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清远地区铜锌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辽宁清远地区铜锌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一、辽宁清原地区铜锌矿床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旺[1](2021)在《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钴作为稀贵金属,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钴矿集中发育地区,钴主要作为伴生矿产,产于铜多金属矿床中。近年来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发现喜集、张坪等具有工业价值的钴矿床,表明研究区具有钴矿找矿潜力。作者通过参加“甘肃西秦岭钴金综合信息预测及大桥金锑矿田构造解析”及“钴矿成矿规律总结与典型矿床研究”课题研究,以喜集钴多金属矿为重点,总结了成矿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开展区域及矿区钴多金属找矿预测研究,以期为提高研究区钴多金属成矿理论研究水平,为指导找矿勘查提供依据。论文研究取得如下进展及成果:钴矿体均出露于泥盆系西汉水群黄家沟组第二岩性段浅灰色泥钙质板岩夹中层状粉砂质灰岩、深灰色厚层含炭灰岩、灰色厚层细晶灰岩中;北东东向断裂为主要的导矿、容矿构造,矿体与断裂展布方向几乎一致;岩石类型可分为构造蚀变岩型钴矿石和石英脉型钴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与辉钴矿,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及环带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稠密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黄(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喜集钴多金属矿的形成可划分为三期,分别为沉积期、热液改造成矿期及表生期。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Py1黄铁矿Co/Ni值远小于1,这表明此类黄铁矿为沉积成因;Py2黄铁矿Co/Ni值在0.93~2.2之间,说明Py2黄铁矿是沉积期黄铁矿受到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离散的δ34S值表明矿石中的既有岩浆硫也有海相围岩地层硫;不同阶段、形态碳酸盐岩矿物C-O同位素值处于花岗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之间,表明碳酸盐矿物都经历了碳酸盐溶解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喜集钴多金属矿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沉积作用形成的矿源层组分主要来源自围岩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随着西秦岭地区剧烈的岩浆侵入、构造变形活动,深源岩浆裹挟大量成矿元素与化学性质活泼的碳酸盐岩接触发生了岩溶与交代作用,后期随着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通过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得出:Co元素异常及成矿元素因子组合异常是钴矿找矿的直接地球化学标志。航磁解译区域所有矿床矿点均分布于成矿地质体(环构造)内部或边部,产出位置受成矿地质体形态产状的变化控制;重力异常解译环性构造产状变化部位及线性构造交汇部位可以作为钴、金、铜及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遥感解译线性构造发育部位及遥感解译蚀变异常类型丰富、套和好、强度高的部位是重要的遥感解译标志,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找矿模型并开展综合信息找矿预测,圈定了成矿预测区4处。通过对矿区成矿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Co、Cd、Ag、As、Cu、Ni、Pb、Sb、Zn的高值区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因子分析显示成矿元素归为Cd Zn Pb-Hg、Co Cu Ni-As Sb、Au As Sb Mn-Co Hg、Ag Sn Hg-Sb、WBi Cr-Ni Ba Sn、及Mo六个元素组合,显示出多阶段成矿特征。已发现矿体赋存在Ht-1以及Ht-5组合异常中。Ht-3及Ht-4组合异常区域重力异常解译结果良好,找矿潜力巨大。根据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成矿元素异常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圈定靶区5处。

李远超[2](2020)在《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文中指出王家大沟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部、辽东地块、铁岭-靖宇古隆起与抚顺-新宾隆起相衔接部位的中段的三级构造单元范围内,是我国太古代花岗-绿岩带的典型分布区。金矿床产于浑河断裂与苏子河断裂交汇部位的锐角范围内。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鞍山群石棚子组、红透山组。岩浆岩主要有太古代-元古代紫苏辉石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晚侏罗纪花岗岩和中酸性脉岩类以及晚白垩纪基性-超基性岩脉。脉岩较为发育,主要为霏细岩、煌斑岩、黑云二长斑岩、辉绿岩等。矿区围岩蚀变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含矿破碎带内及其附近,主要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钾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王家大沟金矿体严格受北西向剪切断裂构造所控制,金矿体均赋存在含矿断裂带内或其上、下盘,产状与含矿断裂产状基本一致,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矿体形态主要为脉状、薄脉状,其次为扁豆状,延长、延深常具有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特点。矿石结构以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碎裂结构,还见有交代熔蚀结构,乳滴状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细粒浸染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构造,还见条带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中矿物组成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及微量的银金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是碳酸盐、绢云母及少量的白云母、绿泥石等。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本区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含金蚀变岩型、含金角砾岩型。本区金、银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少量的金银矿,偶见有自然金,其形态有粒状、麦粒状、叶片状、针状-脉状。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主要有裂隙金、晶隙金和包裹金三种形式。金矿床主要受NW向压性构造控制,在构造带产状变缓部位矿化厚度变大,矿化较好。一组NW向矿脉矿化富集存在横向对应,可互为找矿标志。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绢英岩化,细粒它形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经过测试得到成矿流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Ⅰ阶段:均一温度为283.1℃~294.2℃,盐度为18.96~19.71 wt%Na Cl,密度为0.92~0.94 g/cm3。Ⅱ阶段:均一温度为224.2℃~252.1℃,盐度为18.19~21.13 wt%Na Cl,密度为0.97~1.00g/cm3。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81.9℃~219.2℃,盐度为17.10~22.59 wt%Na Cl,密度为0.99~1.03 g/cm3。Ⅳ阶段:均一温度为148.6℃~169.4℃,盐度为18.45~19.05wt%Na Cl,密度为1.04~1.05 g/cm3。总体上,随着温度降低,流体盐度有降低的趋势,密度明显增大,主要与流体沸腾、气相逸失有关。估算成矿压力为22.91~29.83MPa,相应的成矿深度为2.29~2.96km,属于浅成成矿。根据钾-氩年龄测定,区内金的成矿作用晚于印支期,从王家大沟金矿与南口前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及成因联系上,其成矿作用的最后定位应属于燕山期。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多接近陨石硫,分析认为矿质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硫矿质。根据矿区石英脉中的石英氧同位素样品分析结果,认为其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有大气水的加入。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清原地区是太古界花岗-绿岩地体的典型分布区,蕴含着丰富的与绿岩带有关的金、铜、铁矿等资源,成矿条件优越,区域找矿前景较好。