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一、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付晨,李薇,刘晓萱[1](2022)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康复锻炼及治疗,干预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比较两组病人出院时及出院后4周、8周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出院时、出院后4周、出院后8周,干预组病人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可显着提高早期康复中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肢体功能。

姜军,王丛笑,朱爽,郄淑燕[2](2021)在《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训练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两组训练1个月、2个月后Fugl-Meyer评分和STEF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2个月后N9、N20的波幅均较训练前明显增大,潜伏时间均较训练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2个月后N9、N20的波幅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大,潜伏时间均较对照组同期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1个月、2个月后NIHS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1个月、2个月后MBI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病人可更好地促进偏瘫上肢功能、中枢神经的运动传导功能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进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郭森林,陈昇,刘少峰,黄思源[3](2021)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及步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5月1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1 19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一常规康复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Berg平衡能力[MD=8.27,95%CI(6.43,10.10),P<0.000 01],提高功能性步行分级(FAC)[MD=0.79,95%CI(0.57,1.00),P<0.000 01]、下肢运动功能(FAM-LE)[MD=1.25,95%CI(0.34,2.15),P=0.007]、起立-行走测试(TUGT)[MD=-8.20,95%CI(-11.47,-4.94),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但受所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病人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仍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汪宗保,周玲玲,王从振[4](2021)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辅助脑卒中病人康复正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探索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和研发提供思路。

王小丽[5](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构建。通过课题组前期对急性期PSF患者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以及PSF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分析,以文献检索、系统评价PSF非药物干预措施为循证依据,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制定干预方案初稿,然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修订干预方案,再通过预试验对干预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形成最终完整版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PSF(FSS≥36分)研究对象,采用SPSS22.0软件,计算随机数生成器将纳入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干预方案。入院的24小时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相关资料;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时分别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第一部分:经过文献检索后,最终系统分析了23篇文献,对18篇RCT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估结果均为B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了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初稿:(1)干预对象:急性期诊断为PSF患者;(2)实施者:经培训合格的护士;(3)干预的时间:共4周,1次/d,20~30min/次;(4)干预场所:神经内科病房;(5)干预的内容:症状评估、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睡眠管理和饮食指导。将构建的干预方案初稿设计为Delphi专家咨询问卷,遴选广东、重庆、安徽和辽宁地区,在神经学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学科、临床护理等领域的20名专家参与Delphi专家咨询。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Cs)为0.80,专家的判断依据(Ca)为0.93,专家群体权威系数(Cr)为0.87。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ⅹ2=17.64,P=0.003)和0.21(ⅹ2=21.12,P=0.001);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0(ⅹ2=61.78,P=0.001)和0.11(ⅹ2=72.15,P<0.001)。两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大于4.0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修改稿。对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预试验,患者的反馈验证干预内容是可行的、有效的,操作起来是安全的、可靠的;并形成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共109例研究对象完成了4周的干预措施;试验组55例,对照组54例。在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以及SS-QO量表每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2周、干预4周后,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结果显示,试验组在F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ITT结果显示,两组在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仅维度思维得分无差异(P>0.05)。(3)ITT和PP两种方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在组内效应(基线、干预2周、干预4周)、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组间效应(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所有维度得分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结果显示:维度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度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措施对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个性、视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ITT和PP两种方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发生显着性改变(P<0.05)。除了维度思维、视力得分在干预2周和干预4周无差异(P>0.05),其余维度均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P<0.05)。结论:(1)通过系统评价分析PSF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为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疲劳水平构建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性干预方案能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张珊珊[6](2021)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编制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和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期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增加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变量,形成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探讨基于该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1.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2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2.通过查阅文献、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3.2020年1月至8月便利选取27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量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中文版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处理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目标与方法管理、内容管理、环境与监测管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412%,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4,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61、0.974、0.976,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21,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53、0.864、0.839;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6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755,RMSEA=0.053,GFI=0.914,NFI=0.963,IFI=0.984,TLI=0.980,CFI=0.983。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2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973%,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0,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82、0.979,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84,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85、0.856;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47,校标关联效度为0.71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960,RMSEA=0.059,GFI=0.886,NFI=0.959,IFI=0.979,TLI=0.976,CFI=0.979。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为(63.40±16.06)分;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与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均存在正相关(P<0.05)。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解释了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变异量的74%。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278,加入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变量后,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达到0.674,其中,行为意向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间接效应值为0.396。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分别为0.073、0.279。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直接效应值为0.139,间接效应值为0.319,总效应值为0.458。结论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适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的评估。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4.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意向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

