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检查共处罚174人

5年检查共处罚174人

一、5年检查共处罚174人(论文文献综述)

赵扬[1](2020)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新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常有大量健康受试者参与,需要在试验病房由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试验与医疗监护,故其质量管理更为独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针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宏观系统性的质量管理研究很少,尤其是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法律法规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横断面调查、典型案例及数理分析等,构建宏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和微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提升的建议,以期填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不足,实践上满足现代药物研发管理的迫切需要(如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管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与我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www.chinadrugtrials.org.cn)两个数据平台中2013年3月-2018年9月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信息作为资料来源与数据源,并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情况,归纳质量管理要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编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评分越高质量越好),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对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等5类宏观管理影响因素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价。使用此问卷调研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最终收集604份有效问卷。应用Mplus7.4和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plus7.4构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在22家医疗机构内进行实证研究,对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ⅠS法等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和p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分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征,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现状:与欧盟国家、日本、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中国1458项、欧盟国家2741项、日本344项、美国6388项)、盲法使用比例较低(中国28%、欧盟国家37%、日本42%、美国36%、全球平均水平38%)、试验方案设计随机化比例较高(中国62%、欧盟国家45%、日本42%、美国42%、全球平均水平43%)、使用健康受试者比例较高(中国56%、欧盟国家47%、日本33%、美国32%、全球平均水平37%)、申办方几乎全部为企业(中国96%、欧盟国家60%、日本59%、美国57%、全球平均水平42%)。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框架:通过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情况的回顾梳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素清单:(1)在宏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申办方(包括CRO)管理及研究团队管理。(2)在微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申办方与研究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实施中的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的各项工作制度、SOP制定与执行等。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以上质量管理要素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与问卷。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总体评分为3.81分(总分5分),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评分相对较低,受试者权益保护评分相对最高。在描述性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57,TLⅠ=0.971,CFⅠ=0.974。除研究团队外(β=0.055,P=0.468),政府监管(β=0.249,P<0.001)、行业监管(β=0.344,P<0.001)、医疗机构管理(β=0.203,P=0.023)和申办方/CRO管理(β=-0.253,P=0.005)均显着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一致。此外,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64,0.661,0.569,0.560,p<0.001);医疗机构管理与行业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29,0.766,0.790,p<0.001);行业管理与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44,0.663,p<0.001);研究团队管理与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77,p<0.00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试验设计与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管理;15个二级指标及73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一级和二级指标权威系数均大于0.7,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87(P<0.01)。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2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其中19家医院总评分达到良好(评分4分以上,5分满分),3家医院接近良好(评分3.88-3.99分)。各指标中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得分较低(评分低于4分,5分满分)。应用直接加和法、TOPSⅠS法、综合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直接加和法和TOPSⅠS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54,直接加和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影响。【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和申办方/CRO管理等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向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研究团队对试验质量影响不显着,说明研究团队人员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申办方/CRO管理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揭示了申办方/CRO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上述结论可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2.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测评工具。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是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需要继续加强的两个方面。3.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临床研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有效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监管效力,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监查稽查,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和区域伦理中心,开展培训工作;医疗机构正确把握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发展方向,关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创新与不足】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管理模型;构建了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丰富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模型与工具,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微观与宏观循证依据。由于调查对象为中国临床试验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性可能存在局限。

乌云[2](2019)在《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化过程改变了中国内陆边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每个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北部屏藩到抗战边疆,再成为现代国家的边境,如今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桥梁的使命,互通世界。本文以民族学为视角、历史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选择乌拉特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小见大”,全面梳理了内蒙古边境地区从边缘到中心、从边疆到边境、再从无国界线到最终确定边界的历史,探究了新的国际格局下中蒙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还原真实的边境历史。而这一历史并不仅限于“政治型”的大历史,也关乎不同边境群体的小历史,为人们展现更全面的边疆画卷,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义所在。乌拉特地区历史变迁是近代中国北部边疆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边界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条约下与各国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共赢。也是中国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为止的百年文明复兴历程,由弱变强,为打造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最现实写照。