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JPEG2000?

什么是JPEG2000?

一、何谓JPEG2000?(论文文献综述)

张虎[1](2014)在《图像质量评价主客观一致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图像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质量成为衡量图像获取、压缩、传输、去噪和复原等图像获取及处理系统的重要指标,图像质量评价也已成为图像工程领域的热门研究内容之一。它对优化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评价图像处理算法的好坏和改善图像的视觉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图像的质量主要包括逼真度和可懂度这两个方面,图像质量的评价一般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遗憾的是主客观评价的不一致性一直困扰着图像工程领域的工作者们,提高图像质量评价主客观一致性的课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如十二五规划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重大专项(高分专项)中提出一个重要课题:要使图像质量评价的主客观一致性达到95%以上。如何使客观评价结果更加符合主观评价结果,提高图像质量评价的主客观一致性,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图像质量评价的主客观一致性,本文认真学习了人类视觉系统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的不同模型与不同特性,提出了不同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提出了基于Prewitt幅度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针对人类视觉系统的多通道效应,将HSV颜色空间引入到图像质量评价中。HSV颜色空间以符合人眼色彩感知的方式来表述颜色,因而更加符合人类视觉系统的多通道效应的特性。视觉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图像的边缘和轮廓在人类视觉系统认知景物的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HSV颜色空间中利用Prewitt幅度提取人类视觉系统更加感兴趣的边缘与轮廓信息,使用区域互信息进行相似性度量,得到了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算法PMRMI.实验证实,该算法比传统的客观评价算法PSNR及新一代的客观评价算法SSIM的主客观一致性更好。提出了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由于人类视觉系统具有多尺度、多方向特性,对不同空间频率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同时由于Contourlet变换能获取图像的纹理和方向信息,因而将Contourlet变换引入到图像质量评中。首先通过Contourlet变换得到不同子带与不同方向的视觉敏感系数,之后对Contourlet变换后人类视觉系统无法察觉的视觉敏感系数使用恰可察觉门限模型截断并使用区域互信息计算对应子带的相似性。最后通过对比敏感函数模型加权,得到了最终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CRSIM,并通过实验证实该算法的主客观一致性更好。提出了分层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视觉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人眼对图像低频信息的敏感程度高于高频信息,受此启发,将图像的梯度信息进行分层。由于Riesz变换的系数能够反映出图像整体上的空间结构信息,因而对不同层的梯度信息进行Riesz变换,得到各层的空间结构信息。之后使用区域互信息计算对应层的空间结构信息的相似性。最后通过分析在不同数据库上面的性能确定不同层的加权系数,得到了分层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MLSIM(包括2LSIM和3LSIM)。对本文提出的这些图像质量评价算法在一个或多个图像质量评价的公共数据库上面进行了测试,通过评价客观评价算法与主观评价的一致性好坏的常见性能指标SROCC、KROCC、CC、RMSE、MAE等证实本文提出的算法与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更好,更能反映出人类视觉系统的特性。最后对多光谱图像压缩后的图像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这些算法的正确性。

宋婉君[2](2013)在《多维观影模式下立体电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影技术的发明就是模拟了人类视觉的全过程。人眼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空间感和立体视觉效果,恰恰是应为一种在医学上被称之为视差的位移过程,在大脑中的有机合成的。我们想要知道两眼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普通人的两眼距离刚好是一个眼睛的长度,平均大概在3.5cm左右。总之,不要忘记:如果两眼之间没有3cm的距离,那么你永远也无法享受3D。立体电影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立体电影拍摄、立体电影的几种技术。电影自诞生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银幕放映、新的观影体验等的探索和尝试,让我们首先回顾百年来电影放映总过的历程。继电影的诞生,有声电影的出现后以立体电影的出现为——第三次电影技术革命的开始。4D影院是从传统的立体影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较于其他传统的电影院,4D影院的电影主题更加突出、影院内部各项构成要素的科技含量高、模拟的飞车、冰川等环境的效果逼真、而且具有画面冲击性强的特点和优势。电影拍摄何时会用到2D转3D技术?一种情况下很简单,由于立体转换每分钟的费用不得超过1.5万美元,如果拍摄的费用比这个少,那么就去拍摄,而一旦拍摄的费用超过了这个数,那么就要通过立体转换技术来实现;而另一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将《泰坦尼克号》实机立体拍摄,则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是片方“资金付不起”、“时间等不及”的,对经典老片进行修补和加工,免去了容颜老去的演员们风采不再、后起小生风韵不足的尴尬。而且导演卡梅隆也说:“我们再也回不去当年了,所以我们采用后期转换技术来实现。”

