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彩电清晰度的几种技术

提高彩电清晰度的几种技术

一、提高彩电清晰度的几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惠文祥[1](2011)在《BCT公司基于竞争力分析的定价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经营发展缓慢以及营收状态的不稳定是现阶段国内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现象,而另一方面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改善中小科技型企业存在的经营状况和管理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关注和研究。本论文就上海某中小科技型企业BCT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BCT公司进行了核心竞争力、价值链定位等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后,运用了定价和收益管理的理论和策略,使得BCT企业的营收状况发生了较根本性的好转。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解决了BCT公司营收不稳定的问题,对中国其他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改善营收不稳定的状况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本论文的结构为第一章绪论,概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式、论文的框架、研究思路,以及论文所涉及的产业价值链、“波特五力”模型、定价与收益管理等理论。第二章是对BCT公司和经营状况的简介,引出论文需要解决的BCT公司营收不稳定的问题。三、四两章为本论文的重点,其中论文的第三章运用SWO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BCT公司进行系统的竞争力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推断实施定价和收益优化管理是BCT公司解决营收不稳定状况的有效方法。第四章是BCT公司定价与收益优化策略实施,论文对BCT公司实施差别定价的实施条件的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BCT公司采用定价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由此对客户产生的影响,并对实施定价策略前后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第五章是论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宋加艳[2](2011)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使后发国家逐渐失去了资源禀赋、后发优势,导致这些国家在经济方面对领先国家的追赶最终必然要落到技术追赶上来。而作为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主体的企业,其技术追赶战略在我国经济、技术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以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从内涵、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路径机制等方面综述已有技术追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技术追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技术追赶的驱动机制、路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深入分析全球化给中国企业技术追赶带来的影响。在介绍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全球化给后发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并重点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人力资源全球化、科技进步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全球化、后发国家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六个方面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国企业技术追赶带来的挑战。第二,提出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驱动机制。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驱动机制包括政策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技术驱动型三种。并对三种驱动机制的产业特征、追赶主体、追赶契机、成功实现追赶的关键要素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针对于上述三种驱动机制选择了中国大飞机项目、京东方TFT-LCD技术、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深入剖析了同轨道跟随型、同轨道差异型、异轨道崛起型及后轨道创造型技术追赶路径的特征、发展阶段、演化机制等。对应于四种技术追赶路径演化机制选择了中国比亚迪汽车、海尔集团差异化战略、日本PH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四川长虹集团在背投技术领域的追赶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章威[3](2009)在《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加之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动荡,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正日趋复杂多变。如何应对动态环境带来的挑战或是如何利用动态环境创造的机会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战略管理决策中的核心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焦点问题。在继承和发展资源观和企业演化等理论的基础上,动态能力理论提出,企业只有通过创造性地整合、构建和重构资源或能力,获取基于创新的经济租金即熊彼特租金,才能在快变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处于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环境中的特定企业是怎样和为何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然而现有的动态能力研究却存在概念界定过于模糊和宽泛的问题,导致动态能力难以观测、定量化实证研究缺乏等,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各种类型的资源中,知识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最具战略价值的核心资源。知识观学派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是具有异质性的知识体,企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的整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对知识的创造、更新及应用。