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颈内动脉瘤栓塞一例报告

巨大颈内动脉瘤栓塞一例报告

一、颈内巨大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耿介文,翟晓东,吉喆,向思诗,冯华,王天龙,刘健,朱巍,李文强,米热扎提·吐尔洪,刘海啸,郭为,伍聪,李路莹,梁锐超,曾云辉,郭慎全,何旭英,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1](2021)在《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文中研究指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UIA诊疗指南推荐。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十三五"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该指南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撰写,旨在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UIA的规范性诊疗。

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2](2020)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动脉瘤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未破裂者50例,破裂者8例。动脉瘤直径平均为(14.5±6.8)mm;瘤颈平均为(6.7±3.9)mm;大或巨大动脉瘤41例(70.7%),宽颈动脉瘤43例(74.1%),复发动脉瘤5例(8.6%)。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来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8例(13.8%)动脉瘤完全闭塞(OKM D级)。术后分别于49(5.8±1.1)个月、1018(12.8±2.1)个月及2452(33.9±8.3)个月行短、中及长期随访。3个时期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7.7%(50/57)、98.2%(55/56)、100%(47/47),临床预后良好(mRS 02分)率分别为96.6%(56/58)、98.2%(55/56)、97.9%(46/47)。58例患者术后13例(22.4%)发生并发症,死亡2例(3.4%)。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3.4%),脑积水1例(1.7%)、无症状性分支血管闭塞4例(6.9%),视力下降2例;穿刺点血肿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8例破裂动脉瘤患者,短、中及长期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分别为5/7、6/6及5/5;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梗阻性脑积水1例、视力下降2例。死亡2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中长期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需慎重选择行PED治疗。

贺迎坤[3](2019)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认为目的:评估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2012年10月到2018年10月共有69例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直径大于1Omm)纳入该研究,51例接受血管重构介入治疗、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或二者联合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手术组,18例接受了抗血小板或单纯危险因素控制治疗的患者进入保守组。同时在中文万方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提取发表的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430例。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组和保守组与方案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组和保守组死亡事件、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及非卒中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动脉瘤治愈情况等。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所有与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7%和44.4%,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为 0.353(95%CI,0.156-0.801);方案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和38.9%,RR值为0.050(95%CI,0.007-0.382);方案相关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0%和22.2%,RR值为0.088(95%CI,0.011-0.738)。44例手术组病人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治愈率为56.8%(25/44)。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组和保守组1年、3年和5年的无死亡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0%vs 83.3%(P=0.020)、98.0%vs 61.5%(p=0.002)和 98.0%vs 32.8%(P<0.001),5年无严重不良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07),无卒中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治愈率(100%,10/10)高于血管重构介入治疗(40.6%,13/32)(P<0.001),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治愈率(54.2%,13/24)较高(P=0.04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344倍(95%CI,0.119-0.995),缺血起病发生方案相关卒中事件的风险是其他起病方式的4.447倍(95%CI,1.444-13.700),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040倍(95%CI,0.004-0.373),大型动脉瘤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巨大动脉瘤的 0.126 倍(95%CI,0.021-0.772)。试验数据两组结果与文献分析数据结果对比发现试验数据手术组方案死亡事件发生率(2.0%)低于文献中手术组结果(13.0%)(P=0.030)。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有较低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能有效预防颅内椎基底大动脉瘤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卒中事件发生,同时能有效预防短期和长期的死亡事件发生;血管解构治疗闭塞治愈率高,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在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闭塞治愈率较高;发病类型是影响卒中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严重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动脉瘤的大小和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死亡的预测因素。

