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服装机械的应用

超声波服装机械的应用

一、超声波服装机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励威[1](2021)在《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对电子设备和微波设备的需求增加,这些设备生出的电磁辐照对人类造成了深重的问题。因此,需要花费时间来保障人体康健免得有害辐射的侵害。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网状接触的形式产生的二维平面结构材料,并且在吸收电磁波方面具有高性能。许多实验已经证明石墨烯具有非常高的电导率。聚苯胺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非常稳定,并且具有很强的吸收电磁波的能力。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是通过无模板方式制备的,并应用于纺织品。这种工艺的特点是低试剂消耗和高安全性,研究无模板法这种简单的工艺,并探索这种制备方法是否可以改善未来织物的性能。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下面的一系列的工作:(1)聚苯胺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制备。通过运用无模板法使用不同溶剂来制备聚苯胺。用高倍电镜(SEM)观察不同有机溶剂对聚苯胺表面的影响,用去离子水、乙醇、乙腈、甲醇、乙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水杨酸溶液来制备聚苯胺,制备出了四种形貌的聚苯胺。通过形貌、分子结构、晶格和热失重等一系列分析,发现改变合成聚苯胺的溶剂除了对形貌有一定的影响,溶剂对聚苯胺其他性质的影响甚微。电导率差距并不大,基本都接近于0.1S×cm-1,(2)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作。从四种不同形貌的聚苯胺中挑出三种形貌突出的聚苯胺,往其中掺杂石墨烯。研究聚苯胺在聚合时的加入石墨烯对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聚合的影响。三种聚苯胺为:玫瑰花型、纳米棒型和空心微球结构。通过测试,观察到制备出来的材料依旧能保持作为聚苯胺时的形貌结构,导电性也比单一的聚苯胺要高很多,在0.29-0.35 S·cm-1之间。(3)制备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织物。将上述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制作成复合织物。经过观察发现织物上的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形貌依然保持自己的原本形貌,即玫瑰花型、纳米棒型、空心微球结构。分析探讨了三种组装了复合材料。通过高倍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分析样品形貌、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并使用矢量分析仪(VNA)分析三种样品的电磁屏蔽性能,频率8-13GHz的范围内,电磁屏蔽效能是0.15-2.92d B。

杨慧伶[2](2020)在《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和染色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羊毛是一种典型的蛋白质纤维,经常被加工成高档服装面料,具有光泽柔和、身骨挺阔、悬垂性好等特点。但羊毛纤维表面特有的鳞片层使织物在洗涤过程中由于定向摩擦效应而毡化收缩。同时,鳞片层也是羊毛染色过程中的主要屏障,使羊毛一般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染色,这个过程会对羊毛力学性能产生消极影响。为改善羊毛鳞片带来的问题,本课题采用低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来改善羊毛织物的防缩性能,并提高其润湿性能和染色性能。首先,选用不同的作用时间和输出功率对羊毛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分析其对羊毛纤维表观形貌、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处理后羊毛织物失重率、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机可洗”性能及风格。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层遭到刻蚀,部分鳞片脱落;羊毛纤维摩擦系数增加,定向摩擦效应下降。处理后羊毛织物失重率随作用时间和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增大,经纬向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优于未处理织物;当输出功率为200W、作用时间为120s时,羊毛织物松弛尺寸变化率和毡化收缩率都达到了国际羊毛局IWS TM31所规定的“机可洗”性能指标。对此条件下的羊毛织物进一步进行风格(KES)分析,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垂坠感、蓬松度、厚实感变好。其次,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明显改善羊毛织物的润湿性能。未处理羊毛织物接触角为141.6°,当等离子体处理的输出功率为100W、作用时间为120s时试样接触角达到最小,为33.3°。由XPS测试结果可知,在输出功率为100W、作用时间为180s时,O1s含量和O/C比最高,分别达到26.72%和0.47。织物表面的C-C/C-H的含量下降,C-O、C=O的含量明显上升。同时,处理过后的S(VI)含量明显增加,S(Ⅱ)含量下降,表明二硫键被等离子体打断形成了磺酸基(R-SO3H)。再次,将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羊毛织物染成黑色和特黑两种颜色,对其K/S值、匀染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表观得色深度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黑色和特黑的K/S值分别提高5.67%、24.67%。进行黑色染色后,匀染性变好;进行特黑染色后,匀染性变差。最后,将处理后的羊毛织物在恒温恒湿室放置15天、25天、35天后对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等离子体处理的时效性。经处理后羊毛织物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随放置时间的增加略有下降,毡缩率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放置35天后的羊毛织物仍具有优良的防缩性能;接触角随放置时长的增加无显着变化。与处理后未放置的试样相比,放置35天后羊毛织物表面O1s含量和O/C比下降21.06%、26.37%,黑色和特黑的K/S值分别下降1.52%、4.38%。

