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染色及抗皱整理的一浴两步工艺研究

活性染料染色及抗皱整理的一浴两步工艺研究

一、活性染料染色与防皱整理一浴两步法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丽[1](2015)在《乙烯基类单体在印染废水和连续染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乙烯基单体在印染废水和连续染色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采用吸光度法,探讨了微波聚合的乙烯基共聚物膜和乙烯基纤维改性聚合物对印染废水中的铁离子和染料的吸附性能;(2)特种丙烯酸酯单体对涤纶分散染料连续轧染的颜色特征值及牢度的影响;(3)分散黑ECO与涂料黑拼混染涤/锦/棉织物的染色工艺的确定。研究结果表明:(1)丙烯酸,丙烯腈,N-羟甲基丙烯酰胺由微波聚合制得乙烯基共聚物膜或与涤纶织物改性共聚后,对水中的Fe3+和染料分子都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相对而言,对Fe3+的吸附程度更强;由10%N-羟甲基丙烯酰胺,20%丙烯酸,20%丙烯腈加入引发剂微波高火聚合的高聚物膜对铁离子吸附率达到了33.40%。(2)特种丙烯酸酸酯单体3311可以使涤纶织物染色后的K/S和牢度有明显的提高,最佳用量为0.4%(对染液的质量/%)。(3)分散黑ECO与涂料黑拼混染涤/锦/棉织物,粘合剂和增稠剂等工艺因素K/S值和匀染性都有影响;确定一种较适合涤/锦/棉织物的染色工艺为:涂料24g/L,染料16g/L,粘合剂10g/L,增稠剂10g/L,L64 2g/L,L1306 2g/L,焙烘温度180℃。染色前织物用5 g/L的XL-90浸轧一次预处理。

宗祥[2](2015)在《具有多活性基团的新型真丝抗皱剂的合成》文中研究说明真丝纤维被称为“纤维皇后”,在国际市场中有“贵族的象征”之誉,但因其易起皱,严重影响品质。针对此问题,论文基于“共价交联”抗皱机理,设计并合成了三种具有多活性基团的小分子抗皱整剂:T4S2(双二氯均三嗪基团及双磺酸基团)、T4S1(双二氯均三嗪基团及单磺酸基团)和T2S1P2(双一氯均三嗪基团双乙基砜基团及单磺酸基团)。考察了抗皱剂吸附以及与真丝纤维化学成键的效率,优化了抗皱剂整理真丝织物的工艺,测试了整理织物的抗皱及服用性能。以三聚氯氰和问苯二胺双(或单)磺酸反应制备T4S2或T4S1,反应过程以埃利希试剂监测;以T4S1和对位酯反应制备了T2S1P2,反应程度以薄层色谱监测;产物纯化后,以红外光谱仪及核磁共振波谱仪表征,证实了抗皱剂具有设计结构。以整理液中抗皱剂在真丝织物上的固着效率为指标,优化得到了三种抗皱剂的整理工艺。T4S2分子中含有两个磺酸基团,与纤维间亲和力弱,同时,分子中反应基团活性高,易水解,固着效率低,适合采用轧烘工艺;T4S1分子中含有一个磺酸基团,与纤维间亲和力适中,但反应基团碱性环境下活性高,适合采用酸性吸附后碱性固着的一浴两步法工艺;T2S1P2分子量大,与纤维亲和力高,反应基团活性适中,适合采用一浴一步法工艺。优化工艺下,三种抗皱剂占真丝织物的质量浓度仅为0.7%-0.9%左右,但真丝织物干态折皱回复角均大幅提高。T4S2较原织物提升约70°;T4S1提升约80°,且折皱回复角随固着效率增大逐渐增大,直至固着效率达44.2%时,折皱回复角不再增大;T2S1P2提升约90°,但因T2S1P2分子链较长,分子中部分活性基团与真丝化学成键,部分发生水解,折皱回复角与固着效率关系不成正相关。整理后真丝织物的湿态折皱回复角提高幅度不如干态大,T4S2较原织物提升了20。,T4S1提升了37°,T2S1P2提升了40°抗皱整理后真丝织物的白度、断裂强力以及硬挺度均较未整理真丝织物变化不大。

