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

低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

一、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论文文献综述)

仪凡[1](2021)在《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瘀血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该治疗方案对偏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是否可以提高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为中医内外合治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要求的64例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试验组32例患者予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均治疗4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积分、VAS评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此评价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基本资料:去除剔除和脱落病例4例,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共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职业性质、头痛严重程度、头痛积分、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头痛积分:两组治疗后偏头痛各项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试验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80.00%,对照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56.67%。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两组偏头痛结局PRO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在头痛情况、躯体症状两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主症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痛如锥刺、面色晦暗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疾病临床疗效:试验组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血瘀型偏头痛中医证候的总体疗效更佳。停药4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积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在改善头痛情况、提高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瘀型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且试验组维持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和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情况和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较单纯口服中药更能缓解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发作强度,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伴随症状,对偏头痛疾病的总体疗效更优。3.生活质量方面: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情况、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4.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在头痛、痛处固定,以及舌下脉络青紫、迂曲或怒张方面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更优。5.两种治疗方案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总体疗效较治疗4周后更优,并且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维持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6.总体来说,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亚妮[2](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郭雅雯[3](2019)在《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灸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指数、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提供该疗法治疗本病有效性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方法:将符合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针刺结合药线灸组)、C组(西药黛力新组),每组32例患者,纳入并且进行临床观察。每组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组均在治疗前后、一个月后随访时依据头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实验脱落和筛查,最后共有92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A组30例,B组31例,C组31例。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A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B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C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0%。统计结果提示:在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2 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的HAMA、HAMD总分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治疗前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处于同一基线上;治疗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HAMA、HAMD总分,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三组疗效无论HAMA量表评分、还是HAMD量表评分,针刺结合药线灸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3头痛指数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头痛指数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的头痛指数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头痛指数,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统计结果提示: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灸能够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头痛指数及焦虑抑郁情绪,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西药黛力新。

李黛颖[4](2017)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探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治疗效应,旨在为临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选取符合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纳入标准的有效病例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治疗组采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取百会、印堂、太阳、风池、阳陵泉、丝竹空、率谷、合谷、太冲、太溪为主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疗程共28天。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和经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各项指标,以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头痛指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为近期疗效指标;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并观察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VAS评分”的时间效应和远期疗效;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作出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前: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指数”、“TCD检测的MCA、ACA、PCA、VA、BA平均流速”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指数”、“TCD检测的MCA、ACA、PCA、VA、BA平均流速”组内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评分”组内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指数”组内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效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显效率为50.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疗效进行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显效率为5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显效率为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腕立指”针刺治疗及口服阿司匹林均能改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头痛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AS)”及“TCD检测的颅内MCA、ACA、PCA、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但“平腕立指针刺手法”的疗效优于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平腕立指”针刺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和“头痛指数”均有改善,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的“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及“头痛指数”有改善,其中“平腕立指针刺手法”在改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方面的疗效较口服阿司匹林好。

吴先平,陈浩铭,冯丽容[5](2004)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偏头痛病人 96例 ,随机分为 3组 :养血清脑组 (A组 )、星状神经节阻滞组 (B组 )和联合组即A组 +B组 (C组 ) ,每组 3 2例。观察 3组治疗后偏头痛疼痛强度、持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3组病人治疗后偏头痛均有改善 ,疼痛强度减轻 ,头痛持续时间缩短 (P <0 .0 1 ) ;C组与A组、B组相比疼痛强度减轻明显 ,头痛持续时间更短 (P <0 .0 5 ) ,总有效率显着提高 (P <0 .0 5 )。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 ,可以缩短病程 ,改善头痛症状 ,近期效果满意。

