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拦河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

黄河中上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拦河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

一、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淤地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琴[1](201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经济实力及人均收入均有显着提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水资源、以粗放方式发展经济的后果不断显现。而全球变暖的态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了未来水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调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积极采取行动进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改革。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种植业用水的效益最低,可恰恰使用了最多的水量,高开采成本的深层地下水被大量用于低价值的作物灌溉,这与水价值理念反差甚大。解决公共河流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保护好水资源,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从供给取向转向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取向,即在关注供给短缺的同时也要注意节制需求,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建构节水型的社会;在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社会学和环境影响的评价。水环境的状况关系到气候的变化。自然的蒸发和气候的变化虽然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量,但绝对不会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直接导致河流的干涸和断流,因为如果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能根据降雨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来限制自己从河流中的取水量,如果没有人类行为的介入和影响,那么河流总可以保持有最低限度的或安全线内的流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公共事务。同样,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而在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和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水资源危机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水资源是否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直接关系到水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利与害:清洁的水有利于人类生活,而污染的水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相应地带来洪涝或干旱等灾害。因此,这就要求人类能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在以往关于水资源问题或水利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中,人们把较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工程技术的层面上,这是受那种“人定胜天”或科学主义观念支配和影响的结果。在对待水利问题和水资源保护问题上,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就是对水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滞后,对重大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供给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工程解决机制与社会解决机制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以往侧重以工程技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策略,某种意义上仍是通过再分配的机制来缓解资源稀缺问题,然而这一途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的平衡问题,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的危机。由此表明,水环境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从技术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中寻找合适的路径和策略。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武称意,李旭,于亚文,李振合[2](2010)在《支持服务体系在内蒙古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中的作用》文中指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就,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是其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内蒙水保世行项目支持服务体系中,科研推广、考察培训、监测评价和机构建设等在项目准备、评估、谈判、执行和总结评价等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怀岐[3](2009)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个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理论、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理论、泥沙运动学理论和有限元技术,采用实地观测及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淤地坝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而结合有限元技术研究了小流域坡沟系统随坝地淤高其稳定性和滑坡侵蚀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坡沟系统在稳定系数最小时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的分布规律,最后从当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结合小流域历史资料和当前状况分别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三大效益和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的潜力及途经。本研究对定量化评价小流域淤地坝的减侵蚀作用与综合治理效应,科学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关键技术配置、治理措施优化布局等宏观决策,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得出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淤地坝分层取样和干容重测定分析,得知坝地淤积物中各淤积层的干容重在淤积层厚10m以内时基本保持稳定,但当坝地淤积物深度超过10m后,淤积物的干容重有明显的递增趋势。(2)通过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得出坝地淤积物中各淤积层土样的颗粒级配组成规律。结果表明,坝地淤积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025mm-0.1mm之间,各淤积层淤积物的颗粒级配呈不均匀分布,且淤积物颗粒组成沿深度无明显变化。(3)基于有限元技术,通过建立王茂沟典型坡沟系统的概化模型,分析了随淤地坝坝地的逐米淤高坡沟系统的稳定性和滑塌量均符合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两者的相关方程分别如下:①稳定系数:y=-0.0013x2+0.0154x+1.0264:②滑塌量(m3/m):y=10.441x2-88.476x+832.67,两者的精度均较高,可用于该沟道重力滑坡侵蚀的预报、滑坡侵蚀的定量计算。(4)从坡沟系统的力学稳定和受力破坏的角度,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坡沟系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了仿真分析,指出了稳定系数最小坡沟系统濒临滑坡侵蚀时的最大应力和位移分布区域,分别如下:①X方向的最大位移:沟坡边缘813节点至825节点之间垂直向坡体内10m的范围;②Y方向的最大位移:从峁顶第58节点向左向右各延伸20m左右的扇形区域;③拉应力最大值区域:从峁顶到沟坡坡脚的整个坡缘线在峁坡向坡体内延伸10m左右、在沟坡向坡体延伸4m左右的带形区域。这些区域是坡沟系统最容易发生侵蚀的危险区域,在配置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防护,以使坡沟系统的土壤侵蚀降低到最低限度。(5)通过小流域淤地坝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得知淤地坝在拦蓄泥沙、淤地造田、防洪保收等方面有显着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现状调查,结合当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综合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潜力及途经,得出了在坝系流域所在的村镇,应充分利用坝地的增产效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建设淤地坝,增加坝地在基本农田中的比例,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依靠坝地巨大的增产效益,建立坝系经济区,面向国内市场,打出品牌,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建立小型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在现有淤地坝增产的基础上使已有农产品走出局部小市场,走依托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致富新路,积极发展小流域农村经济。