王运利[3](2012)在《棉纱线及织物中的防皱纤维成分对其制品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织物具有吸湿、透气,手感柔软、舒适,不易起静电等许多优异的性能,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但棉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容易产生折皱,洗涤后需经熨烫才可继续穿着,保形性差,弹性差,严重影响了织物的外观和服用性能。对棉织物进行防皱整理是提高其防皱性能的主要途径。棉织物经常规的轧烘焙(PDC)工艺防皱整理以后,织物的防皱性能获得了显着的提高,同时对织物的其它性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如织物强力显着下降、手感发硬、吸湿透气性能变差等,严重影响到织物的服用性能和风格。另外,经PDC工艺整理的织物,由于在整理过程中是对织物整体浸渍整理液进行处理,使织物两面具有同样的防皱效果。整理后的织物在穿着服用过程中,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一面经化学药剂改性处理,可能会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分析涤/棉混纺织物认为,只要织物中含有部分具有良好拉伸回复性能的纤维,就可提高织物的防皱性能,同时,可有效改善由于传统防皱整理带来的织物品质变差的问题。从而,整个实验的落脚点在于,降低织物中防皱成分的含量,改善产品的综合性能。即对棉纤维制品进行局部防皱处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织物整体防皱加工。从实际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将经过防皱改性的纤维与原棉纤维混纺、防皱纱与原棉纱交织、对织物单面整理等处理方式,是实现这一设想的有效途径。160s纯棉高支纱经防皱预处理,然后将预处理纱与未处理的原纱按一定比例加捻复合成为两股及四股线,再对它们进行延迟焙烘处理。研究发现经预处理和焙烘后的单纱及股线在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断裂时间及断裂功等几个方面,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用设计的方法测试了纱线的折皱回复角,经延迟焙烘处理以后,纱线的折皱回复角及弯曲刚度有所提高,增加幅度与纱线中预处理纱的含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红外光谱(FTIR)、广角X衍射(WXRD)及元素分析表明,预处理纱经焙烘以后,整理剂与纤维大分子间发生了共价交联反应,但不会影响纤维的结晶结构。棉纤维在防皱处理前后的外观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为原来扁平的扭曲带状。预处理棉纱经焙烘交联以后,棉纤维的热降解稳定性较原纱及预处理纱有所提高,而预处理纱与原纱相比差别不大。通过对160s纯棉高支纱的防皱合股线性能研究,使人们认识和了解到防皱单纱对股线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了纺织的最初原料——棉纤维的防皱性能。经防皱预处理的棉纤维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干热处理后,其断裂比强度(BSTR)基本随比折皱回复角(BWRA)的增大而减小。在低温烘燥时,温度和时间对BWRA及BSTR的影响较小,高温焙烘时,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增大;整理剂浓度对棉束纤维防皱性能的影响不大,催化剂用量影响显着。棉纤维经预处理后与原棉纤维混纺,形成同质异性混纺防皱纱(以下简称为“混纺纱”),在延迟焙烘以后,随纱线中防皱纤维含量的增大,混纺纱的折皱回复角(WRA)增大,断裂强度(STR)减小,它们呈负相关性;并且,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断裂时间和断裂功等也基本随纱线中防皱纤维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对焙烘后纱线的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表明,随纱线中防皱纤维含量的增加,交联作用变强,纱线中氮元素含量增大;WXRD分析表明,焙烘后纱线的晶型没有变化,结晶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纱线焙烘后的耐热性较焙烘前有所提高,受纱线中防皱纤维含量的影响不大。这些结果表明,实验室中可以顺利纺出混纺纱,其性能与纱线中预处理纤维的含量关系密切。工厂实验表明,棉纤维的防皱预处理不会影响纤维的可纺性和纺制纱的上机织造,这点对于整个生产过程至关重要。对工厂试织的三种织物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干热处理,结果表明延迟焙烘温度、时间、防皱纤维含量等因素对织物最终的防皱性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100%预处理织物水洗后再焙烘,织物的防皱效果较差;延迟焙烘处理使织物的退浆、染色性能变差,而退浆、染色过程对织物防皱效果的影响不大;延迟焙烘处理提高了织物的丝光效果,但丝光降低了织物的防皱性能。由此可见,混纺防皱的加工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树脂整理剂PS-14、催化剂2-氨基乙磺酸(2AESA)和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将它们调制在一起形成印浆,对棉织物进行单面印浆防皱整理,收到了一定的处理效果,表明实验思路切实可行。由红外光谱、pH值等实验,研究了2AESA作为防皱整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结果表明催化历程符合酸催化机理。对单面印浆防皱整理前后织物的正反两面进行了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元素含量、W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的测试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微观结构。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的正反面与原棉织物在耐磨性、静电性能及透湿性等应用性能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经整理的一面基本都有所下降。超声波雾化器可以将实验中用到的整理剂、催化剂等化学药品均匀稳定地雾化出来,雾化液中药剂的含量及成分与雾化残液及溶液本体基本相同,表明超声雾化的整理方式在原理上是可行的。织物的润湿性在单面雾化整理过程中非常重要,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润湿性合适的织物进行单面雾化整理。织物的雾化带液率随雾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长时间雾化后,雾化液会透过织物,形成双面整理的效果。对纯棉织物的单面雾化防皱整理实验结果表明,整理后织物的WRA与STR基本呈负相关性,当雾化液透过织物形成双面整理时,织物的STR下降迅速,WRA的变化过程总体比较平稳。经ATR-FTIR、元素含量、WXRD及SEM等分析表明,整理前后织物两面的微观结构差异性不是十分显着,可能与整理剂向织物反面的渗透有关。单面雾化防皱整理织物的正反两面与整理前织物相比,耐磨性、静电性能及透湿性等性能基本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董杰,吴明华,夏建明[4](2010)在《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整加工》文中提出讲述了牛奶蛋白纤维的组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系统地介绍了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前处理、染色、后整理的工艺条件、工艺要点及注意事项,并总结了一些可行的实践经验。