傅科杰[3](2020)在《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服装在穿着时会与皮肤直接接触,服装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在穿着时会使人体有化学暴露的风险。开发高效分析方法对纺织工业控制污染物以及消费者在使用中可能会暴露的有害化合物进行检测与危害性评估,同时为纺织服装商品的进出口和检验检疫提供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研究以纺织品中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检测与防控为研究目标,选择纺织生产中具代表性的酯类、酰胺类、甘醇类以及烯烃类广谱小分子溶剂的代表性化合物为目标物,以色谱法检测技术为支撑,以实现纺织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害残留检控为出发点,开展纺织品中小分子溶剂的残留检测与控制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纺织品中富马酸二甲酯残留的定量检测方法。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在优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参数和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萃取条件下提取织物中的富马酸二甲酯。以SIM选择离子(特征离子m/z 113)进行定性,外标法定量,目标物在0.1-2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85%~95%之间,RSD为2.8%~6.5%,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1mg/kg。2.探索建立了纺织品中酰胺类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检测分析方法。采用超纯水机械振荡法提取、反相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RP-HPLC法)分析与乙酸乙酯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两种方法测定了生态纺织品中二甲基甲酰胺(DMFa)、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3种有机残余溶剂的方法。同时采用了 Accuracy profile理论方法对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建立了超纯水机械振荡提取RP-HPLC检测方法,对DMFa、DMAc与NMP的检出限分别为3.7、9.3和8.7 mg/kg;建立的GC-MS检测方法对样品中DMFa、DMAc和NMP的检出限为5.0~8.4mg/kg。开发的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和精密性,灵敏度高,能满足REACH法规中SVHC限用物质清单对这三种物质的检测限量要求。3.建立了简便、快速地测定生态纺织品中乙二醇单甲醚(EGME)、乙二醇单乙醚(EGEE)、乙二醇甲醚乙酸酯(EMA)、乙二醇乙醚醋酸酯(EGEA)、二乙二醇二甲醚(DEGDME)和三甘醇二甲醚(TEGDME)六种有机残余溶剂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结果表明,本方法对6种目标物定量的线性范围为0.5~10.0 mg/L,回收率在90%~107%之间,样品检出限为3.4~5.6 mg/kg,满足商业检测要求。4.建立了 SC-CO2与超声提取干洗后衣物中残留PCE的前处理条件,确立了 GC-MS检测四氯乙烯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对常规纺织品的检出限值为0.9 mg/kg,毛皮服装的检出限为3.0 mg/kg,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等参数满足检测要求。通过模拟开放环境,研究了干洗后的各类服装材质中四氯乙烯的释放情况,并进行了负指数函数建模。研究表明干洗后聚酯和皮革中四氯乙烯的残留量较高,丝和棉材料吸附能力较低。通过密闭环境中分析温度、湿度及材质对纺织品中四氯乙烯挥发的影响,发现影响干洗后四氯乙烯残留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纤维材质,而环境温度与湿度对其释放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建立了 4种不同分子结构类型的小分子溶剂的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和准确性高,能满足准确快速地高效同时测定多种目前国内外技术法规中限用化学物质;(2)研究了服装干洗剂四氯乙烯在服装材料的残留与挥发特性。通过模拟服装实际存放环境实验分析了环境风速、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服装纤维材料对四氯乙烯的挥发和残留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干洗后四氯乙烯残留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纤维材质,而环境温度与湿度对其释放的影响较小。(3)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高效应用于纺织服装材料中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提取。通过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的工艺参数如夹带剂的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速等条件,引入了响应曲面法对各个参数的交互作用进行评价,研究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为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超临界CO2萃取提取和分析提供借鉴。

刘思寒,许君,马大力,沈雨生,马国富[4](2020)在《服装焊接工艺的关键技术及在服装领域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微电子与纺织服装结合的智能可穿戴服装是近期的科研热点之一,焊接封装工艺则为智能服装提供了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文章首先从焊接的基本原理分析入手,针对目前已实现工业化应用的3种技术——热焊接技术、超声波焊接技术和激光焊接技术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各种技术的原理,简要分析其各中不足;随后对目前市场上的胶条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主要加工参数对黏合层和材料层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焊接技术在纺织服装领域的最新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周敦峰[5](2019)在《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引入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小批量”、“短周期”、“多品种”以及“高品质”的服装市场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服装生产的效率,本文在服装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的基础上对服装吊挂生产线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又对服装吊挂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并将所设计的隐形二维码应用到了服装吊挂生产线的衣架进出站控制及物料搬运AGV导引上。