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公路路边榕树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

榆林公路路边榕树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

一、玉林公路行道树小叶榕虫害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鞠蕊[1](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景观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行道树绿化景观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形象展示窗口。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行道树景观营造,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现状景观存在树种重复化、配置方式单一化、管理养护强度不够等问题。目前,针对于重庆地区行道树绿化景观的相关研究甚少,且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存在特殊性,鉴于此,本研究针对重庆市中心城区开展行道树绿化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城市行道树相关概念辨析、基础学科理论梳理以及行道树绿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107条道路中共141条样带的行道树绿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绿化现状、栽植形式、配置模式、道路空间属性等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行道树现状所存在的问题。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调研中所出现的行道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现状优势行道树种,并通过资料整理出适宜重庆地区配置的优势树种。研究运用SBE法-SD法对42个道路样带行道树景观进行美景度评价,并对其进行景观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研究结果,提出重庆地区行道树绿化景观营造的优化策略以及模式推荐,为今后城市道路行道树景观建设和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现研究结果如下:(1)经现状调查统计样带内共有行道树44种,隶属24科38属,其中常绿树种共有23种,落叶树种共有21种,常绿落叶比例为1:0.91,行道树常绿落叶种数较为均衡。调查样带内出现的乡土行道树共计33种,引种行道树共有11种,乡土引种数比例为1:0.33,乡土树种应用广泛,地带性特征明显。经物种应用频次分析得到,小叶榕、黄葛树、香樟、银杏、广玉兰、紫薇等极常见树种应用范围广泛,而部分树种如丝葵、假槟榔、塔柏等偶见树种出现频度极少,物种丰富度有待提高,整体存在重复化、单一化的现象。行道树观赏特性方面,以观花、观叶类树种占比较大,观果、观干类树种构成较为欠缺,季相景观呈现以春夏季观花、秋冬季观果和观叶为主,整体景观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要色调,色彩丰富度还有待加强。(2)行道树景观配置方面,以绿带结合树池的栽植形式应用最为广泛,其次为树池式和绿带式栽植,以常绿落叶树种结合的混交配置模式占比最大。行道树景观管理养护,主要从修枝截杆、病虫害防治、主干加固以及养分补充方面进行,以主干道养护强度最大,支路养护强度最小,整体范围内的后期养护工作有待提高。种植规范性方面,支路行道树种植不规范性情况最为严重,存在植株间距过小、与市政设施及建筑距离过近、种植池及种植带宽度过窄等问题。经笔者问卷走访调查统计,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重庆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存在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配置形式雷同、缺乏变化等问题,整体景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行道树绿化种综合评价中,构建以行道树的景观性、抗逆性、实用性以及经济性四大类作为准则层,下设15个指标层,权重体系按AHP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建立重要性分析体系。在准则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计算中,经过一致性检验,得出各自相对权重值W,从权重计算结果分析。根据选择评价结果将其按等级划分,其中等级为优秀的树种共11种,推荐为骨干树种;评价等级为良好的树种共15种,推荐为基调树种;评价等级为一般及较差的树种共18种,列为一般树种。通过资料搜集整理,按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进行总结,推荐了适宜重庆地区栽植的优势树种。(4)行道树绿化景观评价中,研究表明园林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评判者,对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的审美和评价,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对样本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到不同等级道路的调查样带中,以主干道样带的SBE标准化值得分最高,支路最低;不同竖向层次结构样带中,以乔灌草层次结构得分最高,单一乔木结构得分最低。结合SD法景观因子评价,得到美景度回归模型,模型为SBE=-1.309+0.067×X2+0.195×X3-0.046×X4-0.088×X5+0.140×X6+0.155×X7+0.219×X8-0.137×X9。研究表明行道树绿化景观美景度模型中,植物形态美感、绿视率、特色感、景观协调性、空间感与美景度成正比,色彩丰富度、层次感与美景度成反比。(5)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和相关评价结果,对重庆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景观提出营造优化策略。从景观生态功能层面提出:增加应用种属数量,提高绿化树种多样性;优化常绿落叶树种比,打造夏遮冬透的行道树景观;增加优势乡土及地带性树种应用,提高生活型结构丰富度;丰富竖向景观层次,提高配置形式多样性。从景观美学功能层面提出:打造重庆地域特色景观,塑造城市名片;加强植物景观艺术手法运用;丰富季相景观及观赏特性。从景观行为心理学层面提出,创造尺度适宜、为人所用的植物景观。从空间尺度、视觉动态、色彩韵律、时序变化及环境关系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优化要点。最终从不同平面布局形式、竖向层次结构、功能需求、道路等级以及山地地形特征角度,分别提出了景观营造优化策略。

唐品川[2](2021)在《广州市绿道系统木本植物多样性与主要生长指标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道系统是重要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木本植物群落是绿道系统的主体,对维护健康和稳定的绿道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缓解环境污染、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削减热岛效应、串联景观破碎化等“城市病”方面,城市绿道扮演了特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开展以绿道系统为基调构建的城市绿色景观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和生长指标特征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分布于广州市11个区的绿道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地调查观测为主,结合研究范围内卫星影像图资料与GIS、Python等技术,提取量化结构指标并通过SPSS等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对主要树种组成、开花时间特征、本土植物使用情况、生长状况(胸径、冠幅、树高、枝下高、健康状况)等开展综合分析;并通过建立木本植物生长参数的关系模型回归方程,探索绿道木本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57处绿道样地和6441株乔木的调查显示,广州绿道乔木种类有83种,隶属于38科68属;其中本土树种52种,隶属于27科48属。观花植物种28种;花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如6、7和8月份分别有15、14和12种。从应用频度看,广州全市绿道优势乔木植物主要有细叶榕、羊蹄甲、高山榕、杧果等,应用树种较为丰富,景观效果较好。全市范围内乔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和平均枝下高分别为7.1 m、30.7 cm、4.8 m和2.6 m。各区乔木胸径层次均衡,整体树高集中分布于5-10 m之间。从广州市各区绿道植物重要值统计来看,广州市域水平上绿道植物重要值前五位的都为本土树种(使用率占总数的73%),但部分乔木树种运用频率较高导致群落组成单一(如细叶榕在荔湾区应用频度最高为48%)。荔枝、龙眼、大花紫薇、秋枫、美丽异木棉分别为增城、从化、番禺、黄埔、海珠重要值前五种的植物。(2)9种广州绿道常见树种(香樟、高山榕、荔枝、木棉、小叶榕、非洲楝、杧果、糖胶树和凤凰木)生长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1)各树种胸径对冠幅的直接通径系数均呈现显着正效应,且直接作用明显大于间接作用。冠形率、树冠率根据树种区别有不同影响作用。(2)多数植物样本胸径与树高的成对数据呈线性相关。