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素、运动引起的中枢疲劳和营养促进手段

血清素、运动引起的中枢疲劳和营养促进手段

一、5-羟色胺、运动性中枢疲劳与营养促力手段(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康[1](2021)在《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玛咖是一种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抗疲劳效果显着。本研究以玛咖水提物(Maca Aqueous Extract,ME)为主要原料,根据传统中医“整体治疗”理念,选取黄精、黄芪等7味药食两用植物与之配伍,形成玛咖复方制剂。通过正交试验对复方进行优化,并研究优化后复方制剂水提物(Compound Aqueous Extract,CE)的配伍效果。在此基础上,研发一款抗疲劳功效显着的复方口服液,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结合中医理论,将组方中的植物两两配伍,分为4类,以C2C12细胞抗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能力为指标,探究各因素内部两种水提物的最适配比。设置各因素的阴性方,研究复方中各因素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通过L9(34)正交设计优化配方,得到玛咖复方制剂的最佳配比。(2)玛咖复方制剂的体外抗疲劳潜力评价。玛咖复方制剂显着抑制了H2O2诱导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活力的降低,通过Calcein-AM/PI双染显示其对肌细胞的损伤和坏死的预防和保护作用。CE浓度依赖性地提高了糖原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降低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促进了C2C12细胞中的能量代谢。此外,CE诱导骨骼肌能量代谢的激活促进了上调线粒体的膜电位和生物功能,从而缓解了氧化应激引起的骨骼肌细胞损伤。(3)玛咖复方制剂的体内抗疲劳作用评价。玛咖复方制剂提高了小鼠前肢抓力和疲劳转棒仪上运动时间,缓解了强迫负重游泳导致的运动性疲劳。一方面,玛咖及其复方制剂能清除血乳酸(BLA)和尿素氮(BUN)的积累,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从而促进骨骼肌中的糖原合成、ATP生成能力以及ROS的清除。通过增强小鼠的肌肉结构,保护骨骼肌纤维免受运动性损伤,促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恢复;另一方面,由于显着的抗氧化和抗炎效果,玛咖及其复方制剂还通过调节脑组织的中枢神经递质,维持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性平衡,延缓了运动性中枢性疲劳的发生。(4)基于网络药理学剖析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的作用机制。通过“药代动力学”(ADME)参数揭示玛咖复方制剂中的潜在活性成分共计130个,其中120个为抗疲劳的活性成分,涉及116个抗疲劳的潜在基因靶点,构建了“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具有较大度的抗疲劳相关的蛋白为:PIK3CA(Degree=34)、SRC(Degree=26)、HSP90AA1(Degree=18)、VEGFA(Degree=17)、PIK3CB(Degree=15),表明这些蛋白对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具备重要的作用。通过GO(Gene Ontology)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玛咖复方制剂主要通过调控单萜类代谢、调节突触传递中的多巴胺摄取、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5-激酶活性等途径发挥抗疲劳作用。基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富集结果,玛咖复方制剂可能涉及TNF途径、苯丙氨酸代谢和AGE-RAGE等信号通路。

