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一、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雍际春[1](2021)在《陇山文化刍议》文中研究指明海内名山陇山纵贯陕甘宁三省区,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而且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和交汇线。特殊的区位和地域格局,赋予了其文明交融与多元文化交汇的优势条件。这块文化沃土孕育了肇启文明的始祖文化、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的周秦早期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多彩的宗教信仰和独具韵味的陇山文学意象等。这表明围绕陇山及周围的陇东、宁南、陇西和关西而形成的陇山文化圈,既是古代文化多彩繁盛之区,也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重要化合区。因此,关山无疑也就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因库和生长线。陇山文化圈的构建,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唐由海[2](2020)在《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营城思想的韧性活力、独特审美和哲学底色,丰富了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充溢着活跃思潮和丰富实践,是中国营城传统的开启之处,但现有城市选址研究成果集中在主要王朝时期,先秦时期研究鲜有成果报道且不成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的研究,从史学角度还原先秦城市选址营建历史,从文化和技术角度挖掘先秦城市选址的基础性价值、源头价值和多元化价值,以弥补对先秦营城传统的理解不足及其价值对“华夏化”贡献的认识不足,并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早期先民智慧。本文采用阶段式论述结合案例城市分析,梳理了自龙山时代到东周结束约2000余年时间内先秦华夏文明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的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并选取作为城市选址重要支撑的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进行专项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先秦华夏城市选址发展历程经历“多源”发育期、“多源”到“一体”期、“一体”到“多元”期三个阶段;提出选址技术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由“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六方面技术构成,具有“实用理性”特点;发现城市选址受先秦哲学思想影响,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山水有情的审美观和有为无为的人地观三方面,呈现出“儒道互补”特征,“儒”“道”共同构成了进与退,巧与拙,收与放的矛盾体,形成了华夏选址传统开放、多元、深沉的思想主干和基本线索。

陈韵竹[3](2019)在《秦国文学研究 ——以文化视角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秦王朝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王朝之一,它结束了几百年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所创立的制度基本上为汉王朝所继承,有些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由于秦国以军武立国,人们对其文学有着很深的误解。但从实际看来,秦国也有许多文学成果,我们需要全面看待。同时,根据研究现状来看,秦国文学的研究也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故而本文以“秦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秦国文学研究工作。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审美形式,虽然有许多内在的规定性,但其产生、发展和演变,无疑离不开文化这一土壤,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本文以传世文献为主,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秦国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经·秦风》《尚书·秦誓》《战国策·秦策》的秦国辞令、《吕氏春秋》、李斯的刻石文以及散文作品,从中分析总结出在秦国文学的特色,同时旨在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兼之讨论不同阶段的文化对秦国文学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抽绎出秦国文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自秦国初建到秦二世而亡不到六百年的时间,秦国文学内容丰富,形态多变,秦国文学与秦国文化的精神脉络相辅相成,互相激荡。在秦国初建期,受周文化影响不深,戎化倾向十分显着,其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于秦人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与谋求发展的国情,《尚誓》和秦国辞令显示出了博采众长,崇尚实用,功利化的色彩。而秦国又因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到了统一前夕,由于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和吕不韦的个人考量,《吕氏春秋》以秦国文化为基调,呈现出完备的结构体系与丰富的内容,彰显了国力强盛,即将雄霸天下的文化自信,成为了大一统时期的政治纲领,它同李斯的《谏逐客书》一道,为秦国文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制定了以法家为主的治国方针,并采用东巡刻石的文化怀柔方式来拉拢六国士人,以此来促进文化的统一。但最终文化怀柔政策破产,从此秦国走上了文化专制的道路。随着秦二世的暴政与法令的严苛,秦国上下人人自危,文学也不复从前。由此可见,秦国文学先后呈现出地域化、多样化再到统一化、最后走向了专制的道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立足文献,注重分析文献,同时注重分类归纳法的运用,例如在分析《诗经·秦风》的主题内容时,把其分类表述,既清晰直观,又能更好的归纳概括秦国文学的特点。同时本文还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将《秦风》同《国风》中其他篇章作比,把《秦誓》同其他誓文作对比,用秦国的辞令同东方诸侯国作比,把李斯不同阶段的作品互相比较,从中分析异同,进而更准确地分析秦国文学独有的特征与文化精神,以及在不同阶段文化对秦国文学的重要影响。

