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点可视化

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点可视化

一、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穴可视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耿樱[1](2012)在《腧穴解剖研究方法5年进展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体现近5年腧穴解剖学研究方法概况,整理2005年9月~2010年9月文献,认为目前腧穴解剖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五输穴为主的400余个常用腧穴进行的,多取样尸体标本、兔、猕猴,穴位断面解剖结构的观察分析为主,"基于VHP数据的穴位可视化研究"发展较快,但在临床针刺人体腧穴的可视性模型应用性研究的报道较少。

刘建卫,郭义,翟伟,孟向文[2](2011)在《基于可视人的腹部腧穴三维重建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数字化可视人相关技术,构建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腹部腧穴三维模型,直观、立体、生动地显示腹部腧穴周围结构,并通过制作动画,逼真显示在不同针刺方向及深度下,针体由皮肤逐步深入体内,可能触及到穴位深处的各部组织、器官,同时方便普通用户使用及网络传输,为数字人技术在经络腧穴结构的研究提供一个技术途径。方法:利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一号(CVHF)数据集为原始材料,通过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对CVHF数据中所选腹部断层图片进行校准;利用3d doctor软件进行图像分割及腹部结构三维建模;使用Macromedia Flash动画制作软件对腹部三维模型进行封装,制作交互动画。结果:制作得到腹部鸠尾、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的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并制作为"**.swf"格式的动画文件,能够动态显示腧穴定位的浅、深层结构,进针方向与角度;同时通过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三个平面动态显示进针及腧穴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提示可能触及的危险器官等。结论:建立了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的局部可视化三维模型,此模型能够逼真、生动的向人们展示腧穴周围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按照自己的需求建立三维数字化人体模型的方法,同时得到的**.swf文件体积小,便于网络传输,普通PC用户不需单独安装客户端即可直接使用,利于推广。

吕钊君,张涛,郭洋,薛久洲,李华,胡平,穆祥[3](2011)在《小型猪经脉区皮肤微血管的三维重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小型猪后肢膀胱经经脉线区皮肤连续组织切片,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构筑后肢膀胱经经脉线区微血管三维图像。方法 3月龄中国农业大学Ⅲ系小型猪,经络定位仪定位后肢膀胱经。在第3腰椎与荐骨之间取1.2cm×0.5cm×0.5cm中间标有经脉线的皮肤。在取材皮肤的经脉线正下方真皮网状层与皮下组织交界处(距离表皮层约1mm),用刀片开一"V"型凹槽作为定位标记,制作经脉线皮肤垂直切面连续切片(厚10μm),每隔1张取1张,共取500张,进行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显色。以定位标记为参照,采集二维图像,使用Neuro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构筑出的经脉线区微血管的图像具有立体感,可任意剖割并从不同方向显示其内部微血管构筑情况。结论利用小型猪经脉线区皮肤免疫组织化学微血管显色的连续组织切片,结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进行经脉线区皮内微血管的三维构筑,并可从任意角度观察。

权帅[4](2011)在《胆俞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MRI对胆俞穴的层次结构、针刺深度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测量胆俞穴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最短距离、危险角度,向外方向上30°、45°时危险深度,确定安全的针刺深度、角度;分析身高、体重、BMI指数与针刺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安全针刺的参考数值,规范针灸临床操作。方法: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BMI=体重/身高2(Kg/m2)(17.8-22.9)的标准,选取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志愿者20名为研究对象(男性10人,女性10人),年龄22-30岁,平均25.20±1.54岁。对每一位受试者进行人体测量(身高、体重、BMI指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的经穴标准取胆俞穴并用维生素E固定体表标记。应用GEsigna0.5T超导永磁型MRI对胆俞穴进行层面扫描:过双侧胆俞穴与胆俞中点做水平断层面即横轴位(水平位)。在T1加权像分别在水平位上测量直刺危险深度,斜刺危险角度及与皮肤平面呈30°、45°斜刺时危险深度,以危险深度×75%为安全深度,危险角度±10°为安全角度。实验结果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以(?)±s表不。结果:1.胆俞穴到胸膜壁的直刺危险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44±0.44cm,安全深度是2.58±0.33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35±0.43 cm,安全深度是2.51±0.32 cm。(2)女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98±0.30cm,安全深度是2.23±0.23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89±0.29cm,安全深度是2.13±0.23cm2.胆俞穴的针刺角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28.72±5.68°,安全角度是18.72±5.68°;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74.26±2.29°,安全角度是64.26±2.29°;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28.46±4.20。,安全角度是18.46±4.20°;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75.45±1.92°,安全角度是65.45±1.92°。(2)女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25.38±3.80°,安全角度是15.38±3.80°;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75.42±1.51。,安全角度是65.42±1.51。;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27.70±3.42。,安全角度是17.70±3.42°;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76.62±1.54°,安全角度是66.62±1.54°3.胆俞穴向内斜刺危险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5.33±0.20cm,安全深度是4.00±0.15cm;男性左侧穴位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5.26±0.17 cm,安全深度是3.95±0.13cm。(2)女性右侧穴位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5.23±0.11 cm,安全深度是3.92±0.08;女性左侧穴位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5.16±0.08cm,安全深度是3.87±0.06cm。4.胆俞穴向外斜刺30°的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3.50±0.70cm,安全深度是2.63±0.53cm;男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3.56±0.75cm,安全深度是2.78±0.57cm。(2)女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3.1 0±0.40cm,安全深度是2.33±0.30;女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3.28±0.59cm,安全深度是2.46±0.44 cm。5.胆俞穴向外斜刺45°的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70±0.64cm,安全深度是2.03±0.50cm;男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69±0.53 cm,安全深度是2.02±0.46cm。(2)女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28±0.26cm,安全深度是1.71±0.20cm;女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37±0.36cm,安全深度是1.78±0.27cm。6.男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的相关系数r=0.359,p<0.2;女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的相关系数r=0.362,p<0.2;男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体重的相关系数r=0.189,p<0.5;女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体重的相关系数r=0.202,p<0.5;男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的相关系数r=-0.063,p<0.5;女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的相关系数r=-0.046,p<0.5.结论:1、双侧胆俞穴在直刺的危险深度上,男性与女性有着明显差异,提示上述方向针刺时需要考虑性别的差异。2、双侧胆俞穴在向外危险角度、向内危险角度上男性与女性无显着差别,提示上述方向针刺时的角度不需考虑性别差异。3、双侧胆俞穴在向内斜刺的危险深度上男性与女性无显着差别,提示上述方向针刺时的深度不需要考虑性别差异。4、双侧胆俞穴在向外30°、45°斜刺时,危险深度上男性与女性无显着差别,提示上述角度针刺时不需要考虑性别差异。5、胆俞穴危险深度与健康人的身高、体重、BMI指数无显着相关性。

