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樟木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一、樟木农信社倾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李晖[1](2020)在《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金融是核心推动力。然而在县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县域金融的发展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推动县域金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效的资本累积与资本配置,如何提高农信社自身的发展实力极为关键,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很多县城内的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效。如何进一步帮助农村信用社提高自身发展实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在关于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研究上,主要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具体总结为:第一,针对文章主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等内容展开论述,以期能够更好地明确文章思路,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打下重要基础;第二,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念、特征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等相关理论进行论述,为文章主题的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结合文献资料以及YG县农村信用社所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进一步对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有问题展开具体剖析;第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出发提出具体解决对策来帮助YG县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提高质量水平;第五,针对文章研究内容作出概括性总结,与此同时也针对文章研究作出展望。本文主要围绕YG县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面临问题展开研究,对解决其中存有问题具有极大帮助。通过文章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YG县农村信用社解决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存有问题,从而提高YG县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本文关于主题的研究也能够为国内其他县级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刘子源[2](2018)在《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文中指出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在投资与净出口不断萎靡的情况下,有效的消费供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的盛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一直实施消费主体培养、消费模式拓展、消费热点引导和消费产业升级等提高消费能力的措施。截止2017年底,全国人均年消费支出已达17111元,是近四十年来的最高点,但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仅为10129元,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亟待开发。在刺激农村消费产业发展同时,金融作为货币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应当在农村消费资金融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消费信贷手段在加快居民有效消费意愿实现,在增加社会实际消费规模上具有显着作用。农村消费金融可以紧密对接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依”的生活目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走过15个年头,已基本形成符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有所提高,金融组织网点多,可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短期内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这种改革本质对农村结构和农民实际需求考虑不足,仅仅是简单照搬城市金融自上而下的发展体系,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消费金融在城市发展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与农村与农民消费。那么,为了解决此类现实问题,不仅需要农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在产品、资金、信用等方面的承接与使用,更需要一个与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使金融更好地实现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服务。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在农村需要重新布局,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指导思想下,坚持金融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强调金融机理上与消费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从生态系统上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积极有效的开放利用金融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契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那么,如何在农村真正做到消费金融体系的构建呢?本文认为,应当认识到以下四点:首先,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建设的逻辑前提。具体地说,统一体现在资本流通,体现在对抗分配关系的社会消费力,也体现在信用的扩张与紧缩之上。农村消费产业与金融生态的发展都是以实现生产为逻辑基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而存在的,即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辩证与统一。其次,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现实格局。在我国社会中,农村仍然属于薄弱领域;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农业仍然属于薄弱环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农民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土壤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基础不可动摇。这就要求在现存体制下寻求农村金融机构、农民与监管机构之间有效合作的契合点,找到农村金融与消费经济互动的平衡点。第三,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演进机制。金融生态体现出一种基于均衡的金融循环体制,既包含静态的货币投入产出的均衡,也包含一定时空内系统结构与功能动态的均衡,各组要素通过调整、转化、补偿、反馈等手段实现一个稳定的动态最优,换句话说是实现金融产业与外部环境因素间协调发展,这是农村发展消费金融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第四,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农村消费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本价值的实现,究竟是刺激农民消费欲望还是引导农户消费的合理化?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怎样实现有效的消费引导呢?建立一种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的金融生态关系,是农村发展消费金融的关键切入点。由此,本文以金融学和生态学基本观点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各消费金融主体在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当中的定位,并结合分析主体间资金与信用关系的实现,进而研究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的具体演化路径。特别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什么是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系统?如何利用生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来解释农村消费抑制和金融抑制的本源性问题?具体涉及到哪些生态学理论?这种生态系统的定义、内涵、特征、结构与运行机理是什么?第二,系统的主体包括哪些?主体自身的演化规律是什么?主体与主体物种间的联系究竟如何?是通过什么因子进行联系的?与其他环境因子间如何协调的。第三,如何评估全国和各区域间消费金融发展的具体态势?怎样提升金融主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提出我国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的必然性。结合金融基本理论和消费基本理论基础上与我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分析当下农村发展消费金融的外部特征、内部机理、组织结构与市场层次,明确在我国发展消费金融的紧迫性和历史要求,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与现实基础,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逻辑基础与前提条件。第二,结合理论和定量分析,对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和环境因子进行系统性的描述。按照生态系统参与者的特性,将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主体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三大主体,描述主体的性质、影响要素、发展现状和系统作用等,对农村消费金融产品提供主体的金融组织的生态位测算。并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对影响农村消费的经济因子、金融因子、社会文化因子和政策因子进行分析,并以马克思理想社会思想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农户消费指数模型,得出全面性和发展性是未来农户消费需要加强的方面。第三,从货币循环和信用流动的视角,对整个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的内部逻辑和发展情况分别分析。以农村消费金融各主体之间演化力为突破口,讨论了不完全信息条件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几种农村消费资金获得的双方效用情况,阐明资金流转的内部逻辑。第四,结合大量的实际数据,建立起对省域视角下农村消费金融主体与环境间的耦合协调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原因剖析,为建立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机理支撑与数据支撑。第五,对国内外农村消费金融模式进行了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农村的发展程度对消费金融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我国农村消费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模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合理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消费金融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笔者认为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是这样一种在主体间动态优化过程中的均衡系统:生态主体在自身不断发展基础之上,还要与整个消费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保持高度的关联与协调,即以有序金融结构代替均衡金融体系,以系统与结构层面的渐变代替静态的不变。而农村消费有序金融结构主要体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实现农户的消费价值、中观层面强调生态主体间规模的合理性,宏观层面金融生态持续性三个层面。这种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调节农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环境之间从而对农村消费金融生态机制进行细化,强调与市场需求、业界需求的匹配性与均衡性。特别是应当嵌入与城市消费金融的系统接口设计,既能推动农村自由资金再利用,也能加速城乡间资金合理流通。

