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唑胺的临床新用途

乙酰唑胺的临床新用途

一、乙酰唑胺的临床新用途(论文文献综述)

梅芊,李茜,刘英[1](2020)在《柱前衍生化UHPLC-Q-Orbitrap HRMS法测定乙酰唑胺及其胶囊剂中肼的含量》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柱前衍生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乙酰唑胺及其胶囊剂中肼的含量。方法:以苯甲醛为衍生化试剂,使用NanoChrom ChromCoreTM 120 C18(2.1 mm×150 mm,5μm)色谱柱,以5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乙腈(30∶70)为流动相,流速为0.4 mL·min-1,正离子(ESI+)模式下平行反应监测(PRM)方式检测。结果:所建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肼的质量浓度在24.6~184.8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原料的平均回收率为93.8%,胶囊剂的平均回收率为94.3%,9批次样品均未检出肼。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适用于乙酰唑胺及其胶囊剂中肼的快速检测,也可为其他药物中肼类杂质的检测提供参考。

徐雅[2](2020)在《麻花秦艽有效部位抗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筛选麻花秦艽抗缺氧作用有效部位,并对其抗缺氧有效部位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研究方法:1.采用过氧化氢(H2O2)、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物理性缺氧(三气培养箱)三种方式分别建立PC12细胞缺氧模型,寻找三种方法最佳造模条件。2.麻花秦艽不同萃取部位处理PC12细胞24h,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不同部位用药的安全浓度范围。3.选取安全浓度范围内的麻花秦艽各萃取部位预处理PC12细胞24h,分别用H2O2、Na2S2O4、物理性缺氧三种方法进行缺氧处理,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麻花秦艽抗缺氧有效部位。4.小鼠灌胃给药15天后,采用低压氧舱模拟10000 m海拔缺氧环境,计算1h内小鼠存活率,筛选麻花秦艽抗缺氧有效部位。5.麻花秦艽有效部位预处理PC12细胞24h后,基于物理性缺氧模型损伤PC12细胞后,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MTT、LDH检测细胞活力,对麻花秦艽有效部位进行药效评价;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SOD、MDA等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qPCR、Westren Blot检测缺氧、炎症及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对麻花秦艽抗缺氧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6.采用网络药理学对麻花秦艽有效部位抗缺氧作用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预测。研究结果:1.建立不同缺氧模型造模条件:H2O2缺氧损伤模型条件为:40μmol/L浓度H2O2,处理PC12细胞4h;Na2S2O4缺氧损伤模型条件为:2.5mmol/L浓度Na2S2O4,处理PC12细胞24h;物理性缺氧损伤模型条件为:94%N2、1%O2、5%CO2,处理PC12细胞48h。2.麻花秦艽不同部位药物安全浓度范围:乙酸乙酯部位0-600μg/mL,正丁醇部位0-200μg/mL,水相部位0-400μg/mL。综合各部位药物安全浓度范围研究结果,最终选取50、100、200μg/mL药物浓度进行麻花秦艽各部位抗缺氧药效筛选及有效部位抗缺氧药效评价研究。3.三种缺氧模型体外筛选麻花秦艽抗缺氧有效部位:麻花秦艽各部位均有一定抗缺氧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抗缺氧作用优于正丁醇和水相部位。4.通过10000m海拔小鼠急性缺氧耐力实验,筛选麻花秦艽抗缺氧有效部位,结果显示麻花秦艽各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作用优于正丁醇和水相部位。5.Hoechst33258染色显示麻花秦艽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减少缺氧PC12细胞凋亡,对缺氧PC12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细胞Hif-1α、NF-κ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cl-2/Bax比值水平有上升趋势(P>0.05)。Westre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乙酸乙酯部位药物组Bcl-2、Bcl-2/Bax比值水平明显升高(P<0.05),Bax、Hif-1α、NF-κB等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6.采用网络药理学对麻花秦艽乙酸乙酯部位11个化学成分与缺氧相关靶点的网状关联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C-T网络拓扑分析结果表明,11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缺氧作用,其中山萘酚、木犀草素、熊果酸等可能为其抗缺氧的主要活性成分,PTGS2、MMP9为其抗缺氧的主要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结果表明,TP53、STAT3、AKT1等可能为乙酸乙酯部位抗缺氧的主要靶蛋白。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为乙酸乙酯部位抗缺氧的主要通路。结论:麻花秦艽乙酸乙酯部位为其抗缺氧的有效部位,其抗缺氧作用可能通过提高缺氧细胞抗氧化能力、抗凋亡作用和影响Hif-1a/NF-κB通路等实现。