汪荣[5](2010)在《女性八髎穴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次髎穴的解剖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以及可视化技术建立女性八髎穴区解剖结构的三维模型,观察穴位区域空间结构关系,从而得到八骼穴全面、完整的结构认识;并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次骼穴相关解剖测量,探寻可供临床参考的次髎穴定位取穴及针刺操作方法,以及科学的测量研究手段。方法选取中国女性数字化人体数据集盆部连续断层图像(CVH-2),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对八髎穴位区域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轮廓提取、分割处理,应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对生成的面片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重建模型进行全方位观察、分析;利用CT扫描仪对106例女性进行盆部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测量次髎穴相关径线、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得到女性八髎穴区三维可视化模型,较好地完成了穴位深层组织结构尤其是骶神经的三维重建,成功展示了由表及里的进针层次结构以及毗邻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2.得到次髎穴解剖测量结果:髂间距(X)与孔间距(Y)存在直线相关性,回归方程:Y=15.757+0.302X。骶髂距(X)与孔髂距(Y)存在直线相关性,回归方程:Y=-14.007+0.446X。据此确定次髎穴的坐标定位点。3.体重与直刺深度存在直线相关性,回归方程:Y=-13.861+0.903X。根据体重代入方程可得出直刺深度。4.左右两侧第2骶孔倾斜角度、孔深距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倾斜角度约为30°,孔深距的一半约为10mm。从而提出次髎穴斜刺法。结论1.将数字化虚拟人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应用于中医针灸学,实现女性八髎穴三维层面的表达,从而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其针刺结构、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针灸临床和教学提供了形态学基础。2.研究提出了准确、简便、可行的次髎穴坐标定位法、直刺深度计算方程以及斜刺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3.虚拟现实可视化系统构建的CT三维重建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吴迪[6](2010)在《期门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MRI对期门穴的层次结构、针刺深度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测量期门穴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最短距离、危险角度,向外及向内各方向上30°、45°时,向上及向下各方向上15°、30°、45°时的危险深度,确定安全的针刺深度、角度;分析身高、体重、BMI指数与针刺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安全针刺的参考数值,规范针灸临床操作。方法: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 BMI=体重/身高2 (Kg/m2)(17.8-22.9)的标准,选取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志愿者20名为研究对象(男性10人,女性10人),年龄22-30岁,平均25.20±1.54岁。对每一位受试者进行人体测量(身高、体重、BMI指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的经穴标准取期门穴并用维生素E固定体表标记。应用GEsigna0.5T超导永磁型MRI对期门穴进行层面扫描:过双侧期门穴与期门中点做水平断层面即横轴位(水平位),以三维定位像为基础,横轴位时穴位与胸膜壁层最短距离处连线为断面切面即斜矢状位。在T1加权像分别在水平位,斜矢状位上测量直刺危险深度,斜刺危险角度及与皮肤平面呈15°、30°、45°斜刺时危险深度,以危险深度×75%为安全深度,危险角度-10°为安全角度。实验结果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以表示。结果:1.期门穴到胸膜壁的直刺危险深度:( 1)男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1.54±0.34cm,安全深度是1.15±0.26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1.61±0.41cm,安全深度是1.21±0.31 cm。(2)女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1.70±0.36 cm,安全深度是1.27±0.27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1.84±0.32 cm,安全深度是1.38±0.24 cm。2.期门穴的针刺角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28.80±4.43°,安全角度是18.80±4.43°;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25.45±4.53°,安全角度是15.45±4.53°;向上针刺危险角度是8.13±1.797°,安全角度是-1.87±1.797°;向下针刺危险角度是8.25±1.358°,安全角度是-1.75±1.358°;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30.20±2.96°,安全角度是20.20±2.96°;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28.80±5.28°,安全角度是18.80±5.28°;向上针刺危险角度是8.90±2.143°,安全角度是-1.10±2.143°;向下针刺危险角度是7.36±1.762°,安全角度是-2.64±1.762。(2)女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30.45±3.94°,安全角度是20.45±3.94°;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25.10±5.36°,安全角度是15.10±5.36°;向上针刺危险角度是8.85±2.154°,安全角度是-1.15±2.154°;向下针刺危险角度是8.90±2.276°,安全角度是-1.10±2.276°;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角度是29.40±4.45°,安全角度是19.40±4.45°;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是29.10±4.47°,安全角度是19.10±4.47°;向上针刺危险角度是8.90±2.776°,安全角度是-1.10±2.776°;向下针刺危险角度是7.08±2.057°安全角度是-2.92±2.057°。3.期门穴针刺30°的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14±1.52cm,安全深度是1.61±1.14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2.27±1.36 cm,安全深度是1.70±1.02 cm;男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1.68±1.24 cm,安全深度是1.26±0.93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1.63±1.36 cm,安全深度是1.22±1.02 cm。(2)女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1.08±0.93 cm,安全深度是0.81±0.70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2.78±1.32 cm,安全深度是2.09±0.99 cm;女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1.49±1.37 cm,安全深度是1.12±1.02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2.37±2.23 cm,安全深度是1.78±1.67 cm。4.期门穴针刺45°的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32±0.53 cm,安全深度是1.74±0.39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2.21±0.69 cm,安全深度是1.66±0.52 cm;男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54±0.71 cm,安全深度是1.91±0.53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2.30±0.79 cm,安全深度是1.72±0.59 cm。(2)女性右侧穴位向外针刺深度是2.36±0.89 cm,安全深度是1.77±0.67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2.49±0.72 cm,安全深度是1.87±0.54 cm;女性左侧穴位向外针刺危险深度是2.50±0.51 cm,安全深度是1.87±0.38 cm;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是2.85±0.64 cm,安全深度是2.14±0.48 cm。5.期门穴向上及下斜刺15°的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5.69±1.28 cm,安全深度是4.27±0.96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5.39±0.93 cm,安全深度是4.04±0.69 cm;男性左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5.04±1.13cm,安全深度是3.78±0.85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4.94±0.93cm,安全深度是3.70±0.69 cm。(2)女性右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5.17±1.43 cm,安全深度是3.88±1.07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4.35±1.20 cm,安全深度是3.26±0.9 cm;女性左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5.71±1.36 cm,安全深度是4.28±1.02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3.95±1.15 cm,安全深度是2.96±0.86 cm。6.期门穴向上及下斜刺30°的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2.71±0.52 cm,安全深度是2.03±0.39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2.73±0.54 cm,安全深度是2.05±0.40 cm;男性左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2.64±0.67cm,安全深度是1.98±0.50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2.34±0.56cm,安全深度是1.76±0.42 cm。(2)女性右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2.91±0.40cm,安全深度是2.18±0.30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2.81±0.28 cm,安全深度是2.11±0.21 cm;女性左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3.22±0.54 cm,安全深度是2.42±0.40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2.28±0.29 cm,安全深度是1.71±0.22 cm。7.期门穴向上及下斜刺45°的深度:(1)男性右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2.02±0.39 cm,安全深度是1.52±0.29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1.98±0.36 cm,安全深度是1.48±0.27 cm;男性左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1.97±0.44cm,安全深度是1.48±0.33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1.68±0.37cm,安全深度是1.26±0.28 cm。(1)女性右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2.17±0.28 cm,安全深度是1.63±0.21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1.74±0.28 cm,安全深度是1.30±0.21 cm;女性左侧穴位向上针刺危险深度是2.28±0.49 cm,安全深度是1.71±0.37 cm;向下针刺危险深度是1.74±0.28 cm,安全深度是1.30±0.21 cm。8.男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的相关系数r=0.756,p<0.001,回归方程是Y=4.975x+20.542;女性的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的相关系数r=0.815,p<0.001,回归方程是Y=5.053x+19.741。结论:1、双侧期门穴在针刺的危险深度、向外危险角度、向内危险角度及向上危险角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上述方向针刺时的深度及角度不需考虑左右侧;在向下危险角度方面有差别,提示向下斜刺期门穴时右侧角度大于左侧。2、双侧期门穴在向外危险角度、向内危险角度、向上危险角度及向下危险角度上男性与女性无显着差别,提示上述方向针刺时的角度不需考虑性别差异;在危险深度上男性与女性有差别,提示直刺期门穴时在深度上女性大于男性。3、双侧期门穴向内30°、向内45°、向上15°及向上30°时针刺危险深度男女有差别,提示向内30°、向内45°、向上15°、向上30°针刺刺期门穴时在深度上女性大于男性;其余方向角度上针刺危险深度男女无显着差别,提示其余方向角度上针刺的危险深度不需考虑性别差异。4、期门穴危险深度与BMI指数显着相关,提示BMI指数越大深度越深。