张森品[2](2020)在《桑叶总黄酮抗疲劳、抗抑郁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对人类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突出,尤其对飞行员、航天员、驾驶员等特殊职业人群,因长期受睡眠剥夺困扰易导致疲劳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综合症、肌纤维痛、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自身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可伴发严重疲劳症状,疲劳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生理性疲劳治疗主要以特种营养补充、睡眠调整和运动疗法等为主,病理性疲劳(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以适度运动和认知心理疗法为主,辅以营养补充和对症药物治疗。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最主要类型,具有高患病率和自杀率特点,对社会造成严重经济负担。从2005年到2015年,抑郁症患者的总数增加了 18.4%;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列为全球残疾的最大单一因素。中医药对疲劳和抑郁症的认识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研发安全有效的抗疲劳、抗抑郁现代中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筛选安全有效的抗疲劳活性药物,分别在运动性疲劳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对其进行抗疲劳药效评价及初步机制研究;此外,鉴于桑叶总黄酮具有潜在多重药理活性,以及抑郁和疲劳具有高共病率,对其开展抗抑郁作用评价。方法实验研究一:抗疲劳活性药物筛选。选用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阳性药组和不同浓度的受试药组:桑叶提取物(Mulberry leaves extract,MLE)、桑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in mulberry leaves,TFML)、竹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in bamboo leaves,TFBL)、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茶氨酸(Theanine,TA)分别于连续灌胃给药7 d、14 d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力竭潜伏期;选用C57BL/6J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阳性药组和各给药组(T FML、TFBL、TA),分别于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14 d后进行跑台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运动距离;选用C57BL/6J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疲劳模型组、阳性药组、TFML组、TFBL组,除阳性药西洋参连续灌胃给药14 d外,其余各药于腹腔注射LPS 24 h后单次灌胃给予,于1 h后进行跑台实验和抓力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运动距离和肌肉力量。实验研究二:桑叶总黄酮抗疲劳作用及机制研究。构建LPS和利血平疲劳动物模型;选用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LPS疲劳模型组、阳性药组、TFML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抓力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眯眼行为评分测试;选用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利血平疲劳模型组、阳性药组、TFML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抓力实验、Y迷宫实验、强迫游泳实验以及Von Frey法进行机械痛阈测试;检测小鼠血生化指标、肝糖原水平探讨TFML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检测小鼠下丘脑单胺神经递质、小鼠结肠形态及肠道菌群变化探讨TFML改善病理性疲劳的可能机制。实验研究三:桑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选用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阳性药组和TFML组,分别于连续给药7 d和单次给药1 h后进行强迫游泳实验和小鼠悬尾实验;采用药理学模型(育亨宾毒性增强实验、5-羟色氨酸(5-hy-droxy-L-tryptophan,5-HTP)诱导的小鼠甩头行为实验、利血平耗竭实验)探讨TFML抗抑郁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药效筛选研究发现TFML、TFBL具有抗疲劳活性:(1)小鼠负重游泳实验结果表明,TFML(200 mg/kg)连续给药14 d可显着延长小鼠力竭潜伏期;(2)小鼠跑台实验结果表明,TFML(100 mg/kg、200 mg/kg、400 mg/kg)和 TFBL(50 mg/kg、100 mg/kg)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14 d均可显着增加小鼠跑台实验运动距离。(3)在LPS致疲劳模型上,TFML(200 mg/kg)、TFBL(100 mg/kg)单次给药可显着增加小鼠跑台运动距离;抓力测试实验结果显示TFML(200 mg/kg)可显着改善LP S所致小鼠肌肉力量的下降。2、利用LPS和利血平可复制构建小鼠病理性疲劳模型:(1)单次腹腔注射LPS(0.4 mg/kg)24 h后可显着缩短小鼠跑台运动距离。(2)连续腹腔注射利血平(0.2 mg/kg)14 d,可显着缩短负重游泳实验小鼠力竭潜伏期。3、TFML可改善LPS所致小鼠疲劳模型的部分症状:LPS单次腹腔注射24 h后,可显着缩短小鼠负重游泳实验的力竭潜伏期、降低抓力实验中的肌肉力量、增加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和小鼠眯眼评分;TFML(200 mg/kg、400 mg/kg)连续给药14 d,可显着改善LPS所致小鼠运动耐力的下降、肌肉力量的下降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延长。4、TFML可改善利血平所致小鼠疲劳模型的部分症状:利血平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 d后,可显着缩短小鼠负重游泳实验力竭潜伏期、降低小鼠肌肉力量、显着增加小鼠累计不动时间、显着增加小鼠对机械痛的敏感性。TFM L(200 mg/kg和/或400 mg/kg)伴随连续给药14 d可显着改善利血平所致小鼠运动耐力的下降、肌肉力量的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和机械痛阈增敏。5、TFML可改善运动所致小鼠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堆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组小鼠血清中氨(NH3)和乳酸(LAC)含量显着增加,肝糖原含量显着降低;TFML(200 mg/kg)可显着降低力竭运动小鼠血清中NH3含量,对LAC和肝糖原水平无显着作用。6、TFML可保护LPS所致小鼠结肠的损伤:小鼠结肠HE染色结果显示:LPS可致小鼠结肠绒毛断裂、排列紊乱、肠壁变薄及炎症细胞浸润,TFML(200 mg/kg、400 mg/kg)可使小鼠结肠绒毛、肠壁及炎症情况趋于正常。7、TFML对LPS疲劳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在门水平上各组间物种组成分析无显着差异。在属水平上,物种差异分析结果显示:LPS 组 gnorankfMuribaculaceae、g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的含量较溶剂对照组显着降低,gLactobacillus(乳酸菌)、PrevotellaceaeUCG-001(普雷沃氏菌)的含量较溶剂对照组显着升高;AG组的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的含量较LPS组显着升高,gLactobacillus的含量较LPS组显着降低;TFML组的Murib aculaceae的含量较LPS组显着升高,gLactobacillus的含量较LPS组显着降低。在种水平上,物种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sunculturedbacteriumgnorankfMuribaculaceae、Alloprevotella(拟普雷沃菌属)、sunclassifiedfLachno spiraceae(毛螺菌科)、sunculturedorganismgnorankfMuribaculaceae 显着降低,sunclassifiedgLactobacillus(乳酸菌)、sunculturedBacteroidalesbacteriumgnorankfMuribaculaceae、sunclassifiedgPrevotellaceaeUCG-001(普雷沃氏菌科)显着增加;与LPS所致疲劳模型组相比,AG组、TFML组sunclassifiedgLactobacillus显着降低;AG 组sunculturedorganismgnorankfMuribaculaceae、sunclassifiedfLachn ospiraceae 显着增加;sunclassifiedgPrevotellaceaeUCG-001 显着降低;TFML 组 su ncultured bacteriumgnorankfMuribaculaceae、sgutmetagenomegAlloprevotella 显着增加。8、TFML对利血平疲劳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在门水平上各组间物种组成分析无显着差异。在属水平上,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利血平疲劳模型组各菌无显着性差异。与利血平所致疲劳模型组相比,AG组gLachnosp iraceaeNK4A136group(毛螺菌科)、gCandidatusSaccharimonas 显着降低,gPrevo tellaceaeUCG-001(普罗沃氏菌)、gnorankfMuribaculaceae、g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显着增加;TFML组gCandidatusSaccharimonas、gLactobacillus(乳酸菌)显着增加。在种水平上,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利血平疲劳模型组小鼠sunculturedbact eriumgAlistipes(未培养的泽泻菌)、s unculturedorganismgnorank f Muribaculace ae相对丰度显着降低;AG组和TFML组未显着逆转该趋势。9、多模型评价TFML的抗抑郁作用:在行为绝望模型中,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FML(100 mg/kg)连续7 d给药可显着缩短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TFML(400 mg/kg)单次给药可显着缩短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自发活动实验结果显示,在受试剂量范围连续7 d给予和单次给予TFML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均无兴奋或抑制作用;在小鼠5-HTP诱导甩头实验中,单次给予TFML(100 mg/kg)可显着增加小鼠甩头次数;在育亨宾毒性增强实验中,单次给予TFML(100 mg/kg、200 mg/kg、400 mg/kg)对育亨宾所致小鼠死亡率均无显着影响;在利血平拮抗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单次给予TFML 400 mg/kg可拮抗利血平(2.5 mg/kg,ip)引起的小鼠眼睑下垂,对肛温下降和运动不能无显着影响。结论1、TFML有抗疲劳活性,对运动性疲劳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行为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其中其改善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可能与减少代谢产物堆积有关,改善LPS/利血平所致病理性疲劳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2、TFML具有抗抑郁药理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强5-羟色胺能系统的功能有关。

