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威灵园昆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深圳威灵园昆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一、深圳围岭公园昆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笑[1](2021)在《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提出针对湿地公园设计量化指标要求以及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影响的考虑,本文将共生理念引入湿地公园设计中,灵活运用其中多要素联系的观点,结合量化模型和方法,构建了湿地共生设计理法体系。同时,以山东省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运用共生设计理法体系进行设计实践,尤其在湿地公园水境(水环境安全)、生境(动植物生境营建)、人境(游览分区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主要内容如下:一、构建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根据湿地自然生态体系中水、土壤、植物、动、人等要素,结合共生学理论、水文学、生态及生物学等理论进行要素间共生关系研究,探求得出以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共生生境设计、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共生设计体系。二、运用使用速率计数法开展湿地公园共生水境研究与设计:结合环境保护学和水文学内容,将水位、水质和土壤情况作为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条件,针对园内水环境治理问题,使用速率计数法计算潜流人工湿地最佳面积,并结合水文情况分析完成陈疃河湿地公园的水域驳岸、水体基底、人工净化湿地等设计。三、运用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及HSI量化模型开展湿地公园共生生境研究与设计:结合动物学、植物学、湿地生态学以及前文湿地共生生境、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的内容,以HSI动物适宜性体系提供的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为基准,根据陈疃河湿地公园现有动植物及分布情况,规划陈疃河湿地靠近水库的湿地区域作为严格湿地生态保育区,河漫滩湿地区域作为次级生态保育区,并在保育区范围内应用HSI量化模型提供的水域面积需求、空间旷达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植被覆盖率需求等数据构建雁鸭类、鹤鹳类鸟类栖息地及模式图。并从遵循湿地类型、地形和水深条件、满足动物及昆虫生境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湿地植物种植设计方案。四、对比分析各类公园、风景区的设计规范,结合湿地公园的特殊性,概括归纳形成了共生湿地人境设计内容,划分生态格局和游览分区,并对其中的建筑景观规划、游客行为控制和设施设计等提出了相应的量化指标。综上所述,论文以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多种学科的模型体系,结合数理计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提出“共生”的湿地公园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以陈疃河湿地公园作为实践场地演示了其运用过程。为后续湿地公园初步设计中的保护与利用分区规划、扩初或深化设计中湿地生境、水体、植被的具体数值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推动设计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陈格[2](2021)在《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文中指出社区花园起源于欧美,至今依旧流行于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地区,近年来,“社区花园”也逐渐频繁地出现于我国的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中。社区花园从19世纪起发展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作为城市绿地空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仅是对城市绿地的有效利用,还意味着联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化空间,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词组。论文旨在探讨社区花园的营建策略与其自身实现要素。首先,在梳理中外社区花园文献报道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社区花园是:由一群有组织的、具有某种社会联系的人共有共建的,以公共园艺为特征的绿色空间。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共现关键词聚类图谱研究,以“三生空间”为归纳逻辑,归纳了社区花园的城市生活、生态、生产多元效益,从理论层面论证社区花园的营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当代社区花园成功案例的实例分析与调研走访,本文横向对比了其营造模式,梳理并总结了以充分的社区成员意愿为基础、全周期的管理机制为保障、更灵活的实现形式为途径的社区花园自身实现要素;并由设计者视角出发,提出了降低参与者门槛、健全可持续花园运营机制的营造策略,根据NbS理念推导了社区花园低影响开发、低成本维护、可持续生长、资源循环利用与多功能复合的设计原则。基于上述理论的推导,本文开展了社区花园需求问卷调研,问卷结果肯定了受访者对社区花园的认可与需求,但此需求并不是绝对的;对此,作者于杭州首创并实践了“快闪花园”这一“短平快”的社区花园新形式,尝试降低社区花园的参与门槛,并得到良好反馈;结合杭州未来社区规划,本文对比总结了二者间生态性与教育性、技术性与社区特色风貌、服务性与便利性三方面的适配性。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推导总结了城市社区花园的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并付诸实践,希望为国内社区花园设计和营建提供借鉴。

徐安乐[3](2021)在《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及其携粉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福祉,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栖息地碎片化、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珠江三角洲地处沿海开放前沿,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区域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张,城乡绿色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亟待维护,区域协调、有序、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蝶类是环境变化的敏感预测者,也是重要的访花昆虫,开展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探讨蝶类群落对区域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可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分析携粉蝶类的携粉特征,揭示蝶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传粉服务功能,可为传粉昆虫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作者分别于2019年9月、11月及2020年7月在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3种生境类型的9个监测样地)开展蝶类群落调查,分析了不同生境类型对蝶类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及蝶类体型大小的影响;观察记录了2019年9月蝶类群落的携粉情况,分析了不同生境类型对携粉蝶类群落组成及其携粉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由9科82属133种组成。灰蝶科的种类最多(40种),其次为蛱蝶科(30种),环蝶科的种类最少(1种);灰蝶科的相对多度最高,为25.38,其次为粉蝶科(24.14)、蛱蝶科(14.22)和眼蝶科(14.22),弄蝶科和环蝶科的相对多度较低。报喜斑粉蝶、宽边黄粉蝶、小眉眼蝶和中环蛱蝶为优势种,占总个体数的30.72%。灰蝶科、蛱蝶科和弄蝶科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弄蝶科,其次为凤蝶科和灰蝶科。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的为环蝶科。不同生境类型区域蝶类群落的数量特征无显着差异,但不同生境类型蝶类群落的属的数量、种的数量和个体数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Ⅰ)>郊野公园(生境类型ⅠⅠ)>城市绿地(生境类型ⅠⅠⅠ)。