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误入椎管3例报告

药物误入椎管3例报告

一、椎管内误注药物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莹芳,周金花,刘幼芳[1](2019)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特殊剂量化疗药物的配置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进行特殊剂量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方法。方法通过PIVAS规范的配置环境及操作流程,由审方软件及药师共同参与处方的审核,设计并启用特殊剂量化疗药物换算表,规范特殊剂量化疗药物配置操作。结果与结论提高特殊剂量化疗药物配置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陈年华[2](2018)在《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三科确诊为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胶原酶溶解术且术后出现腰腿疼痛的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予针刺肾俞、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承山、昆仑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7天后通过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疗效积分、Fairbank JC评分及改善率,进行总体疗效评价。所有数据经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发病节段、疼痛部位、中医证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AS评分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VAS评分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疗效积分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临床疗效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积分均呈上升趋势;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积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积分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积分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积分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Fairbank JC评分改善率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Fairbank JC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Fairbank JC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Fairbank JC评分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airbank JC评分及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6%,试验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能缓解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并且其疼痛缓解效果较单纯口 塞来昔布胶囊效果好。

邱觅真[3](2017)在《脊柱内镜技术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经皮穿刺腰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collagenase chemonucleolysis,CCNL)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xtraforaminal lumbar disc hernation,EFLDH)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及一般住院指标,以供临床选择参考。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共纳入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49例被诊断为EFLDH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脊柱内镜组22例,行PELD术;胶原酶组27例,行CCNL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6月的疗效、疼痛改善情况、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疼痛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的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的腰椎功能情况;最后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6月的疗效并计算疗效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类似;两组术后6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脊柱内镜组疗效优良率86.36%,胶原酶组疗效优良率88.89%;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胶原酶组术中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一般住院指标方面均低于或短于脊柱内镜组,但术后卧床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与CCNL均是治疗EF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尽管CCNL术后卧床时间长,但其具有术中疼痛轻、住院费用少、操作简单的优势,在EFLDH的微创手术治疗中值得临床推荐。

