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培养:奉化实验小学的实践

教师校本培养:奉化实验小学的实践

一、师资的校本培训:奉化市实验小学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蔡一聪[1](2021)在《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急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和获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在这背景下,世界各地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地区,香港特区也加入了这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并从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以至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建议在学校层面开发校本课程,认为学校应根据特区课程的基本要求,加以调适,以开发本身的校本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和宗旨。这些调适的措施包括调整学习目标,以不同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提供科目的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教学与评估策略等,以让特区课程指引和学校与教师的专业自主之间,取得平衡。然而,校本课程在名义上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产物,但它毕竟是生存国家或地区的课程之中,因此,不少学者也认为,教育当局的介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之道。香港特区教育局成立了几支校本支援服务团队,专责支援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援团队在协助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利用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和课程开发专业知识,为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专业支援,从而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专业,也培养课程领导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区的特殊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国语文科向来都是以广州话作为教学语言的。随着香港政权的回归,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为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历任特区行政长官都强调要提升香港人“两文三语”的能力。在这背景之下,不少学者和学校都提出“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认为这是提升香港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特区政府教育当局在“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上没有明确的课程框架和课程指引,也没有推行的时间表,因此,有意推行的学校唯有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试验。2008年,语文敎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下称“语常会”)推出了“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下称“普教中计划”)。计划分成4期,前后历时6年,参加的中、小学校共有160所,是课程改革以来一个规模较大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本文以“普教中计划”这个具体的校本课程改革项目为例,从支援人员和学校就具体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点出各项变革中,校本支援如何去组织、推进、阐释以及落实各项措施,并了解校本支援团队如何协助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教材开发、优化学与教策略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并希望从中探讨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香港的课程改革。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份:导论部份为本研究的概述。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研究相关概念释义、研究意义及局限、以及论文结构等。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及国外对校本课程、香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支援服务、香港的语文政策、以及在香港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为背景介绍与分析。对香港的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支援服务的发展过程及相关政策进行介绍,并结合课程变革理论,分析特区课程、校本课程和校本支援服务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互动机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对香港“以普通话教中文”这一项目的推进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由港英政府时期模糊的语文政策,到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再到“以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和发展,分析相关政策的发展、“以普通话教中文”校本课程的不同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及香港特区中国语文科和普通话科的关系等,以了解香港“普教中”校本课程的复杂性和相关支援的迫切性。第四章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分析计划的成效。本章先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及评估”和“教学法”三个方面,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随后分析参与计划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的观感,以及对“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措施的回馈;并观察“普教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普教中”下的说话能力发展,对比学生的普通话和粤语的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用普通话学习中文的兴趣、态度及习惯,来调查和评估“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第五章介绍“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本章通过研究员第一身的支援经历,结合研究员与学校共同进行的行动研究,展示两所学校与支援团队协作开发“普教中”校本课程的过程,进一步探讨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的角色和相关的支援措施,以呈现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第六章是总结和反思。本章总结了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对学校行政及领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教材、教学的影响。研究发现,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在行政及领导层面上强化了学校领导层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和意愿;在专业发展层面,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并能利用丰富的课程及培训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发展活动,增加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和能力;在学与教层面,则能深入学校的实际场境和脉络,了解校本的需要和限制,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上的不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又以不同的角色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不同的支援和课程资源,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另外,本章反思了校本支援服务的局限,发现校本支援服务的成效还必须建立在学校的专业考虑之上。同时,也要思考如何维持支援成果和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学习需要,以达致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黄昊[2](2020)在《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的文化瑰宝,地方拳种是中国武术的典型代表。2014年,河南省体育局和教育厅发布《关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加强校园武术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校园内加大力度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进一步加强工作,2016年开始出现在“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中,该项目是全国首例,2016-2019年共有109所学校获批武术特色学校。武术特色学校以武术教育为特色,地方拳种是其主要习练内容。