成丽琴[3](2020)在《肌内效贴对健康大学生下肢大肌群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肌内效贴、安慰剂贴、未贴扎三种条件的贴扎,对健康大学生优势侧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运动性疲劳进行预防干预,旨在探讨三种贴扎方式是否能够缓解肌肉疲劳,并对比肌内效贴对屈肌与伸肌的抗疲劳疗效差异,进一步分析合理的肌贴贴扎方式能否抵抗机体疲劳,影响肌肉运动能力,帮助肌肉更好的发挥收缩作用和改善机体平衡功能,同时为肌内效贴的规范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招募筛查西安体育学院健康在校男大学生11名作为受试对象,选取下肢大肌群中的腘绳肌、股四头肌进行肌贴贴扎,每名受试者的股四头肌、腘绳肌分别接受肌内效贴、安慰剂贴、未贴扎三种条件贴扎,每次贴扎均在疲劳前进行,疲劳前后分别收集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肉状态(Dm、Tc)、做功疲劳度(WF)、力矩衰减(k)、主观疲劳等级(RPE)、峰值力矩(PT)、屈伸比(H/Q)及机体平衡能力(OSI、API、MLI)参数,每次测试间隔一周,测试顺序随机。疲劳方案为: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上以60°/s角速度进行连续50次膝关节等动屈伸运动。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组内差异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肌肉做功疲劳度(WF)比较:与未贴扎组相比,腘绳肌、股四头肌的肌内效贴组WF明显下降(P<0.05),安慰剂组WF出现下降趋势,但无显着性变化。(2)标准化力矩衰减系数(k)变化:(1)股四头肌k变化:与未贴扎组相比,安慰剂组与肌内效贴组的k值均下降,安慰剂组的力矩衰减下降4.34%,肌内效贴组的力矩衰减下降30.43%;(2)腘绳肌k变化:与未贴扎组相比,安慰剂贴组与肌内效贴组k均下降,安慰剂组力矩衰减下降14.29%,肌内效贴组的力矩衰减下降42.85%;(3)径向位移(Dm)、收缩时间(Tc)变化:与未贴扎相比,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的肌内效贴组Dm明显增加(P<0.01)、Tc均明显减小(P<0.01);安慰剂组Dm、Tc没有明显变化,但Dm呈增大趋势,Tc呈减小趋势。(4)主观疲劳度RPE变化:与未贴扎组相比,腘绳肌、股四头肌的肌内效贴组、安慰剂组RPE均明显降低(P<0.01);(5)峰值力矩、屈伸比(H/Q)变化:与未贴扎相比,腘绳肌肌内效贴组峰值力矩、H/Q明显增加(P<0.05);(6)睁眼动态平衡能力OSI、API、MLI变化:腘绳肌、股四头肌肌内效贴组与未贴扎组比较OSI、API、MLI三项指标均下降(p<0.01)(7)闭眼动静态平衡能力OSI、API、MLI变化:腘绳肌、股四头肌的肌内效贴组与未贴扎组比较OSI、API、MLI三项指标均下降(p<0.01)。研究结论:(1)肌内效贴的预防性贴扎能增加肌肉持续做功能力,降低力矩衰减,缓解肌肉僵硬,加快肌肉收缩速率,表明肌内效贴的贴扎能降低下肢大肌群肌肉疲劳程度。(2)肌内效贴的预防性贴扎可以提高健康大学生优势侧下肢单脚站立睁眼动态、闭眼动静态平衡能力,可能与肌内效贴改善肌肉收缩功能,增加屈伸比,增强本体感觉输入有关。(3)肌内效贴进行放松贴扎方式后腘绳肌的力矩衰减幅度与股四头肌相比明显减小,峰值力矩、屈伸比明显增加,表明放松贴腘绳肌的抗疲劳效果要优于股四头肌。

郭波[4](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关于中长跑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大多基于传统生理生化方法预设一些常规大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很难全面反映运动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代谢产生的整体性、系统性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中长跑训练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穴位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改善机体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往的穴位刺激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物质或某几个物质的变化,很难体现穴位刺激对人体调节的整体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全景式”地扫描代谢物的变化,可对所获得的高通量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是揭示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代谢影响和穴位刺激调节强有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和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寻找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代谢组学图谱;研究长期穴位刺激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代谢模式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从代谢的角度解释穴位刺激在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成实验组(LTA,9名):穴位刺激组,对照组(LTR,9名):自然恢复组。选取“足三里”(双腿)、“委中”(双腿)、“肾俞”和“关元”穴,对实验组(LTA)运动员进行电针刺激,每天治疗30分钟,持续时间4周。采集三次尿样的时间分别为:训练阶段开始的早晨(周一);训练中期(两周之后)的周一早晨;训练阶段结束(四周之后)的周一早晨。使用预饱和压水峰的NoesyPr1d脉冲[RD-90-t1-90-tm-90-ACQ]采集一维NOESY谱图。所有谱图均在25℃条件下使用带有超低温探头的Bruker(Karlsruhe,Germany)Avance III600 MHz谱仪进行采集。使用MestReNova软件进行FID数据的处理(版本12.0,Mestrelab Research S.L.)。使用0.3 Hz的线宽因子进行FID的傅里叶变换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然后对谱图进行相位矫正,基线调整,谱峰对齐,将TSP的甲基峰定标为0.00 ppm。将每个不重叠的谱峰进行归属后代谢物取其峰高度作为谱峰的定量结果,然后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UV标度化后在SIMCA-P+14(Umetrics AB,Ume?,Sweden)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法-监督分析(PLS-DA),潜在结构的正交投影-监督分析(OPLS-DA)。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尿液中牛磺酸、抗坏血酸、N-乙酰基糖蛋白、2-氨基已二酸、葡萄糖、2-羟基异丁酸的含量显着下降;谷氨酰胺、酪氨酸、丙二醇、乳酸、二甲基甘氨酸、缬氨酸、甲基烟酰胺、α-酮戊二酸、丙氨酸和甲酸含量显着上升,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2)穴位刺激以后,运动员尿液中N-乙酰基糖蛋白、苯乙酰甘氨酸含量上升;谷氨酰胺、柠檬酸、乳酸、α-酮戊二酸、酪氨酸、3-氨基异丁酸、甘氨酸、甲酸的含量下降。穴位刺激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训练开始、结束时尿液样本的NMR代谢图谱存在显着差异,能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筛选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2)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为:有氧氧化代谢发挥最大作用;糖酵解占有很大比重,乳酸大量堆积;氨基酸代谢活跃,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氧化应激水平较高。(3)穴位刺激能对大负荷训练阶段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4)穴位刺激具有靶向性,其可能机制是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或抑制相应代谢通路上酶的活性;穴位刺激的“双向调节”作用,客观而言是对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进行激活。