于飞[7](2010)在《巨阙穴、不容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MRI扫描巨阙穴、双侧不容穴的解剖结构;测量各个穴位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最短距离、最大角度及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各方向上15°、30°、45°时危险深度,确定安全的针刺方向、深度、角度;分析直刺深度与身高、体重、BMI指数、两锁骨中线间的距离及拇指横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安全的针刺提供参考数据,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方法: 1、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在17.8~22.9的22~30岁健康成年学生志愿者20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10人,平均年龄25.20±1.54岁。测量其身高、体重、两锁骨中线距离、拇指横度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经穴标准规定,对所有受试者的巨阙穴、不容穴进行定位,用维生素E胶丸固定标记。2、使用GEsigna0.5T超导永磁型MRI扫描穴位所在层面:(1)过巨阙穴做水平断层面即横轴位(水平位);以三维定位像为基础,过巨阙穴做垂直断层面即矢状位。(2)过双侧不容穴与不容穴中点做水平断层面即横轴位(水平位);以三维定位像为基础,横轴位时穴位与腹膜壁层最短距离处连线为断面切面即斜矢状位。3、在T1加权像分别在水平位,斜矢状位及矢状位上测量斜刺危险角度,直刺危险深度及与皮肤平面呈15°、30°、45°斜刺时危险深度,根据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安全角度≤危险角度-10°,将所有层面测量所得的深度和角度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深度:(1)巨阙穴的直刺安全深度为1.60±0.44cm,沿横轴位15°斜刺的安全深度为6.98±2.03cm,沿横轴位30°斜刺的安全深度为3.50±1.97cm,沿横轴位45°斜刺的安全深度为2.26±0.81cm,沿矢状位15°斜刺的安全深度为6.89±2.18cm。沿矢状位30°斜刺的安全深度为3.98±1.76cm,沿矢状位45°斜刺的安全深度为2.57±1.06cm。( 2)右侧不容穴的直刺安全深度为1.72±0.37cm,横轴位15°斜刺的深度均在安全范围内,横轴位30°斜刺的安全深度为4.92±2.23cm,横轴位45°斜刺的安全深度为2.69±0.75cm;矢状位15°向上斜刺的安全深度为5.90±2.64cm,矢状位15°向下斜刺的安全深度为7.59±2.54 cm,矢状位30°斜刺安全深度为3.69±1.52cm,矢状位45°针刺的安全深度为2.83±1.24cm。( 3)左侧不容穴的直刺安全深度为1.69±0.46cm,横轴位15°斜刺的深度均在安全范围内,横轴位30°斜刺的安全深度为5.12±2.36cm,横轴位45°斜刺的安全深度为2.67±0.69cm;矢状位15°向上斜刺安全深度为6.25±3.50cm,矢状位15°向下斜刺安全深度为9.31±2.39cm,矢状位30°斜刺安全深度为4.31±2.06cm,矢状位45°针刺的安全深度为2.85±0.99cm。(4)双侧不容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比较无明显差异,直刺的安全深度平均为1.70±0.41cm,横轴位30°斜刺的安全深度平均为5.12±2.28cm,横轴位45°斜刺的安全深度平均为2.68±0.71cm;矢状位15°向上斜刺的安全深度平均为6.07±3.17cm,矢状位15°向下斜刺的安全深度平均为8.48±2.85cm,矢状位30°斜刺的安全深度平均为4.19±2.03cm,沿矢状位45°斜刺的安全深度为平均2.84±1.12cm。2、角度:(1)巨阙穴横轴位向右针刺与向左针刺的安全角度平均为10.95±4.38°,矢状位向上针刺与向下针刺的安全角度平均为14.15±2.38°。(2)右侧不容穴横轴位上向外针刺的安全角度为18.55±5.03°,向内针刺的安全角度为12.05±3.23°,矢状位上向上针刺的安全角度为7.50±5.10°,向下针刺的安全角度为6.20±3.53°(。3)左侧不容穴横轴位上向外针刺的安全角度为18.10±5.79°,向内针刺的安全角度为12.80±2.84°,矢状位上向上针刺的安全角度为7.55±5.04°,向下针刺的安全角度为7.10±2.92°。(4)双侧不容穴的针刺安全角度在横轴位及矢状位向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横轴位向外针刺的安全角度为18.25±5.31°,向内针刺的安全角度为12.60±3.04°,矢状位上向上针刺的安全角度为7.52±5.02°,矢状位上向下针刺的安全角度左侧和右侧有差异。3、相关性:右侧不容穴直刺的危险深度与体重的相关系数r=0.6340,p<0.01,回归方程是Y=12.312X+29.081;与BMI指数的相关系数r=0.4991,p<0.05,回归方程是Y=2.3559X+14.89;左侧不容穴直刺的危险深度与体重的相关系数r=0.4988, p<0.05,回归方程是Y=8.6534X+37.93;与BMI指数的相关系数r=0.5552, p<0.05,回归方程是Y=2.3413X+15.011。结论:1、巨阙穴的直刺安全深度、沿横轴位或矢状位15°、30°、45°斜刺的安全深度及沿横轴位或矢状位斜刺的安全角度男性与女性均无明显差异,提示针刺巨阙穴时男性与女性无需差异对待。2、不容穴沿横轴位155°斜刺的安全深度不受限;直刺安全深度、沿横轴位30°、45°或矢状位15°、30°、45°斜刺的安全深度及沿横轴位或矢状位斜刺的安全角度男性与女性均无明显差异,提示针刺不容穴时男性与女性无需差异对待;男性或女性左侧不容穴和右侧不容穴的直刺安全深度、沿横轴位30°、45°或矢状位15°、30°、45°斜刺的安全深度及沿横轴位向外、向内或矢状位向上斜刺的安全角度无明显差异,矢状位向下斜刺的安全角度左侧和右侧有差异,提示除矢状位向下斜刺的安全角度左侧和右侧需差异对待,其他均不需差异对待。3、巨阙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重、BMI指数、两锁骨中线间的距离、拇指横度均没有相关性,双侧不容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体重、BMI指数存在正相关性,与身高、两锁骨中线间的距离、拇指横度没有相关性。