与此同时,构建创新网络已经日渐成为企业获取知识并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在理论研究中,网络嵌入性被普遍认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于网络嵌入性究竟透过何种机制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特别是网络嵌入性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现有研究仍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从动态能力理论出发,借鉴和融合知识观理论及网络嵌入性理论,提出了如下四个研究问题:(1)如何从知识观的视角界定动态能力?哪些要素构成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如何度量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2)企业网络嵌入性如何影响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3)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4)环境动态性如何影响企业网络嵌入性?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三个子研究的层层展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子研究——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构成与测度。该部分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指出了现有动态能力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概念和操作上的问题。随后,基于知识资源被普遍视为核心资源以及动态能力研究与知识观研究日趋融合的背景,明确提出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并将其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三类构成要素,讨论了各类能力的意义和表现形式,还对其与一些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管理学研究中规范的量表构建方法,设计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的测度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分析等统计方法检验了该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子研究二——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网络嵌入性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该部分研究首先通过对五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细致而规范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初步构建关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网络嵌入性及创新绩效关系的假设。随后结合文献整理,对假设做修正与完善,正式提出概念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定量化实证方法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从而深入剖析了网络嵌入性透过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最终作用于创新绩效的机制。子研究三——环境动态性与网络嵌入性关系研究。该部分研究首先同样通过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提出了关于环境动态性与网络嵌入性关系的假设。随后通过文献展开和理论分析,特别是根据环境动态性影响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的价值和运用条件,因而激发或驱使企业调整嵌入性属性这一逻辑推导,对初始假设命题进行了细化,正式提出概念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从而揭示了环境动态性对网络嵌入性的影响关系,且结合子研究二的结论展现了环境动态性透过网络嵌入性作用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的机制。通过上述分析论证,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观点和结论:(1)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可以表述为“企业获取、创造和整合知识资源以感知、应对、利用和开创市场变革的能力”。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包括了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这三类基本能力要素。(2)企业在合作网络中的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对于不同的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要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结构嵌入性中的合作伙伴多样性对知识整合能力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嵌入性中的信任、共同解决问题和承诺对于知识获取能力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共同解决问题还对知识整合能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能力对于创新绩效有着显着并直接的正向影响,而且知识整合能力在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了完全中介作用,即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均透过其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而产生。(4)技术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合作网络的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技术环境动态性对结构嵌入性中的合作伙伴多样性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环境动态性对信任、共同解决问题和承诺三种关系嵌入性属性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本研究在如下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做出了理论贡献:(1)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界定的明确提出及其构成要素的识别使得动态能力的概念更为明确、对象更为聚焦、边界更为清晰,有助于克服动态能力研究中概念宽泛、难以观测等问题,提升研究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将促进动态能力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的发展,也将推动动态能力与知识观研究的进一步融合。(2)剖析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网络嵌入性以及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证实了多样性、信任、共同解决问题和承诺等不同网络嵌入属性分别对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也证实了知识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关键性的正向影响,从而建立了“网络嵌入性——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打开了网络嵌入性作用机制的黑箱,为网络环境中的动态能力及创新研究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3)发现了技术环境动态性对企业的多样性、信任、共同解决问题和承诺等网络嵌入属性具有显着影响,反映出企业并非仅仅是网络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会根据环境动态性在对其网络特征的调整上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这一发现对于更为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动态环境下企业在网络层面上的组织行为特征具有较深远的启发意义。

