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传播法在辐射冷热计算中的应用

离散传播法在辐射冷热计算中的应用

一、离散传播法在辐射供冷供热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文靖[1](2020)在《严寒地区某被动房复合系统传热特性及优化模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德国的被动房技术在国内不断地被推广应用。被动房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较高,室内环境及热舒适备受关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严寒地区代表性城市——哈尔滨市某被动房辐射供暖/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的室内环境状况,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首先,建立了被动房顶棚辐射供暖传热模型,并分别模拟供水温度为30℃、31℃、32℃三个工况时表面温度分布情况,与实验数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利用建立的辐射供暖传热模型,模拟回型布管方式和平行型布管方式辐射顶棚表面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采用平行型盘管布置方式,表面最大温差是6.5℃;而采用回型盘管布置方式时,顶棚表面最大温差为1.7℃,建议在辐射供暖/供冷系统设计时采用回字型布管方式。同时模拟分析了供水温度、管间距、管径、管内流速及管道埋深对顶棚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传热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发现供水温度对供暖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管径、管内流速,当进行优化设计时,应优先考虑供水温度。第三,建立了辐射供暖/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耦合传热模型。并针对地板供暖+置换通风(系统1)、顶棚供暖+置换通风(系统2)、地板+顶棚供暖+置换通风(系统3)三种复合系统进行了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系统1的水平温度场较均匀;三种复合系统人员活动区域垂直温差均不超过3℃;三种系统人员头部会出现吹风感;不同位置的平均辐射温度差值很小,在人感觉热舒适的范围之内;系统1的PMV值水平变化梯度较小,系统3整体PMV值偏大。最后,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复合系统的供水温度、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等影响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组合方案,并针对辐射顶棚、地板表面温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系统1冬季最优方案组合为:供水温度28℃,送风温度18℃,送风速度0.35m/s,夏季最优方案组合为:供水温度20℃,送风温度25℃,送风速度0.5m/s;系统2冬季最优组合方案为:供水温度28℃,送风温度18℃,送风速度0.35m/s,夏季最优方案组合为:供水温度20℃,送风温度25℃,送风速度0.5m/s;对于该被动房,本文辐射地板表面温度推荐值为23~26℃,辐射顶棚表面温度推荐值为24~26℃。

杨禹坤[2](2018)在《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低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燃气锅炉应用愈加广泛,国家对燃气锅炉排出尾气中NOX浓度的要求愈加严格。本文以实现燃气锅炉低氮排放为目的,针对0.35MW燃气热水炉开发了一种烟气再循环低氮锅炉系统,并研究烟气再循环技术对锅炉炉胆内燃气燃烧状况及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fluent仿真软件对炉胆内燃烧状况进行模拟,分析了锅炉负荷及过量空气系数对炉胆内燃烧的影响,以及循环烟气工艺参数对炉胆内温度场及氮氧化物生成量的变化。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常规燃气锅炉进行烟气再循环结构开发,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和向炉膛内加水(蒸汽)低氮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结构方案,提出了采用空气加湿预热器结构,将两种低氮技术成功结合应用,不仅解决了烟气再循环技术在工程应用中水蒸气的冷凝问题,还能获得更佳的低氮效果。(2)针对锅炉负荷及过量空气系数对炉胆内燃烧状况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锅炉负荷每降低10%,氮氧化物生成量可减少5%左右;60%负荷下炉胆内火焰长度较100%负荷时短270mm左右,炉胆内燃烧温度降低38℃;相比于锅炉负荷,过量空气系数对炉胆内火焰长度的影响较小。相比100%负荷时,当锅炉负荷降低至80%,NOX生成量减少9.8%,当锅炉负荷降低至60%,NOX生成量减少21%,此时氮氧化物生成量为75.2mg/m3。(3)针对循环烟气内组分及循环量进行研究,分析了烟气温度、组分及循环量对炉胆内温度场及氮氧化物生成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循环烟气内的CO2及水蒸气能够增强炉胆内烟气的辐射换热,降低炉胆内的温度,增大烟气内CO2及水蒸气的量,能够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循环烟气与空气混合后温度每降低20℃,炉胆内燃烧温度下降10℃左右,因此,循环烟气的取烟口应当选取在烟气温度较低的位置;每增加5%的循环烟气量,炉胆内燃烧温度下降40℃左右。当加入再循环烟气量为5%、10%、15%、20%、25%、30%时,其排放尾气中氮氧化物分别减少了17.3%、32.7%、44.0%、56.4%、64.5%、69.4%。(4)当烟气再循环率为20%,混合气温度为380K,混合气体中水蒸气质量分数每增加1.7%,燃烧温度约下降12℃,氮氧化物生成量也逐渐降低;当水蒸气质量分数上升至8.5%时,氮氧化物的浓度下降为29.5mg/m3。

韩婕,龚光彩,杨厚伟,刘佳[3](2017)在《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内设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某火车站候车厅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房间人体活动区域内空气工况参数和系统传能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该房间室内空气温湿度分布较均匀,未出现结露现象。且在传能过程中,系统总冷负荷约为119 KW,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承担92%的冷负荷;其中,辐射换热占房间总负荷64.2%,对流换热占29.1%,由此可得系统以辐射换热为主;相较于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该系统新增的对流换热量包括载能空气与辐射孔板间的对流换热量以及循环流动的交换能量;经计算,在相同模拟条件下,该系统总换热量较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超出约10%以上。综上,该系统在理论上基本符合高大空间建筑夏季负荷大,强调舒适节能的要求。