刘杰,李世文,张芳芳[3](2019)在《乙酰唑胺关键中间体的制备和反应监控》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乙酰唑胺的应用和前景,并说明了乙酰唑胺在高山病预防中的新应用。介绍了乙酰唑胺关键中间体氯氧化物(2-乙酰胺基-5-氯磺酰基-1,3,4-噻二唑)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反应的HPLC监控方法,使氯氧化反应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此监控条件下进行监控反应,得到了质量较优的产品乙酰唑胺。

郑洪南[4](2019)在《松果菊苷对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所致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边境线长达4000公里,其军事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空气中的氧分压亦不断降低,人体对这种低压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或失调,极易发生高原病,严重威胁着急进和驻训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积极寻找高原病防治策略是确保高原部队战斗力、维护边境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进入高原地区后,低压和低氧(Hypoxia,HYP)是最先被机体感受到的环境因素,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功能障碍以及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临床综合征(包括呼吸困难、头疼、失眠、注意力下降等),以及危及生命的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和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等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AMS),还会出现包括情绪及神经认知能力的损害。大脑作为人体的核心器官氧耗量大(相当于人体总氧耗量的20%),缺氧会导致脑神经细胞代谢异常、脑血管调节失衡,并直接损害神经元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精神改变,比如失眠、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下降、对外界反应的灵敏度以及行为异常等,严重者会出现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烦躁、惊厥、昏迷或共济失调等症状。如何防治高原低压低氧对大脑的损伤作用及其对高级精神活动的影响已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成为高原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特别是基于军事训练、军事决策、军事作业及未来战争的需要,对高原特殊作业环境下官兵大脑认知功能损伤的预防保护就尤显重要。目前针对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大脑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措施主要依靠缺氧习服和临床改善认知障碍的药物(加兰他敏、依拉地平、中药提取物等)干预来实现。然而,我国尚缺乏改善高原认知功能障碍的专门药物,积极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并研发有关防治药物是高原医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是从我国传统的补益中药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Scgrenk)R.Wigh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天然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已有研究表明,ECH可以提高人体内的抗氧化水平、抗神经细胞凋亡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并具有免疫调节等一系列作用。ECH还能促进机体脑内胆碱能神经递质水平恢复、改善胆碱能系统功能、提高总抗氧化能力、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增强免疫功能并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对其在高原特殊地区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从传统中药和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改善高原认知功能障碍的新药提供实验依据,为防治高原低氧脑损伤疾病提供新的作用靶点,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本课题拟采用低压氧舱构建低压低氧小鼠认知损伤模型,从行为学、脑组织结构、氧化应激、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ECH改善高原缺氧小鼠认知功能的效应及其机制;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进一步探讨ECH预处理对低氧条件下HT22细胞能否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以及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是否介导其保护效应,以期为ECH的临床新用途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一、ECH对高原低压低氧所致C57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1、对C57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记录小鼠到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路线轨迹和平均游泳速度。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均连续7d被放入低压氧舱中。低压低氧实验后,移除平台对每组小鼠进行空间探索记忆能力测试实验,记录小鼠在目标象限内穿越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目标象限停留路径百分比。2、进行动物行为学测试,观察记录小鼠在120s内水平活动与垂直活动的次数。低压低氧实验后,再次观察记录每组小鼠在120s内水平活动与垂直活动的次数是否有差异。3、使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C57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形态并计算分析正常锥体细胞数量。