王正杲[4](2005)在《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活贫困,而且对黄河下游造成极大危害。50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论文结合延河流域的实际,对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配置、生态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具体内容有: 1、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方向为:(1)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2)加强以骨干坝为主的坝系建设;(3)治理与开发相结合;(4)重点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5)发挥流域机构和各级政府的职能,统筹水土保持管理。 2、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提出了要根据其水土流失规律和特征,按照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因地制宜地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并确定了各个类型区的治理措施布局。 3、分析了延河流域自然条件和资源,提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区防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突出生态效益的原则。 4、分析确定了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划分了水土保持工作分区、生态功能分区和水土流失治理类型区,并根据各区特点,确定了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布局。 5、根据自然、经济社会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案为:坡面措施以基本农田、植被建设、生态自我修复为主;沟道措施以骨干坝为主,辅之中小型淤地坝;非工程措施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监测为主,加强科研、技术引进和推广;管理措施以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制定有利的政策措施、推行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核心。

赵爱军[5](2005)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代替的基础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水土资源相对贫乏,以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2%,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土资源匮乏是我国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土壤侵蚀是造成我国水土资源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衡,洪涝灾害频发,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相当于流失6.67万hm2耕作层,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每年因土壤侵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协调系统中各个组分的关系,用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剖析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障碍,从法律政策、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治理成效的评价、国家、农民和社会组织的角色等多角度探索、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以促进我国水土流失防治速度的加快和防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运用系统论、资源价值论、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博弈论的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现状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主体、法规体系、社会伦理、效益评价体系、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机构设置、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创造性地提出了量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构建了相应的制度框架,并在此框架内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新模式包括以下4个要素:科学和谐的治理理念,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完善的技术体系,政府引导的市场运行组织方式。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三峡库区的乐天溪流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创建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对策。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模式和对策,有助于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根本目的,即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通过实现“两个可持续”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柏跃勤,宋静,任杨俊[6](2004)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淤地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文中研究指明

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淤地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淤地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2.1 我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2.1.1 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2.1.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2.1.3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2.2 我国农业水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
        2.2.1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2.2 中国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
        2.2.3 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历程
    2.3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
        2.3.1 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2.3.2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2.3.3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3.4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1 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3.1.1 跨流域调水工程与水资源危机
        3.1.2 南水北调工程布局
        3.1.3 南水北调的矛盾与困境
        3.1.4 南水北调不能缓解水资源危机
    3.2 灌溉水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2.1 从南涝北旱和秋涝春旱看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方略
        3.2.2 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方略
    3.3 利用水权市场优化配置农用水资源
        3.3.1 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3.3.2 中国的农用水权制度
