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蕨类植物的研发与利用

药用蕨类植物的研发与利用

一、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发[1](2020)在《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及孢子繁育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羊狮慕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内,西南与武功山景区相邻,西北与萍乡万龙乡交界,东北与宜春明月山相邻。地理位置为:E 114°15′18″-E 114°18′32″,N 27°29′53″-N 27°34′19″;地质构造以花岗核杂岩构造与峰崖地貌为主,山体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组成,地势峻峭挺拔,具有锯状垄断的山峰、孤峰、残山、溶斗等特殊生境;地处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2℃-1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 mm,有着独特的生境和丰富的降水量,其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共采集标本496号,1179份,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鉴定并整理出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基于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和生态特性进行分析,对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观赏特性评价,筛选出观赏价值高且开发潜力高的蕨类植物,进行孢子繁育试验。探讨不同因素对孢子萌发、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描述观赏蕨类植物发育过程并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23科66属167种,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4属14种,蕨类植物21科62属153种;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类型丰富,以土生类为主,附生类次之,水生类最少。(2)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20科58属119种,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4属13种,蕨类植物18科54属106种。按药用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类;舒筋活血、除湿镇痛类;清热通淋、利水消肿类;消炎解毒、退热镇惊类,分别含有43种、42种、28种、6种。(3)羊狮慕食用蕨类植物共有9科12属15种,以凤尾蕨科、蹄盖蕨科为主,大部分食用幼嫩的拳卷叶,如:蕨、紫萁等;少部分根状茎富淀粉,可提取淀粉或直接酿酒,如槲蕨、狗脊等。(4)根据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筛选出16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并对16种蕨类植物叶型、叶色、株型和整体观赏性进行观赏价值评价和抗逆性分析。结果发现,普通针毛蕨、渐尖毛蕨、华南毛蕨、黑足鳞毛蕨和齿牙毛蕨等5种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很强的抗逆性,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前景。(5)光照条件和3种土壤浸提液对上述5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萌发都有影响,其中光照条件影响较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重要因素;3种土壤浸提液并非影响孢子萌发的重要因素。(6)3种土壤基质对渐尖毛蕨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几无影响,对齿牙毛蕨、普通针毛蕨、黑足鳞毛蕨和华南毛蕨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的影响各异,结果表明,4种观赏蕨类植物在腐殖土中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效果最好,因此腐殖土基质最适宜4种观赏蕨类植物的孢子繁育。(7)5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发育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孢子萌发到孢子体,都需要经过5个阶段,分别为萌发阶段、丝状体阶段、片状体阶段、原叶体阶段和孢子体阶段。5种观赏蕨类植物在孢子萌发、形成丝状体、形成片状体和形成原叶体时间上无差异,但在形成孢子体时间上差异明显,齿牙毛蕨、普通针毛蕨、黑足鳞毛蕨、华南毛蕨和渐尖毛蕨形成孢子体所需时间,分别为40天、40天、58天、50天、54天。在原叶体个数和孢子体个数上,除渐尖毛蕨外,其他4种观赏蕨类植物差异不大,每盆配子体数达200以上,孢子体数达150以上。综上所述,羊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食用、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也较为丰富,5种观赏蕨类植物发育过程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光照、黑暗和土壤浸提液对5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不同,不同土壤基质对5种观赏蕨类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影响不同,在腐殖土基质中繁育效果最好。并为羊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和5种观赏蕨类植物人工繁殖、批量育苗提供资料。

叶红环[2](2019)在《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鉴定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斗篷山自然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斗篷山自然保护区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2科64属173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石松类2科5属15种,蕨类20科59属158种;优势科为凤尾蕨科、铁角蕨科、碗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这7个科共有128种,占总种数的81.01%,优势属为卷柏属、鳞毛蕨属、铁角蕨属、耳蕨属、复叶耳蕨、瓦韦属、凤尾蕨属。(2)由多种地理成分组成保护区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其中科以泛热带分布占优势,共10科,占总科数的71.43%;属的区系特征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共19属,占总属数的39.58%,说明该区石松类和蕨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性,无特有属分布;种的地理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属东亚区系,其中以中国-日本分布亚型占优势,有52种,占总种数的30.95%,表明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种的区系与日本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属于中国特有分布的有22种,说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与其它6个地区石松类和蕨类区系相似性系数比较可知,在属级及种级水平上,皆是与梵净山亲缘关系最近,而与云南苍山亲缘关系疏远。(3)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有陆生、石生、附生、藤本和水生5类,以陆生型种类最多,共101种,占总种数的58.38%。该区石松类和蕨类主要应用价值有食用、药用、观赏等,其中药用石松类和蕨类共143种,占总种数的82.66%,以全草入药为主,且以清热解毒类种类最多;食用石松类和蕨类共22种,食用部位多以拳卷叶或根状茎为主;该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石松类和蕨类共有130种,可在园林绿化、盆栽、盆景山石配置、切花配叶等方面应用。(4)采用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单芽狗脊营养器官进行形态解剖研究,叶为异面叶,上、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仅下表皮有气孔器分布;叶柄维管束有26个,自叶柄基部向上至叶轴仅有2个较大的维管束;根状茎薄壁细胞之间有多个维管束散生分布,且富含丰富的淀粉粒;皮层在根的横切结构中占比较大,木质部的发育方式为外始式;单芽狗脊珠芽的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珠芽原基的形成期、珠芽原基的分化期、成熟期。