邱觅真,万权,张达颖[4](2016)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应用已40余年。研究表明胶原酶注入病变椎间盘后水解胶原分子为相关氨基酸,最终被机体吸收,但其水解的具体过程仍待进一步研究。近年临床研究证明:注射部位和剂量与安全效果高度相关;小剂量胶原酶突出物注射或盘内外联合注射可获较好远期效果;小剂量胶原酶注射联合射频可减少正常椎间盘水解,提高整体效果,并已在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证实。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仍是临床经典、安全及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温优良[5](2011)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模拟临床用量,研究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克服临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为临床安全配伍提供理论支持;骶管注射所致并发症多是由于局麻药剂量过大,配伍用药过多,不熟悉局部解剖以及穿刺过深等所致,由此避免此类操作可减少骶管注射疗法并发症的发生率。二、糖皮质激素是骶管注射疗法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易滥用导致诸多临床意外发生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保钠排钾作用,大剂量应用可致血钾降低,导致低钾血症。如果激素用量太大或药物的刺激性太强,易在椎管内形成高渗透压或刺激,对神经根造成化学性刺激和脱水变性,甚至不可逆损伤,还可引起前列腺增生、过敏性皮炎、肝脏肿大和哮喘等。为此,考察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常用配伍的稳定性,为规范化的药物配伍供依据。三、骶管注射疗法是从麻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遍认为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注入硬膜外腔直接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及抑制无菌性炎症,消除水肿及抑制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以致临床上有人随意加大局麻药或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以期增加临床疗效。另外,不少学者认为注入大量的等渗药液,对硬膜外腔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和压力,有可能达到钝性的无创伤性分离粘连,推移对神经根压迫的突出椎间盘,起到所谓的“液体刀”作用。更有甚者声称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作用好过糖皮质激素,完全可以取代之!通过观测骶管注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期探究通过增加麻醉药或糖皮质激素用量、注入大量等渗性药液或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其疗效是否优于糖皮质激素。方法:一、将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按照基本药物组、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药物组等依次分为13个小组。基本药物组为局麻药(2%利多卡因、2%普鲁卡因)与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西药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西药(维生素B、碳酸氢钠注射液等)之间的配伍,中药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中药注射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之间的配伍,中西医药物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西药和中药注射剂之间的配伍。在室温下,分别配制各组药液后,各自在0min、30min、1.0h、2.0h、4.0h时观察其外观、pH值、紫外吸光度及不溶性微粒变化,详细的检测方法及评判标准见2005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ⅣA,ⅥH,ⅨC。二、本课题组在进行预实验时,曾选用醋酸强的松龙悬浊液进行配伍,发现悬浊液本身较容易影响到对溶液微粒数等的观察,且考虑到本研究所涉及的配伍组别多,所以全采用水剂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进行配伍稳定性研究,且所配伍的地塞米松注射液的剂量也是固定的。为此,参照上述骶管注射疗法中常用的药物配伍组方,把研究对象按照糖皮质激素的不同剂量、不同剂型及中西医药物配伍分为7个小组进一步进行专项研究。在室温下,分别配制各组药液后,测定在0min、30min、1.0h、2.0h、4.0h时各组的外观、pH值及紫外吸收度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配伍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变化。三、把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地塞米松低剂量组(B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地塞米松高剂量组(C组,地塞米松注射液20mmg)、曲安奈德低剂量组(D组,曲安奈德注射液5mg)、曲安奈德高剂量组(E组,曲安奈德注射液20mmg)和丹参注射液组(F组,丹参注射液5ml);每组各15例,各个组别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各个组别具有较好的均衡性。每组患者均按照各自的组方配制成总液量为20ml的溶液给予骶管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1周和2周均使用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M-JOA)腰痛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一、骶管注射疗法模拟临床时,13个不同配伍组别在4h内,其注射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度均无显着性改变;除基本药物组、西药组和中药组的简单配伍组等共5组别的不溶性微粒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外,其余8组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不符合规定。二、丹参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混合配伍后立即(0min)有大量黄白色沉淀物体生成;丹参注射液组和红花注射液组各自配伍后也即有少量黄白沉淀产生,并且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沉淀物增加明显。其余各组配伍后液体澄明,未见明显变色及沉淀物生成。三、除大剂量曲安奈德组出现较多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及中西医药物配伍组出现肉眼可见的大量棕色沉淀物外,其余各组别在4h内,其注射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度及高效液相色谱图均无显着性改变四、用甲醇配置曲安奈德,在13.15处有较大的色谱峰,峰型完美,所以用甲醇配置样品适合于曲安奈德的分析。分别于Omin、30min和1h、2h、4h进样,测得标示量平均值为99.85%,RSD=0.92%(n=5),表明配伍液在4h内基本稳定;但在配伍24h后可见曲安奈德注射液出现少量分解。五、治疗前各组患者M-JOA腰痛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各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5),但M-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骶管注射治疗后,糖皮质激素各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比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注射液组降低明显(P<0.01),但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注射液组、糖皮质激素各剂量组之间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六、骶管注射治疗后1周,曲安奈德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降低程度比地塞米松组明显(P<0.05),但治疗后2周,曲安奈德组与地塞米松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M-JOA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定标准,改善率显示:各个组别改善率均达到优良,尤其以糖皮质激素各剂量组改善尤为明显,这表明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疗效确切,腰椎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DL)改善。结论:一、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越简单越稳定,不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制剂随着配伍药物成分的增加其稳定性降低,中西医药物更是不宜一起配伍使用。二、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应该严格遵循最低有效浓度和低剂量给药的原则,不宜盲目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来增强临床疗效。三、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中,随糖皮质激素混悬液的剂量增加其药物配伍稳定性下降,不论是水剂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还是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混悬液均不宜与中药制剂配伍。中药成分复杂,从众多中药中选出药效肯定、持久、无不良反应且适宜众多药物配伍的药物,还有待去探索研究。四、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中,糖皮质激素混悬液之配伍液在4h内基本稳定,但最好现配现用。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中,从临床疗效观察中药制剂的作用与生理盐水无异,中药制剂在本病的治疗中仍属一种辅助作用。目前临床上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所用中药种类较多,用中药取代激素也是一个思路,但从本课题临床观察发现此类配伍还不够成熟。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中,起关键作用的仍是糖皮质激素,且临床临床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不明显相关,考虑到混悬液有误注血管的危险和骶管内结晶可引起的组织粘连等意外,建议临床运用中最好遵循低剂量给药和缓推水剂优先的原则。