雍际春,周晓聪[4](2018)在《秦早期农业与工商经济发展初探》文中提出天水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嬴秦在商末周初西迁天水两河流域后,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早期农业和畜牧业,而且在工商业方面也成就不俗。在甘谷毛家坪A组遗存中铁镰和炊饮类陶器组合的出土、墓葬中车马坑的发现以及非子利用礼县盐官镇井盐养马大获成功,是秦人早期农牧业发展的标志。高超的车辆制造、具有自身风格的金属铸造、以金矿为主的采矿业和以上述物品及食盐、马匹为主的商品交换,显示秦人早期工商业较为发达。秦人以农牧并举、工商业发达为特色的早期经济,为秦人的崛起和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卜汉文[5](2017)在《西汉水上游周秦汉时期遗址的考古学观察 ——以《水经注·漾水》为线索》文中认为西汉水古称漾水,其上游主要流经甘肃省礼县、西河县地区。对西汉水上游支流的系统分析表明:《水经注·漾水》中记载的大部分河流都能与现存水道相对应,古漾水周边的历史遗迹大部分也可以在考古发掘和调查中找到线索,虽然《水经注·漾水》中详细记载了西汉水流域尤其是西汉水上游的古代历史地理信息,但也有存在误差的可能性。本文以《水经注·漾水》为线索,用考古学的视野考察西汉水上游这一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分析《水经注·漾水》的文本,梳理西汉水流域史前、周秦以及汉魏晋时期的遗址和遗迹现象,复原北魏时期西汉水上游的人文景观,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文献资料来确定西汉水上游古今水系的对应关系。确定了西县故城、犬丘(西垂宫)、亮故垒等在内的历史遗迹的地理位置,并进一步探讨《水经注·漾水》在记载中的误差与疏漏之处,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总结了在考古学研究中运用《水经注》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雍际春[6](2017)在《商鞅变法与秦文化的转型》文中指出秦人经过曲折而漫长的西迁,在商末周初定居天水后,历经数代努力开始崛起,并创造了以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秦文化,支撑秦人建立国家、东进关中、称霸西戎,并成为与关东诸国相抗衡的大国。但是,此后秦国的发展趋缓,原有的文化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于是,以商鞅变法为标志,秦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革新运动,通过普及革新思想,培植力战爵赏的社会风尚,移风易俗和广泛吸纳六国文化,秦文化又出现以崇法与尚武有机统一、耕战为本、实用功利为特色的新文化。秦文化的转型,是一次上承三代文化之大成,又统摄融汇农耕、游牧两大文明于一体,多元融通的文化整合运动。它为秦国的强大和完成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

雍际春[7](2017)在《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文中研究表明近百年来的秦文化研究,经历了20世纪初发端、三四十年代提出概念和80年代再度研究兴起的发展过程,此后随着天水地区一批秦人早期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推动秦文化特别是秦早期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日渐清晰,秦文化来源和构成的多元化得到确认,秦文化与秦人形成时间密切相关,秦文化具有特点鲜明等都是重点讨论的问题。然而,由于秦人早期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还存在不少的争议,而争议过程又推动秦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雍际春[8](2017)在《近百年来关于秦文化研究的回顾》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来的秦文化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初发端、三四十年代提出概念和八十年代研究兴起的发展过程之后,随着天水地区以毛家坪、大堡子山为代表的一批秦人早期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秦文化特别是秦早期文化遂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讨论主要涉及秦文化概念、来源、形成时间、构成和发展及秦文化特点等问题。然而,由于秦人早期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还存在不少的争议,而争议过程又推动秦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蒲向明,安奇贤[9](2015)在《伯益始秦与其着《山海经》之说申论》文中指出秦人获封早在舜、禹时代的伯益时期。至姒启建立夏朝,以伯益为族长的部落已经在东部具有费、嬴、秦等封地。伯益是嬴秦的先祖和缔造者,是"大同世界"禅让制的最后一个坚守者,这已为史料和考古发现所证实,过去习惯上认为早秦开始于非子的观点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伯益着《山海经》的说法从汉至唐鲜有怀疑,但自宋以来异说时见,近现代学人持否定态度者不乏其例。检视文献资料并考古发现,伯益并非今见《山海经》全本的着作者,他仅撰着了《山海经》的《山经》(《五藏山经》),即今本《山海经》中最远古、厚重的部分,其着作方式是口述和刻符、图画或多面的结合,当然不排除伯益所记内容在后来流传过程中羼入《海经》和《大荒经》的可能,由此可以冰释千百年来学者的种种存疑。早秦的文学活动也即从伯益着《山海经》(《山经》)开始,这就比此前学界认为发轫于非子时期大大跨前一步。