梁汝鹏[3](2013)在《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理信息服务应用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将自己拥有的地理空间数据和软件功能开放为地理信息服务供人们使用,有效地促进了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功能复用,也使得地理信息服务的数量剧增。当前,用户只能通过关键字搜索并结合空间过滤条件查询OGC的目录服务,发现所需的数据和服务。用户在受益于目录服务带来的资源搜索便捷的同时,经常受到查全率和查准率不高的困扰。面对日益庞大的服务群,如何自动、快速、准确地发现目标服务,成为影响地理信息服务进一步发展与应用的瓶颈。本文引入信息检索技术、语义网技术、语义服务技术,从基于地理概念匹配的语义标注算法、面向SOA框架的OWS服务与WSDL服务描述融合策略、基于DL概念描述的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模型以及融合相似性度量与包含性推理的语义匹配与服务发现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在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地理信息语义服务的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从地理信息语义服务模式转变、地理信息服务集成与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指出利用语义标注技术实现地理信息服务语义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研究了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理论方法基础和关键技术,提出了面向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框架和方法体系,总结了语义模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匹配与发现方法。2.为了实现服务的多本体标注,创建了面向服务语义标注的地理本体三层架构,利用本体工程化的方法,开发了面向语义标注的领域本体与应用本体,建立了轻量级的应用本体开发模式;同时,基于PageRank算法,顾及地理本体概念图结构对现有地理信息服务语义标注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了服务语义标注抽象模型与标注工作流,提高了语义标注的自动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OWS服务与WSDL服务描述相融合的策略,解决了两者语法不一致问题,建立了OGC服务概念模型的WSDL映射方法,由此实现OGC与W3C网络服务标准的集成。3.设计了融合多种本体概念语义的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框架,提出了基于DL概念描述的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模型,验证了模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从服务语义相似性度量的应用需求出发,并总结了前人有关语义相似性计算的研究成果,由此设计了概念层次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框架,并基于该框架,提出面向DL概念描述的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获取概念层次的空间语义相似度排序;最后设计了概念相似性实验测试,且实验结果证明,在人类相似性排序和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获取的排序结果之间高度相关,验证了本文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的可行性。4.提出了基于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模型的包含性推理机制,建立了混合模式的服务语义匹配与发现算法,提高了服务发现的效率。首先,描述了OGC目录中实现的标准服务发现方法,提供了OGC目录框架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了OGC目录中服务发现机制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相似性度量模型与包含性推理的混合模式服务语义匹配算法,以期解决现有服务发现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描述了服务语义发现引擎与OGC开源目录的集成模式,实现了基于WSML的查询目标定义与服务语义匹配算法的语义查询扩展,并给出了语义目录的整体框架设计与实施策略。5.构建了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智能服务原型系统,针对智能交通动态信息共享服务进行了应用实验,验证了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建立了支持服务语义标注、服务注册、语义目录管理、服务匹配与发现的集成实验环境,并探索了其在智能交通动态信息共享服务中的应用;基于Liferay Portal开源门户网站平台,进行了应用实验系统服务门户开发,借助OGC目录服务语义接口,实现了道路交通信息服务集成发布、语义搜索、匹配与发现;并面向交通流量监测应用用例,进行了智能交通流量信息的动态发布与共享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基于语义标注技术的语义模式地理信息智能服务框架的实用价值。

苏庆堂[4](2013)在《基于盲提取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产品尤其是数字彩色图像得以在Internet上大量传播,但是因其自身容易获得、易于大量复制的特点也使得其版权保护越来越困难,盗版和侵权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无论是利用数字彩色图像作为宿主图像还是用之作为水印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图像水印技术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分析已有相关研究工作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入手,以实现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盲提取为目的,分别从水印容量、鲁棒性、不可见性、算法执行效率等不同角度,利用空域、变换域、矩阵分解等技术,对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算法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分析空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的优点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在空域中实现基于DCT变换的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根据DCT变换的原理,分析并利用其DC系数的形成过程,无需进行DCT变换,在空域中就可计算出每一8×8分块的DC系数,同时利用系数量化技术将二值水印重复嵌入4次获得含水印的彩色图像。盲提取水印后,根据“先选择后组合”及“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所提取的二值水印。该算法既具有空域算法效率高的优点,又具有变换域算法鲁棒性强的优点。(2)针对彩色图像水印所含信息量大且难以嵌入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整数小波变换和状态编码的双彩色图像水印算法。该算法既利用整数小波变换不存在舍入误差的特点,也利用了所提出的状态编码技术能以非二进制信息形式来表示水印像素信息的特点。通过改变分组数据状态码的方法来嵌入水印,在提取水印时可以直接利用分组数据的状态码来提取所嵌入水印信息。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保证大容量彩色水印信息的嵌入。(3)针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彩色图像水印的不可见性问题,提出了基于SVD的双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算法。通过分析SVD的特点,提出了新的矩阵优化补偿的方案。嵌入水印时,将4×4像素块进行SVD分解,并修改其U分量第二行第一列元素与第三行第一列元素来嵌入水印;然后,通过改进的优化方法来补偿含水印的像素块,进一步提高水印的不可见性。提取水印时,直接根据含水印图像的U分量中被修改元素的关系来提取所嵌入的水印。实验结果表明,该水印算法不但克服了SVD虚警检测的错误,而且具有较好的水印不可见性。(4)针对彩色图像水印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chur分解的彩色图像算法。首先,研究了矩阵的Schur分解理论及图像矩阵块Schur分解后的特点;然后,通过修改系数之间的关系来嵌入水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具有具有较好的不可见性而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5)针对彩色图像水印算法执行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QR分解的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首先,对图像矩阵经QR分解后的嵌入水印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然后,对每个选定的4×4像素块进行QR分解,通过对矩阵R的第一行第四列元素的量化来嵌入水印信息。提取水印过程中,不需要原始宿主图像和原始水印图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满足了水印性能的不可见性和鲁棒性要求,而且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

