语言技能、责任感、尊重自我与他人、创造力等指标。(2)体育学科素养。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安全意识、运动能力、审美表达能力、体能水平、体育道德、情绪控制等指标。2.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外显活动方式和内隐活动方式。其中外显活动方式包含语言和行为方式,内隐活动方式特指思维活动方式,外显活动方式是思维活动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育教学方式主要由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与能够体现教学行为的教学要素构成,其外延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向教学观念层面,中观层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向能够体现其构成要素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无论是宏观层次还是中观层次的教学方式,其发展历程,均彰显了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趋势是由最初的关注教师的"教"逐渐向关注学生的"学"与"发展"转变,教学过程中的决策由教师全权决定向师生共同决定,并逐渐过渡为给学生赋予一定的决策权。3.我国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未能深入"骨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转变体育教学方式所倡导的理念基本上已得到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实施还十分困难,当下体育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仍注重"学科精熟"与"学习过程",而对关乎学生核心素养及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社会责任"关注不够。(2)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看似有所变化,但实质上还是侧重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还未将"学生的学" "学生的发展"置于教学的中心。(3)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核心素养的培育。4.在"以学为中心"的宏观层次教学方式理念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被划分为三大类:机械接受式体育教学方式、有意义接受式体育教学方式与有意义发现式体育教学方式。通过对有意义接受式和发现式体育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发现这两类教学方式在基本含义、适用范畴、基本特征、匹配的教学模式与风格、实施要求等方面有其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发现二者亦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即:(1)教学理念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变革"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2)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友好的、合作的;(3)教学环境应是安全、舒适、富有支持性;(4)教学组织形式应是多样的,避免整齐划一;(5)教学策略应具有针对性的和高效性。5.合作学习相对常规体育教学方式而言,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领域目标(除身体健康领域外)。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基础知识与技能、参与度、愉悦程度"等方面指标的发展程度上优于常规体育教学方式。通过实施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均有所转变。6.虽然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落实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主要困境有: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很难在完成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日常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设计教学材料。为此,建议体育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之时,应注意克服这四个方面的困境。

何淑娟[7](2016)在《高校大学生自主健身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上海市杨浦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杨浦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习成后,自主健身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杨浦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运动自主健身活动认知及行为价值判断能力大二优于大一,大三则呈下降趋势,高校体育教育后期效应欠佳;体育运动健身能力及健身合作学习能力与年级同步增长,且男生优于女生;对大学生自主设计体育健身活动计划与内容能力的培养欠缺。

陈洪强[8](2015)在《民办高职院校终身体育理念自我健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自我健身能力,增强体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进行自我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体育的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连接,这是我们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它对进一步改革民办高校的体育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需求,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周英[9](2014)在《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人文体育观理论以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并对人文体育观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进行浅析。

姜旭锋[10](2012)在《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及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并明确指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实行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指导和调控,还有利于发挥各区(县)和学校在实施课程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学校可以创造性地实施上海市课程方案,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改变了高度集中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篮球课程作为上海市体育学科二期课改的核心课程,也是光明中学的特色课程,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题,对其实施现状及效果进行研究,为我校篮球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本文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以光明中学实施篮球课程校本化的背景为切入点,详细地描述了开展的现状:(1)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了教、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机制;(2)按照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程序建立了“5+1”的课程管理机构;(3)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有效地保障了篮球课程的校本化实施;(4)结合篮球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教材内容的重构;(5)改变以往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运用领会式教学法与多元化评价方法。其次,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1)通过“以研促教”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确立了专业自主地位和专业素养,形成了教师的篮球教学特长;(2)通过“领会式”教学法和“篮球多元化评价方法”强化了学生的篮球技能、专项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练的积极情绪和自信心,完善了个性特征;(3)通过学生在各种篮球文化体育活动中所养成“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夯实了光明中学篮球传统特色。此外,本文通过对黄浦区10所高中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情况的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归纳并总结了促进体育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的因素有:(1)开展的体育特色课程内容丰富;(2)教师专项技突出,年龄层次年轻化;(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解度、接受度较高,教育观念更新较快。阻碍体育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的因素有:(1)教师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2)学校领导重视度不够;(3)教师工作量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4)场地器材资源有限;(5)分管领导参与较少,教研组长独挑重担;(6)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不够完善。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校本培训较少分科目进行,培训内容较少涉及到课堂教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并没有在教师群体中完全得到执行;场地设施只保证了室外教学;奖励所涉及的评审标准还应拓宽。根据出现的问题制定了有效实施的策略:(1)分层次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创新能力;(2)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实质性地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并创设奖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3)教师间应群策群力,合作探究,激发自身潜能;(4)在场地设施的完善和针对性政策纲领的保障下打开体育校本课程这扇窗口,使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变革体育学习方法培养高校学生自我健身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革体育学习方法培养高校学生自我健身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4.2 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界定