通过对王家大沟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成矿富集规律以及矿床成因的详细研究,对清原地区金、铜矿床的分布规律和成矿规律做出了简要的归纳总结,提出了详细的找矿标志,划分了成矿远景区,为今后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赵朋,任立国,艾旭光,康丹,唐浩,王冶,葛鹏飞,张晶[3](2020)在《辽宁抚顺地区金成矿系列划分与典型矿床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宁抚顺地区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了挖潜金矿找矿潜力,通过收集、分析和研究有关地质矿产资料,结合实际工作和最新勘查成果,对红透山大型铜锌金矿、下大堡中型金矿和下营子中型铜金矿3个典型矿床成矿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根据研究区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间、成因类型、地质构造和金异常分布等因素,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组合,4个成矿系列,4个成矿亚系列,确立6个Ⅵ级找矿远景区,认为太古宙与受变质海相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锌金矿床和燕山期与中浅成、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金银矿床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研究工作为在老矿区外围和已知成矿带指明了找矿重点区和找矿方向。

牛旭宁[4](2019)在《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围绕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问题,基于野外地质勘查,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光薄片详细镜下观察,系统总结蒙亚啊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为矿区进一步找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蒙亚啊铅锌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区内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地层和中二叠统洛巴堆组地层富含铅锌成矿元素,是主要的矿源层。矿区近EW向、NW向及SN向断裂为成矿物质运移及沉淀提供通道和沉淀场所。矿区岩浆岩以花岗斑岩为主。矿体呈层状、脉状沿断裂及其两侧展布,并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和蚀变特征。矿区出露的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新世(13-20 Ma),矿化时限集中于古新世(60-66Ma)、始新世(49-55Ma),表明矿区存在两期矿化,且与已出露的花岗斑岩无关。地层及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区来姑组地层和洛巴堆组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整体呈现出还原特征,并从东到西表现出还原性逐渐降低的趋势。详细的矽卡岩(石榴子石、辉石)矿物和硫化物(闪锌矿)矿物学研究,表明蒙亚啊铅锌矿床属于典型矽卡岩型矿床。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后期有大量大气降水的参与,并从东向西呈现出温度逐渐降低、盐度逐渐降低的趋势,温度的降低可能是矿质沉积的机制。S-Pb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源区特征,可能与念青唐古拉结晶基底的重熔有关,来姑组和洛巴堆组地层参与成矿。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推测蒙亚啊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属于远端矽卡岩型矿床。蒙亚啊矿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和短波红外光谱数据表明,矿区西南部所处地层为来姑组地层二段、三段及洛巴堆组地层,地层内部有大型断裂切穿,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区内磁异常数量多,异常值高,存在明显的Pb-Zn-Cu-Ag组合异常,异常强度高,存在一定的铁染异常,与矿区内其他已知矿体所处地质环境类似,可能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张雪冰[5](2017)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认为大兴安岭南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即贺根山断裂以南、西拉木伦断裂以北、嫩江断裂以西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铅锌钨钼锡铁多金属矿集区。根据地理、地貌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西坡、主峰及东坡三个NE向延伸区。其中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形成了自锡林浩特至锡林郭勒的Pb、Zn多金属成矿带,也被称为锡林浩特-锡林郭勒成矿带。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构造演化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研究区中生代以前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晚古生代早二叠世成岩成矿事件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有关,晚二叠世-三叠世成岩成矿事件与古亚洲洋闭合后导致的同造山或造山后伸展背景有关,中生代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0-135Ma)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事件与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导致的加厚陆壳拆沉作用及其相对应的碰撞后伸展背景有关,而研究区内早白垩世晚期(106-133Ma)的成岩成矿事件则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弧后伸展环境有关。大兴安岭南段西坡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高温热液脉型与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化主要为道伦达坝铜钨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化则包括拜仁达坝银铅锌矿、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花敖包特铅锌多金属矿、布金黑铅锌多金属矿和沙布楞山铜锌多金属矿。道伦达坝矿床钨锡、铜矿化阶段均发育有气液两相水溶液、CO2-H2O±CH4以及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亦显示CO2-H2O±CH4包裹体气泡中含有CO2、CH4和N2等组分。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道伦达坝矿床成矿流体最初为岩浆热液来源,晚期成矿流体中有部分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早期流体属于发生了不混溶作用的高温、高盐度h2o-co2-ch4-nacl体系热液,晚期流体为均匀的中低温、中低盐度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拜仁达坝铅锌矿床、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以及布金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最初为岩浆热液来源,由于成矿过程中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晚期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拜仁达坝、维拉斯托以及布金黑矿床早期矿化流体中均发育有气液两相水溶液以及co2-h2o±ch4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亦显示co2-h2o±ch4包裹体气泡中含有co2、ch4和n2等组分。早期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不混溶h2o-co2-ch4-nacl体系热液,晚期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花敖包特与沙布楞山矿床成矿流体属于相对均匀的中温、中低盐度h2o-nacl体系热液,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花敖包特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硫同位素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拜仁达坝、维拉斯托以及花敖包特矿床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而布金黑矿床和沙布楞山矿床硫来源于岩浆与地层的混合。岩浆岩锆石u-pb定年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主要存在三期成矿作用:即早二叠世矿化、晚侏罗世矿化以及早白垩世矿化。道伦达坝铜钨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二叠世(292-278ma),沙布楞山铜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153.2ma),而拜仁达坝铅锌矿床、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花敖包特铅锌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133.4ma136ma),布金黑铅锌多金属矿床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22.9ma)。