邢晓锋[4](2019)在《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血流重建方法的技术特点,评价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术后的疗效。2、分析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血流重建方法的技术特点,评价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术后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7年4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位置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其中颈内动脉闭塞+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8例,颈内动脉缩窄+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2例,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8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切除+桡动脉原位吻合术4例,颌内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动脉瘤孤立术2例。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2、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其中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动脉瘤孤立术8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椎动脉闭塞术1例,动脉瘤减压+小脑后下动脉原位吻合1例。术后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及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24例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流重建,术中吻合血管通畅。6例术后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死亡。23例患者术后随访36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1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5例出现脑梗死导致言语不利、偏瘫,1例2年后死亡,其余4例经康复治疗后好转。mRS评分为0分18例(78.3%),1分3例(13.1%),3分1例(4.3%),6分1例(4.3%)。2、10例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流重建,术中吻合血管通畅。2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3天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0例患者术后随访3-1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1例12个月后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2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9例血管吻合患者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闭塞,10例患者动脉瘤均消失。mRS评分为0分8例,1分2例,6分1例。结论1、根据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位置和侧枝循环代偿情况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法,合适的血流重建手术是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对于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流重建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松[5](2019)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个体化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如床突段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条件的复杂动脉瘤行显微手术的20个病例。其中以突发头痛15例,入院行头颅CT检查结果均示SAH。体检行MRA示颅内动脉瘤5例。其中男性8人,女性12人。平均年龄52.4岁。根据患者动脉瘤的特殊类型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巨大动脉瘤5例,术前行BOT实验结果阳性2例。分别行左侧颈外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M2搭桥+左侧颈内动脉阻断术。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大脑中动脉闭塞术。余行BOT实验结果阴性,均行颈内动脉结扎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GOS评分等级5分。术后3个月至12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分。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左小脑后下动脉瘤孤立术。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床突段动脉瘤行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颈内动脉夹闭术。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术前行BOT实验结果阴性,行颈内动脉夹闭术。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予以直接夹闭。除床突段动脉瘤术后GOS为2分,改良Rankin为3分。余GOS评分均为5分。术后3-12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3例,均行自体硬膜包裹瘤颈,然后予以钛夹夹闭加固的瘤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均为5分。术后3-12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IA)8例其中包含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与左侧大脑中巨大动脉瘤。除左侧大脑中巨大动脉瘤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左侧大脑前动脉瘤夹闭术。余病例均行直接夹闭。术中应用电生理检查,结果无异常。夹闭后刺破瘤颈,无新鲜出血。术后,GOS评分均为5分。术后3-12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繁杂多变,并无固定的手术方式,结合头颅CTA,DSA对动脉瘤进行判断,其中CTA对周围骨性结构能够精确的显示,结合术者经验及病人情况,制定风险最小的手术方式。对于颅底解剖的深刻认识是手术成功的前提。结合术者荧光造影,电生检测,神经内镜等多辅助措施对于手术的成功事半功倍,颅内外血管搭桥是治疗复杂动脉瘤最后的屏障。

孙许林[6](2018)在《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并对两种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们选择自1997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1720例,其中来源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病人38例占2.2%,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35例,未破裂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对这35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时机、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处理和分析。我们选择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以介入血管内治疗为治疗方式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45例,针对患者术前状况、住院时间、治疗时间、手术时机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8例患者发现41个动脉瘤,成功夹闭40个,1个因瘤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无法夹闭,术中分离时,10个发生破裂,31个未发生破裂。术后随访并利用GOS评级,38例患者中33例治愈,Ⅲ级自理3例,2例因脑水肿而死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有38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效果满意。血管内治疗45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死亡2例,重残1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因其部位深在,显露困难,手术空间有限,巨型和大型动脉瘤比率高,邻近脑干和颅神经等原因,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位置深在,显露困难,年龄大,身体差、Hunt-Hess分级高,手术耐受不佳的患者血管内治疗优选考虑的手术方式;对于位置表浅,较易显露,形态不规则或需要血管搭桥,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需要清除血肿等情况显微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钱东翔,王双志[7](2016)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2.5 cm的动脉瘤,其属于复杂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此类动脉瘤破裂导致的病残率和病死率极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目前多采用外科治疗、血管内治疗及新生的复合(杂交)手术这3种主要的手术方式治疗。本文将对其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增进临床医师对此类动脉瘤治疗方法发展方向的了解。

