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蚕蛹致食物中毒的报告

一起吃蚕蛹致食物中毒的报告

一、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春,谢继杰,林鑫[1](2017)在《广西靖西市一起疑似蚕蛹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一起疑似蚕蛹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对个案逐一调查,采集病人呕吐物及进餐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人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以头晕、全身乏力、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根据聚餐食谱排查筛选分析,认为蚕蛹为可疑食物。病人呕吐物及进餐剩余食物样品实验室检验未检出肠道致病菌和有机磷农药。结论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认为本起食物中毒为疑似蚕蛹所致。

宋家峰,李锡太[2](2017)在《一起鲜蚕蛹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蚕蛹食物中毒原因,为以后发生类似事件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分析、现场卫生学检查、动物实验方法,追溯可疑食品来源。结果 2016年10月7日,周口市某县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确定患者5人,其中男3人,女2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检查及动物实验等分析,证实为一起食用鲜蚕蛹所致的食物中毒。结论鲜蚕蛹能导致食物中毒,食用时须做好加工处理,食用前必须做好严格挑选、严格蒸煮、快速冷却储藏、食用前充分加热4个关键点。

陆春霞,廖森泰,祁广军,邹宇晓,刘军,林光月,施英,刘凡,沈维治[3](2015)在《鲜茧缫丝蚕蛹的食用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文中提出鲜茧缫丝的蚕蛹较干茧缫丝的蚕蛹更好地保全了食用品质。为了促进鲜茧缫丝蚕蛹作为营养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鲜茧缫丝蚕蛹的传统食用方法、营养价值以及加工利用现状等,分析认为鲜茧缫丝蚕蛹加工利用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和产品质量好等优势,但尚需加强产品的高值化和功能性开发,以及严格控制产品加工的重要技术环节,才会使鲜茧缫丝蚕蛹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和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

周静,袁媛,孙承业,何仟,尹萸[4](2015)在《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收集整理全国2004 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4 2013年全国共收到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675起,12 576人中毒,253人死亡;有毒动物中毒事件78起,其中一般(Ⅳ级)以上中毒事件62起,789人中毒,65人死亡;有毒植物中毒事件597起,一般(Ⅳ级)以上事件308起;11、12月是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发生在家庭的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69.35%、60.96%和90.77%,发生在家庭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死亡占60.11%;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毒物主要集中在毒鱼类(37起,59.68%)、毒蜂类(9起,14.52%)、毒贝类(6起,9.68%),合计占83.87%;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毒物的前3位依次为四季豆(124起,59.68%)、乌头(49起,15.91%)、油桐(16起,5.19%)。结论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问题突出,调查处置和检测鉴定能力有待提高,需加强全民预防有毒动植物中毒的科普宣教工作。