高建,魏平[4](2007)在《新兴技术的特性与企业的技术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新兴技术常常能够彻底改变一个行业结构。本文从新兴技术与不连续创新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新兴技术的特性,提出了反映新兴技术性能特征的“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曲线”,并在Foster的技术S曲线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区分新兴技术与非新兴技术的“新性能过滤线”概念,为企业面临新技术时如何进行技术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母晓洁[5](2006)在《MD获关键性突破 联手共推求正果》文中研究说明11月3日,作为第五届光博会专业论坛之一的第二届大屏幕投影技术论坛在武汉举行。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是在我国微显示投影(MD)产业关键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的情况下召开的。与会专家指出,这些突破令人振奋,微显示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对企

魏梅[6](2006)在《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最为热门,其他分类的专门研究,如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也各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但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体系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大量分析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技术创新在中国制造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突出问题,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模型建立)、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创新地提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路径——“链合创新”,为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战略从创新理论、战略选择、路径设计、组织设计、新产品开发、国家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全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规模增长与赢利能力负增长的现状,指出技术创新战略与路径的研究对中国制造业赢得全球化竞争优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国内外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理论系统地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述;对“创新”、“技术”、“技术战略”进行了再认识;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出了说明。第二章技术的内涵与技术创新战略。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明确了技术的定义和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关于技术创新战略的三个观点;对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战略层面的不同作用模式进行了动态分析,包括在被动反应型和主动反应型战略模式下技术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作为驱动企业战略发展原动力模式下的作用;分析了技术创新成为战略所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企业研发投资决策模型研究。本章共分为六个部分:分析了在知识产权保护下的研发竞赛,以及研发投资的三个重要特征: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假设一个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从事相同的技术创新项目,由于竞争的存在,考虑了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建立研发投资模型;以企业作为跟随者、领先者、同时投资者为前提,进行函数求解;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均衡状态:抢先均衡、贯序均衡、同时投资均衡进行假设,并推导出不同状态下两个企业的投资临界值和收益曲线图;从均衡状态出现的条件入手:扩展性地提出了“对称企业”、均衡边界k﹡、均衡边界k﹡﹡、先动优势等条件假设,并对影响均衡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当研发投资的先动优势较小且成本不对称足够低时,两个企业将达到同时投资均衡;当先动优势足够大时,两

郝玮[7](2006)在《超薄型背投影显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大屏幕显示是当今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投影显示从实现技术和价格方面来看都是目前实现大屏幕显示系统的唯一有效途径。其中背投显示技术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目前大屏幕投影显示技术中的研究热点。然而体积大重量重是背投系统致命的弱点,系统厚度和质量也是衡量背投系统实用性的重要指标。本论文就围绕超薄型背投显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展开。 论文介绍了投影显示技术的分类,对占据背投影显示市场主导地位的几种技术CRT投影、LCD投影、LCLV光阀投影、LCOS投影和DLP投影显示系统的结构、成像特征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论文分析了了背投影显示技术中的不同系统结构,以及成像特点和优缺点。总结了评价投影屏幕性能的参数指标,介绍了投影屏幕的分类和具体结构及运用。分析了解决背投系统厚重问题的方法,共两个方面,一是构造良好的光学系统结构;二是利用具有双重功能的角度选择型屏幕,使得光路在有限空间内折叠,获得超薄显示系统。 论文分别对两种超薄型背投影显示系统的实现方案进行了讨论。第一种方案平板楔角反射背投影系统,文中介绍了楔角光学系统原理,做出了光线在楔角中传播时的三维解析图,分别对光轴光线和轴外光线作了具体的光路计算,根据计算所得结构数据对光学系统进行了光路模拟,对模拟中遵循的规则和模拟计算的步骤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对模拟结果做出分析,提出把楔角倒转利用的新的系统方案。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ASAP软件模拟,给出矩形栅格状光源模拟结果。进一步给出了实验装置图和实验结果图,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像质评价。第二个方案利用双重功能屏幕实现超薄性背投影显示系统,在给出双重功能屏幕的光学系统结构和屏幕三棱柱微结构具体实施方案后,在ASAP中进行模拟,对成像质量做出评价。

