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

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

一、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华清君[1](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杨竟艺[2](2020)在《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时代所赋予的问题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是其困难的再现,但“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问题才是关键”。(1)正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先导”,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新局面,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高度重视现实中的重大民生问题。贫困自建国以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脱贫攻坚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新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将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要让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摆脱贫困的牵挂,也如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2)消除贫困是我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并非一蹴而就,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就必须防止返贫。当然,防止返贫就必须正确认识脱贫与返贫,即脱贫并不意味着没有返贫,也不是说返贫就意味着脱贫没有成效。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的关系,既要努力攻坚,又要防止返贫,坚决杜绝边攻坚边返贫现象。目前,虽然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政策性、运动式扶贫的一些举措缺乏稳定脱贫和长效脱贫的可持续性,致使精准脱贫后的返贫问题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彝区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在经历“一步千年”的社会跨越之后,彝区长期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始终无法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同步,致使凉山彝区的贫困面貌长期难以得到改变,其贫困面之大、贫困时之长、贫困度之深、返贫率之高、脱贫之难等都成为了中国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代表。虽凉山彝区倍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助,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也成效显着,但“返贫”却并没因成效而止步,它不但给彝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压力重重,而且给贫困人口的精神带去诸多桎梏,使彝区人民摆脱贫困的期盼化成泡影。但彝区人民并没有屈服于现状,而“总是追求预期的目的来创造自己的历史。”(3)无可辩驳,事物发展的轨迹无疑“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1)无论是在凉山彝区的“大水漫灌”的扶贫开发中,还是在“精准滴灌”的脱贫攻坚中,无论是“输血”还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虽都凝集着向凉山彝区贫困宣战者的辛劳与付出,但“返贫”和防止“返贫”仍是当下彝区人民难以解决的难题。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凉山彝区“返贫”为问题导向,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理论成果,运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本着以长效摆脱凉山彝区贫困并实现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为目标,在详细梳理与充分阐释国内外相关返贫问题研究、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之后,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展开全面论证与分析。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对反贫困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理论与思想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作为全文的精神统领。其次,根据凉山彝区的贫困与扶贫状况分析“低坝地区”、“二半山区”和“高山地区”的返贫状况,并分析其返贫的主要特征即“时间的短暂性”、“对象的相似性”、“地域的广泛性”、“数量的递增性”等;再次,重点从内外两个关键因素分析了返贫的主要原因。不但从外在因素全面剖析了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返贫原因,而且还详细地分析了扶贫者和贫困者两个内在因素。最后,针对凉山彝区的返贫原因从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提出了防止返贫的主要对策建议,系统地提出了诸如“禁毒防艾”防控、消解“贫困文化”等的系列措施和机制构建。

蔡向阳[3](2019)在《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大关县吉利镇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利用无人机影像对研究区灾害体、承灾体精细化调查与分类,采用GIS技术基于信息量模型完成危险性评价。获取承灾体精细化调查与分类数据后,划分白天、晚上、寒暑假、节假日4个时间段采用广义目标函数法完成易损性精细化评价,一定程度上实现易损性动态评价,在这基础上采用“风险=危险性×易损性”模型完成风险精细化评价,在ArcGIS软件中完成可视化工作。从吉利镇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计算的方法,针对不同时间段下不同的风险结果对吉利镇白天时间段进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综合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编写了大关县吉利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具体内容和认识如下:1、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典型山区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利用无人机影像解译研究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并现场调查验证,建立地质灾害属性表。根据场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选取高程、地层岩性、水系、道路、坡度、斜坡结构等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量化各指标权重和相应的信息量值,在ArcGIS软件中实现可视化。2、基于精细化调查与分类的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实地调查结合无人机影像获得了承灾体的特征(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属性、房屋类型、生命线),共获取调查表格247张,建立承灾体属性表。本文选取人口易损性、物质易损性指标,采用广义函数目标法结合ArcGIS软件完成不同时间段下的易损性评价,一定程度实现易损性的动态化评价。3、山区城镇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价技术研究,本文采用的风险定义为:风险=危险性×易损性,由于不同时间段下的易损性存在明显差别,风险结果也就表现出不同时间段下的动态变化,分白天、晚上、寒暑假、节假日4个时间段进行风险评价。4、山区城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法探索与应用,选取白天时间段对吉利镇进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研究,涉及到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路线、应急撤离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风险与应急响应的协调变化。