党喃燕[5](2010)在《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交联染料通过交联剂和染色纤维实现共价结合,因此交联染料不仅可使染色纤维有很好的湿处理牢度,还克服了活性染料存在的活性基团水解问题,大大提高染料利用率。本文首先研究了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溶解特性、分子大小和渗透性能,通过软件模拟和纤维切片的方式证实了染料可以对纤维达到透染的目的。研究了染液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以及染料结构等对染色性能影响。发现不含磺酸基的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适合浸染染色蛋白质纤维,其中交联染料PAD1在丝绸和羊毛上的竭染率最高,分别为99.8%和95.5%,不含磺酸基的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对蛋白质和纤维素纤维都可采用浸染染色的方式,竭染率最高的是交联染料PVD4,在棉和丝绸上可分别达到97.6%和99.3%;而含有磺酸基的两类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更适合轧染染色工艺。分别以交联染料PAD1和PVD4为例,研究了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在丝绸和羊毛上以及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在棉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模型。研究显示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和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在蛋白质纤维上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平衡模型为Langmuir型,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而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在棉纤维上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平衡为Freundlich型,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过程。本文研究了固色pH值、交联剂用量、交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交联固色性能影响,得出最佳固色条件,测定了染料的各项色牢度。结果表明不含磺酸基的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在棉、丝绸和羊毛纤维上都可得到近100%的交联反应率和优良的色牢度,耐洗牢度可达4-5级,耐摩擦牢度可达4级。采用色牢度法、DMF剥色法、红外差谱等方法,证明了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经交联剂固色后染料和纤维间共价键的存在。通过对交联剂水解速率、交联剂放置时间和交联剂循环使用次数对交联反应率影响的研究,发现本文所用的交联剂M不仅交联固色性能优良,而且稳定性良好。通过测量染色织物折皱回复角的方法研究了两类可交联染料染色纤维的折皱回复性能,当交联染料用量为丝绸染色0.67g/L,棉纤维染色1g/L,交联剂用量20g/L时,与未染色纤维相比,多胺交联染色丝绸纤维的折皱回复性能与丁烷四酸整理的丝绸相当,交联染色棉纤维的折皱回复性能也有了较明显提高。交联染色纤维的抗皱性能还可随交联剂用量和交联染料用量的提高而提高,而且交联染料的交联固色性能、织物手感和强力性质不受影响。

廖咏梅,许建华[6](2009)在《Outlast纤维混纺织物的染整技术》文中提出通过生产实践研究制定了Outlast纤维混纺织物的前处理、染色和后整理工艺。结果表明:Outlast纤维混纺织物不宜在高温和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精练和漂白处理,不能进行丝光处理,机械轧光整理对Outlast纤维中的微胶囊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混纺织物的染色工艺和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类似,而其后整理工艺则和普通纯棉或涤/棉混纺织物大致相同。

祁珍明,郑成辉[7](2009)在《棉织物活性染料印花固色防皱一步法加工》文中指出选用柠檬酸作为棉织物抗皱整理剂,研究了棉织物活性染料印花固色与防皱整理一步法加工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获得了优化工艺:柠檬酸120 g/L,次亚磷酸钠20 g/L,三乙醇胺30 g/L,硼酸2 g/L,170℃焙烘2.5 min。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染料印花固色与柠檬酸防皱整理一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与2D树脂整理方法相比,采用本工艺加工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断裂强力略差,但表面深度好于2D树脂整理织物。