4、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采集图像分析各组C57小鼠海马细胞内线粒体的情况。二、ECH对高原低压低氧所致C57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1、剥离小鼠海马组织,取适量组织匀浆测定SOD、CAT、GSH-Px和MDA的含量。2、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Nrf2、HO-1,NQO1 andγ-GCS的mRNA表达。3、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Keap1、Nrf2、HO-1,NQO1和γ-GCS蛋白含量表达。4、免疫荧光法(IF)检测海马组织中ROS的含量表达,计算分析其积分光密度(IOD)。三、ECH对缺氧所致HT22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1、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缺氧培养6h后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观察HT22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2、HT22细胞裂解均匀后收集上清液,检测SOD、CAT、GSH-Px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水平。3、Western blot检测HT22细胞中Keap1和Nrf2蛋白含量表达。研究结果:一、ECH对高原低压低氧所致C57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定位航行训练的学习效果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而提升,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游泳路径和平均游泳速度有明显的进步。低压低氧可明显降低小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目标象限停留路径百分比和穿越平台次数,而ECH和GBE能显着提高小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目标象限停留路径百分比和穿越平台次数,该作用与ECH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性。2、第一次动物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各组间水平和垂直活动无明显差异,说明小鼠行为学的一致性。第二次动物行为学测试,低压低氧可明显提高小鼠的水平活动,降低其垂直活动。而ECH和GBE能显着降低小鼠的水平活动,提高其垂直活动,且这种作用与ECH的浓度成正比。3、HE染色结果提示,低压低氧会导致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松散和固缩深染。ECH各给药组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较多,排列相对紧密,少量或极少出现固缩深染,且这种作用与ECH的浓度成正比。4、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正常小鼠海马细胞内线粒体形态以管状为主,结构无明显变化。低压低氧会导致小鼠海马细胞内部分线粒体肿胀和扩张,显示内部嵴结构缺失。ECH各给药组中小鼠海马细胞内存在数个较大但形态完整且结构正常的线粒体。线粒体的形态学分析表明,与暴露于低压低氧的小鼠相比,ECH剂量越高,小鼠线粒体结构完整度越好。二、ECH对高原低压低氧所致C57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1、低压低氧会导致小鼠海马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性增加。ECH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均有显着增加,MDA含量有显着性降低。2、RT-PCR结果显示,低压低氧会导致小鼠海马组织中Nrf2表达升高,HO-1、NQO1、γ-GCS表达均降低。ECH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rf2、HO-1、NQO1、γ-GCS表达均显着升高,且这种作用与ECH的浓度成正相关。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压低氧会导致小鼠海马组织中Nrf2表达升高,HO-1、NQO1、γ-GCS表达均降低。ECH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rf2、HO-1、NQO1、γ-GCS表达均显着升高,且这种作用与ECH的浓度成正相关。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低压低氧可导致海马CA1区细胞内ROS的产生,而ECH和GBE能明显地抑制海马细胞CA1区内ROS的产生,随着ECH的浓度越高,这种抑制海马细胞CA1区内ROS产生的作用就越大。三、ECH对缺氧所致HT22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1、HT22细胞增殖实验显示,缺氧诱导会降低细胞活力,引起细胞形态的明显改变,导致细胞收缩变圆、脱离培养板。在缺氧培养中,ECH预处理HT22细胞可以抑制细胞活力的降低和细胞形态的改变。2、缺氧会导致HT22细胞中SOD、GSH-Px、CAT抗氧化酶活性均显着下调,MDA的含量显着上调。ECH各给药组HT22细胞中SOD、GSH-Px、CAT抗氧化酶活性均显着上调,MDA的含量显着下调,且ECH-H组效果最明显。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氧会导致HT22细胞中Keap1表达显着上升,Nrf2表达略微上升。ECH各给药组HT22细胞中Keap1表达显着下降,Nrf2表达显着上升,且ECH-H组效果最明显。研究结论:1、行为学实验表明,低压低氧能引起C57小鼠的空间认知功能损伤,ECH对低压低氧条件下的空间认知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形态学实验提示,ECH对C57小鼠海马组织细胞的线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低压低氧会造成C57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形态的损伤,而ECH对这种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ECH对体外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缺氧干预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CH的抗氧化活性相关,同时ECH激活了Keap1/Nrf2/ARE通路并提高了海马组织中与ROS相关的SOD、CAT、GSH-Px活性,降低了MDA的含量,从而显着抑制了低压低氧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4、ECH预处理是缓解高原低压低氧受试小鼠大脑损伤的有效策略之一,可为下一步开发防治低压低氧环境下认知损害有关创新药物的发现提供新思路。