汪书丽,罗建[3](2018)在《西藏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摸清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和资源特征,为该区蕨类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查阅《西藏植物志》和标本,结合色季拉山多年植物调查名录,对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用途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1)色季拉山共有蕨类植物资源29科、57属、19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分别占西藏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65.91%、45.24%、41.70%;优势科为鳞毛蕨科(3属/50种)、水龙骨科(9属/31种)、蹄盖蕨科(7属/22种)、中国蕨科(6属/14种),优势属为鳞毛蕨属(27种)、耳蕨属(19种)。(2)色季拉山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以热带类型的科和属占优势(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科、属的80.00%、68.18%),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生态分布类型以陆生为主(118种,占60.20%),其次为附生(45种,占22.96%)。(3)色季拉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66种,且以清热药种类最多(30种);观赏蕨类植物共有71种(其中新增加23种);食用蕨类植物共有14种,且多以嫩叶或嫩茎或根状茎为食;少数蕨类还具有指示、工业原料、饲料和绿肥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在西藏蕨类植物区系中占很大比例,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廖雯,向红,王绪英,左经会,匡其羽[4](2018)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蕨类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为对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六盘水蕨类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采集标本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公园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公园内有蕨类植物21科33属54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20科30属47种,观赏蕨类植物21科30属46种,观赏蕨类植物有4种应用类型;根据分析,公园内蕨类植物具有土生、石生、附生、水生、藤本5种生态类型。针对公园内蕨类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王瑶[5](2018)在《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口县黄牯山自然保护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贵州东北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跨东经108°30′—109°06′,北纬27°27′—27°58′,保护区是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369.6mm,土壤以黄壤、褐壤为主。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水热资源丰富,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林木生长,是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1)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概况;(2)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3)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特性;(4)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0科62属140种(含种下等级),占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40科178属2270种中的50%、34.83%和6.17%,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植物有2科3属9种,蕨类植物有18科59属131种。石松类优势科为卷柏科Selaginellaceae,蕨类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石松类优势属为卷柏属Selaginella,蕨类优势属为凤尾蕨属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铁角蕨属Asplenium、鳞毛蕨属Dryopteris和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2)保护区地理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1个分布类型和4个分布亚型,泛热带分布类型的属所占比例最多,有芒萁属Dicranopteris、碗蕨属Dennstaedt ia、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等,占总属数的40.00%;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一共划分为10个分布类型和4个分布亚型,从种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中可以看出,东亚成分最占优势,一共有69种,占总种数的51.50%,可知该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处于东亚区系中。其中中国—日本分布亚型有28种,占总种数的20.90%;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有11种,占总种数的8.21%,说明了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东亚区系中与日本的关系更密切。保护区与其他6个地区进行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综合系数的比较可知,7个地区的区系综合系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分别是宽阔水>雅安市碧霞峰>黄牯山>麻阳河>安徽九华山>猛洞河风景区河谷生境>河南鸡公山,该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丰富度仅次于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雅安市碧峰峡,排名第3,区系丰富度较贵州的麻阳河、安徽九华山、猛洞河风景区河谷生境、河南鸡公山要高。此外本文还将这6个保护区与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相似系数比较,结果表明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和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关系密切。(3)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有陆生、附生、石生、藤本、水生这5个生态类型,以陆生生态类型为主,也称为土生,共计75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数的53.57%,其次为石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占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总数的33.57%。(4)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食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8科10属14种,黄牯山自然保护区有药用价值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16科40属83种,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属构成主要以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这4大科占主要优势。