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旨在说明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综述、基本史料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面对外蒙古宣布独立、中苏交往以及日本侵略战争等不同历史危机与挑战,采取的立场和发挥的历史作用。二,建国初在同盟阵营下的中蒙“蜜月”期,内蒙古边境地区从传统边疆转变为现代边境地区,经历了看似和睦、并伴随了人畜越境、移民涌向边疆等不同的过渡状态。三,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下,随着中蒙两国边境矛盾的加深,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成为主要战备区之一,促进了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边境制度的形成。四,随着国际格局变化,中蒙开启全面开放时代,双方互设口岸进行对外贸易,内蒙古边境地区又变成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合作区域,也成为了不同政治实体和社会文化接触的主要场域。五,进入21世纪,中蒙开启战略伙伴关系,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有了新局面,口岸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成为了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结论部分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它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而内蒙古边境地区作为互联互通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通道和窗口,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带来了中蒙两国发展的新机遇。

段传龙[3](2019)在《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主体力量,是完善与保障我国社会领域建设的重要组织基础,因此提升我国社会组织的治理水平与能力将成为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突破口。但社会组织的类型纷繁复杂,各类组织的功能、性质与地位存在差异,对其很难在统一、概括的普遍性层面上开展细致性与深入性的研究。为了突出研究重点,本文选择行业协会这一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法治困境予以全面阐述,并尝试给出相应的制度解决对策。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环境仍然不够完善,行业协会治理的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实践监管水平仍待提高。行业协会在治理实践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其同时也享有制定行业自治规范、开展行业管理以及惩治行业违法行为等多项公共管理权力,因而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角色切换当中也随之产生了权力的不规范与权利的无保障等多种法律问题。当下我国针对行业协会的研究仍较多局限于政治学、历史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领域,缺乏从法学尤其是行政法学的研究视角对其在成立、运行以及注销等各个实践治理环节所面临的法治困境进行一次全面地实证分析与总结,从而梳理出当下我国行业治理中所存在的真实法治问题。因此本文从规范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的公法视角出发,以行业协会作为贯穿全文的研究对象,立足于考察和分析其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在充分总结国内外行业协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尝试提出行业治理制度改革的本土性回答,以期从法学层面为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本文共计五章内容。第一章探讨了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地位与职能。第一节从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视角,对清末社会团体的产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变迁两大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简要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行业协会的独特发展历史及其功能定位,为后文展开奠定基础。第二节归纳了我国行业协会的独特法律性质,指出其“公”“私”兼具的法律属性。从“私”属性来讲,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的民事主体,是指具备法人条件,基于会员共同意愿,为公益目的或会员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而从“公”属性来讲,行业协会行使或参与行使着越来越多原本由行政机关享有的“公共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并且此类权力与通常意义上的行政职权难以做出区分,其在行使上述法定管理权限之时明显具有“公”属性。第三节指出我国行业协会具有“准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而“准行政主体”的定位主要是指行业协会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既有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业治理者的一面,又有作为“私”权利主体的被治理者的一面,其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主体。第四节在对行业协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章程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地区的行业协会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归纳出我国行业协会在实践中主要履行自律、服务、协调以及代表四大基本职能,并对其具体职能的运行状况作了详尽论述。第二章详尽梳理了我国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者在权利保障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第一节从立法层面切入,详尽分析了行业协会治理所涉及的包括基本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各地方行业协会专门立法等在内的现有法规政策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第二节从党的领导和政府执法的层面切入,以实践中行业协会的党建工作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执法个案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了我国行业协会的实践监管不足。第三节则从司法层面切入,以近十年行业协会同主管部门之间发生的行政诉讼判例为考察文本,详尽归纳了两主体之间诉讼纠纷的主要争议内容及相关规范困境。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详尽论述,本文力图全面呈现我国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者在外部治理领域的整体制度环境。第三章探讨了行业协会作为治理者在权力规范层面所存在的内部治理困境。延续第二章节的探讨思路,第一节同样先从“法规则”层面切入,归纳出包括行业专门立法、行业规章以及行业内部管理规则等内部治理依据中所存在的规则缺陷。而在第二、第三、第四节中,本文分别对行业内部治理中的主体、组织、行为、程序以及资产管理共五大方面存在的治理困境进行了详尽阐述,具体指出了行业协会存在内部机构设置不足、行业共谋行为、限制会员自由、破坏公平交易、限制中小型会员企业经营、监督程序缺失以及财政税收制度不健全等多个方面的治理实践困境。第五节则同样从司法层面切入,以近十年我国行业协会同其会员或利害关系人之间所发生的诉讼纠纷案例为文本材料,梳理归纳了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纠纷中的实践争议内容及其存在的多种救济困境。第四章总结与反思了中外社会治理中的制度经验,以期对当下我国行业协会治理改革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撑。第一节以我国古代的“公”“私”概念为载体,对春秋战国、宋、明以及清末民初等各个时期的公理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第二节则对民国时期社会部颁行的《社会法规汇编》三辑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了民国初期、广州国民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公民结社的立法和管理规定,并具体梳理了民国社会团体的法规范规定、民间组织的外部监管以及民间组织内部治理的制度规范三大问题。第三节总结了美国与欧洲在社会治理中所采用的第三部门理论,具体阐述了两地在第三部门理论领域的特征与差异,并对两地的第三部门理论在我国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展开了相关反思,进而提出美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平行、对立、冲突的组织机构设置与治理模式并不适宜我国本土治理,而欧洲模式则具有可借鉴之处。第四节讨论了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历史治理经验与改革创新实践,总结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模式、逻辑和经验,并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领域所作出的多项制度改革尝试与创新成果。第五章在对我国行业协会治理进行问题归纳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发展路径。第一节论述了新时代我国国家公权与社会自治权的再定位问题。实践中,行业协会不论作为治理者还是被治理者,其前提都是自治权力(利)能被充分保障。此节再次回顾了我国国家公权强大而社会自治权缺失的历史背景,并对我国社会自治权的性质、来源、功能及其同国家公权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再认知与再划分。第二节提出了我国行业协会内外治理的整体完善路径,具体从转变行业协会治理理念、健全行业协会专门立法、强化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内部人事管理以及完善行业协会资产管理共六大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第三节从整体上梳理了行业协会、政府以及法院等多个行业治理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清晰呈现了上述主体在权力责任、权利义务之间协调、冲突与对立的不同面貌。第四节提出了我国行业协会治理的完善要准确规范和限缩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权限,具体可从统一行业协会登记的审核依据和标准、改革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与重心、下放行业自治领域的管理职权、优化行业协会管理的程序规则以及全面构建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度共五大方面具体着手。第五节重新界定了我国行业自治的权力内容与责任边界,具体提出了落实行业自治的审核许可权、完善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权、推动行业维权职责的积极履行以及全面推进行业领域信息公开义务共四大方面的建议对策。第六节提出了要健全行业争议纠纷的救济规则体系,并具体从理清行业协会管理权力的法律性质、健全行业纠纷的内部救济机制以及完善行业协会纠纷的外部救济机制共三大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议。