不同生境类型区域蝶类群落的优势种存在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丰富度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Ⅰ)、郊野公园(生境类型ⅠⅠ)和城市绿地(生境类型ⅠⅠⅠ)。自然保护区的体型较大的蝶类个体数量更多,城市绿地中体型较小的蝶类个体数量更多。研究结果显示,携粉蝶类种数占所调查蝶类群落总种数的74.19%;携粉蝶类个体数占蝶类群落总个体数的49.63%。凤蝶科与斑蝶科中携粉蝶类的种数及个体数量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科;弄蝶科中携粉蝶类的种数比例最低;眼蝶科中携粉蝶类的个体数量比例最低。蝶类翅腹面携粉的种数及个体数量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部位;腹部携粉的种数及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低。不同科不同部位的携粉蝶类的种数和个体数量比例均存在差异。从整个携粉蝶类群落来看,较多的蝴蝶种类和个体在足部更容易携带大量的花粉,在其他部位携带的花粉数量相对较少。郊野公园(生境类型ⅠⅠ)和城市绿地(生境类型ⅠⅠⅠ)中携粉蝶类的种数和个体数的占比均高于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Ⅰ)。不同科的蝶类在不同生境类型下的携粉蝶类的种数和个体数的占比均存在较大差异。3种生境类型区域携粉蝶类群落的优势种及其携粉个体数的占比存在较大差异。3种不同生境类型区域的翅腹面携粉蝶类的种数和个体数的占比均较其他部位更高,腹部携粉蝶类的种数和个体数的占比均最低。自然保护区(生境类型Ⅰ)携粉蝶类中翅腹面和足部携粉量大于100粒的蝶类种数和个体数的占比均远高于城市绿地(生境类型ⅠⅠⅠ)和郊野公园(生境类型ⅠⅠ)。

丁潇颖[4](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敏[5](2020)在《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远离自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然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逐步兴起,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建立有效的联结;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和旅游的资源,在当下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地域性景观风貌、传承绿色生活的理念、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绿色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国情特征开展在森林户外环境下的自然环境教育,对于探索自然教育新型模式、建设森林的生态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然教育的概念辨析、理论研究等,结合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领域和理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体验性景观对于自然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下的景观设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体验性、保护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体验的多维层次、景观的空间与要素、自然教育课程活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探索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的应用。通过本文研究总结得出:(1)森林中的自然环境教育应注重体验性的设计,以感官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叙事性的手法进行自然环境、场地设施、活动方案的设计;景观要素的体验性设计能够塑造独特的环境意向;(2)自然教育径与环境解说是在森林环境中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3)要充分挖掘场地的景观资源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结合森林环境教育的内容,实现具有本地特色和唯一性的自然教育基地设计;(4)自然教育活动课程的策划、教育基地的运营和老师的专业引导是一个自然教育基地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类似的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提供有效的实践项目借鉴。

程秋爽[6](2020)在《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 ——以四季青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景观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的当代大都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原本发挥重要生态效益的自然景观已被建设用地大量侵蚀,现仅存于部分城市边缘区,亟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保护并适当恢复。本文以鸟类栖息地作为切入点,旨在探寻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为最终目标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厘清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相关研究的发展概况,归纳其规划设计的要点,探讨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进行鸟类栖息地营造的重要意义;通过对鸟类栖息地营造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总结归纳适用于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的方法,包括空间规划的方法、环境设计的方法、栖息地管理的方法。在空间规划层面,以鸟类对栖息环境的选择需求为依据,借助Arc GIS平台最小成本距离分析工具,评估构建具有良好连接度的栖息地网络空间结构;在环境设计层面,运用动物辅助设计与近自然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鸟类对食源、水源、巢址、隐蔽的需求为依据,综合提升栖息环境质量;在栖息地管理层面,以降低人类活动对鸟类正常栖息行为的干扰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不同鸟类的惊飞距离,划定生态分区,并限定不同分区可承载的游憩活动类型。参考现有优秀案例中规划设计的要点与方法,在位于北京城市边缘区的四季青镇绿色空间规划设计实践中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

季缘[7](2020)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水鸟,是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珠三角地区处在国际重要的候鸟迁飞路线上,目前,广东省林业局已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兼具垛基果林农业景观与水鸟栖息地双重身份,公园二期的未来发展模式和改造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生态调研和研究手法理解湿地环境、解读水鸟栖息地,如何在果林景观基底中实现水鸟栖息地空间要素特征,如何平衡市民活动与水鸟栖息的双重需求,都值得在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建设进程中被不断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深入地探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的水鸟栖息地现状研究方法和改造设计策略,对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进行交叉与融合研究,从而推广到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栖息地营造。首先,通过梳理鸟类栖息地营建的一般步骤和修复方法,整理出海珠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步骤;通过对伦敦湿地公园、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香港湿地公园和东京港野鸟公园四个案例进行文献资料整理,总结湿地公园在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对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建设规划与湿地公园建设规划背景进行总结,对区域内湿地分布与候鸟迁飞情况进行梳理,对海珠湿地公园整体功能及水鸟栖息地建设现状分别进行总结和实地调研,明确公园在水鸟保护与公众教育方面的定位,以及湿地二期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对湿地二期的水文、植被、基底、人为干扰等情况,以及水鸟的种类、分布、生境选择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统计,总结场地现状生境类型和水鸟生境使用情况。整理海珠湿地的水鸟物种组成,根据生态类群总结其生境需求,明确改造目标。将现状与目标进行对比,确定目标鸟种,并进行空缺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策略。第四,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为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提出具体方案。最后,将本次实践研究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般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改造,总结为“区域定位-场地调研-营建目标-理想模型-空缺分析-设计方案-后期监测”七个步骤。