韩伟[5](2010)在《新关键词3则》文中认为1超析像(Super Resolution)超析像是指在数字视频图像中,可对丢失的像素信息利用内插的信号处理技术,将输出图像作成超过输入图像像素的图像处理技术而言。在输入信号的图像数据的像素数,比显示器可显示的像素数目少时,应用这种技术。

陈丹[6](2009)在《基于视觉选择性注意机制的车辆检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公路上汽车数目的不断增多,目前的道路建设已经跟不上车辆的发展。这就需要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网络,缓解交通拥挤、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交通事故。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交通状况检测与信息采集成为了智能交通系统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运动车辆的检测和识别则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传统图像处理方法进行目标检测时存在计算量大、实时性差等问题,而视觉选择性注意机制恰恰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为此,本文将视觉选择性注意机制引入到运动车辆检测中,提出了一种在自然道路背景下运动车辆检测与识别的方法,初步实现了运动车辆的检测与识别。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在研究现有视觉注意模型的基础上,利用Itti等人的自底向上的数据驱动的视觉注意模型提取出注意焦点。考虑到噪声等各种干扰的存在,提取出的注意焦点可能是一个孤立点,并未落在感兴趣区域的目标物体上,本文对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依据显着图的全局效应原则对注意焦点进行筛选的目标注意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实现了注意焦点的转移。第二,为了将车辆目标从交通场景中提取出来,本文基于视觉注意机制,提出了一种视觉特征图和运动特征图相结合的车辆检测算法,该算法先将亮度、颜色、方向三个底层视觉特征相结合提取出静态视觉特征显着图,将视觉特征图和运动特征图相结合来检测运动车辆。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第三,利用视觉注意机制检测出车辆后,为了统计交通道路上的车流量情况,通过在每个车道上设置一条虚拟检测带,将通过检测线的实时车辆个数累加求和,计算每个车道的车流量。为了识别车辆的类型,本文在对各种目标识别算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特征相结合的物体识别算法,该算法结合车辆边缘线长度、形状复杂等特征对分割出的运动车辆加以分类识别。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出大型、中型和小型车,准确率比较高。

魏继增[7](2010)在《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需求的迅速增长,片上系统(SoC)在嵌入式系统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进入深亚微米时代,传统的以专用集成电路(ASIC)为核心的SoC设计方法由于其开发周期过长,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用户需求,而以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为核心的SoC设计方法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针对当前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几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传输触发体系结构的完全可配置可扩展T*CORE处理器模板,为后续研究构建了底层硬件基础。进而,本文提出了面向T*CORE的自动化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与方法,通过该流程设计者可快速完成T*CORE处理器体系结构定制、高层次建模、相关软件工具及逻辑网表的自动生成等任务。高效的编译器是充分发挥T*CORE处理器性能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中间语言格式的T*CORE可重定目标编译器架构。对于架构中的寄存器分配任务,本文引入线性扫描算法解决了传统算法中存在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过高,变量对于寄存器压力较大等问题。针对指令调度任务,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操作的关键路径与表调度混合算法,但该算法属于局部最优化算法,限制了调度性能。随后,本文又提出了一种通过遗传算法框架抽象指令调度问题的思想,并使用最小延迟矩阵和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来处理各种数据依赖及资源约束,从而获得更高的指令级并行度。系统级建模对于SoC架构设计空间探测极为重要,但T*CORE处理器架构的高灵活性增加了其系统级建模的复杂度与难度。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面向对象技术与SystemC仿真技术相结合的系统级建模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设计了周期精确位精确的T*CORE处理器系统级模型,从而使得该模型具有灵活性高、易扩展、松耦合、仿真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势。T*CORE处理器的架构特点导致其存在指令长度过宽以及代码规模膨胀迅速的缺陷。针对前者,本文提出了一种空操作NOP复用的方法,利用空操作字段存储长立即数以缩短指令长度。对于后者,本文提出利用算术编码完成T*CORE代码的压缩,并在压缩过程中通过马尔可夫模型获取转移概率,以获得更高的压缩率。最后,本文介绍了面向MP3解码应用而设计了T*CORE A0424v1芯片,并在GSMC 0.13μm CMOS工艺下完成MPW流片。该芯品最高工作主频可达150MHZ,面积为3.25mm2,静态功耗为2.27mw。此外,本文给出了利用该芯片与C*CORE处理器构建的面向音频应用的多核片上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该系统仅在33MHZ主频之下即可完成高质量MP3实时解码,信噪比在85db以上,而动态功耗仅为9.23mw,从而验证了以T*CORE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为基本设计单元的SoC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以及设计灵活性。