        3.1.1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理论构建
        3.1.2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筛选过程
        3.1.3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概念界定
    3.2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1 运动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3.2.2 体育知识的培养现状分析
        3.2.3 健康行为的培养现状分析
        3.2.4 体育品德的培养现状分析
        3.2.5 体育价值观的培养现状分析
        3.2.6 体育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
    3.3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3.3.1 学校政策制度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2 学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3 教师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4 体育课程实施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5 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4 优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4.1 完善培养实施政策
        3.4.2 营造良好体育环境
        3.4.3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3.4.4 优化体育课程设计
        3.4.5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2)基于智慧校园视角下的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有关智麓校园自我餹身管理的概念界定
    2.2 关于智慧校园管理研究现状
        2.2.1 智慧校园管理内容与建设的关系
        2.2.2 智慧校园管理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3 关于青少年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2.3.1 青少年自我管理的方法、策略以及基础框架
        2.3.2 青少年相关管理的问题现状以及干预研究进展
    2.4 关于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研究现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4.1.1 管理学理论
    4.2 智慧校园视角下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要素研究
        4.2.1 自我健身计划
        4.2.2 自我健身活动方式
        4.2.3 自我健身活动强度
        4.2.4 自我健身活动时间
    4.3 智慧校园视角下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4.3.1 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4.3.2 青岛市智慧校园视角下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要素现状
        4.3.3 青岛市智慧校园视角下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可穿戴设备现状
    4.4 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模型构建及案例研究
        4.4.1 智慧校园视角下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系统
        4.4.2 智慧校园视角下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模型构建
        4.4.3 智慧校园视角下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案例研究
        4.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有关文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
        1.1.2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要求
        1.1.3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学习评价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1.3.3 关于健美操评价方面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评价
        1.4.2 教学评价
        1.4.3 体育教学评价
        1.4.4 学习评价
        1.4.5 健美操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设计思路
第3章 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分析
    3.1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组织实施情况分析
        3.1.1 对学习评价内容制定情况调查与分析
        3.1.2 学习内容评定情况调查与分析
        3.1.3 学习评价修订年限情况分析
    3.2 普通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认识情况分析
        3.2.1 对学习评价重要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3.2.2 对学习评价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3.2.3 教师对健美操学习评价的作用调查分析
        3.2.4 学生对健美操学习评价的作用调查分析
        3.2.5 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是否需要完善之处的认识情况分析
    3.3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情况分析
        3.3.1 普通高校常用的健美操学习评价内容情况分析
        3.3.2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技术技能评价内容的分析
        3.3.3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理论知识评价内容的分析
        3.3.4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平时成绩评价内容的分析
        3.3.5 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选择个人能力评价内容的分析
    3.4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情况分析
        3.4.1 评价方法的情况分析
        3.4.2 评价性质和形式的情况分析
    3.5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情况分析
        3.5.1 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标准调查情况分析
        3.5.2 健美操学习评价评定标准情况分析
    3.6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
第4章 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对策分析
    4.1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1 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制定及修订不及时
        4.1.2 学生学习评价内容设置不全面
        4.1.3 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选择较单调
        4.1.4 学生学习评价标准随意性教大
        4.1.5 学生参与评价机会很少,评价主体单一
    4.2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改进对策
        4.2.1 改进学生学习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2 提高学习评价制定及执行的确定性和规范性
        4.2.3 进一步丰富完善学习评价的具体内容