杨唯希[3](2018)在《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新阶段,三农发展仍然是社会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示了乡村振兴在国家发展蓝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持续稳定,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目前,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耕地闲置撂荒、农业生产率较低的客观现实下,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需要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可选择的路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环节。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体系的构建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是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对于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本文从家庭农场本体、价值、发展的角度对家庭农场展开论述,在对域外家庭农场发展制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尝试建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探索本土化发展路径。目前,家庭农场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理论界仍存在认识分歧,家庭农场制度研究有助于认清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本质和特征,构建和完善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论文第一部分阐释家庭农场的概念,介绍源自欧美国家的家庭农场的定义,并将我国家庭农场定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进行界定,比较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区别,并明确其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论文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视角追溯农村经营制度的历史发展和趋势,呈现农村经营创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庭经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营制度的基础,家庭农场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和创新。家庭农场源于实践,其发展是广大农村民众的选择,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市场化、企业化、商品化现代农场经营形式,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论文对家庭农场政策和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家庭农场客观实践展开实证调研,反映家庭农场实践中的经营创新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论文第三部分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日本家庭农场制度进行研究,尝试解释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组织形式、股权构成等法律问题,介绍农场反公司化理论以及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并且尝试进行有益的制度借鉴,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资本下乡浪潮持谨慎态度,建议在保障农民生存权利和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下乡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管控。此外,美国、日本家庭农场发展对于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具有启示意义,在家庭农场发展之初即建立有效的环保监控制度,将环境保护理念渗透进入家庭农场制度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第四部分主要从法学、经济学角度阐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根据民事主体理论,采纳家庭农场可以兼容传统民事主体学说。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的人权理论为基础,从人权角度阐释推动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的必要性。此外,介绍科斯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在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应用,基于产权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家庭农场发展进行诠释。论文第五部分明确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并且对作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受惠主体的认定标准进行解释,明确家庭成员经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衡量标准。针对家庭农场法律地位的争议,论文主张家庭农场是可以兼容多元私法主体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民法理论可以包容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可以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类型,以获取市场主体资格。产权清晰、流转畅通的土地制度是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第六部分论述土地制度对于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作用及目前所面临的土地流转困难等难题,阐明“三权分置”农地改革的政策目标在于,建立层次分明、权利充分的权利体系和公平通畅的交易机制,提出以发展土地经营权作为农地改革的先导,解释农地经营权物权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此外,“三权分置”政策无法完全实现家庭农场发展的土地保障的目标要求,因此在“三权分置”之外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完善建设用地供给和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等举措。论文第七部分针对家庭农场的财税、金融等扶持制度进行评析,从完善财政税收支持、金融支持、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和职业农民的培育等相关制度展开讨论,为家庭农场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论文第八部分论述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思路和设想。根据家庭农场的地位以及立法、实践现状,阐述对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制度完善的必要性,明确加强农民权利保障以及从立法技术层面进行优化的路径,最后根据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提出了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属性、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财税、金融等扶持制度的完善建议。