张晓羽[5](2019)在《1小时不同难度记忆操作任务对大学生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长期的大负荷、高压力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环境中,经常进行各种记忆认知操作,易于导致运动员发生各种生理心理疲劳、乃至中枢疲劳,该现象一旦发生会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状态。为探索记忆认知任务能否诱发中枢疲劳以及中枢疲劳的神经生理机制,采用不同任务难度的1小时记忆操作任务诱发的中枢疲劳对脑功能状态的影响及机制进行探索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宁波大学体育学院45名运动员大学生(全国二级及以上运动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1组(中等难度记忆任务操作)15人(男生9名,女生6名)、实验2组(低难度记忆任务操作)15人(男生10名,女生5名)和对照组(无认知操作)15人(男生8名,女生7名)。通过行为学指标观察记忆操作任务中不同的难度能否都导致脑力疲劳,之后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对被试进行前测后测,再运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索1小时不同难度记忆操作任务对大学生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研究结果:(1)中等难度点记忆操作任务不同时段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正确率为F(3,79)=15.352,p=0.000(p<0.01),反应时为F(3,79)=2.922,p=0.039(p<0.05);(2)低难度点记忆操作任务不同时段正确率、反应时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正确率为F(3,27)=0.266,p=0.849(p>0.05),反应时为F(3,27)=0.018,p=0.997(p>0.05);(3)RPE个人主观疲劳感测试时间和组别的主效应显着,F(1,36)=26.537,p=0.024(p<0.05)、F(1,36)=23.687,p=0.029(p<0.05),且测试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F(1,36)=25.78,p=0.037(p<0.05);(4)对于不同难度和测试时间而言,机体脑内5-羟色胺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F(1,43)=1.497,p=0.006(p<0.01),而其他的一些代表着抑制性的神经递质无明显变化;(5)对于测试时间而言,多巴胺含量所在的S11系呈现下降趋势,且具有显着性差异F(1,43)=4.060,p=0.040(p<0.05)其他的一些代表着兴奋性的神经递质都没有明显变化。研究结论:(1)1小时中等难度记忆操作任务诱发中枢疲劳时,会引起正确率降低、反应时缩短。(2)1小时中等难度和低难度记忆操作任务都会引发脑内5-羟色胺活动强度升高产生中枢疲劳。(3)1小时低难度记忆操作任务没能引起其他抑制性递质的增加和兴奋性递质的降低。

胡少敏[6](2019)在《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对大学生运动员神经递质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ncephal of Fluctuogram Technology,ET),通过实验研究探究60min连线测验(Trail-Making Test B,TMT-B)操作任务对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及其熵值的影响,进而探索长时间认知加工任务导致中枢疲劳的神经递质机制。研究方法:以30名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运动员(均为二级运动员)为被试,将随机抽取的合格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组被试进行60minTMT-B连线任务的操作,并实时全程记录实验组60minTMT-B连线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学数据(正确率、完成时间),60分钟连线任务前后分别进行RPE量表及ET的S谱系与熵值前后测;对照组被试不做任何复杂认知任务,在实验室平静休息60min,60分钟前后分别采集ET的S谱系与熵值及进行RPE量表前后测。通过实验组、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比较检验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是否能诱导出中枢疲劳及S谱系的变化。研究结果:对实验组行为学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不同时间段完成TMT-B正确率呈上升又下降的趋势,第二、三时段显着高于一、四时段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个不同时段平均完成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对照组的RPE量表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T2的RPE量表数据显着高于T1(p<0.01),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4系即5-羟色胺(5-HT)显着升高(p<0.01),γ-氨基丁酸(GABA)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5系即乙酰胆碱(Ach)下降(p<0.05),谷氨酸(Glu)、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DA)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熵值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T2熵值显着高于T1(p<0.01),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诱发被试认知性中枢疲劳,并且伴有行为学指标的变化;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导致被试的中枢疲劳时伴发S4活动强度升高;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未能引起其他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变化;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可能导致大脑有序化水平降低。