        3.3.3 农用水权制度的选择
        3.3.4 农用水权的期权配置
        3.3.5 水权市场在农用水配置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4.1 中国农村水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现状
        4.1.1 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分析
        4.1.2 农村社区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参与权利的缺失
        4.1.3 基于相关利益群体分析水资源管理中参与的缺失
    4.2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
        4.2.1 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水利建设时期
        4.2.2 以多目标开发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
        4.2.3 以现代水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
        4.2.4 人与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
    4.3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主要特点
        4.3.1 治水思想的现代化
        4.3.2 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
        4.3.3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4.3.4 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4.4 国外水资源管理经验借鉴
        4.4.1 国际水资源管理趋势
        4.4.2 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相关要素分析
    4.5 中国与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差异
        4.5.1 防洪减灾保障能力
        4.5.2 抗旱减灾保障能力
        4.5.3 供水普及与保障能力
        4.5.4 水环境及生态安全建设
        4.5.5 科技进步与用水效率
        4.5.6 水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
        4.5.7 水利发展机制
        4.5.8 能力建设与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五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
    5.1 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5.1.1 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5.1.2 机构和体制建设
        5.1.3 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5.2 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
        5.2.1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意义
        5.2.2 节约用水
        5.2.3 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生活减量化模式
    5.3 水资源健康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5.3.1 人类社会用水循环
        5.3.2 水环境恢复机制与方略
        5.3.3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概述
        5.3.4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原则
        5.3.5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方法
        5.3.6 推动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5.4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
        5.4.1 水循环机制
        5.4.2 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分工,建立三元应对机制
    5.5 全新的水文伦理观:与水共存
        5.5.1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以中国哈尼族梯田稻作为例
        5.5.2 灌溉管理的成功因素——保持传统对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5.6 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理想
        5.6.1 宏观层面的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
        5.6.2 社区层面的农民参与水资源管理
    5.7 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7.1 水资源管理中权利配置的善治理论
        5.7.2 善治视角的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8 “养护者受益”下的水法研究
        5.8.1 水资源的“公地的悲剧”现状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
        5.8.2 现行法律制度下水资源污染之成因分析:基于权能的视角
        5.8.3 水资源法律制度的重构:“养护者受益”原则之确立
第六章 结论
    6.1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6.2 加强水量、水质和重视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6.2.1 钢铁、煤炭在中国具有显着的地位,未来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发展争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6.2.2 加强对农业水权的保护,保障基本农田用水;全额征收农业开采深层地下水水资源费,逐步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灌溉直至禁采
    6.3 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6.4 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6.5 创新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6.5.1 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严重偏离水价值,不利于节水
        6.5.2 依据行业水经济价值合理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水价,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用水效率
        6.5.3 大力推行农业用水计量,适度提高农用水价,按方收费按亩返还,促进节约用水
    6.6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6.7 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自愿节约合作机制
    6.8 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支持服务体系在内蒙古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水保世行项目简介
2 世行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及其作用
3 科研推广
    3.1 科研课题立题原则
    3.2 主要科研及推广课题
    3.3科研推广工作的成果及对项目区的影响
4 考察培训
    4.1 考察培训工作目的
    4.2 考察培训内容
    4.3 实施情况
    4.4 实施效果及影响
5 监测评价
    5.1 监测评价工作的任务
    5.2 项目监测机构
    5.3 项目监测内容
    5.4 监测评价工作执行情况
    5.5监测评价工作作用
6 机构建设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1.2.2 淤地坝试验研究
        1.2.3 淤地坝减蚀研究
        1.2.4 滑坡侵蚀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典型淤地坝的选取及研究区概况
    2.1 典型坝的选取
    2.2 典型坝所在流域概况
        2.2.1 小河沟流域概况
        2.2.2 王茂沟流域概况
3 淤地坝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观测与分析
    3.1 淤积层的划分与土样的采集
    3.2 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3.2.1 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3.2.2 典型坝干容重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3.3 典型淤地坝剖面淤积层颗粒分布特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3.3.1 典型坝淤积物的颗粒分析