陈菲[7](2021)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内科治疗及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运用Lokomat下肢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头针针刺,头针留针过程中进行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记录两组患者FAC、BBS、患侧下肢FMA评分及MBI指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治疗前量表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相关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分别将两组患者的FAC、BBS评分、患侧下肢FMA评分及MBI指数与同组比较: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4周较2周、6周较4周,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提高脑梗死患者步行、平衡、下肢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持续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3.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FAC、患侧下肢FMA评分及MB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BS评分治疗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6周后,治疗组FAC、BBS、患侧下肢FMA评分及M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Lokomat康复训练及头针联合Lokomat康复训练均可提高脑梗死患者步行、平衡、下肢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后者临床疗效优于前者,值得临床推广。2.两种方法经治疗2、4、6周后,FAC、BBS、患侧下肢FMA评分及MBI指数均持续升高,这表明持续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步行、平衡、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艳青[8](2021)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应用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10月关于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者独立在数据库中检索、进行文章的筛选、评价、提取文献信息及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核对,有异议时协商或请教本课题组年资高的导师。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及进行Meta分析数据合并,不能进行合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573篇,中文1317篇,英文3256篇。最终纳入1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92例患者,其中实验组466例,对照组426例。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分、肌张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膝关节过伸情况、步速、步幅和步频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伸肌肌力、下肢屈肌肌力、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评分、单腿站立时间、活动平衡信心量表、计时起立-行走试验、10米步行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平衡能力、改善膝过伸以及步行能力。但由于本研究部分指标纳入研究少、样本量少,检验效能低;部分结局指标有异质性,未来仍需要开展更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RCT实验进一步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刘锦澍[9](2021)在《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无法得到足够剂量康复运动训练的现状,探讨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能否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为寻找适合我国东北地区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选取长春市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照护者接受每周1次的培训,同时给予患者为期21天的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每天40分钟,每周6天),训练内容包含上肢运动功能训练、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以及转移功能训练等四个模块。分别在基线、干预后10天以及干预后21天评估结局指标。评估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Fugl-Meyer量表(FMA)、Berg量表(BBS)、Barthel指数(BI)、焦虑情绪量表(SAS)、抑郁情绪量表(SDS)以及照护者负担量表(ZBI)。使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以及x2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此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结果:1.基线评估:两组研究对象基线时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SAS标准分值、SDS标准分值、ZBI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并且SAS、SDS、ZBI不同等级的人数分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10天后,干预组患者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明显升高(P<0.05);干预21天后干预组患者的FMA总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显着升高(P<0.05),但两组间的FMA上肢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的改善幅度在干预10天和21天后均显着升高(P<0.05)。GEE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0天和21天的FMA总值、FMA上肢分值、FMA下肢分值、BBS分值、BI分值均显着增加(P<0.05)。3.焦虑抑郁情绪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21天后干预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并且其改善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与基线相比,干预组患者在干预21天后的SAS、SDS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4.照护者负担的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ZBI得分的改善程度显着升高(P<0.05);与基线相比,干预组患者在干预21天后ZBI分值显着降低(P<0.05)。5.干预期间未发生任何与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1.与常规院内康复组相比,为期21天的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以更显着的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两组间的差异在干预后10天便已产生。2.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以显着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且能有效减轻照护者负担。3.照护者辅助院内康复训练具有高安全性,是适合中国东北地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方案,值得推广。