本次研究将大兴安岭南段西坡铅锌多金属矿床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其一为与早二叠世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锌、钨多金属系列;其二为与晚侏罗世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钼、锌多金属系列;其三为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铅、锌、铜、银多金属系列。而早白垩世多金属成矿系列可以划分为2个亚系列:分别为早白垩世早期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铅锌(铜、银)多金属亚系列和早白垩世晚期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铅-锌多金属亚系列。大兴安岭南段西坡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为热液脉型,区内多金属矿床的产出及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根据多元成矿信息提取结果,宝音图组、上二叠统寿山沟组、华力西期岩浆岩、燕山期岩浆岩等信息也是区内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根据研究区内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数据,本文重新圈定了研究区内主要成矿元素异常区,并与已知矿床进行对比,总结化探异常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最终,本次研究应用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提取地层组合熵异常、构造等密度异常、物化探异常等信息作为证据因子,从而对研究区进行基于证据权重法的成矿预测工作,并最终圈定出8处找矿靶区。

于成广[6](2016)在《辽宁鸭绿江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鸭绿江成矿带位于辽东裂谷内,受控于鸭绿江主干断裂及多条次级断裂,金多金属矿资源较丰富,是国内重要成矿区带之一。本研究在系统收集整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以先进的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地、化、物等综合方法手段,查明区内多金属矿产及其成矿地质体特征,发现新的矿化线索和矿化点,分析矿产形成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旨在为化探和物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矿产地质资料。研究区地球化学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成矿元素在老地层中具有明显的成矿专属性,且不同元素在不同时代侵入岩中的分异程度不同。区内成矿作用与岩浆热液活动关系密切,表现出复杂多样性及多期叠加性。因子分析显示Au、B等元素矿化较单一,基本是由一次矿化期形成。区内共圈定各类元素异常1387处,综合异常23个,其中,甲1类异常7个,乙1类异常4个。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地质体的分布密切相关,多数异常元素组分复杂,多种成矿元素密切伴生,具有热液活动多期叠加改造的特点。各种类型的异常其分布规律既有相似性,又有所区别。通过总结研究区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区内按主攻矿种Au的成矿地质特征划分为与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铜铁、铅锌、金和钼成矿系列,以及三种矿床类型:接触交代型铜锌铁(铅)矿床、斑岩型铜钼(铅锌金)矿床和岩浆热液型金银铜铅锌矿床。确定区内4个矿产预测类型:万宝式侵入岩型铜钼矿、五龙式岩浆热液型金矿、杨木杆式火山沉积变质型硼矿和杨林式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研究区内共圈出3个成矿远景区:虎山-永甸金多金属成远景区、宽甸东部硼、铁、金成矿远景区和步达远-万宝铜钼锌金成矿远景区。在每个成矿远景区内又圈出多个最佳成矿预测区。通过对区内主要异常进行概略检和综合考量,进而确定了3处找矿靶区:宽甸龚家沟铁金钼多金属找矿靶区、宽甸二百钱岭铜银多金属找矿靶区和宽甸孙家堡子硼、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张雅静[7](2014)在《辽宁清原花岗—绿岩带的演化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清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地,同时也产出大量的铁矿和金矿。论文运用区域成矿理论,以清原地区花岗-绿岩带的动力学演化为基础,以太古宙成矿作用和中生代成矿作用作为核心,以典型矿床剖析和室内样品测试分析为方法和手段,具体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总结区域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对清原地区地质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综合研究,认为清原花岗-绿岩带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构造发展阶段:(1)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及变质变形阶段和(2)显生宙时期地块活化阶段。通过对清原地区表壳岩和花岗质岩石进行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对形成的构造背景进行探讨,建立前寒武纪时期清原地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约2550Ma,是清原地区基底大规模的生长阶段,大规模的TTG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而清原地区表壳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是双峰式火山岩在海底喷发沉积的产物,火山喷发的间歇期形成了VMS铜锌矿、BIF铁矿。约2520Ma,板块碰撞使清原地区发生广泛的区域变质-构造热事件,表壳岩和花岗岩发生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和韧性变形作用,紫苏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基侵入早期的花岗岩和绿岩带中。碰撞后的抬升阶段钾质花岗岩浆侵位。在区域变质变形过程中,形成了变质热液脉型金矿,并且VMS矿床、BIF铁矿成矿物质发生再活化,局部富集。约1850Ma,受清原地区东部“辽吉洋”的碰撞闭合的影响,清原地区表壳岩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并伴随大规模脆性断裂的形成。至中元古代时期,清原地区经历了较为强烈的伸展和镁铁质岩浆侵位事件,与Columbia (Nun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的辉绿岩脉(1256Ma)沿脆性断裂充填。通过对清原地区中生代侵入体进行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Lu-Hf同位素测试,对岩浆源区性质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进行探讨,建立中生代时期清原地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生代晚三叠世受古亚洲洋闭合的影响,在碰撞后的伸展阶段(231-217Ma)在清原地区侵入酸性-基性-超基性的双峰式侵入岩。伴随基性-超基性岩的产出,发育Cu、Ni矿化。早白垩世早期,受古太平洋俯冲的影响,在挤压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并在早白垩世晚期,清原地区侵入钾长花岗岩,形成一系列与岩浆热液有关的Cu、Au矿化。按照Hart et al.(2004)的分类方案,对清原群红透山组和石棚子组长英质火山岩进行了分类,石棚子组长英质火山岩为FI型,而清原地区红透山组长英质火山岩为FII型火山岩,FI向FII过渡显示了岩浆源区深度变浅的趋势。FI型为碱性英安岩和流纹英安岩,尽管在地质历史中含量非常大,但是几乎不含矿。FII型为钙碱性流纹英安岩和流纹岩,产出VMS矿床,解释了浑南地区无VMS矿床产出的原因。本次研究重点对红透山矿区晚太古代时期的韧性变形期次进行了重新划分,从野外产状、矿体形态特征、矿石再活化期次、以及蚀变带的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红透山矿区并非如前人所说经历了三期变形作用,而是受两期变形作用的影响,并且变质变形过程主要表现为叠加褶皱+层内剪切流变(动)的综合特征,导致矿体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并形成两种类型的矿体,即向斜褶皱转折端的富“矿柱”和褶皱翼部发生层内剪切流变(动)形成的“绳结状”矿体。在VMS矿床中,受变质变形作用的影响,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均发生了变化。原蚀变带的绿泥石、绢云母经过变质作用之后转变为堇青石、直闪石、金云母等矿物,并在成矿组分进一步再活化过程中转变为锌尖晶石、阳起石等。矿石最初的结构构造也被破坏,形成变质变形作用特有的结构构造,具体有变斑晶结构、硫化物生长结构、碎裂结构、韧性变形结构、旋转碎斑结构、充填和交代结构、黄铜矿病毒结构以及退变质结构等。在BIF铁矿中,通过对变质程度不同(高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的两个铁矿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1)石英-磁铁矿-角闪石组合被石英-磁铁矿-铁闪石-紫苏辉石-黄铜矿-磁黄铁矿组合所取代;(2)矿物颗粒呈现加粗的趋势,下甸子铁矿粒径为0.1mm~0.4mm之间变化,而小莱河铁矿粒径在0.25~1mm之间变化,个别可达2mm(3)麻粒岩区铁矿中次生流体包裹体成分为富CO2流体,而在下甸子、红透山矿区、树基沟矿石均无富CO2流体的叠加,进一步印证了小莱河矿区紫苏花岗岩的成因(幔源CO2流体导致岩浆脱水形成)。中生代中温热液脉型金矿的成矿流体显示其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富含CO2的NaCl-H2O-CO2体系,推测成矿深度约为5.87~8.52km.δ34S值和Pb同位素显示下成矿物质来自幔源或深源,矿化石英脉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幔初生水,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推测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源区。