张恒[8](2009)在《风池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风池穴不同方向针刺时的安全角度、安全深度及层次结构的系统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安全针刺的参考标准,规范针灸临床操作,为腧穴针刺安全性的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选取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1,女9),年龄22-29岁,平均26.40±1.54岁,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18.5~22.9)的标准纳入研究对象;2.对每一位受试者进行人体测量、取穴定位和标记;3.应用MRI对风池穴进行各水平面、矢状面的扫描;4.在所扫层面上标测量所需的线段和夹角,并记录数据;5.用SPSS1 3.0电脑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方差齐性与否,方差齐性用t检验,方差非齐性用近似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若存在相关性,算出回归方程。结果:1.鼻尖、内眦、眼球组的风池穴水平角度比较:同组内男女之间比较P>0.05,各组无显着差异;男性/女性的三组水平角度比较P<0.0 5,差异显着。2.鼻尖、内眦、眼球组的水平危险角度比较:同组内男女之间比较P>0.05,各组无显着差异;男性/女性的三组水平危险角度比较P<0.05,差异显着。3.在鼻尖风池水平面内,平均水平角度为12.00±1.65度,最小损伤角度为27.70±5.66度,二者比较P<0.001,有显着性差异。鼻尖-风池连线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到达寰椎横突。4.在内眦风池水平面内,平均水平角度为20.65±2.13度,最小损伤角度为22.25±2.12度,二者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内眦-风池连线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到达头后大直肌与寰枕后膜之间或穿过寰枕后膜,损伤椎动脉。5.在眼球风池水平面内,平均安全水平角度为23.50+2.09度,最小损伤角度为18.80±2.98度,二者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从眼球水平面可以看到此连线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到达寰枕后膜、硬脊膜,最后直接进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也有少数连线紧贴枕骨大孔而未完全进入的。6.鼻尖、内眦、眼球组的垂直角度比较:同组内男女之间比较P>0.05,各组无显着差异;男性/女性/男女总数三组垂直角度间比较:差异显着。7.鼻尖组、内眦组及眼球组可能造成损伤的针刺深度:对侧眼球方向:47.00±6.36 mm(男性),39.89±2.89mm(女性);对侧内眦方向:56.09±6.46mm(男性),45.22±2.28mm(女性);鼻尖方向:57.00±5.23mm(男性);48.25±2.92mm(女性)。三组针刺危险深度比较:各组组内男女比较,P<0.05,差异显着;同性别时,三组进行组间比较:男性组P<0.05,差异显着;女性组P<0.001,差异显着。8.头围、颈围、体重及BMI分别与鼻尖组、内眦组、眼球组的危险针刺角度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9.头围与鼻尖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868,t=7.410,P<0.001;得出回归方程:Y=3.035X—112.212。头围与内眦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537,t=2.702,P<0.05;得出回归方程:Y=2.298X—74.054。头围与眼球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774,t=5.192,P<0.001;得出回归方程:Y=2.754X—106.314。10.颈围与鼻尖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867;t=7.397,P<0.001;得出回归方程:Y=1.857X—11.259。颈围与内眦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68 8,t=4.023,P<0.001;得出回归方程:Y=1.802X—11.342。颈围与眼球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667,t=3.798,P<0.001;得出回归方程:Y=1.452X—6.610。11.体重与鼻尖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903,t=8.944,P<0.001;得出回归方程:Y=0.71X+12.548。体重与内眦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699,t=4.142,P<0.001;得出回归方程:Y=0.672X+12.754。体重与眼球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805,t=5.750,P<0.001;得出回归方程:Y=0.643X+6.977。12.BMI与鼻尖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786,t=5.391,P<0.001;得出回归方程:Y=4.092X—29.883。BMI与内眦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642,t=3.550,P<0.05;得出回归方程:Y=4.088X—31.796。BMI与眼球组的针刺危险深度具有相关性:r=0.610,t=3.268,P<0.05;得出回归方程:Y=3.232X—21.822。13.颈围与身高具有相关性:r=0.684,t=3.980,P<0.001;得出回归方程:Y=28.232X—12.786。颈围与体重具有相关性:r=0.763,t=5.010,P<0.001;得出回归方程:Y=0.28X+18.674。颈围与BMI具有相关性:r=0.735,t=4.602,P<0.001;得出回归方程:Y=1.789X—1.601。14.头围与颈围具有相关性:r=0.765,t=5.040,P<0.001;得出回归方程:Y=0.468X+3 8.245。头围与身高具有相关性:r=0.844,t=6.677,P<0.001;得出回归方程:Y=21.315X+18.638。头围与体重具有相关性:r=0.871,t=7.532,P<0.001;得出回归方程:Y=0.196X+43.291。头围与BMI具有相关性:r=0.670,t=3.825,P<0.001;得出回归方程:Y=0.997X+34.259。结论:1.自风池穴刺向鼻尖、对侧内眦和对侧眼球方向,水平和垂直进针角度逐渐增大,危险性递增;其中刺向鼻尖方向的安全度最高,刺向对侧眼球方向危险性最大。2.风池穴分别针向对侧眼球、对侧内眦和鼻尖方向的垂直角度与水平安全角度(男女无差异):对侧眼球方向36.85±1.09°(垂直角度),8.80±2.98°(水平角度),对侧内眦方向34.55±1.36°(垂直角度),12.25±2.12°(水平角度),鼻尖方向24.00±1.34°(垂直角度)17.70±5.66°(水平角度)。安全深度(男性较女性大):对侧眼球方向35.25±4.97mm(男性),29.92±2.17mm(女性);对侧内眦方向42.07±4.85mm(男性),33.92±1.71mm(女性);鼻尖方向42.75±3.92mm(男性),36.19±2.19mm(女性)。3.头围、颈围、体重和BMI等个体因素与鼻尖、对侧内眦和对侧眼球方向的针刺危险深度有明显相关性,与针刺危险角度无相关性。