对于地方拳种在武术特色学校开展的状况进行相关研究,不仅是为了武术特色学校的长期发展,更是为了地方拳种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有着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分析现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主要运用调查法与个案法等方法,对河南省109所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探寻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此促进地方拳种更好的开展,提高武术特色学校建设成效,以达到传承与发扬地方拳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建设经过“自主申报——专家验收——获批挂牌”三个步骤的过程,进而确定为“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自2016年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建立至今,河南省现今共命名109所武术特色学校,主要分布于焦作、新乡、洛阳、南阳等地区,其中小学为79所、中学为21所、一贯制学校为9所。从区域分布来看,焦作、新乡、南阳等地区创建进度较快,而邓州、永城、平顶山、济源学校建设相对落后;从学段分布来看,武术特色学校建设以小学为主,中学参与度不足。经过四年的发展,武术地方拳种在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建设中呈现出如下状况:学校均按要求开展地方拳种,以少林拳、太极拳为主;武术地方拳种的师资普遍采用外聘引进;各个学校都有武术地方拳种教学大纲,但校本武术教材开发相对落后;每周开设有地方拳种武术课,基本保证武术地方拳种教学需要;开展有相应的武术课外活动,但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校级武术队建设情况良好,地方拳种是武术队训练内容、参赛项目;多数学校配备有武术场地和武术器材;武术地方拳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武术地方拳种在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进行文化挖掘,所开展拳种缺乏特色;二是地方拳种武术师资专业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单薄;三是缺乏具有自身特色武术教材,教材开发滞后,教学力度不够;四是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单一,学生对武术认识不足;五是参赛热情较低,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沁阳市义庄小学进行个案研究,结合武术特色学校建设实际,本研究提出大力开展文化挖掘,打造地方特色;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创新开发校本武术教材,加大教学力度;丰富地方拳种武术活动内容,加强学生对武术理论学习;成立竞赛部门,完善硬件设施等五项解决措施。

覃宇德[3](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指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王春华[4](2020)在《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文中认为初中数学新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力后备军,而新老教师更替,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使新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新老交替的有序更新,关系到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本文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切实改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帮助新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促使其尽快成长,希望为推动呼市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先进地区,各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关注的重点,总结其优秀的做法,更好地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三所水平不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培训现状、培训效果以及新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该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都很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均制定了各种培训措施来促进新教师成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且各校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有自己的特色:1.金山学校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名师引领;2.二附中采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过后进行的跟踪考核及对培训资源的充分挖掘值得借鉴;3.启秀中学特色之处在于“新教师”认定特色,稳定的师徒关系以及特色“磨课活动”等。但三所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忽视了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师徒帮带”实现困难;对培训方案的部分内容落实不足。2.二附中针对数学教材、数学本身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培训不足;师德师风内容培训形式单一等。3.启秀中学相较于其他两所学校,校外培训资源利用少;数学文化、数学史内容培训不足;对新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5条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1.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2.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3.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4.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5.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曾倩[5](2020)在《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湖南省洞口县的调查》文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教育是复兴之路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23日)中指出: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现教育强国的核心在于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在于拉近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距离。因此,乡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乡村小规模学校,其发展不容忽视。要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必须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功夫,使青年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师德师风修养,教师专业化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方法水平等方面全面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本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以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三个方面调查了洞口县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洞口县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描述与分析。本研究发现,洞口县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职业理想与现实矛盾,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明显;二是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不均衡,本体性知识无法满足多学科教学的需求,条件性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性知识匮乏;三是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偏低,教学实践能力不足,教育科研能力薄弱。同时,本研究从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析了影响目前洞口县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洞口县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1.完善管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2.按需设岗,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3.依据实际,开展有效的培训。4.校际合作,促进师资共享与交流。5.多措并举,搭建青年教师多元发展平台。