杨婷[4](2017)在《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机理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一个金融问题、经济问题,是经济在新常态背景下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普惠金融可以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这种具有包容性特征的增长能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发展普惠金融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是关乎农民社会福利的重大事业。基于此,我国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事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明显提高,个人征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然而,不应忽视的是,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仍存在一定欠缺。第一,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依然存在,农村普惠金融运行状态不佳。第二,尽管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然而支农效果有限。农村地区的大多数信贷仍来源于农村信用合作社,且民间借贷发展较快。第三,农村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因此,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机理问题,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论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的运行机理问题。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指出了其在需求和供给层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探究了影响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从理论层面剖析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实证验证。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契合。再次,为了解决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难题,对其发展路径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农村普惠金融还需深入发展,这其中需要政府的适时、适度干预,助力传统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走上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指出应推动新型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切实做好两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接工作,共同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应立足自身组织特色,积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降低双方的协同发展成本;应根据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适度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金融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使其成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在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证论证和机理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一,合理规划政府干预的强度与路径。政府应加强对贫困阶层的扶持力度;降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业进入壁垒;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走上“社会扶贫”和“财务可持续”双目标兼顾的发展路径;合理引导农村金融需求,致力于化解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问题;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控制金融风险。第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积极推进法制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改革,从而为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创建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第三,构建“多为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应加快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同时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支农体系。各类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应实现联合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多为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综合运用数理推导、经济学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多种方法对农村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运行困境的形成机理以及发展路径的运行机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农村金融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的运行状况,论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指出了影响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各类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接发展,共同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观点;依据论文构建的框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农村普惠金融结构的改革思路。

崔联会[5](2017)在《深耕“三农” 细作小微 精准扶贫 倾力重点》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开展扶贫攻坚等艰巨任务,山西农信作为有着70余年历史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唇齿相依、同生共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始终秉承服务"三农"、县域经济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进一步深耕"三农"、细作小微、精准扶贫、倾力重点,谱写山西农信支

史振杰[6](2016)在《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三农”贷款研究》文中提出贷款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经营或消费的需要,同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签订借款协议,借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在规定时间内归还本息的融资方式。而“三农”贷款是新时期为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由各类金融机构发放的有既定类别的贷款。农村种养殖户等农村经济体存在自身规模小、造血功能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等特点,很难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如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因此贷款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银行与农村经济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农村经济体经济附加值偏低、抗风险能力偏弱等弱点,银行更倾向于向城市工业企业、服务业投放贷款。所以现阶段,我国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因而大力发展“三农”贷款业务是我们国家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银行来说,发展“三农”贷款业务也是分散贷款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自身管理水平的一大机遇。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的信用社逐渐组建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成为金融领域支农、助农的主力军,是“三农”贷款主要的发放银行。但由于“三农”贷款风险大、管理难度高、收益低,以及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贷款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低、考核机制落后等问题,“三农”经济体在贷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贷款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三农”贷款这一主题,阐述了大力发展“三农”贷款的重要意义,系统深入地分析了近年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溧阳市支行在“三农”贷款领域的相关实践,指出了江南银行溧阳市支行在发展“三农”贷款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借鉴了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三农”贷款业务的经验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江南银行溧阳市支行改进“三农”贷款业务的对策。

张思奥,沈道权[7](2015)在《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研究——基于山东省邹城市龙头企业的调查》文中提出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如粮食主产区涉农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金融机构网点收缩以及农业保险、信用担保体系缺位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在粮食主产区合理布局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支持领域,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体系等对策。