王竹泉,江玮滢[4](2017)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与改进建议》文中指出本文基于财政部2007—2016年间发布的第十三号至第三十七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规模、重点及效果等方面对近十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未来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财政部[5](20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三十五号)》文中提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财政部深入贯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会计监督职责,2015年统一组织全国35个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西藏自治区财政厅(以下统称专员办),对25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含分所)和47户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开展了会计监督检查,检查共发现各类违规问题金额386亿元。一是以

张宁[6](2014)在《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系的不断完善,税务稽查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从而对税务稽查在保障税收收入、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促进税收遵从、维护税收法律政策贯彻实施等方面的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税务稽查基本上还处于“收入型”、“任务型”稽查的定位,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也不例外,面对新时期下的税收执法环境,云南省国税稽查管理势必面临着从单纯的监督、打击型向监督打击与管理服务并重型转变,充分发挥其维护地方税收秩序的重要职能。云南省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地处西南边陲,其经济、政治、社会情况都具有特殊性,云南省税务稽查管理的完善与稳定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和谐税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现有的有关税务稽查管理方面的研究多是基于全国视角进行的,其中鲜有针对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管理的研究,所以,本文将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管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国税稽查管理中的税务稽查法律法规制度、税务稽查体制、税务稽查执法模式以及稽查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其管理过程中的真实案例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得出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深层次成因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与云南省具体省情相适应、与国税税务稽查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完善税务稽查管理能有所帮助,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高春兴[7](2012)在《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而它的发展完善程度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推动者和资金提供者,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证券市场能否实现资本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功能,有赖于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国证券市场作为全球新兴资本市场之一,由于还处在发展阶段,其尚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投资者和证券市场必不可缺的信息资料。在我国,近几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舞弊、造假、违规已成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国民经济的一大毒瘤,已到了非治不可之时。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本文以有效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等作为理论支撑,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几点关于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以期在理论上规范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王慧[8](2009)在《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独立审计信用是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核心隐性保障要素,并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诸如被世人关注的会计造假、金融危机等无一不与独立审计信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信用管理视角研究独立审计监管问题,构建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机制,不仅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日益激烈的会计审计市场竞争,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同时对于拓展审计监管理论创新、寻求独立审计监管创新思路,优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环境,为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应法规提供理论支持,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外独立审计信用监管问题的研究进展、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动态追踪与分析。研究发现,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多维系统架构、同步交错协调的运行机理、实施保障与机制效率评价等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作者设计了由八大部分组成的论文研究框架,并针对不同研究内容选择了规范型、解释型、描述型、统计分析及实证检验等相应的研究方法,认为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本文的研究和拓展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独立审计信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的科学内涵与外延,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形成中的维护与修复补偿等问题。然后,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以及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等层面对我国独立审计当下的监管实效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到四点研究启示为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监管机制实施与效率评价等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影响因素识别、理论架构的层级结构与运行机理,迈出了这一论题创新的探索一步。接着,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问题,着重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有效性,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的实现,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最后,对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展开研究,涉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的总体方案、标准、方法及程序。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架构设计、要素描述、动力机制、效果评价、效率保障纳入到整体研究框架之中,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目前尚未见载文及报道。2、采集1992-2007年为样本窗口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参数,揭示了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对1999-2008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师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4-200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动态》、1999-2004年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结果、1992-2008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处罚决定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所得到的结论为研究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实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既是研究思路也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3、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效应的实现问题。2003-2005年资本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所得到的我国市场中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结论,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4、以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理论支持,基于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的实际效果,充分考虑机制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在目标导向下构建的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对我国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关法规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管亚梅[9](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由来已久,它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为实现其主观目的任意违背会计准则,践踏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采取伪造、掩饰等手法编造假账,而个别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为取得自身利益,取悦、迁就上市公司,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视而不见却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串谋。最近几年,无论中外都发生了大量的令人震惊的审计合谋案件,其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审计合谋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广大相信虚假财务报告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扰乱了正常的投资秩序,股市功能发生严重异化。