胸径28 cm时预测树高在5 m以下的仅有荔枝,5-7 m的有香樟、高山榕、非洲楝、杧果、凤凰木,7 m以上有木棉、小叶榕、糖胶树。(3)以胸径28 cm为基准,通过胸径与冠幅的线性关系分析,胸径28 cm时预测冠幅尺度均超过3.5 m,其中小叶榕、杧果、糖胶树、凤凰木超过4 m。(3)广州绿道植物根系和病虫害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山榕、小叶榕等桑科榕属树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根系扩张,影响在绿道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发现病虫害树种株数为442株,约占总调查株数的5%,发生病虫害株数前十的树种为小叶榕、凤凰木、高山榕、木棉、杧果、香樟、羊蹄甲、秋枫、腊肠树、白兰。总体上,广州绿道树木长势较为良好,病虫害情况较少,但也需要加强后期病虫害防护措施。为避免绿道植物群落同质化现象,建议后续加强绿道系统监测,丰富植物景观,优化植物配置,改善植物生长状况等,提升广州市绿道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本研究开展绿道监测和评价工作,有助于优化城市人居生境条件,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质量,监测城市林木动态生长状况,促进人工林群落往近自然化方向演替,有望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绿道系统后续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

廖堂贵[3](2021)在《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园林苗木是环境绿化、景观打造、居室美化的重要材料,其产业化生产,对当地经济、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归纳、资料收集、数据整合分析,深入分析了2017~2018年南宁市的苗圃持有量和规模,苗木种数、数量、质量、类型,2018年的苗木价格,2009年以来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科研成果,对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发展趋势进行论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截至2018年底,南宁市园林苗圃共有806家,71%的苗圃集中在兴宁区,58%的苗圃为小、中型苗圃(面积<20 hm2),与2017年相比,苗圃总数量和大型苗圃数量均有增加。(2)2018年南宁市培育的绿化苗木628种,其中乔木、灌木、地被为主要类型,分别占33.28%、28.66%、25.00%,乔木、灌木、地被苗木数量分别为51.6、146.8、403.6万株,与2017年相比,2018年乔木、灌木、地被苗分别售出70%、33%和50%的库存。(3)2018年南宁市苗木质量不高,70%以上的苗木品质一般,优质苗木仅有0.32~0.70%,小苗多,大苗少,地径5 cm以上的苗木占比仅为1%~11%,与2017年相比,质量等级为良的乔木、灌木、地被苗木数量增加了14~25%。(4)2018年南宁市苗木以容器苗为主,50.79%的乔木苗为容器苗,97%以上的灌木和地被苗木均为容器苗。与2017年相比,乔木容器苗占比增加。容器育苗方法推广效果好,容器苗占苗木总量比例稳步上升。(5)南宁市园林苗木报价低于广东。(6)导致南宁市园林苗圃规模和数量变化、苗木数量变化的原因分别为:南宁市“十里花卉长廊”建设已现成效,带动苗圃数量增长,苗圃生产“小、杂、乱”的经营模式得到改善;南宁市开展了两大市政项目:南宁市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建设,带动2018年各类苗木的库存售出。(7)南宁市苗木生产存在以下问题:小、中型苗圃居多,难以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苗木种类多而杂乱、质量低;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科研发展滞后。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促进苗木生产集约化、提升育苗技术、制定行业标准、改进销售方式、加强科研投入与建设、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加强苗木数字化方面改善园林苗木生产存在的问题;(8)预测南宁市乡土树种、秋叶植物、彩叶植物、观花植物、棕榈科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攀援藤本苗木需求量将会增大;技术上来说,园林废弃物作为园林土壤改良剂的技术将会是南宁市育苗技术攻关的热点之一。

欧攀[4](2020)在《乐山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分析及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各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其景观不仅是城市景观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的风貌展示。而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道路景观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美化城市环境,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凸显城市特色及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得城市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城市绿化景观的探索对城市绿化景观具有重要的设计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为更好建设城市绿化景观,本文选取乐山主城区新城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国内外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使用者动态视觉特性、绿化带设计相关理论,通过资料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法,分析了乐山主城区新城道路人行绿化带和分车绿化带植物景观配置现状。根据分析得出乐山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存在绿化景观整体性缺乏、乔木生长空间不足、绿化带景观可识别性弱、四季景观缺乏等问题。其中春华路中段、龙游路北段、鹤翔路、嘉定中路等8条道路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文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实现城市绿化化零为整,打造兼具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的目标,在改造设计中融入乐山“海棠香国”特色,通过各类植物的搭配让城市形成“红、紫、黄、绿”的四季景观,并对问题突出的道路进行标准段改造设计。文中对乐山主城区新城的调研及改造策略旨在为其他设计师提供乐山道路绿化带植物配置情况提供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以期望为更好地建设乐山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罗维[5](2020)在《成都市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连接各个城市的交通枢纽,除了日常的交通出行,还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道路绿化能充分发挥其交通功能和生态效益,不光需要合理的规划布局和有效的植物配置,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其后期养护管理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并选择层次分析法,建立道路绿化养护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高新南区使用的道路绿化植物有46种,其中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种类相当,均为8种;常绿灌木有14种,落叶灌木仅1种;草本12种,木质藤本3种,基本实现了乔灌草藤的有机结合。(2)道路绿化存在植物生长不良、修剪不整齐、病害虫害、杂树杂草、杂物垃圾、人为破坏、泥土裸露等问题。(3)选择影响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植物健康性、道路环境观赏性、道路环境、养护管理4大类的14个指标进行道路绿化养护管理评价,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该区域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考核工作中。(4)根据实地调查和评价结果,分析养护管理好的路段的养护管理经验。(5)通过调查,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建设和养护存在以下问题:规划、施工、养护三个环节严重脱节;存在重建轻养的现象;养护人员少、工作量大、专业素质低;养护方式落后;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绿化相关的法律法规。