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培育的水果型红薯

我国培育的水果型红薯

一、我国育成水果型甘薯(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璐[1](2021)在《甘薯淀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块根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甘薯是重要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淀粉是甘薯块根中除了水分外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因此淀粉含量、产量及其品质一直是甘薯育种与栽培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甘薯营养与保健价值研究与科普的不断深入,以健康为主的甘薯消费量逐年增加。本文笔者以课题组甘薯育成进程中的品系为主的83个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块根肉色色度值和干物质含量测定与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对干物质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与含量、粒径及其span等淀粉品质在品种、地点间的变化、块根熟食口感指标品种间的变化以及干物质含量、淀粉品质、熟食口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6个代表性品种块根蒸煮过程中淀粉品质的变化。运用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在对83份供试材料的淀粉品质、熟食口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淀粉品质和熟食口感优异的品系和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块根肉色色度值的L、a*、b*、C和h°5个参数的测定结果及其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差异极显着,聚类分析把83份品种分为白肉色、淡黄肉色、黄肉色、橘黄肉色、橘红肉色、紫肉色6个大类、11个亚类的肉色品种群体(FC群体)。非紫肉品种群体之间,从白肉色的FC1群体到橘红肉色的FC8群体,色度值L和h0逐渐降低、a*、b*和C逐渐增加,L与h°极显着正相关,与a*、b*、C极显着负相关,a*、b*、C之间极显着正相关。三个紫薯品种群体a*与C极显着正相关,b*与h0极显着正相关。2.块根干物质含量在品种间有极显着差异,可划分成7个干物质含量品种群体(DM群体)。7级干物质含量品种在各类肉色类群体均有分布,但干物质含量高的DM群体在白色(FC1和FC2)和淡黄类(FC3)群体里品种中较多,干物质含量低的DM群体,橘红肉色群体(FC7和FC8)里的品种较多。非紫薯甘薯块根的干物质含量与色度值L、h°极显着正相关,与a*、b*、C极显着负相关或显着负相关。3.淀粉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和不同群体间均有极显着差异。淀粉含量在各类肉色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和干物质含量类似。淀粉中的直链淀粉比例在11类肉色群体间无极显着差异;白色、淡黄、黄色类肉色群体鲜薯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高于橘红类群体;11类肉色品种群体的粒径没有显着差异,白肉群体FC1的粒径最大,FC5橘黄肉群体的粒径最小;橘红、橘黄类群体的粒径span较大。FC群体间,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和粒径与干物质含量、色度值L、h0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色度值a*、b*、C存在极显着负相关;直链淀粉比例与色度值的a*、b*、C极显着正相关,与色度值指标L,h0和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极显着负相关;淀粉粒径span与a*、b*、C和直链比例极显着正相关,而与色度值L、h0、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极显着负相关,与粒径显着负相关。DM群体间,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与干物质含量、L和h0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a*、b*、C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直链淀粉比例与a*、b*、C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L和h0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淀粉粒径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显着正相关,与直链淀粉比例显着负相关;粒径span与a*、b*、C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粒径、L和h0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0份特点各异的淀粉型新品系和种质资源。4.AMMI模型分析表明干物质含量、淀粉品质在品种、地点及品种×地点间都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地点对淀粉型、食用型和紫肉型三类品种淀粉品质性状鉴别能力有差异,合川地点(LH1)最适宜对紫肉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进行鉴别,永川地点(LY2)最适宜对紫肉型品种淀粉含量进行鉴定,彭水地点(LP3)最适宜对三类品种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型品种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与含量以及淀粉粒径span,食用型和紫肉型品种淀粉粒径进行鉴定,万州地点(LW4)最适宜对淀粉型品种淀粉粒径,食用型品种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和含量、淀粉粒径,紫肉型品种直链淀粉比例进行鉴定。5.熟食口感各项指标在品种间和群体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熟食口感综合评分与肉色评分、香味、甜度、黏度、面度、纤维口感指标显着正相关,与水分口感指标显着负相关。熟食口感主要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直链淀粉比例、淀粉粒径、粒径span相关性较小。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表明甜度、黏度、香味、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正相关)是影响熟食口感的关键因子。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筛选出29、34、59、61、63等熟食口感优异的食用型新品系和种质资源11份,它们集中在FC3-FC7群体与DM3-DM5群体里,干物质含量介于22.00-33.00%、淀粉含量介于10.00-18.00%、鲜薯直链淀粉含量介于在2.60-4.20%、粒径介于20.00-25.00μm。6.6个代表性品种块根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表明熟食口感综合评分评分高的品种鲜薯淀粉酶活性比评分低的品种更高,淀粉酶活性都呈逐渐下降趋势,熟食口感综合评分高的3个品种较食用评分低的3个品种淀粉含量蒸煮前后变化量更大。可溶性糖含量在蒸煮过程中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评分高的品种蒸煮后可溶性糖比评分低的品种更高。结论:淀粉品质在不同品种和群体品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可根据AMMI模型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用途品种的适宜种植地点。熟食口感品质在品种间和不同肉色和干物质含量群体间均存在显着差异,鲜薯淀粉酶活性高、蒸煮后可溶性糖增加量大、淀粉含量蒸煮前后变化大的品种熟食口感较好。在淡黄肉色至橘黄肉色的FC3-FC7群体以及干物质含量介于22.00-33.00%、淀粉含量介于10.00-18.00%的DM3-DM5群体里易于筛选出熟食口感较好的品种,其鲜薯直链淀粉含量介于在2.60-4.20%、粒径介于20.00-25.00μm。本文筛选出10份淀粉型品系和11份食用型品系在育种进程中继续进行鉴定和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在今后的淀粉型和食用型品质育种中利用。