保护区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通过构建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可知,具有较高园林应用观赏价值的前10种,主要是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抱石莲Lemmaphyllum dr ymoglossoides、槲蕨Drynaria roosii、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刺齿贯众Cyrtomium caryotideum、江南星蕨Neolepisorus fortunei、紫萁Osmunda japoni ca、长叶铁角蕨Asplenium prolongatum、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盾蕨Ne olepisorus ovatus,此外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还有指示作用、绿肥、饲用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刘英[6](2016)在《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崂山蕨类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崂山有蕨类药用植物10科14属16种。对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入药部位、生境进行了分析。根据药用蕨类植物的药效作用,将其划分为5个类型,同时对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周勇相,刘明,李章取,骆强[7](2016)在《贵州赫章蕨类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赫章县位于黔西北的乌蒙山腹地,海拔1 230.02 900.6 m,平均海拔1 996.0 m,是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地理环境多样,蕨类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许多特有种和省内特有种。通过对其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境内共有蕨类植物34科70属185种。同时,赫章蕨类植物的组成和分布规律,根据蕨类植物的用途,可将其划分为5类:药用类蕨类、观赏用蕨类、化工用蕨类、食用类蕨类、饲用和肥用类蕨雷诺。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赫章县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建议。

李玉双[8](2015)在《江苏省主要森林区域蕨类植物区系与生态研究及利用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样方测定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标和数量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主要森林生态区域内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蕨类植物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了影响蕨类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为蕨类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经调查,调查样地内共有蕨类植物31科55属124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水龙骨科。这些科是调查样地内蕨类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占该区域蕨类资源种数的53.28%,其余多为单种科。2.研究区域内的蕨类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并向温带过渡的特点。结合R/T值,可知8个调查地点,热带成分优势从高到低依次是穹窿山、深溪齐、龙池山、云台山、宝华山、铁山寺、紫金山、云龙山。3.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基于江苏省8个样点中蕨类植物种类及其重要值数据,将8个样点分成3个组,各组较好的反映了样地间的环境差异。4.通过对典型植被下蕨类植物及其叶质、叶型的研究表明,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下蕨类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水湿条件较好。云台山的落叶阔叶林、龙池山常绿阔叶林水湿条件较差。5.冗余分析(RDA)对江苏省8个样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122种蕨类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平均温度、郁闭度、人为干扰、海拔、日照均对蕨类植物分布均具有一定的影响。6.研究江苏省8个样点中83种主要的蕨类植物生态位和生态位重叠,发现大部分蕨类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布范围较小,因此特别要注意对特殊生境的保护。7.构建了由生境、再生能力、频度、多度及利用程度等5个要素的蕨类植物的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调查区域内117种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潜力评价分析。利用潜力在2.0以上的共计30种,占调查区域内蕨类植物资源总数的25.64%,表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李子雁,王钰璐,杨宇平,袁红丽,董亚妮,贺游利[9](2014)在《红河谷药用蕨类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河谷地区位于秦岭山脉太白山主峰北麓。红河谷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有53种,常以全草,根状茎入药,其化学成分复杂,含有黄酮类,甾类,生物碱,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对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通过采集标本和查阅资料对红河谷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评估了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并对红河谷药用蕨类的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有效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红河谷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张云[10](2012)在《陕南山区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山坡林旁,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在园林、食品、药用、植物指示、工业应用、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利用价值。陕西省陕南山区地处我国秦岭南麓,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蕴含有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合理开发该地区的野生蕨类植物资源,对于调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保护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对陕南山区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问题主要存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生产销售模式单一、加工工艺传统落后、加工业基础薄弱、开发利用价值缺乏综合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组织资源调查和评价分析、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建立蕨类植物生产基地和促进相关加工企业发展等政策建议,以期为陕南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以及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及孢子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1.1.1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简介