(6)针对道路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王璐瑶[6](2020)在《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而鼓浪屿作为我国又一个申遗成功的历史文化节点,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我国灿烂文明的重任,这种传承与发扬是多维度的,饱含文物、建筑、景观整体风貌,而鼓浪屿植物景观作为形成鼓浪屿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植物景观含着重要的遗产价值,符合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标准,是遗产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鼓浪屿的遗存本体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矛盾,如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之间、文物保护与植物景观之间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找到矛盾的成因不应局限在当下,而应客观的分析鼓浪屿的从古至今历史演替过程,从系统整体寻求问题根源出发,从而协调鼓浪屿庞大又复杂的文化遗产内容,找到凸显并保护鼓浪屿遗产价值的植物景观发展方向。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方法入手,结合植物景观特性。再以分析鼓浪屿历史发展过程为出发,从历史文献中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成因,从鼓浪屿整体风貌、空间构成当中了解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结合现状调研成果与相关法律规范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主要矛盾,通过植物景观要素,再融汇遗产保护、植物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协调鼓浪屿文化遗产地各遗产要素与植物景观间的关系,形成以植物景观特色为重要组成的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特色风貌,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并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植物景观保护与营造策略,为鼓浪屿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鼓浪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研究鼓浪屿植物景观的历史沿革并提出针对性的植物景观营造与管养策略,不仅能够为我国各文化遗产地特色风貌的修复与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还将以此为开端展示植物景观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发挥积极作用。

李雯雯[7](2020)在《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属于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一直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居民在其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经过多年生产和生活,与各地各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村落景观,也由此构成了绚烂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大部分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在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研究重点落在村落的物质层面,尤其集中在对当中单体的保护,而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整体研究缺乏重视。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浪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个快速更新发展的时代中变得格格不入,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思考:文化是民族村落的精神核心,如何合理传承民族优良文化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兼顾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实现文化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新的研究挑战。本文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下称连山县或连山)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传承和发展当地壮族、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为根本目的,对当地文化景观基础进行详细地系统性研究,经过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的各种类型及典型代表的表达形式和价值特性,指出当地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尝试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的原则与策略。基于对研究背景的分析,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研、案例解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以“文化景观”概念为出发点,基于村落文化空间、生态文化保护等理论基础,结合大量的调研资料,对连山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空间形态、传统建筑特点、民间传统习俗、特色民族符号、民族民间信仰等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详细解析,总结出其重点价值与特性,提出目前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各项挑战。然后根据实例研究中传承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各类典型文化景观的活态利用及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如保护和营造自然信仰空间,分析和利用植物景观资源的、传承和创新生活文化空间、挖掘并运用符号文化景观、在景观设施中融入地域性表达等多种方法。最后,由对传承和发展途径进行总结,上升到原则和策略的探究,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和保护应秉持完整保护原则、动态弹性原则、延续性原则和人性化原则;总结归纳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一是注重空间形态的更新发展,二是村落建设中融入地域性设计,三是加强传承载体的保护管理,四是完善传统文化管理及推广。连山的壮乡瑶寨不仅是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更是孕育着当地千年文化的物质空间,其景观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通过上述研究,丰富了连山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特性研究,同时提供合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建议。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发展以当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得以完整保护为基础,实现以保护促进传承,以传承促进发展,全面促进连山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景一敏[8](2020)在《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重庆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社区公园是与公众生活最为密切的绿色开放空间,对居民户外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城市公园绿地总体分布不均衡,如老城区范围内社区公园分布较散,面积规模较小,新城区社区公园建设不足。部分社区公园规划设计和公园管理等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公园使用情况不尽人意,如此便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浪费。使用后评价法(POE)是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已经规划设计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的项目,利用科学规范的方式收集使用者在使用过后的评价数据,通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进行系统规范的评价。近些年来,POE的研究领域已涵盖建筑、综合公园、城市广场等设计,有助于了解使用者需求,改善项目设计质量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北碚雨台山公园、城市文化休闲公园、嘉陵村社区公园、江湾公园、韵动社区公园和回龙桥体育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现状预调研,构建北碚社区公园评价体系,包括使用者活动情况特征要素、环境要素和使用者要素。运用使用后评价法(POE),对调研公园中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出使用者的活动情况特征,包括分布特征、活动规律以及行为模式等;分析调研公园的环境要素情况,包括场地规划、景观设计、服务设施和管理维护四个方面,发现各要素在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对调研公园使用者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满意度评价进行调查分析,全面获得使用者对公园活动场地要素、景观质量要素、服务设施要素、环境氛围要素和管理维护要素的主观感受与评价。