郝明[8](2014)在《辽宁树基沟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提出树基沟铜矿床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东段的辽东台背斜铁岭—靖宇古隆起中部,位于红透山-树基沟绿岩带内,矿床地质特征与红透山铜矿床相似,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依托地调局项目,对树基沟矿床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系统研究,探讨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矿床成因,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红透山组树基沟段,自上而下依次为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薄层互层带”、厚层状斜长角闪片麻岩、辉石角闪岩。构造为南部走向近EW向,倾向SSW向的一组太古宙早期形成的紧密同倾向形褶皱,以及位于研究区东部和西部的一组太古宙晚期形成的复式褶皱,矿体与褶皱构造有密切的关系。岩浆岩主要呈岩脉形式产出,包括奥长伟晶岩、钾长伟晶岩、辉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角闪石岩和煌斑岩等,其中奥长伟晶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红透山组树基沟段黑云斜长片麻岩与斜长角闪片麻岩互层带内。矿石呈块状、浸染状构造,斑状变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结构以及碎裂结构。金属矿物主要是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有益成矿元素组分包括Cu、Pb、Zn、Ag、Au、Co、Mo、Hg、Sb等。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其次是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蚀变与矿体之间联系密切,由围岩到矿石蚀变增强,且矿体上盘比下盘蚀变更强。树基沟铜矿区含矿建造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及活泼的不相容元素,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较高Th/Ta、Ce/Yb、La/Nb、La/Ta比值,微量元素蛛网图模式与典型钙碱性岛弧玄武岩模式相似,呈“三隆起”形式,表明由英安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组成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为同源岩浆分异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片麻状花岗岩具有富硅、碱、铝及低钙、铁、镁的特征,强烈富集K、Rb、Ba、Th,富集Ce和Sm,明显亏损Ta、Zr、Hf、和Ti,具有钙碱性系列岩石特征,形成于岛弧环境。成矿流体显示出矿石石英中的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特点,形态为椭圆形,大小4~14μm,以5~10μm为主,包裹体气液比为15%~25%,以20%左右为主,流体包裹体属于富气相。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均值为179.8℃,盐度均值为11.08wt%NaCl,密度均值为0.97g/cm3,成矿压力均值为19.2Mpa。结合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标志发育情况,认为树基沟铜矿深部及外围具有较大找矿潜力。以含矿层位的岩性、有利的构造部位、围岩蚀变特征、地球物理方面所表现出的电阻率低,极化率高的特点以及地球化学异常特点为该矿床的找矿标志。综合利用土壤、水系沉积物、原生晕、卤族元素、汞元素地球化学测量以及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法等地球物理测量对深部的盲矿体和外围同类型矿床进行勘探。

杨宗让[9](2012)在《秦岭造山带大型矿集区成矿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造山带是一条东西向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夹持于华北和扬子两大克拉通地块之间的巨型复合型造山带,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是在笔者近20年来对秦岭板块构造和矿产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资料,对秦岭造山带从板块构造角度进行了新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有关的重要成矿系统首次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对秦岭造山带重要构造单元新发现和新认识基础上,对中秦岭构造带和镇旬盆地成矿背景和成矿系统的动力系统有了清晰的认识:(1)在发现勉略古缝合线和留坝-山阳主缝合带并认为勉略古缝合线的东延是经宁陕后折向北东方向而交于山阳主缝合带这一新认识的基础上;确认商丹带与留坝-山阳主缝合带之间的中秦岭构造带属晚古生代华北南缘在北俯机制下增生的弧前盆地沉积楔,从而对中秦岭铅锌、金矿集区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机理有了清晰的认识;(2)在提出扬子北缘加里东期存在一“三叉”裂谷系的新认识基础上,确认镇旬盆地为在北大巴山裂陷槽褶皱带基底上发育的旬阳残留盆地和由北东东向隐伏的宁陕-山阳俯冲带所增生形成的镇安-板岩弧前盆地叠加而成的一个复合性盆地;从而对镇旬盆地铅锌、金矿集区的成矿背景和成矿系统的动力系统及成矿机理有了清晰的认识。2.在上述新发现和新认识的基础上,对秦岭造山带中晚元古宙和显生宙板块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进行了重建和恢复,提出中晚元古宙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发育一复合“三叉”裂谷系;存在着一个径向的元古洋盆;显生宙则在留坝-山阳主缝合带位置上发育一宽阔的秦岭古洋盆,在该洋盆的西侧为华北古陆南缘,发育有完整的具日本海特点的沟-弧-盆体系;洋盆的东侧为扬子古陆北缘(在全球构造位置中属冈瓦纳古陆的西北缘),发育有一“三叉”裂谷系;其中其西臂和北东臂曾发育打开形成勉略山古洋盆;造成南秦岭微古陆块从扬子古陆北缘分离出来,一度向北西方向漂移。3.在对秦岭中晚元古宙和显生宙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主要成矿作用和重要成矿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认出了5个大型矿集区、18个主要成矿系统;其中对5大矿集区中9个典型成矿系统的成矿环境、成矿机制、时空演化及典型矿床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和阐述;首次对小秦岭金钼矿集区提出了陆内俯冲后弧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新观点;确认中秦岭铅锌、金矿集区为晚古生代增生弧前盆地热水成矿系统形成的;认为南秦岭镇旬复合盆地铅锌金矿集区属隐伏俯冲沉积楔成矿系统和残留盆地热水成矿系统成矿的;首次对扬子周缘MVT型铅锌矿提出了“热基底”热水循环成矿系统的新认识;对勉略宁“三角”地区铜、金矿集区中新元古代活动陆缘成矿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出了4个重要的次级成矿系统。

刘文玉[10](2011)在《红透山铜矿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研究》文中认为为危机矿山寻找接替资源是当前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与找矿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危机矿山具有矿山开发程度高、地质勘探原始资料积累充分、评价与找矿向深边部三维空间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矿产资源预测中许多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常常涉及到非线性问题,如矿床与各种控矿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要求建立起适应于危机矿山深边部及外围找矿的矿产资源评价新理论、新方法和找矿创新体系。辽宁红透山铜矿是我国东北最大的铜矿基地,随着表层矿与浅层矿体的开采与利用,矿山陷入了“硐老山空”的尴尬境地。围绕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找矿工作已势在必行。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深采有色金属矿山资源增储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对红透山铜矿区几十年来积累的地质找矿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二次开发利用,以矿区成矿规律为指导,在总结和吸纳现有矿产资源定量评价、三维地学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等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实现了符合矿产资源预测评价要求的多源三维地学空间数据库、地质体实体模型和块体模型、地质场数字化模型与控矿作用空间分析,并建立了适应于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找矿特点的基于SDM的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全面收集与整理红透山铜矿地质、勘探、物探等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矿区的地质数据现状与多源三维地学空间数据库特征,对其进行整合与统一化管理;利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Surpac建立了矿区地层、构造、已知矿体和地球物理等三维实体模型以及它们的块体模型,实现了多源地学空间数据在三维可视化层面上的统一建模、统一数字化表达与存储,并与隐伏矿体预测指标数据及预测成果一起,构成了多源三维地学空间数据库。