陈通炫[8](2009)在《纺织品活性染料墨水喷墨印花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具有快速、灵活、图案清晰以及合乎生态要求等诸多优点,适应了当今纺织品市场个性化、小批量、快交货和绿色环保的需求,被认为是21世纪纺织工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活性染料墨水具有色彩表现力强、色牢度好以及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是纺织品喷墨印花最常用的墨水之一。但由于采用喷墨方式到达织物上的染料量较少,而且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固色率不高,因此,目前棉织物采用活性染料墨水喷印,普遍得色不深;而真丝织物由于其纤维表面光滑、抱水性较差等原因,采用活性染料墨水喷印时,容易产生渗化现象,降低了喷墨印花图案的清晰度和颜色深度。本文采用低温等离子体(Low Temperature Plasma)清洁技术,分别对棉和真丝织物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各处理条件(包括工作气体、放电极板间距和处理时间等)对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织物在放电功率为60 W、放电极板间距为2 mm的低温氧等离子体中处理4 min,其喷墨印花固色率可以得到显着提高,颜色性能也有所改善,并能减少预处理液中尿素的用量;经等离子体处理后,棉织物的白度略有降低,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SEM观察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使棉纤维表面被刻蚀粗糙化,从而赋予了喷墨印花织物一定的深色效应。真丝织物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其防渗化性能明显提高,喷墨印花固色率和颜色性能也有所改善,而且处理后织物的喷墨印花均匀性和色牢度良好;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真丝织物的白度和强力略有下降,润湿性能明显提高。XPS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改变了真丝纤维表面的化学组成,在纤维表面引入了一些含氧的亲水性基团(如:-CO-、-COO-等),使处理后织物的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基于喷墨印花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以及小型蒸箱汽蒸固色过程中出现的印花发色不均匀、易产生水渍等问题,本文探讨了一种先将喷墨印花织物预调湿,再进行接触式干热处理的固色方法。结果表明,棉织物喷墨印花后,先在相对湿度为80%的调理室中预调湿,然后在160℃的均匀加热平板中处理40 s,可获得良好的固色效果。此外,本文还尝试将壳聚糖作为真丝织物喷墨印花的防渗化剂,探讨了壳聚糖的柠檬酸溶液用于真丝织物喷墨印花和抗皱整理一步法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3 g/L壳聚糖溶液整理的真丝织物,防渗化性能良好,其喷墨印花固色率和颜色性能也略有改善;而且由于壳聚糖在纤维上沉积并通过柠檬酸的作用与丝素间形成交联,显着提高了真丝织物的折皱回复角,使其具有一定的抗皱性。

张琳琳[9](2007)在《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文中研究说明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是重要的大豆纤维混纺交织物之一,在实际染色加工中,存在染色工艺流程长、大豆纤维和锦纶同色差、染色牢度欠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染色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在各种染料染色的初步试验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色性能,讨论了染色工艺条件和防染剂对大豆纤维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各类染料在模拟的大豆纤维/锦纶织物上的染色试验表明:在正常的染色条件下,乙烯砜硫酸酯、乙烯砜硫酸酯/一氯均三嗪和双一氯均三嗪活性基染料主要固着于大豆纤维上,锦纶只是略为沾色;直接染料主要染着于大豆纤维上,锦纶只是有一定程度的沾色;酸性和中性染料主要染着于锦纶上。活性、直接染料、酸性和中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分配率大小顺序如下:活性染料>直接染料>酸性和中性染料。根据本试验可知,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可采用先活性染料染色、后酸性和中性染料套染的两浴两步法染色,一浴一步法染色可采用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但应辅以适当的工艺条件调整。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用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当染浅中色时,锦纶的表观色深大于大豆纤维,浅中色染色大豆纤维和锦纶难以获得同色染色效果;当染深浓色时,大豆纤维的表观染色深度大于锦纶,此时大豆和锦纶纤维容易获得同色染色效果。在升温染色过程中,低温下染料主要上染大豆纤维;当温度超过70℃后,染料在锦纶上的上染量才有明显的增加;在保温阶段,已上染大豆纤维的染料会解吸至染液中,转而上染锦纶。低pH值染色有利于改善大豆和锦纶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同色性。尽管低温染色有助于提高同色性,但对锦纶组分的匀染、透染、色牢度有不良的影响。阴离子性的合成单宁类防染剂可明显改变多数酸性和中性染料在大豆和锦纶上的分配率,有助于降低染料在锦纶上的上染量,有利于改善大豆纤维/锦纶织物淡中色染色时两纤维同色性。使用合成单宁类防染剂是改善大豆纤维和锦纶染色同色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防染剂不同染料具有不同的防染作用,最佳防染剂用量因染料品种而异。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在大豆纤维/锦纶交织物上的干和湿摩擦牢度很高,但部分染料的耐洗变色牢度偏低。