阮亦[7](2019)在《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不同中医体质新兵新训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现有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以军事训练人群为临床数据来源,初步建立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就不同中医体质新兵对新训疲劳的易感性差异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运动性疲劳尤其是军事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军事运动性疲劳防治研究的开展。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的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及海军军医大学图书馆纸质书籍,根据标题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后,逐一阅读全文,筛选有效信息,提取、分析、汇总现有的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估方法或具体指标,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筛选。第二部分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筛选出在军事训练中可能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第三部分以海军某部新兵新训疲劳为例,初步探究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步以《Borg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评分(RPE评分)为疲劳的评判标准,采集海军某部2018年新征召入伍士兵的各指标数据,根据RPE评分各等级值的临床意义,将受试者按训练后RPE评分值分为四个疲劳程度组(组14依次为不疲劳、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重度疲劳组),比较各指标在训练前后、不同疲劳程度人群之间的差异,初步筛选出对海军新训疲劳具有良好区分度的指标,以回归法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程。第四部分为海军某部不同体质新兵新训疲劳易感性的初步探究:对海军某部2018年新训新兵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并探究新训后期不同体质新兵运动性疲劳发生率的差异,初步揭示不同中医体质新兵疲劳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共筛选出文献2971篇,按评价指标的检测方法,汇总和梳理出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近百个,共分为4大类12小类。2.第二部分通过2轮专家咨询,对文献报道的各个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得到具有潜在军事应用价值的评价指标32个,其中包括专家推荐强度较高的I级指标11个、推荐强度稍低的II级指标21个,共涉及心肺及氧转运系统机能、物质能量代谢水平、骨骼肌及组织氧化损伤水平、神经及心理学状态、内分泌系统机能、运动能力等6个系统。3.第三部分(1)共采集了568名新兵的19个评价指标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为基础心率、纵跳高度、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P<0.05);而各组训练后肌酸激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较训练前均显着下降(P<0.05),训练后睾酮/皮质醇比值在组1、2中显着下降(P<0.05)而在组3、4中无显着改变(P>0.05);训练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乳酸均显着上升(P<0.05),训练后睾酮、皮质醇在组13中显着上升(P<0.05),在组4中无显着改变(P>0.05),但这10项指标在训练前后均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反应时、尿潜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则既无显着组间差异也无组内自身前后差异(P>0.05)。血氧饱和度在组13中无自身前后差异,在组4中虽表现为训练后显着上升(P<0.05),但上升均值(0.76%)小于测量精度,同时在各组训练前后均无组间差异(P>0.05)。(2)对各指标组间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新训后RPE评分≥13分与多项生理机能水平指标改变相关。(3)以RPE=13分为界,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模,初步得到新训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模型1个,模型评价的准确度为85.7%、特异度为97.2%、敏感度为34.7%、Cox&Snell R2值为0.226、Nagelkerke R2值为0.367。4.第四部分(1)共调查791名新兵体质及新训后期RPE评分情况。(2)受试者的体质类型以平和质(42.7%)、基本平和质(20.0%)为主,8种偏颇体质中,未发现血瘀质受试者,其余7种偏颇体质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8.8%)、阴虚质(7.1%)、气虚质(7.1%)、湿热质(6.6%)、阳虚质(3.5%)、特禀质(2.3%)、气郁质(1.9%)。(3)不同体质新兵新训后中重度疲劳(RPE≥13分)发生率存在差异:平和质最低(19.2%),其次为基本平和质(29.7%);湿热质、阳虚质受试者中重度疲劳发生率虽略高于基本平和质组(34.6%、32.1%vs.29.7%),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气虚质(44.6%)、痰湿质(45.7%)、阴虚质(46.4%)、气郁质(53.3%)、特禀质(61.1%)受试者的重度疲劳发生率逐次上升,与平和质或基本平和质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目前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很多,但尚无明确可用于军事运动性疲劳程度评价的指标,专家推荐强度较高的指标仅32项。海军新训疲劳的可能评价指标为基础心率、纵跳高度、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新训后RPE评分≥13分与多项生理机能水平指标改变相关,RPE≥13分者可能是新训疲劳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可能具有治疗或干预价值的人群。以RPE=13分为界,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模得到新训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模型准确度、特异度好,但敏感性较差,预测效果不够理想。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是新训疲劳的易感人群,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周小红[8](2019)在《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自由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以探讨其对不同程度运动性中枢疲劳恢复效应影响的差异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32)和艾灸组(n=32),根据力竭运动及艾灸治疗次数的不同,将模型组与艾灸组再随机分为1、4、7、10次亚组,每亚组8只。模型组及艾灸组大鼠采用负重游泳实验复制力竭模型,艾灸组大鼠于力竭游泳后即刻温和灸神阙穴15min,隔日1次,各亚组灸至相应次数。各组大鼠完成相应力竭运动后24h,检测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自由基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结果:与模型1次亚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比较,模型4次亚组明显延长(P<0.01),模型7次、10次亚组均明显缩短(P<0.01),与相应模型亚组比较,艾灸7次、10次亚组大鼠游泳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1次亚组大鼠海马区5-HT、DA、NE、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SOD、T-AOC活性增强(P<0.05),模型4次亚组大鼠海马区5-HT、DA、NE、MDA含量显着增加(P<0.01),SOD、GSH-Px、T-AOC活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模型7次亚组大鼠海马区5-HT、NE、MDA含量增加(P<0.05或P<0.01),DA含量及SOD、GSH-Px、T-AOC活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模型10次亚组大鼠海马区5-HT、MDA含量增加(P<0.01),DA含量及SOD、GSH-Px、T-AOC活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P<0.01)。与相应模型亚组比较,艾灸4次亚组大鼠海马区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DA、NE含量及SOD、GSH-Px、T-AO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艾灸7次、10次亚组大鼠海马区5-HT、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DA、NE含量及SOD、GSH-Px、T-AO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反复力竭大鼠,均可有效延长游泳时间,调节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并可提高其抗氧化和自由基代谢能力,从而发挥抗中枢疲劳的效应。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尤以艾灸7次、10次亚组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