卢涛[8](2006)在《告别2005,迎接2006》文中研究指明在准备迎接2006年春节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告别2005年。2005年是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突破发展的一年,全年液晶、等离子电视销售量达到19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375%,占彩色电视机整体市场份额的16.7%,成为家用电器零售市场的亮点和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很多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看家产品”,例如:索尼的晶极光液晶电视、海尔的流媒体电视、飞利浦的“流光溢彩”等离子电视、JVC的光硅晶电视等等,我们愿意与您一同,再去回味这些经典产品所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再一次去体验它们的魅力。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企业在2006年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江波[9](2006)在《DVB-C机顶盒信源解码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电视机顶盒是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中间产品。信源解码器是机顶盒的核心部分。本论文的任务就是研究并实现符合DVB-C标准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信源解码器。该信源解码器以LSI Logic公司的SC2005为主芯片进行设计,主要完成解复用,视音频解码,图形处理,视频编码,音频DAC等功能。该解码器解复用输入的传输流(TS)后,再分别进行视音频解码;视频信息解码后经过混合编码输出CVBS和S-video信号,音频信息解码后经过DAC输出左右声道立体声音频。该解码器还支持ATA硬盘存储和PVR功能,支持RS-232测试和升级功能。本论文还在结合硬件实现和开发平台示例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了DVB-C机顶盒的软件系统。通过进行图形设计和编程实现了用户界面和操作的简洁化设计;并使用字体库实现中文字符的设计,同时实现了软件的优化和固化。本论文所设计的信源解码器系统已经通过了调试,并基本实现预期功能。本论文首先简述了数字电视机顶盒以及MPEG-2和DVB标准,而后介绍了核心芯片SC2005以及pSOSystem实时操作系统;然后详细论述了对信源解码器的软硬件的研究与实现,以及所做的具体工作;最后进行系统功能测试并得出结论。

缪暑金[10](2004)在《基于IBOC技术的数字声音广播——HD RADIO》文中认为

二、提高彩电清晰度的几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彩电清晰度的几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BCT公司基于竞争力分析的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1.3 论文研究的方式
    1.4 论文研究涉及的研究理论概述
        1.4.1 产业价值链
        1.4.2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1.4.3 定价与收益优化理论
第二章 BCT 公司与经营状况简介
    2.1 成立背景
    2.2 发展历程
    2.3 BCT 公司特点概述
        2.3.1 贸易模式
        2.3.2 定价模式
        2.3.3 科技型公司的特点
    2.4 BCT 公司的经营状况概述
        2.4.1 创新和基础研发
        2.4.2 市场推广
        2.4.3 抗风险能力
        2.4.4 投资方信心
    2.5 BCT 公司改善经营状况需解决的问题
        2.5.1 寻找BCT 新的发展定位
        2.5.2 寻找适合的收益回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CT 基于竞争力分析的经营策略选择
    3.1 BCT 公司经营环境概述
        3.1.1 中国视像产业电路供应链分析
        3.1.2 独立设计公司
        3.1.3 视像行业中的独立设计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BCT 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3.2.1 行业“五力”分析模型
        3.2.2 基于BCT 公司内外部环境的竞争力分析
        3.2.3 BCT 企业的SWOT 的分析
    3.3 BCT 公司基于竞争力分析的业务转型
        3.3.1 BCT 公司服务新定位
        3.3.2 BCT 公司进行业务领域切换
        3.3.3 新服务领域内的产业状况
    3.4 主营业务优化
        3.4.1 设计流程的改变
        3.4.2 客户锁定
    3.5 转型后BCT 公司的经营策略选择
        3.5.1 定价策略是基于BCT 公司竞争优势的选择
        3.5.2 定价策略带给BCT 公司的可预见改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CT 公司定价策略实施
    4.1 定价的核心是差别定价
        4.1.1 差别定价
        4.1.2 差别定价的类型
        4.1.3 企业实施差别定价的必要条件
    4.2 BCT 公司实施差别定价的条件
        4.2.1 产品线条件
        4.2.2 研发基础实力形成的条件
        4.2.3 产业链精细化分工形成的条件
    4.3 基于细分市场的差别定价类型
        4.3.1 基于客户群体的定价模式
        4.3.2 基于渠道定价模式
        4.3.3 基于产品版本的定价模式
        4.3.4 基于时间差异化的定价模式
        4.3.5 基于地域定价模式
    4.4 差别定价在在BCT 公司具体的实施
        4.4.1 BCT 基于客户群体差别定价
        4.4.2 BCT 基于渠道的差别定价
        4.4.3 BCT 基于产品版本差别定价
        4.4.4 BCT 基于地域差别定价
        4.4.5 BCT 基于时间差别定价
    4.5 定价策略对客户的影响
    4.6 定价实施效果在财务报表上的体现
        4.6.1 资产负债表对比
        4.6.2 利润表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本论文对于同行企业的启示与作用
    5.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5.4 论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技术追赶内涵
        1.2.2 技术追赶表现形式
        1.2.3 技术追赶影响因素
        1.2.4 技术追赶路径模式
        1.2.5 已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2 全球化对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影响
    2.1 经济全球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2.2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机遇
    2.3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挑战
3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研究
    3.1 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的分类
    3.2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的理论研究
        3.2.1 政策驱动型技术追赶
        3.2.2 市场驱动型技术追赶
        3.2.3 技术驱动型技术追赶
    3.3 案例分析与比较