徐凯[8](2016)在《8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Giant Intracranial Aneurysms,GIA)最佳治疗策略,分享具体手术方案中的操作技巧与体会,回顾性分析四种治疗方案下患者预后的差别,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纳入了2006-2015年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9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Hunt-Hess分级等内容进行术前整体状况评估;依据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四种不同治疗方案,并详细记录了四种治疗方案下患者术后并发症、预后GOS评分以及动脉瘤转归情况,对成功生存的患者进一步完善了1年随访,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患者,2例因经济或其他原因术后短期放弃治疗,2例围手术期死亡(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术后严重缺血梗死致脑疝死亡1例),77例患者均于出院前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脑血管CTA。全部患者均在术后10天内记录了常见并发症(再出血、严重血管痉挛、脑梗塞、严重脑水肿、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脑积水)的发生,在出院时行改良GOS(Modified 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出院后个3月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术后3-6个月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脑血管CTA检查。在术后并发症相关记录的统计学分析中,我们发现联合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最低,而经典手术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进一步的改良GOS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预后统计学分析中,我们认为采取联合治疗和经典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在随访中表现出生活能力的优势。结论1、颅内巨大动脉瘤因其自身特点,治疗方法及过程较普通类型动脉瘤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但本研究中采用的四种治疗方案均被证明是处理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针对特殊位置及形态特点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虽然联合治疗经济成本较高,但其手术可靠性、可操作性及安全性均得到了验证,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短期及中期随访中也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出院时GOS评分及出院6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均证明了这一点。3、在优先确保能有效、可靠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原则下,选择经济成本相对小的治疗方案(单纯开颅手术夹闭或者血管内治疗)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但这需要充分的术前评估及较高的手术操作技巧。4、特别的,当动脉瘤形态特殊(如蛇形动脉瘤)、位置特殊无法直接行开颅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而且在脑缺血耐受试验和侧支循环血流评价中认为耐受力及侧支循环水平较差的病例,如果患者基础状态良好,建议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流量的EIAB手术。

张士忠,张明然,崔鹏,李庆民[9](2015)在《永久性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治疗巨大颅内动脉瘤》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永久性闭塞单侧颈内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经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4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价方法及介入栓塞载瘤动脉的经过。结果 4例术前行压颈试验无不良反应且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经患侧颈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预后均良好。结论对于压颈试验良好、对侧颈内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患侧颈内动脉闭塞是可行且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马永迁,于金录,罗祺[10](2011)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床突旁巨大动脉瘤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宽瘤颈及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在20%左右,其治疗仍是神经外科及介入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因其发病率高(约占颅内巨大动脉瘤的66%左右)、解剖结构复杂,治疗更为棘手。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大体分为两类,①直接方法: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保持载瘤动脉通畅。②间接方法:闭塞载瘤动脉,使动脉瘤瘤腔内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血流速度减慢,造成瘤腔内血栓逐渐形成,使动脉瘤消失。

