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态与信息发展

信息生态与信息发展

一、信息生态与信息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纯[1](2021)在《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和社会议题,自我国于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以“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为主要特征的养老问题随之而来。医和养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国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和有关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信息技术支撑的背景下,智慧医养作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道,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依托信息技术将康复医疗和生活照护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形态,其服务质量反映了智慧医养领域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和水平,对智慧医养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用户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信息生态学是研究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可以为信息环境下的信息人、信息本体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的解释框架。因此,本文首先将信息生态理论引入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中,根据信息生态理论以及智慧医养信息服务的特征确定评价指标的框架,并通过文献调研、政策分析和隶属度函数方法,选取并确定了正式评价指标。随后运用KANO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各指标最终的分类结果包括9项期望质量、9项魅力质量、9项无关质量和5项混合类质量,并对各个指标和维度进行了满意度系数分析,以此确定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先级指标。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指标构建的信息生态维度,为提升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包括提高智慧医养信息服务的使用价值、基于供求双侧优化服务质量、探索服务平台和智能产品的发展路径和创建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四方面。具体来看,在信息服务本体维度,应优先关注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权威性、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以提升为老信息服务的价值为核心和以用户导向来开展智慧医养信息服务;在信息人维度,信息服务主体的智慧信息化建设和把握用户差异性的信息需求尤为重要,这既是用户期望的质量指标,也是开展智慧医养信息服务的必要前提;在信息技术维度,智慧医养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产品是两大核心发展方向,应优先关注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隐私信息安全性、平台响应性、界面设计适老化、线下服务可靠性和智能产品的操作简便性;在信息环境维度,标准化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和人文社会环境尤为重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该维度也将成为具备吸引力的服务质量内容。

张禹[2](2021)在《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及课程应对 ——基于SOR理论的实证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魂”,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其地位决定了它传承和发扬的价值。互联网+教育及信息2.0时代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变革,面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复杂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现象愈发无法忽视。诸多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影响因素中,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无疑是最为系统、高效施加影响并做出努力的重要方面,是文化传承最值得关注的一环。SOR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三:(1)S(刺激)分别直接作用于O(机体)和R(反应);(2)O(机体)直接作用于R(反应);(3)S(刺激)以O(机体)为中介作用于R(反应)。该理论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厘清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与学生传统文化认同以及高校传统文化课程间的关系。文章主体内容涵盖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碰撞”,涉及引言论及的信息多元化社会高校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从实际现状入手宏观掌握课程及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行为和文化认同间的碰撞,引导“发现问题”;第二部分是“消解”,关联第一、二、三章中以SOR理论为框架对现状的分析和对作用关系的探讨,以“分析问题”;第三部分为“治愈”,涉及第四章对结论的梳理与对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应对策略的探讨和第五章中对研究的反思和展望,主要对研究问题进行回应,并从大课程观、教育生态学理论等思想启示出发分析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破茧”策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布局谋篇如下:引言部分详细陈述了选题缘起与价值,界定了研究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提出问题: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如何应对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为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带来的挑战。第一章主要呈现了研究所基于的刺激(S)-机体(O)-反应(R)分析框架以及相应理论基础,梳理分析了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认同、“信息茧房”相关研究的现状、观点及趋势,阐述研究流程,并对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工具的来源及依据、工具科学性、资料分析处理方式等做了详细说明。第二章着重对机体(O)与反应(R)的样态:“茧房”对“认同”的影响进行探究。首先,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程度以及不同群体学生呈现的不同样态。其次,基于SOR等理论提出研究假设,通过SEM分析和访谈资料分析,探究了高校学生“茧房”和“认同”各维度间的关联路径,发现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及认同间形成了动态、双向、循环的作用路径,据此构建了传统文化“信息茧房-认同”关系模型。第三章重点在刺激(S)的施加:探讨课程对“茧房”影响“认同”的应对。首先从信息学视角调查当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现状,包括课程信息及课程渠道;其次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课程对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茧房”的影响,发现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抑制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第四章首先依据分析结果梳理了对全国34省、市、自治区共520名高校学生的调查分析所得结论:学生文化身份认同间接受困于“茧房”,核心地位有待提升;符号与价值为枢纽直接受困于“茧房”,桥梁基础尚待加固;学生文化信息接触直接受困于“茧房”,信息渠道需待增加;学生整体文化认同显着受困于“茧房”,关键抓手亟待突破。其次,在大课程观等理论指导下,探讨高校课程的“破茧”策略,即刺激(S)的应然走向。建议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坚持生命体验式学生主体身份“中心化”、素养提升式课程与教学观念“整合化”、融贯显隐式课程信息渠道“多元化”、空间赋值式课程信息系统“动态化”、关系嵌入式课程信息对接“精准化”、信息生态式课程破茧路径“系统化”这“七化”,助力高校学生“破茧成蝶”。根据结论与建议构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破茧”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提出模型的动态运行要遵从九“化”,即课程设计个性化、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多维化、课程实施动态化、课程层次科学化、课程评价全面化、课程管理灵活化、课程理念时代化、课程资源丰富化。最后在第五章结语部分对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突破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整体而言,研究基于SOR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分析的三方互证,遵“六步走”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一步:问卷前访谈。旨在调查高校学生群体“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是否存在及可能的存在程度,根据预期假设,探究“茧房”可能的成因及其与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与问卷数据分析互证、互补分析。第二步:资料分析,包括对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梳理,为问卷调查的维度、侧重点奠基。第三步:问卷编制及问卷调查。依据资料分析结果,请教权威学者,参考领域内着作,编制问卷,进行调查,旨在调查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开设情况及高校学生“茧房”和“认同”现状。第四步:问卷数据整理与分析,包括对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作用关系的模型建立、检验和分析。第五步:资料综合梳理分析与策略探究,旨在综合全部对文献、访谈资料、数据检验结果等的分析结果,梳理结论。判断在综合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预期假设以外的、无法进行解释的研究结果。如果有,则再次进行问卷后访谈,反之进行下一步。第六步:结合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等权威理论,进行最终的策略探讨。