李敬[4](2016)在《冬季供暖工况下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特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辐射顶板空调系统作为一种节能效果很明显的空调形式已经得到了专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优势不仅在于节能性同时还具备环保、室内空气品质好、舒适度高及节省建筑空间等优点。但是由于混凝土辐射顶板的传热过程比较复杂,且对该方面的研究很少,从而限制了混凝土顶板辐射空调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采用数学模型、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混凝土辐射顶板的换热性能。首先,文章介绍了混凝土顶板辐射空调系统的原理、优缺点及系统的构成,建立简化的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数学模型,引入一种简单快捷的平面肋片计算数学模型来计算顶板换热量,并对模型进行修正,提高计算准确度。其次,搭建混凝土辐射顶板实验室,主要为测试混凝土辐射顶板热工性能而设计。本实验测试参数主要包括供回水温度、供水流量、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顶板温度和各个非供暖围护结构的温度。通过改变换热盘管管间距与供水温度两个参数进行顶板辐射系统供暖实验,获得各组实验下各个参数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到参数的变化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热源的连续和间歇两种运行方式来研究系统的热响应特性及蓄热性能。最后,文章将换热量和顶板温度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顶板温度计算值与实验结果误差在5.01%以内,供热量计算值与实验误差在5.15%左右。通过对实验和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定流量稳态工况下,顶板温度随供水温度的增大呈指数性增大,随换热盘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并对影响顶板辐射换热性能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顶板辐射供暖换热方式主要是辐射换热,且辐射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70%以上,随着供水温度的升高辐射换热量比重降低,对流换热量增加;在供水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管间距越小,顶板换热量越大,顶板温度分布越均匀,更容易达到室内设计温度增加房间舒适性,因此不宜将换热盘管间距取得过大;室内空气温度越高,顶板表面温度越高,此时顶板的供热量减小;换热盘管管径及室外空气温度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不大。

王晨光,马小飞,言树清,龚光彩[5](2014)在《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辐射空调的优越性,按照采用冷(热)媒的不同类型将辐射空调系统分成了三类,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对比;随后又分别对辐射空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空气载能型辐射空调的概念,对其应用推广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并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李朝春[6](2014)在《大型工业二氯乙烷裂解炉综合建模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二氯乙烷裂解炉是氯乙烯乃至聚氯乙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和用能大户。因此,研究如何降低二氯乙烷裂解炉中的能耗,提高裂解产物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现场缺乏足够的检测设备,二氯乙烷裂解炉现场操作水平不高,唯一标识二氯乙烷裂解性能的控制指标为炉管出口温度。因此,工业二氯乙烷裂解炉的操作优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为了加深对二氯乙烷裂解炉本质的认识,定量分析现场无法实际测量的关键变量信息,实现二氯乙烷裂解炉的操作优化,建立准确的二氯乙烷裂解炉模型显得非常关键。为此,本文从不同层面出发,建立多个不同复杂度的二氯裂解炉模型,并设计一种高效的多目标算法,实现二氯乙烷裂解炉的多目标操作优化。工作主要的创新点总结如下:(1)设计了一种带约束处理机制的自适应差分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SMODE-εCD)。算法在差分进化的变异和交叉过程中引入了自适应调整策略,从而有利于进化前期保持种群的多样性,进化后期收敛到全局最优。此外,算法引入ε约束处理机制,用于处理多目标问题的约束,并且设计了外部存档集,保存非支配关系的最优解,用于引导多目标算法的进化。通过对9个标准约束多目标问题以及4个工程设计优化问题的仿真测试,并与典型的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Ⅱ和CMODE算法作对比,有效验证了SMODE-εCD算法在处理各种多目标约束问题的有效性,为二氯乙烷裂解炉性能指标的多目标优化奠定了算法基础。(2)建立二氯乙烷裂解炉清洁管时期的简易机理模型。炉膛采用一维Lobo-Evans法描述炉膛烟气传热过程,管内二氯乙烷的裂解以一维平推流假设、裂解反应动力学采用一阶串联的分子反应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定义燃料气负荷分配因子a,分析不同的燃料气负荷分配策略对二氯乙烷裂解炉中关键的变量以及重要性能指标的影响。此外,通过调整燃料气用量,得到炉管出口温度与裂解性能指标如转化率、选择性、单耗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于指导现场操作。(3)建立了二氯乙烷裂解炉全周期模型。在清洁管时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自由基反应机理和裂解结焦模型,建立二氯乙烷裂解炉全周期模型。