(2)以多源三维地学空间数据为基础,从地质体控矿作用空间分布角度,提出了反映成矿物理化学作用在地质空间中的综合分布与控矿作用效果的地质场,给出了地质场的数字化建模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矿化分布场、断层控矿作用场、地层岩性控矿作用场、物探作用场等场模型,实现了场模型的数字化表达。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断层控矿作用场、地层岩性控矿作用场、物探作用场与矿化分布场的空间关联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取出了可定量地度量地质控矿作用的成矿有利指标,得到了成矿有利指标与矿化指标之间的定量空间相关关系,最大限度地揭示了隐含在综合地质资料中的控矿地质因素、找矿标志到矿化分布的非线性映射关系;(3)在分析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及回归预测方法等矿产资源预测中常用的空间预测方法,构建了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隐伏矿体三维定量成矿预测体系。并针对单一预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将各类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优势互补进行矿产资源综合预测的组合预测方法。(4)综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灰色模糊层次综合评判(GFAHP)预测模型。为了更好地确定模型评判指标权重,将主观赋值法与客观赋值法相结合,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控矿因素指标对矿化的重要性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两两对比矩阵改造成模糊一致性矩阵,构建了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利用改进后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弥补了主、客观赋值法的缺陷,使权重值的确定更为精确。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的GFAHP模型。(5)利用回归预测方法,建立了反映矿化变量与控矿因素之间的矿化数学模型,并对红透山铜矿隐伏矿体进行预测;并与GFAHP预测模型一起,分别绘制了它们各自按标高水平的单元预测结果等值线图。通过对这两种预测结果对比分析,圈定了立体找矿靶区,并预测其资源量。

二、辽宁清原地区铜锌矿床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清原地区铜锌矿床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钴资源现状
        1.3.2 中国钴矿空间分布规律
        1.3.3 中国钴矿时间分布规律
    1.4 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1.4.1 以往工作程度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构造演化
        2.3.2 区域断裂
        2.3.3 区域褶皱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2.5.2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2.5.3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1 航磁物理特征
        2.6.2 重力物理特征
    2.7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分
        3.4.2 矿石结构构造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 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4.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示踪
    4.4 碳酸岩矿物C、O同位素特征
    4.5 矿床成因讨论
第5章 钴多金属矿找矿预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2 找矿标志
        5.2.1 地质标志
        5.2.2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5.2.3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5.3 成矿预测区圈定
        5.3.1 成矿预测区划分准则
        5.3.2 成矿预测区圈定
    5.4 喜集钴多金属矿矿区找矿方向
        5.4.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5.4.2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5.4.3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4.4 成矿元素异常特征
        5.4.5 找矿靶区圈定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 矿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1.2.1 位置、交通
        1.2.2 自然地理状况
        1.2.3 经济状况
        1.2.4 地震
    1.3 勘查研究现状
        1.3.1 清原花岗-绿岩地体含矿性研究
        1.3.2 王家大沟金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王家大沟金矿床矿产勘查工作现状
        1.3.4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作用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2.2.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内主要矿产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4.1 区内主要矿产
        2.4.2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3.4.1 变质作用
        3.4.2 围岩蚀变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6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4.2 矿石质量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
        4.2.2 矿石成分
    4.3 矿石类型
    4.4 金矿物特征
        4.4.1 金矿物的物理性质
        4.4.2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4.4.3 金矿物的化学成分
    4.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4.6 围岩蚀变
第5章 矿床成因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成矿地层条件
        5.1.2 成矿构造条件
        5.1.3 成矿岩浆岩条件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2.3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估算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成矿流体来源
    5.5 矿床成因
第6章 矿化富集规律
    6.1 成矿富集规律
    6.2 找矿标志
    6.3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第7章 成矿预测
    7.1 综合预测要素
    7.2 区域成矿远景分析
    7.3 区域成矿远景区划分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辽宁抚顺地区金成矿系列划分与典型矿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 构造
    1.2 地层
    1.3 断裂
    1.4 岩浆岩
2 成矿系列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2.1 成矿系列划分
    2.2 各成矿系列特征
        2.2.1 与变质作用有关的金矿成矿系列组合
        (1) 太古宙与受变质海相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Cu、Zn、Au矿床成矿系列
        (2) 新太古代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变质热液型Au矿床成矿系列
        2.2.2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成矿系列组合
        (1) 燕山期与中成—浅成、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Ag成矿亚系列
        (2) 燕山期与浅成—超浅成(次火山)、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Mo成矿亚系列