另一方面,审计合谋对社会诚信机制的损害是具有破坏性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是靠诚信生存的行业,而诚信一旦被破坏,对这个行业的打击就是致命性的,最严重的是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生危机与震荡。中外政府及监管机构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加大了惩处力度来治理审计合谋。但是,使我们不愿看到而确实又看到的是审计合谋案件仍然此起彼伏,屡禁不止。这不能不说明审计合谋的环境仍然存在,审计合谋的现实需求仍然存在,审计合谋的现有措施还不能真正戳到痛处。审计合谋的治理极其紧迫,并且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全文研究工作分三大部分,共九章内容,具体介绍如下:第一大部分包括三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第二章是对中外审计合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性的回顾,掌握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三章是审计合谋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内部人控制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本文的理论支撑。第二大部分包括三章,是本文的详细分析和论证部分。第四章对审计合谋的现状及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剖析,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子、法律环境影响因子、公司治理环境影响因子、事务所执业环境影响因子,揭示审计合谋的客观环境。第五章利用博弈论理论对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过程、CPA和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审计合谋的现实基础。第六章通过修正的Lennox审计意见预测模型预测出2005-2007年度应该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而实际上却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审计合谋的样本,来分析审计合谋与审计市场结构的相关性,对审计合谋的治理具有借鉴意义。第三大部分包括三章,提出审计合谋的综合治理措施,是本文的重点。第七章从审计合谋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两方面来构建审计合谋红旗标志预警体系。第八章从股东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维、审计合谋监管部门维、CPA及会计师事务所维来构建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力求从根本上治理审计合谋,重拾公众对审计职业的信心,维护广大股民的合法权益。第九章是结论及展望。

王连生[10](2005)在《价格违法犯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价格行政立法和刑事立法,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维护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出发,构建了价格违法犯罪的基本理论体系。文章以价格违法行为的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价格违法行为的概念、种类、特点。在我国刑法对价格犯罪没有明确的直接的规定情况下,文章根据我国价格违法行为的现状,借鉴国外对价格犯罪的立法规定,从刑法学的角度重点研究了我国严重价格违法行为犯罪化和价格犯罪法律体系的构建,包括价格犯罪的具体罪名、犯罪构成等。以犯罪客体为标准,价格犯罪可分为商品和服务价格犯罪、行政性收费犯罪。文章从立法建议的角度,分别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犯罪中的操纵市场价格罪、低价倾销罪、价格欺诈罪、牟取暴利罪、哄抬价格罪、价格歧视罪、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罪、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罪,以及行政性收费犯罪中的扰乱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秩序罪、违法审批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罪的犯罪构成、个罪认定等进行了探讨。文章论述了财产刑、自由刑、生命刑在价格犯罪中的运用,提出了价格犯罪量刑时应考虑的从宽情节和从严情节。为了预防与减少价格犯罪,文章又从犯罪学的角度,提出应结合我国实际,从加强价格行政指导、加强价格行政执法力度和提高价格违法犯罪成本等方面预防价格违法犯罪发生。由于文章是在应然的角度而不是实然的角度对我国的价格犯罪进行探讨,有的观点不一定科学、符合我国实际,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5年检查共处罚174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年检查共处罚174人(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1.2.1 基本概念
        1.2.2 理论回顾
    1.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研究基础
        1.3.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2 风险管理理念
        1.3.3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
        1.3.4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研究
    1.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1.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2.1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4.2.2 受试者保护与管理
        1.4.2.3 试验病区与试验药房管理
        1.4.2.4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置
        1.4.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基础
        2.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研究
        2.2.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回顾
    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1 国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2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3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比较
        3.1.3 小结
    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法规梳理
        3.2.1 ICH临床试验法规
        3.2.2 美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
        3.2.3 欧洲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3.1 欧洲药品管理局
        3.2.3.2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和英国制药工业协会
        3.2.3.3 意大利药监局
        3.2.3.4 法国相关学术团体
        3.2.4 日本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5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中的质量要素
    3.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 国外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1 美国监管情况
        3.3.1.2 欧盟监管情况
        3.3.1.3 日本监管情况
        3.3.2 我国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要素清单
        3.4.1 宏观层面对利益相关方的归纳整理
        3.4.2 微观层面对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归纳整理
    3.5 本章小结
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宏观视角下
    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测量基础
        4.1.1 研究方法
        4.1.1.1 初步设计
        4.1.1.2 专家咨询法
        4.1.1.2.1 对象与方法
        4.1.1.2.2 专家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问卷构建
        4.1.3 小结
    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4.2.1 研究方法
        4.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4.2.1.2 统计学方法
        4.2.1.2.1 信效度分析
        4.2.1.2.2 单因素分析
        4.2.1.2.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1.2.4 结构方程模型(SEM)
        4.2.2 研究结果
        4.2.2.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2.2 问卷信效度
        4.2.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2.2.2.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2.2.3 描述性分析
        4.2.2.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描述性分析
        4.2.2.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4.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多因素回归的管理模型——有序多分类LOGⅠSTⅠC回归分析
        4.2.2.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整体质量)的回归模型
        4.2.2.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受试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回归模型
        4.2.2.5.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回归模型
        4.2.2.5.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回归模型
        4.2.2.5.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的回归模型
        4.2.2.5.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总体质量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基于5 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微观视角下
    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1.3 专家咨询法
        5.1.3.1 专家咨询表
        5.1.3.2 专家咨询分析内容与方法
        5.1.4 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5.1.4.1 第一轮咨询