        4.2.4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法,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4.2.5 多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应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
        4.2.6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2.7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评语激励作用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健康的内涵和理念
二、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学生养成健身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健身意识养成的必要性
    (二) 健身意识养成的重要性
三、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 政策支持, 积极响应
    (二) 学校重视, 教师引导
    (三) 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实践
四、结语

(5)高校体育教材内容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专家访谈法
        1.2.4 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公共体育教材内容体系改革的理论思考
    2.2 公共体育教材内容体系改革的实践分析
        2.2.1 实践调查情况说明
        2.2.2 实践调查执行情况
        2.2.3 实践调查结果分析
        1) 专家、教师调查总体情况
        2) 学生体育知识总体调查情况分析
        3) 学生体育知识分项调查情况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6)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教育改革系列政策文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转变教学方式提出了要求
        1.1.2 国际基础教育强调的"核心素养"思潮冲击着教学方式的变革
        1.1.3 中国的体育教学现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4 自我的教学经历使我意识到研究体育教学方式的紧迫性及重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2.1.1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
        2.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2.1.3 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2.2 关于教学方式的研究
        2.2.1 对教学方式的理解与界定
        2.2.2 教学方式的分类
        2.2.3 传统教学方式和新型教学方式的区别
        2.2.4 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2.2.5 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6 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2.2.7 转变当今教学方式的措施
    2.3 关于体育教学方式的研究
        2.3.1 合作学习及其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3.2 自主学习及其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3.3 探究学习及其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资料收集的方法
        3.2.3 资料分析的方法
    3.3 研究工具的汉化与编制
        3.3.1 VOI-SF量表的汉化与信效度验证
        3.3.2 个人责任意识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验证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
        4.1.1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4.1.2 体育课程目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4.1.3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价值诉求的具体指标
        4.1.4 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指标的关系
    4.2 体育教学方式结构体系的构建
        4.2.1 教学方式与相关术语的辨析
        4.2.2 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与外延
        4.2.3 体育教学方式的结构体系
    4.3 体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历史性特征分析及现状调查
        4.3.1 体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历史性特征分析
        4.3.2 体育教学方式的现状调查及问题探析
    4.4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探析
        4.4.1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及分类
        4.4.1.1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
        4.4.1.2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的分类
        4.4.1.3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
        4.4.2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Ⅰ——有意义接受式
        4.4.2.1 有意义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基本含义
        4.4.2.2 有意义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
        4.4.2.3 有意义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
        4.4.2.4 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关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模式
        4.4.2.5 有意义接受式教学方式实施的基本要求
        4.4.3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Ⅱ——有意义发现式
        4.4.3.1 有意义发现式教学方式的基本含义
        4.4.3.2 有意义发现式教学方式的应用范畴
        4.4.3.3 有意义发现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
        4.4.3.4 有意义发现式教学相关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
        4.4.3.5 发现式教学方式实施的基本要求
    4.5 以"合作学习"为例的"中观"体育教学方式实证研究
        4.5.1 选择"合作学习"体育教学方式的缘由
        4.5.2 "合作学习"体育教学方式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4.5.3 "合作学习"体育教学方式的实验效果分析
        4.5.4 "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4.5.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文体育观理论概述
    1.1 人文体育观提出的社会背景
    1.2 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2.1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2.1.2 缺乏对学生主体人格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2.1.3 缺乏对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
        2.1.4 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2.2.1 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
        2.2.2 教学内容缺少终身性和实效性
3.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3.1 人文体育观的基本思想
    3.2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措施
        3.2.1 教学内容突出健身性和终身性
        3.2.2 根据学生之间差异选择个性化教学
        3.2.3 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考察
4. 总结

(10)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及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颁布给予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政策性保障
        1.1.2 专项教材的探索性开发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校本化的内容体系
        1.1.3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上海市体育学科二期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1.1.4 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和体育环境为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创造了有力条件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进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基础教育中的落实和发展