冯愈,汪南方,周文常,杨军[10](2006)在《苎麻织物染色与免烫整理同浴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活性染料和低甲醛整理剂EFR-3对苎麻织物进行了染色和免烫整理同浴实验,以回复角和K/S值作为评价标准,通过比较两种同浴工艺和传统工艺的染色和防皱效果,优选出一浴两步法工艺。在此基础上,对所选工艺的催化条件、树脂用量和染料类型等因素对织物各项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活性染料与EFR-3同浴处理的加工工艺可在Lewis酸的催化下进行,催化条件需严格控制,树脂用量不宜超过80 g/L,最好选用K型活性染料。

二、活性染料染色与防皱整理一浴两步法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染料染色与防皱整理一浴两步法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烯基类单体在印染废水和连续染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印染废水处理的现状
        1.1.1 印染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1.2 印染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2 基于涤纶、涤/锦/棉交织物的染色加工现状
        1.2.1 涤纶染色加工技术现状
        1.2.2 涤/锦/棉交织物的染色加工现状
        1.2.3 涂料染色
    1.3 乙烯基单体聚合物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1.3.1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基本性能
        1.3.2 丙烯酸酯类单体在纺织助剂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问题的引出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织物
        2.1.2 化学药品
        2.1.3 特种丙烯酸酯类单体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乙烯基单体微波聚合接枝工艺
        2.2.2 Fe离子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2.3 染料分子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2.4 染色工艺
    2.3 测试方法
        2.3.1 K/S值和颜色特征值
        2.3.2 匀染性
        2.3.3 色牢度
第三章 乙烯基聚合物对金属离子和染料的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乙烯基单体聚合物对Fe离子吸附
        3.2.1 乙烯基聚合物对Fe离子吸附率的影响
        3.2.2 乙烯基纤维改性聚合物对Fe离子吸附率的影响
    3.3 乙烯基单体聚合物对染料吸附率的影响
        3.3.1 乙烯基聚合物对染料的吸附
        3.3.2 乙烯基纤维改性聚合物对染料吸附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烯基单体在涤纶连续染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丙烯酸酯单体的优化
        4.2.1 单体的初步选择
        4.2.2 单体及单体浓度的确定
    4.3 染色工艺的优化
        4.3.1 引发剂用量对分散染料轧染的影响
        4.3.2 焙烘温度对K/S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涤/锦/棉的黑色连续染色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涂料与染料比例的确定
    5.3 工艺因素对涤/锦/棉织物染色的影响
        5.3.1 丙烯酸酯类粘合剂1128的用量对染色的影响
        5.3.2 增稠剂用量对染色的影响
        5.3.3 不同助剂对染色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具有多活性基团的新型真丝抗皱剂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真丝纤维起皱的原因及抗皱机理
    1.3 织物抗皱整理的发展
    1.4 抗皱剂的种类
        1.4.1 含甲醛的抗皱整理剂
        1.4.2 无甲醛防皱整理剂
        1.4.2.1 环氧化合物类
        1.4.2.2 硅酮类
        1.4.2.3 乙二醛类
        1.4.2.4 壳聚糖类
        1.4.2.5 水溶性聚氨酯类
        1.4.2.6 多元羧酸类
        1.4.2.7 生物类整理剂
    1.5 三聚氯氰结构特点及纺织领域的应用
        1.5.1 三聚氯氰结构特点
        1.5.2 三聚氯氰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5.2.1 用作紫外剂吸收剂
        1.5.2.2 用作织物阻燃剂
        1.5.2.3 用作织物荧光增白剂和防染剂
        1.5.2.4 用作织物抗皱剂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真丝抗皱剂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T4S2、T4S1及T2S1P2的合成与表征
        2.3.1.1 T4S2及T4S1的合成
        2.3.1.2 T2S1P2的合成
        2.3.2 合成反应过程监控、产物提纯及表征
        2.3.2.1 T4S2、T4S1及T2S1P2合成反应过程的监控
        2.3.2.2 T4S2、T4S1及T2S1P2产物提纯
        2.3.2.3 T4S2、T4S1及T2S1P2的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T4S2、T4S1及T2S1P2合成反应过程的监控
        2.4.1.1 T4S2、T4S1合成反应过程的监控
        2.4.1.2 T2S 1P2合成反应过程的监控
        2.4.2 T4S2、T4S1及T2S1P2结构表征
        2.4.2.1 T4S2结构表征
        2.4.2.2 T4S1结构表征
        2.4.2.3 T2S1P2结构表征
        2.4.3 T4S2、T4S1及T2S1P2的溶解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皱剂对真丝整理工艺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布样的准备
        3.3.2 一浴一步法整理真丝织物
        3.3.2.1 一浴一步法抗皱整理真丝织物工艺配方
        3.3.2.2 皂煮工艺配方
        3.3.2.3 一浴一步法抗皱整理真丝织物工艺流程
        3.3.3 一浴两步法整理真丝织物
        3.3.3.1 一浴两步法抗皱整理真丝织物工艺配方
        3.3.3.2 一浴两步法抗皱整理真丝织物工艺流程
        3.3.4 浸轧法整理真丝织物
        3.3.4.1 浸轧法抗皱整理真丝织物工艺配方
        3.3.4.2 轧烘法抗皱整理真丝织物工艺流程
    3.4 测试及表征
        3.4.1 整理织物上抗皱剂吸附效率、固着效率
        3.4.2 整理织物上抗皱剂占真丝织物质量浓度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三种抗皱剂在真丝织物上的固着效率
        3.5.2 一浴一步法中工艺因素对T2S1P2固着效率的影响
        3.5.2.1 pH值对T2S1P2固着效率的影响
        3.5.2.2 固着温度对T2S1P2固着效率的影响
        3.5.2.3 固着时间值对T2S1P2固着效率的影响