吉利利[8](2020)在《基于自然教育的小学生户外研学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自然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小学生的“自然缺失症”变得越来越严重。构建小学生和自然的联系至关重要,户外研学自然教育场地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然连接的空间。小学生可以在这里接触自然、认知自然,在自然中学习、感悟生命,与自然产生联系。基于自然教育的户外活动场地在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但是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少。从实践和理论入手,对户外研学自然教育活动空间深入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善小学生自然缺失现象,为教育者和设计者提供新思路。首先,本文对户外研学自然教育活动空间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素质教育、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概念及区别、户外活动空间、研学旅行,分析美国、韩国、日本及国内自然教育的实践模式,归纳国内外户外自然教育活动空间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发展现状,从自然教育活动空间设计角度出发,通过深入的研究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和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理论、自然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户外研学自然教育空间的分类和国内外成熟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户外研学自然教育活动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提出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户外研学自然教育空间环境设计体系,从设计原则(安全原则、感知原则、参与原则、系统原则)、规划层面(场地的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主题定位、功能分区)、景观要素(地势地形、道路铺装、水体设计、植物配置、设施小品)总结归纳出户外研学自然教育活动空间环境设计的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并对乡村建设、小学校园、城市社区等环境中的自然教育活动空间做了总结。基于前期现场分析和调研,以石家庄故城蚂蚁营地进行实践设计,实现校本课程与自然教育结合,自然教育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本文将从环境设计的视角,探讨基于自然教育的户外研学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最终旨在利用专业知识来建设一个给小学生快乐成长的场所,以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

沈晓萌[9](2019)在《基于景观感知的乡村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乌镇横港村自然教育营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大都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城市的高密度式扩张,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儿童教育问题与儿童成长发育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儿童与自然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城市儿童“自然缺失”的现象,自然教育与“全人”教育逐渐得到重视,自然教育营地这一特定的风景园林类型也应运而生,目前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实例,并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自然教育强调在大自然中进行户外活动和感知理解自然物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自然教育与风景园林设计之间联系密切。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场地使用者对景观的感知情况也是反馈和指导景观设计的重要指标。景观感知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行为和心理过程,是景观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主动的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认识和感受景观环境的一种过程,并将感知的结果反馈于人的行为模式中。通过研究景观感知的过程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合理并有效的指导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和其中自然教育活动的策划和运营。乡村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特点,已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自然教育场所,但对于乡村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却较少。近年来,在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和支持下,已有许多传统村落实行了产业重置、生态整治、环境优化等发展政策,浙江嘉兴市桐乡市乌镇横港村,目前面临着“空心化”严重、产业模式亟待升级等发展问题。横港村自然环境优美,自然教育资源丰富,是作为自然教育营地的合适场所。本文主要探讨景观感知与自然教育的理念与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相结合和应用,从而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窗口,创造适合全年龄段人群的自然教育营地,使其习得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参与者对自然环境和户外活动的兴趣。并在充分研究乌镇横港村的本底情况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完成乌镇横港村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方案。

王可可[10](2019)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公园保存了具有全球意义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和人文遗迹、风景资源。国内外的国家公园建设理论和实践表明,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主要载体。我国从2015年开始开展了三江源、武夷山等11个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由于起步较晚,适宜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建设理论和实践尚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形式和功能性设施典型设计,期望丰富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在解读和梳理国家公园基本功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目的和受众、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功能空间的理论基础上,重点对如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1)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内容;(2)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形式;(3)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功能性设施设计。