        2.2.3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金矿成矿系列组合
3 典型矿床特征
    3.1 太古宙与受变质海相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锌金矿—红透山铜锌金矿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体特征和矿石特征
        (3) 矿化阶段及围岩蚀变
        (4) 矿床成因机制
        (5) 找矿标志
    3.2 燕山期中成—浅成岩浆热液型金矿—下大堡金矿
        (1) 成矿地质环境
        (2) 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
        (3) 矿化阶段及围岩蚀变
        (4) 成矿机理
        (5) 找矿标志
    3.3 中生代钙碱性火山—次火山(斑)岩型金矿—下营子金银矿
        (1) 成矿地质环境
        (2) 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
        (3) 矿化阶段及围岩蚀变
        (4) 成矿机理
        (5) 找矿标志
4 找矿方向
    (1) 燕山期与中成—浅成、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金银矿床
    (2) 太古宙与受变质海相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Cu、Zn、Au矿床
    (3) 燕山期与浅成—超浅成(次火山)、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Mo矿床
5 结论

(4)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研究现状
        1.2.3 蒙亚啊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类型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与变质作用
    3.2 矿体特征及分布
    3.3 矿石特征
    3.4 成矿期次
    3.5 围岩蚀变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特征
        4.1.1 岩浆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石元素地球化学
        4.2.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2.3 Sr-Nd-Pb同位素特征
    4.3 围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矿床成因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2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2 成矿流体来源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硫同位素特征
        5.3.2 铅同位素特征
    5.4 成因分析
第6章 找矿方向
    6.1 控矿因素
        6.1.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6.1.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6.1.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6.2 找矿标志
    6.3 找矿方向
        6.3.1 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解译
        6.3.2 地物化遥综合异常特征
        6.3.3 找矿方向
第7章 结语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大兴安岭南段西坡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晚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元素统计特征
        2.4.2 聚类分析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区域地质演化与成矿动力学环境
    3.1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动力学环境
        3.1.1 古亚洲洋俯冲作用
        3.1.2 古亚洲洋闭合阶段
        3.1.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3.2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动力学环境
        3.2.1 三叠纪岩浆作用
        3.2.2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3.2.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4.1 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4.1.1 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
        4.1.1.1 矿区地质
        4.1.1.2 矿化特征
        4.1.2 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
        4.1.2.1 矿区地质
        4.1.2.2 矿化特征
        4.1.3 花敖包特铅锌矿床
        4.1.3.1 矿区地质
        4.1.3.2 矿化特征
        4.1.4 布金黑铅锌矿床
        4.1.4.1 矿区地质
        4.1.4.2 矿化特征
    4.2 铜钨多金属矿床
        4.2.1 道伦达坝铜钨多金属矿床
        4.2.1.1 矿区地质
        4.2.1.2 矿化特征
    4.3 铜锌多金属矿床
        4.3.1 沙布楞山铜锌多金属矿床
        4.3.1.1 矿区地质
        4.3.1.2 矿化特征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系列
    5.1 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床
        5.1.1 成矿物质来源
        5.1.2 成矿流体来源
        5.1.3 成矿时代讨论
        5.1.4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
    5.2 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
        5.2.1 成矿物质来源
        5.2.2 成矿流体来源
        5.2.3 成矿时代讨论
        5.2.4 成矿压力与深度讨论
        5.2.5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
    5.3 花敖包特铅锌矿床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成矿时代讨论
        5.3.4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
    5.4 布金黑铅锌矿床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成矿流体来源
        5.4.3 成矿时代讨论
        5.4.4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
    5.5 道伦达坝铜钨多金属矿床
        5.5.1 成矿物质来源
        5.5.1.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2 成矿流体来源
        5.5.3 成矿时代讨论
        5.5.4 成矿压力与深度讨论
        5.5.5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
    5.6 沙布楞山铜锌多金属矿床
        5.6.1 成矿物质来源
        5.6.2 成矿流体特征
        5.6.3 成矿时代讨论
        5.6.4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
    5.7 成矿系列划分
        5.7.1 研究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特点
        5.7.2 成矿系列划分
        5.7.3 区域成矿模式
第6章 区域找矿方向
    6.1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6.1.1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2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4 不同类型矿床找矿标志
    6.2 研究区找矿方向
        6.2.1 地质成矿信息提取
        6.2.2 地球物理依据
        6.2.3 地球化学依据
        6.2.4 基于证据权重法的成矿预测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辽宁鸭绿江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鸭绿江成矿带研究现状
        1.1.1 鸭绿江断裂带
        1.1.2 鸭绿江成矿带划分
        1.1.3 地球化学分区
    1.2 研究区概况
        1.2.1 地理概况
        1.2.2 以往工作评述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工作方法与数据质量分析
    2.1 野外工作方法
        2.1.1 工作分区