乙炔作为唯一的结焦母体,结焦过程作拟稳态假设,炉管外壁最高温度为裂解炉全周期模拟结束的制约条件。通过二氯乙烷裂解炉全周期模拟,定量分析结焦过程对于二氯乙烷裂解炉关键信息的影响,包括炉管内径,炉管外壁温度,炉管传热速率,炉膛烟气温度,二氯乙烷裂解转化率、选择性、单耗随着运行时间的推进的变化情况。此外,由于二氯乙烷原料的纯度以及炉膛内燃料气负荷分配策略对二氯乙烷裂解结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全周期的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二氯乙烷原料中典型的反应促进剂CCl4的浓度以及燃料气负荷分配因子a对于二氯乙烷结焦过程以及全周期裂解性能指标的影响,并给出合理的CCl4浓度以及燃料气负荷分配策略建议。(4)建立了二氯乙烷裂解炉CFD模型。由于简易的机理模型忽略了烟气流动情况对于二氯乙烷裂解过程的影响,为了准确描述炉膛内烟气的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以及烟气对管内反应的影响,文章依据计算流体力学的原理,建立复杂的二氯乙烷裂解炉CFD模型。炉膛烟气流动模型用雷诺平均的守恒方程描述,其中的湍流项用k-ε方程封闭;炉膛燃气的燃烧采用一阶串联的简易动力学模型,燃烧过程作全预混假设,其中湍流作用以结合有限速率模型的涡耗散模型描述;烟气的辐射模型采用离散坐标模型(DO模型)。通过二氯乙烷裂解炉的CFD模拟,给出了炉膛详细的炉膛烟气流速、温度、浓度在炉膛中的三维分布信息,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二氯乙烷裂解炉炉膛燃料气燃烧、烟气流动传热传值过程的本质特征的了解,从而辅助裂解炉的工艺设计。此外,二氯乙烷CFD模拟虽然非常耗时,但其结果更为准确,可用于辅助验证简易模型的准确性。(5)完成了二氯乙烷裂解炉多目标优化。考虑计算代价,二氯乙烷裂解炉的操作优化选择简易的机理模型作为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的目标为二氯乙烷裂解的转化率最大化,选择性最大化,单耗最小化。优化的决策变量则为二氯乙烷进料流量,燃料气进料量,燃料气负荷分配因子、以及炉管出口压力等四个重要现场操作变量。通过将整体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进一步分解,确定了转化率-选择性,转化率-单耗,选择线-单耗三个双目标优化问题。利用所建立的SMODE-εCD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二氯乙烷裂解炉性能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找到了转化率-选择性,转化率-单耗,选择线-单耗的近似Pareto边界,并给出了典型边界点所对应的操作工况,用于辅助现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龚光彩,杨厚伟,苏欢,王晨光,徐春雯[7](2013)在《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辐射传热简化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以空气为载能媒介,孔板为末端的新型辐射末端系统.为了研究孔板末端的辐射传热特性,本文通过建立房间稳态传热模型,基于传热学基本理论,首先分析了以金属平板为辐射末端的顶板辐射空调系统中,顶板与各围护结构表面间不同温差下的辐射传热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空气载能辐射空调孔板末端的辐射传热问题,最终得到一个孔板辐射简化传热公式.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倪志宇[8](2012)在《乙烯裂解炉内传热与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乙烯裂解炉是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高能耗装置。提高裂解炉的综合热效率是减少乙烯能耗,降低乙烯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改变和优化裂解炉管结构,使裂解炉内的传热效率,烯烃收率,减少结焦等重要指标综合提升,是乙烯装置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各种炉管强化传热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可应用于乙烯裂解炉中的新型内置螺旋片热交换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种热交换管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得出了流体在这种炉管内的流动传热性能。结果表明,该炉管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探究了炉管内裂解反应的详细机理,建立了以石脑油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的基元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热力学数据库。使用FLUENT对炉管内裂解基元反应过程与流动传热过程进行了耦合数值模拟,结果与工业生产结果相比,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证明了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在光滑管的基础上,对内置螺旋片炉管的裂解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加入螺旋片后的裂解炉管有较好的强化传热与传质效果,结果显示,可提高乙烯收率2%以上,提高丙烯收率3%以上,证明了此炉管的实用性。应用β-PDF燃烧模型,DO辐射传播模型对乙烯裂解炉辐射段炉膛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烟气流场、温度场以及主要组分含量分布情况。并研究了不同燃烧器喷嘴结构对炉膛内燃烧传热的影响。

