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

不要忽视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

一、不要忽视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董波[1](2019)在《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近些年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比较快,已是世界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第一大国,但并不是生产强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蔬菜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低,没有科学依据作为指导,对肥水的施用也没有形成一个量化的标准,农户全凭多年传统的生产经验,盲目的认为施肥量越大产量越高,从而大量施用化肥。另外追肥在时间上盲目随意性也较大,往往存在着该追时不追,不需要追时加量追施的现象。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自2006年以来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以设施蔬菜(包括大棚蔬菜)小区建设为重点,本着以规模拓展市场,以规模赢得效益的发展思路,按照“抓点示范、以奖代补、技术指导、乡村包抓”的工作方法,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仅2014年,全区就新建温室小区418个,总产蔬菜8000万kg,年产值实现2.8亿元,纯收益达9950万元,每户棚人均增收10000元。截止目前,全区设施蔬菜已由2006年初的1333 hm2发展到6667 hm2,蔬菜总产3亿kg,实现产值达6亿元。全区设施蔬菜小区建设实现了全新的发展和跨越,蔬菜生产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亭湖区设施蔬菜栽培主要以黄瓜、番茄、茄子为主,辣椒、食用菌和其他蔬菜都是小规模种植。由于以前都是农户小规模种植,现在把设施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大规模发展难免会出现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户对科学的栽培技术掌握不够,在生产过程中都是沿用以前的老方法,出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为了提出对亭湖区设施蔬菜施肥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对亭湖区有机肥施用现状的调查(包括黄瓜、番茄、茄子),可以看出亭湖区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蔬菜其施肥方式及施肥量存在差别,种植年限越久的温室大棚其基肥中无机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越少,年限越久减少量越显着。而追肥却正好相反,种植年限越久的温室大棚其追肥量越大。单从无机肥施用中N、P、K的投入情况来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N、P的施入量明显增多,K则变化不大。这与农户盲目的以为温室大棚使用的年限越多,其土壤肥力就会越低,越需要在追肥过程中加大施肥量来提高产量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忽视了有机肥的作用,进而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中国耕地由于缺少有机肥和有机质,导致土壤阻力和稳定性下降,农产品质量下降。过量施化肥还会对土壤、大气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找出亭湖区蔬菜大棚有机肥施用量少的原因,加快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情况调查后发现,当地有机肥施用存在问题主要是政府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有机肥施用成本较高、有机肥施用后提升蔬菜价格有限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有机肥施用技术和政策扶助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施用技术方面:合理控制肥料投入量和有机肥施用比例;按比例科学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并适当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科学投入中微量元素;加强科普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开展大棚蔬菜施肥现状调查和配方施肥。政策扶助方面:制定相关法规以加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率;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促进商品有机肥发展;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穆大伟[2](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江小海[3](2016)在《浙江某高校食堂原材料质量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直接造成了财产的巨大损失,更严重威胁到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可引发人民幸福感下降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食堂是学校师生解决一日三餐的场所,食堂饭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三鹿奶粉”、“苏丹红”、“地沟油”、“铬大米”、“瘦肉精”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学校食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学校食堂原材料的质量安全性,对保障全校师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本文以浙江某高校食堂原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黄曲霉素以及油炸后油品劣化等方面全面考察高校食堂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状况,可为高校后勤及有关部门对食堂原材料的品质监控提供参考与借鉴。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在4种蔬菜(土豆、菠菜、芹菜和番茄)和2种肉类(鸡肉和猪肉)中分别添加0.1和1mg/kg的五种农药(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啉),并同时经水煮和油炒两种方式处理后,所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结果显示,除分别加入0.1mg/kg吡虫啉、噻虫啉和噻虫啉的芹菜、鸡肉和猪肉,以及各加入1mg/kg噻虫胺和噻虫啉的番茄和猪肉外,其余样品经水煮处理后农药残留率均显着高于油炒处理,表明较水煮相比,油炒更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这可能与油炒过程中温度较高有关。此外,无论经水煮还是油炒处理,肉类中农药残留率总体低于蔬菜类样品。(2)采用ICP-MS对生熟青菜、芹菜、土豆和番茄中的重金属元素(As、Cd、Cu、Pb)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所有菜样中Pb含量均未超标(生芹菜除外),但As含量均已超标(生番茄除外);除生、熟番茄及熟青菜中Cd超标外,Cd在其他蔬菜中均未超标;Cu因未找到相关国家标准而无法进行比较。比较四种熟制菜样发现,As和Pb在土豆中含量最高,Cd和Cu在青菜中含量最高;As和Pb在番茄中含量最低,Cd在芹菜中含量最低,Cu在土豆中含量最低。(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4、20和37℃下放置不同时间的生、熟肉类(鸡肉和猪肉)和蔬菜(黄瓜和菠菜)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生熟,所有蔬菜样品放置48h后其亚硝酸盐含量均未超标。