李欣颖[3](2021)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接近8亿,占全体网民的86%,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超越综合视频成为第三大移动应用。同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用户规模进一步大幅提升,移动短视频观看时长日均3亿小时,成为领跑互联网的新发展热点。虽然随着移动短视频竞争格局走向良性,内容质量得到提升,版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事物和新兴业态,还是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挖掘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规律和网络结构,基于信息行为演化过程,从移动短视频用户的多元信息行为和多维场景出发,维护移动短视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保障移动短视频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是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的新挑战。本文以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生态学、行为科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展开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基于行为科学和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网络结构研究,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衍生模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最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从用户信息行为视角,提出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全文理论研究按照“理论框架—核心解析—理论落脚点”的研究脉络层层深入展开,最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成果。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三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剖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及内在机制,最后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聚焦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核心目标,采用扎根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获取详实的质性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编码,从多维视角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阐释了相关概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章为第6章和第7章提供支撑。第五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首先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接着配置安卓智能手机并ROOT后进行Java语言编程,获取总计217360条抖音短视频数据,采用归纳演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数理统计工具、情感分析工具、分词工具、Gephi软件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整体特征、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信息发布行为特征、信息共享行为特征及信息行为网络特征展开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本章为第6、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本章在国内外学者及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信息行为理论,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建模依据和思想,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V-SIbR,计算了模型平衡点及阈值,设置了11组33个参数方案,使用Matlab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的演化进行了综合讨论。本章为第7提供理论支撑。第七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研究。本章针对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现状和问题,从用户信息行为出发,基于第4章研究成果,提出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提高对策;基于第5章研究成果,针对移动短视频发展乱象提出治理对策;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第4、5、6章研究成果,提出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对策。本文紧随国内外学者研究趋势,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层面,能够推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发展、深化信息生态理论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应用、为加强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提高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加强移动短视频治理、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未来研究中,紧随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趋势,探讨医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契机,挖掘移动短视频技术应用优势,展开健康信息行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信息行为干预、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孔利华,谭思远[4](2021)在《信息生态场域中的AI双师课堂:内涵、构建与评价》文中认为信息生态理论能够重新定位快速发展中的教育信息生态,从信息环境、信息人以及信息三者组成的系统出发,为课堂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指导,解决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割裂问题。人工智能与教师联袂执教形成新型双师课堂模式,在传统课堂要素基础上,加入AI智能教师新生态因子,使得课堂信息生态成为一种新形态。为协调AI双师课堂各因子关系,最大限度促进信息的流通与循环,促进课堂主体的提升,首先,以信息生态理论为指导,阐释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内涵。即:以系统为统筹,以互动、平衡为要求,以循环为途径,以人本为目的,进而依据系统性、开放性、循环演化性以及自组织性原则,从AI双师课堂内外部信息环境、AI双师课堂信息种群、信息主体发展等多个维度,构建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结构。其次,以信息生态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为评价维度,设计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评价指标。最后,以评价指标为导向对真实案例开展评价。

李琴[5](2021)在《信息生态视角下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目前,我国档案事业正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较多也较为复杂的问题。公共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档案保管、档案信息服务等重要职能。当前社会大众对于档案信息需求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等特点,加之各级各类档案馆正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这对档案馆信息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评促转,以评促建是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可明晰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发展导向,全面准确的反映当前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现状,为公共档案馆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服务策略提供决策支撑,对全面提升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公共档案馆工作顺利转型,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以档案信息生态、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为研究点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并对信息生态理论及信息服务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次,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对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公共档案信息生态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影响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的作用,从档案信息主体、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技术、档案信息环境四方面分析了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并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某档案馆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王娟娟[6](2021)在《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的前因与后果研究 ——多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提出企业信息生态环境中员工的信息技术压力随各类新信息技术(如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形成新的特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各类企业运营虚拟化变革及大量新信息技术引入,使员工的信息技术压力愈加明显。如何有效管理企业新信息生态环境中员工信息技术压力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至关重要且亟需探讨的议题。然而关于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如何形成,以往研究尚未进行充分讨论;其对员工工作究竟产生何种影响,也未形成一致结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了一个从信息技术压力前因到其后果的分析模型,以更深刻地理解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的性质及其特征。