曹珍荣[9](2012)在《夏热冬冷地区地面冷辐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室内热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关于室内热环境的研究一直备受研究学者的关注。在冬季,往往存在室内固体壁面温度过低产生冷辐射效应,造成室内热环境热舒适性降低。对此,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采用辐射板的辐射采暖方式去改善室内热环境,目前还没有就冷表面自身的冷辐射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就以此为研究背景,旨在深入研究地面自身的冷辐射特性,从机理上探究改善地面冷辐射效应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室内热环境热舒适性的目的。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前人的研究成果,简单介绍了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环境的现状、热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揭示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文对自然条件下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热环境特征,并对地面冷辐射特性进行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采用了CFD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首先利用GAMBIT软件建立技术物理模拟,采用六面体网格对计算域进行网格划分;然后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本文对三种情况下共计12个case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顶板与地面之间的辐射换热方式使地面的温度升高来减轻地面的冷辐射效应是可行的,并且增大顶板的温度有利于实现地面温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升高;地面的冷辐射效应会对室内空气的温度和速度分布造成影响,尤其是地面附近的空气,这对于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影响很大,尤其是足部的热感觉;围护结构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于整个室内热环境,采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围护材料能够从源头上减轻冷辐射效应,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在相同条件下,辐射换热方式相较于对流换热方式更容易实现地面温度的升高。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寻求减轻地面冷辐射效应的方法以及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要想更进一步研究地面冷辐射特性,还需要建立新的模型,引入更多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室内家具的摆放、人员分布、人员劳动强度等。

田彩霞[10](2011)在《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热湿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辐射供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了,辐射供暖系统在国内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辐射供冷的众多优点决定人们更希望通过一套辐射空调系统来解决冬季采暖、夏季供冷的需求。由于辐射供冷系统的结露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限制了令辐射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所以辐射供冷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依然需要进行深\的研究。根据辐射板布置位置不同,可以将辐射空调系统分为:地板式、墙面式、(?)板式。前人主要针对辐射板布置在顶板进行了研究,但对地板和墙面辐射板供;(?)的研究还很少,更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组合情况。本文选取湖南大学的一间辐(?)板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对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对辐射板(?)别布置在墙上、顶面和地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情况下进行热工测量,(?)合理论基础,对系统非透光外围护结构、透光外围护结构以及内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规律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该供冷系统列热湿平衡方程,分析其空气处理过程,得到系统冷负荷和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和辐射板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冷器对室内湿负荷的影响。除了对供冷系统各种组合下的热湿环境进行实验研究外,本文还采用了FLUENT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七种组合情况下室内热、湿环境进行比较,如室内垂直方向上的温、湿度分布,同一水平面上的温、湿度分布以及室内气流组织。研究表明,辐射板布置在墙面或者顶面与风机盘管结合的供冷方式都能够基本满足人体舒适性,地板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结合复合供冷方式舒适性最差。顶面+墙面+风盘这一组合综合了顶面和墙面的特点,是七种组合中最舒适的方式。本文的研究工作对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的实际应用及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离散传播法在辐射供冷供热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散传播法在辐射供冷供热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严寒地区某被动房复合系统传热特性及优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辐射供暖系统传热模型建立与验证
    2.1 顶棚辐射传热机理
        2.1.1 第一阶段传热过程
        2.1.2 第二阶段传热过程
        2.1.3 第三阶段传热过程
    2.2 Comsol软件简介
    2.3 控制方程
        2.3.1 非等温管道流模型
        2.3.2 固体传热模型
    2.4 传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4.2 定义材料参数
        2.4.3 边界条件设置
        2.4.4 网格剖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2.4.5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辐射供暖系统传热特性研究
    3.1 辐射供暖系统设计问题分析
        3.1.1 常见的布管形式
        3.1.2 不同布管方式模拟分析
    3.2 辐射供暖系统的传热特性
        3.2.1 供水温度对顶棚辐射传热特性的影响