崔雪岩[10](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二、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2.1 基础支持
        1.2.2 整体评估
        1.2.3 优化干预
        1.2.3. 1 运动想象疗法
        1.2.3. 2 视频反馈训练
    1.3 评价指标
        1.3.1 Barthel指数评分
        1.3.2 肢体功能评估
        1.3.3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s,BBS)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4)
    2.2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BBS评分比较(见表5)
    2.3 两组病人康复训练前后上肢、下肢、整体FMA评分比较(见表6)
3 讨论
    3.1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频反馈训练显着
    3.2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频反馈训练有效增强了病人活动时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3.3 早期运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治疗有明显优势
4 小结

(2)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Fugl-Meyer和STEF评分比较
    2.2 两组训练前后SEP检测结果比较
    2.3 两组训练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4 两组训练前后MBI评分比较
3 讨 论

(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及步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1.1 研究设计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Berg平衡功能
        2.4.2 FAC
        2.4.3 FMA-LE
        2.4.4 TUGT
        2.4.5 10MWS
    2.5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风险分析
3 讨论
    3.1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能力的影响
    3.3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
    3.4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及步行功能康复的影响机制
    3.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4 小结

(4)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工作原理
2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运动及平衡功能中的临床研究
    2.2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步态中的临床研究
    2.3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的临床研究
3 总结

(5)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脑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文献回顾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初稿
    三、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德尔菲专家咨询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四、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临床可行性预试验
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1 Cochrane协作网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附件2 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3 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件4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附录6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附件7 改良Rankin评分表
附件 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附件9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附件10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附件11 ADL评定量表
附件1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
附件13 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
附件14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译本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界定
    4 理论依据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形成条目池
        2 专家函询
        3 小样本预试验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6 资料收集
        7 统计学方法
        8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专家函询
        2 小样本预试验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讨论
        1 问卷编制的必要性
        2 问卷编制的过程科学合理
        3 专家函询结果可靠
        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第二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形成条目池
        2 专家函询
        3 小样本预试验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6 资料收集
        7 统计学方法
        8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专家函询
        2 小样本预试验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讨论
        1 问卷编制的重要性
        2 问卷编制的科学性
        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分析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结果
        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描述
        2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及其各变量的描述
        3 不同特征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4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路径分析
    讨论
        1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现状
        2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现状
        3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现状
        4 不同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模型解释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7)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准备工作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比较(详见表6)
    3.3 Berg平衡量表比较(详见表7)
    3.4 患侧下肢FMA评分比较(详见表8)
    3.5 改良巴氏指数MBI比较(详见表9)
讨论
    1.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头针疗法及取穴的理论依据
    3.Lokomat下肢机器人的优势
    4.头针与Lokomat下肢机器人联合优势
    5.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7
综述 头针疗法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1.7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描述性分析
3 讨论
    3.1 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3.3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3.4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3.5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局限性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卒中后运动障碍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脑卒中患者及照护者负担现状
        1.3.2 脑卒中后偏瘫康复训练的发展现状
        1.3.3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2.3 干预方案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干预方案实施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3.3 研究对象的基线数据比较结果
    3.4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3.5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3.6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3.7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3.8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
    3.9 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4.1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2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4.3 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可减轻照护者负担
    4.4 不良事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
    3 操作性定义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2 专家函询
    3 确立护理方案
    4 讨论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付晨,李薇,刘晓萱. 护理研究, 2022(01)
  • [2]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J]. 姜军,王丛笑,朱爽,郄淑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20)
  • [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及步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 郭森林,陈昇,刘少峰,黄思源. 护理研究, 2021(17)
  • [4]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汪宗保,周玲玲,王从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7)
  • [5]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D]. 王小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D]. 张珊珊. 青岛大学, 2021(02)
  • [7]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陈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D]. 李艳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照护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刘锦澍.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