首先,从信息生态系统中人与信息技术环境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出发,基于压力交互理论探讨企业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个人IT能力与团队IT能力的交互作用对信息技术压力的影响;其次,引入传统的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分析框架,将信息技术压力按其性质分为挑战性与阻碍性两类,以探讨信息技术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复杂影响;最后,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并提出两个补充性假设,以进一步探讨个人-团队IT能力匹配与两类信息技术压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实证数据,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入新信息技术或原有信息技术架构发生重大变化的54个企业工作团队及团队内部共223位员工为研究对象,借助多层次路径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在嵌套数据框架下验证个人IT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作用、团队IT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及个人-团队IT能力匹配对员工信息技术压力的复杂影响。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1)个人IT能力与挑战性信息技术压力之间显着正相关,与阻碍性信息技术压力存在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2)挑战性信息技术压力能提高员工创造力,而阻碍性信息技术压力将抑制员工创造力;(3)个人IT能力能通过挑战性信息技术压力对员工创造力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主要体现在组内部分;阻碍性信息技术压力的中介效应不显着。(4)团队IT能力负向调节了个人IT能力与两类信息技术压力之间的关系,且团队IT能力作为一种技术支持,能对个人IT能力起补充作用。进一步地,团队IT能力还调节了个人IT能力通过挑战性信息技术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影响,即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着。(5)信息技术压力产生于个人IT能力和团队IT能力的复杂交互;相比于个人-团队IT能力不匹配的情况,二者匹配时挑战性信息技术压力更小;而阻碍性信息技术压力的情况更加复杂,需要结合个人和团队IT能力的水平高低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通过对企业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的前因及其对员工创造力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的内涵、性质和影响,补充和完善信息技术压力理论研究,并为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提供解释,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吕延菲[7](2021)在《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网络化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在悄悄发生着转变。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活动的集中地,在新的学术交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从学术资源的仓库向学术资源的创造者进行转变。高校图书馆背靠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作者资源,要积极参与出版活动,应对商业出版商带来的价格危机,满足高校师生、学者及科研机构用户复杂多样的出版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协调出版服务各部分的平衡关系,以推动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将信息生态学理论应用到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中去,为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策略。本文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及信息生态理论的定义,并论证二者存在内部联系,将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并利用该理论分析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然后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出版服务实践案例进行调查,利用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理论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即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缺乏合理的信息生态规划、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物开放程度较低、出版服务人员认知及能力不足以及图书馆出版服务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导致高校图书馆出版物流转不畅,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人员结构不完整及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生态环境不稳定的问题。最后在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高校出版服务提出建设策略,并从优化出版物资源、加强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以及优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建设举措。

庞靓[8](2019)在《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而身处互联网时代浪潮中的人类,也愈发清晰的意识到,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并非都是美好的礼物,还有信息爆炸带来的泥沙俱下。诚如尼葛洛庞帝所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网络信息技术将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络,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网络经济在创造高速膨胀价值的同时,也不难注意到风起云涌后,网络信息污染,网络失信递增,网络侵权严重和网络犯罪的猖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唯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让互联网的成果真正惠及14亿人民。只有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换来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明天。然而,现有关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经济领域或产业生态经济领域,鲜有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分析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面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应用传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难以寻求出一条适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以期探索出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鉴于此,本论文立足于信息生态学、网络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对网络经济、网络生态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厘清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和标志。进而运用系统学、社会学以及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借助DEMATEL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并为网络生态的健康、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网络生态、网络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对相关概念清晰的界定和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后续研究。笔者首先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含义和类型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关联的内容。笔者在深入剖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适应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关联,只有对两者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进行辨别,才能对两者的协调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2)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笔者首先阐释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接着,通过头脑风暴法与德尔菲法,在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一致性判断检验之后,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主要包括网络经济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和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并对各个标志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3)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专家访谈收集了各位专家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看法,又结合调查问卷,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借助T检验,判断专家评价结果与检验值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从而最终确定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技术研发、制度体系和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基于DEMATEL法找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对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4)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本文在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观念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机构保障和资金保障5个方面提出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为保障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的保障策略包括:培养主体的协调发展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主体网络安全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提高网络硬件设备制造水平、提高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完善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设置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专门机构设置、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投入。

