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探讨

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探讨

一、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吴世青[1](2022)在《创新创业思维在机械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教改初探》文中提出围绕机械制造专业背景的具有创新创业特色毕业设计的问题,分析了毕业设计的步骤、专业特点和国内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动态,挖掘相关专业典型人物、事件的特征特点和案例,探索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毕业设计课程的有效措施和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在毕设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沈阳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沈阳市《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社[2](2021)在《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中高职升学的直通车》文中指出什么是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是初中毕业参加全市中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考初中直升高职高专,前3年在中职学校就读,后2年在对口的高职高专就读,毕业颁发高职高专毕业证书。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需要参加高考吗?选择"3+2"模式,同学可直升高职高专,不必再参加高考。

张海玲[3](2021)在《品质革命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 ——以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走进了新时代,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品质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品质革命的基础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传播工匠精神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新的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要随之转变。为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职能,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用创造性思维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本文在品质革命的背景下,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融合,架构在匠人精神、机械加工质量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中等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首先,本文探讨品质革命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品质革命的关系,对工匠精神研究现状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对中国制造业品质革命起到关键、积极作用。其次,本文从质量的视角出发,论述品质革命、工匠精神、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再次,深入剖析品质革命背景下的企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现状,通过调研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对工匠精神、加工质量保障的认识与实践,进一步发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表现形式。最后,结合品质革命的背景,本文分别在精神与技能层面提出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思路,制定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数控铣床加工一体化课程为例,展示教学应用实践,并提出品质革命背景下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八个举措,以期为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张莹[4](2021)在《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力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代表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新中国建立之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研究这一时段技术学科的提出和中国力学专业创建不仅是对学科历史的补充,而且为当今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带来一些有益启示,更是为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学术界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前人已经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但尚存一些薄弱环节。研究着力于以下三方面工作:一、考察在1949年之后中国力学学科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包括对科学家在力学专业建立之初对力学专业性质的讨论;二、梳理三种类型的力学专业的创建情况;三、分析技术科学思想对力学学科在中国建立的影响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对三种类型的力学专业建立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力学学科是在科学家的影响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下建立起来的,是中国特色学科。研究以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力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进行历史考察,为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国家一级学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王玥[5](2021)在《“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在中职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提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越来越被关注,符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层出不穷。目前,中职《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存在学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要求、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脱节等问题。为此,构建“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设置企业需求的教学目标,设计理实一体的教学流程,从而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符合行业岗位需求的加工制造技能人才,值得深入探索研究。《金属加工与实训》是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教学模式现状,针对该课程存在具体问题构思解决方案。其次,查找教学模式含义,对“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深入加工制造企业和中职学校,针对企业需求、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构建“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模式思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设计教学案例并实施,得到学生成绩进步等实验效果,证实“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教学实验案例进行反思,得出教学实验结论,找出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应用“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进行初步验证。本研究针对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对现有的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模式文献资料进行补充,为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聪波,林利红,江桂云,曹乐[6](2021)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以重庆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源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重庆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新标准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制订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以及个性化模块等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在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和智能机器人行业与企业展开了协同育人实践。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等,提出了以培养机械工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重大风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教育,以期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许朝山[7](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夏铁军[8](2020)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制造对我国中职机械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呈现了新的特征,尤其是对未来工人的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适应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厘清问题要点与原因,并深入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内容。针对问题,提出了以教师能力、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为核心的“三教”改革建议与对策。全文主要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概况,介绍了研究内容,选定了合适的研究方法、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智能制造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阐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特征和中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方式呈现了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第四章为基于调研的发现,以中职《数控机床》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在附录部分,针对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以“基于问题”的教学为思路,提出了面向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设计思路。

张小奇,杨树臣,丁颂[9](2020)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地方高师院校在开办工科专业过程中面临许多共性问题,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是显着问题之一。本文以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为例,根据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发展定位、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等,针对目前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模式与要求、指导与管理、考核与监督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其中,以科研论文、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专利等成果替代传统毕业设计的模式取得显着成效。