程鹏[2](2019)在《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品种间差异的研究》文中提出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用作物和新兴的能源作物之一,其产业化市场前景广阔。作物目标产量的高低取决于积累的干物质向目标器官分配的多与少,这一直是甘薯育种与栽培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高干型(渝薯1号和渝薯27)、中干型(渝苏303、渝苏8号和渝薯99)和低干型(潮薯1号)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大田移栽后15、30、60、90、120 d 5个时间节点,考察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生理指标、主要农艺性状、光合指标、Rubisco和RCA相关基因表达量在品种间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在不同类型甘薯品种间的差异,以期为甘薯的高干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干物质积累的研究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块根干物质积累量均逐渐升高。高干型品种移栽后5个时间节点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叶片、茎和块根干物质积累量高于中干型品种,中干型品种又高于低干型品种。120 d时高干型品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平均值最高,比中、低干型品种平均高出44.89%和54.74%,120d时高干型品种块根干物质积累量的平均值最高,比中、低干型品种平均高出48.78%和54.23%。高干型品种前期地上部位的叶片和茎的干物质增长速率较高,后期地下部的块根干物质增长速率较高。2、干物质分配的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进程中,茎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由高到低,块根的干物质分配比例由低到高。各类品种干物质分配总体表现为,大田前期用于地上部茎叶光合形态的建成,大田后期用于地下部块根干物质的积累。高干型品种前期叶片、茎干物质积累不但较多,而且实现干物质依次从叶片、茎和块根生长中心转换的时间节点早于中、低干型品种,中、低干型品种在中期仍然需要向叶片、茎和叶柄增加一定的干物质分配比例。3、移栽后5个时间节点的农艺、生理和基因表达指标的研究表明,与中、低干型甘薯相比,高干型品种:T/R值前期增量最大,中期减量最大,后期T/R值最低;全生长期叶面积、LAI、NAR最高;茎粗前期最高,最长蔓长一直最长,后期结薯数稳定;前期Ci值最高,前、中期Pn、Tr最高,Gs全期最高,光合能力较强。高干型品种Ibrbc L、Ibrbc S1、Ibrbc S2在前、中期高表达,Ibrcal后期上升表达,Ibrcas全生长期波动高表达;中干型品种Ibrbc L、Ibrbc S1、Ibrbc S2在中期高表达,Ibrcal、Ibrcas在中、后期稳定表达;低干型品种Ibrbc L后期高表达,Ibrbc S1、Ibrbc S2中期高表达,Ibrcal中期稳定表达,Ibrcas中期高表达。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同其它研究的指标相关性表现出时期差异。不同时期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比例影响的指标各不相同,前期影响较大的指标为地上部干物质增长速率、茎粗、Ci、Ibrbc L、Ibrbc S1、Ibrbc S2、Ibrcal,中期影响较大的指标为T/R、结薯数、Ibrcas,后期影响较大的指标为Ibrcal,全期影响较大的指标为单株干产、地上部干产、块根干产、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块根干物质含量、地下部干物质增长速率、最长蔓长、叶面积、LAI、NAR、Pn、Tr、Gs。结论:本文6个甘薯品种大田移栽后,高干型品种光合生理和Rubisco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优于中、低干型品种,生长前期的叶片和茎干物质积累量高,增速快,利于茎叶早生快发和光合形态的建立,同时叶片、茎、块根生长中心依次转换时间节点比中、低干型品种早,利于块根干物质积累持续时间增加,生长后期叶面积和LAI值不衰减,利于干物质高产获得。