朱厚伦[4](2016)在《树立新理念 适应新常态 培育新动能 努力实现“十三五”开局创新转型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湖北省地质局过去五年努力践行"三维纲要"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着力推进"荆楚富矿、民生地质、新型矿业"三项重点工作,顺利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圆满收官。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和"三维纲要"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效速兼取"的总要求,全面落实"一转五化"发展战略,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开创创新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为率先全面建成地质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亮,刘长宪[5](2016)在《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文中认为如今,我国地质灾害时有出现,对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防范地质灾害的控制权以及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本文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和使用该系统的地质环境的具体内容,并分析了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与地质环境的联系。

邵海林[6](2014)在《三级联动 群测群防——安阳市龙安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提出安阳市龙安区地处豫北丘陵地区,境内地表形态西高东低,低山丘陵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尤为突出。近年来,龙安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深化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实行区、乡、村三级群测群防联动机制,开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健全领导工作机制。按照国土

关凤峻[7](2013)在《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地质环境友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未来要不断加强新"四化"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探索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与恢复制度,积极履行不断强化地下水监测监督和保护职能;进一步推进地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和产业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地质文化、公园精品建设,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刘山青[8](2013)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1月31日,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总结了2012年工作,回顾过去5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和2013年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刘山青同志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现予以刊发,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田凤鸣,汪海,李青,刘家试,黄志强[9](2006)在《力促新时期广西地质工作发展》文中认为2006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34号)。这一决定的发布,使广大地质工作者精神为之振奋,给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地质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定,做好新时期地质工作?这是每一个地质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本刊特邀广西国土资源厅、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有关部门的领导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望全区广大地质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力促新时期广西地质工作的发展。

李苍林[10](2005)在《关于奋力建设雨养生态农业的绿色纲要》文中认为 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雨养生态农业,既是实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平衡的创新工程,又是保护农业自然生产力资源得以持久和永续利用的根本大计。在一不掠夺自然资源、二不污染生态环境、三不超生人口的前提下,应从一靠天降雨水养、二靠绿色植被养、三靠生物菌肥养的闭路循环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合理结构的生物良种群体与自然环境的光、热、水、气、土等因素的优化组合,确保产品的优质高效生产,并使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大效益得以同