苏笑悦[6](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邓宏[7](2020)在《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历经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化发展的局面。但是,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和阐述了PDCA模型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应用;阐释了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L小学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运用PDCA模型理论,通过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以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层面的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开发、微观层面的跳绳运动课堂教学,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四个环节要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课程计划阶段(PLAN),涉及到课程方案研制工作的质量和课程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两大方面,其一,提升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是前提,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五大方面:1.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实力;2.增强团队研究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方案》研制质量;4.加强课程审议制度建设,提升《方案》审议工作质量;5.增加研制工作时间,保证《方案》内容质量。其二,是提升《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它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六大方面:1.明确课程开发理念,理清课程设计思路;2.立足体育核心素养,构建跳绳运动课程目标体系;3.立足基础性和发展性,构建学段跳绳运动内容体系;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5.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6.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二是课程实施阶段(DO),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建立教师共同体,协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培养教师工匠精神;3.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单元教学质量。三是课程评价阶段(CHECK),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1.建立监督组织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3.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的力度,具体包括:1.建立课程评价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2.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发展;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四是课程改革阶段(ACTION),主要涉及到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报告,完善标准和制度;二是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阶梯上升的过程;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三是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四是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通过总结反思,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是运用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二是基于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机制;三是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

贺群[8](2020)在《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目前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的开展现状,分析影响花样跳绳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因素,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小锻炼的好习惯,更好的促进花样跳绳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影响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因素,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推广策略。研究结果:1.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组织教学,教师年龄呈中老年化的趋势,且都不够专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或学习。2.由于59%的教师对花样跳绳的了解程度浅显,所以花样跳绳开展的形式大多以大课间或课外活动为主,形式不够多样化。3.学生对花样跳绳的规则知之甚少,但75%的学生对这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花时间去学。4.70%的家长和领导对这项运动持支持态度,他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5.目前制约荆门市花样跳绳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为更好的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花样跳绳运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建议:1.安排学校负责花样跳绳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到开展较好的学校学习经验,努力创造符合自身学校学情的校本课程。2.通过开兴趣班、举行花样跳绳比赛、成立专门跳绳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3.成立专门的花样跳绳管理小组,由分管体育的学校领导牵头,对每学期的学习内容、要达到的训练目标等制定具体可实施的方案。4.体育教师要在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将跳绳运动与舞蹈、话剧等结合起来,增加其新颖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5.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视台等途径,加大对花样跳绳运动的宣传。结论:1.培养和引进花样跳绳专门型人才,优化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是促进花样跳绳运动健康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将为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3.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重视和投入是促进花样跳绳运动蓬勃开展的基本保证。

周素莉[9](2019)在《小学STEAM教育开展模式探究 ——以苏州市某公办小学和某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STEAM教育自引入中国即受到国内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并在国内众多中小学得到实施和发展。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当前国内的STEAM教育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STEAM教育在小学整体的开展模式研究尚未开展,民办随迁子女小学的STEAM教育整体的开展模式研究也是空白。基于上述不足,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重点对苏州市的一所公办小学和一所民办小学STEAM教育状况进行案例分析和探究,以阐明两类学校的STEAM教育开展模式。笔者首先分析了 Z公办小学STEAM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Z小学STEAM教育的开展模式相对成熟。在师资发展方面,该校主要通过私下探讨、专题讲座和短期培训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开发方面,该校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了课程引入、二次开发和课程创新的过程;在校本资源方面,该校主要有校外合作、硬件设施、课程教材和校园氛围的建设等方面;在实践方式方面,该校形成了知识体系建立、项目式学习和社团活动的有机融合,形成了 STEAM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两个融合”。Z小学STEAM教育的开展具有课程种类和内容的丰富多样,具有突出的主打品牌,教育活动均为自主开展,课程的实施具有继承性,具有较为健全的体系和实践模式灵活等特点。经费投入、师资培训、兴趣推动、坚持精神和奉献精神是Z小学的STEAM教育开展的成功经验。笔者进而分析了民办随迁子女T小学STEAM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T小学STEAM教育的开展模式相对简单。该校的师资发展仅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课程开发方面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协作的方式进行;校本资源主要有校企合作和基础的硬件设施;在学习方式方面主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协作的方式进行。T小学STEAM教育的开展具有课程按主题分类、主题类型多样,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主要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开展,混合学习的学习方式新颖和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强烈等特点。T小学的STEAM教育得以开展的经验,主要有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配合、学生积极等。不足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长效机制缺乏等。通过对苏州市上述公办小学和民办小学开展STEAM教育实践案例的详细分析。笔者认为,目前苏州市公办小学STEAM教育的开展存在经费投入充足、师资力量强大、课程开设全面等特征;民办小学STEAM教育的开展则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设简单等特征。基于此现状,本论文对民办随迁子女小学STEAM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可以从政策经费、师资培养、混合学习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对现有民办随迁子女小学的STEAM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改善,以切实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发展。