何仟[5](2014)在《我国有毒生物中毒文献分析与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有毒生物是指能引起接触(或食用)者中毒的生物,它对健康的影响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损害,人体可通过食入、叮咬、蜇刺受到危害,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吸入真菌孢子等颗粒引起不适反应。有毒动物、植物及毒蕈(有毒大型真菌)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一类毒物。近年来有毒动植物及毒蕈导致的中毒事件频频发生,不仅危害公众健康,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对有毒生物危害整体关注较少,其中毒控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毒生物危害现况等基础资料,相应的中毒控制技术研究如重点毒物的中毒机制等尚未阐明,难以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有毒动植物及毒蕈中毒的特征,以便为明确我国有毒生物中毒控制工作方向,研究其中毒控制关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选取中毒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乌头属植物为例,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其乌头碱类毒素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有毒动物、植物及毒蕈中毒病例/事件的中文报道,从中提取相关数据,探讨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及毒蕈中毒的主要特征。有毒植物中毒素含量受植物种属、生长时期、生长环境、不同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乌头属植物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初步探讨了不同保存条件及不同部位对北乌头中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1我国有毒生物中毒文献分析检索中国医院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94至2011年我国公开发表的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例/事件的文献,进行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文献3463篇,共报道中毒患者94700例,其中有毒动物中毒46110例,有毒植物中毒37172例,毒蕈中毒11418例。我国有毒生物中毒地区分布存在差异,中毒病例数前5位地区的中毒数分别为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例数的64.71%(29834/46107)、44.01%(16336/37119)和54.72%(6217/11361),其余病例呈散状分布于其它地区。导致中毒的毒物种类相对集中,有毒动物前5位的毒物依次为毒蛇、鱼胆、河豚、易生成组胺鱼类和蜂,所致中毒数为有毒动物中毒总数的78.77%(36321/46110);有毒植物前5为的毒物依次为豆科、毛茛科、大戟科、茄科、马桑科,所致中毒数为有毒植物中毒总数的84.03%(31234/37172)。河豚、鱼胆、毒蛇、蜂和织纹螺导致的死亡病例数为有毒动物死亡总数的90.38%。毛茛科、马钱科、马桑科、卫矛科和大戟科植物导致的死亡数为有毒植物死亡总数的82.27%。毒蕈则以未知种类者居多,占77.09%(8802/11418),已知种类以鹅膏菌科及牛肝菌科为主。中毒原因主要为意外(50.24%,41291/82185)和误食(42.19%,34670/82185)。中毒途径以经口为主(70.34%,66438/94458)。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死率分别为2.52%(1008/39951)、1.66%(547/33001)、12.39%(1248/10076)。2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对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和色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乌头属植物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方法。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满足检测的要求。采用建立的方法对不同保存条件和不同部位中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新鲜北乌头在50℃保存(封口)24h后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分别为对照的87.02±1.13%,86.60±1.12%和90.36±0.33%;新鲜北乌头样品50℃保存(不封口)24h后三种生物碱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干燥北乌头样品在50℃保存24h后三种生物碱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新鲜北乌头样品在35℃保存不同时间后三种生物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72h后三种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59.45±2.77%,52.28±2.18%和72.244±8.63%;硅胶(20℃)保存72h后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6.21±3.68%,82.96±1.70%和93.33±23.64%;新鲜北乌头低温保存(冰排,24h;-20℃,72h)后三种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变化。同一植株不同部位三种生物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综合上述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发生频繁、病死率高,危害严重。2.有毒生物中毒地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中毒发生与毒物自然分布和地理环境存在关联。3.我国有毒生物种类繁多,对其认识水平不足,导致中毒和死亡的有毒动植物都相对集中于少数几类毒物,引起中毒和死亡的毒蕈种类多未进行鉴定。4.北乌头植株含有的水分,保存方式及保存时间会对新鲜北乌头植株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含量产生影响。低温保存适用于毒素检测中北乌头样品的保存及运送。该株北乌头不同部位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检测样品数量较少,新鲜乌头属植物不同部位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杨正美[6](2012)在《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的调查》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毒原因。方法对中毒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中毒的剩余食物及病人呕吐物、肛拭等进行致病菌检验,追踪可疑食物源头。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查阅相关资料,证实为一起食用蚕蛹所致的食物中毒。结论慎吃蚕蛹以防中毒。

穆利霞,廖森泰,肖更生,孙远明,邹宇晓,刘军,刘凡[7](2011)在《蚕蛹蛋白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蚕蛹蛋白的食用安全性、制备工艺和开发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从其现代食品、医药工业、饲料、纺织工业以及日化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朱文军[8](2011)在《一起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文中提出2010年8月25日,本市清河区清河嘉园一居民家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认定是一起由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基本情况2010年8月25日10时30分,接消费者投诉:有人食用某卤菜店的鸭肠、鸭肝、腐竹等卤菜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林祥田,严书棣,张建扬,骆文刚,罗贤标[9](2010)在《食物中毒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食物中毒数据库,为食物中毒应急调查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相关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关于食物中毒的调查资料,筛选典型论文资料,按照案例、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特征、潜伏期、症状、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和其他说明(包含图片)8个方面的为顺序,进行编辑。结果共有78种(类)主要食物中毒(包括典型寄生虫病等食源性疾病)入选食物中毒数据库。分为动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致病性细菌食物中毒以及寄生虫、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结论建立了食物中毒数据库(单机和网络),也为出版《食物中毒调查与防治指南》提供了参考资料。

王开辉,李凯[10](2010)在《进食柞蚕蛹致变态反应性脑病一例》文中研究指明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柞蚕区之一。因柞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味道鲜美[1],食用柞蚕蛹很普遍,煮食、炒食、烧烤均有,尤其是夏季以烧烤居多。国内对柞蚕蛹性脑病已有较多报道,我们收治的病人其临床表现与王晶等[2]报告的基本一致,故诊断为柞蚕蛹性变态反应性脑

二、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靖西市一起疑似蚕蛹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病例定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临床表现
    2.3 流行特征
    2.4 现场卫生学调查
    2.5 实验室检查
3 讨论

(2)一起鲜蚕蛹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毒经过
2 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分析
    2.1 发病情况
    2.2 临床分析
        2.2.1 潜伏期
        2.2.2 症状分析
        2.2.3 病程
3 现场卫生学检查
4 动物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5 讨论

(3)鲜茧缫丝蚕蛹的食用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鲜茧缫丝的现状和蚕蛹的营养价值
    1.1 鲜茧缫丝的规模和鲜蚕蛹的开发利用优势
    1.2 蚕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2 蚕蛹的食用开发现状
    2.1 鲜蚕蛹食用传统
    2.2 鲜蚕蛹原形食品
    2.3 以蚕蛹为原料的初级产品
    2.4 蚕蛹深加工产品
3 鲜茧缫丝蚕蛹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环节和市场前景
    3.1 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环节
    3.2 市场前景