        5.1.4.1.1 专家基本情况
        5.1.4.1.2 专家积极系数
        5.1.4.1.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5.1.4.1.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1.6 专家补充意见
        5.1.4.2 第二轮咨询
        5.1.4.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2.3 专家补充意见
        5.1.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5.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2.1.1 研究目的
        5.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5.2.2 实证研究结果
        5.2.2.1 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
        5.2.2.2 各级指标评分情况
        5.2.2.3 各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分情况
        5.2.2.4 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综合指数法的结果一致性研究
        5.2.3 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对策——典型案例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调查主题
        6.1.2 调查对象
        6.1.3 研究内容
    6.2 研究结果
        6.2.1 案例医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概况
        6.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色
        6.2.2.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6.2.2.2 优秀的主要研究者
        6.2.2.3 科学的研究团队形成机制
        6.2.2.4 复合型药学专业人员
        6.2.2.5 严格的受试者保护
        6.2.2.6 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
        6.2.2.7 践行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
    6.3 对进一步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期许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法律法规、监管工作梳理
        7.1.1.1 试验数量及试验设计还存在差距
        7.1.1.2 试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7.1.1.3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工作需要继续改进
        7.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
        7.1.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总体讨论
        7.1.2.2 政府监管等因素对试验质量的影响
        7.1.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7.1.3.1 申办方/CRO的责任
        7.1.3.2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7.2 建议
        7.2.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7.2.1.1 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7.2.1.2 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
        7.2.1.3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
        7.2.1.4 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7.2.2 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试验质量管理
        7.2.2.1 参与制定技术指南
        7.2.2.2 开展监查和稽查
        7.2.2.3 参与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
        7.2.2.4 开展GCP培训工作
        7.2.2.5 助力区域伦理中心建设
        7.2.3 医疗机构应加强试验质量管理
        7.2.3.1 正确定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
        7.2.3.2 科学配备研究团队
        7.2.3.3 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研究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预调查问卷
附件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调查问卷
附件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2)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一)边疆、边境与边界的概念界定
        (二)边疆与边境的地理范围
        (三)国际关系与边界意识
        (四)时间范围的确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北部边疆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边疆、边界、边境的研究
        (三)国际关系研究
        (四)乌拉特相关研究
    四、基本史料
        (一)民国时期史料
        (二)建国以后的史料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1911—1949)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清朝的覆亡与“外蒙古独立”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三、民国前期的乌拉特草原与中苏交通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南京政府的边疆政策
        二、成为抗战前线的内蒙古地区
第二章 同盟阵营下的和睦边境(1949—1962)
    第一节 同志加兄弟般的和睦边境
        一、友谊边境
        二、中蒙边界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边境轶事
        一、借境放牧
        二、越境事件
    第三节 建国初的边疆移民
        一、边疆移民
        二、知识青年支援边境地区
第三章 对立时期的中蒙边境(1963—1989)
    第一节 中苏关系与中蒙边境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二、中蒙边界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中蒙边境线上的乌拉特中旗
        一、中蒙冷淡时期的边境
        二、乌拉特中旗境内的边界线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一、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
        二、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第四节 边境检查制度的雏形
        一、民兵组织
        二、武装放牧点和堵卡站
        三、“净化边境”
        四、会晤站
第四章 全面开放的中蒙边境(1990—2004)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
        一、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概况
        二、甘其毛都口岸发展现状
        三、口岸与园区一体化模式
    第二节 口岸与边境社区的联系——以图古日格嘎查为例
        一、边境社区——图古日格嘎查
        二、口岸建设中当地牧民的生活变迁
第五章 战略伙伴时期的中蒙边境(2005—2014)
    第一节 中蒙关系演变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中蒙关系及其演变
        二、中蒙对外贸易
    第二节 乌拉特中旗边境地区的新格局
        一、口岸贸易发展对乌拉特中旗经济的影响
        二、边境城镇化的驱动因素
        三、新兴口岸城市——甘其毛都镇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地位与职能
    第一节 行业协会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一、清末时期社会团体的产生
        二、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发展
    第二节 “公”与“私”兼具的法律属性
    第三节 “准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一、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业治理者
        二、作为“私”权利主体的行业被治理者
    第四节 自律、服务、协调与代表的四大基本职能
第二章 作为被治理者的行业协会:外部治理困境
    第一节 外部治理的法规政策领域
        一、党对行业协会的领导与管理
        二、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的前置审核
        三、行政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审批
        四、社会团体的资金财税规定
        五、社会团体的处罚罚则
    第二节 党和政府的实践管理领域
        一、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困境与挑战
        二、政府部门执法领域的规范性考察
    第三节 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间的诉讼纠纷考察
        一、外部行政诉讼纠纷的实践争议内容
        二、外部行政诉讼纠纷的困境与反思
第三章 作为治理者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困境
    第一节 内部治理的整体规范环境
        一、外部法律法规的不当限制
        二、内部治理规范的内容缺失
    第二节 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的主体与组织缺陷
        一、人员的引进与管理缺失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
    第三节 内部治理的不正当行为
        一、行业共谋的不当行为
        二、利用先发优势限制会员自由
        三、破坏公平交易的信息与机会行为
        四、限制中小型会员企业正常经营行为
    第四节 内部治理的程序运行及资产管理缺陷
    第五节 内部治理的纠纷解决机制不全
        一、内部治理纠纷的实践争议内容
        二、内部治理纠纷救济的困境与反思
第四章 中外社会治理经验与当前行业协会治理改革
    第一节 古代公理思想的梳理与归纳
        一、春秋战国的“公”“私”之源
        二、宋、明两代的“公”与“私”
        三、清末民初的“公”“私”裂变
        四、中西“公”“私”理念的特征与差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民结社的制度经验与借鉴
        一、社会团体管理的规范性考察
        二、民间组织的外部监管
        三、民间组织内部治理的制度规范
    第三节 欧美社会治理中的国家、社会与第三部门
        一、美国第三部门理论的特征
        二、欧洲第三部门理论的特点
        三、欧美第三部门理论的反思与启示