任天楠[9](2018)在《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基于ET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ncephal of Fluctuogram Technology,ET),观察一次性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皮划艇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及熵值的影响,探索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导致运动员中枢疲劳的神经递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某省级水上训练中心的男子皮划艇运动员30名为受试者(皮艇20人划艇10人),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名,实验组皮艇9人,划艇人6,对照组皮艇11人,划艇4人。实验组被试进行一次性高强度间歇性运动(2000米*4),应用ET技术分别采集被试运动前、后的中枢神经递质、熵值数据;对照组被试安静休息90分钟前后分别采集ET各指标数据。以心率(HR)、血乳酸(BLA)评价负荷强度。研究结果:实验组、对照组5-HT、DA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相当显着,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5-HT(S4)与DA(S11)后测值呈中度负相关(r=-0.44,p<0.05);5-HT与心率呈中度正相关(r=0.43,p<0.05);5-HT与熵值呈中度正相关(r=0.36,p<0.05)DA与乳酸值的呈高度负相关(r=-0.93,p<0.01)。研究结论:一次性高强度间歇性皮划艇运动导致了被试的中枢疲劳;一次性高强度间歇性皮划艇运动后打破大脑原的有序化平衡状态,使大脑功能无序化程度提高;一次性高强度间歇性皮划艇运动导致的中枢疲劳可能与抑制性递质活动强度升高及兴奋性递质活动强度降低有关。

张小游[10](2018)在《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体育专业男大学生脑功能状态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ncephal of Fluctuogram Technology,ET),观察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及脑功能状态的影响,探索急性耐力运动的中枢疲劳机制,为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评价、训练的中枢疲劳监控及科学化安排训练负荷等方面提供科学理论与方法指导。方法:采用2(运动干预;无运动干预)*2(前测;后测)的随机对照前后测设计。选取大一体育教育专业男大学生30名,对30名学生的学号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分组,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实验组15名被试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应用ET技术分别采集有氧运动前、有氧运动后各18分钟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S1代表γ-氨基丁酸活动强度、S2代表谷氨酸的活动强度、S4代表5-羟色胺的活动强度、S7代表去甲肾上腺素的活动强度、S11代表多巴胺的活动强度等)、α超慢波比例(8、9、10、11、12、13HZ)及熵值的变化;对照组15名被试安静休息60分钟前后分别采集18分钟ET各指标数值。另外,以RPE、心率、心率变异性(LF表示交感神经的紧张性,HF表示迷走神经的活动强度,LF/HF表示LF和HF两者的平衡性,SDNN表示心电图NN间期的标准差,RMSSD表示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综合评价负荷强度与运动性疲劳。对各测试指标后测与前测值的差值做组间均数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5-HT(5羟色胺)前后测差值的组间差异显着,df=28,P<0.05,GLU(谷氨酸)的组间差异显着,df=28,P<0.05、DA(多巴胺)的组间差异显着,df=28,P<0.05,其他神经递质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熵值前后测差值的组间差异显着,df=28,P<0.01,α超慢波比例前后测差值的组间差异不显着;(3)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HF、SDNN及rMSSD前后测差值的组间差异显着,其中,HF指标,df=28,P<0.05,SDNN指标,df=28,P<0.05,rMSSD指标,df=28,P<0.05,其他心率变异性指标前后测差值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4)谷氨酸(S2)与5羟色胺(S4)神经递质呈低度负相关(r=-0.522,p<0.05);5羟色胺(S4)与多巴胺(S11)神经递质呈中度负相关(r=-0.673,p<0.01);多巴胺(S11)与熵值呈低度负相关(r=-0.306,p<0.05);其它指标均不相关。结论:(1)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使GLU、DA神经递质降低、5-HT神经递质升高;(2)熵值升高提示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打破大脑原的有序化平衡状态,使大脑功能无序化程度提高;(3)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将导致中枢疲劳的发生,这种运动性中枢疲劳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