二、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2)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主要拟定创新点
    1.5 研究难点与不足
第2章 返贫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返贫的相关概念阐释
        2.1.1 贫困与扶贫
        2.1.2 脱贫与返贫
    2.2 返贫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制度贫困的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扶贫思想
        2.2.3 习近平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重要论述
第3章 凉山彝区存在的返贫问题及返贫特征
    3.1 凉山彝区贫困与扶贫状况
        3.1.1 凉山彝区的区域概况
        3.1.2 凉山彝区的贫困状况
        3.1.3 凉山彝区的扶贫成效
    3.2 凉山彝区的返贫状况分析
        3.2.1 凉山彝区“低坝地区”的返贫状况
        3.2.2 凉山彝区“二半山区”的返贫状况
        3.2.3 凉山彝区“高山地区”的返贫状况
    3.3 凉山彝区“返贫”的主要特征
        3.3.1 返贫时间的短暂性
        3.3.2 返贫对象的相似性
        3.3.3 返贫地域的广泛性
        3.3.4 返贫数量的递增性
第4章 凉山彝区返贫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返贫的外在关键因素分析
        4.1.1 政策因素:缺乏长效脱贫的政策机制
        4.1.2 经济因素:缺乏稳定产业与市场支撑
        4.1.3 文化因素:“贫困文化”的影响深远
        4.1.4 社会因素:社会帮扶与激励机制缺失
        4.1.5 生态因素:恶劣自然环境与地质灾害
    4.2 返贫的内在关键因素分析
        4.2.1 扶贫者:意识淡薄、队伍弱化和责任缺失
        4.2.2 贫困者:内生动力缺乏,“艾毒病学”返贫
第5章 凉山彝区防止返贫的主要对策建议
    5.1 政策上加强关键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
        5.1.1 科学构建防止返贫的政策和制度
        5.1.2 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保障制度
        5.1.3 坚定不移实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5.1.4 健全“禁毒防艾”立体防控机制
    5.2 经济上打造特色产业和培育市场机制
        5.2.1 打造彝区自然禀赋的产业优势
        5.2.2 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
        5.2.3 培育彝区优势产品的市场机制
    5.3 文化上夯实基础教育和消解“贫困文化”
        5.3.1 完善基础教育设施设备
        5.3.2 建立稳定教育发展机制
        5.3.3 营造消解贫困文化氛围
    5.4 社会上优化互助帮扶与激励保障制度
        5.4.1 健全帮扶机制和优化互助合作机制
        5.4.2 构建激发彝区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
        5.4.3 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
    5.5 生态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5.1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防治机制
        5.5.2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大关县吉利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预期创新成果
第2章 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2.1.1 危险性指标选取原则
        2.1.2 危险性指标体系
        2.1.3 危险性评价模型
    2.2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2.2.1 易损性指标及体系架构
        2.2.2 易损性评价方法及模型
        2.2.3 关于易损性评价的一些讨论
    2.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3.1 风险评价定义与模型
        2.3.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3.3 动态风险评价
        2.3.4 不同时间段下的风险
第3章 山区城镇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价—以云南省大关县吉利镇为例
    3.1 研究区特征
        3.1.1 自然地理特征
        3.1.2 地质背景概况
        3.1.3 人类活动
    3.2 地质灾害特征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3.1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典型山区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3.2 吉利后山危岩概况
    3.4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3.4.1 基于精细化的承灾体调查与分类
        3.4.2 易损性评价结果
    3.5 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
第4章 云南省大关县吉利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研究
    4.1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现状
    4.2 吉利镇不同时间段下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研究
        4.2.1 应急避难场所与应急响应中心
        4.2.2 基本原则
        4.2.3 应急响应中心与避难场所初选
        4.2.4 基于不同时间段下的吉利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4.3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树立新理念 适应新常态 培育新动能 努力实现“十三五”开局创新转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充分肯定“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成绩
    1.1“十二五”工作回顾
        1.1.1 地质找矿成果丰硕
        1.1.2 民生地质亮点纷呈
        1.1.3 地质经济跨越发展
        1.1.4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1.1.5 队伍建设富有成效
    1.2 2015年工作回顾
        1.2.1 围绕全省工作大局, 地质事业职能彰显新的作为
        1.2.2 围绕地质经济增长,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卓有成效
        1.2.3围绕地质事业发展, 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 认真做好2016年各项工作
    2.1 着力推进地质找矿工程, 实现找矿新突破
        2.1.1 统筹部署基础性地质工作
        2.1.2 扎实抓好矿产调查、成矿区划和找矿综合研究
        2.1.3 有的放矢加强矿产勘查工作
    2.2 着力推进地质产业工程, 构建“地质+”产业新体系
        2.2.1 巩固发展主导产业
        2.2.2 打造培植“地质+”产业
        2.2.3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2.3 着力推进民生地质工程, 落实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新要求
        2.3.1 全面开展地质精准扶贫
        2.3.2 强化地质环境保护
        2.3.3 提升农业地质成效
        2.3.4 开拓城市地质和旅游地质工作
    2.4 着力推进海外丝路工程, 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
        2.4.1 优化海外市场布局
        2.4.2 完善海外工作机制
        2.4.3 加强驻外基地建设
    2.5 着力推进能力提升工程, 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
        2.5.1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2.5.2 推进科技创新
        2.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5.4 抓好基础管理工作

(5)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我国防治地质灾害有关设施
    1.1 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1.2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
    1.3 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
    1.4 建立健全搬迁体制
    1.5 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制
2 利用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2.1 地质环境给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2 地质灾害改变地质环境
3 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4 结束语

(8)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二、对过去5年工作的回顾和评价
三、准确把握青海国土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四、2013年主要工作

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2]凉山彝区返贫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D]. 杨竟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3]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大关县吉利镇为例[D]. 蔡向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树立新理念 适应新常态 培育新动能 努力实现“十三五”开局创新转型发展[J]. 朱厚伦.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02)
  • [5]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 王亮,刘长宪. 建材与装饰, 2016(11)
  • [6]三级联动 群测群防——安阳市龙安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J]. 邵海林. 资源导刊, 2014(11)
  • [7]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 关凤峻.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05)
  • [8]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刘山青. 青海国土经略, 2013(01)
  • [9]力促新时期广西地质工作发展[J]. 田凤鸣,汪海,李青,刘家试,黄志强. 南方国土资源, 2006(05)
  • [10]关于奋力建设雨养生态农业的绿色纲要[J]. 李苍林. 当代生态农业, 2005(Z2)

标签:;  ;  ;  ;  ;  

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