齐宝云[5](2016)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风后呃逆(Post-stroke hiccups)继发在中风病之后,常常表现为呃逆声短而频,连续不断,严重者不能自止,是中风病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呃逆时间短可自行停止,重者昼夜不息。当患者出现持续的呃逆时,可能会出现精神疲惫,严重者影响患者进食,继而出现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若患者出现误吸现象,可能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若病情加重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由于中风后呃逆是继发在中风病以后,故其可能加重患者脑血管病病情,延长病程,影响脑血管病预后,最终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中风后呃逆是由于脑部损伤引起,责任病灶集中在下丘脑和脑干附近,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失,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反射性增强,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膈肌异常兴奋,出现了呃逆现象。此现象往往出现在严重的脑血管病之后,如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脑干梗死或多发性脑梗死等。当呃逆现象出现时往往预示着疾病加重。由于中风后呃逆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生活,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应对其做好防治工作。中西医在治疗中风后呃逆方面都有自己的措施,但中医针灸中药疗法有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的理论,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较西药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较好,因此进一步研究中风后呃逆的中医药治疗意义重大。目的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呃逆为中医特色疗法,但对于针刺(双侧C3-C5夹脊穴、膻中穴)联合穴位贴敷(醋调吴茱萸贴敷右足涌泉穴)治疗该疾病的报道较少,本课题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客观评价其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研究来源于2016-2018年度通州区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呃七针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观察》(TWKY-2016-QN-01-04)。由我院住院病人中选取符合中风后呃逆诊断的患者,采取随机方法分组。截止作者撰写毕业论文时已收符合入组条件47人,其中治疗组23人和对照组24人。治疗组予针刺C3-5夹脊穴(两侧)及膻中穴,并将电针治疗仪接通两根导线,其中一根导线的正极接在同侧C3夹脊穴,负极接在同侧C5夹脊穴,另一个导线同法接在对侧,电流强度以患者能接受的最大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针,每日1次,同时配合穴位贴敷,将醋调吴茱萸贴敷右足涌泉穴,每日换药,并嘱患者口服巴氯芬片5mg,每日1次。对照组予患者巴氯芬片5mg,口服,每日1次。两组病人观察治疗7天,分别对患者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呃逆情况进行评分。通过对两组短期干预起效率、各时点疗效、平均疗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院病性诊断、入组时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入组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两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1天起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2.5%和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疗程少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个时点呃逆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在干预1d、5d与7d三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1.针刺+穴位贴敷+口服巴氯芬片组治疗中风后呃逆起效快,能较快地减轻患者症状,明显缩短呃逆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拓展了中风后呃逆的治疗范围。

魁学梅,何忠芳,武新安[6](2015)在《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个体化用药决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开展药学监护,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决策。方法:结合颅内静脉窦血栓治疗原则及并发症处理原则,分析治疗方案,对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药学监护计划并实施全程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可从提供可及的药物治疗方案、关注用药禁忌、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华法林用药教育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为静脉窦血栓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决策。结论:对静脉窦血栓患者开展药学监护,实施个体化的用药决策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依从性。