刘淑霞,赵长清,李宪营,范照冬,胡苗霞,师爱青[6](2002)在《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文中提出①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安全性。②方法 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 30例。阿司匹林组(A组),口服阿司匹林 75mg(首剂 0 5g),1次/d,连服 2个月;星状神经节阻滞组(B组),1%利多卡因10ml+维生素B12500ug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双侧者交替阻滞),每周 3次,2周为一疗程,隔 1周行下 1疗程,共 3疗程;联合组(C组),用A、B组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每例患者用上述方法首次治疗后门诊留置3h,观察头痛、恶心、呕吐缓解情况。治疗开始后每隔2周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次。全部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③结果 首次治疗3h后,A、B组头痛缓解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 66.7%,与 C组的 93.3%相比,差异均非常显着(P<0.01 );B(组恶心、呕吐好转率分别为 81.3%和 85.7%,与 A组的33.3%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90例患者 PT均未超出正常范围;全部治疗结束后 1年内,C组预防复发的总有效率为90.0%,与A组的53.3%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B组的63.3%相比,差异显着(P<0.05)。④结论 小剂量阿

宋凤英,范雪云,高桂林,张吉宏,苏新磊[7](2000)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血管性头痛及其机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和对比研究直线偏振光红外线 (SL)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血管性头痛及其经颅多普勒 (TCD)的变化。方法 :采用SL行双侧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血管性头痛 3 0例 ,照射前、后进行TCD检测颅内 11条主要动脉 ,观察其变化 ,对比分析。结果 :头痛治愈率达 60 % ,有效率 93 %。由TCD检查发现 ,11条颅内动脉其中 9条血流速度减慢 ,与治疗前对比t检验有显着性和非常显着性差异 (P<0 .0 5~ 0 .0 1)。提示本疗法可解除颅内血管痉挛、使血管管径扩张 ,血管阻力降低 ,血流速度向正常转化。结论 :SL星状神经节照射能治疗或缓解血管性头痛 ,尤对丛集性头痛、月经性血管性头痛效果明显。

赵秋耘[8](2020)在《原发性头痛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及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不同证型的原发性头痛与类型之间的相关性。(2)探讨不同证型的原发性头痛与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3)探讨不同类型的原发性头痛与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与对象:对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等符合原发性头痛诊断及排除标准的病例采用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William W.K.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68份。所有数据输入Excel中,采用SPSS25.0来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R×C,采用基本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统计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68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男性为53例,女性为115例;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49.9±16.4岁。头痛类型中人数排序为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中有家族史>无家族史。SAS总分从大到小为: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SDS总分从大到小为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AIS总分排序为:偏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紧张型头痛>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2.中医证型人数排序为:痰浊上扰证>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瘀阻脑络证>肝肾阴虚证。SAS总分按照在各个证型中大小的排序为: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瘀阻脑络证>痰浊上扰证;SDS总分按照在各个证型中大小的排序为: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瘀阻脑络证>痰浊上扰证>肝阳上亢证。AIS总分在中医证型中的排序为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痰浊上扰证>肝阳上亢证。3.情绪障碍人数排序为:焦虑抑郁共病>无焦虑抑郁>单纯抑郁>单纯焦虑。AIS总分排序为:焦虑抑郁共病>单纯抑郁>无焦虑抑郁>单纯焦虑。HIT总分排序:焦虑抑郁共病>单纯抑郁>无焦虑抑郁>单纯焦虑。HIT总分排序为:失眠>正常>可疑失眠。4.偏头痛与肝阳上亢证显着正相关,与痰浊上扰证显着负相关;紧张型头痛与痰浊上扰证显着正相关,与肝阳上亢证显着负相关;其他原发性头痛与瘀阻脑络证显着正相关。肝阳上亢证与单纯焦虑显着正相关,与单纯抑郁显着负相关;肝肾阴虚证与焦虑抑郁共病显着正相关。紧张型头痛与睡眠正常显着负相关。气血亏虚证与AIS总分显着正相关。无焦虑抑郁与AIS总分显着负相关,焦虑抑郁共病与AIS总分显着正相关。结论:1.原发性头痛中偏头痛与紧张型头痛最常见,偏头痛有家族遗传倾向;原发性头痛中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且女性平均年龄大于男性。2.偏头痛多为肝阳上亢证,紧张型头痛多为痰浊上扰证,其他原发性头痛多为瘀阻脑络证;偏头痛与焦虑关系密切,紧张型头痛与抑郁关系密切;紧张型头痛更容易发生失眠。3.肝阳上亢证头痛更容易合病焦虑,肝肾阴虚证与焦虑抑郁共病更常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更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4.焦虑抑郁共病可能会加重头痛的影响程度;焦虑抑郁会加重失眠。