        3.5.3 一浴两步法中工艺因素对T4S2和T4S1吸附效率及固着效率的影响
        3.5.3.1 工艺因素对T4S1和T4S2吸附效率的影响
        3.5.3.2 工艺因素对T4S1和T4S2固着效率的影响
        3.5.4 轧烘中工艺因素对T4S2固着量的影响
        3.5.4.1 整理液pH值
        3.5.4.2 整理液T4S2质量浓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理后真丝织物抗皱性能及其它服用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布样的准备
        4.3.2 抗皱剂整理织物
    4.4 测试及表征
        4.4.1 整理织物上抗皱剂固着效率
        4.4.2 折皱回复角测试
        4.4.3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4.4.4 织物硬挺度测试
        4.4.5 织物白度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采用一浴一步法工艺的T2S1P2整理织物的干态折皱回复性能
        4.5.1.1 pH值对T2S1P2固着效率及对整理织物干态折皱回复角的影响
        4.5.1.2 固着温度对T2S1P2固着效率的影响及与干态折皱回复角的关系
        4.5.1.3 固着时间对T2S1P2固着效率的影响及与干态折皱回复角的关系
        4.5.2 采用一浴两步法工艺的T4S1整理织物干态折皱回复性能
        4.5.2.1 吸附效率与干态折皱回复角的关系
        4.5.2.2 固着效率与干态折皱回复角的关系
        4.5.3 采用浸轧工艺的T4S2整理织物干态折皱回复性能
        4.5.4 三种抗皱剂整理织物湿态折皱回复性能
        4.5.4.1 T4S1整理织物湿态折皱回复性能
        4.5.4.2 T2S1P2整理织物湿态折皱回复性能
        4.5.4.3 T4S2整理织物湿态折皱回复性能
        4.5.5 优化工艺下真丝织物其他服用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棉纱线及织物中的防皱纤维成分对其制品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皱整理的由来及相关概念
        1.1.1 防皱整理的由来
        1.1.2 防皱整理的相关概念
    1.2 棉纤维的分子结构及应用性能
    1.3 织物折皱形成的原因
    1.4 防皱原理
        1.4.1 经典防皱理论
        1.4.2 离子交联理论
    1.5 防皱整理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1 防皱整理的发展历程
        1.5.2 防皱整理的研究现状
        1.5.3 防皱整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纯棉高支纱的防皱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2 实验内容
        2.2.3 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纱线拉伸断裂力学性能的研究
        2.3.2 纱线的弯曲刚度研究
        2.3.3 纱线的折皱回复性能研究
        2.3.4 纱线防皱处理前后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5 纱线防皱处理前后的元素分析
        2.3.6 纱线防皱处理前后的WXRD分析
        2.3.7 纱线防皱处理前后的形貌表征
        2.3.8 纱线防皱处理前后的热失重(TG)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同质异性棉纤维构成的混纺纱线防皱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内容
        3.2.3 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棉束纤维的防皱性能研究
        3.3.2 混纺防皱纱的性能研究
        3.3.3 混纺防皱纱的工厂试纺及纺制纱的试织
        3.3.4 工厂试织织物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纯棉织物的单面网点印浆防皱整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4.2.2 实验内容
        4.2.3 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防皱整理体系及增稠剂的选择
        4.3.2 纯棉织物的单面印浆防皱整理效果
        4.3.3 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正反两面的ATR-红外光谱分析
        4.3.4 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的元素含量分析
        4.3.5 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的WXRD分析
        4.3.6 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的外观形貌分析
        4.3.7 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的耐磨性能
        4.3.8 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的静电性能
        4.3.9 单面印浆防皱整理织物的透湿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纯棉织物超声雾化单面防皱整理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5.2.2 实验内容
        5.2.3 测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声雾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5.3.2 纯棉织物的单面超声雾化防皱整理研究
        5.3.3 超声雾化单面防皱整理织物正反两面的ATR-红外光谱分析
        5.3.4 超声雾化单面防皱整理织物的元素含量分析
        5.3.5 超声雾化单面防皱整理织物的WXRD分析
        5.3.6 超声雾化单面防皱整理织物的外观形貌分析
        5.3.7 超声雾化单面防皱整理织物的服用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工作展望
附录:符号或缩写意义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4)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整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牛奶蛋白纤维的组成与结构
2 牛奶蛋白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
3 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前处理
    3.1 烧毛
    3.2 退浆
    3.3 漂白
        3.3.1 双氧水漂白
        3.3.2 保险粉复漂
    3.4 增白
4 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色
    4.1 活性染料染色
    4.2 阳离子染料染色
    4.3 酸性染料染色
    4.4 染色存在的问题
5 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后整理
    5.1 柔软整理
    5.2 防皱整理
    5.3 拉幅定形
6 结论