林旭妍,林绿标,肖斯贤[7](2014)在《血钾监测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钾监测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必要性,提醒眼科医师对低钾血症这一现象的重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40例青光眼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低钾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因,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320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出现低钾血症40例,发生率为12.5%。40例低钾血症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27例(67.5%)、糖尿病25例(62.5%)、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7.5%)。结论青光眼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药源性低钾血症的潜在危险,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低钾血症,眼科医师需充分提高对低钾血症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防止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李美珍[8](2012)在《复方呋塞米螺内酯胶囊的研究及产业化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尿药是一类促进电解质和水从机体内排出、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按其作用部位和强弱分为三类:高效利尿药、中效利尿药和弱效利尿药。呋塞米(Furosemide,速尿):为强效利尿剂,螺内酯(Spironolactone,安体舒通):为人工合成的类固醇类药物,螺内酯单独应用效力较弱,与呋塞米等合用,方可取得显着利尿作用,并可抵消相互引起的低钾血症。本课题拟利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优选复方呋塞米螺内酯胶囊(FuSpirC)处方,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以不同处方配比的崩解剂,粘合剂,填充剂,润滑剂为载药辅料,以崩解时限、装量差异、体外溶出度等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筛选最优处方。根据得到的优化处方制备胶囊,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稳定性试验,考察原料药及制剂在强酸、强碱、强氧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强光、高温、高湿对制剂的影响,并进行了部分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处方中辅料的种类及其用量,羧甲基淀粉钠(CMS-Na)为崩解剂,水为润湿剂,微晶纤维素(MCC)、乳糖为填充剂,硬脂酸镁、滑石粉为润滑剂。含量测定选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甲醇:0.02mol/L磷酸二氢钾(67:33)(1%磷酸调节PH至4.3),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为239nm,测得本品小批量制备时含量为标示量的90.0%~110.0%,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同含量测定,结果符合要求。呋塞米、螺内酯原料药及制剂对强氧化均稳定,呋塞米原料药及制剂在酸性条件下均不稳定,螺内酯原料药及制剂在碱性条件下均不稳定。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制剂在高温(60℃)及强光条件下未见含量、有关物质明显变化,在高湿(75%±5%,92.5%)条件下对复方FuSpirC胶囊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提示该制剂应密闭包装,阴凉处保存。制剂选用密闭包装,阴凉处保存,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基本稳定。结论:本课题筛选出优化的复方FuSpirC的制备处方和工艺条件,所得颗粒均匀、硬度适宜,制得胶囊外观整洁、崩解迅速。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好,使用方便,可用于FuSpirC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检查。

姜海霞[9](2010)在《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探讨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以脑血管病变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治疗组选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3~5夹脊穴,接脉冲电疗仪,正负极左右交叉连接,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6天为一疗程。对照组选用口服西药巴氯芬,5mg/次,日二次。逐渐加量,呃逆停止后,逐渐减量巩固治疗至停药。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不超过15天。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起效时间、治疗一天起效率、总疗程时长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观察,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夹脊电针疗法与巴氯芬的疗效,探讨夹脊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治疗作用。结果: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治疗一天起效率及总疗程时长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无毒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部分患者发生嗜睡、全身乏力、眩晕及头痛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疗程短、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中风病人的康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为其治疗范围的一种拓展。

王小强[10](2010)在《附睾管腔液蛋白鉴定及精子表面GPI锚蛋白的探索性鉴定》文中指出目的:鉴定大鼠附睾管腔液中有可能参与精子成熟、贮存及保护的附睾管腔分泌蛋白以及精子表面的GPI锚蛋白。方法:1,借助乙酰唑胺大鼠饲胃模型,采用电泳技术分离分析乙酰唑胺作用后附睾管腔液蛋白组份的变化;2,利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核心技术,分析鉴定正常成年大鼠附睾不同区段管腔液蛋白的差异,并采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3,纯化嗜水气单胞菌毒素,制备抗嗜水气单胞菌毒素多克隆抗体。使用嗜水气单胞菌毒素为蛋白探针,用Sandwich Western-blot法鉴定精子表面的GPI锚蛋白.结果:1,成功建立了乙酰唑胺大鼠饲胃模型。乙酰唑胺作用后引起附睾精子的病理性变化,包括活动力下降、畸形率增加。但是,乙酰唑胺作用并未引起附睾管腔液蛋白组份的改变;2,从正常成年大鼠附睾头段及尾段管腔液的22个差异蛋白点中鉴定出12个蛋白质。其中11个蛋白质在不同种属哺乳动物的附睾组织中已有鉴定报道,而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6,Prdx6)为新发现的存在于附睾头段及尾段管腔液中的体液蛋白。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证实,该蛋白表达于附睾上皮细胞中并存在于附睾精子上,在附睾头部及尾部的表达量不同;3,本实验纯化出了高纯度有生物活性的嗜水气单胞菌毒素,自行制备了特异性强、效价高的抗毒素多克隆抗体。Sandwich Western-blot结果显示附睾精子表面有数种能被该毒素识别的GPI锚蛋白,分布在分子量为15-130kD之间。结论:1,乙酰唑胺作用后能引起精子病理性变化,但是乙酰唑胺并不会引起附睾管腔液蛋白组份的变化。乙酰唑胺作用后出现的精子病理性变化与附睾管腔液蛋白的变化并无直接关系;2,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6,Prdx6)有可能参与附睾精子的成熟、贮存与抗氧化保护,该蛋白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3,嗜水气单胞菌毒素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探针,用于精子表面GPI锚蛋白的鉴定研究。