(4)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发生时间分布
    2.3 发生地区
    2.4 发生场所
    2.5 毒物及类别
3 讨论

(5)我国有毒生物中毒文献分析与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我国有毒生物中毒文献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提取
        1.3 数据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中毒病例报道及发生情况
        2.2 中毒患者地区分布
        2.3 毒物类别
        2.4 中毒途径
        2.5 中毒原因
        2.6 中毒转归
    3 讨论
        3.1 有毒生物中毒发生情况
        3.2 中毒地区分布特点
        3.3 毒物类群特征
        3.4 主要中毒途径
        3.5 主要中毒原因
        3.6 中毒转归
    4 建议
        4.1 系统地开展我国有毒生物中毒发生的现况调查研究
        4.2 优先开展毒蕈中毒的控制工作
        4.3 加强有毒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
    5 小结
第二章 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第一节 北乌头中AC、MA、HA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条件
        1.1.1 主要试剂
        1.1.2 仪器
        1.1.3 实验材料
        1.2 标准溶液配制
        1.3 样品处理
        1.3.1 样品粉碎
        1.3.2 提取
        1.4 检测条件
        1.5 方法验证
        1.5.1 样品稳定性
        1.5.2 精密度
        1.5.3 回收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 提取条件的优化
        2.2.1 提取溶剂的优化
        2.2.2 超声提取时间的优化
        2.2.3 超声提取次数优化
        2.3 固相萃取的优化
        2.3.1 洗脱条件的优化
        2.3.2 上样pH的优化
        2.4 方法验证
        2.4.1 色谱分离条件
        2.4.2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4.3 回收率
        2.4.4 样品稳定性
        2.4.5 重现性
        3 小结
    第二节 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条件
        1.1.1 主要试剂
        1.1.2 仪器
        1.3 实验材料
        1.4 检测方法
        1.5 样品保存方法
        2 结果
        2.1 高温(50℃)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影响
        2.2 室温(20、35℃)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影响
        2.3 低温保存(0、-20℃)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影响
        2.4 同一植株不同部位三种生物碱含量
        3 讨论
        3.1 不同保存条件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2 新鲜乌头属植株样品的保存方法
        3.3 不同部位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个人简介

(6)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及治疗情况
    1.1 中毒经过
    1.2 临床表现与治疗
2 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实验室检验
3讨论

(7)蚕蛹蛋白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蚕蛹蛋白的食用安全性
2 蚕蛹蛋白质的制备工艺
    2.1 脱脂
    2.2 脱色
    2.3 除臭
    2.4 制备
3 蚕蛹蛋白的开发应用
    3.1 现代食品与医药工业
        3.1.1 蚕蛹蛋白
        3.1.2 蚕蛹蛋白肽和氨基酸
    3.2 饲料业中的应用
    3.3 纺织业中的应用
    3.4 日化行业中的应用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9)食物中毒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动物性食物中毒示例
    2.2 植物性食物中毒示例
    2.3 化学性食物中毒示例
    2.4 致病性细菌性食物中毒示例
    2.5 霉菌及其毒素中毒示例
    2.6 寄生虫和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示例
3 讨论

(10)进食柞蚕蛹致变态反应性脑病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四、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靖西市一起疑似蚕蛹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J]. 王福春,谢继杰,林鑫.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8)
  • [2]一起鲜蚕蛹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 宋家峰,李锡太.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7(07)
  • [3]鲜茧缫丝蚕蛹的食用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 陆春霞,廖森泰,祁广军,邹宇晓,刘军,林光月,施英,刘凡,沈维治. 蚕业科学, 2015(04)
  • [4]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J]. 周静,袁媛,孙承业,何仟,尹萸. 疾病监测, 2015(05)
  • [5]我国有毒生物中毒文献分析与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 何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6]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的调查[J]. 杨正美. 实用预防医学, 2012(03)
  • [7]蚕蛹蛋白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穆利霞,廖森泰,肖更生,孙远明,邹宇晓,刘军,刘凡. 广东农业科学, 2011(23)
  • [8]一起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J]. 朱文军. 江苏预防医学, 2011(02)
  • [9]食物中毒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 林祥田,严书棣,张建扬,骆文刚,罗贤标.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06)
  • [10]进食柞蚕蛹致变态反应性脑病一例[J]. 王开辉,李凯. 中国疗养医学, 2010(05)

标签:;  ;  ;  ;  ;  

一起吃蚕蛹致食物中毒的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