对六个社区公园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类比,归纳总结出北碚社区公园建设存在的优点与不足:社区公园的环境氛围整体普遍较好,但存在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功能空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此外发现相对于老旧社区公园,新建类和改造类社区公园的公园管理水平较好、植物景观更为丰富。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有针对性提出北碚区社区公园建设在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的优化设计基本原则: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整体性原则;保证使用者到达便捷的可达性原则;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感的安全性原则;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的人性化原则;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性原则。基于以上原则提出优化策略包括:(1)活动场地优化设计:活动场地的功能分区和地形均可以影响使用者的活动内容,功能分区方面多样性复合,从休闲交流类活动场地、文化娱乐类活动场地和运动健身类活动场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次,结合地形地貌与活动内容布置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应与场地地形相契合。(2)景观质量优化提升:丰富植物景观,结合不同活动对植物进行配置和布局;水景视公园情况可选择性设置;增设亭、廊等景观建筑和小品;园路结合地形分级设计,组织科学的活动路径,同时设置休憩设施辅助道路系统,满足使用者休憩娱乐、运动健身的活动需求。(3)服务设施优化设计:完善休憩设施,满足使用者休憩需求;丰富健身娱乐设施,满足各年龄段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增设卫生设施,布设与使用者分布相适应;增添照明设施,尽量能够灵活控制;完善标识牌、解说牌等信息设施,提高辨识度;融入便民设施和安全设施。(4)环境氛围优化提升:保持公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应用相关设计手法有针对性的防蚊,尽量减少公园蚊虫干扰。(5)管理维护优化提升: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及时维护、更新园内设施;推广社区公园数字化管理。从活动场地、景观质量、服务设施、环境氛围和管理维护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社区公园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王可[9](2020)在《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恶化的城市环境要求以树木为主体的城市植被发挥更稳定生态服务功能,城市间及市内不同区域间全面、准确、高效的评价比较是管理决策的基础。以往研究多局限在特定城市或区域,难以准确揭示其普遍规律。城市街景大数据的普及为快速、大范围、广域的城市植被普查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基于百度街景选取全国35个主要城市,共设置88632个样点,调查每块样地行道树树种组成、相对多度和垂直结构。据此,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北方、南方、青藏和西北)城市森林行道树特征差异,并对比文献,提出建议。初步结论如下:(1)基于街景调查我国35个城市的常用行道树共99种,最常见的是杨树(Populus spp.)、柳树(Salix spp.)、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松树类(Pinaceae)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依据10/20/30经验法则,仅有昆明和桂林城市森林在种的水平上配置较为合理,其他城市植物配置均不合理,尤其克拉玛依市的杨树相对多度高达61.2%,长沙市和杭州市的樟树比例超过树种总数的50%,单个树种优势明显。(2)我国南方城市行道树种多选用阔叶树如香樟,北方和西北城市行道树则以杨树为主,青藏地区行道树以柳树和针叶树为主。单树种优势明显,超过23%,四个区域行道树树种水平上配置均不合理。城市中主要树种与以往树种组成研究差异较小,均达到一致性,仅有8个城市一致程度不够理想(一般一致性)。并且在树种相对多度方面,本研究填补了对22个城市树种相对多度的空白,对13个城市扩充了研究范围和样点个数,使得数据更加可靠。(3)我国35个城市内的垂直结构并没有显着差异,多数城市乔灌草组合的比例远多于其他组合形式。在地理区域上,城市乔灌草三层结构的比例均高于本地区其他组合形式,超过45%。乔灌草的整体评分差异较小,呈现出趋同性,草原荒漠区有别于当地气候顶级植被结构。灌木结构比例较低,均不超过0.7%,各地区应该加大灌木的种植,减少裸地的比重,构建基于自然的低成本、高效绿化方案。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前人的树种组成、相对多度和垂直结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补充,为我国合理规划城市森林和综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参数。

周恩志[10](2019)在《韧性城市视角下澳门城市绿地抗风灾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当前,在我国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高潮之下,隐藏了许多城市灾害频发的风险。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灾害危机、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韧性城市(Resilience City)”的理论观点,在城市防灾建设规划方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受到了业界的关注。华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遭受热带气旋(台风)灾害,城市绿地是其中受害最大的基础设施之一。如何在该地区减小台风灾害对城市绿地的破坏,提高绿地自身的抗灾能力,是该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选题背景基于上述两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检索和阅读,梳理相关研究概念并综述韧性城市理论与城市绿地防灾实践的发展动态,分析总结华南沿海城市绿地抗风灾技术方法和相关实践经验。2、详细分析华南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特性及城市绿地抗风灾的影响因素,结合澳门城市绿地遭受风灾的调研信息,概述其城市绿地建设现状和在抗御风灾方面存在的问题。3、选取澳门为实证研究对象,针对台风“天鸽”后澳门城市绿地的受灾现状,就恢复重建绿地景观和提升抗风灾能力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华南沿海地区城市绿地抗风灾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城市街道的规划走向应尽量避免与台风季节的盛行风向平行,以减少台风对城市绿地的侵害。(2)城市绿地的设计布局应从绿地选址、光照、土壤及种植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充分考虑。(3)绿化树种选择应对植物的材性因素、形态因素、根系因素和抗病虫害能力作综合评估。(4)应加强绿化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城市绿化的养护经营技术水平。(2)通过全面普查澳门城市绿地遭受强台风“天鸽”后的受损情况,针对其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中的存在问题,提出城市绿地布局形式、植物生长立地条件、绿化树种选择和养护经营措施是影响城市绿地抗风灾水平的主要因素。(3)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澳门具体实际,就恢复重建澳门城市绿地景观和提升抗风灾能力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从绿地布局、树种选择、种植方式、土壤改良、山体边坡修复、养护管理和古树名木的维护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绿地抗风灾的规划对策。迄今为止国内有关城市绿地的防灾研究大多聚焦于如何利用绿地作为防灾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很少关注城市绿地本身也需要防灾的现实问题。本文研究成果填补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一个盲区,通过探索城市绿地抗风灾的实用技术方法,对沿海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借鉴。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二、玉林公路行道树小叶榕虫害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林公路行道树小叶榕虫害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景观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行道树绿化的时代需求
        1.1.2 山地城市行道树绿化的特殊性