程先青[6](2011)在《CT引导髓核旋切减压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L4-5、L5-S1发病率最高,占90-96%。临床治疗原则主要是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和受到刺激的神经根的炎症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可能并发粘连、瘢痕、脊椎不稳等并发症。近年来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已成为这类疾病治疗的热点之一。经皮Dekompressor?(美国stryker instruments公司,经皮椎间盘切除器)髓核旋切减压术与臭氧融核术均属微创介入治疗的范畴,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但单一疗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使总有效率受到影响。由于各种微创技术作用机制不同,产生物理学或化学效应也不同,它们相互之间联合运用可能具有互补性。因此,两种微创介入技术联合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经皮Dekompressor?髓核旋切减压术在我国开展较晚,尚缺乏相关联合应用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与单纯臭氧注射术对比,探讨经皮Dekompressor?髓核旋切减压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化分为A组(髓核旋切减压联合臭氧注射组)和B组(单纯臭氧注射组),每组48例。两组手术均在CT引导下经椎间孔安全三角入路穿刺,A组应用Dekompressor?髓核旋切器,行髓核旋切减压术,然后经穿刺针向盘内、外注射臭氧;B组单纯行盘内、外注射臭氧。通过治疗前和治疗后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止痛药使用评分及治疗后三个月有效率来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的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入选病例96例,男54例,女42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围术期情况96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实施椎间盘内穿刺均一次性成功,穿刺成功率达100%。2.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3d、7d及3m VAS评分及止痛药使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 0.01 ),A组术后3m与术后3d、7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表示A组远期疗效较好,B组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欠佳。两组治疗后3m优良率分别为81.25%和60.41%,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并发症两组患者治疗后1h~72 h进行临床观察,多数患者诉轻度腰部酸胀痛,予以对症处理,1~3天后症状好转。无术后椎间盘感染、大血管或神经损伤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结论:1经皮Dekompressor?髓核旋切减压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臭氧注射疗效更好。2.两组治疗均未发生椎间盘感染、大血管或神经损伤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

韩峰[7](2010)在《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针刀治疗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1.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2.针刀松解枕部软组织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3.放散痛对于诊断、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意义。方法:1.分析33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2.通过针刀松解1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枕部放散痛诱发点或压痛点,在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1990年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不完善,需要补充;2..单次/两次/三次治疗后各随访时间,患者PPI的前后变化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单次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的有效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3个月与6个月的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两次治疗与三次治疗的在各观察时间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5.接受单次治疗的放散痛阳性患者各阶段的总有效率与放散痛阴性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改进了枕神经阻滞的方法,强调了放散痛对于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价值,补充了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2.概况了颈源性头痛的部分临床特征;4.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病因之一是高位颈神经后支皮神经的卡压;5.针刀治疗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6.治疗次数与治疗的间隔时间影响疗效;7.放散痛对于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8.颈源性头痛病因复杂,针刀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根据病因选择相应治疗方法。

易正明[8](2009)在《对硬膜外麻醉并发症11例的反思》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基层医院硬膜外麻醉并发症的经验教训,提高临床麻醉质控水平,保证医疗安全。方法:对1985年7月2008年9月收集的11例硬膜外麻醉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呼吸心搏骤停5例,脊神经损伤4例,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2例。引发医患纠纷7例,经鉴定一级乙等医疗事故2例,医患双方协商赔偿5例。死亡3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截瘫1例,无后遗症5例。结论:必须加强临床麻醉管理,提高麻醉医师处理麻醉意外的技能,减少麻醉并发症,以保证患者安全。

赵继荣[9](2003)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注射治疗近况》文中研究表明 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是临床减轻腰痛及下肢疼痛的治疗方法之一。到目前为止,有研究比较了局麻药物痛点注射的疗效。内容包括痛点注射局麻药物,注射生理盐水,仅插入针头而未注射药物和单独使用冷冻喷雾止痛剂,结果这四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大致相同。推测,单纯的痛点插入针头和冷冻喷雾剂可引发类似针灸的作用。由此,对痛点的确切性提出了疑问。注射治疗腰突症仍有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虽然现有的研究已证实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有效,但仍需要高质量的研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例如是否多次硬膜外注射较一次注射更有效?因为在美国常规是一个疗程注射3次。一些医生在缺乏明确的神经根症状时,仍使用皮质类固醇硬膜外注射。对其有效性仍无研究证实。而且,也没有研究来比较硬膜外注射与全身给药(费用低)的疗效。本文就腰突症的注射治疗近况总结如下。