(5)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活性染料
    1.2 交联染料
    1.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
        1.3.1 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
        1.3.2 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
    1.4 交联剂与交联固色
        1.4.1 水溶性环氧树脂类交联剂
        1.4.2 三聚氯氰型交联剂
    1.5 染料的应用
        1.5.1 活性染料在天然纤维上的应用
        1.5.2 交联染料在天然纤维上的应用
    1.6 织物抗皱整理
    1.7 染色整理同步进行
    1.8 本文设计思想
2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染料的合成
        2.2.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浸染染色
        2.2.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轧染染色
        2.2.5 染色织物K/S值测定
        2.2.6 聚乙烯胺分子量测量
        2.2.7 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溶解性能和光谱性能
        2.3.2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分子大小与渗透
        2.3.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对电解质的敏感性
        2.3.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浸染染色性能研究
        2.3.5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轧染染色
        2.3.6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在染色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
    2.4 小结
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交联固色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固色交联剂M的合成
        3.2.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棉、丝绸和羊毛纤维的交联固色方法
        3.2.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棉和丝绸纤维的剥色方法
        3.2.5 丙纶纤维交联染色固色方法
        3.2.6 染色织物色牢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交联固色机理
        3.3.2 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固色性能考察
        3.3.3 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固色性能考察
        3.3.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在羊毛纤维上固色性能
        3.3.5 交联共价键的证明
        3.3.6 固色交联剂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
        3.3.7 染色织物的摩擦牢度、耐洗牢度和日晒牢度
    3.4 小结
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纤维的抗皱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2 织物折皱回复角的测定
        4.2.3 织物拉伸强力测试
        4.2.4 织物硬挺度测试
        4.2.5 直接染料浸染染色棉纤维
        4.2.6 酸性染料浸染染色丝绸纤维
        4.2.7 活性染料染色棉和丝绸纤维
        4.2.8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浸染染色
        4.2.9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轧染染色
        4.2.10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纤维的交联固色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分别染色棉和丝绸的抗皱性能
        4.3.2 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染色织物的抗皱性能
        4.3.3 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染色织物的抗皱性能
        4.3.4 交联染料染色织物的拉伸强力和手感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博士论文创新点摘要
致谢
作者简介

(6)Outlast纤维混纺织物的染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Outlast纤维混纺织物的印染前处理工艺
    1.1 烧毛
    1.2 精练和抗起毛起球工艺 (见表1)
    1.3 热定形工艺
    1.4 漂白工艺
2 染色工艺
    2.1 Outlast/聚酯混纺织物的染色
    2.2 Outlast/聚丙烯酸纤维混纺织物的染色
    2.3 Outlast/聚酰胺和Outlast/羊毛混纺织物的染色
    2.4 Outlast/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染色
3 后整理工艺
    3.1 机械轧光整理
    3.2 防皱整理
        3.2.1 Outlast/聚酯纤维混纺织物防皱整理
        3.2.2 Outlast/聚酯纤维混纺织物无甲醛防皱整理
        3.2.3 Outlast/棉混纺织物防皱整理
    3.3 防水防油整理
    3.4 柔软整理
4 结 论