沈阳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沈阳市《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社[10](2020)在《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搭中高职升学直通车》文中研究说明什么是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是初中毕业参加全市中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考初中直升高职高专,前3年在中职学校就读,后2年在对口的高职高专就读,毕业颁发高职高专毕业证书。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需要参加高考吗?选择"3+2"模式,同学可直升高职高专,不必再参加高考。

二、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创业思维在机械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教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 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3 毕业设计中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具体措施
    3.1 结合发展动态的选题
    3.2 调研发展动态嵌入创新创业理念
    3.3 方案设计及操作引入创新创业典型案例
    3.4 撰写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思政体现
4 探索毕业设计中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方式
    4.1 过程化考核方式
    4.2 方案设计及操作的案例引入
    4.3 答辩过程中对创新创业的考查
5 结语

(3)品质革命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 ——以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1.2.2 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品质革命
        2.1.2 工匠精神
        2.1.3 机械加工质量
        2.1.4 人才培养
        2.1.5 人才培养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4 零缺陷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品质革命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1 品质革命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3.1.1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3.1.2 工匠精神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3.2 品质革命需要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2.1 人力资源质量决定企业发展质量
        3.2.2 技能型人才需求面临结构调整
    3.3 品质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分析
        3.3.1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3.3.2 中职教育中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阶段中职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4.1 中职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4.1.1 调查准备
        4.1.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2 中职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4.2.1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2 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3 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构建
    5.1 品质革命精神层面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5.1.1 工匠精神与课程建设融合
        5.1.2 工匠精神与师资建设融合
        5.1.3 工匠精神与教学评价融合
    5.2 品质革命技能层面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5.2.1 树立加工质量管理意识
        5.2.2 整合质量保障关键元素
    5.3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案例
        5.3.1 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3.2 数控铣床加工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5.4 面向品质革命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5.4.1 教学目标引导,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5.4.2 课程体系重构,夯实工匠培养基础
        5.4.3 教学过程创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5.4.4 教学评价优化,确保全面育人质量
        5.4.5 师资培养深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5.4.6 线上督导运行,保障网络教学质量
        5.4.7 实践教育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5.4.8 五育测评衔接,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5.5 实践应用情况及成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Ⅰ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附件Ⅱ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访谈提纲
附件Ⅲ 品质革命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附件Ⅳ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4)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力学学科国内研究现状
        1.2.2 力学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资料来源
第2章 中国力学学科的建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2.1 国家的政策支持
    2.2 力学家的推动作用
    2.3 对力学学科性质的讨论
    2.4 力学学科的建立
第3章 基础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同济大学数理力学系为例
    3.1 师资建设历程
    3.2 课程设置沿革
    3.3 历年人才培养统计
第4章 应用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为例
    4.1 师资队伍建设进程
    4.2 课程历史沿袭
    4.3 历届毕业生统计分析
第5章 技术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为例
    5.1 师资力量优化过程
    5.2 专业课程设置变革
    5.3 历年毕人才统计
第6章 三种不同类型的力学专业建设对中国力学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6.1 力学专业与人才培养
    6.2 科学家的影响
    6.3 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
    6.4 摆脱西方的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在中职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2.中职学校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三)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念
        2.教学模式内容
    (二)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
        1.课程性质及任务
        2.课程教学内容
        3.课程教学目标
    (三)“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概述
        1.“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的内涵
        2.“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的构成
        3.“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在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中的优势
三、中职学校《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及分析
    (三)调查问卷设计
    (四)调查结果分析
        1.企业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2.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四、“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构建整体思路
        1.“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定位
        2.“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3.“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构建流程
    (二)“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三)“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构建的实施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
        2.合作学习原则
        3.情景化原则
        4.学生中心原则
    (四)“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构建的实施方案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三维启发教学目标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流程
        3.以“行动导向”为指导的六环施教学方法
        4.以“多元评价”为标准的教学评价
五、“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案例设计与实施
    (一)“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1.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准备
        2.教学对象的选择
        3.教学内容的选取
    (二)“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实施
        1.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以“钢的热处理”为例
        2.冷加工基础——以“平面铣削加工”为例
    (三)“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1.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2.教学模式实施满意度分析
        3.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教学改革取得效果
        2.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企业加工制造类中职人才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2 加工制造类企业岗位工人调查问卷
附录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4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5 “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以重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在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方面
        2.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方面
        3.在智能机器人行业方面
    (二)培养目标
    (三)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二、毕业要求
三、课程体系设置
四、持续改进
    (一)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毕业要求等持续改进
    (二)培养目标持续改进
五、结语