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比较展现出了服装吊挂生产线在服装加工生产方面的优势,设计了本文服装吊挂系统的系统整体架构,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原理及所具备的功能,并对生产的工序进行了划分编排,分析了标准加工时间的构成并引入了计算公式来确定生产线时间节拍,最后分析了服装生产线平衡控制的目的,深入研究了工序合并的条件以及平衡控制的方式;(2)分别对衣架进出站、AGV以及隐形二维码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衣架进出站的发展历程、特点及方式等,又对AGV的特点、应用及导引方式进行了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了隐形二维码的技术特点、编码选择以及应用特性,探讨隐形二维码技术在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及AGV导引上应用的可行性;(3)对服装生产线中隐形二维码应用的相关技术原理进行了设计,根据材料声阻抗值不同的特性,设计了本文的新型隐形二维码以及针对这种新型隐形二维码的扫描系统及扫描方式,又分别对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以及AGV导引的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具体设计了这种隐形二维码导引的新型AGV;(4)根据理论分析与技术原理设计结果,分别对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隐形二维码导引的物料搬运AGV及服装吊挂生产线的实操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衣架进出站控制方法和AGV导引方案有效可行,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同时所设计的新型AGV对于服装吊挂生产线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起到补充作用,具备很高的市场价值;关于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实操教学的实验研究也为示范教学提供指导参考。

秦仕昊[6](2019)在《下肢矢状面运动的穿戴式软传感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人体下肢关节以矢状面运动为主,穿戴式下肢矢状面运动测量系统在医疗康复、影视动画、运动健身等领域前景广阔。当前主流的下肢运动测量系统存在运动空间受限、穿戴舒适性差等问题,硅橡胶软传感器是电容式柔性应变传感器,具有穿戴舒适、质轻、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本文基于硅橡胶软传感器探索下肢矢状面运动的穿戴式软传感测量技术,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依据下肢矢状面内运动测量要求,并结合硅橡胶软传感器的特点,进行穿戴式测量系统的整体设计。具体包括:分析人体下肢关节运动并建立下肢关节运动模型,论证软传感器用于关节测量的可行性。基于灵敏度最高原则确定软传感器位置;选择系统集成载体,设计集成工艺,实现系统集成;分析集成载体和软传感器自由度对系统测量的影响并设计定位标记点。分析并验证了软传感器系统检测模型作为电气参数优化的理论依据。设计新的滤波算法并通过实验优化相关参数,满足运动测量系统信号采集时间和动态响应时间要求。硅橡胶软传感器是整个测量系统的核心元件,为提高系统性能,本文对软传感器噪声屏蔽和制备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包括:研究了噪声源通过寄生电容影响软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作用原理,基于电屏蔽原理设计软传感器屏蔽结构,实验验证电屏蔽的有效性。针对下肢运动测量系统柔性和集成性要求,优化柔性电极材料和固化封装工艺。针对软传感器工艺缺陷,优化柔性电极的制备工艺和脱膜工艺,测试软传感器动态测量性能。标定环节是测量系统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面向工程应用,对下肢运动软传感测量系统的标定技术进行研究。基于图像法并通过Open CV图像处理算法实现下肢关节矢状面运动角度识别,完成标定及测量系统硬件和软件搭建,实现肢运动软传感测量系统标定。最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下肢运动测量系统实验研究,测试下肢运动测量系统在髋膝踝关节矢状面内运动检测方面的性能并进行误差分析。与商用Phase Space动捕系统比对分析,在步态和蹲起运动下满足标准差在5°以内,满足外骨骼助力和人机交互等多数场合要求。表明这种下肢运动软传感测量系统技术的可行性。

逯凯美[7](2019)在《芳纶1313织物的表面改性及其舒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性能纤维的广泛应用,芳纶1313作为一种本质阻燃纤维,经常应用于一些特殊行业如消防、军警、冶炼等领域,但由于芳纶1313的舒适性较差,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职业健康和使用舒适感;此外,在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下,人们对石化电力行业的劳保服装、赛车、老人小孩的难燃睡衣等日常生活用纺织品领域的安全防护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使防护面料兼具阻燃防护性和服用舒适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后整理改善芳纶1313织物的亲水柔软性,但由于芳纶1313分子链规整,纤维表面光滑,疏水性强,手感硬挺,直接进行后整理效果差,为获得良好的后整理效果,故对织物进行表面改性,以使其表面活性点增多,浸润性增强,从而使整理剂与织物结合地更加牢固,以提高织物的亲水柔软整理效果,使改性整理后的芳纶1313织物兼顾阻燃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热湿舒适性和接触舒适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芳纶1313织物进行傅克烷基化改性,将含氧基团接枝到织物表面,使其表面产生更多的极性点,提高织物表面浸润性。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环氧氯丙烷与无水AlCl3的质量比、反应时间和超声波处理时间对织物断裂强力和芯吸高度的影响,发现随着环氧氯丙烷与无水AlCl3质量比和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增加,改性后织物的断裂强力和芯吸高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织物的断裂强力呈现下降的趋势,芯吸高度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终优化得到傅克反应改性的最佳工艺为:环氧氯丙烷与无水AlCl3的质量比为40:25,反应时间为2h,超声波处理时间为30min。采用SEM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傅克改性后会使纤维表面产生微弱刻蚀,对纤维本体损伤较小;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光谱对原布、傅克反应和NaOH溶液处理的织物表面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傅克反应使得织物表面成功接枝了含氧基团,浸润性得到改善,在NaOH溶液处理后表面活性点更多,进一步证明了接枝成功。(2)对改性后的芳纶1313织物进行亲水柔软整理,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两种柔软剂复配用量比、浸渍时间、定型温度及浸轧次数对织物芯吸高度和抗弯刚度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优工艺为柔软剂M、N复配用量比2:8,浸渍时间为20min,定型温度为100℃。对原布和傅克改性后织物进行最优工艺整理,测试其耐洗性。结果表明:原布与整理剂结合较弱,经多次洗涤后,亲水性、柔软性大幅度降低,整理后的原布洗涤40次后,芯吸高度降低33.8%,洗涤20次时,抗弯刚度最大,增加12.7%;由于傅克改性的作用,整理剂与改性芳纶1313织物结合更加牢固,亲水性、柔软性仅出现微弱降低,洗涤40次后,整理后的改性织物仅降低7.8%,抗弯刚度最大,增加了11.8%。(3)测试原布和改性整理后芳纶1313织物的阻燃性、热湿舒适性和接触舒适性。结果表明:在阻燃性方面,整理后的织物经向续燃时间增加0.3s,纬向续燃时间增加0.2s,经纬向阴燃时间均增加0.3s,经向损毁长度增加5.3%,纬向损毁长度增加7.5%,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略差,但两者均满足阻燃织物B1级阻燃级别;在热湿舒适性方面,改性整理后的织物在液态水份管理能力、透湿性、保暖性方面较好,但透气性下降;在接触舒适性方面,整理后的芳纶1313织物更软糯丰满,刚性较小,手感柔软,接触暖感和保暖性较好,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不匀率减小,但抗折皱性下降,抗静电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得到21项舒适性指标评分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改性整理后的织物评分均大于原布,说明改性整理后织物的舒适性整体要好于原布。图22幅,表26个,参考文献102篇。