李翔[8](2009)在《基于小波分析的测量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经常要面对大量的动态测量信号处理问题,实时高效准确的处理结果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小波分析理论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分时分频精细表达和多尺度多分辨率分析等独特优势,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动态测量信号处理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小波分析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限制和缺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小波基函数;如何选择有用信号小波系数的适当阈值;如何解决经典DWT导致的方向性差以及平移不变性的缺失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是保证小波分析理论在实际工程中得以实用化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小波函数的特性、小波变换的性质以及相关动态测量信号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成效的解决措施,通过数值计算证明了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并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在详细分析各种常见小波的特性,深入研究选择小波基函数的七种测量标准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案,通过设计最大化能量-Shannon熵比和最小化极值信息测量指标,来用于评价最合适小波基函数的选择。在充分发挥原有七种选择标准的优点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冲突。数值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综合标准简单实用,易于理解,符合小波基函数的选择要求。通过详细分析小波变换去噪的机理,针对经典小波去噪技术的过程和特点展开讨论。鉴于小波阈值去噪法在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下可达近似最优,且框架小波可借助相关信息来补偿因噪声干扰而丢失的某些含有重要信息的小波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阈值去噪法的改进SURE- LET框架小波去噪技术,数值实验表明,该技术能自适应寻找全局最优,避免过早收敛,在保证恢复信号全貌的同时实现去噪。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效果。详细研究和分析各种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信号检测技术,发现了这类技术对于弱态信号检测能力很差,且对方向性的较高要求导致二维图像检测结果产生伪边界现象。通过对小波系数相关性去噪法的分析,将小波熵引入到信号检测技术领域,选择复Morlet小波作为小波基函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检测微弱信号边缘特性的复Morlet小波熵检测技术,数值试验和工程应用均表明,对于微弱信号的检测效果明显好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信号检测法。通过详细研究和分析各种基于标准线性小波变换的图像信号融合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下采样极值提升方案的非线性离散小波变换的融合技术。首先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去噪思想,设计了极值提升小波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等效易位定理进行无下采样移不变扩展,最后确定了相应的融合规则。数值试验表明,该技术计算复杂度小、构造简单易实现、具有较好的去噪效果和融合稳定性,对系统测量精度的提高帮助更大。通过对各类图像信号质量评价标准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要求,提出一个基于小波系数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即小波子带的加权归一化均方差,借助每个图像子带中小波系数的加权归一化均方差的总和来评价图像的质量。所选择的每一个图像子带的权重都反映了其在图像上的感知刺激,可自适应地测量图像的整体和局部变形。数值试验表明,该标准与HVS评价效果相一致,是一种较好的全参考客观质量评价标准。

郭曙光[9](2006)在《远程印刷传输中印刷图像压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像压缩编码作为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分支之一,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的印刷行业,已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存储和传输图片。而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查询中发现,针对特殊的基于CMYK四色印刷图像的专门性压缩研究很少,鉴于这种情况,本课题在借鉴现有比较成熟一些压缩技术基础上,对基于CMYK的印刷图像作了初步的压缩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工作首先从完全无损压缩角度出发,基于提升理论做了色彩空间的三种完全可逆整数变换、整数DCT变换、整数DPCM预测和整数小波变换。借鉴了当今比较成熟的压缩算法标准:JPEG和JPEG2000国际压缩标准,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交叉实验方案。主要有基于无损和有损的两类对比实验方案。基于无损的对比实验方案有:四种色空间的对比实验、分块整数DCT和分块小波的整数变换对比实验、在分块DCT和小波对比实验中又引入直流系数的DPCM预测、数据重排对比实验、不同小波基的整数小波变换对比实验、整数DPCM预测引入小波变换中和整数小波变换的对比实验等;基于有损压缩的实验方案有:同大小的解压数据流在不同的色彩空间中性能对比实验、不同抽样方法的对比实验等。并通过各种实验的结果数据中总结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在图像编码部分,考虑远程传输和人眼的视觉生理与心理特性、压缩率控制等原则,选用了优秀的基于小波系数嵌入式编码的集分割树(SPIHT)的小波编码算法,又借鉴了已有的改进思路,完成了本文数据流编码器的改进设计。在编码算法性能评价中,采用重构图像的峰值信噪比(PSNR)、均方误差(MSE)和均值色差(MCE)等多种图像压缩性能客观评价参数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知道,色彩空间的转换、分块小波变换、SPIHT编码方法的改进和新的抽样方法等对彩色印刷图像的压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为下一步工作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肖龙海[10](2006)在《计算机远程综合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据传输从有线到无线,监控对象从简单的数据扩大到复杂多媒体信息流。本文结合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论述了基于多种网络环境的监控系统开发和对不同监控对象的数据管理实现。论文首先介绍了远程监控系统的一般结构和监控中常用的通信方法,论述了多媒体信息实时监控的关键技术,然后结合两个具体的应用论述了电力负载自动抄表系统和无人值守设备工作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两类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两类系统分别基于PSTN和CDMA方式进行通信连接,实现在线信息监控传输。文中给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分析了不同应用场合监控对象的特点,结合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论述了对非实时在线系统和实时在线多媒体监控系统的数据管理设计。系统采用MS-ACCESS数据库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最后简要论述了远程监控系统中前端采集模块的数据管理和通信组网。