    第四节 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历史经验与改革创新
        一、国家治理的逻辑与经验
        二、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践改革
第五章 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发展路径
    第一节 新时代国家公权与社会自治权再定位
        一、国家公权强大、社会自治权缺失的历史再审视
        二、我国社会自治权的性质、来源与功能再认知
        三、我国社会自治权与国家公权的关系结构再划分
    第二节 共治前提下的行业协会内外治理完善
        一、转变行业协会治理理念
        二、健全行业协会专门立法
        三、强化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
        四、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行为
        五、优化行业内部人事管理
        六、完善行业协会的资产管理
    第三节 政府、法院与行业协会等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辨析
        一、行业主管部门同行业协会的法律关系
        二、行业主管部门与法院间的法律关系
        三、行业协会与法院间的法律关系
        四、行业协会同非行业会员间的法律关系
    第四节 准确规范与限缩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权限
        一、统一行业协会登记的审核依据和标准
        二、改革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与重心
        三、下放行业自治领域的管理职权
        四、优化行业协会管理的程序规则
        五、全面构建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度体系
    第五节 理清行业自治的权力内容与权责边界
        一、落实行业资质的审核许可权
        二、完善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权
        三、推动行业维权职责的积极履行
        四、全面推进行业领域的信息公开
    第六节 健全行业协会侵权的救济规则体系
        一、行业协会管理权力的法律性质定位
        二、健全行业协会纠纷的内部救济机制
        三、行业协会纠纷的外部救济机制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与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组织实施情况
    (一)检查主体、范围及披露程度
    (二)检查规模
    (三)检查重点
二、基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和检查效果的分析评价
    (一)对财政部组织各专员办检查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评价
    (二)对财政部组织各专员办检查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分析评价
    (三)对财政部组织各专员办检查的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评价
    (四)对地方财政部门检查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评价
    (五)对地方财政部门检查的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分析评价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威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建议
    (一)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指数,科学、清晰地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
    (二)加大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投入,缓解检查资源与检查对象规模之间的矛盾,扩大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覆盖面,提高会计信息时效性
    (三)在加强单位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的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并对问题单位成立专项组进行追踪检查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三十五号)(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2015年会计监督检查处理处罚及整改落实情况
    财政部联合检查处理处罚及整改落实情况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各专员办检查处理处罚及整改落实情况
        财政部驻天津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河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山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辽宁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大连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黑龙江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上海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浙江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宁波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安徽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福建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厦门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江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山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青岛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河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湖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深圳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湖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重庆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四川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贵州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云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陕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甘肃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青海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

(6)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税务稽查管理理论概述
    第一节 税务稽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内容
        一、税务稽查概念的理论界定
        二、税务稽查的相关内容
    第二节 税务稽查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
        一、税务稽查的法律法规制度
        二、税务稽查体制建设
        三、税务稽查执法模式
        四、税务稽查人员的队伍建设
    第三节 税务稽查管理的成效
        一、税务稽查的存在意义
        二、税务稽查管理的目标
        三、税务稽查管理成效评价的困难
第三章 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管理现状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法律制度现状
    第二节 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体制现状
        一、云南省国税稽查纵向体制现状
        二、云南省国税稽查横向体制现状
    第三节 云南省国税稽查现行执法模式
        一、税务稽查执法运作模式
        二、税务稽查执法的结果
    第四节 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人才队伍建设
        一、税务稽查人员规模分析
        二、税务稽查人员结构分析
        三、人员考核机制建设
第四章 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案例研究
    第一节 选案依据
    第二节 某国税稽查局稽查案例分析
        一、案情简介
        二、本案稽查过程
        三、本案例所反映出的稽查管理问题
    第三节 从本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第五章 云南省国税稽查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国税稽查管理存在问题研究
        一、税务稽查法律制度不健全
        二、税务稽查执法刚性弱化
        三、云南省国税稽查体制建设不合理
        四、税务稽查执法模式存在欠缺
        五、稽查人员结构不合理,考核机制不科学
    第二节 云南省国税稽查存在问题的成因研究
        一、税收法治环境缺失
        二、计划型税收收入组织方式有碍于稽查规范管理
        三、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博弈扰乱了稽查的正常执法
        四、我国税务稽查体制不合理
        五、税务稽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理念落后
        六、稽查人员执法风险意识欠缺,提升执法水平的内在动力不足
第六章 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管理的完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
        二、进一步规范我国税收立法工作
    第二节 全力助推税务稽查体制改革
        一、适时推进一级税务稽查体制建设
        二、实行税务稽查垂直化管理
        三、理顺税务稽查与税收征管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完善税务稽查执法模式
    第四节 优化税务稽查人力资源管理
        一、促进提升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能力
        二、合理配置各部门人员,严格执行各部门职责权限
        三、建立激励性税务稽查人员考核办法
    第五节 转变执法观念,树立执法风险理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7)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过程及论文框架
第2章 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概述
    2.1 会计信息理论
    2.2 会计信息披露理论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
    3.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