黄一帆[10](2019)在《宁波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足球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足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宁波市特色学校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多维发展和高效发展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随机抽取的宁波市15所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小学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宁波市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存在以下问题:校园足球的学段与地理分布不均衡;社会、家庭、学校对校园足球支持度一般;师资、场地、资金缺乏;缺少校本足球教材及足球大课间;训练时间与次数得不到保障;参加高级别赛事机会少;后备人才输送弱。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在校园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完善中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本文尝试提出相应可持续发展策略,为下一次复核做好准备。主要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下:(1)政府层面,从地理与学段分布上合理规划校园足球学校,调整校园足球的“复核”标准;建立校园足球监察机制,保障社会足球规范进入校园;加大校园足球专项资金整体投入,通过差异性的资金扶持,促进足球特色学校的合理竞争;通过多维度不断完善竞赛体系,增加参赛人数、参赛组别,促进校园足球协调发展、多维发展与公平发展。(2)社会层面,从扩大媒体宣传,提升社会对足球的支持度;发挥社会力量,为校园足球提供资金、师资与场地保障,促进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共同发展。(3)学校层面,建立校园足球监督小组,促进校园足球工作的规范性,严格检查场地器材,保障校园足球的安全性;通过足球特招、校园联赛选招和体育课筛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科学选材,注重梯队建设;设计足球校本教材、课程、大课间,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足球教学效能;开展科学训练与竞赛,完善校内联赛制度,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中;加强后勤保障,通过多维度的调节资金,合理分配校园足球专项资金,促进校园足球协调发展、高效发展与多维发展。

二、师资的校本培训:奉化市实验小学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资的校本培训:奉化市实验小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香港语文课程改革的政策
        (二) “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
        (三) 校本支援服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 提供对教改、课改研究的新视角
        (二) 联系教育现场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三)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可操作性的多维互动模型
    四、重要概念解读
        (一) 校本课程开发
        (二) “以普通话教中文”
        (三) “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校本课程、校本支援及“普教中”的研究综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研究文献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二)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政府介入
        (一) 政府在校本课程中的角色
        (二) 对香港地区校本支援的研究
    三、对在香港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研究
        (一) 语文政策方面
        (二) 教学成效方面
        (三) 学与教方面
第二章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及支援服务的发展
    一、背景
    二、香港校本课程的发展
        (一) 从高度集权到逐步开放的香港课程
        (二) 香港校本课程的酝酿与启动:教统会第一、二、三号报告书
        (三)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设计计划
        (四) 课程发展处的成立
    二、校本课程支援措施
        (一) 校本课程剪裁计划
        (二) 校本课程开发支援常规化及多元化
第三章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香港语文教育政策概况
        (一) 回归前的语文政策
        (二) 设立普通话科
        (三) 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
        (四) 设立语文基金
        (五) 成立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
        (六) 普通话教师资历要求
    二、“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及课程设置
        (一) 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
        (二) “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
        (三)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设置
    三、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一) 背景
        (二) 计划概况
        (三)推行模式
        (四) 推行步骤
第四章 “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
    一、“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
        (一) 教师专业发展
        (二) 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及评估
        (三) 教学法
    二、“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
        (一) 教师对支援计划在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回馈
        (二) “普教中”学生的学习表现
第五章 “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
    一、中学个案(YY中学:中普融合、初中全面推行)援
        (一) 学校简介
        (二) 支援措施
        (三) 成效
        (四) 小结
    二、小学个案(CC小学:中普并合、小二起全面推行)
        (一) 学校简介
        (二) 支援措施
        (三) 成效
        (四) 小结
    三、校本个案研究总结
        (一) 分析情境、确立愿景
        (二) 建立共识、订定目标
        (三) 规划方案、落实设计
        (四) 诠释理念、实施课程
        (五) 多方回馈、全面评鉴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学校行政及领导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程、教材与教学
    四、局限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特色学校的研究
        1.4.2 有关武术特色学校的研究
        1.4.3 有关地方拳种的研究
        1.4.4 已有研究的不足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个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建设概况
    3.2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开展现状
        3.2.1 地域分布情况
        3.2.2 武术师资队伍
        3.2.3 校本武术教材
        3.2.4 武术课堂教学
        3.2.5 学生习练情况
        3.2.6 武术课外活动
        3.2.7 校武术队建设
        3.2.8 武术参赛情况
        3.2.9 场馆器材配备
    3.3 焦作市沁阳市义庄小学“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开展的经验启示
        3.3.1 地方文化开发,特色教材研发
        3.3.2 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完善
        3.3.3 独立管理模式,理论技能并进
    3.4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文化开发欠缺,开展缺乏特色
        3.4.2 师资配置不当,专业程度不高
        3.4.3 教材开发滞后,教学力度不够