史慧,陈思,李卫平,刘佳[8](2019)在《超声波熔接参数对户外服缝口防水性能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户外服缝口防水性能并优化超声波熔接工艺参数,采用超声波熔接结合热风压胶工艺、聚氨酯(PU)贴膜防水面料制作防水缝口。以超声波振幅、滚轮压力及其速度为熔接工艺参数设计全因素试验,并以缝口静水压值表征缝口防水性能。通过多元回归和多项式拟合分析熔接参数对缝口防水性能的影响,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防水缝口横截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高防水性能熔接效果的最佳参数配置为超声波振幅95%~100%、滚轮压力0.2~0.3 MPa、滚轮速度1~5m/min;静水压与超声波振幅及滚轮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显着线性关系,与滚轮速度存在二元回归关系;从微观形貌发现熔接界面从纤维层开始熔接,参数设置合理时PU膜也会熔接。

张冰洁[9](2018)在《物联网时代下户外运动装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智能化带来的服装产业升级,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科技与服装的结合在服装上大量应用,已经成为服装产业新的热点与卖点。服装智能化技术从专业装备转向时尚流行,从搞怪吸引眼球到应用于日常生活进行运动保护与功能提升,流行风向标发生了转变。其中户外运动装作为一大品类,在物联网时代被不断细分,赋予新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开发出更多的运动功能。首先,本文对物联网体系下户外运动装发展的相关科研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相关学科交叉研究户外运动装的创新设计,主要包括其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智能化设计体系、环境因素影响等,对传感装置下的户外运动装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明确其设计创新点,尝试多种设计表现方式。以山地运动冲锋衣为例,分别对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对服装本体运动功能性的设计和电子元件与服装的结合设计,包括传感器控制的APP、新型材料与服装进行多元化结合、户外运动装中多功能性的结构设计手法,完成了系列服装设计方案的策划与制作,通过功能性测试和专业智能化服装论坛展示,基本达到了方案的预设效果。论文的最后,陈述本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分析研究中的不足,从理论、技术、设计实践三个方面提出了课题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研究内容所构建的户外智能运动装设计理论体系,较为理想的完成了服装与恒温系统、光纤面料、反光材料结合的智能化链接,进行了运动功能性设计、款式设计、色彩设计以及工艺结构设计创新。最终的户外运动装产品结合了功能性和时尚性,不仅具备运动功能,符合人体运动结构特征,通过智能化服装系统还可满足服装日常生活场景的需求,具有时尚感;随环境变化进行功能转换,具有功能性,这是本课题的创新点。本文在理论与实践上对目前国内尚待完善的户外运动装设计进行补充,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允烨[10](2018)在《射线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新型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屏蔽材料有很多,但是比较单一。例如混凝土仅能满足于固定式反应堆的射线屏蔽;纯的氧化硼屏蔽材料虽然可以有效的吸收中子辐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屏蔽效果会日渐减弱;含铅物质毒性较大;含铋材料虽然防护效果也不错,但是价格较高,不适合规模化生产。稀土/聚合物复合材料作为近年来新型的一种射线防护材料,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与射线屏蔽材料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在屏蔽材料的制备方面,有制备方法的改进,也有新屏蔽成分的替换。报道很多,但都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屏蔽材料上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及最新动态,对屏蔽材料进行了细致、合理、系统的综述。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还对一些典型的市售辐射屏蔽材料进行结构性能上的分析,以帮助购买者正确认识市面上的屏蔽材料。测试结果表明,稀土纤维的热稳定性最好、透气性最佳,但是其透湿性最差;银纤维面料的透湿性最好。在紫外线吸收方面,不锈钢纤维面料的防护相对较好。但上述这三种材料均只能屏蔽低能射线。而含铅橡胶与无铅橡胶的平均铅当量为0.50mm Pb,符合X射线防护服标准。总的来说,无铅稀土橡胶材料是力学性能最好、防辐射性能最好的一种材料,但这种材料比较笨重,透气性最差,穿着舒适度很差。研发密度小、透气性好、铅当量高的新型稀土材料是未来射线屏蔽材料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新型的复配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通过熔融纺丝法分别制备了相同添加质量份数的氧化镧(La2O3)、氧化钆(Gd2O3)、氧化铕(Eu2O3)3种单一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和配比相同的上述三种混合稀土/聚丙烯纤维,并对纤维作了SEM及X射线屏蔽性能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含混合稀土纤维比含单一稀土纤维X射线屏蔽性能优异;稀土在聚丙烯中的分布较差,稀土颗粒团聚严重;稀土的添加降低了聚丙烯的熔点。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稀土进行有机改性后,所得复合纤维中稀土以纳米尺度均匀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呈现良好的结晶结构。与纯PP相比,改性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的Tg和热稳定性均有所下降,力学性能相比有所提高。采用多巴胺为改性剂对稀土进行有机改后,改性稀土粒径分布范围变小,且均匀分散在PP基体中。比较所制备熔纺改性稀土/PP复合纤维,发现多种稀土并用填充PP对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影响很小;单一稀土填充PP基体之中较多种稀土并用填充PP之中的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更优;稀土并用填充PP所得复合纤维铅当量最高,具有更优异的屏蔽射线性能。比较所制备的改性稀土/PP复合无纺布,发现多种稀土并用较单一稀土填充PP的复合无纺布的致密性更好;多种稀土并用对热稳定性影响不大;稀土的总填充量越高,复合无纺布的屏蔽性能越好。