王乾娜[9](2020)在《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SP, CGRP含量及50%PWT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针少阳经穴对于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诱导的偏头痛(Migraine,ME)大鼠模型血清中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原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及50%缩足阈值(50%Paw Withdrawal Threshold,50%PWT)的影响,探讨电针少阳经穴治疗ME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特异性。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少阳经穴组)和电针非经非穴治疗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少阳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按10mg/kg臀部皮下注射NTG造模,空白组臀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30min,少阳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分别行相应电针治疗30min,测量各组大鼠不同阶段的50%PW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大鼠血清中5-HT、SP及CGRP含量。结果:1.造模后,NTG-ME大鼠出现两耳发红,前肢频繁搔头,爬笼次数增多,竖毛、咬尾等活动增加表现,其大鼠行为学评分均增加、50%PWT均降低(P<0.01),而空白组造模前后相关数据无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2.各组大鼠50%PWT比较:治疗后,与造模后比较,少阳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的50%PWT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非经非穴组大鼠50%PWT无明显差异(P>0.05),少阳经组大鼠50%PWT明显提高(P<0.01);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少阳经组大鼠50%PWT明显升高(P<0.01);3.各组大鼠5-HT,SP,CGRP含量比较: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少阳经穴组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量明显升高(P<0.01),SP,CGR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非经非穴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经非穴组相比,电针少阳经穴中5-HT含量明显提高(P<0.01),SP,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1.电针少阳经穴能够减轻NTG-ME大鼠的疼痛程度,显着提高大鼠血清中5-HT的含量,下调SP,CGRP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ME大鼠的作用机制之一;2.电针少阳经穴治疗NTG-ME大鼠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非经非穴治疗,为临床选用电针少阳经穴治疗ME及经穴效应的特异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张宇[10](2019)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肝郁气滞夹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肝郁气滞夹瘀型偏头痛患者的研究观察,验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肝郁气滞夹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肝郁气滞夹瘀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6人,对照组36人。治疗组给予赵建军教授自拟方颗粒剂,每日一剂,温水冲服,每日2次。对照组睡前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日1次,每次10mg。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停药后的第84天进行1次随访,分别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效果,并统计评价治疗前后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SAS及SDS评分,得出结论。结果:本试验共纳入72例患者,治疗组36例,脱落4例;对照组36例,脱落5例,最终纳入63例患者。经过对治疗结果分析显示:两组病人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分析后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84.38%,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对于疗效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通过对中医证候疗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中药组总有效率78.13%,西药组总有效率6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头痛次数、头痛疼痛强度、头疼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积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头疼发作次数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随访头疼发作次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SAS及SDS评分指数: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在服用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对于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的改善,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肝郁气滞夹瘀证的疗效突出,具有临床研究及推广价值。

二、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论文提纲范文)