二、5-羟色胺、运动性中枢疲劳与营养促力手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羟色胺、运动性中枢疲劳与营养促力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1)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绪论
    1.1 玛咖简介
        1.1.1 玛咖的种类
        1.1.2 玛咖中的功能成分
        1.1.3 玛咖的功效
    1.2 疲劳本质的中西医理论概述
        1.2.1 疲劳本质的西医理论
        1.2.2 疲劳本质的中医理论
    1.3 抗疲劳的功能性食品
        1.3.1 抗疲劳的营养物质
        1.3.2 抗疲劳的药食两用植物原料
        1.3.3 抗疲劳的玛咖复方制剂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及其主要成分的测定
        2.2.2 复方制剂对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2.3 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体内评价
        2.2.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的机制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及其主要成分的测定
        3.1.1 H_2O_2诱导C2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3.1.2 玛咖复方制剂的细胞毒性
        3.1.3 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
        3.1.4 玛咖复方制剂的主要成分
    3.2 玛咖复方制剂对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2.1 玛咖复方制剂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3.2.2 玛咖复方制剂对细胞活死比例的影响
        3.2.3 玛咖复方制剂对ROS的影响
        3.2.4 玛咖复方制剂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3.2.5 玛咖复方制剂对线粒体质量控制
    3.3 玛咖复方制剂对负重游泳小鼠抗疲劳的作用
        3.3.1 玛咖复方制剂对缓解外周疲劳的作用
        3.3.2 玛咖复方制剂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3.3.3 玛咖复方制剂对缓解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作用
    3.4 玛咖复方制剂网络药理学研究
        3.4.1 玛咖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筛选
        3.4.2 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3.4.3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
        3.4.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5 抗疲劳作用靶点类型归属
        3.4.6 靶点生物功能和靶点通路的富集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桑叶总黄酮抗疲劳、抗抑郁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疲劳的研究进展
        1. 疲劳的定义及分类
        1.1 疲劳的定义
        1.2 疲劳的分类
        2 疲劳产生的机制
        2.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2.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具有抗疲劳作用的中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桑叶的研究进展
        1. 桑叶的“补益”作用
        2. 桑叶的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
        2.2 生物碱类
        2.3 多糖类
        2.4 菇类和有机酸类
        2.5 蛋白质、氨基酸类
        2.6 微量元素类
        3. 桑叶的现代药理作用
        3.1 抗糖尿病作用
        3.2 降血脂作用
        3.3 抗动脉粥样化作用
        3.4 抗肿瘤作用
        3.5 心血管和心脏保护作用
        3.6 抗菌、抗炎作用
        3.7 抗氧化作用
        3.8 神经保护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抗疲劳活性药物筛选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负重游泳实验
        2.2 跑台实验
        2.3 肌肉力量的测试
        2.4 采用负重游泳实验进行抗疲劳活性药物筛选
        2.5 采用跑台实验进行抗疲劳活性药物筛选
        2.6 采用LPS致疲劳模型进行抗疲劳活性药物筛选
        2.7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负重重量的筛选
        3.2 阳性药确定
        3.3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活性药物筛选结果
        3.4 小鼠跑台实验活性药物筛选结果
        3.5 LPS疲劳模型上活性药物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桑叶总黄酮抗疲劳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病理性疲劳动物模型的构建
        2.2 TFML对病理性疲劳的作用
        2.3 TFML改善运动疲劳的作用机制研究
        2.4 TFML对病理性疲劳作用机制的研究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病理性疲劳模型的构建
        3.2 TFML对病理性疲劳的作用
        3.3 TFML对运动疲劳的作用机制
        3.4 TFML对病理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桑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药物、试剂和主要仪器
        1.3 实验分组与流程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FML 7 d连续给药对小鼠自发活动的作用
        2.2 TFML 7 d连续给药对小鼠悬尾不动时间的作用
        2.3 7 d TFML连续给药对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作用
        2.4 TFML单次给药对小鼠自发活动的作用
        2.5 TFML单次给药对小鼠悬尾不动时间的作用
        2.6 TFML单次给药对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作用
        2.7 TFML单次给药对5-HTP诱导小鼠甩头行为的作用
        2.8 TFML对育亨宾致小鼠毒性的作用
        2.9 TFML对利血平化小鼠行为的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实验研究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3)肌内效贴对健康大学生下肢大肌群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肌内效贴的概述
        2.1.1 肌内效贴的定义
        2.1.2 肌内效贴的物理特性
        2.1.3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
        2.1.4 肌内效贴临床应用
    2.2 肌内效贴的作用功效及机理
    2.3 肌内效贴的作用效果研究
        2.3.1 肌内效贴对本体感觉的影响
        2.3.2 肌内效贴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2.3.3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对肌肉功能的影响
        2.3.4 肌内效贴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2.4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2.4.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2.4.2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
        2.4.3 运动性疲劳界定及疲劳方案
        2.4.4 运动性疲劳与损伤的关系
        2.4.5 运动性疲劳的预防手段
        2.4.6 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指标
3 实验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贴扎材料
        3.2.2 实验测试方案
        3.2.3 数据统计
        3.2.4 实验路线图
4 实验结果
    4.1 疲劳参数变化情况
        4.1.1 做功疲劳度(WF)变化
        4.1.2 标准化后的力矩衰减系数(K)变化
        4.1.3 径向位移(Dm)、收缩时间(Tc)变化
        4.1.4 主观疲劳度(RPE)变化:
    4.2 肌肉运动能力、机体平衡功能变化情况
        4.2.1 峰值力矩、屈伸比(H/Q)变化情况
        4.2.2 睁眼静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2.3 睁眼动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2.4 闭眼静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2.5 闭眼动态平衡测试OSI、API、MLI变化情况:
    4.3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件