谢小宇[9](2019)在《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黄梅戏档案是指黄梅戏在其发展、传承及其他活动中所形成的地方戏剧档案。黄梅戏档案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档案材料。近年来,安徽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逐渐重视发展传承地方传统戏曲。但由于黄梅戏艺术的地方性,目前国内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从学术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纵观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文献,可以发现其大多数研究仅围绕黄梅戏的历史起源、唱法声韵、艺术形态、传承与发展等几个主题展开,对于黄梅戏档案这一存在的研究很少,因而缺乏较全面、整体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信息连接的交流活动”为基点,尝试引入信息生态系统及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理论,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本质及运作机制。研究发现,现今黄梅戏档案本体主要存在分布不均、数量贫乏两个问题,另外黄梅戏档案信息人普遍缺乏一定的档案意识,黄梅戏档案信息环境存在经济、信息技术、法律三个方面关键影响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文章就此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信息本体方面,应加强黄梅戏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高黄梅戏档案的丰富程度,优化黄梅戏档案内容结构,并构建黄梅戏档案数字资源库,进行更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及服务。在黄梅戏档案信息人方面,应当及时转变黄梅戏档案人的思想,提高其档案意识,通过各类培训及文化宣传活动提升黄梅戏档案信息人的信息素养。在黄梅戏档案信息环境方面,要加强黄梅戏档案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提高经济层面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先进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引进。综上所述,本文在对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了其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求为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雅薇[10](2017)在《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但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驱使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需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进而保持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冗余、信息冲突和信息污染等现象的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机构信息生态的失衡,威胁到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创新,因而信息生态治理势在必行,以确保正常运作并推动服务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但信息生态治理并不一定直接提升服务创新绩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流程,并与其结合形成的IT应用能力,才是提升服务创新绩效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本文结合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特性,分析信息生态治理如何通过影响IT应用能力最终积极作用于服务创新绩效。本文旨在研究如下三个问题:(1)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的内涵和维度划分;(2)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内涵和维度划分;(3)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怎样的影响关系;(4)IT应用能力各维度在信息生态治理向服务创新绩效转化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研究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如何通过信息生态治理提高IT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例参考。本文结合多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交互验证的方式,从功能、结构和环境三个角度打开了信息生态治理的维度。其中,功能治理主要指通过组织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并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结构治理主要指组织管理结构和业务结构重组和优化、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调整等;而环境治理主要指优化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关注外部相关政策法规、跟踪并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同时完善机构制度,进而提升机构运作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另外,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将IT应用能力划分为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和IT与业务融合能力,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相关理论研究对其进行阐述和界定。其中,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是指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将IT规划与服务战略结合,并通过IT支持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对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市场拓展的长远战略定位,最终支持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能力;而IT与业务融合能力是指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将IT资源与业务作业(管理业务和具体服务业务)有序结合,进而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共享和互动性,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及时高效处理顾客需求,最终支撑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优质服务,同时及时与顾客进行反馈沟通的动态能力。为了初步探索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上海、天津市和太原的5家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进行多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对理论构念加以验证,并发现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通过提升IT应用能力的各维度以提升服务创新绩效。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模型,同时提出了研究假设。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组主要向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南方发达城市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最终获得219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处理,最终通过实证检验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出结论如下:(1)信息生态治理三个维度分别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服务创新绩效有显着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功能治理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值最大,环境治理的影响值居中,结构治理的影响值最小。信息生态治理三个维度之间有互相积极的影响作用。(2)信息生态治理三个维度均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各维度有显着正向相关关系。(3)IT应用能力的两个维度(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IT与业务融合能力)分别在信息生态治理与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服务创新绩效间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IT与业务融合能力的作用程度大于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的作用程度。本文立足于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前沿研究,旨在揭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逻辑关系。通过引入IT应用能力这一理论构念,深入分析信息生态治理各维度与IT应用能力各维度(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IT与业务融合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将IT应用能力作为信息生态治理和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中间路径。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通过多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交互验证的方式,界定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维度划分。目前学者们关于信息生态治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凝练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内涵。然后,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其维度划分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并通过对单个案例总结归纳和跨案例对比研究,最终从结构、功能和环境三个层面对其维度进行了划分,并对各维度进行了理论验证。