俞金龙[9](2009)在《基于CTA影像大肠三维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可视化的基础和临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多门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医学虚拟现实技术(Medical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MVRT)目前正在飞速发展,促使现代的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与观念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高速处理及控制能力,通过虚拟手术环境为外科医生从技术上提供支援,是使手术更安全、更准确的一门新技术。近年来,随着CT、MRI等图像诊断仪的发展,使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利用这些图像信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为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模拟、手术导航(navigator)、手术定位、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了客观、准确、直观、科学的手段。自1994年Vining等首次报道螺旋CT仿真内窥镜以来,在国内外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其价值如何,尚需评估。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达94万,每年近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死亡数居癌症死因第三位。手术治疗一直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建立起令人满意的精细三维解剖结构模型供临床参考。随着计算机技术向影像学领域渗透和应用,CT、MRI等断层影像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处理,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储存、传输、处理、显示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此形成全新医学图像处理和诊断模式,诞生了仿真影像学。仿真影像学以仿真内镜(VE)为核心,包括各种数字化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和后处理技术。利用CT、MRI等二维断层图像为数据源,应用计算机软件重建直观地显示人体器官,尤其是管腔器官内表面解剖及病变三维仿真图像,能够准确地直观反映人体三维结构,进行疾病诊断、立体定位、模拟手术等。大肠及周围结构是普通外科重要的解剖结构,基于CT、MRI工作站对断层影像处理主要用于疾病诊断,目的比较单一,对CT、MRI等断层影像有效信息挖掘不够深入。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规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是主要的检查手段。三维成像及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技术对结肠病变的研究逐日增多特别是64层螺旋CT以其高速度、更加薄层、更大范围的容积扫描,为这一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基于不同类型CTA断层数据集建立了(1)直肠及周围结构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2)直肠肿瘤及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3)在个人电脑重建大肠体绘制和面绘制模型,大肠和周围解剖结构空间毗邻关系模型及大肠虚拟内镜,为深入挖掘断层影像有效信息做了有益尝试;(4)在个人电脑对1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肠癌和结肠息肉患者进行了大肠虚拟内镜检查及大肠和周围解剖结构模型进行重建,并和CT三维成像与CT仿真结肠镜进行形态学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和方法目的1、寻求基于CTA断层图像重建直肠及周围结构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的方法,简便、高效地建立直肠及周围结构三维模型。2、研究CTA断层图像重建直肠肿瘤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方法建立的模型为解剖教学、生理模拟、手术培训提供医疗教学平台。3、寻求基于64层螺旋CT断层图像在个人电脑重建大肠三维数字模型及虚拟内镜检查方法。4、探讨基于64层螺旋CT断层图像在个人电脑重建大肠三维数字模型及虚拟内镜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数字化仿真模型,可制订个体化的诊断、术前规划和手术模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方法1.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基于CTA断层图像直肠及周围结构数字模型的重建及三维可视化研究研究对象为健康男性志愿者一名,27岁;第二部分直肠肿瘤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三维可视化研究对象为直肠肿瘤病人,男性,68岁;第三部分基于64层螺旋CT断层图像的影像后处理:大肠三维重建及虚拟内镜研究对象为健康志愿者一名,男性,31岁;第四部分基于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CT仿真结肠镜临床应用研究研究对象:搜集2007年7~9月结肠癌和结肠息肉患者10例。其中结肠癌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7~65岁,平均50.4岁;结肠息肉2例,男1例,女1例,年龄40~57岁。2.检查前肠道准备:检查前3日进流质饮食,检查前晚服蓖麻油30ml,当日禁食,检查前2小时作清洁灌肠,直到排出液澄清为止,术前15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3.CT扫描前空气灌肠使肠管充气膨胀:使用1S-818E电脑遥控空气灌肠机灌肠。肛门及肛管涂抹液体石蜡,经肛门插入Foley氏18F气囊管(代肛管),插入深度为10 cm,注人20-30ml气体将气囊充起,防止气囊管从肛门脱出。X线透视观察下开始灌肠。以稳定低压4-5kPa持续向直肠内注入空气使肠管充气膨胀,固定维持压力在4kPa。4.数据采集设备64排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64(荷兰)。高压注射器采用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美国),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为PHILIPS Brilliance64层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5.CT扫描空气灌肠成功后行CTA动脉造影,亚毫米状态下高分辨力容积扫描,常规平扫时患者取仰卧位,头足方向,扫描范围从胸12至股骨中上部分,扫描条件120KV、300mAs;采用0.625×64排探测器组合,以层厚0.5mm、间隔0.5mm,螺距(Pitch)0.809mm,球管旋转一周时间0.5s,选择软组织窗,准直器宽41.40mm×0.625 mm,开始常规平扫。动态CT增强扫描:平扫完成后行动脉期及静脉期连续跟踪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应用套管针),使用双筒CT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5ml/s,所用对比剂为高浓度非离子型碘必乐370(370mgI/ml)或优维显370(370mgI/ml),剂量1.5ml/kg体重,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生理盐水50ml冲管,扫描技术条件同平扫。扫描完成后,应用增强原始数据进行1mm的薄层重建,并将图像数据传至Mxview工作站。6.CT薄层扫描数据的采集在Mxview诊断工作站上,利用光盘刻录全部的数据,其中包括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数据。格式为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Medicine)3.0。7.建立直肠及周围结构数字模型Mimics软件分别读入Dicom格式的动脉期及静脉期CT断层图像,软件自动设定CT原始扫描参数,层间距均为0.5mm,动脉期螺距0.809mm,静脉期螺距0.824mm,以.MCS文件格式保存。