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附8例临床分析)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附8例临床分析)

一、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附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璐剑[1](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杨丽惠[2](2020)在《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以胃肠排空障碍为主的疾病,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以胃肠道手术为主,部分妇科手术后也可出现。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类疾病一旦发生,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机制尚不明确,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以西医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营养支持、促胃肠动力药、对症处理等,但多数治疗都存在不良反应且疗效有限,存在局限性,这种单一的防治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何有效安全的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早日恢复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当前,大量研究报道中医药在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疗效显着且经济安全,其以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合治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其中针灸作为外治法之一,直接作用于局部穴位,通过经络系统发挥疗效,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疗简便效廉,安全副作用少、历史悠久,探究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疗效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科室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优于常规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穴位促进胃肠蠕动、胃电活动相关。脑肠肽是近年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相关文献报道胃癌术后出现的脑肠轴功能失调、脑肠肽分泌紊乱可能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本科室前期临床研究结果,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与脑肠肽水平的关系和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相关脑肠肽的调节作用,以阐明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和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胃促生长素(Ghrelin)三种脑肠肽水平,研究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之间关系;探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疗效和可能机制,为临床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实验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将SD大鼠108只,雌雄各半,根据体重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84只大鼠造模,造模结束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电针组,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并予以电针干预,每次20min,每日1次,共12天;多潘立酮组予以多潘立酮片溶液灌胃,每日一次,连续12天;正常组、假手术、模型组每日捆绑固定20min,连续干预12天。每日记录各组大鼠体重、进食量、活动度。第12天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予以酚红灌胃、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取出胃、小肠、下丘脑组织,测量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大鼠GAS、MTL水平,选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1.1行为学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正常;造模后,相比正常组大鼠,造模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扎堆、蜷缩,活动度减少;干预治疗后,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大鼠精神状态均较前明显好转,活动度明显增加。1.2体重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体重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体重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与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体重方面多潘立酮组与电针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1.3进食量情况:造模前各组大鼠进食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造模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三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2.胃排空率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胃排空率明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小肠推进率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小肠推进率方面,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和电针组在大鼠小肠推进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GAS和MTL水平4.1血清GAS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AS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GAS水平均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血清MTL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TL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MTL水平均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自表达水平5.1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胃组织中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多潘立酮组、电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2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以电针为干预因素,以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为干预对象,选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物,根据造模后大鼠行为学方面变化、体重下降、进食量减少、胃排空减慢指标判断造模大鼠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疾病模型;经干预后,模型组大鼠血清GAS、MTL、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模型大鼠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AS、MTL、Ghrelin这三种脑肠肽水平分泌下降相关。2.经治疗后,发现电针及多潘立酮均可促进模型大鼠胃排空、促进胃肠动力,升高模型大鼠血清GAS、MTL水平,上调模型大鼠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表明电针和多潘立酮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与上调这三种脑肠肽水平有一定关系;另在胃排空率、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电针组优于多潘立酮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在促进胃排空和上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优于多潘立酮,且电针较多潘立酮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小,因此,值得推荐电针作为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3.本研究表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水平异常具有一定关系,电针和多潘立酮可能通过调节异常脑肠肽水平,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王亚飞[3](2019)在《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为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本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72例符合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治疗组予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胃镜下表现、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两组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中烧心、口干口苦、纳呆早饱等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胃镜下表现总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胃镜下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各项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胃镜下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对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情况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HGB、TP、ALB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试验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液分析、粪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显着,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胃镜下炎症病变及胆汁反流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林楠[4](2016)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均经保守治疗后胃排空功能恢复,正常进食,痊愈出院。治疗时间738 d,平均20.86 d。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发病因素较多,应及时分析并正确诊断,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唐玉涛[5](2016)在《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分析与诊治》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临床上行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和胰腺手术后发生的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也是临床上行胃癌根治性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胃肠外科近5年来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导致胃癌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7-2015.07期间因胃癌收治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胃肠外科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350例,术后发生胃瘫患者46例,胃瘫发生率为3.41%(46/1350);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男:女=1.2:1;患者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61.02岁。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及结合临床经验,选取可能影响PGS的14个相关因素:性别、年龄、术前贫血、幽门梗阻、术前新辅助化疗、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或传统开腹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Billroth Ⅰ式或Billroth Ⅱ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高血糖、术后自控镇痛泵的使用、术后腹腔并发症,根据这些相关因素将病人分为胃瘫综合征组(PGS组)和对照组(非PGS组)。应用IBMSPSS 21.0软件先进行单因素χ2检验,找出其中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应用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这些危险因素对PGS的发生所产生的影响。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46例PGS组患者临床资料,PGS发生率为3.41%(46/1350);发病时间在术后7d-15d,所有PGS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顺利恢复,无二次手术病例,其中经保守治疗后34例患者(74%)在术后6周左右恢复,11例患者(24%)在术后8周左右恢复,1例患者(2%)经保守治疗在第11周恢复;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贫血、幽门梗阻、围手术期低蛋白(ALB<30g/L)、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高血糖(血糖≥8mmol/L)、术后腹腔并发症6个因素与PGS的发生有关(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贫血、幽门梗阻、围手术期低蛋白(ALB<30g/L)、Billroth Ⅱ式吻合、术后高血糖(血糖>8mmol/L)、术后腹腔并发症为PGS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血清白蛋白大于30g/L是术后PGS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口前对于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诱因的研究较多,但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是引起PGS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贫血、幽门梗阻、围手术期低蛋白(ALB<30g/L)、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高血糖(血糖>8mmol/L、术后腹腔并发症6个因素与PGS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贫血、幽门梗阻、围手术期低蛋白(ALB<30g/L)、Billroth Ⅱ式吻合、术后高血糖(血糖≥8mmol/L)、术后腹腔并发症为PGS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白蛋白大于30g/L是术后预防PGS发生的保护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在术前、手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关措施,积极预防和治疗PGS的发生,对于降低PGS的发病率及对缩短PGS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PGS的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肠内营养、促胃动力药的应用及中医针灸治疗等对于PGS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在除外机械性梗阻的前提下,避免再次手术,心理安慰在PGS患者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顾振卫[6](2014)在《引起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该院共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胃排空障碍50例,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50例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可能影响胃排空障碍发生的因素在两组患者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教育程度、白蛋白水、原发疾病性质、心理状态、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幽门梗阻、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泵等11个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影响胃排空障碍因素:心理状态不良、毕罗式Ⅱ式、手术时间≥3.0 h、白蛋白<30 g/L(OR=3.98、3.70、2.94、2.78)。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心理支持、尽量采取毕Ⅰ式胃肠吻合、缩短手术时间、营养支持以减少胃排空障碍的发生。