        3.2.2 管内流速对顶棚辐射传热特性的影响
        3.2.3 管径对顶棚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
        3.2.4 管间距对顶棚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
        3.2.5 埋管深度对顶棚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
    3.3 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CFD模拟
    4.1 物理模型建立
    4.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4.2.1 基本假设
        4.2.2 流体控制方程
        4.2.3 湍流模型
        4.2.4 辐射模型
    4.3 网格无关性验证
    4.4 三种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4.4.1 温度场分布
        4.4.2 垂直温度场分布
        4.4.3 速度场分布
        4.4.4 平均辐射温度分布
        4.4.5 PMV分布
        4.4.6 PPD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优化模拟分析
    5.1 正交试验方法
        5.1.1 基本原理
        5.1.2 正交表
        5.1.3 正交试验步骤
        5.1.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5.2 试验方案设计
        5.2.1 冬季工况
        5.2.2 夏季工况
        5.2.3 典型截面及空间点的选取
    5.3 顶棚辐射-置换通风复合系统优化模拟
        5.3.1 冬季试验结果分析
        5.3.2 夏季试验结果分析
        5.3.3 最优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5.4 地板辐射-置换通风复合系统优化模拟
        5.4.1 冬季试验结果分析
        5.4.2 夏季试验结果分析
        5.4.3 最优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5.5 顶棚-地板表面温度探讨
        5.5.1 研究方案确定
        5.5.2 规范中热环境评价指标探讨
        5.5.3 被动房热环境评价指标探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低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简介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燃气锅炉低烟气再循环低氮技术研究进展
        1.2.1 燃气锅炉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1.2.2 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低氮技术及结构进展
        1.2.3 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技术理论实验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烟气再循环低氮锅炉结构开发
    2.1 燃气锅炉的结构特征
        2.1.1 常规然气锅炉结构及特征
        2.1.2 烟气再循环燃气锅炉结构及特征
    2.2 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结构开发
    2.3 本章小结
3 燃气锅炉炉胆内燃烧模拟方法及其验证
    3.1 燃烧控制方程及计算模型选取
        3.1.1 燃烧控制方程
        3.1.2 湍流模型
        3.1.3 反应模型的选取
        3.1.4 辐射模型的选取
        3.1.5 污染物NO生成模型
    3.2 几何模型选取及其简化
    3.3 边界条件设置
        3.3.1 进出口条件设置
        3.3.2 壁面条件设置
        3.3.3 其他条件设置
    3.4 炉胆内燃烧状况模拟结果及其工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过量空气系数及负荷对锅炉燃烧特性的影响
    4.1 过量空气系数对燃烧的影响
        4.1.1 100%负荷下过量空气系数分析
        4.1.2 80%负荷下过量空气系数分析
        4.1.3 60%负荷下过量空气系数分析
    4.2 锅炉负荷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研究
        4.2.1 不同负荷下的速度场及温度场分析
        4.2.2 不同负荷下氮氧化物的生成及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烟气再循环工艺参数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5.1 烟气组分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5.2 再循环混合气体温度对燃烧温度的影响
    5.3 不同烟气循环率下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分析
    5.4 混合气中水蒸气含量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大空间的几何模型
2 空气载能辐射末端数值模拟
    2.1 数学模型
    2.2 控制方程
    2.3 网格划分
    2.4 负荷与边界条件处理
        2.4.1 冷、湿负荷以及新风量的确定
        2.4.2 夏季围护结构传热量
3 热环境分析与讨论
    3.1 典型截面
    3.2 不同典型截面空气温度分布
    3.3 不同典型截面空气湿度分布
    3.4 不同典型截面流线分布
    3.5 孔板表面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布
4 传能过程分析
    4.1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
    4.2 两种辐射空调系统传能过程对比分析
    4.3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节能性分析
5 结论

(4)冬季供暖工况下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的发展史
    1.3 辐射空调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3 课题来源