庞正武[3](2019)在《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文中指出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旋花科蔓生草本植物,喜光,短日照,适宜温度为22~30℃。甘薯高产稳产和环境适应性强,可做食品、饲料、能源等,为我国主要作物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甘薯是广西第三大粮食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薯类作物,但产量低、产值小,对产业现状和发展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广西甘薯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新品引种试验,为广西甘薯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发展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目前广西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万hm2,产量稳中有升,种植品种多样,主要以鲜食型品种为主,淀粉型品种为辅。桂北地区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28%,桂东南地区17%,桂南地区16%。东兴红姑娘、玉林大番薯等为较有影响的特色地方品种。甘薯加工多为粉丝和薯条(片),粉丝加工主要在桂北地区,薯干加工主要在桂东南和桂南地区。多为小型的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生产有季节性。广西甘薯的销售方式主要有地头收购、自产自销及网络销售,以自产自销为主,货商收购为辅,网络销售发展较快。广西组建了薯类创新团队,在甘薯育种取得了一定成果,育成有高淀粉品种、鲜食型品种、高花青素型品种等。构建了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甘薯种质的信息化管理。开展了甘薯病虫害发生和防控、水肥一体化、富硒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对广西甘薯产业现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优质种苗种薯供应不足,缺乏有效市场监管;栽培不规范,病虫害危害大;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种植水平低;品种多,良种少,品牌缺;储藏技术水平低,损耗严重;成本高,销售难,效益低;加工产品单一,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等。2.新品种引种试验针对广西甘薯优质种苗种薯供应不足的问题,引进济薯25和济薯26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与广西主推品种广薯87、桂粉3号相比,济薯25、26在生长、产量、经济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优势明显。济薯26产量1119.54kg/667m2、大中薯率89.5%、商品率80.6%、可溶性糖含量19.1%、食味评分80.5,在参试品种中最高,比对照广薯87分别高146.7kg、6.1%、8%、7.4%、10.5分。济薯25干物率、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34.6%、38.38%,比对照广薯87分别高9.3%、5.98%。济薯25适合作为专用型淀粉加工品种,济薯26适合作为鲜食型品种在广西推广种植。同时,可以作为亲本选育新品种。优质品种的引进推广能够弥补优质种苗供应问题,满足市场竞争需求,扩展销售渠道,符合品牌化发展要求。3.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通过SWOT分析,广西具有自然资源、区位、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优势,提出在政府支持下,应抓住市场需求空间大及专业技术团队初建的机遇,加强研发引进优质品种,规范种苗种薯管理;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商品率;开发甘薯储藏新技术,降低损耗;加强甘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设置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化策略等对策。

占雷雷[4](2019)在《甘薯块根膨大和品质形成中蔗糖分解酶的初步探究》文中提出为明确蔗糖分解代谢在甘薯块根膨大和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对淀粉加工型甘薯(白薯)、鲜食型和薯重型甘薯(果薯)、薯数型甘薯(心香)、鲜食加工兼用型甘薯(苏薯17)共4个甘薯品种在块根形成前后及膨大后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1)蔗糖分解酶直接影响块根膨大前期到膨大后期淀粉和可溶性糖的组分和含量从而影响甘薯块根的品质。转化酶主要在块根膨大前期发挥作用,对可溶性糖的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大;而蔗糖合成酶主要在块根膨大后期起作用,对淀粉含量的影响更大。块根膨大前期,细胞壁转化酶(CWIN)活性与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蔗糖合成酶(Sus)活性与可溶性糖呈显着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块根膨大中期,Sus活性与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淀粉呈极显着正相关。块根膨大后期,细胞质转化酶(CIN)活性与薯块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Sus活性与薯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淀粉呈显着正相关。鲜食型甘薯的可溶性糖高于淀粉加工型甘薯是由于其膨大前期的CWIN活性高于后者,而且鲜食型甘薯膨大前期的液泡转化酶(VIN)活性较高且其VIN活性下降的幅度比淀粉加工型甘薯低;而淀粉加工型甘薯的淀粉含量高于鲜食型甘薯是因为Sus活性在每个时期都显着高于鲜食型甘薯。(2)蔗糖分解酶活性影响甘薯不定根分化的方向:CIN调控不定根分化为块根的整个过程:CW1N促进不定根分化为纤维根;VIN和Sus促进纤维根膨大为块根。薯数型甘薯不定根的高CWIN活性能促进细胞的分裂;薯数型甘薯块根高活性的VIN能调节细胞的渗透势,促进细胞体积的膨大;薯数型甘薯块根高活性的Sus影响纤维素的合成,参与细胞的构建;薯数型甘薯根系中的高CIN活性极有可能通过调控己糖与蔗糖的比值来促进细胞的生长。薯数型甘薯这些高活性的蔗糖分解酶使其不定根分化形成的块根较薯重型甘薯多。(3)甘薯薯皮的发育程度决定块根的大小,而影响甘薯发育后期薯皮膨大的主要蔗糖分解酶是CWIN,CWIN活性越高,采收期的块根就越大。块根膨分解酶大后期,薯重型甘薯薯皮较高活性的CWIN能够继续分解蔗糖用于薯皮膨大发育所需,薯数型甘薯由于其CWIN活性的不足而停止膨大。综上所述,蔗糖分解酶在甘薯块根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到块根的形成和产量(包括数量和大小),还会影响其品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

张道微,张超凡,董芳,黄艳岚,张亚,周虹[5](2015)在《中国甘薯育成品种遗传系谱分析》文中提出统计了国内育成的581个甘薯品种的亲本信息和主要性状,构建了品种遗传系谱图,分析了育成品种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国内甘薯品种近亲繁殖系数高,遗传背景分布狭窄,集中分布在A、B、C 3个杂交不亲和群体;甘薯育种目标由早年的高产转变为优质专用高产高抗,育成品种类型比早年更为丰富;新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丰富了甘薯育种材料,为培育甘薯新品种提供了更多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我国甘薯品种选育的种质基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甘薯育种遗传背景单一问题的新思路。