本研究打开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的“黑箱”,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也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基于前人研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概念,并对其维度进行了理论划分和案例验证。本文参考现有IT能力的相关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炼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概念和特征,同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IT应用能力进行了维度划分和理论阐述,然后结合多案例研究对IT应用能力各维度进行了实例验证。这有助于弥补组织IT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足,并推动IT应用能力这一理论构念的情景化研究。(3)通过多案例研究和理论推导的交互验证,并结合“知识-能力-服务创新绩效”的理论逻辑,构建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其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IT应用能力各维度分别在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各维度和服务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中具有中介作用。(b)信息生态治理可直接影响服务创新绩效,但主要是通过提高IT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c)信息生态治理三个维度共同对服务创新绩效作用时各维度的影响值,分别大于单个维度直接对服务创新绩效作用时的影响值,说明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各维度之间有互相积极的影响作用。(d)IT与业务融合能力的作用程度大于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作用程度。本研究有助于弥补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如何提升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实践中如何将信息生态治理和提升IT应用能力的具体工作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提供了科学依据。(4)本研究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实施信息生态治理、如何通过增强IT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服务创新绩效提供了参考和建议。本文结合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性和非盈利性,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多案例研究打开了其信息生态治理的“黑箱”,进而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在实际中如何针对性地进行失衡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支撑。同时对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如何通过信息生态治理增强IT应用能力,最终提升服务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例。

二、信息生态与信息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生态与信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慧医养
        1.2.2 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智慧医养
    2.2 人类老年期理论
    2.3 信息生态理论
        2.3.1 信息生态学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4 信息服务理论
        2.4.1 信息服务的内涵、类型及特征
        2.4.2 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模式
        2.4.3 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2.5 KANO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3.1 构建原则
    3.2 构建思路
    3.3 评价指标
        3.3.1 指标框架设计
        3.3.2 初始评价指标构建
        3.3.3 初始评价指标甄别
        3.3.4 正式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实证研究
    4.1 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
        4.1.1 评价主体
        4.1.2 评价客体
    4.2 KANO问卷调研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调查实施
    4.3 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效度分析
    4.4 KANO结果分析
        4.4.1 经典KANO质量类别评价
        4.4.2 混合类型识别
        4.4.3 Better-Worse指数分析
    4.5 结果讨论
        4.5.1 KANO质量类别讨论
        4.5.2 满意度系数讨论
        4.5.3 不同群体认知的质量差异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5.1 提升服务的使用价值
    5.2 基于供求双侧优化服务质量
    5.3 探索服务平台和智能产品的发展路径
    5.4 创建有利发展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附录A 初始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正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及课程应对 ——基于SOR理论的实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2.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发挥重要功能与地位
        3.信息科技推动高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
        4.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及相关研究的缺失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1.理论贡献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3.传统文化信息茧房
        4.大课程观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SOR理论
        1.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的思想起源
        2.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的扩展应用
        3.刺激-机体-反应框架在研究中的对应关系
    (二)选题相关研究的综述
        1.文化课程:高校可以施加的传统文化刺激
        2.文化认同:学生机体内在的传统文化认同
        3.信息茧房:学生的传统文化信息行为反应
    (三)其他相关理论及应用
        1.信息生态系统理论
        2.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四)研究方法及流程设计
        1.研究方法
        2.流程设计
    (五)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数据处理
二、反应(R)与机体(O)的交互:“茧房”对“认同”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现状
        1.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现状
        2.不同群体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差异
    (二)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1.高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2.不同群体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差异
    (三)学生“认同”与“茧房”的交互路径
        1.前期访谈资料分析先验猜想
        2.相关性检验再验关联存在性
        3.理论基础及假设模型的提出
        4.假设模型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茧房”对“认同”产生的影响
三、刺激(S)的着力点:课程对“茧房”影响“认同”的应对
    (一)刺激(S)的样态:当前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呈现现状
        1.课程信息
        2.课程渠道
    (二)刺激(S)的效用:课程对“茧房”以及“认同”的作用
        1.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的影响
        2.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
    (三)小结:课程应对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不利影响的有效着力点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基于相关理论比较对研究结果的梳理
        1.学生文化身份认同间接受困于“茧房”,核心地位有待提升
        2.符号与价值为枢纽直接受困于“茧房”,桥梁基础尚待加固
        3.学生文化信息接触直接受困于“茧房”,信息渠道需待增加
        4.学生整体文化认同显着受困于“茧房”,关键抓手亟待突破
    (二)讨论:基于“破茧”对课程应然走向的探讨
        1.生命体验式学生主体身份“中心化”
        2.素养提升式课程教学观念“整合化”
        3.融贯显隐式课程信息渠道“多元化”
        4.空间赋值式课程信息系统“动态化”
        5.关系嵌入式课程信息对接“精准化”
        6.信息生态式课程破茧路径“系统化”
五、结语
    (一)启示与建议
    (二)创新与反思
        1.研究创新
        2.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后记

(3)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3 短视频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方案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移动短视频相关理论
        2.1.1 移动短视频概念
        2.1.2 移动短视频内涵
        2.1.3 移动短视频特征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2.2.1 信息行为定义
        2.2.2 网络信息行为概念
        2.2.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
    2.3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概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4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2.4.1 复杂网络的概念