王锡三[10](2002)在《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配方的复合液的每一种的各自组成成份在混合后的理化性质是否稳定,并进一步从内分泌学、病理生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组织病理学几方面分析观察了三种复合液分别注入兔的硬膜外腔后对兔的局部以及全身的影响。方法:1.分别观察测量了每种复合液的颜色、比重、pH值,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了每种成分的吸收光谱以及三种复合液的吸收光谱;2.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测定了每组实验动物在给药前后的空腹血糖值,并与对照组比较来观察硬膜外腔给药对实验动物血糖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推测了硬膜外腔给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的影响;3.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给药前后各组实验动物血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此来推断三种复合液在硬膜外腔是否会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化学性损伤;4.用丹迪CANTATETM型肌电图仪检测用药前每组动物的电生理指标及用药组每次给药后的电生理指标,来观察硬膜外腔给药是否会对实验动物的神经电生理产生影响;5.通过肉眼观察、HE染色、特殊染色、固兰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观察部位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通过透射电镜检查来观察实验部位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1.三种复合液的比重接近水的比重;pH值均呈酸性,其大<WP=5>小顺序为:B>D>C,每种复合液的每个组成成分的吸收光谱经过叠加后与混合后的药液的吸收光谱基本上完全重叠;2.B、C、D三组动物每次通过手术方法给药后的空腹血糖值均高于给药前(P<0.01),与A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A组术后血糖值也明显高于术前(P<0.01);第八周时即给药后四周,四组动物血糖值无差异(P>0.05);3. B、C、D三组给药前后SOD无何差异,与同期A组相比差异亦不显着(P>0.05);4.硬膜外腔给药前后, B、C、D三组实验动物的各项神经电生理检查没有差异(P>0.05),与同期A组相比亦无显着差异(P>0.05);5.给药局部肉眼观察未见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HE染色可见B、C、D三组给药后四周及八周时硬膜内外均有炎细胞浸润,纤维细胞轻度增生,硬膜外神经根内有炎细胞浸润及炎性渗出;特殊染色B、C、D三组同A组相比未见有脊髓及神经根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给药后四周及八周时,硬膜内外均有Ⅱ型胶原纤维增生;固兰染色B、C、D三组未见有明显脱髓鞘改变,与A组相比无明显异常改变;电镜观察B、C、D三组在给药后的四周及八周时,表现为硬膜外神经根内髓鞘厚薄不一,形状不规则,可见成纤维细胞,神经内膜中可见有巨噬细胞;粗大的有髓神经纤维变化明显,无髓神经纤维受累较轻;八周时电镜下D组改变较B、C两组为轻。结论:1.通过药理学检查,我们发现硬膜外腔三种复合液,其pH值均呈酸性,每种组分的性质在混合液中是稳定的,没有发生化学反应;2.通过手术方法的硬膜外腔给药,可以使血糖明显升高,考虑其原因主要是由手术造成,但不排除硬膜外类固醇激素也可以引起血糖增高,也<WP=6>可能是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后者的作用较弱。由于这种血糖升高是一过性的,对人体不致造成明显危害;3.硬膜外腔给药对脊髓和神经根不能产生直接的化学性损伤;4.电生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不会对实验动物的神经电生理产生影响,实验组动物的MCV、SCV、MCV-L、SCV-L、F-L值与正常组相比没有差异;5.组织学检查发现硬膜外腔注入复合液后,对硬膜外腔内给药部位的硬脊膜及硬膜外神经根有轻度的刺激,可以使其发生炎症反应,光镜下可见硬膜内外有炎性渗出及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炎细胞浸润,硬膜周围Ⅱ型胶原纤维增生。电镜下神经根内可见有巨噬细胞,并可见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但这些变化均发生在硬脊膜及神经根外膜内外,均未累及脊髓实质及神经纤维。在第一次给药后的八周内未能引起硬膜外腔内神经组织的器质性改变,因此可以说每周一次、连续四周的硬膜外腔注射仅能引起局部组织的轻度炎症反应及胶原纤维的增生,不会损伤脊髓及神经根,也不会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基本上可以说是安全的。

二、椎管内误注药物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管内误注药物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特殊剂量化疗药物的配置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化疗药物的配置环境
2 规范操作流程
3 配置方法
    3.1 启用特殊剂量换算表
    3.2 针剂药物的换算
    3.3 粉剂药物的换算
    3.4 表格
    3.5 规范配置操作
4 化疗药物残余液及废弃物的处理
5 体会