二、超声波服装机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服装机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石墨烯
        1.1.1 石墨烯的概述
        1.1.2 石墨烯的结构
        1.1.3 石墨烯的合成
        1.1.4 石墨烯的应用
    1.2 聚苯胺
        1.2.1 聚苯胺的概述
        1.2.2 聚苯胺的结构
        1.2.3 聚苯胺的合成
        1.2.4 聚苯胺的应用
    1.3 电磁屏蔽
        1.3.1 电磁屏蔽的介绍
        1.3.2 电磁屏蔽的原理
        1.3.3 电磁屏蔽干扰效率测量技术
        1.3.4 电磁屏蔽材料的种类
        1.3.5 电磁屏蔽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聚苯胺在不同溶剂中的形貌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以及药品
        2.2.2 聚苯胺的合成
        2.2.3 聚苯胺的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苯胺在不同溶剂中的形貌探究和形成机理及电导率
        2.3.2 聚苯胺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3 聚苯胺的X射线衍射分析
        2.3.4 聚苯胺的热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其试剂
        3.2.2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形貌表征和电导率
        3.3.2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3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3.3.4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织物上的应用及电磁屏蔽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织物的制备
        4.2.3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织物的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织物的形貌分析
        4.3.2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织物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3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织物热重分析
        4.3.4 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和染色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羊毛鳞片层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1.3 羊毛鳞片改性方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处理前后羊毛纤维、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2.4 处理前后羊毛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2.5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润湿、染色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润湿、染色性能测试
    3.4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润湿性能分析
    3.5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染色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体处理时效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时效性测试
    4.4 等离子体处理时效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服装生产链中的化合物使用现状
        1.1.1 纺织纤维中化合物的使用现状
        1.1.2 纺织服装生产工艺
        1.1.2.1 预处理
        1.1.2.2 染色
        1.1.2.3 印花
        1.1.2.4 后整理
        1.1.3 各国法规及标准对纺织品化合物的限定
        1.1.4 纺织服装中广谱小分子有机溶剂的种类与来源
        1.1.5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1.5.1 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
        1.1.5.2 小分子有机溶剂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纺织服装中有害化合物的人体暴露评价
        1.2.1 纺织品中化合物的人体暴露途径
        1.2.2 纺织品中化合物的人体暴露评价模型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纺织品及皮革中酯类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设备与样品
        2.1.2 溶液配制
        2.1.3 样品测试溶液的制备
        2.1.3.1 超声波提取法制备样品测试溶液
        2.1.3.2 超临界CO_2提取方法制备样品测试溶液
        2.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超声波提取方法的优化
        2.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1.2 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2.2.1.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2.2 超临界CO_2提取方法的优化
        2.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2.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2.3 超声萃取与超临界萃取对比
        2.2.4 色谱分析过程
        2.2.4.1 色谱分离条件的确定
        2.2.4.2 富马酸二甲酯的确证
        2.2.5 方法确认
        2.2.5.1 标准曲线的确定
        2.2.5.2 精密度与回收率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纺织品中酰胺类有机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不同检测方法对比
        3.1.4.1 HPLC
        3.1.4.2 GC-MS
        3.1.5 实验
        3.1.5.1 前处理条件优化
        3.1.5.2 方法验证
        3.1.5.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PLC/DAD检测方法研究
        3.2.1.1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3.2.1.2 提取条件优化