        2.1.2 化探工作
        2.1.3 物探工作
    2.2 元素测定及质量控制
        2.2.1 测定元素的选择
        2.2.2 元素的分析方法
        2.2.3 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处理方法
        2.3.2 元素特征值数据处理
        2.3.3 异常下限的确定
第3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1 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火山岩
        3.1.3 侵入岩
        3.1.4 变质岩
        3.1.5 地质构造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2 元素异常特征
    3.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3.1 磁异常特征
        3.3.2 密度参数特征
    3.4 区域矿产区带成矿远景区划分
        3.4.1 二棚甸子-万宝金、铜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3.4.2 宽甸东部硼成矿远景区
        3.4.3 五龙-拉古哨金银成矿远景区
第4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4.1 水系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
        4.1.1 元素分布特征
        4.1.2 主要地质单元元素分布特征
        4.1.3 地球化学场特征
    4.2 水系沉积物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因子分析
    4.3 水系沉积物元素的异常特征
        4.3.1 单元素异常特征
        4.3.2 综合异常特征
第5章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
    5.1 区域矿产概况
    5.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5.2.1 万宝铜钼矿典型矿床
        5.2.2 二棚甸子铅锌矿典型矿床
        5.2.3 五龙金矿典型矿床
        5.2.4 杨木杆子硼矿典型矿床
    5.3 区域成矿特征
        5.3.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3.2 矿床类型划分
        5.3.3 主要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5.4 成矿远景区划分
        5.4.1 成矿远景区圈定原则
        5.4.2 远景区圈定方法
        5.4.3 主要成矿远景区特征
第6章 成矿预测与验证
    6.1 矿产预测
        6.1.1 区域成矿预测要素特征
        6.1.2 矿产预测类型
    6.2 成矿预测区圈定
        6.2.1 万宝式侵入岩型铜钼矿
        6.2.2 杨木杆式火山沉积变质型硼矿和杨林式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
        6.2.3 五龙式岩浆热液型金矿
    6.3 找矿靶区优选
        6.3.1 宽甸龚家沟铁金钼多金属找矿靶区
        6.3.2 宽甸二百钱岭铜银多金属找矿靶区
        6.3.3 宽甸孙家堡子硼、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辽宁清原花岗—绿岩带的演化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地质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早前寒武纪地质
        2.1.1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基底划分
        2.1.2 清原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
        2.1.3 早前寒武纪构造及变质变形
        2.1.4 前寒武纪矿产
    2.2 显生宙地质
        2.2.1 J_3-K_2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断裂构造
        2.2.4 中生代矿产
第3章 清原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
    3.1 前寒武纪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
        3.1.1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与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3.1.2 清原地区表壳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
        3.1.3 花岗岩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
        3.1.4 前寒武纪基底的演化
    3.2 晚三叠世双峰式侵入岩
        3.2.1 清原地区晚三叠世侵入体的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判别
        3.2.2 构造环境判别
    3.3 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钾长花岗岩
    3.4 清原地区动力学演化史
        3.4.1 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及演化阶段
        3.4.2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4.3 环太平洋构造域发育阶段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4.1.1 红透山铜锌(金)矿
        4.1.2 树基沟铜锌(金)矿
        4.1.3 成矿模式
    4.2 BIF铁矿
        4.2.1 小莱河铁矿
        4.2.2 下甸子铁矿
        4.2.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4.3 变质热液脉型金矿
        4.3.1 南龙王庙金矿
    4.4 热液脉型金矿
        4.4.1 下大堡金矿
        4.4.2 强盛金矿
        4.4.3 成矿模式
第5章 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5.1 成矿条件
        5.1.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5.1.2 构造条件
        5.1.3 火山岩成矿条件
        5.1.4 侵入岩成矿条件
    5.2 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8)辽宁树基沟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1.2 红透山式铜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3 选题依据
        1.1.4 研究意义
    1.2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交通及经济概况
    1.3 工作量及主要进展
        1.3.1 工作量
        1.3.2 研究成果与进展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特征
        2.2.1 花岗岩-绿岩带划分
        2.2.2 太古宙代时期地层层序和构成
        2.2.3 区域构造特征和太古宙变质变形作用
        2.2.4 太古宙地质演化
    2.3 地球物理特征
    2.4 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2.5.1 石英磁铁矿矿床
        2.5.2 金矿床
        2.5.3 铜-锌矿床
第3章 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混合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3.1 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特征
        3.3.2 成矿有关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研究
    4.1 成矿流体特征
        4.1.1 包裹体类型与特征
        4.1.2 温度与压力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构造环境
    4.4 矿床成因
    4.5 成矿模式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5.1 找矿标志
        5.1.1 地质标志
        5.1.2 地球物理标志
        5.1.3 地球化学标志
    5.2 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9)秦岭造山带大型矿集区成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当前国内外对造山带板块构造研究的进展
    1.2.2 当前国内外对造山带成矿作用研究的进展
    1.2.3 秦岭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指导思想和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和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华北南缘构造带
2.2 北秦岭构造带
2.3 中秦岭构造带
2.4 南秦岭构造带