马剑凤,程金花,汪洁,戴红君,戴起伟[6](2012)在《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外甘薯生产、消费、加工利用、进出口贸易概况,综述了国内外甘薯产业技术(包括育种、种质资源、机械化、甘薯功能性成分研究、成果的应用等)的研究进展。

周虹[7](2012)在《特用甘薯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甘薯品种主要性状研究是甘薯新品种选育、推广的重要基础。本试验对万薯0515-5、浙薯71、济徐23、宁薯51-5、湘薯116、冀13-10、宁薯16-2、浙薯259、徐薯22九个特用甘薯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比较,通过对这些品种的萌芽性状、产量性状、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田间小气候的系统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高淀粉、高蛋白等特用甘薯品种中,筛选、鉴定出了萌芽习性好的品种济薯23等6个品种,和产量性状较好的品种浙薯259等6个品种。2特用甘薯主要性状比较表明,不同甘薯品种间单株茎叶重、单株薯块重、茎粗、最长蔓长、单株分枝数、单株结薯数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筛选了主要农艺性状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小的品种徐薯22等4个品种;筛选了淀粉加工专用型品种万薯0515-5、济徐23等不同类型特用甘薯品种。3通过性状分析,茎粗、单株茎叶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块重、干率和淀粉等性状与鲜薯产量、薯干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存在一定依存和制约关系。4田间小气候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影响表明,对甘薯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是降水量,降水量不足且降水不连续影响甘薯的生长。

肖国滨,叶川,余喜初,刘小三,黄天宝,郭志明,高其璋,郑伟,张昆,孙惠娟[8](2011)在《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食用(水果)型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甘学德[9](2010)在《49份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的试验评价》文中指出甘薯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中排名第7位,在我国其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4位。甘薯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粮食、饲料、能源、加工作物。紫肉甘薯薯块富含的花青素,具有预防肿瘤和癌症、防止心血管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天然色素提取、鲜食保健、加工功能食品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红黄肉甘薯富含β—胡萝卜素,优于众多同类果蔬,可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消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抗衰老等防病保健奇效。但是,由于其价值发现较晚,资源较少,阻碍了紫肉和红黄肉甘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本文对紫肉和红黄肉甘薯的形态特征和产量等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了不同种质薯块熟食品质,初步探讨了影响薯块熟食品质的相关性;测定了三个收获期薯块的营养成分,摸索了不同收获期的产量和薯块营养成分的变化;并对49份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形态特征和产量等主要性状:紫肉甘薯和红黄肉甘薯的叶色、叶片大小、叶脉基色、叶柄色、柄基色、茎色、株型、结薯习性、薯形等特征特性,与普通甘薯的差别不明显。大部分种质以低产为主,紫肉甘薯尤为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良。紫肉甘薯具有叶形少有深缺刻类型,茎端茸毛较普遍,薯皮色紫,薯肉色只有紫和白,蔓长偏长,疮痂病抗性较强等特征,与红黄肉甘薯有很大的差异。顶叶向稳定叶演变的过程中,叶的颜色、叶的形状、叶的茸毛的变化趋势分别为:各种颜色→以绿为主,缺刻加深→缺刻→带齿→全缘,多→少→无,由于种质不同,变化程度也不一样。2、对鲜薯产量、食味评价、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率、可溶性糖、粗蛋白、花青苷素、β-胡萝卜素进行测定,综合评价较优的种质有7份,其中只有B16(罗定连州3)为地方收集的种质。食用型有A16(湛薯03-40)、A25(广薯104)、B23(泉薯76);淀粉型有B12(桂粉1号)、B23(泉薯76);高花青型有A13(徐13-4)、A16(湛薯03-40)、A17(徐紫1号)、A25(广薯104);高胡萝卜素型有B16(罗定连州3);其中,湛薯03-40(紫肉)、广薯104(紫肉)、泉薯76(黄肉)有兼用价值,为主推种质。3、植后95天、115天、135天的三个收获期内,供试种质大部分都有:薯块产量、薯干产量、花苷青素产量、可溶性糖等总体变化呈曲折上升的趋势;鲜样粗蛋白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4、用这17条ISSR引物对49份供试甘薯种质进行ISSR-PCR扩增。结果扩增出15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35条,占总条带的87.66%,每个引物检测出多态性谱带4-14条,平均7.94条。同一引物,不同种质之间的扩增条带数也不相同,这反应了各个种质之间的多态性。各种质间的相似系数分布0.58-0.93之间,在遗传相似系数0.70处可将49份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红黄肉甘薯聚在一起,紫肉甘薯另外相聚。这表明这些材料之间有相似的遗传背景,部分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但总体相互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李爱贤,刘庆昌,王庆美,张海燕,侯夫云[10](2009)在《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从甘薯育种目标、育种手段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甘薯育种研究中广泛存在的杂交不亲和、遗传基础狭窄、突变体嵌合体现象严重、育种手段单一等问题,并论述了甘薯育种工作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育成水果型甘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育成水果型甘薯(论文提纲范文)