侯洁[10](2015)在《天水市旅游商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商品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旅游成为了广大旅游者推崇的旅游活动,它不仅具有一般旅游活动所给予游客的感官享受,还满足了游客对文化的精神享受。甘肃省天水市是一座旅游城市,古老的天水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旅游商品消费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可观。旅游商品在旅游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天水市在旅游商品开发上仍是一个短板,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总体来看,天水旅游商品的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商品种类单一等问题,尤其缺少优质品牌产品。在高端的旅游商品中,对工艺技术有较高要求,能够突显本地特色文化,并具有功能性的一些旅游商品,附加值较高,虽然价格不菲,但销量仍然走俏。中低端的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以廉价的外来品为主,这些商品在国内的许多景区都能看到,毫无设计感和文化特色可言。旅游商品既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地开发和营销旅游商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对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天水市旅游商品的设计研究,希望能够为天水的旅游业的发展做绵薄贡献,笔者通过对天水市旅游商品市场的调研,从设计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天水市旅游商品的在设计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和途径,对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进行剖析和借鉴,并通过设计实践对天水市旅游商品的开发提出了建议和思路。

二、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陇山文化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祖文化孕育地
二、周秦早期文化发祥地
三、多民族文化交融区
四、多彩信仰文化富集区
五、陇山文学意象孕育地
六、陇山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2)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理论空心化
        1.1.2 中国历史城市的可资借鉴
        1.1.3 华夏城市选址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华夏”——先秦时期总体时代特征
        1.2.2 研究对象
        1.2.3 时空跨度
    1.3 相关研究情况
        1.3.1 史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2 环境适应性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3 类型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问题、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核心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先夏的城邑选址
    2.1 农业与前龙山时代的城邑
        2.1.1 栽培农业的出现
        2.1.2 农业经济形成与聚落城邑化
        2.1.3 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时代的聚落
    2.2 龙山时代长江流域城邑选址
        2.2.1 长江上游地区
        2.2.2 长江中游地区
        2.2.3 长江下游地区
    2.3 龙山时代河套地区城邑选址
        2.3.1 岱海地区
        2.3.2 大青山南麓
        2.3.3 陕东地区
    2.4 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选址
        2.4.1 中原地区
        2.4.2 海岱地区
    2.5 不同区域的选址特点
        2.5.1 长江流域选址小结
        2.5.2 河套地区城址小结
        2.5.3 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址小结
    2.6 华夏城邑选址传统初现
        2.6.1 多元化特征
        2.6.2 一体化趋势
        2.6.3 礼制萌芽
        2.6.4 防洪思想
第三章 夏、商的城市选址
    3.1 夏的都邑选址
        3.1.1 夏的社会文化
        3.1.2 新砦城址
        3.1.3 二里头城址
        3.1.4 夏都邑选址特点
    3.2 商的城市选址
        3.2.1 商的政治经济
        3.2.2 偃师商城
        3.2.3 郑州商城
        3.2.4 安阳殷墟
        3.2.5 商都邑选址特点
        3.2.6 地方城邑选址
第四章 西周的城市选址
    4.1 西周的都邑政治制度
        4.1.1 宗教思想
        4.1.2 宗法制度
        4.1.3 分封制度
        4.1.4 都邑制度
    4.2 早周都城选址
        4.2.1 豳
        4.2.2 周原
    4.3 周都城选址
        4.3.1 丰镐
        4.3.2 洛邑成周
    4.4 诸侯国城市选址
        4.4.1 燕国都城琉璃河