第2章 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模型的建立
    2.1 热辐射的基本理论
    2.2 混凝土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的简介
        2.2.1 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原理
        2.2.2 混凝土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的分类
    2.3 混凝土辐射顶板的冷热源
    2.4 通风系统设计
    2.5 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数学模型
        2.5.1 混凝土辐射顶板结构
        2.5.2 模型假设
    2.6 混凝土辐射顶板换热
    2.7 对流换热系数与辐射换热系数的求解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辐射顶板热工实验分析
    3.1 实验介绍
        3.1.1 实验台介绍
        3.1.2 测量仪器介绍
    3.2 实验内容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稳定阶段的实验研究
        3.3.2 非稳态阶段的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辐射顶板换热性能的因素分析
    4.1 辐射顶板换热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供水温度对辐射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
        4.1.2 室内空气温度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
        4.1.3 换热盘管管间距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
        4.1.4 室外空气变化对顶板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
        4.1.5 换热盘管管径对顶板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空调的分类对比
2 辐射空调国外研究现状
    2.1 与系统性能相关的研究
    2.2 与室内环境相关的研究
3 辐射空调国内研究现状
    3.1 与系统性能相关的研究
    3.2 与室内环境相关的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6)大型工业二氯乙烷裂解炉综合建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聚氯乙烯行业发展现状
        1.1.2 氯乙烯生产工艺方法综述
        1.1.3 乙烯氧氯化平衡法制氯乙烯生产流程简介
        1.1.4 工业二氯乙烷裂解炉介绍
    1.2 二氯乙烷裂解反应动力学建模综述
        1.2.1 经验模型
        1.2.2 分子反应模型
        1.2.3 自由基反应模型
    1.3 二氯乙烷裂解炉炉膛传热建模综述
        1.3.1 经验法
        1.3.2 零维模型
        1.3.3 一维模型-一维Lobo-Evans法
        1.3.4 多维模型
    1.4 二氯乙烷裂解炉优化研究工作综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一种带约束处理机制的自适应差分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及测试
    2.1 引言
    2.2 多目标算法简介
        2.2.1 多目标优化的基本概念
        2.2.2 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3 差分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
        2.3.1 差分进化算法介绍
        2.3.2 差分进化多目标算法回顾及现状
    2.4 一种带约束处理机制多目标自适应差分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SMODE-εCD)
        2.4.1 变异过程的自适应调整策略
        2.4.2 交叉过程的自适应调整策略
        2.4.3 基于ε约束处理机制的选择策略
        2.4.4 最优个体的保存及利用机制
    2.5 算法性能测试以及结果讨论
        2.5.1 测试函数和性能评价指标
        2.5.2 实验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2.5.3 SMODE-εCD算法在工程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氯乙烷裂解炉清洁管时期建模及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裂解炉能量传递过程
    3.3 二氯乙烷裂解炉清洁管时期数学模型
        3.3.1 二氯乙烷裂解反应动力学
        3.3.2 炉管模型
        3.3.3 炉膛模型
        3.3.4 清洁管时期炉膛炉管热量耦合迭代方法
        3.3.5 二氯乙烷裂解炉性能指标
    3.4 燃料气负荷分配策略对二氯乙烷裂解性能的影响
    3.5 炉管出口温度对二氯乙烷裂解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氯乙烷裂解炉全周期建模及结焦因素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二氯乙烷裂解反应及结焦机理
    4.3 二氯乙烷裂解炉全周期模拟数学模型
        4.3.1 结焦模型
        4.3.2 二氯乙烷裂解炉全周期模拟炉膛炉管耦合迭代方法
    4.4 二氯乙烷乙烷全周期模拟结果及讨论
    4.5 二氯乙烷裂解结焦影响因素的讨论与分析
        4.5.1 CCl_4浓度对结焦过程的影响
        4.5.2 燃料气负荷分配策略对结焦过程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氯乙烷裂解炉CFD数值模拟及分析
    5.1 引言
    5.2 数学模型
        5.2.1 炉膛数学模型
        5.2.2 炉管数学模型
        5.2.3 物质属性
        5.2.4 二氯乙烷裂解炉炉膛炉管耦合模拟
    5.3 二氯乙烷裂解炉CFD模拟结果与讨论
        5.3.1 炉膛部分
        5.3.2 炉管部分
        5.3.3 模拟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氯乙烷裂解炉多目标优化及分析
    6.1 引言
    6.2 二氯乙烷裂解炉多目标优化设计
        6.2.1 优化目标的选择
        6.2.2 决策变量的选择