(7)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问题本质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范畴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2.2.1 产教生态系统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3.1 新基建新内涵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4.3.1 指标应用实施
        4.3.2 应用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8)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数控加工技术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二、智能制造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三、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现实困难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研究
        三、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问题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
        一、生产技术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
        二、生产管理由科层化向扁平化转化
        三、生产方式由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
    第二节 智能制造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征
        一、复合和交叉学科能力
        二、高端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技术创新及优化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力
        五、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第三节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一、以扎实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理论课程改革
        二、以技能为基础的复合多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三、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养成方式改革
第三章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调查以《数控机床》课程为例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方案实施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师资情况
        二、学生情况
        三、硬件设施情况
        四、课堂教学情况
第四章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调研的发现
    第一节 课程内容处理存在现实难题
        一、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二、教学内容存在理实分离
    第二节 教学方法亟待多样化
        一、教学以讲授为主,缺乏问题引导
        二、学生实训模仿为主,缺乏探究意识
    第三节 教学配套资源存在不足
        一、缺乏合适的主教材
        二、机械教具、三维演示动画制作困难
    第四节 教学条件建设待加强
        一、信息化教学条件应用不充分
        二、实践实训教学条件建设需要加强
第五章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节 以教师为中心,全面提升专业教师能力
        一、全方位提升教师适应智能制造的教学能力要求
        二、有重点地改进教师面向智能制造的操作技能水平
        三、多途径促进中职教师适应中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要求
    第二节 以教材为重点,建设适应智能制造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一、建设适应智能制造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材体系
        二、开发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
        三、以丰富的机械教具、三维演示动画配合教学
    第三节 以教法为突破,强化面向智能制造的教学条件建设,实现教法改革
        一、改善实训车间硬件设施
        二、打造数控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
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问题的教学实施案例—以加工典型复杂轴类零件编程为例
    附录2 :中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3 :中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4 :中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5 :访谈记录(部分)
致谢

(9)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类专业特点及毕业设计要求
    1.1 机械类专业特点
    1.2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要求
        1.2.1 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特点
        1.2.2 选题要求与类型
        1.2.3 成果形式与要求
        1.2.4 主体职责
2 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现状
    2.1 学校与学院层面
    2.2 教师层面
    2.3 学生层面
3 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3.1 管理改革
    3.2 选题改革
    3.3 质量标准
4 结语

四、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创业思维在机械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教改初探[J]. 杨雪,吴世青. 南方农机, 2022(02)
  • [2]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中高职升学的直通车[J]. 沈阳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沈阳市《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社. 招生考试通讯(中考版), 2021(08)
  • [3]品质革命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 ——以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D]. 张海玲.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D]. 张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三维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在中职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玥. 长春师范大学, 2021(12)
  • [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以重庆大学为例[J]. 李聪波,林利红,江桂云,曹乐. 高等建筑教育, 2021(02)
  • [7]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夏铁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9]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J]. 张小奇,杨树臣,丁颂.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8)
  • [10]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3+2模式),搭中高职升学直通车[J]. 沈阳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沈阳市《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社. 招生考试通讯(中考版), 2020(08)

标签:;  ;  ;  ;  ;  

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