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重点内容有四个方面:(1)自然科学知识;(2)自然技能知识;(3)自然价值;(4)自然伦理。国家公园保存的具有全球意义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和人文遗迹、风景资源,是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和环境科学的自然课堂。自然技能知识主要是与野生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技能、废弃物处理技能、环境质量检测和分析技能、自然探险知识技能、生态保育和管理技能。自然价值的主要内容为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自然伦理的主要内容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频危动植物、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等。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形式方面,适宜于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形式主要有:(1)自然观察;(2)自然体验;(3)自然探险;(4)自然环境解说;(5)自然学校和自然课堂。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国家公园五种自然教育形式的主要内容和受众群体等,推理出了适宜于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类型。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性设施设计方面,提出了适宜于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性设施的典型组合方案,自然教育典型功能性设施由室内设施和室外设施组成。室内设施包括:(1)访客中心;(2)自然体验馆;(3)安全避险屋等。室外设施包括:(1)自然教育径;(2)自然教育园;(3)自然解说设施;(4)环境质量显示设施;(5)警示设施;(6)配套服务设施等。对上述各类设施的主体功能和附属功能、场地选址、建设规模和平面布局等进行了典型设计。本文的创新点是系统研究了适宜于我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内容、自然教育形式、自然教育功能性设施典型设计,对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工程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深圳围岭公园昆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围岭公园昆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理论研究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湿地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概况
    2.1 共生相关概念阐述
        2.1.1 共生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概况
        2.1.2 共生理论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中的解读
    2.2 湿地、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2.2.1 湿地的定义
        2.2.2 湿地的分类和功能
        2.2.3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定义辨析
        2.2.4 城市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念辨析
        2.2.5 湿地公园的特征与功能
    2.3 共生湿地理论概述
        2.3.1 湿地共生系统概述
        2.3.2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自然良好共生
        2.3.3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人良好共生
    2.4 本章小结
3 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构建
    3.1 湿地共生设计的主要内容
        3.1.1 湿地共生设计的目的
        3.1.2 湿地共生设计的意义
        3.1.3 湿地共生设计的具体内容
    3.2 与水共生(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
        3.2.1 共生湿地环境中的水和基底要素
        3.2.2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原则
        3.2.3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内容
        3.2.4 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水系设计研究
        3.2.5 与水共生的湿地公园案例
    3.3 与生物共生
        3.3.1 与动物共生(共生生境设计)
        3.3.2 与植物共生
        3.3.3 与生物共生的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案例
    3.4 与人共生(共生湿地公园人境和游境设计)
        3.4.1 湿地人境的概念与系统关系
        3.4.2 湿地人境构建的原则
        3.4.3 湿地人境构建的内容
4 共生湿地:陈疃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与场地解读
        4.1.1 场地区位分析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现状用地分析
        4.1.4 现状水系分析
        4.1.5 现状道路分析
        4.1.6 现状实景分析
    4.2 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分析
    4.3 设计定位与构思
        4.3.1 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
        4.3.2 设计原则
        4.3.3 规划依据
    4.4 总体设计
        4.4.1 总平面图
        4.4.2 功能分区
    4.5 分区设计
        4.5.1 河漫滩湿地生态修复保育区
        4.5.2 湿地森林、生态农田区
        4.5.3 水田湿地游憩体验区
        4.5.4 湿地文化科普游览体验区
    4.6 专项设计
        4.6.1 保护与利用规划
        4.6.2 游线与景观主题规划
        4.6.3 水系规划设计
        4.6.4 水田设计
        4.6.5 驳岸设计
        4.6.6 生态岛设计
        4.6.7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4.6.8 种植设计
        4.6.9 景观照明设计
        4.6.10 其他配套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一 陈疃河湿地公园实景图
    附图二 陈疃河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附图三 陈疃河湿地公园鸟瞰图
    附图四 陈疃河湿地公园效果图
    附图五 陈疃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示意图
    附图六 陈疃河湿地公园设计意向图
    附表一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鸟类名录
    附表二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高等植物名录
作者简历

(2)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居民结构与需求的变化
        1.1.2 “三生空间”失衡与“城市双修”微更新
        1.1.3 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
        1.1.4 美丽中国背景下浙江“大花园”建设规划
        1.1.5 全国范围内“社区花园”建设数量增多
        1.1.6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归纳法与案例分析法
        1.4.2 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文献图谱研究法
        1.4.3 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法
        1.4.4 实证研究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社区花园相关概念及界定