        3.4.4 活动开展消极,学生认知模糊
        3.4.5 参赛热情较低,场地器材不足
    3.5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开展对策
        3.5.1 开展文化挖掘,打造地方特色
        3.5.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3.5.3 创新开发教材,加大教学力度
        3.5.4 丰富活动内容,加强理论学习
        3.5.5 成立竞赛部门,完善硬件设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调查研究(教师问卷)
    附录 B 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 C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访谈记录
    附录 E 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管理办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2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3 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1.4.4 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5 文献评析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价值追寻
    2.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
        2.1.1 学校社团是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基地
        2.1.2 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创新
    2.2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2.2.1 健体修身养性
        2.2.2 思想道德濡化
    2.3 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价值
        2.3.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2.3.2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4 对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
        2.4.1 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2.4.2 提升青少年民族凝聚力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3.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3.1.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内容及评价
        3.1.2 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
        3.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实然保障状况
    3.2 当前学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审视
        3.2.1 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
        3.2.2 传承路径单一
        3.2.3 学校传承的保障措施乏力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理论基础
    4.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特征及原则
        4.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4.1.2 协同创新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与协同创新的联系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实施前提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达成原理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及特征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特征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
        4.4.1 统筹与合力
        4.4.2 创造与创新
        4.4.3 信任与沟通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设计
    5.1 传承目标的设定
        5.1.1 传承目标设置的依据
        5.1.2 传承目标的内容
    5.2 传承内容的选择
        5.2.1 传承内容选择的原则
        5.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内容
    5.3 传承路径的规划
        5.3.1 搭建传承平台
        5.3.2 拓展传承面
        5.3.3 协调传承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5.3.4 建设传承项目的特色校园文化
    5.4 传承效果的评价
        5.4.1 传承效果评价的主体
        5.4.2 传承效果评价的内容
        5.4.3 传承效果评价的方法
    5.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应然保障措施
        5.5.1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制度
        5.5.2 营造政策与人文环境
        5.5.3 培养传承参与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实践
    6.1 传承方案的制定
        6.1.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个案进入的方式与建立研究者的伙伴关系
        6.1.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6.1.4 研究效度与伦理
    6.2 传承方案的实施
        6.2.1 社团教学
        6.2.2 社团活动
        6.2.3 社团建设的保障措施
    6.3 传承方案的实施效果
        6.3.1 传承参与学生取得的成效
        6.3.2 传承指导教师的收获
        6.3.3 其他参与主体达成的效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评述及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呼市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简史
    2.2 呼市地区数学新教师的选拔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新教师
        2.3.2 校本培训
    2.4 新教师的特征
    2.5 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
    2.6 新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2.6.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6.2 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
        2.6.3 终身教育理论
    2.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7.1 专业知识
        2.7.2 专业精神
        2.7.3 专业能力
    2.8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第3章 金山学校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的调查
    3.1 学校介绍
        3.1.1 基本概况
        3.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3.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3.2 调查结果
        3.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3.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3.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3.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3.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3.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调查
    4.1 学校介绍
        4.1.1 基本概况
        4.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4.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4.2 调查结果
        4.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4.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4.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4.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4.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4.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启秀中学调查
    5.1 学校介绍
        5.1.1 基本概况
        5.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5.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5.2 调查结果