        1.1.2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1.1.3 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1.1.4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观赏应用现状
        1.1.5 江西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1.2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1.2.1 无性繁殖
        1.2.2 有性繁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样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和气候
    2.2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观赏特性评价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观赏蕨类植物孢子繁育技术研究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第3章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组成及生态分布特征
    3.1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和科属组成分析
    3.2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特性分析
第4章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
    4.1 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分析
        4.1.1 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和科属组成
        4.1.2 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主要功效
    4.2 羊狮慕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分析
    4.3 羊狮慕蕨类植物观赏应用评价
        4.3.1 野外观赏特性分析
        4.3.2 抗逆性分析
        4.3.3 小结
    4.4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的建议
        4.4.1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4.4.2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第5章 羊狮慕五种观赏蕨类孢子繁育
    5.1 不同因素对五种观赏蕨类孢子萌发的影响
        5.1.1 光照对五种观赏蕨类孢子萌发的影响
        5.1.2 不同溶液对五种观赏蕨类孢子萌发的影响
        5.1.3 小结与讨论
    5.2 三种土壤基质对五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和孢子的影响
        5.2.1 三种土壤基质对齿牙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5.2.2 三种土壤基质对普通针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5.2.3 三种土壤基质对黑足鳞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5.2.4 三种土壤基质对华南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5.2.5 三种土壤基质对渐尖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5.2.6 结论与讨论
    5.3 五种观赏蕨类发育过程
        5.3.1 齿牙毛蕨发育过程
        5.3.2 普通针毛蕨发育过程
        5.3.3 黑足鳞毛蕨发育过程
        5.3.4 华南毛蕨发育过程
        5.3.5 渐尖毛蕨发育过程
        5.3.6 五种观赏蕨类植物发育过程比较
        5.3.7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种类多样
        6.1.2 羊狮慕药用、食用和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
        6.1.3 羊狮慕五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繁育技术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羊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附录Ⅱ 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类型及分布情
附录Ⅲ 羊狮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
附录Ⅳ 羊狮慕观赏蕨类植物问卷调查表
附录Ⅴ 羊狮慕五种观赏蕨类植物野外照片
致谢
个人简介(研究成果)

(2)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1.2 贵州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1.3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1.4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特性研究
    1.5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研究
    1.6 单芽狗脊生物学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调查
        2.3.2 单芽狗脊的解剖学研究
3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3.1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植物组成分析
    3.2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组成分析
        3.2.1 蕨类植物科的组成分析
        3.2.2 蕨类植物属的组成分析
    3.3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3.3.1 科的区系成分分析
        3.3.2 属的区系成分分析
        3.3.3 种的区系成分分析
        3.3.4 与其他地区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4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学特性
    4.1 陆生石松类和蕨类
    4.2 石生石松类和蕨类
    4.3 附生石松类和蕨类
    4.4 藤本石松类和蕨类
    4.5 水生石松类和蕨类
    4.6 结论与讨论
5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
    5.1 食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5.2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5.2.1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种类组成
        5.2.2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5.2.3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药用功效分析
    5.3 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5.3.1 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观赏特性
        5.3.2 园林应用价值
    5.4 指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5.5 化工原料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5.6 编织、饲用和肥用、农药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5.7 结论及讨论
    5.8 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6 单芽狗脊解剖学研究