二、何谓JPEG2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谓JPEG2000?(论文提纲范文)

(1)图像质量评价主客观一致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图像质量评价的主客观一致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
        1.3.2 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
2 图像质量评价相关知识
    2.1 引言
    2.2 人眼的生理结构
    2.3 人类视觉系统
        2.3.1 对比度灵敏度
        2.3.2 视觉幅度非线性
        2.3.3 视觉的亮度适应性
        2.3.4 带通模型
        2.3.5 多通道效应
        2.3.6 恰可察觉变化门限
        2.3.7 掩盖效应
        2.3.8 马赫带效应
        2.3.9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小结
    2.4 常见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2.4.1 结构相似度
        2.4.2 基于Riesz变换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2.5 图像质量评价常见数据库
        2.5.1 LIVE数据库
        2.5.2 TID2008数据库
        2.5.3 MICT数据库
    2.6 主客观一致性常见性能指标
        2.6.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2.6.2 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
        2.6.3 相关系数
        2.6.4 均方根误差
        2.6.5 平均绝对误差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Prewitt幅度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3.1 引言
    3.2 梯度
        3.2.1 常用梯度算子
        3.2.2 梯度幅度
    3.3 常用颜色空间
        3.3.1 RGB颜色空间
        3.3.2 YUV颜色空间
        3.3.3 HSV颜色空间
    3.4 区域互信息
    3.5 基于Prewitt幅度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PMRMI
    3.6 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4.1 引言
    4.2 Contourlet变换
    4.3 Contourlet变换的原理
        4.3.1 拉普拉斯金字塔分解
        4.3.2 方向滤波器组
    4.4 Contourlet变换的特性
    4.5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CRSIM
    4.6 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4.6.1 整个数据库上的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4.6.2 对不同失真类型图像的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4.6.3 行时间比较
        4.6.4 JND阈值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分层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5.1 引言
    5.2 图像的多层分解
    5.3 分层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MLSIM
    5.4 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5.4.1 参数的确定
        5.4.2 整个数据库上的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5.4.3 对不同失真类型图像的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5.4.4 行时间比较
        5.4.5 严重模糊图像的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5.4.6 不同质量图像的主客观一致性分析
        5.4.7 各参数对主客观一致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多光谱图像压缩后质量的评价
    6.1 引言
    6.2 多光谱压缩常见算法
        6.2.1 JPEG2000
        6.2.2 SPIHT
        6.2.3 SPECK
    6.3 各算法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2)多维观影模式下立体电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立体电影
    一、 立体感形成的原理
    二、 立体电影的两个特殊概念
        (一) 人眼的聚焦和辐辏
        (二) 远、近景转化效应
    三、 立体电影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 立体电影发展前期及作品
        (二) 我国立体电影的发展前期及作品
        (三) 21 世纪后立体电影技术发展及作品
    四、 立体电影拍摄
        (一) 早期的双机拍摄
        (二) 当前的单机拍摄
    五、 立体电影拍摄
        (一) 偏振光技术
        (二) 光分法
        (三) 色分法
        (四) 不闪式
        (五) 保证立体效果
        (六) 适当保持屏幕亮度
    注释
第二章 多维观影模式
    一、 传统电影观影
    二、 三维立体电影掀起视觉革新
    三、 4D 影院
        (一) 4D 电影的发展
        (二) 影院的基本构成
    四、 巨幕电影
        (一) IMAX 系统
        (二) SHOWSCAN 系统
    五、 环幕电影
        (一) 环幕电影的原理及发展
        (二) 环幕电影的技术特点
    六、 球幕电影
        (一) 球幕电影的原理及发展
        (二) 球幕电影的技术特点
    七、 其他类型电影
        (一) 大幕放映
        (二) 水幕电影
        (三) 地幕电影
    注释
第三章 《泰坦尼克号》,人造的立体:2D 转 3D
    一、 3D 立体转换的概念及用途
    二、 立体转换技术公司
    三、 自动立体转换
    四、 立体转换方法
        (一) 给一幅平面画面人为的制作出立体深度的方法
        (二) 给电影人为的制作出立体深度
    注释
第四章 多维时代的背景下,受众所期待的电影艺术
    一、 商业大片毁掉了电影艺术
    二、 “高概念”电影的发展在中国的成绩
    三、 无 3D 不成电影,立体电影时代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提要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空间语义学与地理信息语义服务理论进展
        1.2.2 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模式
        1.2.3 主要研究难点与现状分析
        1.2.4 存在问题分析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总体研究方案
    1.4 论文结构组织
第二章 地理信息服务语义标注相关理论
    本章提要
    2.1 空间语义
        2.1.1 语义交互
        2.1.2 语义冲突
        2.1.3 本体与语义冲突解决
    2.2 地理信息服务与语义标注
        2.2.1 地理信息服务与面向服务架构
        2.2.2 语义网与本体
        2.2.3 地理空间语义网与语义标注
    2.3 空间语义相似性基本问题研究
        2.3.1 空间语义相似性相关理论
        2.3.2 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
        2.3.3 基于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的服务匹配机制
    2.4 地理信息语义服务模式
        2.4.1 语义网服务与语义标注
        2.4.2 地理信息服务语义
        2.4.3 本体与地理信息语义服务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语义标注的本体建模与OWS服务语义标注策略
    本章提要
    3.1 面向语义标注的本体工程
        3.1.1 本体工程概念
        3.1.2 地理领域本体层次化设计
        3.1.3 一种自下而上的应用本体构建方法
    3.2 基于地理概念匹配的半自动语义标注算法
        3.2.1 相关定义
        3.2.2 基于地理概念匹配的语义标注基线算法
        3.2.3 顾及地理本体概念图结构的语义标注算法优化
        3.2.4 半自动语义标注算法评价
    3.3 OWS服务概念模型与语义标注工作流
        3.3.1 地理信息服务语义标注模型
        3.3.2 OWS服务概念模型
        3.3.3 OWS服务语义标注工作流
    3.4 面向SOA框架的OWS服务与WSDL服务描述融合策略
        3.4.1 OWS服务描述的WSDL映射方法
        3.4.2 OWS服务描述的WSDL映射工作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L概念描述的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研究
    本章提要
    4.1 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
        4.1.1 基于特征的相似性度量模型
        4.1.2 基于映射的相似性度量模型
        4.1.3 基于网络的模型
    4.2 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框架
        4.2.1 上下文、搜索概念及目标概念确定
        4.2.2 标准正规化形式转换
        4.2.3 映射矩阵定义
        4.2.4 局部相似性度量方程
        4.2.5 全局相似性度量方程
    4.3 基于描述逻辑的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
        4.3.1 描述逻辑(DL, Description Logic)
        4.3.2 基于DL的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模型与算法
        4.3.3 相关相似性度量算法对比分析
    4.4 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应用与评价
        4.4.1 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程适用性评估
        4.4.2 空间语义相似性度量方法效果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模式的服务发现算法与语义目录集成策略研究
    本章提要
    5.1 OGC 标准CS规范的服务发现策略分析
        5.1.1 OGC目录服务规范与抽象模型
        5.1.2 OGC CSW目录实现
        5.1.3 CSW开源实现分析
    5.2 基于相似性度量模型与包含性推理的语义匹配与服务发现算法
        5.2.1 基于FrozenFacts算法的服务查询包含推理
        5.2.2 融合相似性度量模型与包含性推理的服务语义匹配与发现
    5.3 标准OGC目录与服务语义发现引擎集成模式
        5.3.1 语义查询集成
        5.3.2 语义目录服务功能与处理流程
    5.4 语义目录实施策略
        5.4.1 服务语义目录集成框架设计
        5.4.2 服务语义目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系统及系统功能示例
    本章提要
    6.1 语义支持的智能交通动态信息共享服务应用原型设计
        6.1.1 智能交通信息动态监测服务应用需求分析
        6.1.2 实验系统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
    6.2 实验系统部署环境
        6.2.1 基于开源策略的技术实现与可行性分析
        6.2.2 实验系统运行、开发与部署环境
    6.3 实验原型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3.1 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智能服务门户
        6.3.2 语义支持的智能交通动态信息共享服务应用原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作者简历