        3.3.1 中国大飞机项目
        3.3.2 京东方TFT-LCD技术追赶
        3.3.3 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技术领域的追赶创新
        3.3.4 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的比较分析
4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演化机制研究
    4.1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路径模式特征
    4.2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路径演化机制
        4.2.1 同轨道跟随型技术追赶
        4.2.2 同轨道差异型技术追赶
        4.2.3 异轨道崛起型技术追赶
        4.2.4 后轨道创造型技术追赶
    4.3 案例分析与比较
        4.3.1 比亚迪--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功追赶者
        4.3.2 海尔集团差异化发展战略
        4.3.3 日本PH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4.3.4 四川长虹"精显王"背投技术案例
        4.3.5 技术追赶路径演化的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界定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2.1.1 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
        2.1.2 动态能力的概念、视角与构成要素
        2.1.3 动态能力的测度
        2.1.4 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与企业绩效关系
        2.1.5 关于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
        2.1.6 动态能力理论的创新
        2.1.7 动态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知识观理论综述
        2.2.1 知识观理论的提出
        2.2.2 知识观理论的主要假设和基本观点
        2.2.3 基于知识观视角的实证研究
        2.2.4 知识观与动态能力
    2.3 网络嵌入性理论综述
        2.3.1 网络嵌入性的概念与分类
        2.3.2 网络嵌入性与企业竞争优势
        2.3.3 网络嵌入性与动态能力
    2.4 环境动态性研究综述
        2.4.1 环境动态性概述
        2.4.2 环境动态性与动态能力
        2.4.3 环境动态性与网络嵌入性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与构成
    3.1 动态能力概念辨析
    3.2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提出
    3.3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构成要素
        3.3.1 知识获取能力
        3.3.2 知识创造能力
        3.3.3 知识整合能力
    3.4.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相关概念辨析
        3.4.1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吸收能力
        3.4.2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
        3.4.3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组合能力及集成能力
        3.4.4 联系与区别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测度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步骤
        4.1.2 变量测度
        4.1.3 数据收集
        4.1.4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统计分析结果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探索性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5.1.1 概念与分类
        5.1.2 研究步骤
    5.2 理论预设
    5.3 研究方法
        5.3.1 案例选择
        5.3.2 数据收集
        5.3.3 数据分析方法
    5.4 案例企业简介
        5.4.1 A监控设备企业
        5.4.2 B通信设备企业
        5.4.3 C工控系统企业
        5.4.4 D液晶面板企业
        5.4.5 E电梯配件企业
    5.5 案例分析
        5.5.1 环境动态性
        5.5.2 网络嵌入性
        5.5.3 动态能力
        5.5.4 创新绩效
    5.6 结果讨论与命题提出
        5.6.1 案例数据编码
        5.6.2 结构嵌入性与动态能力
        5.6.3 关系嵌入性与动态能力
        5.6.4 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
        5.6.5 环境动态性与网络嵌入性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网络嵌入性及创新绩效关系模型构建
    6.1 网络嵌入性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
        6.1.1 结构嵌入性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
        6.1.2 关系嵌入性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
    6.2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
        6.2.1 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绩效
        6.2.2 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
        6.2.3 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
        6.2.4 知识整合能力对知识获取和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网络嵌入性及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数据收集
        7.1.2 变量测度
        7.1.3 统计分析方法
    7.2 样本容量与分布
    7.3 探索性因子分析
        7.3.1 关系嵌入性
        7.3.2 创新绩效
        7.3.3 信度检验
    7.4 验证性因子分析
        7.4.1 关系嵌入性
        7.4.2 创新绩效
        7.4.3 信度检验
    7.5 相关分析
    7.6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7.6.1 初始模型构建
        7.6.2 模型初步拟合
        7.6.3 模型修正与确定
    7.7 结果与讨论
        7.7.1 实证研究整体结果
        7.7.2 结构嵌入性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关系讨论
        7.7.3 关系嵌入性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关系讨论