生鸡肉在4、20和37℃下分别放置42、18和12h时超标,相同温度下生猪肉分别放置48、24和12h时超标。熟鸡肉在4℃下放置48h时未超标,而在20和37℃下分别放置24和18h时超标;熟猪肉在4、20和37℃下分别放置48、18和12h时超标。总体上,低温有利于减缓亚硝酸盐含量增长速度;猪肉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鸡肉;菠菜属硝酸盐富集型蔬菜,其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黄瓜。(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和37℃下贮藏不同天数大米中黄曲霉素B1进行了检测。0d时大米中黄曲霉素B1的含量为1.41μg/kg,20℃下贮藏15d和30d后大米中黄曲霉素B1含量分别增加至1.60μg/kg和2.21μg/kg;而37℃下贮藏15d和30d后,大米中黄曲霉素B1含量分别增加至2.23μg/kg和3.19μg/kg。上述结果表明,大米中黄曲霉素B1含量与贮藏温度和时间均呈正相关。此外,无论是20℃还是37℃,在30d贮藏期内大米中黄曲霉素B1含量均显着低于国家限定标准(10μg/kg),可放心食用。(5)基于感官评价及各项理化指标,对油炸过程中食用油的品质劣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油炸时间延长,大豆油品质有明显劣化,其颜色逐渐加深至呈红棕色,澄清度大幅度下降,气味产生变化,黏度增大,酸价、过氧化值等明显增大,羰基价增大,但各项理化指标均未超出国家标准规定。因此,浙江某高校食堂的油炸工艺(初始油量5kg、油炸大排125斤、油炸5次)符合质量安全性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要求,值得信赖。

刘娟,高艺芬,杨茜,沈勇根,姜涛,王娓辰,张敏,楼阁,王伟[4](2016)在《隔夜叶菜类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选取小青菜、卷心菜、菠菜、大白菜4种有代表性的叶菜类蔬菜,采用简易的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在蔬菜炒熟前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隔夜叶菜在室温和低温存放下亚硝酸盐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青菜、卷心菜、大白菜三种蔬菜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刚炒熟时都比炒前都有所减少。室温条件下小青菜、卷心菜在12 h内亚硝酸盐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菠菜和大白菜在第12小时出现了亚硝化峰,16小时后基本呈下降趋势。低温(4℃)存放下亚硝酸盐含量增长缓慢。

辜碧[5](2013)在《农业氮污染物输入对青菜-土壤-地下水系统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质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时,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由于施肥的不合理,氮素在蔬菜内大量积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远远超出可食用标准,同时不被作物吸收的氮素大量残留在土壤中,加重氮素淋失,并进一步污染地下水。本文就农业氮污染物输入对青菜-土壤-地下水系统影响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实验选取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露天菜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论证了三氮在青菜-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规律,利用氮、氧同位素方法辨明露天菜地地下水氮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得到下几个结论:(1)6.9%的土壤样品有机质达到Ⅱ级标准,31%达到Ⅲ级标准,62.1%位于Ⅳ级标准范围内。研究区域菜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偏低,实际生产中应增施有机肥。36.7%土壤样品全氮含量达到Ⅲ级标准,30%达到Ⅳ级标准,土壤中全氮含量较高。达到全氮Ⅱ级标准的样品均位于30~60cm土层中,说明露天菜地土壤中已经出现了部分氮素向下淋失的情况。土壤全钾和全磷均为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全钾在各剖面深度分布极不均匀,全磷在60~90cm埋深土壤中的含量较0~30cm埋深土壤全磷含量减少了62.5%。露天菜地土壤铵态氮平均值为32.25mg/Kg,硝态氮平均值为3.05mg/Kg。硝态氮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土壤硝态氮随铵态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均随土壤总氮的增加而增加。菜地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现较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66(P<0.05)。即土壤中全氮含量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从不同埋深看,随着深度的加深,相关性越来越明显。(2)同一蔬菜不同器官组织中N03-含量关系为菜叶茎>青菜根>青菜茎>青菜叶,其中菜叶茎中N03-含量占到了累积总量的46.6%,青菜根中N03-含量占了累积总量的33.4%。N03平均值达到15.58g/Kg,已经严重超过蔬菜硝酸盐4级污染水平。对露天菜地土壤和青菜硝酸盐含量做相关性分析发现,蔬菜NO3-浓度与土壤NO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43,呈显着相关(p<0.05),即蔬菜中N03-随着土壤中N03-含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说明传统的施肥方式(300 kg/hm2·a~500kg/hm2·a)已经造成蔬菜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过量施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大量积累的主要因素。(3)研究区域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NH4+,平均浓度分别达0.94mg/L,20.6%的地下水NH4+已经达到V类地下水标准,其次是SO42-,平均浓度为144.14mg/L,Ⅲ类地下水占到了总水样的19%。菜地系统地下水N03-平均浓度1.61mg/L,变化范围为0.27mg/L~9.81mg/K。地下水6180变化范围为-2.0‰-18.8‰,615N的变化范围为-O.8‰-20.8‰。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土壤N和化肥,可见地下水污染与农业污染物的输入有密切的联系。地下水N03-随着土壤NO3-浓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而NH4+浓度随土壤NH4+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下水N03和NH4+在时空变异上的变化规律有所差异,地下水NH4+最大值出现在施肥初期,而N03-最大值出现在中期。但两者也有相同的规律,即最大值均出现在浅层地下水中,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表层地下水中N03-和NH4+逐渐减少,而较深层地下水中浓度逐渐升高。露天菜地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来源主要为土壤N和化肥,极少部分来源于有机肥和化肥N03-,没有来自大气降水的硝酸盐污染。