肖建国[7](2014)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后胃肠动力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平均引流量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分组方法,全部病例来自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胃肠外科2010.9—2014.3年手术的住院患者,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0例,单纯西医治疗组9例,通过制定合理的观察表格,对患者的胃肠动力恢复时间、患者总的住院天数、平均引流量、术前的营养状况及手术方式等进行观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相比,其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分别为17.30士2.69天、23.00士3.28天;住院天数分别为27.18士3.74天、36.67士4.36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分别为816.75士50.35ml、905.85士45.35;两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对两组病例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术术后胃瘫有一定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平均引流量、患者总的住院天数明显小于单纯西医治疗组。本文同时对胃大部切术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合理评价治疗效果。

曾子芸[8](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赵晶晶,朱洵[9](2014)在《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8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8例患者早期确诊和积极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和经鼻留置空肠营养。药物治疗:胃复安促进胃排空防止胃内容物返流;新斯的明促进残胃蠕动;吗丁啉抑制恶心呕吐;莫沙必利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增强消化道平滑肌动力;高渗盐水加地塞米松洗胃有利于胃黏膜和吻合口消肿。结果 18例患者中1周内恢复5例,1115天恢复8例,23周逐渐恢复4例。保守治疗15天无明显改善1例,于术后16天再手术,22天基本恢复。结论 X线钡餐或碘剂动态观察和胃镜检查对于排除机械性梗阻、确定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处理原则应行保守治疗,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肠外营养的基础上应用胃复安和吗丁啉有良好效果。

马明善[10](2013)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22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发病原因以及诊断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2例胃大部切除术功能性排空延迟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当中,经过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之后,进行综合性非手术治疗,20患者均能够在术后32天左右恢复胃动力,2例患者疑似空肠周围出现粘连梗阻,再行手术,并进行剖腹检查,延迟25天左右恢复胃动力。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附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附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2)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胃癌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 胃癌和胃癌术后并发症
        3. 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二、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中医学研究进展
        1. 中医认识
        2. 中医药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设备
        1.3 所需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
        2.3 治疗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体重和进食量)
        4.2 对各组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
        4.3 对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4.4 对各组大鼠血清GAS、MTL水平的影响
        4.5 对各组大鼠胃及下丘脑组织Ghrel in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命名
        5.2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
        5.3 选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意义
        5.4 腧穴处方选用原则
        5.5 选用多潘立酮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原因
        5.6 检测指标选择的目的和实验结果分析
        5.7 脑肠肽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
        5.8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选择
    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残胃炎的认识
    2 中医对残胃炎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总积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各项积分比较
        3.7 安全性分析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对残胃炎的认识
    2 胃复康颗粒的组方分析
    3 胃复康颗粒的现代药理分析
    4 关于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5 疗效分析
    6 胃复康颗粒治疗残胃炎的作用机制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残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认为FDGE是多种因素共同诱发:(1)胃大部切除术损伤迷走神经干,失去胃排空机制的神经支配,胃张力减低,使胃收缩运动减弱或缺乏,干扰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作用和胃肠道的运动功能[2],导致残胃排空障碍。术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使胃的肌电活动搜到抑制,延缓胃的排空。(2)术后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致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和调节紊乱,影响胃动力并加重吻合口和残胃黏膜炎症和水肿。(3)患者精神处于持续焦虑、紧张状态,可引起胃肠植物神经失调,发生胃排空障碍。(4)术前幽门梗阻而导致的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等[3-4]。
    3.2 诊断
    3.3 治疗

(5)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分析与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引起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相关因素
    3.2 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对策

(7)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三、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
        2.研究组
    四、 观察指标
    五、 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
    一、 病例资料的一般分析
    二、 主要结果
    三、 临床疗效分析
讨论
    一、 西医对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
        (一)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概述
        (二)病理因素分析
        (三)临床表现
        (四)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
        (五)治疗
    二、 中医对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论治
    三、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患者信息调查表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9)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8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辅助检查:
    3. 方法:
二、结果

(10)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2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的发生率
    3.2 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3 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
    3.4 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的治疗
        3.4.1 一般措施
        3.4.2 药物治疗

四、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附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D]. 杨丽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观察[D]. 王亚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J]. 林楠.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06)
  • [5]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分析与诊治[D]. 唐玉涛. 山东大学, 2016(02)
  • [6]引起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 顾振卫. 中外医疗, 2014(32)
  • [7]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观察[D]. 肖建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8例诊治分析[J]. 赵晶晶,朱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06)
  • [10]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综合征22例分析[J]. 马明善. 临床医学工程, 2013(11)

标签:;  ;  ;  ;  ;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附8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