二、乙酰唑胺的临床新用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酰唑胺的临床新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1)柱前衍生化UHPLC-Q-Orbitrap HRMS法测定乙酰唑胺及其胶囊剂中肼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测定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苯甲醛溶液
        2.2.2 空白溶液
        2.2.3 原料供试品溶液
        2.2.4 胶囊剂供试品溶液
        2.2.5 肼对照品储备液
3 结果
    3.1 专属性
    3.2 线性关系考察
    3.3 精密度与重复性
    3.4 定量下限与检测下限
    3.5 稳定性试验
    3.6 回收率试验
        3.6.1 原料回收率
        3.6.2 胶囊剂回收率
    3.7 样品测定
4 讨论
    4.1 衍生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4.2 溶剂的选择
    4.3 流动相的选择
    4.4 样品质量分析
5 结论

(2)麻花秦艽有效部位抗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麻花秦艽概况
    二、麻花秦艽化学成分研究
    三、麻花秦艽药理作用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PC12细胞不同缺氧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麻花秦艽抗缺氧有效部位筛选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麻花秦艽抗缺氧有效部位对PC12 细胞缺氧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麻花秦艽乙酸乙酯部位抗缺氧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预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工作及获奖
致谢

(3)乙酰唑胺关键中间体的制备和反应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1.1 反应仪器
        1.1.2 检验仪器
        1.1.3 检测条件
        1.1.4 实验试剂:
        1.1.5 流动相
    1.2 反应机理
        1.2.1 乙酰唑胺合成路线图
        1.2.2 磺酰氯基团液相监控原理
    1.3 实验过程
        1.3.1 氯氧化物(2-乙酰胺基-5-氯磺酰基-1,3,4-噻二唑)的制备
        1.3.2 乙酰唑胺粗品的制备
        1.3.3 乙酰唑胺的精制
2 反应监控HPLC图
    2.1 氯氧化物的反应监控液相图
    2.2 乙酰唑胺结构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氯氧化过程中氯气用量的选择
    3.2 氯氧化过程中反应温度的选择
    3.3 氯氧化过程中的反应时间
4 结论

(4)松果菊苷对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所致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ECH对高原低压低氧所致C57 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1.1 药品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
        2.2 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测试
        2.3 分组与给药
        2.4 小鼠动物行为分析仪实验
        2.5 小鼠海马组织HE染色
        2.6 小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结果
        3.2 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测试结果
        3.3 小鼠低压低氧暴露前行为分析仪实验结果
        3.4 小鼠低压低氧暴露后行为分析仪实验结果
        3.5 HE染色结果
        3.6 透射电镜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ECH对低压低氧所致C57 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药品试剂
        1.2 实验设备
    2 方法
        2.1 小鼠海马组织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检测
        2.2 小鼠海马组织中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mRNA表达检测
        2.3 小鼠海马组织中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检测
        2.4 小鼠海马组织中ROS含量检测
    3 结果
        3.1 小鼠海马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检测结果
        3.2 小鼠海马组织中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mRNA表达检测结果
        3.3 小鼠海马组织中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3.4 小鼠海马组织中ROS含量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ECH对缺氧所致HT22 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1.1 药品试剂
        1.2 实验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传代
        2.3 细胞计数
        2.4 细胞冻存
        2.5 缺氧处理HT22 细胞
        2.6 不同浓度ECH对 HT22 细胞活力检测
        2.7 ECH对 HT22 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检测
        2.8 ECH对 HT22 细胞中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检测
        2.9 ECH对 HT22 细胞中Keap1和Nrf2 蛋白表达检测
    3 结果
        3.1 ECH对 HT22 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检测结果
        3.2 HT22 细胞中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检测结果
        3.3 HT22 细胞中Keap1和Nrf2 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1 呃逆的西医研究
        1.1 呃逆的概念
        1.2 呃逆的分类
        1.3 呃逆的发生机制
        1.4 呃逆与脑血管病
        1.5 呃逆的临床表现
        1.6 呃逆的诊断
        1.7 呃逆的西医治疗
    2 中风后呃逆的中医研究
        2.1 古代对呃逆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呃逆的认识
        2.3 目前中医对中风后呃逆的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及脱落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疗效判定
        2.6 疗效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2.8 所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3 结果与结论
        3.1 一般性资料
        3.2 快速起效率
        3.3 平均疗程
        3.4 各时点呃逆症状评分
        3.5 安全性
    4 讨论
        4.1 理论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结语
    1 创新点
        1.1 选题新颖
        1.2 实验设计有特点
    2 不足与展望
        2.1 样本量少及观察时间短
        2.2 评价标准不统一
        2.3 疗效机制不清
参考文献
附件:量表评分记录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