        1.1.3 重庆行道树绿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城市行道树
        1.3.2 城市行道树绿化景观
        1.3.3 城市行道树绿化景观相关名词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行道树绿化发展史
        1.4.2 行道树绿化树种研究
        1.4.3 行道树绿化景观评价研究
        1.4.4 行道树绿化景观营造研究
        1.4.5 重庆地区行道树绿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范畴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生态学理论
    2.2 园林植物学理论
    2.3 植物景观营造
    2.4 园林绿化树种综评价
    2.5 植物景观评价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物资源及绿化概况
        3.1.4 重庆行道树绿化景观特征
    3.2 调研方案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内容
        3.2.3 调研方法
        3.2.4 指标计算
    3.3 调研数据分析
        3.3.1 行道树物种组成分析
        3.3.2 行道树种类应用频度分析
        3.3.3 行道树种类生长势分析
        3.3.4 行道树观赏特性季节构成分布
        3.3.5 行道树绿化景观配置情况分析
        3.3.6 行道树绿化管理养护
        3.3.7 公众满意度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树种综合评价
    4.1 评价对象选取
    4.2 评价体系建立
        4.2.1 评价指标选取
        4.2.2 评价指标修正
        4.2.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值及一致性检验
        4.2.4 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行道树种评价过程与结果
        4.3.1 指标层的量化评估
        4.3.2 行道树评价结果
    4.4 优势行道树种推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BE法和SD法行道树绿化景观评价
    5.1 行道树绿化景观美景度评价——SBE法
        5.1.1 评价对象选取
        5.1.2 评价样本信息获取
        5.1.3 景观评判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1.5 评价结果分析
    5.2 行道树绿化景观因子评价——SD法
        5.2.1 形容词对和评价尺度的确定
        5.2.2 调查对象选取
        5.2.3 数据处理
        5.2.4 各景观因子评分
    5.3 建立景观质量评价模型
    5.4 样带行道树绿化景观配置模式分析
        5.4.1 不同等级道路行道树景观配置模式分析
        5.4.2 不同竖向结构行道树景观配置模式分析
        5.4.3 优秀行道树景观配置模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6.1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景观优化途径
        6.1.1 景观生态功能层面的优化
        6.1.2 景观美学功能层面的优化
        6.1.3 景观行为心理学功能层面的优化
    6.2 行道树绿化景观优化要点
        6.2.1 空间尺度
        6.2.2 视觉动态
        6.2.3 色彩韵律
        6.2.4 时序变化
        6.2.5 环境关系
    6.3 重庆市行道树景观营造优化策略
        6.3.1 按不同平面布置形式的优化
        6.3.2 按不同竖向层次结构的优化
        6.3.3 不同功能需求行道树景观营造优化
        6.3.4 山地地形特征下行道树景观营造优化
        6.3.5 不同等级道路行道树景观营造优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重庆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现状调查原始数据记录表
    附录2 重庆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现状调查统计表
    附录3 重庆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树种名录
    附录4 重庆中心城区行道树数量特征分析表
    附录5 行人满意度及景观偏好问卷调查
    附录6 道路绿化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7 行道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8 重庆中心城区道路行道树绿化景观样带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2)广州市绿道系统木本植物多样性与主要生长指标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解析
        1.1.1 绿道概念与功能
        1.1.2 绿道分类
        1.1.3 木本植物群落特征与生长指标
        1.1.4 植物多样性与景观
        1.1.5 绿道系统植物性状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绿道系统研究与建设进展
        1.2.2 植物群落调查与营建的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框架
3 研究区概况、范围和研究方法
    3.1 广州市整体概况
        3.1.1 区位及面积人口
        3.1.2 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3.2 广州市绿道网络建设概况
    3.3 样地选择
    3.4 研究方法
        3.4.1 数据调查获取
        3.4.2 数据分析方法
4 广州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4.1 绿道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4.1.1 植物物种组成特征分析
        4.1.2 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2 木本植物花期特征分析
    4.3 植物重要值分析
5 广州市绿道植物主要生长指标分析
    5.1 常见种冠幅通径分析
    5.2 常见种胸径-树高回归模型分析
    5.3 常见种胸径-冠幅回归模型分析
    5.4 常见榕属树种根系分析
    5.5 植物病虫害情况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建议
    6.2 创新点
    6.3 存在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广州市绿道系统植物名录表
附录 B 广州市绿道系统植物调查表
附录 C 广州市绿道系统常用树种图
附录 D 广州市绿道野外调研实景照片
作者简介

(3)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特点及其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1.1.1 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特点
        1.1.2 园林绿化苗木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1.2 国内外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现状
        1.2.1 国外园林苗木生产现状
        1.2.2 中国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现状
    1.3 广西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现状
    1.4 园林苗木行业发展机遇与苗木需求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归纳法
        2.3.2 资料收集法
        2.3.2.1 园林苗木生产数据收集与调查方法
        2.3.2.2 市政工程信息收集
        2.3.2.3 园林苗木生产科研相关资料收集
        2.3.2.4 专家意见收集
        2.3.2.5 南宁市公园园林植物信息收集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南宁市苗圃持有量与结构分析
        3.1.2 南宁市园林绿化苗木结构分析
        3.1.2.1 南宁市主要园林苗木种类
        3.1.2.2 南宁市主要园林苗木数量与质量结构
        3.1.3 南宁市园林苗木价格分析
    3.2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变化原因分析
        3.2.1 苗圃数量与规模变化原因分析
        3.2.2 苗木量与种数变化原因分析
    3.3 南宁市近年园林苗木生产科研成果分析
    3.4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小、中型苗圃居多,难以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
        3.4.2 苗木种多而质量低,管理缺乏长期规划
        3.4.3 科研发展滞后