(1)甘薯淀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块根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块根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利用
        1.1.1 甘薯块根主要化学成分
        1.1.2 甘薯块根的利用方式
        1.1.3 甘薯品种分类
    1.2 淀粉品质及淀粉型品种选育
        1.2.1 甘薯淀粉品质
        1.2.2 淀粉型品种选育
        1.2.3 淀粉型品种产业化
    1.3 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选育
        1.3.1 甘薯块根营养价值
        1.3.2 甘薯块根保健价值
        1.3.3 块根食用和加工方式
        1.3.4 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选育
        1.3.5 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产业化
    1.4 淀粉品质对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5 问题的提出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主要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与试剂设备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与设备
    3.2 方法
        3.2.1 供试材料的田间种植设计、取样
        3.2.2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测定及干粉样品制备
        3.2.3 甘薯块根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3.2.4 甘薯块根淀粉的提取及淀粉中直链淀粉比例的测定
        3.2.5 甘薯块根淀粉粒径测定与span计算
        3.2.6 甘薯块根蒸煮熟食口感鉴定与评分
        3.2.7 甘薯块根蒸煮前后色度值测定
        3.2.8 甘薯块根蒸煮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2.9 甘薯块根蒸煮过程中淀粉酶活性测定
    3.3 隶属函数分析
    3.4 主成分分析
    3.5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甘薯块根肉色的品种间分析
        4.1.1 块根色度值测定结果及其聚类分析
        4.1.2 不同肉色品种群体块根色度值差异及其比较
        4.1.3 块根色度值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2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的品种间分析
        4.2.1 干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分组
        4.2.2 块根干物质含量的品种间、群体间差异的比较
        4.2.3 干物质含量分组后的色度值差异与比较
        4.2.4 块根干物质含量与薯肉色度值的相关性
    4.3 甘薯块根淀粉含量、直链比例、直链含量和粒径的品种间分析
        4.3.1 块根淀粉含量
        4.3.2 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例
        4.3.3 鲜薯直链淀粉含量
        4.3.4 淀粉粒径
        4.3.5 淀粉粒径span
    4.4 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品质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
        4.4.1 73 个非紫肉甘薯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品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4.4.2 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4.5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品质的地点间分析
        4.5.1 地点间变异及主要影响因素
        4.5.2 地点鉴别能力分析
    4.6 甘薯块根熟食口感的品种间分析
        4.6.1 甘薯块根熟食口感的品种间分析
        4.6.2 淀粉含量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3 淀粉中直链淀粉的比例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4 鲜薯中直链淀粉含量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5 淀粉粒径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6 淀粉粒径span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7 块根熟食口感隶属函数值与主成分分析
    4.7 块根淀粉含量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4.8 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4.8.1 块根淀粉酶活性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4.8.2 块根可溶性糖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4.8.3 特色品种的色度值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甘薯块根肉色与干物质含量的分类群体
    5.2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淀粉品质的变化
    5.3 甘薯块根食用口感的变化
    5.4 淀粉品质与食用品质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2)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品种间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的分类
    1.2 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在植株中的关系
        1.2.1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同地上部的关系
        1.2.2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同地下部的关系
        1.2.3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同栽后时间的关系
        1.2.4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同品种的关系
    1.3 甘薯的源库关系
        1.3.1 源库的构建及其干物质积累
        1.3.2 源库的演变及其干物质分配
    1.4 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因素
    1.5 农艺性状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6 甘薯的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6.1 光合生产概述
        1.6.2 净光合速率Pn
        1.6.3 蒸腾速率Tr
        1.6.4 叶片气孔导度Gs
        1.6.5 细胞间CO2浓度Ci
    1.7 甘薯Rubisco的研究进展
        1.7.1 Rubisco功能概述
        1.7.2 RCA对 Rubisco活性的调节
        1.7.3 Rubisco和 RCA酶的结构
        1.7.4 Rubisco和 RCA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2章 绪论
    2.1 本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与仪器试剂
        3.1.1 供试材料
        3.1.2 仪器和设备
        3.1.3 试剂盒及试剂
    3.2 方法
        3.2.1 供试材料的田间种植和取样
        3.2.2 供试材料的田间农艺性状调查与测定
        3.2.3 供试材料的处理
        3.2.4 块根干物质含量及叶面积的测定
        3.2.5 供试材料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测定
        3.2.6 目的基因序列获取和引物设计
        3.2.7 甘薯总RNA的提取
        3.2.8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3.2.9 从甘薯总RNA合成第一链c DNA
        3.2.10 检测c DNA质量和浓度
        3.2.11 q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
    3.3 数据处理
        3.3.1 块根干物质含量的计算
        3.3.2 干物质增长速率的计算
        3.3.3 T/R值的计算
        3.3.4 叶面积的计算
        3.3.5 叶面积指数LAI的计算
        3.3.6 净同化率NAR的计算
        3.3.7 数据分析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软件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的品种间差异
        4.1.1 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其品种间差异
        4.1.2 干物质分配动态及其品种间差异
    4.2 不同部位干物质增长速率的品种间差异
        4.2.1 地上部干物质增长速率及其品种间差异
        4.2.2 地下部干物质增长速率及其品种间差异
    4.3 不同部位干物质含量的品种间差异
    4.4 T/R值的品种间差异
    4.5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LAI的品种间差异
        4.5.1 单株叶面积的测定结果
        4.5.2 叶面积指数LAI值的变化
    4.6 净同化率NAR值的品种间差异
    4.7 农艺性状的品种间差异
        4.7.1 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变化
        4.7.2 地下部农艺性状的变化
    4.8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品种间差异
        4.8.1 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
        4.8.2 细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
        4.8.3 蒸腾速率Tr的变化
        4.8.4 叶片气孔导度Gs的变化
    4.9 光合作用关键酶基因在生长期间相对表达水平的品种间差异
        4.9.1 甘薯IbrbcL基因
        4.9.2 甘薯IbrbcS1 基因
        4.9.3 甘薯IbrbcS2 基因
        4.9.4 甘薯Ibrcal基因
        4.9.5 甘薯Ibrcas基因
    4.10 甘薯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同各指标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干物质积累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原因
    5.2 干物质分配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原因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品种间差异
    6.2 干物质增长速率的品种间差异
    6.3 田间生理指标的品种间差异
    6.4 田间农艺性状的品种间差异
    6.5 光合作用的品种间差异
    6.6 Rubisco和 RCA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
    6.7 所有甘薯品种各指标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相关性
    6.8 总体结论
    6.9 展望
参考文献
期间取得科学成果
致谢