        6.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6.2.4 二氯乙烷裂解炉多目标优化框架
    6.3 二氯乙烷裂解炉多目标优化结果以及讨论分析
        6.3.1 多目标优化案例一
        6.3.2 多目标优化案例二
        6.3.3 多目标优化案例三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论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贡献
    7.2 以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7)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辐射传热简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模型
2 简化算法分析
    2.1 金属平板式顶板辐射传热分析方法
        2.1.1 辐射传热基本公式
        2.1.2 综合表面温度
        2.1.3 顶板辐射传热公式的拟合
    2.2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孔板)辐射传热方法分析
        2.2.1 孔板模型的假定
        2.2.2 孔板角系数的确定
        2.2.3 孔板辐射传热公式的拟合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条件
    3.2 实验验证方法
        3.2.1 孔板瞬时对流换热量的确定
        3.2.2 室内空调区围护结构的瞬时散热量计算
        3.2.3 孔板辐射传热量计算
        3.2.4 进入室内空调区的载能空气传热量计算
    3.3 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8)乙烯裂解炉内传热与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裂解炉的生产原理与基本结构
    1.3 炉管强化传热技术进展
        1.3.1 管外强化传热
        1.3.2 管内强化传热
    1.4 裂解反应模型概述
        1.4.1 经验模型
        1.4.2 简化理论模型
        1.4.3 机理模型——自由基反应与分子反应结合模型
    1.5 裂解炉湍流燃烧模型
        1.5.1 预混燃烧
        1.5.2 非预混燃烧
    1.6 裂解炉炉内辐射传热模型
        1.6.1 零维模型
        1.6.2 多维模型
    1.7 CFD数值模拟概述
        1.7.1 CFD简介
        1.7.2 有限体积法简介
        1.7.3 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裂解炉内燃烧传热与裂解反应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基本守恒定律的控制方程
        2.1.1 连续性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1.3 能量方程
    2.2 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
    2.3 裂解反应的EDC模型
    2.4 炉膛燃烧的数学模型
        2.4.1 非预混燃烧的β-PDF模型
        2.4.2 辐射传热的DO模型
        2.4.3 燃烧中气体的辐射特性
    2.5 控制方程的通用格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置螺旋片裂解炉管研发及其流动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3.1 内置螺旋片的热交换管基本原理及结构形式
    3.2 炉管数值模拟的计算条件与求解策略
        3.2.1 炉管结构参数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1 管内流型变化
        3.3.2 管内切向速度分布
        3.3.3 管内轴向速度分布
        3.3.4 管内压力的变化
        3.3.5 管内阻力系数变化
        3.3.6 管内传热性能
        3.3.7 扭曲比的影响
        3.3.8 螺旋片宽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炉管内流动传热与裂解反应的耦合模拟研究
    4.1 石脑油裂解基元反应及热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4.2 计算条件与求解策略
        4.2.1 炉管运行参数与几何建模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4.3 模拟计算结果
        4.3.1 速度分布
        4.3.2 温度分布
        4.3.3 物质浓度分布
        4.3.4 模拟结果的验证
    4.4 内置螺旋片裂解炉管强化性能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裂解炉辐射段炉膛内燃烧模拟研究
    5.1 网格划分与计算条件
        5.1.1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5.1.2 计算条件
    5.2 模拟计算结果
        5.2.1 烟气流场分布
        5.2.2 炉膛内物质组分浓度分布
        5.2.3 炉膛温度分布
    5.3 燃烧器结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9)夏热冬冷地区地面冷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环境现状
    1.2 人与室内热环境
        1.2.1 热环境与人体健康
        1.2.2 热环境与工作效率
    1.3 影响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物理因素
    1.4 研究基础与前人研究成果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1.7 本文创新性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自然条件室内热环境测试
    2.1 望城靖港古民居夏季及冬季测试
        2.1.1 望城靖港古民居夏季测试
        2.1.2 望城靖港古民居冬季测试
        2.1.3 望城靖港古民居测试总结
    2.2 江西弋阳民居冬季测试
        2.2.1 测试民居简介
        2.2.2 测试结果分析
    2.3 自然条件下室内热环境
    2.4 地面冷辐射效应稳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面冷辐射特性的数学模型