姜薇薇[6](2011)在《控制蔬菜发酵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文中提出亚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控制蔬菜发酵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对于提高蔬菜发酵食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对蔬菜发酵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危害、来源,并对其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用国标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三种因素--显色时间、显色温度、样品pH值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样品的预处理条件(包括提取液pH,沉淀剂加入量,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预处理操作中,提取液的pH应选择在7或略偏碱性;沉淀剂的加入可根据样品的性质适量加入,但不得随意加大用量;水浴温度可选择65℃左右;水浴时间控制在15分钟为宜。在亚硝酸盐显色过程中,在室温不低于19℃的条件下,无需对显色温度进行调控;同批待检样品数量较大时,显色时间可统一延长至20分钟甚至25分钟以上,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在测定pH有较大差异的样品时应先调整样品pH,或加入缓冲液,或在预处理的最后环节进行pH的调整,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对泡菜中乳酸菌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基础培养基考察不同碳源、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乳酸菌生长情况。经研究得到,乳酸菌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30-35℃。在蔬菜发酵前加入乳酸菌的纯菌种,使蔬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出峰时间早、峰值低、发酵时间短。对发酵蔬菜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起始pH、加盐量、加糖量及其他辅料(葱、蒜)对亚硝酸盐的影响。在蔬菜发酵过程中,添加一些物质改变腌渍液pH,其结果是亚硝酸盐在pH较低(4.0)的条件下含量较少;在温度较高(25℃)条件下,亚硝峰形成早,且峰值较低;食盐浓度较低时,亚硝酸盐出峰早,峰值高;在食盐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亚硝酸盐出峰晚,峰值低;加糖量较高(5%)亚硝峰出峰早,且峰值低;在发酵过程中添加适量蒜汁和葱汁,可明显消除发酵蔬菜中产生的亚硝酸盐,且加入量越大效果越好。对抗坏血酸的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H、抗坏血酸浓度、丙氨酸和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对抗坏血酸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有显着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抗坏血酸表现出较高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抗坏血酸的浓度愈高,其亚硝酸盐清除能力也愈高。丙氨酸和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可明显提高抗坏血酸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亚硝酸盐出峰时间早、峰值低、发酵时间短,具有用量少、效率高,且不影响产品风味等特点。选育了一种由酵母菌和乳酸菌等组成的蔬菜发酵专用菌种,该专用菌种最大特点是克服了单纯使用乳酸菌作为菌种发酵以及传统工艺存在的缺点。接种发酵后,在蔬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出峰时间早、峰值低、发酵时间短。

洪文艺[7](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宿燕明[8](2011)在《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品质及其叶际、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具有生防菌和促生菌的双重作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其对蔬菜的品质是否会有影响,至今鲜见报道。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进行研究:一是利用红薯废水发酵多粘类芽孢杆菌,以实现红薯废水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实验成本。二是在油菜上施加多粘类芽孢杆菌发酵液,研究其对油菜品质的影响。三是利用PLFA和构建克隆文库的方法研究了施加多粘类芽孢杆菌后,油菜叶际、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另添加任何营养成分,红薯废水即可在适宜的条件发酵多粘类芽孢杆菌,且发酵液浓度达到微生物菌剂的国家标准,其最佳发酵条件为pH6.5、温度32℃、摇床转速200rpm,培养15小时。在油菜上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后,对蔬菜的株高、株重、维生素C含量均无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情况下,大大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施用尿素相比,硝酸盐含量从7946mg/kg下降到488mg/kg,亚硝酸盐含量从4.22mg/kg降到了0.19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最高限值(3000 mg/kg.4 mg/kg)。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几乎与空白对照相当。将发酵液高温灭活后,其对油菜中硝酸盐积累的降低作用消失。施用100倍至10000倍稀释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发酵液(3×105~3×107CFU/mL),对油菜中硝酸盐的积累都有明显降低作用,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利用克隆文库构建和PLFA的方法发现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加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微生物总量及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本课题为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农业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冯晓群,雍东鹤[9](2011)在《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及监控措施》文中提出蔬菜是人体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体摄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摄入过多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阐述了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分析了目前检测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及快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控制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措施。