        5.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5.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5.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5.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5.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5.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章 完善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议
    6.1 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
    6.2 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
    6.3 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
    6.4 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
    6.5 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湖南省洞口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
        (二)青年教师
        (三)教师专业发展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终身教育理论
第二章 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三)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描述
        (四)调查实施
    二、调查基本信息的描述与处理
        (一)问卷调查的学校情况
        (二)参与访谈的教师情况
        (三)调查问卷的处理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结果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的基本信息描述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分析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现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不均衡
        (三)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四章 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一)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
        (二)完善青年教师相关的制度保障
        (三)增强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二、按需设岗,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
        (一)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需求
        (二)适当增加教师编制,补充师资
    三、依据实际,开展多层次培训
        (一)增加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
        (二)设立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培训计划
        (三)提供满足青年教师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培训
    四、校际合作,促进师资共享与交流
        (一)建立校际间定向交流体系
        (二)促进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合作
    五、多措并举,搭建青年教师多元发展平台
        (一)信息化助力青年教师发展
        (二)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力量
结语
附录
    附录1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问卷
    附录2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效度和信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二)PDCA模型
        (三)质量提升策略
        (四)跳绳运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一)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状况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状况
    三、PDCA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二)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改革研究
        (三)运用PDCA模型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四)PDCA模型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四、跳动运动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跳绳运动的定位研究
        (二)关于跳动运动的功能研究
        (三)关于跳绳运动的类型研究
第三章 PDCA模型理论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理论
        (一)PDCA模型的内涵
        (二)PDCA模型的特点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范围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设计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
        (一)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方案(PLAN)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学校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二、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单元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第五章 L小学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实施(DO)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小绳王·反摇争霸赛”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及分析
        (一)第一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第二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
        (一)建立教师共同体,培养团队工匠精神
        (二)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第六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评价(CHECK)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单元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策略
        (一)建立监控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二)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
        (三)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
    二、单元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策略
        (一)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二)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改进(ACTION)策略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和标准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的方式
        (二)形成标准和制度
    二、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
        (一)立足常态化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加强电子课程资源包建设,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循环上升的过程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四)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讯排列)
后记

(8)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导向为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1.1.2 花样跳绳运动的健身作用及前期学者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1.1.3 国内外花样跳绳赛事的举行为花样跳绳的开展增添了助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花样跳绳运动概述
        2.1.1 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现状
        2.1.2 花样跳绳运动的价值
        2.1.3 花样跳绳运动的特点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花样跳绳开展现状的研究
        2.2.2 关于花样跳绳价值方面的研究
        2.2.3 关于花样跳绳教学方法的研究
        2.2.4 关于花样跳绳融入大课间的研究