在动脉期数据集分别重建骨骼、肠道、动脉、皮肤、膀胱及前列腺三维模型,根据不同研究的需要还分别建立动脉系统及肿瘤供血动脉、直肠肿瘤等。在静脉期数据集重建输尿管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出在动脉期数据集行三维模型立体配对。8.肠管面绘制和外显镜Mimics软件读入Dicom格式CT断层图像,软件自动设定CT原始扫描参数,每层原始图像灰度值以内插值处理,达到亚体素的精度。调整窗位窗宽,对比度达到最佳视度。空气灌肠使肠管充气膨胀,肠道面绘制模型按空气阈值建模,界定阈值在-1024至-1024亨氏单位,并膨胀1—2个像素达到选择像素充满全部肠腔,区域增长工具分割出直肠及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及部分小肠,去除冗余数据,经3D计算建立肠道的三维数字模型。面绘制模型以三角面片显示。在动脉期数据集重建骨骼系统,动脉系统及皮肤,前列腺三维模型。在110层及82层二维图像分别手动分割出膀胱及前列腺,3D计算建立膀胱及前列腺三维数字模型。在静脉期数据集根据残余造影剂浓度重建输尿管三维模型,阈值在220-1641亨氏单位,经区域增长3D计算建立输尿管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出在动脉期数据集根据输尿管和双肾及膀胱解剖结构关系行三维模型立体配对。9.虚拟内镜对基于CT断层图像建立的肠管面绘制模型,用虚拟内窥镜技术可对肠腔解剖和病变进行观察,观看三角面片内部信息能够获得有效肠道内解剖图像和诊断信息。可在二维平面图像进行大体观察来指导内镜重点观察目标,给合多平面裁剪功能可以综合分析。在肠腔内“漫游”可观察全结肠。对观察到的病变对发现病变后,变换视角、视距,甚至反向观察。返回到二维平面图像测量其最大径作为直径。10.CT三维成像和仿真内镜检查使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 64 CT用5 mm层厚完成全腹部容积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重建层厚0.5mm,间隔0.5 mm,使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内镜软件,通过合理调整阈值获取三维图像及内镜图像。对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进行大体观察来指导内镜的重点观察目标,结合轴面图像及多平面重建(MPR)综合分析。结果1.基于CTA断层图像直肠及周围结构数字模型的重建及三维可视化研究成功建立了直肠及周围结构三维数字模型,对腰椎、骨盆及股骨等骨骼结构,腹主动脉及髂内动脉及髂外动脉及分支、皮肤、直肠及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及部分小肠、膀胱、前列腺、输尿管分别建立数字模型。建立的数字模型几何外型逼真,具有较佳的视觉效果,可以多彩色、透明或任意组合显示,整体清晰、实体感强。通过不同平面的切面可以观察各组件的内部结构关系,能够任意角度的旋转及缩放观察,动态显示可制作成AVI格式电影存储、输出,画面清晰流畅。2.直肠肿瘤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三维可视化建立直肠及直肠肿瘤结构三维数字模型,真实再现了肿瘤在直肠内的确切位置,对腰椎,骨盆及股骨等骨骼结构,腹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分支,皮肤,直肠,肛管,直肠肿瘤及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及部分小肠,膀胱,前列腺,输尿管分别建立数字模型。肿瘤与周围其他组织的位置关系,浸润情况一目了然。3.基于64层螺旋CT断层图像的影像后处理:大肠三维重建及虚拟内镜基于64层螺旋CT断层图像用虚拟内窥镜技术对肠腔的解剖和病变进行了观察。能成功内镜样展现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与转角处,并能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官腔的解剖和病变,可靠地显示了病变部位和大小。4.基于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CT仿真结肠镜临床应用研究成功建立了结肠面绘制三维数字模型,效果良好。用虚拟内镜对大肠解剖和病理结构进行了观察,其肿瘤形态与术中所见几乎完全一致。结论1.直肠及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应用可视化技术利用人类的视觉特性,运用计算机图像学技术,将二维断层图像序列进行处理,重构出具有立体效果的空间三维形态结构图像。基于空气灌肠造影及CTA血管造影技术,可更精确还原肠管及动脉,输尿管在活体内的原有真实结构形态,可简便、高效地建立直肠及周围结构三维模型。其创新性及意义有(1)、制定手术方案:能够利用图像数据,帮助医生合理、定量地制定手术方案,对于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减小手术损伤、减少对临近组织损害、提高肿瘤定位精度、使手术安全性增加,而手术的风险性降低、并发症减少,对执行复杂外科手术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增进医患交流,减少医疗纠纷:医生可以用重建的三维模型对病人及家属讲解病情及手术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及风险有直观的了解。(3)、降低手术费用:由于医生有较好的手术预案,能够缩短病人的恢复周期、降低病人和医院的开支。2.基于CT断层图像的虚拟内镜技术源于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和传统的内窥镜技术相比,虚拟内窥镜和CT工作站仿真内窥镜有着共同独特的优点:(1)一种理想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病人无不适感,检查过程中不会产生穿孔、出血或感染等副作用;(2)常规的纤维镜存在视野的局限和无法评价腔外解剖与病变等缺点。虚拟内窥镜能够充分显示结肠的解剖形态以及病变部位,并能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肠腔的解剖和病变。除了解腔内情况外,结合三维图像还可了解肠壁以及腔外的情况,更有利于肿瘤的定性以及分期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3)可以针对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漫游计划,任意地重复检查过程;(4)降低了医疗检查复杂性、危险性和医疗成本;(5)对绝大多数结肠肿瘤性病变可做出定性诊断。同时能完整地保存原始数据,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更加灵活,不受入路限制,可任意到达所需观察的解剖部位。反复多次观察有利于小病灶以及多发性病灶的检查,可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漏诊。3.基于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比CT仿真结肠镜技术优势:能更精确还原骨骼,肠管及动脉,输尿管在活体内的原有真实结构形态,简便、高效地建立大肠及周围结构三维模型。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结合传统教材的图像与实体解剖,能更好地理解真实的三维人体结构,是对传统教材中的完善和补充。三维重建图像利于整体直观地显示病变,帮助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在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计算机模拟及手术规划。肠管柔软易变形,离体后不易定形,其在人体的真实外形不易理解,本研究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通过任意角度的旋转,全方位显示大肠及其周围结构,便于对周围结构的观察理解,对理解掌握直肠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极大帮助。因此,与结肠三维成像和CT仿真内镜相比,基于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能达到与CT仿真内镜结合三维成像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加上各种组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比仿真内镜更丰富的信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建立的模型为解剖教学、生理模拟、手术培训提供医疗教学平台。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数字化仿真模型,可制订个体化的诊断、术前规划和手术模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推动普通外科的发展。