(3)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甘薯概述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理论
2 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外甘薯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2.2 国内甘薯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3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3.2 广西甘薯研究动态
    3.3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 新品种引种试验
    4.1 引种栽培试验
    4.2 农艺性状测定
    4.3 产量经济性状测定
    4.4 品质指标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6 新品种济薯25、济薯26优势分析
    4.7 小结
5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SWOT分析
    5.1 发展优势分析
    5.2 发展劣势分析
    5.3 发展机遇分析
    5.4 发展挑战分析
    5.5 SWOT矩阵
6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对策
    6.1 加强研发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种,规范种苗种薯管理
    6.2 大力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
    6.3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商品率
    6.4 开发甘薯储藏新技术,降低损耗
    6.5 加强甘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6.6 设置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化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4)甘薯块根膨大和品质形成中蔗糖分解酶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甘薯概述
        1.1.1 甘薯生产利用现状
        1.1.2 甘薯种植和育种进展
    1.2 蔗糖代谢
        1.2.1 蔗糖及蔗糖代谢
        1.2.2 蔗糖代谢酶
        1.2.3 不同作物中蔗糖代谢酶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4 相关指标的测定
        2.4.1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4.2 淀粉含量的测定
        2.4.3 蔗糖转化酶及合成酶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薯采收期性状比较
    3.2 蔗糖分解代谢在甘薯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3.2.1 不同膨大时期薯肉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蔗糖分解酶活性研究
        3.2.2 蔗糖分解酶在甘薯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3.3 不同类型甘薯根系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分解酶活性分析
        3.3.1 不同类型根系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蔗糖分解酶活性的测定
        3.3.2 薯重型和薯数型甘薯品种在不同类型根系蔗糖代谢上的差异
    3.4 不同甘薯薯皮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分解酶活性的差异研究
        3.4.1 薯皮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蔗糖分解酶活性
        3.4.2 薯重型和薯数型甘薯薯皮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蔗糖分解酶活性的差异研究
4. 讨论
    4.1 蔗糖分解酶对甘薯品质(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4.2 蔗糖分解酶对块根数量的影响
    4.3 蔗糖分解酶对块根大小的影响
    4.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5. 结论
    5.1 蔗糖分解酶对甘薯品质(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5.2 蔗糖分解酶对块根数量的影响
    5.3 蔗糖分解酶对块根大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甘薯育成品种遗传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统计资料
    1.2 遗传家族系谱图绘制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甘薯育成品系概况
    2.2 育成甘薯品种的特性分析
    2.3 育成品种亲本组配特点
    2.4 甘薯育种的核心亲本
3 讨论
    3.1 我国甘薯品种选育的种质基础
    3.2 育种目标多元化和育种材料的突破
    3.3 系谱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 结论