    3.2 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3 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4章 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实证分析
    4.1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分析
    4.2 研究假设
    4.3 变量定义
    4.4 单变量比较分析
第5章 完善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5.1 细化会计信息披露主体
    5.2 完善证券法规体系,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
    5.3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股权结构
    5.4 培养和保护投资者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追踪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制度伦理理论
        2.1.1 制度伦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制度伦理分析
    2.2 独立审计的功能实现理论
        2.2.1 独立审计功能实现的四种观点
        2.2.2 独立审计功能实现四种观点的评价与分析
    2.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理论
        2.3.1 机制设计理论描述
        2.3.2 机制设计理论在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中的应用
    2.4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理论基础整合框架
第3章 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分析
    3.1 关于独立审计信用的再认识
        3.1.1 独立审计信用的内涵诠释
        3.1.2 独立审计信用的外延界定
    3.2 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
        3.2.1 基本模型假定
        3.2.2 增加审计方信用状况条件的扩展模型
        3.2.3 增加信用供需双方数量与博弈次数后的进一步扩展
    3.3 独立审计信用的维护
        3.3.1 独立审计信用维护的过程分析
        3.3.2 独立审计信用维护的充要条件
    3.4 独立审计信用的修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实效的统计分析
    4.1 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
        4.1.1 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纵向层级
        4.1.2 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横向布局
    4.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的统计分析
        4.2.1 资料选取与来源
        4.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3 分析结果
    4.3 现行监管主体监管效应的数据“挖掘”
        4.3.1 财政部对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分析
        4.3.2 中注协行业执业质量检查结果统计
        4.3.3 审计署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描述
        4.3.4 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类别考察
    4.4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
    5.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
        5.1.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5.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识别
        5.2.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影响因素的系统识别
        5.2.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
    5.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
        5.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层级结构
        5.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运行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研究
    6.1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有效性分析
        6.1.1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基本架构
        6.1.2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经营组织模式选择
    6.2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实现分析
        6.2.1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的工作内容
        6.2.2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的实现路径
        6.2.3 资本市场对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的实证检验
    6.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
        6.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的基本框架
        6.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的实现途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研究
    7.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评价方案
        7.1.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流程
        7.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标准
        7.1.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方法
    7.2 独立审计信用的综合评价
        7.2.1 综合评价目标与评价原则
        7.2.2 指标体系确定与评价方法选择
        7.2.3 独立审计信用的多层次灰色模糊评价
    7.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的协同效应分析
        7.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中的系统协同过程
        7.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的协同功效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合谋的界定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审计合谋界定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审计合谋界定的研究
    2.2 关于审计合谋存在原因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审计合谋原因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审计合谋原因的研究
    2.3 关于审计合谋规制策略的研究
        2.3.1 国外关于审计合谋规制策略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审计合谋规制策略的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产权理论
        3.1.1 产权理论分析
        3.1.2 产权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2 内部人控制理论
        3.2.1 内部人控制理论分析
        3.2.2 "内部人控制"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3 委托代理理论
        3.3.1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3.3.2 委托—代理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4.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3.4.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5 有限理性理论
        3.5.1 有限理性理论分析
        3.5.2 有限理性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3.6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3.6.1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
        3.6.2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审计合谋的关系
4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现状及环境因子分析
    4.1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现状
    4.2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环境因子分析
        4.2.1 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环境因子分析
        4.2.2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环境因子分析
        4.2.3 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应对措施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运行博弈分析
    5.1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
        5.1.1 基本假设
        5.1.2 博弈过程分析
    5.2 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静态博弈
        5.2.1 基本假设
        5.2.2 博弈过程分析
    5.3 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动态博弈
        5.3.1 基本假设
        5.3.2 博弈过程分析
    5.4 博弈启示
        5.4.1 降低监管成本,增加博弈中监管部门的监管
        5.4.2 完善和规范会计市场,发挥会计市场的中介、评估和监督作用
        5.4.3 增大惩罚力度,并明确监管责任
        5.4.4 切实提高执法能力
        5.4.5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5.4.6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5.4.7 完善外部公司治理结构
        5.4.8 增强职工利益
        5.4.9 加大制度的违反成本
6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与审计市场结构相关性实证分析
    6.1 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结构现状
        6.1.1 我国当前独立审计市场结构属于垄断竞争型