    3.1 流体的控制方程
        3.1.1 质量守恒方程
        3.1.2 动量守恒方程
        3.1.3 能量守恒方程
        3.1.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3.1.5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3.2 地面的传热过程
        3.2.1 地面的对流传热
        3.2.2 地面的辐射传热
        3.2.3 地面的综合传热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面冷辐射特性的数值模拟
    4.1 CFD 简介
        4.1.1 CFD 软件结构
        4.1.2 求解过程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划分
    4.3 辐射模型的选择
        4.3.1 选择辐射模型考虑的因素
        4.3.2 DTRM ( 离散传播 ) 辐射模型
    4.4 空气流动状态的确定
    4.5 BOUSSINESQ 密度假定
    4.6 边界条件与模型参数
        4.6.1 固壁边界条件 ( wall )
        4.6.2 模型参数的选定
    4.7 网格独立性测试
    4.8 模拟结果讨论与分析
        4.8.1 地面的温度分布
        4.8.2 墙体的温度分布
        4.8.3 X = 2.5 截面温度分布
        4.8.4 X = 2.5 截面速度分布
        4.8.5 点 P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4.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热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辐射空调系统概述
    1.2 辐射空调系统的优缺点
        1.2.1 辐射空调系统的优点
        1.2.2 辐射空调系统的缺点
    1.3 辐射空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性研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介绍
    2.1 系统简介
        2.1.1 系统外在条件概况
        2.1.2 系统概况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热湿环境的理论研究
    3.1 系统热环境理论研究
        3.1.1 实验系统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3.1.2 系统传热物理模型
        3.1.3 系统热平衡方程
        3.1.4 系统传热分析
    3.2 系统湿环境理论研究
        3.2.1 系统湿平衡方程
        3.2.2 系统传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热湿环境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和内容
    4.2 实验仪器
        4.2.1 智能彩色无纸记录仪
        4.2.2 温湿度自动记录仪
        4.2.3 太阳辐射表
        4.2.4 热球风速仪
    4.3 实验方案及测点布置
        4.3.1 实验方案
        4.3.2 热流计及热电偶的布置
    4.4 实验结果及实例计算
        4.4.1 实验结果
        4.4.2 实例计算
    4.5 分析与讨论
        4.5.1 热环境分析
        4.5.2 湿环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热湿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型的建立
        5.1.1 房间几何模型
        5.1.2 模拟计算条件设定
        5.1.3 边界条件设定
    5.2 模型结果分析
        5.2.1 顶面
        5.2.2 墙面辐射板+风机盘管
        5.2.3 地面+风盘
        5.2.4 墙面+顶面+风盘
        5.2.5 地面+墙面+风盘
        5.2.6 地面+顶面+风盘
        5.2.7 全开+风盘
        5.2.8 对比研究
    5.3 计算机模型与实验模型的对比验证
        5.3.1 实验介绍
        5.3.2 结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离散传播法在辐射供冷供热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寒地区某被动房复合系统传热特性及优化模拟研究[D]. 卢文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低氮技术研究[D]. 杨禹坤. 郑州大学, 2018(12)
  • [3]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J]. 韩婕,龚光彩,杨厚伟,刘佳. 建筑科学, 2017(10)
  • [4]冬季供暖工况下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特性分析[D]. 李敬. 湖南大学, 2016(02)
  • [5]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综述[J]. 王晨光,马小飞,言树清,龚光彩.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4(05)
  • [6]大型工业二氯乙烷裂解炉综合建模及优化[D]. 李朝春.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8)
  • [7]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辐射传热简化算法研究[J]. 龚光彩,杨厚伟,苏欢,王晨光,徐春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 [8]乙烯裂解炉内传热与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 倪志宇.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8)
  • [9]夏热冬冷地区地面冷辐射特性研究[D]. 曹珍荣. 湖南大学, 2012(02)
  • [10]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热湿环境研究[D]. 田彩霞. 湖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离散传播法在辐射冷热计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