    3.5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策略分析
        3.5.1 促进苗木集约化生产
        3.5.2 提升育苗技术
        3.5.3 制定苗木生产相关标准
        3.5.4 改进销售方式,提升市场优势
        3.5.5 加强科研建设与人才培养
        3.5.6 健全行业管理体系
        3.5.7 加快苗木数字化建设
        3.5.8 积极引导本土绿化植物应用
        3.5.9 合理规划市政工程,带动苗木销售与生产
    3.6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方向
        3.6.1 南宁市园林苗木需求趋势
        3.6.2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技术发展热点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
        4.1.2 2018 年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变化原因
        4.1.3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4.1.4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趋势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乐山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分析及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分析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道路及其绿化景观综述
        2.1.1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2.1.2 城市道路绿地与绿化带的关系
        2.1.3 绿化带景观影响因素
        2.1.4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断面形式
        2.1.5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功能
    2.2 国内外城市道路绿化发展概况
        2.2.1 国外城市道路绿化发展概况
        2.2.2 国内城市道路绿化发展概况
    2.3 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选择
        2.3.1 道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2.3.2 道路绿化植物品种选择
    2.4 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
        2.4.1 城市道路绿化带静态景观设计
        2.4.2 城市道路绿化带动态景观设计
    2.5 相关理论研究
        2.5.1 道路绿化动态景观视觉知觉理论
        2.5.2 生态学理论
        2.5.3 色彩理论
3 相关案例解读
    3.1 深圳深南大道
        3.1.1 项目概况
        3.1.2 借鉴意义
    3.2 上海世纪大道
        3.2.1 项目概况
        3.2.2 借鉴意义
4 研究区域概况及绿化带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域位置及自然条件分析
        4.1.2 研究对象
        4.1.3 乐山市植物资源
    4.2 乐山市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植物特征分析
        4.2.1 道路绿化带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4.2.2 道路绿化带植物常绿与落叶比例分析
        4.2.3 道路绿化景观观赏性分析
    4.3 乐山市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分析
        4.3.1 快速路绿化带景观分析
        4.3.2 主干路绿化带景观分析
        4.3.3 次干路绿化带景观分析
    4.4 小结
        4.4.1 新城道路绿化带植物特征总结
        4.4.2 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优点总结
        4.4.3 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缺点总结
5 新城道路绿化带改造
    5.1 改造道路的选择
    5.2 改造设计目标
        5.2.1 实现城市绿化化零为整
        5.2.2 打造兼具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5.2.3 实现生态与经济结合
    5.3 改造设计原则
        5.3.1 整体性原则
        5.3.2 以人为本原则
        5.3.3 地域性原则
        5.3.4 交通安全性原则
        5.3.5 美学原则
        5.3.6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原则
    5.4 改造设计主题
    5.5 绿化带改造设计
        5.5.1 绿化带总体改造设计
        5.5.2 快速路典型道路绿化带改造设计
        5.5.3 主干路典型道路绿化带改造设计
        5.5.4 次干典型道路绿化带改造设计
    5.6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乐山市主城区新城道路植物调查表
附录2 乐山市主城区新城道路植物观赏特性分析表
附录3 乐山市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实景图

(5)成都市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综述
        1.3.2 道路绿化的作用
        1.3.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1.3.4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基本内容
        1.3.5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6 绿化养护管理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区域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区域
        1.4.1.1 研究区域选择原因
        1.4.1.2 研究道路概况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成都市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及养护管理现状
    2.1 成都市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建设概况
        2.1.1 成都市高新南区概况
        2.1.2 成都市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建设概况
    2.2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基本模式
    2.3 高新南区道路绿化日常养护内容
    2.4 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3 成都市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评价
    3.1 评价因子选择
    3.2 建立评价体系
    3.3 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评价分析
        3.3.1 确定权重
        3.3.1.1 确定权重的方法
        3.3.1.2 构建判断矩阵
        3.3.1.3 特征向量的计算
        3.3.1.4 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3.3.2 现场打分
        3.3.2.1 打分人员
        3.3.2.2 评分标准制定
        3.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3.3.1 评价体系权重的结果与分析
        3.3.3.2 信度和效度
        3.3.4 现场打分结果分析
        3.3.4.1 各指标的得分结果分析
        3.3.4.2 各道路总体得分结果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2 对策及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
        1.1.2 世界遗产中植物景观保护现状
        1.1.3 植物景观重要性
        1.1.4 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的植物景观保护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世界文化遗产
        2.1.2 遗产价值
        2.1.3 植物景观
        2.1.4 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要素
    2.2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2.2.1 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
        2.2.2 遗产地植物景观的认知与修复研究