(6)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甘薯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甘薯种植面积、产量及其分布
    1.2 国际甘薯进出口贸易概况
        1.2.1 甘薯进口
        1.2.2 甘薯出口
    1.3 国际甘薯消费概况
    1.4 国际甘薯加工利用概况
2 中国甘薯生产与贸易概况
    2.1 中国甘薯种植面积、产量及分布
    2.2 中国甘薯进出口贸易概况
    2.3 中国甘薯消费概况
    2.4 中国甘薯加工利用概况
3 国际甘薯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3.1 甘薯育种
        3.1.1 高淀粉甘薯
        3.1.2 高胡萝卜素甘薯
        3.1.3 高花青素 (紫色) 甘薯
        3.1.4 菜用甘薯
        3.1.5 观赏甘薯
        3.1.6 病虫害抗性育种
        3.1.7 适于机械化操作育种
    3.2 甘薯种质资源
    3.3 甘薯生产机械化
    3.4 甘薯功能性成分研究
4 中国甘薯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4.1 甘薯育种
        4.1.1 高淀粉甘薯
        4.1.2 高胡萝卜素甘薯
        4.1.3 高花青素 (紫色) 甘薯
        4.1.4 菜用甘薯
        4.1.5 观赏甘薯
        4.1.6 病虫害抗性育种
        4.1.7 适于机械化操作育种
    4.2 甘薯种质资源
    4.3 甘薯机械化
    4.4 甘薯功能性成分研究

(7)特用甘薯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甘薯概述
        2.1 甘薯起源
        2.2 甘薯分布
        2.3 国内外甘薯育种现状
        2.4 我省甘薯育种现状
    3 甘薯的价值
        3.1 营养价值
        3.2 保健价值
    4 特用甘薯品种的类型和特点
        4.1 高淀粉型甘薯品种
        4.2 高花青素型甘薯品种
        4.3 高胡萝卜素型甘薯品种
        4.4 高蛋白型甘薯品种
        4.5 水果型甘薯品种
        4.6 菜用型甘薯品种
        4.7 药用型甘薯品种
        4.8 极早熟迷你型甘薯
    5 甘薯主要性状
        5.1 田间性状
        5.2 品质性状
    6 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 展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
        1.1 试验品种
        1.2 试验用仪器
        1.3 试验地点
    2 试验方法
        2.1 特用甘薯萌芽习性研究
        2.2 特用甘薯品种产量性状表现比较
        2.3 特用甘薯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比较
        2.4 特用甘薯品质性状表现研究
        2.5 特用甘薯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
        2.6 田间小气候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的影响
    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特用甘薯萌芽习性研究
        1.1 特用甘薯品种种薯萌芽速度比较
        1.2 特用甘薯品种种薯单薯出苗数比较
        1.3 特用甘薯种薯单薯采苗数比较
    2 特用甘薯品种产量性状表现比较
        2.1 鲜薯产量比较
        2.2 薯干产量比较
    3 特用甘薯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比较
        3.1 单株茎叶重比较
        3.2 单株薯块重比较
        3.3 茎粗比较
        3.4 最长蔓长比较
        3.5 单株分枝数比较
        3.6 单株结薯数比较
    4 特用甘薯品质性状表现研究
        4.1 鲜薯品质性状比较
        4.2 熟食性状比较
        4.3 贮藏性状比较
    5 特用甘薯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
        5.1 甘薯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5.2 甘薯品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6 田间小气候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的影响
        6.1 降水量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影响
        6.2 气温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影响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1 小结
    2 讨论
        2.1 甘薯萌芽习性与高产栽培的的关系
        2.2 甘薯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形成
        2.3 甘薯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的形成
        2.4 甘薯生长中气象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3.2 植株性状
    3.3 结薯性状
    3.4 果薯性状
    3.5 抗病性
    3.6 果薯品质
    3.7 适应性
4 配套栽培技术
    4.1 苗床育苗
    4.2 大田栽培地选择
    4.3 合理密植
    4.4 科学施肥
    4.5 加强水分管理
    4.6 病虫草害防治
    4.7 分期播种
    4.8 适时收获
    4.9 运输与贮藏