        6.1.2 审计市场地域性强,势力范围分割严重
        6.1.3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相对于上市公司规模偏小
    6.2 审计合谋与审计市场结构相关性实证分析
        6.2.1 审计合谋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6.2.2 审计意见预测模型
        6.2.3 样本选择
        6.2.4 实证分析
7 审计合谋红旗标志预警体系研究
    7.1 审计合谋的内在形成机理剖析
        7.1.1 审计合谋买方需求机理剖析
        7.1.2 审计合谋卖方供给机理剖析
        7.1.3 审计合谋买卖双方市场均衡机理剖析
    7.2 红旗标志的含义
        7.2.1 国外对红旗标志的界定
        7.2.2 我国对红旗标志的界定
        7.2.3 比较分析
    7.3 审计合谋红旗标志预警体系构建
        7.3.1 审计合谋需求方红旗标志预警体系
        7.3.2 审计合谋供给方红旗标志预警体系
8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研究
    8.1 美国审计合谋治理过程演化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
        8.1.1 美国审计合谋现象因素分析
        8.1.2 美国审计合谋问题应对措施概述
        8.1.3 美国审计合谋治理过程对我国的借鉴
    8.2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股东维
        8.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8.2.2 现有股权结构下的审计合谋需求
        8.2.3 针对股东维的治理措施
    8.3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管理当局维
        8.3.1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舞弊的诱因剖析
        8.3.2 针对管理当局维的治理措施
    8.4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监管部门维
        8.4.1 监管部门未能有效遏制审计合谋的原因剖析
        8.4.2 针对监管部门维的治理措施
    8.5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对策-四维空间治理机制之CPA及会计师事务所维
        8.5.1 CPA及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审计合谋的原因剖析
        8.5.2 针对CPA及会计师事务所维的治理措施
9 结论及展望
    9.1 本文结论
    9.2 展望及不足
        9.2.1 展望
        9.2.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价格违法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价格违法行为
    一、价格违法行为的概念
        (一) 价格的涵义
        (二) 价格违法行为的涵义
    二、价格违法行为的种类
        (一) 以侵害价格管理秩序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
        (二) 以有无违法所得为标准进行分类
        (三) 以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
    三、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
        (一) 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
        (二) 价格违法所得数额的计算
    四、价格违法的处罚
        (一) 西方国家对价格不法行为的处罚
        (二) 我国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
        (三) 中外对价格违法案件处罚的比较
第二章 价格违法行为犯罪化
    一、价格违法行为犯罪化的必要性
        (一) 保护重要社会关系不受侵害
        (二) 维护人民利益和法律公正性
        (三) 保障价格法律法规贯彻执行
        (四) 遏制和预防价格违法行为发生
        (五) 减轻或消除社会危害后果
    二、我国对价格犯罪刑事立法的欠缺
        (一) 我国行政法律法规中关于价格犯罪的规定
        (二) 我国刑事立法中涉及价格犯罪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价格犯罪法律体系的构建
    一、价格违法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方式
        (一) 国外价格犯罪规定在不同法律中
        (二) 我国价格违法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方式
    二、价格犯罪概念
        (一) 价格犯罪客体
        (二) 价格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 价格犯罪主体
        (四) 价格犯罪的主观方面
    三、价格犯罪种类
        (一) 以价格犯罪客体为标准进行分类
        (二) 以价格犯罪主体为标准进行分类
        (三) 以价格犯罪客观方面为标准进行分类
        (四) 以价格犯罪主观方面为标准进行分类
    四、价格犯罪认定
        (一) 违法数额在价格犯罪认定中的作用
        (二) 时间因素在价格犯罪认定中的作用
        (三) “屡查屡犯”对价格犯罪认定的影响
第四章 商品和服务价格犯罪研究
    一、操纵市场价格罪
        (一) 国外关于操纵市场价格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操纵市场价格罪概念及构成
        (三) 操纵市场价格罪的认定
    二、低价倾销罪
        (一) 国外关于低价倾销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低价倾销罪罪名的确定
        (三) 低价倾销罪概念及构成
        (四) 低价倾销罪的认定
    三、价格欺诈罪
        (一) 国外关于价格欺诈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价格欺诈罪概念及构成
        (三) 价格欺诈罪与低价倾销罪的异同
        (四) 价格欺诈行为犯罪化可资借鉴的立法经验
    四、牟取暴利罪
        (一) 国外关于牟取暴利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牟取暴利罪概念及构成
        (三) 牟取暴利罪的认定
    五、哄抬价格罪
        (一) 国外关于哄抬价格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哄抬价格罪概念及构成
        (三) 哄抬价格罪的认定
        (四) 法律对哄抬价格犯罪规定的欠缺
    六、价格歧视罪
        (一) 美国关于价格歧视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价格歧视罪概念及构成
        (三) 价格歧视罪的认定
    七、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罪
        (一) 挪威关于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罪概念及构成
        (三) 越权定价行为的刑事责任
    八、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罪
        (一) 国外关于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犯罪的有关规定
        (二) 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罪概念及构成
        (三) 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罪与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罪的异同
第五章 行政性收费犯罪研究
    一、国外关于行政性收费犯罪的有关立法不明确
    二、扰乱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秩序罪
        (一) 扰乱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秩序罪概念及构成
        (二) 执行越权文件收费的法律责任
        (三) 业务主管部门违规批费的法律责任
    三、违法审批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罪
        (一) 违法审批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罪概念及构成
        (二) 设立违法审批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罪的必要性
第六章 价格犯罪的量刑
    一、价格犯罪的刑罚适用
        (一) 资格刑在价格犯罪中的适用
        (二) 财产刑在价格犯罪中的适用
        (三) 自由刑在价格犯罪中的适用
        (四) 生命刑在价格犯罪中的适用
    二、价格犯罪的量刑情节
        (一) 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从宽情节与从严情节
        (二) 价格犯罪的从宽量刑情节与从严量刑情节
        (三) 价格犯罪的法定量刑情节与酌定量刑情节
        (四) 严格区分价格违法行政处罚情节与价格犯罪量刑情节
第七章 价格犯罪的预防
    一、价格犯罪预防的概念
    二、加强价格行政指导
        (一) 价格行政指导的概念
        (二) 我国现行主要的价格行政指导方式
        (三) 价格行政指导对预防价格犯罪的作用
        (四) 价格行政指导的完善
    三、加强价格行政执法力度
        (一) 健全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 落实有关行政处分的规定
        (三) 强化价格行政执法手段
    四、提高价格犯罪成本
        (一) 价格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关系
        (二) 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下的价格犯罪成本
        (三) 提高我国价格犯罪成本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后记

四、5年检查共处罚174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 赵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D]. 乌云.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3]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D]. 段传龙.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4]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与改进建议[J]. 王竹泉,江玮滢. 财政监督, 2017(02)
  •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三十五号)[J]. 财政部. 财政监督, 2017(02)
  • [6]云南省国税税务稽查管理问题研究[D]. 张宁. 云南财经大学, 2014(12)
  • [7]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高春兴. 吉林大学, 2012(09)
  • [8]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D]. 王慧. 中南大学, 2009(02)
  • [9]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治理机制研究[D]. 管亚梅. 江苏大学, 2009(04)
  • [10]价格违法犯罪研究[D]. 王连生. 吉林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5年检查共处罚174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