李守仁[10](2010)在《山东省蔬菜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蔬菜是仅次于粮食的世界第二重要农产品。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高质量的蔬菜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绿色蔬菜应运而生。绿色蔬菜是“绿色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排除了常规蔬菜生产中因大量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等所造成的污染。有组织地发展绿色蔬菜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它不仅能促进高质量的安全高档食品的生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应用,还能促进食品加工业及其它与之相关的各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山东蔬菜生产安全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种植户的一般性信息,当前生产方式的描述,对农资的使用情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了解。分析了影响蔬菜生产安全的因素(传统的生产方式、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开放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提出了蔬菜安全生产的应对措施,包括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制定与完善蔬菜标准化体系,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制定与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促使蔬菜安全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促进食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加强对农药使用和残留的管理等。

二、不要忽视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要忽视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有机农业
        2.1.1 有机农业的定义
        2.1.2 有机农业的历史发展
        2.1.3 有机农业的基本特征
        2.1.4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比较
    2.2 有机肥
        2.2.1 有机肥的定义
        2.2.2 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2.3 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的必要性
        2.2.4 有机肥的施用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
        2.2.5 有机肥的施用对于土壤的影响
        2.2.6 国外有机肥的应用
        2.2.7 国内有机肥及其应用
        2.2.8 有机肥料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三章 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
    3.1 有机肥市场状况
    3.2 有机肥的种类
    3.3 有机肥市场需求
    3.4 国内大棚蔬菜的有机肥施用现状
    3.5 我国有机肥发展前景
第四章 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现状
    4.1 亭湖区主要大棚蔬菜种植情况与肥料使用结构调查
        4.1.1 亭湖区大棚蔬菜种植概况
        4.1.2 亭湖区大棚蔬菜施肥结构调查
    4.2 亭湖区代表性大棚蔬菜施肥现状调查
        4.2.1 黄瓜施肥现状调查
        4.2.2 番茄施肥现状调查
        4.2.3 茄子施肥现状调查
    4.3 亭湖区大棚蔬菜种植中有机肥施用特征
        4.3.1 亭湖区大棚蔬菜不同种类蔬菜肥料施用特征
        4.3.2 亭湖区不同年限大棚蔬菜肥料施用特征
    4.4 亭湖区大棚蔬菜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4.5 亭湖区主要大棚蔬菜种植施肥(含有机肥)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问题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问卷统计
        5.2.1 个体特征
        5.2.2 家庭特征
        5.2.3 肥料投入特征
        5.2.4 认知特征
    5.3 有机肥施用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5.3.1 政府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
        5.3.2 有机肥施用成本较高
        5.3.3 有机肥施用后提升蔬菜价格有限
    5.4 亭湖区商品有机肥推广存在问题
        5.4.1 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技术落后
        5.4.2 有机肥料施用严重不平衡
        5.4.3 农户受教育程度对有机肥施用的影响
        5.4.4 成本对有机肥施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的建议
    6.1 亭湖区有机肥施用技术调整
    6.2 政策角度相关支持举措建议
        6.2.1 制定相关法规以加强有机肥资源的利用率
        6.2.2 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6.2.3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6.2.4 促进商品有机肥发展
        6.2.5 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6.3 研发新的有机肥料
        6.3.1 研发与种植方式相配套的专用有机肥
        6.3.2 研发新型生物有机肥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大棚蔬菜种植情况及有机肥施用调查问卷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浙江某高校食堂原材料质量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堂原材料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1.2 原材料安全性问题分类
        1.2.1 农药残留
        1.2.2 重金属污染
        1.2.3 亚硝酸盐
        1.2.4 黄曲霉毒素
        1.2.5 反复油炸用油品质劣化
    1.3 原料安全性问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食堂原材料经不同熟制加工后农药残留状况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样品前处理
        2.1.5 液相色谱条件
        2.1.6 农药残留率计算
    2.2 结果与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食堂原材料熟制前后重金属残留状况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主要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重金属元素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食堂原材料生、熟状态下贮藏时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主要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亚硝酸盐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食堂大米贮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变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主要原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1.4 黄曲霉毒素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食堂用油在反复油炸过程中品质劣化规律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主要原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1.4 样品前处理