        2.4.2 复杂网络特征模型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2.5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5.1 系统动力学定义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5.3 系统动力学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
    3.1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
    3.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
        3.2.1 行为要素构成
        3.2.2 生态要素构成
        3.2.3 心理要素构成
    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
        3.3.1 信息价值驱动
        3.3.2 知识创新驱动
        3.3.3 娱乐文化驱动
        3.3.4 社会认同驱动
        3.3.5 经济效益驱动
    3.4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
        3.4.1 触发扩散机理
        3.4.2 感知推动机理
        3.4.3 交互激励机理
        3.4.4 行为认知机理
        3.4.5 机理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和步骤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步骤
    4.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4.3.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4.3.2 选择性编码
        4.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4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
    5.1 问题的提出
    5.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
    5.3 实证研究
        5.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5.3.2 数据采集处理
        5.3.3 数据结果
    5.4 讨论分析
        5.4.1 用户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
        5.4.2 用户信息发布行为特征
        5.4.3 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
        5.4.4 用户信息行为网络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
    6.1 问题的提出
    6.2 建模依据及思想
    6.3 模型构建
        6.3.1 模型假设
        6.3.2 演化模型构建
        6.3.3 主体状态转化规则
        6.3.4 模型参数配置及约束
    6.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平衡点和阈值
        6.4.2 仿真参数设置
        6.4.3 仿真结果分析
        6.4.4 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
    7.1 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7.1.1 提升用户信息服务质量
        7.1.2 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7.1.3 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
    7.2 治理短视频发展乱象
        7.2.1 完善制度设计
        7.2.2 优化政府监管
        7.2.3 加强主体自律
    7.3 优化短视频服务生态
        7.3.1 信息价值捕捉
        7.3.2 用户行为优化
        7.3.3 信息环境改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信息生态场域中的AI双师课堂:内涵、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AI双师课堂与信息生态内涵
    (一)双师课堂的三种模式与内涵
        1. 早期双师课堂
        2. 线上线下融合双师课堂
        3. AI双师课堂
    (二)信息生态内涵
    (三)AI双师课堂的信息生态
        1. 以系统性为统筹,注重AI双师课堂整体建设
        2. 以互动、平衡为要求,建构供需稳定的课堂
        3. 以循环为途径加速信息流通,促进师生共进
        4. 以人本为目的,促进师生统筹发展
三、信息生态下的AI双师课堂之构建
    (一)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构建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2. 开放性原则
        3. 循环演化原则
        4. 自组织性原则
    (二)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的构建要素
        1. 信息环境
        2. 信息
        3. 信息人
    (三)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结构
        1. AI双师课堂外部信息环境
        2. AI双师课堂内部信息环境
        3. 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主体
        4. 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发展目标
    (四)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链
    (五)信息生态场域中的AI双师课堂教学流程
四、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评价
    (一)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评价的意义
        1. 探索智能教育服务的发展路径
        2. 验证信息生态理论教育应用的适切性
        3. 揭示AI对师生发展的影响
    (二)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拟定
        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 评价指标的含义
五、AI双师课堂信息生态系统案例分析
    (一)科大讯飞智慧课堂教学流程分析
    (二)科大讯飞智慧课堂信息生态评价
        1. 内部信息环境分析
        2. 信息分析
        3. 信息人分析
        4. 信息伦理分析
六、结语

(5)信息生态视角下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信息生态理论
        2.1.1 信息生态学
        2.1.2 信息生态系统
    2.2 信息服务理论
        2.2.1 信息服务的内涵
        2.2.2 信息服务质量
3 信息生态视角下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1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生态系统
        3.1.1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3.1.2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生态链
    3.2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3.2.1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作用模型
        3.2.2 影响因素分析
4 信息生态视角下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
        4.1.1 构建思路
        4.1.2 构建原则
    4.2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2.1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4.2.2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1 计算方法
        4.3.2 计算过程
        4.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实证研究
        4.4.1 研究对象
        4.4.2 数据采集
        4.4.3 评价结果
5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5.1 强化档案信息管理及开发能力
        5.1.1 坚持档案信息安全底线
        5.1.2 增强档案信息开发能力
    5.2 加强档案信息主体服务能力建设
        5.2.1 树立“入馆即服务”的档案馆工作理念
        5.2.2 提高档案馆馆员专业素养
        5.2.3 协同办馆的发展策略
    5.3 加强档案信息技术应用
        5.3.1 适当增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5.3.2 定期更新软件功能
    5.4 改善档案信息环境
        5.4.1 加强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保障力度
        5.4.2 建立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1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访谈提纲
附录2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6)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的前因与后果研究 ——多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生态视角
        2.1.2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
        2.1.3 压力交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信息技术压力
        2.2.2 员工创造力
        2.2.3 IT能力
    2.3 已有研究的研究局限
第三章 研究假设
    3.1 个人IT能力与信息技术压力
    3.2 信息技术压力与员工创造力
    3.3 信息技术压力的中介作用
    3.4 团队IT能力的调节作用
    3.5 个人-团队IT能力匹配与信息技术压力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4.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4.2.1 问卷设计
        4.2.2 变量测量
    4.3 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信效度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5 数据聚合性检验
    5.6 匹配偏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7 假设检验
        5.7.1 个人IT能力与信息技术压力的关系检验
        5.7.2 信息技术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检验