胡利君[8](2013)在《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研究 ——农户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贷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文献不论国内国外都十分丰富。但针对农户信贷领域,供给方面研究较多而需求研究较少。在信息不完全对称前提下,很多学者对小额贷款需求主体的行为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为信贷对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贷款方向和信息上的指导,弥补了政府部门的教育宣传及引导不足以及农户自身的诚信意识不够的缺陷,为资金缺乏的低收入客户提供了较完整的小额信贷知识体系。本文对国内外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其需求的经验实证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小额信贷需求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衡阳县农户进行调查,并用Tobit法分析衡阳县农村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发现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农业及非农业的生产支出。在以上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多角度分析了国内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不平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满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的相关信贷政策与建议,宏观上,加快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加强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强小额信贷财税支持和健全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及制度体系:微观上,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及服务、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和业务人员培训及完善其配套措施。

邱世华,贺东颠,段白龙[9](2011)在《策略转变让支农更“给力”——湖北省郧县农信社分类营销支农模式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如何纵深推进支农工作?身处山区农业大县的湖北省郧县农信社,本着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产业

邱世华,贺东巅,段白龙[10](2011)在《打造支农特色的精品银行——湖北省郧县联社创新支农方式的经验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作为山区农业大县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如何纵深推进支农工作,加大支农力度,更好地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湖北省郧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联社)给出的答案是:立足本县实际,实施分类营销,细分目标市场,打造一社