        7.7.4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讨论
        7.7.5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网络嵌入性及创新绩效关系讨论
    7.8 本章小结
8 环境动态性与网络嵌入性关系研究
    8.1 环境动态性、网络嵌入性与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关系探讨
    8.2 环境动态性与网络嵌入性关系模型构建
        8.2.1 环境动态性与结构嵌入性
        8.2.2 环境动态性与关系嵌入性
        8.2.3 概念模型提出
    8.3 环境动态性与网络嵌入性关系模型检验
        8.3.1 研究方法
        8.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8.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8.3.4 相关分析
        8.3.5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8.3.6 模型初步拟合
        8.3.7 模型修正与确定
    8.4 结果与讨论
        8.4.1 实证研究整体结果
        8.4.2 环境动态性与结构嵌入性关系讨论
        8.4.3 环境动态性与关系嵌入性关系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理论贡献
    9.3 实践启示
    9.4 研究局限
    9.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新兴技术的特性与企业的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兴技术是一种技术和市场的不连续创新
2 新兴技术的边际效应
3 新兴技术的“新性能过滤线”
4 新兴技术的选择
5 结束语

(6)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技术的内涵与技术创新战略
    2.1 技术的内涵和类型
        2.1.1 技术的内涵
        2.1.2 技术的存在状态
        2.1.3 技术的类型
    2.2 关于技术创新战略的三个观点
    2.3 技术战略在企业战略层面的动态演化
        2.3.1 在被动反应型战略模式中技术的作用
        2.3.2 在主动型战略模式中技术的作用
        2.3.3 技术作为驱动企业战略发展的原动力:日本的“bonzai 树”
    2.4 技术成为战略所面临的挑战
        2.4.1 技术开发类型的选择
        2.4.2 新技术的问题
        2.4.3 互相依赖的问题
        2.4.4 基于技术的市场优势的保持问题
        2.4.5 投放市场的问题
        2.4.6 有关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
    2.5 通过成本和收益权衡研究技术战略的选择路径
第三章 企业研发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3.1 研发竞赛与研发投资的特征
        3.1.1 研发竞赛
        3.1.2 研发投资的特征
    3.2 投资决策模型的建立
    3.3 函数求解
        3.3.1 跟随者
        3.3.2 领先者
        3.3.3 同时投资者
    3.4 均衡状态分析
        3.4.1 抢先均衡
        3.4.2 序贯均衡
        3.4.3 同时投资均衡
    3.5 均衡条件
        3.5.1 对称企业
        3.5.2 均衡边界k*
        3.5.3 均衡边界k**
        3.5.4 先动优势
    3.6 研究结论
第四章 产品创新与市场策略
    4.1 产品创新的涵义
    4.2 产品创新模式
        4.2.1 创新源分析
        4.2.2 产品创新的五个基本模式
        4.2.3 关于五个模式的评价
    4.3 新产品开发过程的选择性方法
        4.3.1 简介
        4.3.2 假设
        4.3.3 一个改良的新产品开发过程投资方法
        4.3.4 每个阶段的选择价值
        4.3.5 研发投资管理:选择组合
        4.3.6 研究结论
    4.4 技术商业化成功的主要因素分析
    4.5 技术商业化的五个阶段
    4.6 新产品成败的预测分析与案例研究
    4.7 新产品推广期的营销策略分析与案例研究
    4.8 新产品创收的四条基本营销策略
第五章 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博弈分析
    5.1 技术合作的动机
    5.2 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不合谋情形下的博弈
        5.2.2 合谋情形下的博弈
    5.3 企业间的技术联盟
        5.3.1 我国企业的技术联盟状况
        5.3.2 保证技术联盟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5.3.3 技术联盟形式的选择
    5.4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研发组织与队伍建设
    6.1 企业内部组织
        6.1.1 制造企业的一般组织模式
        6.1.2 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组织模式
        6.1.3 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的新趋势
    6.2 企业外部组织
        6.2.1 动机分析
        6.2.2 企业外部组织类型
    6.3 企业技术创新队伍的构成与管理
        6.3.1 技术创新队伍的构成
        6.3.2 技术创新队伍的管理
    6.4 激励机制
        6.4.1 物质激励
        6.4.2 精神激励
        6.4.3 情感激励
        6.4.4 中长期激励
第七章 海尔集团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7.1 海尔集团发展沿革
        7.1.1 海尔集团现状
        7.1.2 海尔集团各发展阶段组织及特点分析
    7.2 海尔集团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
        7.2.1 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推进战略
        7.2.2 创本土化名牌的三步曲策略
        7.2.3 靠速度和创新树国际品牌美誉度
    7.3 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战略
        7.3.1 技术创新的三个层次
        7.3.2 海尔集团全球研发战略
        7.3.3 研发组织战略
        7.3.4 以市场为根本的技术创新观念
        7.3.5 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
        7.3.6 技术创新工作的策略与措施
        7.3.7 技术开发的投入和效益
    7.4 海尔集团的技术战略与企业战略
        7.4.1 速度加创新赢得需求
        7.4.2 市场链机制创造活力
        7.4.3 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7.4.4 创新的目标
        7.4.5 人人都经营的SBU 的运营机制
    7.5 企业技术战略下的成功案例
        7.5.1 市场效果
        7.5.2 并行工程
        7.5.3 分析
第八章 技术创新制度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8.1 制度创新
    8.2 知识产权保护
        8.2.1 知识产权的定义
        8.2.2 知识产权保护手段