    6.1 单芽狗脊营养器官解剖结构
        6.1.1 叶的解剖结构
        6.1.2 叶柄的解剖结构
        6.1.3 根状茎的解剖结构
        6.1.4 根的解剖结构
    6.2 单芽狗脊珠芽发育过程
        6.2.1 单芽狗脊形态观察
        6.2.2 单芽狗脊珠芽解剖结构
    6.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西藏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物种基本组成
    2.2 色季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2.3 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分布
    2.4 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利用
        2.4.1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2.4.2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
        2.4.3 食用蕨类植物资源
        2.4.4其他利用价值的蕨类植物资源
3 结论和讨论

(4)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蕨类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蕨类植物种类构成
    3.2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3.2.1 药用蕨类植物的基本情况
        3.2.2 药用蕨类植物的功效
    3.3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观赏蕨类植物资源概况
        3.3.1 观赏蕨类植物基本情况
        3.3.2 观赏蕨类植物的应用类型
    3.4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蕨类植物生态类型
4结论与讨论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建议5.1
    5.1 充分利用蕨类植物对环境的敏感性, 进行生物监测
    5.2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 注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5.3 观赏蕨类植物的应用

(5)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1.2 贵州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1.3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概况
    1.4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特性研究
    1.5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概况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4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概况
    4.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植物概况及优势性分析
    4.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概况及优势性分析
        4.2.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科的优势性分析
        4.2.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属的优势性分析
5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5.1 属的区系成分及特点
    5.2 种的区系成分及特点
    5.3 与其他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5.3.1 区系丰富程度比较
        5.3.2 相似系数比较
6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特性
7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
    7.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食用资源分析
        7.1.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的食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境和食用方法
    7.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
        7.2.1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属构成
        7.2.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药用功效统计
        7.2.2.1 清热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2.2.2 舒筋活络、祛风湿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2.2.3 妇科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2.2.4 其它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3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观赏价值
        7.3.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观赏要点
        7.3.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7.3.2.1 园林绿化
        7.3.2.2 盆栽观赏
        7.3.2.3 盆景装饰和插花
        7.3.3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评价体系的构建
        7.3.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7.3.3.2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7.3.3.3 制定评价标准
        7.3.3.4 结果与分析
    7.4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指示作用
    7.5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绿肥、饲用价值
    7.6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建议
8 结论
    8.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组成较为丰富
    8.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较为丰富
    8.3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8.4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9 参考文献
附录
    1.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
    2.彩图
    3.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崂山的自然概况
2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2.1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入药部位、生境
    2.2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功效
3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其他价值
    3.1 食用
    3.2 指示植物
    3.3 绿化和观赏
    3.4 科学研究
4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8)江苏省主要森林区域蕨类植物区系与生态研究及利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蕨类植物区系及资源研究现状
    1.2 生态学研究动态
    1.3 植物资源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苏州穹窿山国家森林公园