卜少伟[10](2008)在《基于可视人的晴明穴三维定位研究》文中提出针灸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对腧穴进行体表定位和对其形态结构进行精确地显示与描述将会极大地促进临床针灸学的发展。因此研究腧穴的形态结构是阐明经络功能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基础。为了对腧穴进行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医家们在不断地寻求更好的方法。但往往局限于文字和图画的表现方式。虚拟人技术吸取了信息医学、计算机学、图形图象学、现实虚拟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它的研究开发为针灸学三维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目的:本研究拟在德国汉堡大学开发的Voxel-man项目重建输出的头面部序列图的基础上,进行睛明穴的三维定位标记。目的在于探讨实现经络腧穴定位展示方式的三维可视化的方法,快速将可视人成果应用于经络腧穴定位。方法:在基于美国可视人数据的Voxel-man渲染的头部分层序列图片的基础上,利用photoshop、3dmax软件将360度标记针序列图片融入可视人序列图片,对睛明穴进行定位。然后利用macromedia flash软件对标记好睛明穴的序列图片进行封装,模拟可以用鼠标与方向键控制的、分层次的、围绕人体纵轴360度旋转的头部3D模型。最后利用photoshop、3dmax软件对睛明穴周围的组织进行重新分割处理,并对所分割的组织给以特定标识的UID号,建立睛明穴相关知识库,制作睛明穴的三维立体进针动画。可视人三维重建序列图片将来源于德国汉堡大学的Voxel-man项目的头面部重建图形。本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在睛明穴定位过程中,应尽量提高标记针倾斜、旋转角度与可视人数据的符合度,减小偏差。2.利用photoshop软件勾画睛明穴周围的组织轮廓,参考VHP相关解剖结构说明的书籍,对组织进行分割。3.通过一定次序组织图片阵列利用macromedia flash软件对二维图片进行封装,模拟三维场景。结果:经过封装,实现头部3D模型模拟;定位标记能够与可视人序列图的换帧同步,在不同解剖层次的切换过程中,定位标记能够实时切换匹配的显示长度,睛明穴在不同解剖层的投影得到很好的标示;睛明穴周围组织得到较好地分割与标识;进针动画很直观地展示了睛明穴进针的安全深度和针体通过的组织横断面和矢状断面;睛明穴的相关知识库可以方便地进行浏览。结论:基于虚拟人技术的腧穴的三维重构技术方兴未艾,其对针灸学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成为现代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研究,实现头部3D模拟,完成睛明穴的三维定位和进针动画,为临床研究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穴可视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穴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腧穴解剖研究方法5年进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腧穴解剖研究方法进展
    1.1 穴位断面解剖结构的观察分析
    1.2 基于VHP数据的穴位可视化研究
    1.3 动物制模穴树结构观察
2 对腧穴解剖研究方法的见解