(2)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内外研究概况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概况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3 胶原酶溶解术的研究概况
        3.1 胶原酶作用机制
        3.2 胶原酶溶解术的评价
        3.3 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研究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的中医病机研究
    5 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1.7 脱落处理方法
    2 研究步骤
        2.1 手术治疗
        2.2 术后一般治疗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2.6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2.7 不良事件及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病例构成比较
        1.2 VAS评分的比较
        1.3 临床疗效积分的比较
        1.4 改善率的比较
        1.5 总体评价
    2 讨论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产生可能原因
        2.2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
        2.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穴位选择与操作
    附录2: VAS疼痛评分标准
    附录3: 临床疗效积分表
    附录4: 疗效观察表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附录6: 随机数字表
    附录7: 典型病例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脊柱内镜技术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一般资料
        2.1.4 主要仪器、材料
        2.1.5 主要药物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2.2.4 资料收集与评价指标
        2.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术后6月的疗效比较
    3.3 两组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术前与术后ODI比较
    3.5 两组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3.6 两组一般住院情况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近期疗效分析
    4.2 并发症及一般住院情况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4)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胶原酶的生物学特性与理化性质
2 胶原酶的来源及作用机制
3 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
4 操作方法
    4.1 穿刺方法与入路
    4.2 注射方法与剂量
        4.2.1 盘内注射法
        4.2.2 盘外注射法
        4.2.3 盘内外联合注射法
5 疗效评价
6 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6.1 术后疼痛反应
    6.2 化学性脑脊膜炎
    6.3 神经损伤或功能障碍
    6.4 尿潴留与肠麻痹
    6.5 椎间隙感染
    6.6 脊柱失稳性腰背痛
7 CCNL的多模式联合应用
8 总结与展望

(5)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配伍稳定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综述
    一、骶管注射疗法药物配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研究和非手术治疗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6)CT引导髓核旋切减压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对象
    2.3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2.4 临床疗效评定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围术期情况
    3.2 治疗效果
    3.3 手术并发症统计
4 讨论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况
    4.2 治疗原理
    4.3 疗效评定
    4.4 适应症与禁忌症
    4.5 CT 引导的优点
    4.6 硬膜外及椎旁注射消炎镇痛液
    4.7 臭氧的浓度与剂量
    4.8 并发症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针刀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头痛临床特征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颈源性头痛的防治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观察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资料分析
        3.1 病例来源
        3.2 164 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资料
        4 治疗结果及分析
        4.1 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
        4.2 放散痛阳性患者的疗效统计
        4.3 放散痛阳性与放散痛阴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对硬膜外麻醉并发症11例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意外情况
        1.2.1 呼吸心搏骤停5例:
        1.2.2 脊神经损伤4例:
        1.2.3 穿刺并发症2例:
    1.3 处理结果
2 讨论
    2.1 与麻醉管理失当有关的医疗事故
    2.2 个体差异导致的并发症
    2.3 复苏不力导致的死亡
    2.3 与操作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2.3.1 截瘫或不完全瘫:
        2.3.2 导管折断:
        2.3.3 穿刺局部疼痛:

(10)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前言
第一部分 复合液的药理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
第二部分 兔硬膜外腔注入镇痛复合液后血糖的变化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兔硬膜外腔注射复合药物后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硬膜外腔复合注射后兔的电生理学观察
    实验目的
    材料方法与设备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兔硬膜外腔重复注入复合液后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照片
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近况--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椎管内误注药物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特殊剂量化疗药物的配置体会[J]. 吴莹芳,周金花,刘幼芳. 海峡药学, 2019(10)
  • [2]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年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3]脊柱内镜技术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D]. 邱觅真. 南昌大学, 2017(03)
  • [4]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 邱觅真,万权,张达颖. 上海医药, 2016(17)
  • [5]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D]. 温优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6]CT引导髓核旋切减压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程先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11(04)
  • [7]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针刀治疗的疗效观察[D]. 韩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8]对硬膜外麻醉并发症11例的反思[J]. 易正明. 临床误诊误治, 2009(01)
  • [9]腰椎间盘突出症注射治疗近况[A]. 赵继荣. 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
  • [10]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D]. 王锡三. 重庆医科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药物误入椎管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