(6)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个体化用药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调整及药学监护
    2.1降颅内压方案的调整
    2.2感冒用药及抗感染治疗方案的调整
    2.3华法林给药剂量的调整
    2.4开展华法林用药教育
    2.5监测肝、肾功能
3讨论
    3.1关注作用机制和提供可及方案
    3.2关注用药禁忌
    3.3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3.4开展患者用药教育

(7)血钾监测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复方呋塞米螺内酯胶囊的研究及产业化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复方FuSpirC的制备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仪器与试剂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胶囊壳的选择
        1.2.2 崩解剂的选择
        1.2.3 填充剂的选择
        1.2.4 黏合剂或润湿剂的选择
        1.2.5 均匀设计优化处方结果
        1.2.6 最佳处方的确定
    1.3 讨论
        1.3.1 空胶囊壳崩解时限的测定
        1.3.2 药物晶形
        1.3.3 均匀设计实验
    1.4 小结
二、复方FuSpirC的质量控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仪器与试药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2.2.2 复方FuSpirC含量测定
        2.2.3 破坏性试验
    2.3 讨论
        2.3.1 色谱条件筛选
        2.3.2 溶出度测定方法选择
        2.3.3 溶出介质脱气
        2.3.4 溶出转速的选择
    2.4 小结
三、复方FuSpirC稳定性考察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影响因素试验
        3.2.2 加速试验
        3.2.3 长期试验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利尿剂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1.1 古代认识
        1.2 现代中医认识
        1.3 中风后呃逆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2.1 概述
        2.2 呃逆的分类
        2.3 呃逆的发生机制
        2.4 呃逆与脑血管病
        2.5 呃逆的治疗
临床观察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操作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疗效的评定方法和标准
    3. 统计方法
    4. 数据分析
        4.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对夹脊穴的认识
    2. 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理论探讨
        2.1 祖国医学对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理论基础
        2.2 夹脊穴及夹脊电针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3. 现代医学对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机理研究
    4. 电针疗法的作用
    5. 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观察
    6. 个人体会
    7. 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中文详细摘要

(10)附睾管腔液蛋白鉴定及精子表面GPI锚蛋白的探索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附睾管腔液蛋白鉴定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精子表面GPI锚蛋白鉴定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哺乳动物GPI锚蛋白的生物合成、结构、功能及在受精中的作用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质谱阳性的蛋白点肽指纹图及数据库检索结果

四、乙酰唑胺的临床新用途(论文参考文献)

  • [1]柱前衍生化UHPLC-Q-Orbitrap HRMS法测定乙酰唑胺及其胶囊剂中肼的含量[J]. 梅芊,李茜,刘英. 药物分析杂志, 2020(08)
  • [2]麻花秦艽有效部位抗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雅.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7)
  • [3]乙酰唑胺关键中间体的制备和反应监控[J]. 刘杰,李世文,张芳芳. 山东化工, 2019(18)
  • [4]松果菊苷对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所致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D]. 郑洪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观察[D]. 齐宝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个体化用药决策[J]. 魁学梅,何忠芳,武新安. 中国药事, 2015(03)
  • [7]血钾监测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 林旭妍,林绿标,肖斯贤.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4(05)
  • [8]复方呋塞米螺内酯胶囊的研究及产业化考察[D]. 李美珍.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7)
  • [9]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D]. 姜海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10]附睾管腔液蛋白鉴定及精子表面GPI锚蛋白的探索性鉴定[D]. 王小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乙酰唑胺的临床新用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