        6.1.5 品质评价指标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感官评定
        6.2.2 运动黏度
        6.2.3 色差
        6.2.4 酸价
        6.2.5 TBA值
        6.2.6 过氧化值(POV)
        6.2.7 羰基价
        6.2.8 碘值
    6.3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隔夜叶菜类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原材料
        1.1.2 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1.1 样品的制作
        1.2.1.2 样品的保藏
        1.2.2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的建立
        1.2.3 样品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
    2.2 隔夜叶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
        2.2.1 不同温度贮藏小青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2.2 不同温度贮藏下卷心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2.3 不同温度贮藏下菠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2.4 不同温度贮藏下大白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5)农业氮污染物输入对青菜-土壤-地下水系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菜地土壤质量现状
        2.1.1 国内外施肥水平
        2.1.2 菜地土壤污染现状
    2.2 蔬菜质量现状
        2.2.1 蔬菜质量现状
        2.2.2 硝酸盐的危害
    2.3 菜地系统氮肥在作物和土壤中的转化
        2.3.1 菜地系统氮素主要存在形态
        2.3.2 氮肥在土壤和植物体系中的运移
        2.3.3 土壤中硝化与反硝化转化机理
    2.4 菜地系统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同位素污染源解析
        2.4.1 菜地系统地下水污染现状
        2.4.2 影响氮素在菜地系统地下水中分布的因素
        2.4.3 氮、氧同位素在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2.5 调控措施
        2.5.1 科学的栽培管理制度
        2.5.2 合理的灌溉制度
        2.5.3 氮磷钾肥和有机肥平衡施用
        2.5.4 积极推广新型肥料
第三章 实验区土壤、青菜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采样方案
        3.2.3 样品分析方法及仪器
    3.3 露天菜地土壤特性分析
        3.3.1 露天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3.2 菜地系统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析
        3.3.3 菜地系统有机质与总氮含量分析
        3.3.4 露天菜地青菜及与土壤硝态氮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区地下水污染源解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采样方案
        4.2.3 样品分析方法及仪器
    4.3 露天菜地地下水分析
        4.3.1 露天菜地地下水理化性质分析
        4.3.2 露天菜地土壤和地下水铵态氮硝态氮垂直分布分析
        4.3.3 露天菜地地下水三氮时空变异分析
        4.3.4 露天菜地地下水氮源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参与学术论文

(6)控制蔬菜发酵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亚硝酸盐的危害性
    1.2 蔬菜发酵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来源
        1.2.1 蔬菜本身[8]
        1.2.2 生产工艺[10]
        1.2.3 微生物污染
        1.2.4 水
    1.3 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消长变化规律
    1.4 蔬菜发酵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控制
        1.4.1 原料控制
        1.4.2 工艺控制
        1.4.2.1 菌种选育及接种发酵
        1.4.2.2 工艺条件控制
        1.4.2.3 对人体无害的亚硝酸盐清除剂
第2章 亚硝酸盐测定方法改进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方法
        2.1.2.1 试剂配制
        2.1.2.2 样品预处理
        2.1.2.3 标准曲线
        2.1.2.4 样品测定
        2.1.2.5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提取液 pH 对样品测定值的影响
        2.2.2 沉淀剂加入量对样品测定值的影响
        2.2.3 样品预处理水浴温度对样品测定值的影响
        2.2.4 样品预处理水浴温度对样品测定值的影响
        2.2.5 显色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2.2.6 显色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2.2.7 样品 pH 对吸光度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乳酸菌生理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培养基
        3.1.2 材料与仪器
        3.1.3 试剂配制
        3.1.4 标准曲线
        3.1.5 菌种
        3.1.6 菌种鉴定
        3.1.7 碳源谱分析
        3.1.8 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乳酸菌的最佳碳源
        3.2.2 乳酸菌的最适 pH
        3.2.3 乳酸菌的最适温度
        3.2.4 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变化
        3.2.5 乳酸发酵对亚硝酸盐的消除作用
    3.3 讨论
第4章 发酵蔬菜工艺条件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方法
        4.1.2.1 发酵蔬菜制作工艺
        4.1.2.2 试剂配制
        4.1.2.3 实验方法
        4.1.2.4 样品预处理