        1.2.2 是促进教师专业特长,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
        1.2.3 有助于实现办学目标,形成学校体育特色优势
    1.3 研究目的
        1.3.1 通过本研究,分析并总结篮球课程在上海市光明中学校本化实施的现状和效果
        1.3.2 通过本研究,调查并总结影响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的因素
        1.3.3 通过本研究,探索并制定影响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的策略,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概念界定
        2.1.2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概念界定
        2.1.3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的概念界定
    2.2 关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
        2.2.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2.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2.2.3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2.4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
    2.3 关于体育校本教材的研究
    2.4 关于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
        3.2.3.2 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实验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黄浦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落实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1.1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黄浦区部分高中基本得到落实
        4.1.2 体育教师对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解程度略显匮乏
        4.1.3 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尚不能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4.1.4 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存在一定的绝对性和片面性
    4.2 黄浦区相关学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2.1 相关学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现状
        4.2.1.1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起始时间
        4.2.1.2 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实施课程校本化其项目内容丰富
        4.2.1.3 体育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年龄层次凸显年轻化
        4.2.1.4 教师对于实施体育课程校本化的支持度较高,参与度较积极
        4.2.2 相关学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所取得的成效
        4.2.2.1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有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个性特征
        4.2.2.2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诠释新课程理念,促成教师教学特长
        4.2.2.3 实施体育课程校本化有利于学校夯实传统体育特色,塑造成功典范
        4.2.3 影响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4.2.3.1教师课程开发的创新能力,课程实施的合作意识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石
        4.2.3.2 学校领导的重视,硬件设施的保障是完善课程校本化的关键
        4.2.3.3 针对性的政策向导,分管领导的直接参与开辟出课程校本化发展的捷径
        4.2.3.4 克服大工作量能够给予教师实施课程校本化较高的积极性
    4.3 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的分析
        4.3.1 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背景
        4.3.1.1 特色鲜明的篮球传统项目
        4.3.1.2 孜孜不倦的科研探索
        4.3.2 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程序
        4.3.2.1 上海市光明中学“5+1”篮球课程校本化管理机构
        4.3.2.2 学校篮球教学的情境分析
        4.3.2.3 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拟定
        4.3.2.4 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容组织
        4.3.2.5 篮球课程校本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4.3.2.6 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教学评价
    4.4 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
        4.4.1 实验方案的设计
        4.4.2 实施效果的分析
        4.4.2.1 领会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学练自信心,促使技战术能力的提高
        4.4.2.2 多元化的篮球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彰显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特色
        4.4.2.3 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4.4.2.4 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完善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4.4.2.5 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通过“以研促教”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4.4.2.6 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营造光明中学篮球文化氛围
    4.5 提高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的有效对策
        4.5.1 阻碍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的因素
        4.5.2 提高实施效果的对策
        4.5.2.1 分层次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创新能力
        4.5.2.2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积极创设奖励机制,优化场地资源配置
        4.5.2.3 教师间群策群力,合作探究,激发自身的潜能优势
        4.5.2.4 完善针对性的政策纲领,确保校长实质性地参与课程校本化建设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变革体育学习方法培养高校学生自我健身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侯洁.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2]基于智慧校园视角下的青少年自我健身管理研究[D]. 王宁. 青岛大学, 2019(02)
  • [3]安徽省皖南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评价研究[D]. 居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J]. 舒琦. 西部素质教育, 2019(02)
  • [5]高校体育教材内容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调查[J]. 阳艺武,曹茉婕. 湖北体育科技, 2018(09)
  • [6]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D]. 党林秀.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高校大学生自主健身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上海市杨浦区部分高校为例[A]. 何淑娟. 第二十六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16
  • [8]民办高职院校终身体育理念自我健身研究[J]. 陈洪强. 才智, 2015(35)
  • [9]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探析[J]. 周英.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9)
  • [10]上海市光明中学篮球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及效果的研究[D]. 姜旭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我健身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