        2.1.1 社区花园概念内涵
        2.1.2 社区花园形式发展
        2.1.3 社区花园的界定
    2.2 社区花园国外研究综述
        2.2.1 西欧份地花园:由乡村兴起的权利争取有趣实验
        2.2.2 美国社区花园运动:从社会关怀到自我实现
        2.2.3 日本都市农园:创新技术与农耕需求的结合
        2.2.4 新加坡花城建设:社区花园与城市名片打造
    2.3 社区花园国内研究综述
    2.4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社区花园营建效益分析
    3.1 国内社区花园营建热点梳理
    3.2 国外社区花园营建热点梳理
    3.3 基于“三生”理论的社区花园效益总结
4 国内外社区花园实例分析
    4.1 国外典型社区花园创新案例
        4.1.1 伦敦Northfield份地花园
        4.1.2 圣地亚哥智慧农场与纽约103 街社区花园
        4.1.3 温哥华东南福溪临时社区花园
        4.1.4 日本花城建设与东京写字楼花园
        4.1.5 新加坡绽放社区与自然社区
    4.2 国内典型社区花园案例调研
        4.2.1 上海社区花园:社区参与与城市更新
        4.2.2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公园里的城市
        4.2.3 杭州自发型社区花园:游击园艺行为
    4.3 案例小结与归纳
5 社区花园要素归纳及设计原则推导
    5.1 社区花园实践要素归纳
    5.2 激发公共参与热情
    5.3 可持续的花园管理与运营
        5.3.1 多方参与与多方共建
        5.3.2 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
        5.3.3 全年性社区花园运营计划
    5.4 “自然解决方案”下的花园设计原则
    5.5 本章小结
6 杭州社区花园营建实践
    6.1 针对上班族与高校学生的社区花园需求问卷调研
        6.1.1 问卷内容及回收情况描述性统计
        6.1.2 问卷受访者属性对受访者倾向的影响
        6.1.3 问卷结果讨论与反思
    6.2 快闪花园:短平快的社区花园热身
        6.2.1 项目背景与前期设计
        6.2.2 项目营造过程
        6.2.3 项目反思
    6.3 幼儿园屋顶花园:社区花园与自然教育
        6.3.1 项目背景与前期设计
        6.3.2 项目营造过程
        6.3.3 项目反思
    6.4 未来社区花园:与杭州未来社区规划适配性
        6.4.1 疫情中社区花园所受到的影响
        6.4.2 后疫情时代,杭州未来社区中的社区花园畅想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社区花园概念内涵
        7.1.2 社区花园的营建目的与“三生”效益
        7.1.3 社区花园的实现要素与设计原则
        7.1.4 实践反思: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及其携粉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蝶类群落与环境变化
        1.1.1 蝶类群落的环境指示作用
        1.1.2 城市化对蝶类群落的影响
        1.1.3 环境对蝶类体型大小的影响
    1.2 蝶类群落的传粉功能
    1.3 珠三角蝶类群落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蝶类群落调查
        2.2.2 蝶类体型大小
        2.2.3 蝶类携粉特征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3.1.1 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组成
        3.1.2 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多样性
        3.1.3 小结
    3.2 不同生境类型对蝶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3.2.1 不同生境类型区域蝶类群落的数量特征
        3.2.2 不同生境类型区域蝶类群落的多样性
        3.2.3 不同生境类型区域对蝶类体型大小的影响
        3.2.4 小结
    3.3 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的携粉特征
        3.3.1 携粉蝶类的数量特征
        3.3.2 携粉蝶类不同部位的携粉特征
        3.3.3 携粉蝶类不同部位的携粉量
        3.3.4 小结
    3.4 不同生境类型对蝶类群落携粉特征的影响
        3.4.1 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携粉蝶类的数量特征
        3.4.2 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携粉蝶类群落组成
        3.4.3 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携粉蝶类的携粉特征
        3.4.4 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携粉蝶类的携粉量
        3.4.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
致谢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受到重视,自然需求提升
        1.1.2 .自然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体验式教育的尝试
        1.1.3 .景观体验需求提升,风景园林在自然教育中发挥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实地调研和观察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归纳总结法
    1.5 .技术路线
2.自然教育相关理论
    2.1 .概念辨析
        2.1.1 .自然教育
        2.1.2 .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3 .自然教育环境基地
        2.3.1 .自然教育基地的分类
        2.3.2 .自然教育基地的基本要素
3.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3.1 .山地森林发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3.1.1 .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3.1.2 .森林环境中景观类型多样,提供自然体验的良好户外环境
        3.1.3 .开展自然教育对森林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和森林旅游大有裨益
    3.2 .相关研究范畴
        3.2.1 .森林旅游
        3.2.2 .环境解说
        3.2.3 .森林体验
        3.2.4 .科普宣传
    3.3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
    3.4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形式
        3.4.1 .森林自然观察
        3.4.2 .森林自然体验
        3.4.3 .森林自然探险
        3.4.4 .自然环境解说
        3.4.5 .自然学校和自然课堂
        3.4.6 .自然教育径
    3.5 .森林自然教育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6 .本章小结
4.景观体验在森林自然教育中的应用
    4.1 .体验式景观
        4.1.1 .自然体验(Nature Experience)
        4.1.2 .体验式景观(Experience Landscape)
    4.2 .景观体验的内涵
        4.2.1 .景观体验的特性
        4.2.2 .体验的类型
    4.3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体验需求与偏好调查
        4.3.1 .调查对象
        4.3.2 .调研方法
        4.3.3 .调研分析
        4.3.4 .调研结果
    4.4 .以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国内的森林自然教育的问题
5.案例分析
    5.1 .多尔恩斯特滕哈万根(Barfuss Park)赤脚公园
        5.1.1 .设计理念
        5.1.2 .设计要素
        5.1.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1.4 .借鉴意义
    5.2 .德国EINS+ALLES感官公园
        5.2.1 .设计理念
        5.2.2 .体验设计
        5.2.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2.4 .借鉴意义