        2.2.3 遗产地植物景观管养研究
        2.2.4 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
    2.3 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鼓浪屿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综述小结
        2.4.1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相关研究
        2.4.2 鼓浪屿相关研究
    2.5 案例分析
        2.5.1 法国凡尔赛历史遗产的植物景观研究
        2.5.2 德国世界文化遗产魏玛ILM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2.5.3 国内承德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过程
    3.1 公共地界形成前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2年以前)
        3.1.1 原住民的建设活动(宋元~1842)
        3.1.2 外来文化传播期(1842~1902)
    3.2 公共地界成熟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3-1938)
        3.2.1 相关组织
        3.2.2 庭园特色
        3.2.4 植物种植
        3.2.5 空间布局
        3.2.6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3 公共地界晚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41~1945)
        3.3.1 建设发展停滞
        3.3.2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4 解放后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相关概况(1945~至今)
        3.4.1 第一阶段:景城相依与城市社区(1940-1980)
        3.4.2 第二阶段:风景名胜区与旅游社区(1980-2000)
        3.4.3 第三阶段:人文回归与遗产社区(2000-至今)
        3.4.4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价值、特色、与现状问题
    4.1 鼓浪屿植物景观价值解读
    4.2 作为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4.2.1 自然环境的植物景观特色
        4.2.2 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特色
    4.3 作为非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4.3.1 宅前屋后植物景观特色
        4.3.2 建国后的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特色
    4.4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现状问题研究
        4.4.1 鼓浪屿植物景观理论研究的缺乏
        4.4.2 公众对鼓浪屿文化遗产地认识上的误区
        4.4.3 鼓浪屿自然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4.4.4 鼓浪屿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要素分析
    5.1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总体保护要求
        5.1.1 鼓浪屿保护定位
        5.1.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
        5.1.3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法规
    5.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要素分析
        5.2.1 “性”——定性选种
        5.2.2 “境”——所处境域
        5.2.3 “景”——意境景观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体系构建
    6.1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体系的原则
        6.1.1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6.1.2 最小干预原则
        6.1.3 可逆性原则
        6.1.4 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原则
    6.2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体系
        6.2.1 以植物群落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6.2.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分类
        6.2.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6.3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要求
        6.3.1 植物群落的遗产保护要求
        6.3.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6.3.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实施建议
    7.1 植物群落的保护实施建议
        7.1.1 保护监测:配合已有监测和风险应对系统进而建设
        7.1.2 多方宣传:提升植物景观保护意识
    7.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7.2.1 发展策略:优化提升,适应性改造
        7.2.2 社区动员:提高居民积极性,生活美景共享
        7.2.3 树楼一体:物质层面古树与建筑的矛盾解决
    7.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7.3.1 常见灾害:台风、病虫害威胁下的应对与预防
        7.3.2 鼓浪屿植物的修剪
        7.3.3 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的管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主观因素
        1.1.2 客观因素
    1.2 选题背景
        1.2.1 政策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
        1.3.3 关于广东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
        1.4.1 传统村落
        1.4.2 文化景观
        1.4.3 村落文化景观
        1.4.4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对象界定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分析框架
第二章 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解析
    2.1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概况
    2.2 连山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价值
    2.3 连山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
        2.3.1 周边环境景观
        2.3.2 村落形态布局
        2.3.3 各类空间景观
        2.3.4 符号文化景观
    2.4 非物质文化景观
        2.4.1 生活景观
        2.4.2 生产景观
        2.4.3 信仰景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山壮乡瑶寨传统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形势剖析
    3.1 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特点
        3.1.1 生态智慧性
        3.1.2 地域民族性
        3.1.3 文化兼容性
        3.1.4 整体延续性
    3.2 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村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动摇村落文化根基
        3.2.2 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解构村落文化景观
        3.2.3 规划管理的难题造成文化景观传承危机
        3.2.4 保护力度不足导致忽视非物质文化景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山壮乡瑶寨典型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发展具体途径
    4.1 自然信仰空间的保护与营造
        4.1.1 森林的保护与管理
        4.1.2 水环境景观的提升