        5.7.3 信息技术压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5.7.4 团队IT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5.7.5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7.6 个人-团队IT能力匹配与信息技术压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与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与信息生态理论
    2.1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
        2.1.1 图书馆出版服务
        2.1.2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
    2.2 信息生态理论
        2.2.1 信息生态概念
        2.2.2 信息生态系统
        2.2.3 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
    2.3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与信息生态理论适配性
        2.3.1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与信息生态的内在关系
        2.3.2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系统与信息生态系统具有内在统一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案例分析
    3.1 国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案例
        3.1.1 普渡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
        3.1.2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
        3.1.3 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案例
        3.2.1 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
        3.2.2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
        3.2.3 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
    3.3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信息生态
        3.3.1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系统的特点
        3.3.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生态要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信息生态系统失衡表现及原因
    4.2 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信息生态系统失衡表现
        4.2.1 高校图书馆出版物流转不畅
        4.2.2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人员结构不完整
        4.2.3 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生态环境不稳定
    4.3 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信息生态系统失衡原因
        4.3.1 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缺乏合理的信息生态规划
        4.3.2 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物开放程度较低
        4.3.3 出版服务人员认知及能力不足
        4.3.4 图书馆出版服务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建设策略
    5.2 优化出版物资源
        5.2.1 依据用户需求对出版物资源开展服务
        5.2.2 出版物的质量控制
        5.2.3 扩大出版物开放程度
    5.3 加强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5.3.1 提升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人员能力
        5.3.2 构建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人员管理机制
    5.4 优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生态环境
        5.4.1 明确高校图书馆角色及功能的转变
        5.4.2 优化出版服务流程及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持
        5.4.3 制定可持续的出版生态规划
        5.4.4 多方面筹措出版经费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网络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动力
        1.1.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
        1.1.3 信息生态学科发展探索的方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网络生态的研究现状
        1.3.2 网络经济的研究现状
        1.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2.1 网络生态理论
        2.1.1 网络生态的概念
        2.1.2 网络生态的类型
    2.2 网络经济理论
        2.2.1 网络经济的概念
        2.2.2 网络经济的类型
    2.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关联理论
        2.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
        2.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关联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
    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3.1.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
        3.1.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3.1.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
    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确定
        3.2.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初步建立
        3.2.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最终筛选
    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具体含义
        3.3.1 网络经济活动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
        3.3.2 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的确定
        4.1.1 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4.1.2 影响因素的最终确定
    4.2 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4.2.1 确定直接影响因素矩阵
        4.2.2 确定综合影响因素矩阵
        4.2.3 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4.3 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
    4.4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主体协调发展意识的影响
        4.4.2 网络平台监管制度的影响
        4.4.3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投入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
    5.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保障策略
        5.1.1 培养主体协调发展观念
        5.1.2 提高网络空间法制观念
        5.1.3 强化主体诚信自律意识
        5.1.4 加强主体网络安全意识
    5.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策略
        5.2.1 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
        5.2.2 网络侵权乱象的整治制度
    5.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机构保障策略
        5.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组织机构的设置
        5.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机构的职责划分
    5.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资金保障策略
        5.4.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
        5.4.2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保障
    5.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保障策略
        5.5.1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5.5.2 提升网络平台开发建设水平
        5.5.3 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访谈提纲
附录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相互关系调查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理论依据
        1、信息生态系统
        2、信息生态链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 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创新点、难点
        1、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2、创新点
        3、难点
一、信息生态及其对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
    (一) 信息生态相关概念界定
        1、信息生态
        2、信息生态系统
        3、信息生态链
    (二) 黄梅戏档案相关概述
        1、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2、黄梅戏档案定义及内容
        3、黄梅戏档案价值
        4、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
    (三) 信息生态应用于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
        1、保障黄梅戏档案的活态性