(9)49份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的试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甘薯简介
        1.1.1 甘薯概念
        1.1.2 甘薯的分类
    1.2 甘薯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
        1.2.1 甘薯块根营养成分
        1.2.2 甘薯茎叶营养成分
        1.2.3 普通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1.2.4 红黄肉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1.2.5 紫肉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1.2.6 菜用甘薯茎叶保健功能
    1.3 甘薯生产和育种概况
        1.3.1 甘薯生产概况
        1.3.2 甘薯育种概况
        1.3.2.1 高淀粉工业用型育种
        1.3.2.2 高胡萝卜素型育种
        1.3.2.3 紫心甘薯育种
        1.3.2.4 食用型甘薯育种
    1.4 甘薯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1.4.1 甘薯的起源
        1.4.2 甘薯是重要的国民经济资源
        1.4.2.1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资源
        1.4.2.2 甘薯是重要的饲料资源
        1.4.2.3 甘薯是重要的能源作物
        1.1.2.4 甘薯是重要的加工资源
        1.4.2.5 甘薯有观赏开发价值
        1.4.3 甘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1.4.4 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1.4.4.1 甘薯的主要形态特征
        1.4.4.2 甘薯的主要性状
        1.4.5 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1.4.6 分子标记在甘薯种质资源和育种中的应用
        1.4.6.1 分子标记种类
        1.4.6.2 多种标记在甘薯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5.1 海南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设备
        2.1.1.1 薯块品质分析所用的主要试验仪器
        2.1.1.2 遗传多样性分析所用的主要试验仪器
        2.1.2 种质材料
        2.1.3 试验地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评价与鉴定方法
        2.2.2.1 大田形态特征调查指标
        2.2.2.2 大田农艺性状调查指标
        2.2.2.3 大田调查方法
        2.2.3 室内评价方法与分析方法
        2.2.3.1 熟食品质评价
        2.2.3.2 室内薯块品质分析方法
        2.2.4 供试种质达优质的参考标准
        2.2.5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2.2.5.1 样品采集
        2.2.5.2 试剂准备
        2.2.5.3 甘薯DNA的提取
        2.2.5.4 甘薯DNA的电泳检测和紫外光谱分析检测
        2.2.5.5 ISSR引物
        2.2.5.6 ISSR扩增体系的建立
        2.2.5.7 ISSR扩增条件和扩增产物的检测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征性状分析
        3.1.1 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的观测结果
        3.1.2 甘薯特征性状的变化特点
        3.1.3 紫肉甘薯和红黄心甘薯的形态比较
        3.1.4 农艺数量性状
        3.1.5 形态特征和相关农艺性状小结
        3.1.6 甘薯主要特征性状的相关分析
        3.1.7 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3.1.8 薯块产量分析
    3.2 薯块品质分析
        3.2.1 甘薯薯块熟食品质评价
        3.2.1.1 薯块熟食品质评价结果分析
        3.2.1.2 熟食品质与食味指标间的相关性
        3.2.2 薯块营养品质分析
        3.2.2.1 干物率和薯干产量
        3.2.2.2 粗淀粉和淀粉产量
        3.2.2.3 可溶性糖
        3.2.2.4 粗蛋白
        3.2.2.5 花青苷素
        3.2.2.6 β-胡萝卜素
        2.2.2.7 优良种质小结及薯块营养变化趋势
        3.2.2.8 各营养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甘薯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3.3.2 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3.2.1 退火温度的确定
        3.3.2.2 模板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3.3.2.3 引物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3.3.2.4 Taq PCR Master Mix对ISSR扩增的影响
        3.3.2.5 循环次数对ISSR扩增的影响
        3.3.3 ISSR扩增结果及分析
        3.3.3.1 ISSR标记的多态性
        3.3.3.2 遗传相似系数
        3.3.3.3 聚类分析
        3.3.3.4 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形态性状的特点及变化
    4.2 关于食性品质评价
    4.3 采收的天气对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
    4.4 形态相关、食味相关、营养成分相关
    4.5 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与育种
    4.6 形态聚类的局限性
    4.7 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4.8 遗传多样性分析对育种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薯育种目标
    1.1 淀粉含量
    1.2 胡萝卜素含量
    1.3 花青素含量
    1.4 菜用甘薯育种
    1.5 病虫害抗性
    1.6 抗逆性
    1.7 适于机械化操作
2 甘薯育种手段
    2.1 品种间杂交
    2.2 种间杂交
    2.3 诱发突变
    2.4 生物工程
        2.4.1 脱毒技术
        2.4.2 细胞工程
        2.4.3 基因工程
3 甘薯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3.1 遗传基础狭窄, 缺乏优异的种质资源
    3.2 遗传背景复杂, 种内、种间存在广泛的杂交不亲和性
    3.3 嵌合体现象严重
    3.4 育种手段单一, 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滞后
4 我国甘薯育种工作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育成水果型甘薯(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薯淀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块根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D]. 王璐璐. 西南大学, 2021(01)
  • [2]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品种间差异的研究[D]. 程鹏. 西南大学, 2019(05)
  • [3]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D]. 庞正武. 广西大学, 2019(01)
  • [4]甘薯块根膨大和品质形成中蔗糖分解酶的初步探究[D]. 占雷雷. 海南大学, 2019(03)
  • [5]中国甘薯育成品种遗传系谱分析[J]. 张道微,张超凡,董芳,黄艳岚,张亚,周虹. 湖南农业科学, 2015(11)
  • [6]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J]. 马剑凤,程金花,汪洁,戴红君,戴起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2)
  • [7]特用甘薯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研究[D]. 周虹.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6)
  • [8]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肖国滨,叶川,余喜初,刘小三,黄天宝,郭志明,高其璋,郑伟,张昆,孙惠娟. 江西农业学报, 2011(04)
  • [9]49份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的试验评价[D]. 甘学德. 海南大学, 2010(02)
  • [10]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李爱贤,刘庆昌,王庆美,张海燕,侯夫云. 山东农业科学, 2009(01)

标签:;  ;  ;  ;  ;  

我国培育的水果型红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