(4)基于盲提取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数字水印技术
        1.2.1 数字水印
        1.2.2 数字水印的基本框架
        1.2.3 数字水印的攻击方法
        1.2.4 数字水印的质量评价
    1.3 彩色图像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空域彩色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3.2 频域彩色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3.3 基于色彩量化的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空域中实现基于DCT变换的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空域中修改DC系数的方法
        2.2.1 空域中获得DC系数
        2.2.2 空域中利用DC系数嵌入水印的可行性
        2.2.3 空域中修改DC系数
    2.3 基于DC系数的空域水印算法
        2.3.1 水印生成
        2.3.2 水印嵌入
        2.3.3 水印提取
    2.4 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2.4.1 水印不可见性测试
        2.4.2 水印鲁棒性测试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大容量的双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状态编码与整数小波变换
        3.2.1 状态编码技术
        3.2.2 整数小波变换
    3.3 基于状态编码和整数小波变换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3.3.1 水印嵌入
        3.3.2 水印提取
    3.4 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3.4.1 水印不可见性测试
        3.4.2 水印鲁棒性测试
        3.4.3 与有关彩色水印算法的比较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高不可见性的双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图像块的SVD分解及其补偿优化方法
        4.2.1 图像块的SVD分解
        4.2.2 所提出的SVD补偿优化方法
    4.3 基于SVD分解及其补偿优化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4.3.1 水印嵌入
        4.3.2 水印提取
    4.4 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4.4.1 水印不可见性测试
        4.4.2 水印鲁棒性测试
        4.4.3 虚警检测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强鲁棒性的双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图像块的Schur分解
    5.3 基于Schur分解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5.3.1 水印嵌入
        5.3.2 水印提取
    5.4 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5.4.1 水印不可见性测试
        5.4.2 水印鲁棒性测试
        5.4.3 与空域算法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效率的双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图像块的QR分解
    6.3 基于QR分解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6.3.1 水印嵌入
        6.3.2 水印提取
    6.4 仿真结果与比较分析
        6.4.1 量化步长的选取
        6.4.2 不同算法之间的水印不可见性比较
        6.4.3 与基于矩阵分解算法之间的比较
        6.4.4 与空域算法之间的比较
        6.4.5 不同算法之间的执行效率比较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5)新关键词3则(论文提纲范文)