    5.3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
        5.3.1 .景观资源
        5.3.2 .设计目标
        5.3.3 .设计要素
        5.3.4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3.5 .借鉴意义
    5.4 .伊贾姆斯自然中心(IJAMS NATURE CENTER)
        5.4.1 .设计理念
        5.4.2 .景观节点
        5.4.3 .活动课程
        5.4.4 .借鉴意义
    5.5 .阿卡迪亚大区生态门户-路易斯安那圣兰德游客中心
        5.5.1 .设计理念
        5.5.2 .活动分区与景观设计
        5.5.3 .借鉴意义
6.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6.1 .设计原则
        6.1.1 .体验性
        6.1.2 .保护性
        6.1.3 .系统性
        6.1.4 .地域性
    6.2 .体验性设计策略
        6.2.1 .五感体验策略
        6.2.2 .精神体验策略
        6.2.3 .教育体验策略
    6.3 .场所设施规划策略
        6.3.1 .空间策略
        6.3.2 .功能分区
        6.3.3 .要素分析与策略
    6.4 .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方案
        6.4.1 .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6.4.2 .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方案
7.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设计说明
    7.1 .场地概况与项目背景
        7.1.1 .城市概况
        7.1.2 .项目位置
        7.1.3 .上位规划
        7.1.4 .区位优势
    7.2 .场地分析
        7.2.1 .武平县景观资源分析
        7.2.2 .场地内部分析
    7.3 .设计定位
    7.4 .总体设计
        7.4.1 .平面图
        7.4.2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7.4.3 .鸟瞰图
        7.4.4 .种植设计
        7.4.5 .生态修复设计
        7.4.6 .竖向设计
        7.4.7 .水体设计
        7.4.8 .照明
        7.4.9 .服务设施规划
    7.5 .分区节点设计
        7.5.1 .游客服务中心
        7.5.2 .森林幼儿园自然教育中心
        7.5.3 .五感体验区
        7.5.4 .田园观光区
        7.5.5 .森林冒险区
        7.5.6 .文化体验区
        7.5.7 .社区生活区
        7.5.8 .森林保育区
    7.6 .自然教育专项设计
        7.6.1 .园路系统与研学路径规划
        7.6.2 .服务建筑与设施
        7.6.3 .环境解说与导览系统
        7.6.4 .课程活动策划
        7.6.5 .活动周边产品设计
    7.7 .用地平衡
8.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山地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的认识与需求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6)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 ——以四季青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城市边缘区
        1.3.2 绿色空间
        1.3.3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
        1.3.4 生态规划
        1.3.5 生物多样性
        1.3.6 鸟类栖息地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设计
        1.4.2 国内外生物栖息地营造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生态规划相关理论
        2.1.1 生态城市的内涵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源”“汇”理论
    2.2 鸟类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理论
        2.2.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2.2.2 生态位理论
        2.2.3 鸟类生态学理论
3 相关案例研究
    3.1 宏观尺度
        3.1.1 巴伐利亚州栖息地网络规划
        3.1.2 马里兰州绿图计划
    3.2 中观尺度
        3.2.1 慕尼黑绿色空间中的栖息地营造
    3.3 微观尺度
        3.3.1 伊萨尔河近自然修复计划
        3.3.2 慕尼黑中央铁路区
    3.4 小结
4 鸟类栖息地营造方法研究
    4.1 栖息地空间规划方法
        4.1.1 生态本底资料调查
        4.1.2 焦点物种选择
        4.1.3 空间结构要素评估识别
        4.1.4 网络空间复合
    4.2 栖息地环境设计方法
        4.2.1 动物辅助设计
        4.2.2 近自然化环境设计
    4.3 栖息地管理方法
        4.3.1 鸟类招引与重引入
        4.3.2 干扰管理
    4.4 小结
5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中鸟类栖息地营造的策略及方法
    5.1 目标物种导向策略与方法
        5.1.1 生态本底调查
        5.1.2 目标物种选择与分组
    5.2 栖息地结构评估策略与方法
        5.2.1 栖息地源地评估识别
        5.2.2 栖息地连接结构评估识别
        5.2.3 栖息地网络结构复合
    5.3 空间规划策略与方法
        5.3.1 生态分区规划
        5.3.2 绿色空间总体规划
    5.4 分类设计策略与方法
        5.4.1 鸟类栖息环境特征分析
        5.4.2 绿色空间分类设计
6 四季青镇绿色空间规划设计
    6.1 四季青镇现状分析
        6.1.1 区域及区位概况
        6.1.2 政策背景解读
        6.1.3 上位规划解读
        6.1.4 场地环境分析
        6.1.5 生态本底调查与分析
        6.1.6 SWOT分析
    6.2 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6.2.1 规划设计目标
        6.2.2 规划设计原则
    6.3 绿色空间总体规划
        6.3.1 鸟类栖息地结构评估与规划
        6.3.2 绿色空间总体规划
        6.3.3 生态分区规划
    6.4 专项规划设计
        6.4.1 植被规划
        6.4.2 水系规划
        6.4.3 生物多样性设施设计
        6.4.4 游憩系统规划
    6.5 绿色空间分类设计
        6.5.1 林地栖息地设计
        6.5.2 灌丛栖息地设计
        6.5.3 水域栖息地设计
        6.5.4 农田栖息地设计
        6.5.5 草地栖息地设计
        6.5.6 城市栖息地设计
    6.6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7)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释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鸟栖息地选择研究
        1.4.2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湿地公园规划与空间营造方法研究
        1.4.3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修复与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水鸟栖息地修复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2.1.1 生态本底调查
        2.1.2 确定生境恢复目标
        2.1.3 研制修复措施与实践
        2.1.4 监测与评价
    2.2 以水鸟栖息地为基础的湿地公园案例研究
        2.2.1 公园定位与园区规划
        2.2.2 生境分区、设计与管理
        2.2.3 湿地科普与游赏设施设计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湿地公园中海珠湿地的定位与作用
    3.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整体建设情况