        8.2.3 营造法制环境
    8.3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8.4 技术标准选择
        8.4.1 中国企业技术标准沿革
        8.4.2 企业和政府合力推动标准制定
        8.4.3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8.5 国家创新系统
        8.5.1 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
        8.5.2 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
    8.6 制造企业的技术策略——链合创新
        8.6.1 “链合创新”的定义和特点
        8.6.2 链合创新的技术策略
        8.6.3 借鉴跨国公司的技术发展经验
        8.6.4 从自主生产向自主研发过渡,实现模仿创新
        8.6.5 注重“软技术”的吸收与学习
        8.6.6 关注市场变化,提高反应速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超薄型背投影显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投影显示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背投显示光学系统和屏幕结构分析
    §2.1 背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结构分析
    §2.2 投影屏幕结构分析
    §2.3 超薄型背投影显示系统的方案讨论
第三章 平板楔角反射背投影显示系统设计与研究
    §3.1 楔角光学系统结构设计
        §3.1.1 平板楔角反射背投影系统光学原理
        §3.1.2 平板楔角光学结构的计算
        §3.1.3 楔角参数的选择
    §3.2 光路模拟与光线追迹分析
        §3.2.1 光路模拟与光线追迹程序算法
        §3.2.2 光路模拟与光线追迹结果分析
    §3.3 新的系统结构及实验验证
        §3.3.1 改进后的系统结构
        §3.3.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双重功能屏幕实现背投影系统的超薄化
    §4.1 系统与屏幕结构设计方案
    §4.2 软件模拟及结果分析
        §4.2.1 双重功能屏幕模型的建立
        §4.2.2 模拟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硕士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9)DVB-C机顶盒信源解码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电视发展概述
    1.2 数字电视机顶盒发展概述
    1.3 MPEG-2 标准
        1.3.1 MPEG 概述
        1.3.2 MPEG-2 标准简介
    1.4 DVB 标准
        1.4.1 基带处理
        1.4.2 DVB 传输标准
        1.4.3 条件接收
        1.4.4 交互操作
    1.5 本论文的任务
第二章 机顶盒功能结构概述
    2.1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功能结构
    2.2 LSI Logic 公司数字电视机顶盒解决方案
        2.2.1 LSI Logic 方案的硬件结构
        2.2.2 LSI Logic 方案的软件结构
    2.3 SC2005 芯片介绍
        2.3.1 SC2005的特征
        2.3.2 SC2005的内部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3.1 信源解码器概述
    3.2 传输流接口
        3.2.1 同步并行接口
        3.2.2 前端接口
    3.3 SDRAM 系统
        3.3.1 SDRAM-B 接口
        3.3.2 SDRAM-A 接口
    3.4 FLASH ROM
    3.5 时钟与复位
        3.5.1 VCXO 和PCR
        3.5.2 节目时钟基准
        3.5.3 系统复位控制
    3.6 外围设备接口
        3.6.1 视音频输出电路
        3.6.2 RS-232 串行数据接口
        3.6.3 ATA 硬盘接口
    3.7 EJTAG接口
    3.8 最终硬件实现
        3.8.1 电子系统设计步骤
        3.8.2 原理图设计
        3.8.3 PCB 设计
        3.8.4 焊接和调试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工具
        4.1.1 pSOS 实时操作系统
        4.1.2 pRISM+集成开发环境
    4.2 软件系统的组织
        4.2.1 软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4.2.2 软件的组织方法
        4.2.3 软件的文件构成
        4.2.4 软件程序流程和任务创建
    4.3 视音频解码流程
        4.3.1 视音频解码概要
        4.3.2 视音频解码流程
    4.4 界面和菜单设计
        4.4.1 启动画面和菜单图标的制作和使用
        4.4.2 菜单项的数据结构和制作方法
    4.5 中文字库的设计和实现
    4.6 软件的优化和固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介绍
    5.2 联机测试
    5.3 脱机测试
    5.4 系统功能测试
    5.5 系统功能测试数据
    5.6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IBOC技术的数字声音广播——HD RADIO(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什么是高清广播
3 美国高清广播目前的进展情况
4 美国发展高清广播技术情况简介
    4.1 高清广播开发背景
    4.2 高清广播关键技术的主要开发商
    4.3 采用IBOC的高清广播技术主要优势
5 高清广播的技术要点
6 高清广播可能提供的增值服务
7 结语

四、提高彩电清晰度的几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BCT公司基于竞争力分析的定价策略研究[D]. 惠文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2]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D]. 宋加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 [3]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D]. 章威. 浙江大学, 2009(10)
  • [4]新兴技术的特性与企业的技术选择[J]. 高建,魏平. 科研管理, 2007(01)
  • [5]MD获关键性突破 联手共推求正果[N]. 母晓洁. 中国电子报, 2006
  • [6]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研究[D]. 魏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超薄型背投影显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郝玮. 浙江大学, 2006(06)
  • [8]告别2005,迎接2006[J]. 卢涛. 家用电器, 2006(02)
  • [9]DVB-C机顶盒信源解码器的研究与实现[D]. 江波. 天津大学, 2006(01)
  • [10]基于IBOC技术的数字声音广播——HD RADIO[J]. 缪暑金.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4(08)

标签:;  ;  ;  ;  ;  

提高彩电清晰度的几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