(4)胆俞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历代医家对胆俞穴的认识
        (一) 胆俞穴的定位及定性
        (二) 胆俞穴的针刺方法
        (三) 胆俞穴的主治
        (四) 胆俞穴的腧穴解剖
    二、针刺安全性研究的进展和意义
        1. 历代医家对针刺安全性的研究
        2. 现代医家对针刺安全性的研究
    三、磁共振成像MRI
        (一) MRI的基本原理
        (二) 磁共振的形成
        (三)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优点
        (四) 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五) 正常人体组织MRI信号特征
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备
    三、研究方法
        (一) 人体测量
        (二) 取穴定位
        (三) 固定体表标记
        (四) 屏蔽静卧
        (五) 层面扫描
        (六) 数据测量
        (七) 测量内容
        (八)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一) 危险深度及角度
        (二) 安全深度
        (三) 相关性研究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女性八髎穴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次髎穴的解剖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八髎穴功效主治的传统及现代研究
    2 八髎穴进针层次结构及定位取穴方法
    3 穴位解剖的研究方法进展
第一部分 女性八髎穴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附图
第二部分 基于CT三维重建的女性次髎穴测量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附图
全文小结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致谢
作者简历

(6)期门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历代医家对期门穴的认识
        (一) 期门穴的定位及定性
        (二) 期门穴的针刺方法
        (三) 期门穴的主治
        (四) 期门穴的腧穴解剖
    二、针刺安全性研究的进展和意义
    三、磁共振成像 MRI
        (一) MRI 的基本原理
        (二) 磁共振的形成
        (三)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优点
        (四) 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五) 正常人体组织 MRI 信号特征
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备
    三、研究方法
        (一) 人体测量
        (二) 取穴定位
        (三) 固定体表标记
        (四) 屏蔽静卧
        (五) 层面扫描
        (六) 数据测量
        (七) 测量内容
        (八)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一) 危险深度及角度
        (二) 安全深度
        (三) 相关性研究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

(7)巨阙穴、不容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关于巨阙穴和不容穴
    二、关于针刺安全性的研究
    三、关于 MRI
实验研究Ⅰ
    一、研究对象与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实验研究Ⅱ
    一、研究对象与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发表论文

(8)风池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中医学对风池穴的认识
        (一) 风池穴的渊源及定位
        (二) 风池穴的针刺方法及应用
        (三) 风池穴的穴性及主治病症
    二、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一) 风池穴的层面解剖结构
        (二)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探讨
        (三) 风池穴的针刺意外分析
        (四) 风池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
    三、针刺安全性研究的进展与意义
        (一) 针刺安全性研究的历史渊源
        (二) 针刺安全性研究的现状
        (三) 针刺安全性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附图
个人简历

(9)基于CTA影像大肠三维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可视化的基础和临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基于CTA断层图像直肠及周围结构数字模型的重建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直肠肿瘤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三维可视化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64层螺旋CT断层图像的影像后处理:大肠三维重建及虚拟内镜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CT仿真结肠镜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人体器官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基于可视人的晴明穴三维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睛明穴文献研究
    第一节 穴名探义
    第二节 穴名追溯
    第三节 经脉交会
    第四节 体表定位
    第五节 刺灸法
    第六节 针刺注意事项及血肿处理
    第七节 进针层次
    第八节 主治及配伍
第二章 虚拟人体研究文献概述
    第一节 “虚拟人”背景回顾
    第二节 “虚拟人”(可视人阶段)的实现
    第三节 基于虚拟人技术的腧穴的可视化研究
    第四节 基于虚拟人技术的腧穴的可视化研究应用及前景
第三章 基于可视人的睛明穴三维定位
    第一节 定位标记的制作
    第二节 可视人序列图与定位标记的封装
    第三节 睛明穴周围相关组织的分割及标注
    第四节 进针动画的制作
    第五节 文本注释
    第六节 总体封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2346-90经穴部位
    附录二 代码编写参考
致谢

四、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穴可视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腧穴解剖研究方法5年进展评述[J]. 耿樱. 北方药学, 2012(02)
  • [2]基于可视人的腹部腧穴三维重建方法及应用研究[A]. 刘建卫,郭义,翟伟,孟向文.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 2011
  • [3]小型猪经脉区皮肤微血管的三维重建[J]. 吕钊君,张涛,郭洋,薛久洲,李华,胡平,穆祥. 解剖学报, 2011(03)
  • [4]胆俞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D]. 权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5]女性八髎穴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次髎穴的解剖测量研究[D]. 汪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04)
  • [6]期门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D]. 吴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7]巨阙穴、不容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D]. 于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风池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D]. 张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基于CTA影像大肠三维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可视化的基础和临床初步应用研究[D]. 俞金龙.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10]基于可视人的晴明穴三维定位研究[D]. 卜少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点可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