二、樟木农信社倾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樟木农信社倾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概述
        2.1.1 县域经济的含义
        2.1.2 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1.1 金融结构理论
        2.2.1.2 金融深化理论
        2.2.1.3 金融约束理论
        2.2.1.4 金融功能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2.1 古典增长理论
        2.2.2.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2.2.3 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三章 YG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YG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3.2 YG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3.2.1 YG县农信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2.2 YG县农信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3 YG县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3.3.1 发展历程
        3.3.2 业务规模
        3.3.3 主要特点
        3.3.3.1 坚持服务“三农”
        3.3.3.2 坚持普惠金融的市场定位
        3.3.3.3 坚持加强队伍建设
        3.3.4 主要做法
        3.3.4.1 发挥庞大的金融网络优势服务县域经济
        3.3.4.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品牌
        3.3.4.3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水平
        3.3.4.4 通过推行营销贷款为着力点延伸服务触角
    3.4 YG县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外部宏观问题
        3.4.1.1 供求错配
        3.4.1.2 信用环境较差
        3.4.1.3 农村金融知识薄弱
        3.4.1.4 利益风险补偿机制欠缺
        3.4.2 内部微观问题
        3.4.2.1 资金不足
        3.4.2.2 服务层次不全
        3.4.2.3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
        3.4.2.4 信贷业务创新不足
        3.4.2.5 产权改革步伐缓慢
第四章 YG县农信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外部宏观环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4.1.1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1.2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4.1.2.1 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环境
        4.1.2.2 要坚决打击和制止信用缺失行为
        4.1.3 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
        4.1.4 完善利益风险补偿机制
    4.2 调整YG县农信社内部经营策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4.2.1 强化资金组织工作
        4.2.2 拓宽服务层次
        4.2.2.1 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4.2.2.2 要提升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4.2.3 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4.2.3.1 深化信贷管理制度
        4.2.3.2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4.2.3.3 多措并举化解不良贷款
        4.2.4 加强新的信贷产品创新
        4.2.5 深化产权改革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理论
    第一节 金融生态理论
    第二节 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消费金融理论
    第四节 农村金融理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构建与理论设想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逻辑前提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组成结构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协同交换
    第四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的理论设想
第四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体系演进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消费金融体系演进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现状与特点
第五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要素研究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主体特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主体生态定位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环境因子分析
    第四节 基于中国农户消费价值下的中国农村消费生态模型
第六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体系生态演化力研究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资金生态循环
    第二节 中国农村正式制度下的农户消费借贷
    第三节 中国农村非正式制度下的农户民间借贷
    第四节 农户消费信用体系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协调度研究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第二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强主体强环境向主体环境协调发展
第八章 国际农村消费金融体系演进与比较
    第一节 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与模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模式
    第三节 国外先进经验总结与模式比较
第九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优化核心框架和具体措施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环境生态的宏观持续指导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结构规模的中观供给改造
    第三节 中国农村农户消费价值的微观需求升级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3)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创新点
    五、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庭农场概述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
        一、源自欧美国家的家庭农场释义
        二、中国式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家庭农场在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地位
        一、家庭农场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
        二、家庭农场在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节 发展家庭农场的适宜性分析
        一、家庭农场是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发展和创新
        二、家庭农场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
        三、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选择
第二章 家庭农场法律制度的历史追溯和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农村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经营制度:从私有家庭经营模式到集体经营模式
        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经营模式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政策和立法现状分析
        一、家庭农场政策考察
        二、家庭农场立法考察
    第三节 家庭农场发展的实证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一、家庭农场经营创新模式
        二、家庭农场实践现状考察
第三章 国外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法律制度的借鉴
    第一节 国外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法律制度的考察
        一、美国家庭农场法律制度
        二、日本家庭农场法律制度
    第二节 启示与借鉴
        一、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的重建
        二、社会资本下乡与农场反公司化冲突的化解
        三、推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四、家庭农场的环境保护义务
第四章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家庭农场法律制度研究的法学理论基础
        一、民事主体理论
        二、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的人权理论
    第二节 家庭农场法律制度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理论
        二、交易费用理论
第五章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的论争与主张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
        一、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身份限制
        二、家庭经营模式
        三、农业为主要经营业务
        四、适度经营规模
    第二节 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
        一、家庭农场法律地位论争
        二、家庭农场法律地位的认定
    第三节 家庭农场组织形式选择
        一、家庭农场与其他民事主体的兼容性
        二、工商登记强制原则与自愿原则的选择
        三、家庭农场工商登记与资格认定的甄别
第六章 家庭农场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一节 土地产权制度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一、土地产权制度奠定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
        二、家庭农场发展实践中的土地制度实施现状
    第二节 “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
        一、以土地产权细分为路径构建土地权利体系
        二、建立土地产权自由流转交易机制
    第三节 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不仅仅局限于“三权分置”
        一、“三权分置”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坐标的考量
        二、服务于农业经营创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
第七章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制度
    第一节 家庭农场扶持制度现状分析
        一、家庭农场扶持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家庭农场扶持制度评析
    第二节 健全家庭农场扶持制度
        一、完善家庭农场财政补贴制度
        二、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三、完善金融支持制度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技术推广和职业农民的培育
第八章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一、家庭农场发展有助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二、家庭农场实践发展呼吁法制保障
        三、家庭农场立法亟待完善
    第二节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加强家庭农场业主权利保障
        二、促进政策向立法的转化
        三、提高家庭农场的立法层级
        四、促进地方立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三节 完善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设想
        一、明确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
        二、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四、完善家庭农场扶持制度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机理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1.2 激励相容条件与参与约束条件
        2.1.3 路径依赖理论
        2.1.4 博弈理论
    2.2 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综述
        2.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2 关于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的研究
        2.2.3 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
    2.3 运行机理研究综述
        2.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3.2 关于农村普惠金融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2.3.3 关于农村普惠金融运行困境形成机理的研究
        2.3.4 关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运行机理的研究
    2.4 农村金融体系的相关研究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运行状况分析
    3.1 现行农村普惠金融的运行机制
        3.1.1 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机制的社会目标
        3.1.2 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机制的制度创新
        3.1.3 信息成本与激励相容问题的制度安排
    3.2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需求状况分析
        3.2.1 农户基本收支状况分析
        3.2.2 农村金融需求基本特征分析
        3.2.3 农村普惠金融需求层面存在的问题
    3.3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供给状况分析
        3.3.1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政策与措施
        3.3.2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情况概述
        3.3.3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层面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4.1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农业产业弱质性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
        4.1.2 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制约作用
        4.1.3 相关制度不健全对农村普惠金融纵深发展的阻碍作用
    4.2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4.2.1 逆向选择导致农村普惠金融排斥
        4.2.2 道德风险抑制农村普惠金融供给
        4.2.3 二元金融结构导致农村金融抑制
        4.2.4 理论模型结论
    4.3 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4.3.1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可及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2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与农村发展的实证分析
        4.3.3 实证分析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普惠金融运行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农村普惠金融模式的运行机理分析
        5.1.1 日本农村普惠金融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5.1.2 孟加拉国农村普惠金融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5.1.3 印度农村普惠金融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5.1.4 巴西农村普惠金融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5.2 国外农村普惠金融运行的政策支持体系
        5.2.1 财政税收政策
        5.2.2 金融货币政策
        5.2.3 金融监管政策
    5.3 国外农村普惠金融有效运行的经验
        5.3.1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必须适应本国国情
        5.3.2 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5.3.3 建立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保障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机理分析——基于博弈论
    6.1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普惠金融的运行机理分析
        6.1.1 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双方的基本博弈模型
        6.1.2 农业保险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博弈分析
        6.1.3 小组联保模式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博弈分析
        6.1.4 政府干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博弈分析
    6.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普惠金融的运行机理分析
        6.2.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博弈
        6.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路径的演化博弈分析
    6.3 新型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对接服务普惠金融的运行机理分析
        6.3.1 模型假设
        6.3.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3.3 新型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策略的动态演化
        6.3.4 演化博弈结论
    6.4 民间金融服务农村普惠金融的运行机理分析
        6.4.1 民间金融制度变迁博弈
        6.4.2 民间金融机构内部博弈分析
        6.4.3 民间金融机构与政府的监管博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合理规划政府干预的强度与路径
        7.2.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2.3 构建“多为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7.3 研究展望
附录Ⅰ:山东省农户借贷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Ⅱ: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三农”贷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三农”贷款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三农”贷款
        一、“三农”贷款的概念
        二、“三农”贷款的分类
        三、我国“三农”贷款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发展“三农”贷款的重要意义
        一、改善“三农”贷款难、贷款贵的现状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金融抑制理论
        二、风险分散化理论
        三、长尾理论
第二章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溧阳市支行“三农”贷款的实践
    第一节 历史演进
        一、农村信用联社阶段(2008年以前)
        二、农村合作银行阶段(2008年-2009年12月)
        三、江南银行成立以后(2009年12月-2014年12月)
    第二节 基本现状
        一、市场地位
        二、主要产品与服务
        三、相关制度与操作流程
    第三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三农”的金融生态环境差
        二、“三农”信贷产品问题多
        三、“三农”贷款的管理落后、制度不够完善
第三章 国内外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一、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三农”贷款
    第二节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三农”贷款
    第三节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
        一、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概况
        二、农村小额贷款模式
第四章 改进江南银行溧阳市支行“三农”贷款的对策
    第一节 主动参与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圈
        一、建立乡村金融服务站
        二、与政府协作引导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
        三、与其他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分散贷款风险
    第二节 创新“三农”融资方式
        一、设计出合理的“三农”贷款产品
        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三、为“三农”引入多种融资方式
    第三节 加强信贷管理和从业人员管理
        一、提升信贷管理水平
        二、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研究——基于山东省邹城市龙头企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必要性
    (一) 农业龙头企业的弱质性
        1. 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
        2.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弱质性。
    (二) 粮食主产区的特殊性
        1. 粮食主产区较之非粮食主产区具有明显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区域优势。
        2. 粮食主产区在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 粮食主产区长期存在着粮食生产与加工之间转化的不同步以及利益损失等问题, 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普遍存在。
        4. 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多, 对金融机构的需求旺盛。
    (三) 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个案
        1. 解决了部分融资难题, 促进邹城市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升级。
        2. 助推了邹城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
        3. 推动了邹城市农业保险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担保体系的不断健全。
二、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途径
    (一) 通过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支持
        1. 粮食主产区绝大多数的农业龙头企业主要借助银行体系进行传统的信贷支持。
        2. 粮食主产区部分龙头企业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支持, 其中约有90%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来自于农信社。
    (二) 通过“订单+金融”的模式进行金融支持
    (三) 通过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四) 通过担保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进行信贷担保
三、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支持所遇瓶颈
    (一) 粮食主产区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
    (二) 粮食主产区金融机构布局较少, 金融机构网点收缩, 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完善
    (三) 金融机构谨慎性原则与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相矛盾
    (四) 粮食主产区涉农金融产品较少且缺乏创新, 制约农业龙头企业直接融资
    (五) 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发展停滞不前, 加剧了农业金融供给紧张
    (六) 粮食主产区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四、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思考与建议
    (一) 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各银行改革,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 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 完善粮食主产区龙头企业的信贷战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创新粮食主产区涉农金融服务,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五) 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需求的农业保险模式, 完善信贷担保体系