        2.2.5 关于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2.2.6 关于花样跳绳赛事方面的研究
        2.2.7 关于花样跳绳师资现状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荆门市城区小学将花样跳绳运动纳入学校体育活动情况
    4.2 荆门市城区小学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的了解程度
        4.2.1 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起源的了解程度
        4.2.2 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规则的了解程度
        4.2.3 学生了解花样跳绳运动途径
    4.3 荆门市城区小学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可情况
    4.4 荆门市城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4.4.1 体育教师人口学信息统计(性别、年龄)
        4.4.2 体育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
        4.4.3 体育教师的专业和专项情况
    4.5 荆门市城区小学各学校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相关活动或培训情况
    4.6 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形式
        4.6.1 荆门市城区小学将花样跳绳运动纳入体育健康课程内容情况
        4.6.2 荆门市城区小学将花样跳绳运动纳入大课间情况
        4.6.3 荆门市城区小学成立花样跳绳运动训练队情况
        4.6.4 荆门市城区小学开展花样跳绳比赛情况
    4.7 学校领导对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态度
    4.8 家长对学校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态度
        4.8.1 家长的健康观
        4.8.2 家长对孩子参加花样跳绳的支持程度
    4.9 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赛事情况分析
    4.10 影响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4.10.1 影响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
        4.10.2 影响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积极因素
5. 促进花样跳绳运动在荆门市城区小学开展的对策
    5.1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养
    5.2 丰富花样跳绳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5.3 扩宽宣传途径,提高花样跳绳影响力
    5.4 规范花样跳绳管理体系,力求形成校本特色
    5.5 组织丰富多彩的比赛、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
    5.6 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素质教育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小学STEAM教育开展模式探究 ——以苏州市某公办小学和某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STEAM教育
        二、随迁子女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不足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STEAM教育开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第一节 国外STEAM教育开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一、政策法规
        二、师资发展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第二节 国内STEAM教育开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一、政策法规
        二、师资发展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第三章 苏州市某公办小学STEAM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第一节 STEAM教育开展整体概况
        一、发展历程
        二、课程开设
        三、课程资源
        四、师资力量
        五、教育收获
    第二节 STEAM特色课例分析
        一、机器人
        二、3D打印
        三、综合研习课
    第三节 该校STEAM教育开展模式及特点
        一、STEAM教育开展模式
        二、STEAM教育开展特点
    第四节 案例学校开展STEAM教育实践的经验
        一、可推广的经验
        二、不足之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STEAM教育开展概况
        二、STEAM教育开展模式、特点和经验
第四章 苏州市某民办随迁子女小学STEAM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第一节 民办随迁子女小学STEAM教育整体开展现状
    第二节 STEAM教育送课项目
        一、项目背景
        二、学校概况
        三、课程简介
        四、课例分析
    第三节 该校STEAM教育开展模式及特点
        一、STEAM教育开展模式
        二、STEAM教育开展特点
    第四节 案例学校开展STEAM教育实践的经验
        一、得以开展的经验
        二、不足之处
    第五节 民办随迁子女小学STEAM教育发展探讨
        一、政策经费
        二、师资培养
        三、混合学习
        四、课程安排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一、STEAM教育开展概况
        二、STEAM教育开展模式、特点和经验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宁波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分析
        1.3.3 相关概念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3 宁波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现状
    3.1 足球特色学校分布情况分析
        3.1.1 地理分布
        3.1.2 学段分布
    3.2 校园足球的整体氛围分析
        3.2.1 校领导对足球的支持度
        3.2.2 学生对足球的喜爱度
        3.2.3 家长对学生参与的支持度
    3.3 组织领导情况分析
    3.4 条件保障情况分析
        3.4.1 师资配备
        3.4.2 教师待遇
        3.4.3 场地设施
        3.4.4 专项经费
    3.5 足球教学开展情况分析
        3.5.1 足球课程与活动
        3.5.2 足球校本教材
        3.5.3 体质测试
    3.6 训练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3.6.1 课余训练
        3.6.2 校内联赛
        3.6.3 校外竞赛
    3.7 后备人才输送情况分析
    3.8 典型案例分析
4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政府层面可持续发展策略
        4.1.1 科学规划校园足球发展
        4.1.2 建立校园足球监察机制
        4.1.3 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路径
        4.1.4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4.1.5 完善竞赛体系
    4.2 社会层面可持续发展策略
        4.2.1 扩大媒体宣传
        4.2.2 发挥社会力量
    4.3 学校层面可持续发展策略
        4.3.1 建立校园足球监督小组
        4.3.2 严格控制科学选材
        4.3.3 提高教学效能
        4.3.4 开展科学训练与竞赛
        4.3.5 加强后勤保障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Abstract

四、师资的校本培训:奉化市实验小学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D]. 蔡一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地方拳种调查研究[D]. 黄昊. 河南大学, 2020(02)
  • [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D]. 覃宇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D]. 王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湖南省洞口县的调查[D]. 曾倩.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D]. 邓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荆门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贺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小学STEAM教育开展模式探究 ——以苏州市某公办小学和某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为例[D]. 周素莉.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宁波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D]. 黄一帆. 宁波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教师校本培养:奉化实验小学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