(8)纺织品活性染料墨水喷墨印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喷墨印花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2.1 喷墨印花技术的特点
        1.2.2 喷墨印花设备
        1.2.3 喷墨印花墨水
        1.2.4 喷墨印花图像处理技术及软件
        1.2.5 喷墨印花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喷墨印花织物前后处理工艺及其作用原理
        1.3.1 喷墨印花织物应具备的性能
        1.3.2 喷墨印花工艺流程
        1.3.3 活性染料墨水喷墨印花织物的预处理
        1.3.4 其他品种墨水喷墨印花织物的预处理
        1.3.5 活性染料墨水喷墨印花织物的后处理
        1.3.6 其他品种墨水喷墨印花织物的后处理
    1.4 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
        1.4.1 等离子体概述
        1.4.2 低温等离子体与纤维、高分子材料的作用原理
        1.4.3 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织物
        2.1.2 化学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颜色参数的测定
        2.3.2 固色率的测定
        2.3.3 织物防渗化性能的测定
        2.3.4 耐光色牢度的测定
        2.3.5 耐水洗牢度的测定
        2.3.6 耐摩擦牢度的测定
        2.3.7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2.3.8 折皱回复角的测定
        2.3.9 润湿性能分析
        2.3.10 表面形貌分析
        2.3.11 表面元素分析
3 棉织物活性墨水喷墨印花工艺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
        3.1.2 化学预处理液的配制
        3.1.3 接触式干热固色
        3.1.4 工艺流程
    3.2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3.2.1 工作气体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3.2.2 放电极板间距的影响
        3.2.3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喷墨印花颜色性能的影响
        3.2.4 等离子体处理对尿素用量的影响
        3.2.5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防渗化性能的影响
        3.2.6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
        3.2.7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白度和润湿性能的影响
        3.2.8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强力的影响
        3.2.9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2.10 放置时间对等离子体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接触式干热固色工艺
        3.3.1 环境湿度的影响
        3.3.2 尿素用量对固色效果的影响
        3.3.3 加热平板温度对固色效果的影响
        3.3.4 热处理时间对固色效果的影响
        3.3.5 干热固色与汽蒸固色效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真丝织物活性墨水喷墨印花工艺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化学预处理液的配制
        4.1.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
        4.1.3 壳聚糖整理
    4.2 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4.2.1 工作气体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4.2.2 放电极板间距的影响
        4.2.3 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喷墨印花颜色性能的影响
        4.2.4 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防渗化性能的影响
        4.2.5 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
        4.2.6 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白度和润湿性能的影响
        4.2.7 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强力的影响
        4.2.8 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4.2.9 放置时间对等离子体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壳聚糖整理工艺
        4.3.1 壳聚糖用量对防渗化性能的影响
        4.3.2 壳聚糖整理对固色率和颜色性能的影响
        4.3.3 壳聚糖整理对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
        4.3.4 壳聚糖整理对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
        4.3.5 整理织物的耐洗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纤维发展概况
    1.2 大豆纤维产品开发动向
        1.2.1 新型大豆纤维纱线
        1.2.2 新型大豆纤维纺织面料
    1.3 大豆纤维染整加工研究的现状
    1.4 大豆纤维/锦纶织物的染色概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各种染料染色的初步试验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染色方法
        2.1.3 测试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活性染料的染色结果
        2.2.2 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色结果
        2.2.3 直接染料的染色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染色工艺条件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染色方法
        3.1.3 测试方法
    3.2 结果和讨论
        3.2.1 pH 值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3.2.2 染色温度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3.2.3 酸性染料对大豆/锦纶织物的升温上染速率曲线
        3.2.4 不同染色深度下酸性和中性染料对大豆和锦纶的同色性
        3.2.5 染色助剂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染剂在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染色方法
        4.1.3 测试方法
    4.2 结果和讨论
        4.2.1 防染剂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4.2.2 防染剂对酸性和中性染料防染作用的适用广泛性
        4.2.3 实际大豆纤维/锦纶交织物的染色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各类染料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染色的适用性
    5.2 染色工艺参数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5.3 防染剂在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活性染料染色与防皱整理一浴两步法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烯基类单体在印染废水和连续染色中的应用研究[D]. 杨秀丽. 苏州大学, 2015(02)
  • [2]具有多活性基团的新型真丝抗皱剂的合成[D]. 宗祥. 浙江理工大学, 2015(03)
  • [3]棉纱线及织物中的防皱纤维成分对其制品性能影响研究[D]. 王运利. 东华大学, 2012(04)
  • [4]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整加工[J]. 董杰,吴明华,夏建明.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5]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D]. 党喃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6]Outlast纤维混纺织物的染整技术[J]. 廖咏梅,许建华. 上海纺织科技, 2009(08)
  • [7]棉织物活性染料印花固色防皱一步法加工[J]. 祁珍明,郑成辉. 印染, 2009(06)
  • [8]纺织品活性染料墨水喷墨印花工艺研究[D]. 陈通炫. 东华大学, 2009(10)
  • [9]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D]. 张琳琳. 苏州大学, 2007(11)
  • [10]苎麻织物染色与免烫整理同浴工艺研究[J]. 冯愈,汪南方,周文常,杨军. 纺织科技进展, 2006(03)

标签:;  ;  ;  ;  ;  

活性染料染色及抗皱整理的一浴两步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