        4.4.2 齐国陈庄西周城址
第五章 东周的城市选址
    5.1 东周的政治经济
        5.1.1 生产技术
        5.1.2 意识形态
        5.1.3 政治形态
        5.1.4 城邑建设
    5.2 东周城址的违制
        5.2.1 擅自建城
        5.2.2 扩大规模
        5.2.3 改变形态
    5.3 诸侯国国都选址
        5.3.1 楚都纪南
        5.3.2 鲁都曲阜
        5.3.3 齐都临淄
        5.3.4 赵都邯郸
        5.3.5 新郑郑韩故城
        5.3.6 燕下都
        5.3.7 灵岩古城
    5.4 地方城市选址
        5.4.1 晋国晋阳城
        5.4.2 秦国成都城
    5.5 秦咸阳选址
        5.5.1 宏观与微观选址
        5.5.2 基本格局
    5.6 小结
        5.6.1 从多源到一体
        5.6.2 从一体到多元
第六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技术体系
    6.1 先秦的科学技术
        6.1.1 “数术”
        6.1.2 先秦的科学技术
    6.2 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
    6.3 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
        6.3.1 相土九州
        6.3.2 度地量民
    6.4 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
        6.4.1 “防水”与“得水”
        6.4.2 城址位置与形态
        6.4.3 城墙修筑技术
    6.5 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
        6.5.1 水土保持
        6.5.2 沟洫及水利建设
        6.5.3 流域治理与城市兴起
        6.5.4 典型的流域治理
    6.6 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
        6.6.1 天文观测
        6.6.2 授时而为
        6.6.3 应时建城
    6.7 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
        6.7.1 政治天文学
        6.7.2 分野说
        6.7.3 北极(帝星)与三垣
        6.7.4 北斗崇拜
        6.7.5 象天设邑
    6.8 小结:实用理性的技术体系特征
第七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
    7.1 华夏哲学思想的形成
        7.1.1 思想与权力的分离
        7.1.2 士与流派的形成
        7.1.3 反思、抽象和论证的出现
    7.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7.2.1 辩证的阴阳论
        7.2.2 唯物的气论
        7.2.3 运动的五行说
    7.3 山水有情的审美观
        7.3.1 比德山水
        7.3.2 天地大美
    7.4 有为无为的人地观
        7.4.1 儒家的君子有为
        7.4.2 道家的圣人无为
        7.4.3 墨家的兼爱节用
        7.4.4 法家的人与天调
    7.5 小结:儒道互补的选址思想特征
        7.5.1 “美”“善”的互补
        7.5.2 “主动”中的“被动”
结语
    1.研究贡献
        1.1. 厘清了先秦城市选址的发展脉络
        1.2. 提炼了先秦城市选址形成的“实用理性”技术体系
        1.3. 提出先秦哲学思想在城市选址方面具有“儒道互补”特征
    2.华夏城市选址研究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2.1 注重城市安全
        2.2 遵循发展规律
        2.3 合理城市定位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1 研究不足
        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秦国文学研究 ——以文化视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秦国文学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秦国历史概述
    一、秦之始封建国与文化的萌芽与雏形
    二、秦之图强争霸与文化的发展演变
    三、秦之由盛至衰与文化的逐渐没落
第二章 《诗经·秦风》研究
    一、《秦风》内容与主题
    二、《秦风》的文学特色
    三、《秦风》的文化特点
第三章 《尚书·秦誓》研究
    一、《秦誓》的背景与文学特点
    二、《尚书·秦誓》的思想精神成因
第四章 《战国策·秦策》研究
    一、秦国辞令的主要内容
    二、秦国策士的辞令特点
    三、秦国辞令的文化特点与风格
第五章 《吕氏春秋》文学特点研究
    一、完整的着述体系与丰富的内容
    二、秦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吕氏春秋》的文化成因
第六章 李斯文学作品研究
    一、前期作品《谏逐客书》的尽忠直言与文采斐然
    二、中期作品刻石文的歌功颂德与体例范式
    三、后期作品《行督责书》的曲媚求荣与谨言慎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秦早期农业与工商经济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水地区原始农牧业的起源
二、秦人早期农业的发展
三、秦人早期牧业的发展
四、秦人早期工商业的发展
    (一) 车辆制造
    (二) 金属铸造
    (三) 采矿业
    (四) 早期商业