1 超析像 (Super Resolution)
2 透明电路 (Transparent Circuit)
    2.1 透明氧化物半导体
    2.2 透明晶体管
3 4∶4∶4与4∶2∶0
    3.1 何谓4∶4∶4, 4∶2∶0
    3.2 彩色的变换
    3.3 二次取样 (Subsampling)
    3.4 4∶2∶2和4∶2∶0的抽样位置
    3.5 今后的发展方向

(6)基于视觉选择性注意机制的车辆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视觉注意机制的研究现状
        1.3.1 视觉注意机制认知模型的研究
        1.3.2 视觉注意机制计算模型的研究
        1.3.3 视觉注意机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4 车辆检测与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人类视觉与注意机制
    2.1 引言
    2.2 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结构
        2.2.1 视觉信息的产生
        2.2.2 视觉信息的传递
        2.2.3 视觉信息的处理
        2.2.4 视知觉信息的处理
    2.3 视觉注意机制
    2.4 视觉注意模型
    2.5 小结
3 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车辆注意焦点提取
    3.1 引言
    3.2 视觉尺度空间
        3.2.1 传统的多尺度表示
        3.2.2 尺度空间思想
    3.3 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觉注意模型
        3.3.1 早期视觉特征提取
        3.3.2 低层特征显着图
        3.3.3 特征图整合方法
        3.3.4 视觉注意显着图
        3.3.5 注意焦点提取筛选及转移
        3.3.6 实验结果
    3.4 小结
4 基于视觉注意的视频交通流信息检测
    4.1 引言
    4.2 视觉显着图和运动特征图相结合的车辆提取算法
        4.2.1 运动特征提取
        4.2.2 二值化阈值判断
        4.2.3 形态学处理
        4.2.4 实验结果分析
    4.3 车流量统计
        4.3.1 基于检测带的车辆计数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3.3 基于检测带方法存在的问题
    4.4 车型识别分类
        4.4.1 常用的几种识别方法
        4.4.2 一种基于多特征组合的物体识别算法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研究基础
    2.1 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
        2.1.1 可配置性
        2.1.2 可扩展性
    2.2 基于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的SoC 设计方法
    2.3 指令集并行与传输触发体系结构
        2.3.1 指令级并行
        2.3.2 传输触发体系结构
    2.4 与机器相关编译器优化
        2.4.1 基本块和控制流分析
        2.4.2 指令调度与数据依赖分析
        2.4.3 数据流分析
        2.4.4 寄存器分配与指派
    2.5 电子系统级设计
第三章 可配置可扩展T*CORE 处理器及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3.1 T*CORE 处理器架构与逻辑设计
        3.1.1 T*CORE 处理器总体架构
        3.1.2 T*CORE 核心计算组件
        3.1.3 T*CORE 处理器流水线策略
        3.1.4 T*CORE 处理器指令格式
        3.1.5 T*CORE 处理器指令控制单元IFETCH
        3.1.6 T*CORE 处理器功能单元FU
        3.1.7 T*CORE 处理器SoCket 及控制寄存器CTRL_REG
        3.1.8 T*CORE 处理器硬循环机制
    3.2 基于T*CORE 处理器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T*CORE 处理器可重定目标编译器的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T*CORE 处理器的可重定目标编译器框架
    4.3 基于线性扫描的全局寄存器分配
        4.3.1 基于线性扫描的全局寄存器分配算法关键概念描述
        4.3.2 基于线性扫描的全局寄存器分配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操作的表调度与关键路径混合指令调度算法
        4.4.1 基于操作的表调度与关键路径混合指令调度策略
        4.4.2 数据计算类操作的调度策略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遗传算法在T*CORE 处理器编译器中的应用
        4.5.1 面向T*CORE 处理器指令调度的数学描述
        4.5.2 面向T*CORE 处理器指令调度的遗传算法框架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CORE 处理器电子系统级建模的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T*CORE 处理器电子系统级模型框架
    5.3 处理器状态模型
    5.4 仿真核模型
    5.5 指令集自定义及架构解析模型
    5.6 T*CORE 处理器电子系统级模型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T*CORE 处理器指令压缩的研究
    6.1 问题提出
    6.2 T*CORE 处理器空操作复用设计
    6.3 基于熵编码和马尔可夫模型的T*CORE 处理器指令压缩
        6.3.1 基于查找表算术编码
        6.3.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概率模型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T*CORE 处理器音频处理SoC 设计
    7.1 MP3 解码流程及软件优化
        7.1.1 MP3 解码流程
        7.1.2 MP3 解码软件功能优化
    7.2 面向音频处理的SoC 架构及软硬件功能划分
    7.3 音频处理SoC 中T*CORE 处理器的设计
        7.3.1 音频处理SoC 中T*CORE A0424v1 处理器架构
        7.3.2 T*CORE A0424v1 处理器特殊功能单元