(8)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研究 ——农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金融排斥理论
    2.2 金融介入理论
    2.3 金融约束理论
    2.4 金融创新理论
第三章 衡阳县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概述
        3.1.1 小额信贷的产生、发展及理论研究进展
        3.1.2 小额信贷对我国扶贫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3.2 衡阳县小额信贷主流模式及其优缺点
        3.2.1 衡阳县小额信贷的主流模式
        3.2.2 衡阳县小额信贷主流模式的优缺点
    3.3 衡阳县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发展空间分析
        3.3.1 衡阳县小额信贷的需求现状分析
        3.3.2 衡阳县小额信贷发展空间分析
    3.4 衡阳县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不平衡原因分析
    4.1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小额信贷投放不足
    4.2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多样化发展
    4.3 农村金融体系内生和外生性矛盾深化
第五章 世界及中国其他地区小额信贷实践状况和经验借鉴
    5.1 国外小额信贷实践状况及经验借鉴
    5.2 中国其他地区小额信贷实践状况及经验借鉴
第六章 满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的信贷政策建议
    6.1 宏观上金融政策创新
        6.1.1 加快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6.1.2 加强农业发展银行改革
        6.1.3 加强小额信贷财税支持
        6.1.4 健全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及制度体系
    6.2 微观上金融机制创新
        6.2.1 小额信贷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6.2.2 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
        6.2.3 业务人员培训,完善其配套措施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策略转变让支农更“给力”——湖北省郧县农信社分类营销支农模式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围绕基础产业打造农业精品
围绕特色产业打造果菜精品
围绕加工产业打造龙头精品
围绕新农村建设打造集镇精品
围绕生态产业打造旅游精品
围绕资源优势打造矿产精品