    4.2 植物景观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4.2.1 植物使用情况
        4.2.2 基调树种规划
        4.2.3 骨干植物规划
    4.3 生活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创新
        4.3.1 居住空间
        4.3.2 公共空间
    4.4 符号文化景观的挖掘与运用
        4.4.1 符号文化景观元素提取
        4.4.2 符号文化景观元素运用
    4.5 基础景观设施的地域性表达
        4.5.1 地域景观元素与景观设施
        4.5.2 融入文化符号的设计实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
    5.1 保护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意义
        5.1.1 物质文化价值
        5.1.2 非物质文化价值
    5.2 地域性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特征
        5.2.1 生态性
        5.2.2 开放性
    5.3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的原则
        5.3.1 完整性保护原则
        5.3.2 动态弹性原则
        5.3.3 延续性原则
        5.3.4 人性化原则
    5.4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5.4.1 注重空间形态的更新发展
        5.4.2 村落建设融入地域性特征
        5.4.3 加强传承载体的保护管理
        5.4.4 完善传统文化管理及推广
    5.5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成果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福堂镇班瓦村民居测绘图
        1 号民居
        2 号民居
        3 号民居
    福堂镇杨氏宗祠测绘图

(8)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重庆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社区公园相关理论研究
    2.2 社区公园综合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3 北碚社区公园评价体系建构和调研实施方案
    3.1 北碚社区公园评价体系的建构
    3.2 北碚社区公园调研实施方案
4 北碚社区公园现状调研
    4.1 调查社区公园概况
    4.2 社区公园内行为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4.3 社区公园环境要素分析
    4.4 社区公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5 社区公园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5 北碚社区公园优化途径探讨
    5.1 北碚社区公园优化基本原则
    5.2 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北碚社区公园使用者调查问卷
致谢
发表论文及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

(9)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森林重要性
        1.1.1 城市森林
        1.1.2 城市森林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1.1.3 中国城市森林需求
    1.2 行道树的研究进展
        1.2.1 行道树的概念与特征
        1.2.2 城市森林行道树研究动态
        1.2.3 行道树贡献
    1.3 街景地图相关研究
    1.4 城市森林结构及研究趋势
        1.4.1 城市森林结构的研究
        1.4.2 我国城市树木垂直结构研究的趋势与特征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35个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
        2.1.2 基于街景植物种类数据获取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我国主要城市森林树种组成
        2.2.2 不同区域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
    2.3 讨论
        2.3.1 基于百度街景的行道树组成研究
        2.3.2 我国行道树组成的区域差异:与前人结果对比并补充了相对多度数据
        2.3.3 我国城市行道树树种配置合理性评价及未来城市树种选择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35个城市森林垂直结构差异分析
    3.1 研究地点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基于街景垂直结构数据获取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我国主要城市森林垂直结构频率分布与得分差异
        3.2.2 不同区域城市垂直结构频率分布与得分差异
    3.3 讨论
        3.3.1 基于百度街景的城市森林垂直结构研究
        3.3.2 城市森林垂直结构的区域差异补充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韧性城市视角下澳门城市绿地抗风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相关案例
    2.1 主要研究概念
        2.1.1 韧性
        2.1.2 韧性城市
        2.1.3 城市防灾
        2.1.4 生态修复
        2.1.5 立地条件
        2.1.6 城市绿地布局
    2.2 研究文献综述
        2.2.1 韧性城市理论
        2.2.2 城市绿地防灾研究动态
        2.2.3 华南沿海城市绿地抗风灾技术方法
    2.3 相关案例研究
        2.3.1 厦门鼓浪屿抵御台风“莫兰蒂”
        2.3.2 广州市抵御特大台风“山竹”
3 澳门城市绿地抗风灾情况调研
    3.1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特性
    3.2 影响城市绿地抗风灾的因素
        3.2.1 自然因素
        3.2.2 人为因素
    3.3 澳门城市绿地建设概况
        3.3.1 澳门半岛城市绿地建设概况
        3.3.2 澳门离岛城市绿地建设概况
    3.4 澳门城市园林绿地风灾受损情况分析
        3.4.1 调研工作内容
        3.4.2 城市绿地风灾受损情况分析
        3.4.3 城市绿地受灾树种分析
    3.5 澳门城市绿地抗风灾存在问题
        3.5.1 城市绿地布局形式
        3.5.2 园林植物立地条件
        3.5.3 城市绿化树种选用
        3.5.4 城市绿地养护经营
4 澳门城市绿地灾后修复规划对策
    4.1 城市绿地灾后景观修复规划对策
        4.1.1 城市绿地受灾等级分类
        4.1.2 灾后城市绿地景观重建与修复对策
    4.2 灾后城市绿地景观修复示范性设计
        4.2.1 街区绿地景观修复
        4.2.2 公园绿地景观修复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问题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玉林公路行道树小叶榕虫害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绿化景观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D]. 周鞠蕊. 西南大学, 2021
  • [2]广州市绿道系统木本植物多样性与主要生长指标特征研究[D]. 唐品川.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3]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D]. 廖堂贵. 广西大学, 2021(12)
  • [4]乐山主城区新城道路绿化带景观分析及改造设计[D]. 欧攀.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5]成都市高新南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评价研究[D]. 罗维.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6]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D]. 王璐瑶. 华侨大学, 2020(01)
  • [7]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研究[D]. 李雯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重庆北碚社区公园优化策略研究[D]. 景一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D]. 王可.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韧性城市视角下澳门城市绿地抗风灾规划研究[D]. 周恩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榆林公路路边榕树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