2.5 扬子北缘构造带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秦岭造山带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过程
4.1 中晚元古宙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
    4.1.1 中晚元古宙板块构造基本概貌
    4.1.2 复合“三叉”裂谷系主要构造岩石单元
    4.1.3 复合“三叉”裂谷系的演化简史
4.2 新元古代南华-震旦纪大陆裂解与秦岭古洋盆的诞生
4.3 显生宙板块构造基本格局及演化
    4.3.1 新发现和新认识
    4.3.2 寒武纪秦岭板块构造格局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再造
    4.3.3 显生宙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 第五章 区域成矿系统
5.1 成矿系统的划分
    5.1.1 成矿系统的划分原则
    5.1.2 秦岭造山带主要成矿系统
5.2 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5.2.1 中晚元古宙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5.2.2 新元古代南华-震旦纪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5.2.3 显生宙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第六章 大型矿集区成矿系统
6.1 华北南缘小秦岭金、钼矿集区——后弧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6.1.1 成矿地质背景
    6.1.2 典型矿床特征
    6.1.3 成矿条件分析
    6.1.4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理
    6.1.5 主要找矿标志
6.2 中秦岭西成-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增生弧前盆地热水成矿系统
    6.2.1 成矿地质背景
    6.2.2 典型矿床特征
    6.2.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6.2.4 主要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类型
    6.2.5 成矿系统的形成机理
    6.2.6 主要找矿标志
6.3 勉略宁“三角”地区铜、金矿集区——中新元古代活动陆缘成矿系统
    6.3.1 成矿地质背景
    6.3.2 典型矿床特征
    6.3.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6.3.4 成矿过程及成矿机理
    6.3.5 主要找矿标志
6.4 镇旬盆地铅锌、金矿集区——隐伏俯冲沉积楔和残留盆地成矿系统
    6.4.1 成矿地质背景
    6.4.2 典型矿床特征
    6.4.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6.4.4 成矿过程及成矿机理
    6.4.5 主要找矿标志
6.5 扬子北缘灯影组铅锌矿集区——“热基底”热水循环成矿系统
    6.5.1 成矿地质背景
    6.5.2 典型矿床特征——马元矿床
    6.5.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6.5.4 矿床成因类型
    6.5.5 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
    6.5.6 成矿基本规律
    6.5.7 主要找矿标志
    6.5.8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7.2 存在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红透山铜矿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研究现状
        1.2.2 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1.2.3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矿区地质特征
        2.5.1 成矿地质条件
        2.5.2 矿床特征
第三章 多源三维地学空间数据库建设
    3.1 红透山地质数据现状分析
    3.2 多源三维地学空间数据库特征
    3.3 体系架构
        3.3.1 数据分层
        3.3.2 数据流图
    3.4 多源三维地学空间数据库设计
        3.4.1 基础地学信息数据库设计
        3.4.2 三维模型数据库设计
        3.4.3 成矿预测指标数据库设计
        3.4.4 成矿预测成果数据库设计
第四章 矿区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
    4.1 三维空间建模数据组织
        4.1.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4.1.2 三维空间数据结构
    4.2 面向隐伏矿体定量预测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4.2.1 三维空间数据建模流程
        4.2.2 线框模型
        4.2.3 体素模型
    4.3 三维实体模型建模与可视化
        4.3.1 地质体三维信息处理
        4.3.2 钻孔三维可视化
        4.3.3 地表模型
        4.3.4 断层模型
        4.3.5 矿体模型
        4.3.6 地层模型
    4.4 三维块体模型构建与可视化
        4.4.1 矿区品位块体模型构建
        4.4.2 地层岩性块体模型构建
        4.4.3 物探块体模型构建
        4.4.4 块体模型的导入与导出
第五章 控矿作用指标定量提取与分析
    5.1 控矿因素概念模型
        5.1.1 控矿因素变量概述
        5.1.2 控矿因素概念模型
    5.2 矿化分布指标信息提取
    5.3 地质场模型
        5.3.1 地质场概述
        5.3.2 距离场的定义
        5.3.3 方位场的定义
        5.3.4 场的存储与可视化表达
    5.4 地层岩性信息指标提取
        5.4.1 地层岩性空间距离场构建
        5.4.2 地层岩性空间方位场构建
    5.5 断裂构造信息提取
        5.5.1 断层空间距离场构建
        5.5.2 断层空间方位场构建
    5.6 地球物理信息提取
    5.7 控矿因素与矿化分布关联性分析
        5.7.1 数值型控矿因素变量变换
        5.7.2 名义型控矿因素变量变换
        5.7.3 控矿因素与矿化分布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基于SDM的三维定量成矿预测
    6.1 空间数据挖掘体系与方法
        6.1.1 空间数据挖掘体系
        6.1.2 空间数据挖掘方法
    6.2 SDM在三维定量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6.2.1 基于SDM的三维定量成矿预测体系
        6.2.2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中常用的空间数据挖掘方法
        6.2.3 基于SDM的隐伏矿体三维定量组合预测模型
    6.3 基于灰色模糊层次综合评判(GFAHP)的三维定量成矿预测
        6.3.1 预测指标隶属度确定
        6.3.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控矿因素重要性排序
        6.3.3 模糊预测指标权重确定
        6.3.4 预测结果
    6.4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三维定量成矿预测
    6.5 红透山铜矿找矿靶区圈定
        6.5.1 预测结果的二维可视化分析
        6.5.2 立体找矿靶区圈定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创新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辽宁清原地区铜锌矿床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 王旺. 吉林大学, 2021(01)
  • [2]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D]. 李远超. 吉林大学, 2020(03)
  • [3]辽宁抚顺地区金成矿系列划分与典型矿床特征研究[J]. 赵朋,任立国,艾旭光,康丹,唐浩,王冶,葛鹏飞,张晶. 矿产勘查, 2020(04)
  • [4]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D]. 牛旭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5]大兴安岭南段西坡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张雪冰. 吉林大学, 2017(09)
  • [6]辽宁鸭绿江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D]. 于成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辽宁清原花岗—绿岩带的演化及成矿作用研究[D]. 张雅静. 吉林大学, 2014(04)
  • [8]辽宁树基沟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D]. 郝明. 吉林大学, 2014(10)
  • [9]秦岭造山带大型矿集区成矿系统研究[D]. 杨宗让. 长安大学, 2012(07)
  • [10]红透山铜矿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研究[D]. 刘文玉.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辽宁清远地区铜锌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