        2、构建工作者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
        3、维持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本质
    (一) 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含义
    (二) 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运作机制
    (三) 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特征
        1、人本性
        2、整体性
        3、协同性
        4、开放性
    (四) 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功能目标
        1、促进信息共享
        2、保持信息生态平衡
        3、提高信息收益
三、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 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取得的进展
        1、黄梅戏档案本体数量的增长
        2、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机构取得初步成果
        3、黄梅戏档案文化环境初具规模
    (二) 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中所存在问题
        1、黄梅戏档案分布不均
        2、黄梅戏档案编研出版成果形式单一
        3、黄梅戏档案数字化进程缓慢
四、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一) 信息本体因素
        1、黄梅戏档案信息资源分散
        2、黄梅戏档案资源数量贫乏
    (二) 信息人因素
        1、档案文件形成者档案意识差
        2、档案工作者服务意识差
        3、用户缺乏档案意识
    (三) 信息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因素
        2、信息技术环境因素
        3、法律环境因素
五、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对策
    (一) 信息方面
        1、重视黄梅戏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2、加强黄梅戏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二) 信息人方面
        1、转变黄梅戏档案文件形成者思想
        2、提高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者服务意识
        3、培养黄梅戏档案用户的档案意识
    (三) 信息环境方面
        1、改善黄梅戏档案工作经济环境
        2、加强黄梅戏档案信息技术
        3、完善黄梅戏档案相关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本文相关理论
        2.1.1 信息生态学理论
        2.1.2 元治理理论
        2.1.3 组织学习理论
        2.1.4 知识创造理论
        2.1.5 动态能力理论
    2.2 信息生态研究综述
        2.2.1 信息生态的研究热点
        2.2.2 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2.2.3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研究现状
    2.3 IT能力研究综述
        2.3.1 IT能力与IT资源辨析
        2.3.2 IT能力的维度划分
        2.3.3 IT能力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
    2.4 服务创新研究综述
        2.4.1 服务创新的内涵
        2.4.2 服务创新理论模型
    2.5 文献述评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多案例研究的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的理论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设计
        3.1.1 案例研究方法
        3.1.2 案例对象选择
        3.1.3 资料分析方法
    3.2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内涵的理论推导
        3.2.1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系统
        3.2.2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失衡的表现
        3.2.3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生态治理
    3.3 基于案例访谈的信息生态治理的维度划分
        3.3.1 信息生态治理的维度探索
        3.3.2 信息生态治理维度理论界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服务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
    4.1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能力的内涵
        4.1.1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能力的概念
        4.1.2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能力的特征
        4.1.3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能力的维度划分
    4.2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内涵
        4.2.1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概念
        4.2.2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特征
    4.3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的维度界定
        4.3.1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维度的理论推导
        4.3.2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IT应用能力维度的案例验证
    4.4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服务创新的概念
    4.5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创新绩效的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理论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提出
    5.1 案例分析
        5.1.1 案例组织的信息生态治理的特征
        5.1.2 案例组织的IT应用能力的特征
        5.1.3 案例组织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5.2 基于多案例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
    5.3 信息生态治理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提出
        5.3.1 功能治理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
        5.3.2 结构治理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
        5.3.3 环境治理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
    5.4 信息生态治理与IT应用能力的关系及假设提出
        5.4.1 功能治理与IT应用能力的关系及假设
        5.4.2 结构治理与IT应用能力的关系及假设
        5.4.3 环境治理与IT应用能力的关系及假设
    5.5 IT应用能力不同维度的中介作用的假设提出
        5.5.1 IT支持服务战略能力的中介作用的假设
        5.5.2 IT与业务融合能力的中介作用的假设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问卷设计
        6.1.2 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6.2 分析方法
        6.2.1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6.2.2 中介作用的检验方法
    6.3 变量测量
    6.4 实证分析
        6.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6.4.2 功能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检验
        6.4.3 结构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检验
        6.4.4 环境治理、IT应用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检验
    6.5 结果讨论与管理建议
        6.5.1 实证结果讨论
        6.5.2 管理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未来展望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信息生态与信息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医养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及实证研究[D]. 马雪纯.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及课程应对 ——基于SOR理论的实证探究[D]. 张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D]. 李欣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4]信息生态场域中的AI双师课堂:内涵、构建与评价[J]. 孔利华,谭思远. 远程教育杂志, 2021(03)
  • [5]信息生态视角下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李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6]新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压力的前因与后果研究 ——多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王娟娟. 兰州大学, 2021(02)
  • [7]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D]. 吕延菲.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庞靓.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8)
  • [9]信息生态视域下黄梅戏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 谢小宇.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治理、IT应用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D]. 王雅薇.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信息生态与信息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