        2.1.2 宜兴龙池山自然保护区
        2.1.3 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2.1.4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2.1.5 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2.1.6 连云港云台山
        2.1.7 云龙山
        2.1.8 深溪岕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范围与方法
        2.2.2 标本鉴定
        2.2.3 数据处理
        2.2.4 蕨类植物开发利用潜能评价方法
第三章 蕨类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
    3.1 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3.1.1 蕨类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3.1.2 蕨类植物科的统计分析
        3.1.3 蕨类植物属的统计分析
    3.2 蕨类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3.2.1 蕨类植物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3.2.2 蕨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3.2.3 蕨类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3.3 江苏省主要采集点蕨类植物分布情况
        3.3.1 江苏省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3.3.2 江苏8个区域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3.4 蕨类植物生态分布
第四章 典型植被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4.1 蕨类植物的组成和重要值分析
    4.2 蕨类植物的多样性
    4.3 外貌形态
        4.3.1 叶质
        4.3.2 叶型
第五章 蕨类植物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关系
    5.1 蕨类植物野外调查结果
    5.2 蕨类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5.3 蕨类植物的生态位
    5.4 蕨类植物生态位重叠
第六章 江苏省主要森林生态区域蕨类植物资源利用潜力评价
    6.1 江苏省可利用的蕨类植物资源
    6.2 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6.2.1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6.2.2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
        6.2.3 食用蕨类植物资源
        6.2.4 环保辅助蕨类植物
        6.2.5 能源蕨类植物
        6.2.6 牧草和绿肥蕨类植物
    6.3 对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江苏省蕨类植物名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红河谷药用蕨类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河谷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方法
2 红河谷野生药用蕨类资源及其分布
3 红河谷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
4 红河谷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建议

(10)陕南山区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综述
        1.3.2 蕨类开发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陕南山区蕨类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蕨类资源开发程度很低
    2.2 贮藏技术不到位
    2.3 缺乏科学化的种植和管理
    2.4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章 陕南山区蕨类资源开发的 SWOT 分析
    3.1 陕南山区蕨类资源开发的 S(优势)分析
        3.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3.1.2 蕨类植物资源丰富
        3.1.3 有效劳动力资源丰富
        3.1.4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3.1.5 发达的旅游业为蕨产品销售提供保障
        3.1.6 陕南山区蕨类开发的传统文化
        3.1.7 加工和种植蕨菜收益好
    3.2 陕南山区蕨类资源开发的 W(劣势)分析
        3.2.1 开发认识不到位
        3.2.2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3.2.3 开发资金短缺
    3.3 陕南山区蕨类资源开发的 O(机遇)分析
        3.3.1 政府政策带来的机遇
        3.3.2 中药国际化带来的机遇
        3.3.3 食用观念改变带来的机遇
    3.4 陕南山区蕨类资源开发的 T(威胁)分析
        3.4.1 不科学采集容易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
        3.4.2 替代品的挤压
第四章 促进陕南山区蕨类资源开发的对策
    4.1 合理开采
    4.2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4.3 进行招商引资活动
    4.4 采用企业+科技+农户+基地的开发模式
    4.5 推动蕨类销售市场化
    4.6 创造蕨类品牌
    4.7 建立蕨类产业示范园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资源开发潜力大
        5.1.2 蕨类资源未发挥经济优势
        5.1.3 资源开发须重视的工作
    5.2 讨论
        5.2.1 蕨类植物用途广泛
        5.2.2 开发与保护并重是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及孢子繁育技术[D]. 陈春发.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2]斗篷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初步研究[D]. 叶红环. 贵州大学, 2019(09)
  • [3]西藏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特征[J]. 汪书丽,罗建.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8)
  • [4]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蕨类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廖雯,向红,王绪英,左经会,匡其羽.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5]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王瑶. 贵州大学, 2018(05)
  • [6]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刘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1)
  • [7]贵州赫章蕨类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 周勇相,刘明,李章取,骆强. 河南农业, 2016(11)
  • [8]江苏省主要森林区域蕨类植物区系与生态研究及利用潜力评价[D]. 李玉双.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红河谷药用蕨类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应用研究[J]. 李子雁,王钰璐,杨宇平,袁红丽,董亚妮,贺游利. 陕西农业科学, 2014(07)
  • [10]陕南山区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张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药用蕨类植物的研发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