        3.3.2 典型淤地坝淤积物颗粒分析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淤地坝减轻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分析原理
        4.1.1 有限元强度系数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4.1.2 强度系数折减法失稳判断准则与屈服准则
    4.2 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4.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4.2.2 坡沟系统概化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模型
        4.2.3 计算参数取值
        4.2.4 随坝地淤高沟坡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4.2.5 稳定系数最小、坡沟系统濒临破坏时的应力和位移分布
    4.3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淤地坝效益及发展农村经济的潜力分析
    5.1 小流域淤地坝的发展过程与效益分析
        5.1.1 坝系的发展进程
        5.1.2 王茂沟小流域淤地坝效益分析
    5.2 小流域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的潜力及途经分析
        5.2.1 典型坝控小流域土地利用及增产现状
        5.2.2 建立坝系经济区和服务体系,拓宽淤地坝发展道路
        5.2.3 淤地坝有效地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建设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现状
        1.1.1 黄土高原基本情况
        1.1.2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2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进度缓慢
        1.2.2 治理标准低,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1.2.3 “边治理、边破坏”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
    1.3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1.3.1 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和耕作三项措施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1.3.2 以多沙粗沙区的治理为重点,加强以治沟骨干坝为主的坝系建设,有效地减少入黄泥沙
        1.3.3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调动群众和社会投入治理的积极性
        1.3.4 重点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1.3.5 发挥流域机构和各级政府的职能,统筹水土保持管理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案综述
    2.1 “三区”划分及防治要求
        2.1.1 重点治理区
        2.1.2 重点预防保护区
        2.1.3 重点监督区
    2.2 工程措施
        2.2.1 基本农田建设
        2.2.2 林草植被建设
        2.2.3 淤地坝工程建设
        2.2.4 生态修复工程
    2.3 非工程措施
        2.3.1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2.3.2 水土保持监测
        2.3.3 科研、推广、培训
        2.3.4 加强工程管理与监理
    2.4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布局
        2.4.1 黄土丘陵沟壑区
        2.4.2 黄土高源沟壑区
        2.4.3 黄土阶地区
        2.4.4 风沙区
        2.4.5 干旱草原区
        2.4.6 土石山区
        2.4.7 冲积平原区
        2.4.8 林区及土石山区的有林部分
        2.4.9 高地草原区
第三章 延河流域基本情况
    3.1 自然地理
    3.2 自然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土壤植被
        3.2.3 气象水文
    3.3 自然资源
        3.3.1 土地资源
        3.3.2 水资源
        3.3.3 生物资源
        3.3.4 光热资源
        3.3.5 矿藏资源
        3.3.6 旅游资源
    3.4 社会经济条件
        3.4.1 人口状况
        3.4.2 土地利用现状
        3.4.3 农业生产状况
        3.4.4 地方工业概况
        3.4.5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3.5 对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评价
        3.5.1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3.5.2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5.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要求
    3.6 水土流失现状
        3.6.1 水土流失简况
        3.6.2 水土流失的特点
        3.6.3 水土流失成因
        3.6.4 水土流失的危害
    3.7 水土保持现状
        3.7.1 治理现状
        3.7.2 预防保护措施和监测
        3.7.3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3.7.4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8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3.9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原则
第四章 治理分区及水土保持总体布局
    4.1 基本思路
    4.2 水土保持防治分区
        4.2.1 重点预防保护区
        4.2.2 重点监督区
        4.2.3 重点治理区
    4.3 生态功能分区
        4.3.1 分区原则
        4.3.2 生态功能区划分
    4.4 水土流失治理类型区
        4.4.1 划分原则
        4.4.2 治理类型区划分结果
    4.5 总体布局
        4.5.1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措施布局
        4.5.2 黄土残源沟壑区治理措施布局
第五章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方案
    5.1 土地利用规划
        5.1.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
        5.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5.1.4 各业用地规划
    5.2 坡面治理措施
        5.2.1 治理措施配置比例及治理模式
        5.2.2 基本农田建设
        5.2.3 人工植被建设
        5.2.4 生态修复措施
        5.2.5 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5.3 淤地坝工程
        5.3.1 骨干坝建设规模
        5.3.2 中小型淤地坝建设规模
        5.3.3 淤地坝建设总规模
    5.4 非工程措施
        5.4.1 预防监督
        5.4.2 监测
        5.4.3 技术支持
    5.5 管理措施
        5.5.1 组织领导
        5.5.2 政策措施
        5.5.3 制度建设
    5.6 推荐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球一种最主要的土地退化类型
        (二) 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防治阶段
        (二) 流域综合治理阶段
        (三) 流域治理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构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涵和技术体系
        (一) 小流域的概念分析
        (二) 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涵
        (三)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传统技术体系
    二、小流域生态系统分析
        (一) 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 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小流域经济系统
        (一) 小流域经济系统的内涵
        (二) 经济系统的功能
    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理论基础——资源价值论
        (一) 边际效用理论
        (二) 产权经济理论
        (三) 外部性理论
    五、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点
        (二)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国外流域治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流域治理法律述评