        4.1.2.5 样品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起始 pH 对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4.2.2 发酵温度对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4.2.3 含盐量对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4.2.4 含糖量对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4.2.5 加入蒜、葱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亚硝酸盐消除剂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仪器
        5.1.2 方法
        5.1.2.1 发酵蔬菜制作工艺
        5.1.2.2 试剂配制
        5.1.2.3 实验方法
        5.1.2.4 样品预处理
        5.1.2.5 样品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H 对抗坏血酸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影响
        5.2.2 浓度比对抗坏血酸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影响
        5.2.3 伯胺类物质对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研究
        5.2.4 伯胺对抗坏血酸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影响
        5.2.5 蔬菜发酵过程中伯胺抗坏血酸复合物的亚硝酸盐清除力
    5.3 讨论
第6章 接种发酵对亚硝酸盐消除作用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仪器
        6.1.2 方法
        6.1.2.1 发酵蔬菜制作工艺
        6.1.2.2 菌株活化及发酵剂的制备
        6.1.2.3 试剂配制
        6.1.2.4 样品预处理
        6.1.2.5 样品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人工接种乳酸菌对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6.2.2 人工接种酵母菌对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6.1.2 景德镇市概况
    6.1.3 紫晶宾馆简介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6.4.1 硬件途径
    6.4.2 软件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几点建议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品质及其叶际、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多粘类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1.2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1.3 叶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1.3.1 叶际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1.3.2 叶际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1.3.3 叶际微生物生态特征多样性
        1.3.4 叶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1.4 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1.4.1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
        1.4.2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1.5 总结
2 多粘类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发酵条件优化
        2.3.1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2.3.2 培养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2.3.3 转速对发酵的影响
        2.3.4 红薯废水COD去除率
    2.4 结果及分析
        2.4.1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2.4.2 培养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2.4.3 转速对发酵的影响
        2.4.4 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长曲线
        2.4.5 COD去除率
    2.5 讨论
3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
        3.2.4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培养
        3.2.5 油菜的种植及施肥处理
        3.2.6 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3.2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3.3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中硝酸盐含量影响
        3.3.4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3.5 浇灌不同多粘类芽孢杆菌浓度对油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4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克隆文库构建方法在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4.2.1 仪器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
    4.3 PLFA方法研究油菜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4.3.1 仪器、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及分析
        4.3.4 讨论
5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用PLFA方法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2.1 仪器、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及分析
        5.2.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及监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
    1.1 过量施用氮肥
    1.2 腌渍蔬菜制品
    1.3 剩菜及发霉和腐烂蔬菜
2 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1 引起肠原性青紫症
    2.2 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2.3 致畸危害
3 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
    3.1 光谱法
    3.2 色谱法
    3.3 电化学法
    3.4 快速检测方法
4 控制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含量的措施
    4.1 施肥要科学
    4.2 食用前处理要正确
        4.2.1 贮藏方法要得当
        4.2.2 清洗方法要正确
        4.2.3 加工方法有影响
    4.3 节约为本, 不吃剩菜
    4.4 注意食用水
    4.5 合理搭配, 有效阻断亚硝酸盐
5 结语