        3.2.1.3 方法验证
        3.2.1.4 实际样品测定
        3.2.2 GC-MS测定方法研究
        3.2.2.1 样品前处理的选择
        3.2.2.2 GC-MS条件优化
        3.2.2.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2.2.4 方法的准确性的验证
        3.2.2.5 实际样品检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纺织品中甘醇类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1.4 实验方法研究
        4.1.4.1 实验步骤和技术路线
        4.1.4.2 样品前处理
        4.1.4.3 分析条件
        4.1.4.4 实验方法准确性的验证
        4.1.4.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4.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2.1.2 提取方式的选择
        4.2.1.3 提取时间的选择
        4.2.2 GC-MS检测条件的优化
        4.2.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2.2.2 质谱条件的选择
        4.2.3 分析方法的建立
        4.2.3.1 方法的线性范围
        4.2.3.2 方法检出限
        4.2.4 方法的准确性的验证
        4.2.4.1 回收率验证
        4.2.4.2 方法准确性与精密度
        4.2.5 实际样品检测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一般纺织品与皮革毛皮中PCE残留量的检测及释放模型的建立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与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5.1.4 材料阳性样品的制备
        5.1.5 提取方法的优化
        5.1.5.1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材料中的PCE
        5.1.5.2 超声萃取技术提取材料中的PCE
        5.1.6 仪器分析条件
        5.1.7 PCE释放模型的建立实验
        5.1.7.1 开放环境模拟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5.1.7.2 干洗服装中PCE残留在密闭环境下释放行为研究
        5.1.7.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CE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5.2.1.1 超临界实验条件
        5.2.1.2 超声提取条件的确立及优化
        5.2.2 GC-MS检测条件的确定
        5.2.3 分析方法建立与验证
        5.2.3.1 标准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
        5.2.3.2 回收率
        5.2.4 开放环境中PCE释放的数学模拟
        5.2.4.1 负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
        5.2.4.2 释放预测模型构建
        5.2.4.3 毛皮纺织材料的释放趋势研究
        5.2.5 密闭环境中环境因素对PCE挥发的响应
        5.2.5.1 温度对PCE残留挥发的影响
        5.2.5.2 湿度对PCE残留的影响
        5.2.6 干洗对纤维及皮革形貌的影响
    5.3 吸附机理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服装焊接工艺的关键技术及在服装领域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焊接技术
    1.1 热焊接技术
    1.2 超声波焊接技术
    1.3 激光焊接技术
2 热熔胶膜加工参数及市场现状
3 焊接工艺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
    3.1 智能可穿戴服装
    3.2 贴合类民用服装
    3.3 防护服装
4 结论与展望

(5)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吊挂系统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隐形二维码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3 超声相控阵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的整体架构设计
    2.1 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的生产特点
    2.2 服装吊挂系统的架构
        2.2.1 吊挂系统的工作原理
        2.2.2 吊挂系统所具备的功能
    2.3 服装生产的工序分析与编制
    2.4 工序标准加工时间的构成及计算
    2.5 服装生产线时间节拍的设定
    2.6 服装生产线的平衡控制
        2.6.1 服装生产线平衡控制的目的
        2.6.2 服装生产线的工序合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理论分析
    3.1 衣架进出站
        3.1.1 衣架进出站概述
        3.1.2 衣架进出站方式
    3.2 AGV
        3.2.1 AGV概述
        3.2.2 AGV导引
    3.3 二维码
        3.3.1 二维码技术概述
        3.3.2 二维码的分类
        3.3.3 二维码的技术特点
    3.4 隐形二维码
        3.4.1 隐形二维码技术概述
        3.4.2 隐形二维码的编码选择
        3.4.3 隐形二维码应用的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隐形二维码的总体设计
    4.1 隐形二维码的设计
        4.1.1 目前隐形二维码技术的不足
        4.1.2 隐形二维码的设计原理
        4.1.3 隐形二维码的实现方案
    4.2 隐形二维码扫描系统及扫描方式
        4.2.1 扫描系统
        4.2.2 扫描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原理设计
    5.1 衣架进出站控制技术原理设计
        5.1.1 衣架进出站工艺流程
        5.1.2 衣架进出站控制系统
        5.1.3 衣架进出站控制方法
    5.2 AGV导引技术原理设计
        5.2.1 AGV导引方案
        5.2.2 AGV隐形二维码系统
        5.2.3 AGV导引控制算法
        5.2.4 AGV导引流程
    5.3 AGV整体方案设计
        5.3.1 AGV车体
        5.3.2 AGV导引系统
        5.3.3 AGV控制系统
        5.3.4 AGV驱动系统
        5.3.5 AGV安全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测试实验
    6.1 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测试实验
        6.1.1 吊挂系统生产线硬件参数
        6.1.2 系统整体现场实验测试
    6.2 AGV导引系统性能测试实验
        6.2.1 AGV性能参数