(5)西汉水上游周秦汉时期遗址的考古学观察 ——以《水经注·漾水》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西汉水流域研究学术史梳理
        1.1.3 《水经注》的考古学研究
    1.2 研究目的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水经注·漾水》记载的水系分析
    2.1 版本及体例选择
        2.1.1 版本选择
        2.1.2 体例选择
    2.2 水系和部分历史遗迹分析
        2.2.1 马池水及发源地附近的其他支流
        2.2.2 资水、峡石水
        2.2.3 杨廉川水
        2.2.4 始昌县
        2.2.5 岩备水、盐官水、岩备戍、盐官
        2.2.6 左谷水、兰皋水、鸡水、岐山军
        2.2.7 建安川水
        2.2.8 亮故垒
        2.2.9 甲谷水
        2.2.10 武植戍水、武植戍、安民戍
        2.2.11 夷水、平夷戍
    2.3 小结
第三章 西汉水上游周秦汉时期遗址的考古学研究
    3.1 西汉水上游各时期遗址分布概况
        3.1.1 史前遗址分布概况
        3.1.2 周秦时期遗址分布概况
        3.1.3 汉、魏晋时期遗址分布概况
        3.1.4 小结
    3.2 《水经注·漾水》记载重要城邑与考古遗址的印证
        3.2.1 马池川、苑亭及其周边遗址
        3.2.2 西犬丘(西垂宫)与西县故城
        3.2.3 盐官及其周边遗址
        3.2.4 祁山军、亮故垒及其周边遗址
        3.2.5 南岈、北岈及其周边遗址
        3.2.6 平夷戍、兰仓城
    3.3 小结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
    4.1 确定西县故城位置的其他佐证
    4.2 六八图—费家庄遗址群未发现城址的原因探讨
    4.3 《水经注》相关问题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秦文化概念的讨论
二、关于秦文化来源的讨论
三、关于秦文化形成时间的讨论
四、关于秦文化性质和特点的讨论

(8)近百年来关于秦文化研究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秦文化概念的讨论
二、关于秦文化来源的讨论
三、关于秦文化形成时间的讨论
四、关于秦文化构成和发展的讨论
五、关于秦文化特点的讨论

(9)伯益始秦与其着《山海经》之说申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伯益生平考论及其始秦的新认识
二、伯益的史绩补证与西汉大儒认可其着《山海经》
三、东汉以降伯益着《山海经》源流探察
四、伯益着《山海经》之《山经》申论
五、结论

(10)天水市旅游商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意义
第2章 天水市旅游商品市场现状
    2.1 旅游商品的概念
    2.2 天水市旅游商品市场现状
        2.2.1 天水市旅游商品的分类
        2.2.2 天水市旅游商品的生产
    2.3 天水市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2.3.1 市场前景
        2.3.2 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水市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思路
    3.1 旅游商品的文化性
    3.2 旅游商品的符号
        3.2.1 符号的概念
        3.2.2 旅游商品与文化符号的关系
    3.3 天水市特色文化符号
        3.3.1 历史文化
        3.3.2 宗教文化
        3.3.3 民情风俗
    3.4 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3.4.1 丰富旅游商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3.4.2 旅游商品的符号意义
    3.5 天水市文化符号在旅游商品形式上的转化
        3.5.1 设计原则
        3.5.2 文化符号的物化
    3.6 旅游商品案例赏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水市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实践
    4.1 实践案例一
    4.2 实践案例二
    4.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陇山文化刍议[J]. 雍际春. 敦煌学辑刊, 2021(04)
  • [2]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D]. 唐由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3]秦国文学研究 ——以文化视角为中心[D]. 陈韵竹. 鲁东大学, 2019(12)
  • [4]秦早期农业与工商经济发展初探[J]. 雍际春,周晓聪. 农业考古, 2018(01)
  • [5]西汉水上游周秦汉时期遗址的考古学观察 ——以《水经注·漾水》为线索[D]. 卜汉文. 西北大学, 2017(07)
  • [6]商鞅变法与秦文化的转型[J]. 雍际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7(00)
  • [7]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J]. 雍际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8]近百年来关于秦文化研究的回顾[J]. 雍际春.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7(04)
  • [9]伯益始秦与其着《山海经》之说申论[J]. 蒲向明,安奇贤. 广西社会科学, 2015(10)
  • [10]天水市旅游商品设计研究[D]. 侯洁.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