        3.1.1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及广东省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3.1.2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地理与水域分布情况
        3.1.3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分布情况
        3.1.4 规划空间结构解读
        3.1.5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大湾区湿地公园分类
    3.2 海珠湿地的功能与定位
        3.2.1 海珠湿地概况及其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功能
        3.2.2 海珠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3.2.3 海珠湿地公园的文化功能
        3.2.4 海珠湿地公园的教育功能
    3.3 海珠湿地景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具体建设情况
        3.3.1 公园总体规划分区
        3.3.2 海珠湖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3 湿地一期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4 湿地二期建设情况与水鸟栖息地
        3.3.5 海珠湿地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对比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海珠湿地二期生境现状与改造策略
    4.1 湿地二期生境现状
        4.1.1 现状水文与竖向情况
        4.1.2 现状植被情况
        4.1.3 现状基质情况
        4.1.4 现状人为干扰情况
        4.1.5 现状生境类型与分布
    4.2 海珠湿地水鸟生态类群及其栖息地需求
        4.2.1 海珠湿地水鸟物种组成
        4.2.2 生态类群划分及其习性
        4.2.3 水鸟行为与湿地的关系
        4.2.4 水鸟栖息地特征总结
    4.3 湿地二期水鸟分布与生境选择情况
        4.3.1 调查方法与设备
        4.3.2 物种调查分析
        4.3.3 水鸟生境选择情况
    4.4 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GAP分析与改造策略
        4.4.1 水鸟生境空缺分析
        4.4.2 现状生境问题总结
        4.4.3 生境改造策略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海珠湿地二期园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改造实践
    5.1 园区定位与设计原则
        5.1.1 园区定位
        5.1.2 设计原则
    5.2 园区规划
        5.2.1 功能分区
        5.2.2 游线规划
    5.3 生境设计与优化
        5.3.1 生境分区
        5.3.2 水文与竖向设计
        5.3.3 植被设计
        5.3.4 生境详细设计与管理
    5.4 观鸟设施设计与优化
        5.4.1 观鸟中心设计
        5.4.2 观鸟屋设计
        5.4.3 观鸟栈道遮蔽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营造与恢复的分析方法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基于自然教育的小学生户外研学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学生脱离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1.1.2 自然教育在国内的兴起
        1.1.3 我国国家政策解析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研究现状与论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与论述
        1.4.2 国外研究论述与论述
    1.5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5.1 教育理论概念
        1.5.2 户外活动空间
        1.5.3 研学旅行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自然教育活动空间环境设计影响因素
    2.1 研学空间的使用人群因素
        2.1.1 小学生的生理因素
        2.1.2 小学生的心理因素
        2.1.3 小学生的认知因素
        2.1.4 小学生的行为因素
    2.2 研学空间的课程体系因素
        2.2.1 生命教育课程
        2.2.2 地理教育课程
        2.2.3 艺术创造课程
        2.2.4 动手创作课程
        2.2.5 自然节日课程
    2.3 户外空间的空间分类因素
        2.3.1 感知类活动空间
        2.3.2 实践类活动空间
        2.3.3 探索类活动空间
    2.4 各项影响因素在实际案例中的分析
        2.4.1 日本白川乡自然学校
        2.4.2 “娃娃农园”
        2.4.3 萤火虫花溪农场
        2.4.4 深圳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教育活动空间环境设计体系研究
    3.1 户外研学自然教育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3.1.1 基于场地的安全性原则
        3.1.2 基于自然的感知性原则
        3.1.3 基于活动的参与性原则
        3.1.4 基于学习的系统性原则
    3.2 户外研学自然教育空间规划设计
        3.2.1 场地的自然资源
        3.2.2 场地的安全保障
        3.2.3 活动的主题定位
        3.2.4 活动空间的功能分区
    3.3 户外研学自然教育空间的景观要素
        3.3.1 地势地形
        3.3.2 道路铺装
        3.3.3 水体设计
        3.3.4 植物配置
        3.3.5 设施小品
    3.4 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活动空间设计
        3.4.1 乡村自然教育空间环境设计
        3.4.2 小学校园中的自然教育空间环境设计
        3.4.3 城市社区花园中的自然教育空间环境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石家庄故城蚂蚁营地环境优化设计
    4.1 自然教育为导向的现状条件的分析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环境
        4.1.3 人文环境
        4.1.4 使用人群
    4.2 基于自然教育原则下的设计基础
        4.2.1 设计目标
        4.2.2 设计原则
    4.3 蚂蚁营地交通分析
    4.4 蚂蚁营地功能分析
        4.4.1 感知类活动功能区
        4.4.2 实践类活动功能区
        4.4.3 探索类活动功能区
        4.4.4 附属功能区
    4.5 基于自然教育的景观元素
        4.5.1 植物设计
        4.5.2 设施小品
        4.5.3 铺装设计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景观感知的乡村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乌镇横港村自然教育营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儿童的“自然缺失”
        1.1.2 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
        1.1.3 教育形式的发展
        1.1.4 乡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释
        1.3.1 自然教育
        1.3.2 乡村自然教育营地
        1.3.3 景观感知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自然教育的内容与相关理论研究
    2.1 自然教育的内容组成研究
        2.1.1 自然教育参与者
        2.1.2 自然教育环境
        2.1.3 自然教育活动
    2.2 自然教育的发展现状综述
        2.2.1 国外自然教育的发展现状
        2.2.2 国内自然教育的发展现状
        2.2.3 小结
    2.3 自然教育场所的类型与特点
        2.3.1 国外自然教育场所的类型与特点
        2.3.2 国内自然教育场所的类型与特点
        2.3.3 小结
    2.4 景观感知理论研究
        2.4.1 景观感知的内涵
        2.4.2 景观感知的过程
    2.5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2.5.1 斯坦纳的“十二感官”理论