        6.2.2 AGV实验测试
    6.3 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实操教学测试实验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下肢矢状面运动的穿戴式软传感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下肢运动测量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硅橡胶软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下肢运动软传感测量系统设计
    2.1 下肢运动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2.2 下肢关节运动分析建模
    2.3 下肢运动测量系统设计及集成
        2.3.1 软传感器布置方案
        2.3.2 软传感测量系统集成载体选择
        2.3.3 软传感器集成工艺设计
        2.3.4 软传感测量系统自由度分析与定位
    2.4 下肢运动测量系统电路优化
    2.5 软传感测量系统滤波算法改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传感器制备工艺优化
    3.1 软传感器系统噪声屏蔽
        3.1.1 软传感器噪声分析
        3.1.2 软传感器屏蔽设计
    3.2 软传感器柔性电极制备及工艺优化
    3.3 软传感器固化封装优化
    3.4 软传感器脱膜工艺的优化
    3.5 软传感器性能指标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肢运动软传感测量系统标定
    4.1 软传感测量系统标定方案设计
        4.1.1 二维图像非接触式关节角度测量
        4.1.2 运动测量标定系统的硬件搭建
        4.1.3 运动测量标定系统的开发平台
    4.2 运动测量标定系统的图像处理
    4.3 标定系统下肢关节角度解算
        4.3.1 下肢关节角度识别的标记点设计
        4.3.2 下肢关节角度识别的标记点排序
        4.3.3 下肢关节角度分析和计算
    4.4 运动测量标定系统的测量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肢运动测量系统实验研究
    5.1 髋关节屈曲后伸测量
    5.2 膝关节屈曲伸展测量
    5.3 踝关节背屈跖屈测量
    5.4 下肢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芳纶1313织物的表面改性及其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芳纶1313
        1.2.1 芳纶1313纤维的结构
        1.2.2 芳纶1313纤维的性能
        1.2.3 芳纶1313的发展
    1.3 芳纶表面改性技术
        1.3.1 芳纶表面改性方法
        1.3.2 芳纶表面接枝改性研究现状
    1.4 织物舒适性
        1.4.1 舒适性概述
        1.4.2 亲水柔软整理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2 芳纶1313织物的傅克反应改性
    2.1 傅克反应机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指标及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法优化实验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4 小结
3 芳纶1313织物的亲水柔软整理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性能测试及指标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法优化后整理工艺
        3.3.2 响应面法探究最优工艺
        3.3.3 耐洗性
    3.4 小结
4 芳纶1313织物阻燃性及舒适性的量化评价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4.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阻燃性
        4.2.2 热湿舒适性
        4.2.3 接触舒适性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舒适性量化评价
        4.3.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4.3.2 处理软件及程序
        4.3.3 织物舒适性的量化评价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8)超声波熔接参数对户外服缝口防水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1.2 防水缝口制作工艺
        1.2.1 超声波熔接工艺
        1.2.2 热风压胶工艺
    1.3 防水缝口性能测试
        1.3.1 防水性能测试
        1.3.2 微观形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防水缝口耐静水压受力分析
    2.2 超声波振幅对静水压的影响
    2.3 滚轮压力对静水压的影响
    2.4 滚轮速度对静水压的影响
    2.5 熔接参数与静水压关系分析
    2.6 防水缝口横截面微观形貌分析
3 结语

(9)物联网时代下户外运动装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设计拓展空间
        1.1.2 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1.1.3 生活方式的变化催生了智能产品的多元化设计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户外运动装的的设计演变
    2.1 户外运动装的发展过程
        2.1.1 国内外初期阶段的户外运动装
        2.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户外运动装
        2.1.3 户外运动装的批量化
        2.1.4 户外运动装的智能化发展
    2.2 物联网时代下户外运动装的发展特点
        2.2.1 智能设备的嵌入
        2.2.2 以科技功能为导向的户外运动装的发展
        2.2.3 时尚与科技结合的户外运动装设计的兴起
第三章 物联网时代下户外运动装的智能化设计
    3.1 户外运动装的智能化设计思维
        3.1.1 系统一体化与分区设计原则
        3.1.2 情感设计与人机交互开发
        3.1.3 生态系统下的智能运动系统的可持续进化
    3.2 户外运动装的系统化设计思维
        3.2.1 环境的多变性对服装功能多样性的要求
    3.3 户外运动装细节设计与功能创新
        3.3.1 可调节结构的功能性设计
        3.3.2 易开启性功能设计
        3.3.3 安全与警示设计
    3.4 服装特种工艺在户外运动装的应用
        3.4.1 激光切割工艺
        3.4.2 无缝热压贴工艺
        3.4.3 超声波无缝拼接技术
    3.5 户外运动装系统化设计的功能创新
        3.5.1 功能系统化
        3.5.2 基于户外运动装二维、三维的分层结构系统
        3.5.3 户外运动装的组合式系统
    3.6 创新材料的设计应用
    3.7 科技因子在户外运动装的的植入应用
第四章 物联网时代下户外运动装的创新设计应用
    4.1 与服装结合的系统元件选择与技术功能
        4.1.1 现有恒温系统的技术性能比较与选择
        4.1.2 与课题研究相符的恒温元件介绍
        4.1.3 光导纤维的技术性能