(10)山东省蔬菜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现行的蔬菜安全监管体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外绿色蔬菜发展历史
        1.2.4 我国绿色蔬菜研究取得成果
        1.2.5 山东省蔬菜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1.3 研究设计
        1.3.1 调查地的选取
        1.3.2 研究方法
2 蔬菜安全生产问题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蔬菜安全生产的技术含义
        2.1.2 蔬菜安全生产的经济含义
    2.2 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的必要性分析
    2.3 影响蔬菜安全生产的技术因素分析
        2.3.1 生产环境对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
        2.3.2 农业投入品对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
        2.3.3 生产加工对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
        2.3.4 流通环节对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
        2.3.5 相关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对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
        2.3.6 质量检测市场准入制度不够健全对蔬菜生产安全的影响
    2.4 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非技术因素分析
        2.4.1 信息不对称对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
        2.4.2 外部性特征对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
3 山东省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3.1 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2 山东省现行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3.2.1 环境污染威胁蔬菜安全
        3.2.2 农药残留超标
        3.2.3 标准化程度低
4 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法规不完善
    4.2 监管能力薄弱
    4.3 种植户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够
    4.4 种植户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4.4.1 资料收集
        4.4.2 种植户基本情况
        4.4.3 接受培训和学习情况
        4.4.4 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
5 影响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因素分析
    5.1 传统的蔬菜生产管理方式
    5.2 分散的蔬菜生产经营体制
    5.3 开放的农产品销售市场
    5.4 产地环境
    5.5 农业投入品
    5.6 加工过程
    5.7 流通过程
        5.7.1 化学污染
        5.7.2 生物性污染
6 完善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6.1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6.1.1 加强蔬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
        6.1.2 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
        6.1.3 推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6.1.4 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研究
        6.1.5 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6.1.6 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
        6.1.7 多渠道增加对产业发展的经费投入
    6.2 蔬菜的安全控害
        6.2.1 加强植物检疫
        6.2.2 农业防治
        6.2.3 物理防治
        6.2.4 化学防治
        6.2.5 科学施肥
    6.3 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6.4 制定与完善蔬菜标准化体系,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
    6.5 制定与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促使蔬菜安全管理法制化制度化
    6.6 加强技术研究和推广,充分发挥技术对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
    6.7 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促进食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
    6.8 加强对农药使用和残留的管理
    6.9 增加媒体舆论的透明度,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四、不要忽视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城市亭湖区大棚蔬菜有机肥施用研究[D]. 董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3]浙江某高校食堂原材料质量安全问题研究[D]. 江小海.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4]隔夜叶菜类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J]. 刘娟,高艺芬,杨茜,沈勇根,姜涛,王娓辰,张敏,楼阁,王伟.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02)
  • [5]农业氮污染物输入对青菜-土壤-地下水系统影响的研究[D]. 辜碧.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8)
  • [6]控制蔬菜发酵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D]. 姜薇薇.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04)
  •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8]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品质及其叶际、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宿燕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9]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及监控措施[J]. 冯晓群,雍东鹤. 甘肃科技, 2011(04)
  • [10]山东省蔬菜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研究[D]. 李守仁.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不要忽视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