二、颈内巨大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内巨大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UIA流行病学特点、证据推荐等级
    1.1 UIA流行病学
        1.1.1
        1.1.2
        1.1.3
    1.2 证据、推荐等级
        1.2.1
        1.2.2
2 UIA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
    2.1 UIA的症状、体征
    2.2 影像学检查
        2.2.1 MRA:
        2.2.2 CTA:
        2.2.3 DSA:
        2.2.4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及新的影像学技术
        2.2.4. 1 HR-VWI:
        2.2.4. 2 影像学诊断新技术:
3 风险评估、诊疗决策
    3.1 总体介绍(破裂和增大)
    3.2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3.2.1 高血压:
        3.2.2 吸烟:
        3.2.3 既往SAH史:
        3.2.4 家族性动脉瘤史:
        3.2.5 其他危险因素:
    3.3 形态学危险因素
        3.3.1 直径:
        3.3.2 纵横比(aspect ratio,AR):
        3.3.3 尺寸比(size ratio,SR):
        3.3.4 动脉瘤部位:
        3.3.5 不规则性:
        3.3.6 其他测量参数:
    3.4 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
        3.4.1 动脉瘤形成:
        3.4.2 动脉瘤增大:
        3.4.3 动脉瘤破裂:
    3.5 血管壁病理特征及HR-VWI
        3.5.1 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壁病理特征:
        3.5.2 颅内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风险预测:
        3.5.2. 1 评估动脉瘤壁炎性反应:
    3.6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3.6.1 传统预测模型:
        3.6.2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3.7 低风险UIA随访
4 介入治疗
    4.1 适应证
    4.2 囊状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4.2.1 介入治疗的主要方式:
        4.2.1. 1 单纯弹簧圈栓塞:
        4.2.1. 2 球囊辅助栓塞:
        4.2.1. 3 支架辅助栓塞:
        4.2.1. 4 FD:
        4.2.1. 5 覆膜支架置入术:
        4.2.2 介入材料选择适应证:
    4.3 非囊性动脉瘤
        4.3.1 IDA:
    4.4 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4.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
5 开颅治疗
    5.1 适应证
        5.1.1 开颅手术的疗效:
        5.1.2 开颅手术的风险:
        5.1.3 开颅手术的危险因素:
    5.2 夹闭手术
        5.2.1 外科技术的进步:
        5.2.2 夹闭术中影像技术:
        5.2.3 术中监测及血流控制:
        5.2.4 夹闭手术经验与预后:
    5.3 血管旁路移植联合动脉瘤孤立术
        5.3.1 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方式:
        5.3.2 侧支循环评价:
        5.3.3 手术适应证:
    5.4 开颅术中的麻醉
        5.4.1 麻醉监测:
        5.4.2 麻醉药物:
        5.4.3 麻醉管理要点
        5.4.3. 1 颅内压管理:
        5.4.3. 2 血流动力学管理:
        5.4.3. 3 术中脑保护:
        5.4.3. 4 呼吸管理:
        5.4.3. 5 体温管理:诱导性低体温是否是一种有意义的神
        5.4.3. 6 血糖管理:
    5.5 围术期用药
        5.5.1 渗透性脱水剂:
        5.5.2 抗癫痫药物:
        5.5.3 抗血管痉挛药物:
6 术后随访
    6.1 随访方式及时间点
        6.1.1 随访方式
        6.1.1. 1 DSA:
        6.1.1. 2 MRA:
        6.1.1. 3 CTA:
        6.1.2 随访时间:
    6.2 随访期宣教(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6.2.1 HRQo L的评价方式:
        6.2.2 UIA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6.2.2. 1 治疗方式:
        6.2.2. 3 精神心理状况与认知功能:
        6.2.3 干预措施:
    6.3 复发处理
参与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2)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手术情况
    4.围手术期管理
    5.预后判断标准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
    2.随访情况
        2.1 随访造影
        2.2 临床预后
    3.并发症
    4.破裂动脉瘤完全栓塞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入组病人基本资料
    2.4 治疗方案
    2.5 随访管理
    2.6 评估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诊疗方案
    3.2 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
    3.3 试验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
    3.4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特点
    4.2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
    4.3 不良事件及其预测指标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术后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3.2 血流重建手术的术前评估
        3.3 血流重建方法的选择
        3.4 手术并发症
        3.5 血管吻合技术
        3.6 复合手术室在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4 小结
二、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手术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3.2 血流重建手术的术前评估
        3.3 血流重建手术的注意事项
        3.4 手术并发症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个体化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结果
    1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
    2 影像学随访复查结果
    3 术后并发症
    4 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显微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1.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1、2 交界处)
    3.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2、3 交界处)
    4.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起始处)
    5.左侧前下动脉瘤(中段)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病例1: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
    病例2: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治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8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资料
    1.4 治疗方法
        1.4.1 经典手术治疗
        1.4.2 血管内治疗
        1.4.3 手术联合血管内治疗
        1.4.4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y Bypass,EIAB)
结果
    1.判断指标
    2.术后疗效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永久性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治疗巨大颅内动脉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及原则
2 结果
3 讨论

四、颈内巨大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 耿介文,翟晓东,吉喆,向思诗,冯华,王天龙,刘健,朱巍,李文强,米热扎提·吐尔洪,刘海啸,郭为,伍聪,李路莹,梁锐超,曾云辉,郭慎全,何旭英,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研究[D]. 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D]. 贺迎坤. 苏州大学, 2019(04)
  • [4]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D]. 邢晓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个体化外科治疗[D]. 李松.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D]. 孙许林. 青岛大学, 2018(02)
  • [7]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研究进展[J]. 钱东翔,王双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05)
  • [8]8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分析[D]. 徐凯.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9]永久性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治疗巨大颅内动脉瘤[J]. 张士忠,张明然,崔鹏,李庆民.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08)
  • [1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床突旁巨大动脉瘤的治疗进展[J]. 马永迁,于金录,罗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1(08)

标签:;  ;  ;  ;  ;  

巨大颈内动脉瘤栓塞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