        2.5.2 永续农业理论
3 乡村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研究
    3.1 以乡村环境作为自然教育场所的优势
        3.1.1 乡村自然教育的独特性
        3.1.2 自然教育对乡村建设发展的助益
    3.2 乡村自然教育营地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3.2.1 规划原则
        3.2.2 规划方法
    3.3 景观感知设计策略与要素
        3.3.1 设计策略
        3.3.2 设计要素
4 案例分析
    4.1 景观感知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实践案例
        4.1.1 新加坡大巴窑感官公园
        4.1.2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
    4.2 自然教育场所的实践案例分析
        4.2.1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区
        4.2.2 巴厘岛绿色学校Green School Bali
        4.2.3 深圳华侨城湿地公园自然学校
        4.2.4 北京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
5 乌镇横港村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实践
    5.1 横港村现状条件与资源分析
        5.1.1 概述
        5.1.2 自然资源条件
        5.1.3 人文条件
        5.1.4 作为自然教育营地建设的优势与潜力分析
        5.1.5 现状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总体规划
        5.2.1 规划定位与策略
        5.2.2 规划结构
        5.2.3 用地规划
        5.2.4 建筑布局规划
        5.2.5 道路规划
        5.2.6 水系规划
        5.2.7 植被规划
        5.2.8 生态永续规划
        5.2.9 自然教育规划
    5.3 专项规划
        5.3.1 铺装规划
        5.3.2 照明规划
        5.3.3 服务设施规划
    5.4 自然教育场地详细设计
        5.4.1 认知森林
        5.4.2 农创体验园
        5.4.3 可食花园
        5.4.4 自然实验室
        5.4.5 有机餐厅与特色民宿
        5.4.6 自然教室
        5.4.7 观鸟乐园
        5.4.8 泡泡花园
        5.4.9 小鸭探险基地
        5.4.10 帐篷营地
    5.5 自然教育活动及产品策划
        5.5.1 日常营活动
        5.5.2 夏/冬令营活动
        5.5.3 小学研学系列活动
        5.5.4 活动周边产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10)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现状
        1.2.2 国内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自然保护地
        1.3.2 国家公园
        1.3.3 自然教育
        1.3.4 功能设施
    1.4 研究内容
        1.4.1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内容
        1.4.2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形式
        1.4.3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功能性设施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理论解读
    2.1 国家公园
        2.1.1 国家公园的功能
        2.1.2 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功能空间
    2.2 自然教育
        2.2.1 自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2.2 自然教育的受众
        2.2.3 自然教育的形式
        2.2.4 自然教育的功能性设施
第3章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自然科学知识
        3.1.1 自然地理
        3.1.2 植物学
        3.1.3 动物学
        3.1.4 地质学
        3.1.5 生态学
        3.1.6 环境科学
    3.2 自然技能知识
        3.2.1 与动植物和谐相处技能
        3.2.2 废弃物处理
        3.2.3 环境质量监测和分析技能
        3.2.4 自然探险知识技能
        3.2.5 生态保育和管理技能
    3.3 自然价值
        3.3.1 生物多样性价值
        3.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3.3.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
    3.4 自然伦理
        3.4.1 尊重自然
        3.4.2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
        3.4.3 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3.4.4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第4章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形式
    4.1 自然观察
        4.1.1 主要内容
        4.1.2 受众群体
        4.1.3 主题活动
    4.2 自然体验
        4.2.1 主要内容
        4.2.2 受众群体
        4.2.3 主题活动
    4.3 自然探险
        4.3.1 主要内容
        4.3.2 受众群体
        4.3.3 主题活动
    4.4 自然解说
        4.4.1 自然解说的内容
        4.4.2 自然环境解说媒介
        4.4.3 自然解说受众
        4.4.4 自然解说组织形式
    4.5 自然学校和自然课堂
        4.5.1 功能
        4.5.2 建设和运营主体
        4.5.3 受众群体
        4.5.4 组织形式
        4.5.5 课程体系
第5章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性设施典型设计
    5.1 室内设施
        5.1.1 访客中心
        5.1.2 自然体验馆
        5.1.3 安全避险屋
    5.2 室外设施
        5.2.1 自然教育径
        5.2.2 自然教育园
        5.2.3 自然解说设施
        5.2.4 环境质量显示设施
        5.2.5 警示设施
        5.2.6 配套服务设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深圳围岭公园昆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D]. 孟笑.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D]. 陈格. 浙江大学, 2021(01)
  • [3]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蝶类群落及其携粉特征研究[D]. 徐安乐. 南阳师范学院, 2021(11)
  •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5]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D]. 李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 ——以四季青镇为例[D]. 程秋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D]. 季缘.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自然教育的小学生户外研学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 吉利利.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9]基于景观感知的乡村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乌镇横港村自然教育营地为例[D]. 沈晓萌.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设计研究[D]. 王可可.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深圳威灵园昆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