(1)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 偏头痛的诱因及病因
        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4.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偏头痛的中医概况
        1. 偏头痛的病名探源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概述
        3.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
        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5. 血瘀型偏头痛的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整体设计
        1.2 样本含量
        1.3 随机分组方法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
        2.1 受试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注意事项
        2.6 临床观察
        2.7 疗效判定时间
        2.8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指标比较
        3.2 疗效观察结果
        3.3 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探讨
        4.2 加减血府逐瘀汤的选方依据
        4.3 耳穴压丸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4.4 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优势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2.1 层次解剖结构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发病机制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3.4 其他致病学说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8.1 选穴处方
        8.2 器械
        8.3 操作方法
        9 疗效观察指标
        10 观察时间
        11 安全性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证型分布
        2 试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五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2 试验结果讨论
        3 中医理论探讨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TTH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TTH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1.2 现代医学对TTH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TTH的治疗
        1.3.1 药物疗法
        1.3.2 非药物疗法
    2 中医学对TTH的研究
        2.1 TTH的中医病名
        2.2 中医对于TTH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病因
        2.2.2 病机
        2.2.3 中医药对TTH的治疗
        2.2.4 针灸疗法对TTH的治疗
        2.2.5 推拿疗法对TTH的治疗
        2.2.6 针刺结合其他类疗法对TTH的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治疗标准
        1.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受试者纳入和脱落情况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年龄
        3.2.2 性别
        3.2.3 病程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HAMA、HAMD量表评分
        3.4.1 治疗前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
        3.4.2 治疗前、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随访的头痛指数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情志不畅与TTH密切相关
    2 疗效机理的探讨
        2.1 常规针刺疗法治疗TTH的源流及疗效机理
        2.2 药线灸治疗TTH的疗效机理
        2.3 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TTH疗效机理及优势
    3 基于实验结果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组的机理分析及探讨
        3.1 本实验针刺结合药线干预方法的选穴依据
        3.2 实验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的可能机制探讨
    4 创新之处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比较
    2.2 疗效评价
    2.3 治疗前后安全评价与针刺意外处理
3 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3.3 本课题手法操作依据
    3.4 选穴依据
    3.5 选择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理论依据
    3.6 选用阿司匹林为对照组的理论依据
    3.7 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3组治疗后偏头痛改善情况 (见表1)
    2.2 3组治疗后止痛效果比较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7)直线偏振光红外线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血管性头痛及其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头痛的部位和性质
    3.头痛的程度
    4.头痛持续时间
    5.治疗方法
    6.TCD正常参考值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头痛的效果
    2.治疗前、后TCD检测的颅内血流速度改变, 见表2。
    3.近期疗效随访
    4.副作用
讨论

(8)原发性头痛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及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原发性头痛中医证型与情绪、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原发性头痛类型的分布情况
        3 原发性头痛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 焦虑抑郁情况分布
        5 睡眠障碍的分布
        6 相关性研究
讨论
    1 资料结果分析
    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对于原发性头痛与情绪及睡眠障碍的认识
    1 对于原发性头痛的认识
    2 中西医对头痛与情绪及睡眠障碍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SP, CGRP含量及50%PW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及试剂盒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模型制备与评价
        2.3 穴位定位与针刺方法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大鼠行为学比较
    2 大鼠50%PWT比较
    3 血清中5-HT、SP、CGRP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ME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ME的认识
    3 NI在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 实验指标选取的意义
    5 电针少阳经穴治疗ME的理论和研究基础
    6 实验选用非经非穴的目的及其取穴依据
    7 ME大鼠模型的选择和评价
    8 研究结果分析
    9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肝郁气滞夹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偏头痛的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偏头痛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研究进展
        2.1 偏头痛的发病因素
        2.2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偏头痛的辅助检查
        2.4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4 试验病例标准
    5 试验方法
    6 统计方法
    7 一般资料
    8 研究结果
讨论
    1 立法思想
    2 自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方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四、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仪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郭雅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李黛颖.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8)
  • [5]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观察[J]. 吴先平,陈浩铭,冯丽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02)
  • [6]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J]. 刘淑霞,赵长清,李宪营,范照冬,胡苗霞,师爱青.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2(01)
  • [7]直线偏振光红外线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血管性头痛及其机制分析[J]. 宋凤英,范雪云,高桂林,张吉宏,苏新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0(02)
  • [8]原发性头痛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及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分析[D]. 赵秋耘.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SP, CGRP含量及50%PWT的影响[D]. 王乾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10]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肝郁气滞夹瘀证的临床研究[D]. 张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低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