(4)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1.1.2 机能恢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保障
        1.1.3 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1.1.4 代谢组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工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1 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3 小结
    2.2 代谢组学概述
        2.2.1 “代谢组学”概念
        2.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2.2.3 NMR代谢组学研究
        2.2.4 小结
    2.3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3.1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2.3.2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2.3.3 小结
    2.4 代谢组学在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进展
        2.4.1 效应机制研究
        2.4.2 处方配伍的研究
        2.4.3 比较针刺研究
        2.4.4 小结
    2.5 穴位刺激与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相关研究
        2.5.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的主要机制研究
        2.5.2 穴位刺激促进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研究
        2.5.3 小结
    参考文献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实验法
        3.3.1 实验对象
        3.3.2 实验方案
        3.3.3 饮食控制
        3.3.4 穴位刺激方案
        3.3.5 NMR代谢组学
    3.4 数理统计法
4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1 结果
        4.1.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1.2 尿液中代谢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4.1.3 尿液中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4.1.4 运动员尿液中的差异化代谢物
        4.1.5 代谢物归属及所涉及的代谢通路
    4.2 分析与讨论
        4.2.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2.2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2.3 尿液是研究中长跑代谢特征的有效体液
        4.2.4 代谢特征对中长跑训练的指导意义
    4.3 结论
5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调节及可能机制
    5.1 结果
        5.1.1 穴位刺激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多变量统计
        5.1.2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5.1.3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的多变量统计
        5.1.4 代谢物归属及代谢途径分析
    5.2 分析与讨论
        5.2.1 穴位刺激对能量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影响
        5.2.2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5.2.3 穴位刺激调节的靶向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5.3 结论
全文总结
    总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5)1小时不同难度记忆操作任务对大学生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疲劳
    1.2 中枢疲劳
    1.3 记忆操作任务
    1.4 脑神经递质
        1.4.1 抑制性神经递质
        1.4.2 兴奋性神经递质
    1.5 脑波超慢涨落(ET)技术原理及应用研究
        1.5.1 脑波超慢涨落(ET)技术
        1.5.2 ET技术应用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实验流程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采集
        2.3.2 分析指标
        2.3.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难度记忆操作任务的行为学数据分析
        3.1.1 中等难度记忆操作任务
        3.1.2 低难度记忆操作任务
    3.2 主观疲劳感(RPE)数据分析
    3.3 不同难度记忆操作任务的ET指标分析
        3.3.1 抑制性递质的分析
        3.3.2 兴奋性递质的分析
4 讨论
    4.1 行为学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4.2 不同难度记忆操作任务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4.3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对大学生运动员神经递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连线测验
    1.2 ET的定义及技术原理
    1.3 ET的应用研究
        1.3.1 运动锻炼与ET
        1.3.2 运功技能学习与ET
        1.3.3 赛前竞赛状态与ET
        1.3.4 运动性中枢疲劳与ET
        1.3.5 ET在不同运动项目比较及选材的研究
        1.3.6 其他与运动相关ET研究
        1.3.7 其他研究指标与ET结合应用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法
        2.1.2 实验法
        2.1.3 统计法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假设
    2.4 主要研究内容
    2.5 实验过程
    2.6 实验方案
        2.6.1 实验被试
        2.6.2 实验设计
        2.6.3 TMT-B连线测验任务及测试方法
        2.6.4 测试仪器与数据采集
        2.6.5 测试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TMT-B任务的行为学数据分析
    3.2 RPE量表测试结果
    3.3 ET数据的分析
        3.3.1 抑制性神经递质分析
        3.3.2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分析
        3.3.3 熵值数据分析
4 讨论
    4.1 行为学数据分析
    4.2 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对抑制性递质的影响
    4.3 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对兴奋性递质的影响
    4.4 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对熵值的影响
    4.5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4.5.1 本研究的创新
        4.5.2 本研究的局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Abstract of Thesis

(7)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不同中医体质新兵新训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的军事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初探:以海军某部新兵入伍训练疲劳为例
    一、基于临床数据的指标筛选
    二、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究
    三、讨论与小结
第四部分 军事运动性疲劳评价的实例研究:海军某部不同体质新兵入伍训练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二、研究创新点
    三、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Delphi专家咨询(第一轮)》手册(部分内容)
    附录2:《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3:《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Delphi专家咨询(第二轮)》手册(部分内容)
    附录4:《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5:《专家对本研究涉及学科的熟悉程度调查表》
    附录6:《专家对指标的判断依据或影响程度调查表》
    附录7:《知情同意书》
    附录8:简明心境状态量表(POMS)内容及计分方法
    附录9: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内容及计分方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一
致谢二

(8)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自由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基于ET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定义、发展现状与生理意义
        2.1.1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定义
        2.1.2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的研究现状
        2.1.3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与不同运动项目研究现状
        2.1.4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的效果机制研究
    2.2 皮划艇的发展现状
        2.2.1 皮划艇运动项目特点分析
        2.2.2 HIIT在皮划艇项目中的应用
        2.2.3 皮划艇项目的训练监控
    2.3 ET的定义及技术原理
        2.3.1 中枢神经递质
    2.4 ET的应用研究
        2.4.1 体育锻炼与ET
        2.4.2 其他研究指标与ET结合应用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法
        3.1.2 实验法
        3.1.3 统计法
    3.2 研究目标
    3.3 主要内容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对象
    3.6 实验设计
        3.6.1 实验过程
        3.6.2 4*2000米的训练目标及要求
        3.6.3 实验环境
    3.7 测试仪器与测试指标
        3.7.1 测试指标
        3.7.2 测试仪器
4 研究结果
    4.1 运功干预质量结果
    4.2 中枢神经递质各项指标
5 讨论
    5.1 一次性高强度间歇性皮划艇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5.2 神经递质与最大心率、血乳酸值相关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体育专业男大学生脑功能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运动员中枢疲劳研究现状
        1.2.2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1.2.3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测评方法研究进展
        1.2.4 ET技术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4 实验方案
    4.1 实验设计
    4.2 实验被试
    4.3 实验流程
    4.4 训练安排
    4.5 测试指标与测试仪器
    4.6 测试方法
    4.7 统计法
5 研究结果
    5.1 运功干预质量评估
        5.1.1 全程心率变化
        5.1.2 运动前后RPE变化
        5.1.3 运动前后HRV变化
    5.2 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5.3 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熵值和α超慢波比例的影响
    5.4 相关分析
6 讨论
    6.1 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6.2 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α波比例和熵值的影响
    6.3 神经递质相关分析
    6.4 运动性中枢疲劳机制的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5-羟色胺、运动性中枢疲劳与营养促力手段(论文参考文献)

  • [1]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朱红康. 江南大学, 2021(01)
  • [2]桑叶总黄酮抗疲劳、抗抑郁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森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肌内效贴对健康大学生下肢大肌群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D]. 成丽琴. 西安体育学院, 2020(03)
  • [4]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D]. 郭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5]1小时不同难度记忆操作任务对大学生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D]. 张晓羽. 宁波大学, 2019(06)
  • [6]长时间认知操作任务对大学生运动员神经递质变化的影响[D]. 胡少敏. 宁波大学, 2019(06)
  • [7]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不同中医体质新兵新训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D]. 阮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8]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自由基影响的研究[D]. 周小红.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9]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基于ET实验[D]. 任天楠. 宁波大学, 2018(02)
  • [10]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体育专业男大学生脑功能状态的影响[D]. 张小游. 宁波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血清素、运动引起的中枢疲劳和营养促进手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