    4.2 户外运动装结构的多样性设计
    4.3 户外运动装与具有智能温控、智能发光变色功能元件的结合工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技术上的局限性
    5.3 未来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射线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新型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辐射简介
        1.1.1 紫外线简介
        1.1.2 X射线简介
        1.1.3 γ射线简介
        1.1.4 α射线的简介
        1.1.5 β射线简介
        1.1.6 中子射线简介
    1.2 射线屏蔽原理
        1.2.1 光电效应
        1.2.2 康普顿效应
        1.2.3 电子对效应
    1.3 研究背景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射线屏蔽材料研究进展
    2.1 低能射线屏蔽材料
        2.1.1 电磁波屏蔽材料
        2.1.2 紫外线屏蔽材料
    2.2 高能射线屏蔽材料
        2.2.1 混凝土材料
        2.2.2 含铅元素屏蔽材料
        2.2.3 含硼元素屏蔽材料
        2.2.4 含铋元素屏蔽材料
        2.2.5 稀土屏蔽材料
        2.2.6 PVA/PEO水凝胶屏蔽材料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几种市售射线屏蔽材料的结构性能表征
    3.1 原材料
    3.2 测试仪器
    3.3 表征方法
        3.3.1 密度测试
        3.3.2 扫描电镜测试(SEM)
        3.3.3 X射线能谱仪测试(EDS)
        3.3.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5 热失重测试(TG)
        3.3.6 透气性测试
        3.3.7 透湿性测试
        3.3.8 防紫外线性能测试
        3.3.9 力学测试
        3.3.10 铅当量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密度测试
        3.4.2 扫描电镜测试(SEM)
        3.4.3 X射线能谱仪(EDS)
        3.4.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4.5 热失重测试(TG)
        3.4.6 透气性
        3.4.7 透湿性
        3.4.8 防紫外线性能
        3.4.9 力学性能
        3.4.10 铅当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烷偶联剂改性稀土制备复合稀土/PP屏蔽材料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
        4.1.2 加工设备与测试仪器
        4.1.3 试样的制备
    4.2 结果与结论
        4.2.1 未改性稀土/PP纤维形貌表征
        4.2.2 改性后稀土/聚丙烯形貌表征(以La_2O_3/PP为例)
        4.2.3 纤维内部微观形貌表征
        4.2.4 La_2O_3改性前后的红外表征
        4.2.5 改性前后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DSC表征
        4.2.6 改性前后稀土氧化物/聚丙烯纤维TG表征
        4.2.7 改性前后稀土/聚丙烯纤维力学性能表征
        4.2.8 铅当量测试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巴胺改性稀土制备复合稀土/PP屏蔽材料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
        5.1.2 加工设备与测试仪器
        5.1.3 试样制备过程
        5.1.4 测试和表征
    5.2 改性复合稀土/PP熔纺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5.2.1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红外表征
        5.2.2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形貌表征
        5.2.3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TG表征
        5.2.4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DSC表征
        5.2.5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5.2.6 改性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铅当量测试
    5.3 改性复合稀土/PP熔喷无纺布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5.3.1 熔喷复合无纺布实验SEM表征
        5.3.2 熔喷复合无纺布DSC表征
        5.3.3 熔喷复合无纺布TG表征
        5.3.4 熔喷复合无纺布铅当量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超声波服装机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D]. 刘励威. 北京服装学院, 2021(12)
  • [2]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和染色性的影响[D]. 杨慧伶. 东华大学, 2020(01)
  • [3]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D]. 傅科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1)
  • [4]服装焊接工艺的关键技术及在服装领域应用进展[J]. 刘思寒,许君,马大力,沈雨生,马国富. 纺织导报, 2020(04)
  • [5]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D]. 周敦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下肢矢状面运动的穿戴式软传感测量系统研究[D]. 秦仕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芳纶1313织物的表面改性及其舒适性研究[D]. 逯凯美.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超声波熔接参数对户外服缝口防水性能影响[J]. 史慧,陈思,李卫平,刘佳.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9]物联网时代下户外运动装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冰洁.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1)
  • [10]射线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新型稀土/聚丙烯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D]. 李允烨.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3)

标签:;  ;  ;  ;  ;  

超声波服装机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