    二、国外流域综合治理管理体制
        (一) 美国
        (二) 日本
        (三) 澳大利亚
    三、国外流域治理成功案例
        (一) 美国甜水河小流域
        (二) 澳大利亚埃普洛克流域
    四、国外经验借鉴
        (一) 强化组织建设,加强管理机构
        (二) 建立健全法制,依法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 加大政府投入,保证治理进度和效益
        (四) 重视科研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和效益
        (五) 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参与式管理
        (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第四章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推演
        (一)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法律述评
        (一)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法律的积极作用
        (二) 法律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表现出的缺陷
    三、我国流域治理资金投入与管理分析
        (一) 投资主体
        (二) 主体特征
        (三) 投资结构
        (四)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四、我国流域治理技术分析
        (一) 在基础性研究方面
        (二) 在应用研究方面
        (三)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五、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问题
        (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彻得不够
        (二) 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得不够
        (三) 建设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四) 预防监督有待加强
        (五) 工程建后管理不力
        (六) 行业管理不到位
        (七) 资金管理不规范
        (八) 基础工作薄弱
第五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体分析
    一、政府
        (一) 政府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二) 政府发挥作用的手段
        (三) 地方政府
    二、社会组织
        (一) 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二) 社会组织的功能
    三、农户
        (一) 农户行为方式影响水土流失状况及治理难易
        (二) 农户参与机制的障碍
        (三) 农户参与机制的保障措施
    四、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第六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社会伦理分析
    一、水土保持伦理的内涵和发展
        (一) 水土保持伦理的内涵
        (二) 水土保持伦理的发展
    二、我国水土保持伦理的现状
        (一) 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
        (二) 各级政府的职能逐步转变
    三、倡导的水土保持伦理观
        (一) 水土保持伦理观的内容
        (二) 水土保持伦理观的特点
        (三) 树立新的水土保持伦理观
第七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一、评价目的和意义
    二、小流域效益评估的原则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方法
        (一) 方法综述
        (二) 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 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步骤
    四、水土保持价值评估方法
        (一) 水土保持功能
        (二) 指标的确定与评价
        (三) 基于遥感的评价技术体系
        (四) 生态参数测量
        (五) 水土保持价值计算
第八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分析
    一、乐天溪流域概况
    二、乐天溪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其变迁
        (一) 乐天溪流域水土流失历史推演
        (二) 乐天溪流域治理措施选择
        (三) 乐天溪流域水土流失变迁
    三、乐天溪流域治理效益评价
        (一)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二) 流域治理前后指标值变化及其隶属度函数
        (三) 评价结果及解释
        (四) 流域水土保持价值估算
    四、乐天溪流域治理的管理机制
        (一) 流域综合治理中具体管理办法
        (二) 流域综合治理中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足
    五、乐天溪流域治理的社会伦理意识状况
第九章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
    一、我国小流域治理的典型模式分析
        (一)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二) 黄土高原世行贷款治理模式
        (三) 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吸纳社会资金的模式
        (四) “公司+基地+农户”治理模式
        (五) 生态修复治理模式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
        (一) 科学和谐的治理理念
        (二) 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
        (三) 不断完善的技术体系
        (四) 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组织方式
第十章 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一) 尽快修订《水土保持法》,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二) 加强预防监督,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三) 完善和落实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
    二、强化政府行政推动力
        (一)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二) 坚持归口管理,加强部门配合
        (三) 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水保意识
    三、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四、强化机构队伍建设
        (一) 健全和理顺水土保持机构
        (二)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五、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一) 农民用工承诺制
        (二) 工程建设公示制
        (三) 工程质量监理制
        (四) 资金使用报账制
        (五) 治理成果产权确认制
    六、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机制
    七、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八、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淤地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D]. 张秀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2]支持服务体系在内蒙古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中的作用[J]. 武称意,李旭,于亚文,李振合. 内蒙古水利, 2010(02)
  •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D]. 赵怀岐.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4]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研究[D]. 王正杲. 河海大学, 2005(06)
  • [5]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 赵爱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6]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淤地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J]. 柏跃勤,宋静,任杨俊. 中国水土保持, 2004(01)

标签:;  ;  ;  ;  ;  

黄河中上游管理局举办第二期拦河坝建设(规划)与管理技术培训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