(10)打造支农特色的精品银行——湖北省郧县联社创新支农方式的经验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思路:适应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
做法:打造一社一品精品项目
    围绕基础产业,打造农业精品。
    围绕特色产业,打造果菜精品。
    围绕加工产业,打造龙头精品。
    围绕新农村建设,打造集镇精品。
    围绕生态产业,打造旅游精品。
    围绕第三产业,打造矿产精品。
启示:与时俱进抓支农
    启示一:创新思路是前提。
    启示二:创新产品是活力。
    启示三:强化措施是保证。
    启示四:防控风险是根本。

四、樟木农信社倾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晖.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D]. 刘子源.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D]. 杨唯希. 山东大学, 2018(11)
  • [4]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机理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杨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5)
  • [5]深耕“三农” 细作小微 精准扶贫 倾力重点[J]. 崔联会. 前进, 2017(03)
  • [6]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三农”贷款研究[D]. 史振杰. 南京大学, 2016(06)
  • [7]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研究——基于山东省邹城市龙头企业的调查[J]. 张思奥,沈道权. 生产力研究, 2015(06)
  • [8]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研究 ——农户视角[D]. 胡利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策略转变让支农更“给力”——湖北省郧县农信社分类营销支农模式纪实[J]. 邱世华,贺东颠,段白龙. 中国农村金融, 2011(13)
  • [10]打造支农特色的精品银行——湖北省郧县联社创新支农方式的经验与思考[J]. 邱世华,贺东巅,段白龙. 中国农村金融, 2011(09)

标签:;  ;  ;  ;  ;  

樟木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