        7.3.3 T*CORE A0424v1 处理器指令格式
    7.4 T*CORE A0424v1 处理器物理实现及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小波分析的测量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
        1.2.1 Fourier分析
        1.2.2 加窗Fourier分析
        1.2.3 小波分析
    1.3 小波分析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1.3.1 动态测量的概念
        1.3.2 正交小波变换的研究及应用
        1.3.3 非正交小波变换的研究及应用
        1.3.4 小波变换的新发展
        1.3.5 小波变换现状分析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4.1 小波基函数的选取
        1.4.2 基于小波分析的信号去噪技术
        1.4.3 基于小波分析的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1.4.4 基于小波分析的信号融合技术
        1.4.5 小波域中的图像评价标准
第2章 小波基函数选取的研究
    2.1 引言
    2.2 常用小波基函数的分析
        2.2.1 小波基函数的特点
        2.2.2 小波基函数的分类
    2.3 常见小波基函数选择标准
        2.3.1 能量和Shannon熵测量
        2.3.2 相似性测量指标
    2.4 小波基函数选择优化指标的确定
        2.4.1 能量-Shannon熵比
        2.4.2 极值信息测量指标
    2.5 数值计算
        2.5.1 实数小波的评价
        2.5.2 复数小波的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框架小波去噪技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小波变换去噪的理论依据
        3.2.1 信号去噪问题的描述
        3.2.2 函数的正则性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之间的关系
        3.2.3 信号与噪声在小波变换各尺度上的传播特性
        3.2.4 常见噪声在小波分解下的统计特性
    3.3 三种典型小波去噪方法比较
        3.3.1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去噪法
        3.3.2 小波系数相关性去噪法
        3.3.3 小波阈值去噪法
    3.4 框架小波去噪技术的研究
        3.4.1 框架小波理论简介
        3.4.2 框架小波滤波器的构造
        3.4.3 框架小波去噪阈值的确定
        3.4.4 数值计算
    3.5 工程应用
        3.5.1 原油在线测量中的应用
        3.5.2 CCD在线测量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波熵检测技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信号检测技术
        4.2.1 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法
        4.2.2 阶梯型边缘检测法
        4.2.3 自适应阈值边缘检测法
        4.2.4 信号检测技术的比较分析
    4.3 基于小波熵的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4.3.1 小波相关检测算子
        4.3.2 小波系数熵与小波相关熵
        4.3.3 基于小波熵的微弱信号检测原理
        4.3.4 小波基函数的选择
        4.3.5 数值计算
    4.4 工程应用
        4.4.1 自适应预调节PID控温中的应用
        4.4.2 激光光斑中心定位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小波融合技术的研究
    5.1 引言
        5.1.1 信号融合的概述
        5.1.2 像素级信号融合技术的发展
    5.2 基于小波分析的图像融合技术
        5.2.1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技术
        5.2.2 基于无下采样离散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技术
        5.2.3 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技术
        5.2.4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5.3 基于提升小波的信息融合技术
        5.3.1 提升方案的实现
        5.3.2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启发
        5.3.3 构造移不变性
        5.3.4 融合规则的确定
        5.3.5 数值计算
    5.4 工程应用
        5.4.1 大空间高精度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5.4.2 飞行器外部姿态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波域图像评价的研究
    6.1 引言
        6.1.1 图像质量的含义
        6.1.2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IQM)的必要性
        6.1.3 图像质量评价的现状
    6.2 人眼视觉特性简介
        6.2.1 对比敏感度
        6.2.2 频率敏感度
        6.2.3 色彩感知
        6.2.4 多渠道处理
    6.3 小波域中的图像质量评价
        6.3.1 二维小波变换在图像中的应用
        6.3.2 基于HVS的质量评价方法
        6.3.3 数值计算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远程印刷传输中印刷图像压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图像压缩技术与压缩标准简介
        1.1.1 图像压缩技术
        1.1.2 JPEG 压缩标准
        1.1.3 JPEG2000 压缩标准
    1.2 彩色印刷图像压缩概述
        1.2.1 压缩的目的与意义
        1.2.2 现有的印刷图像压缩方法及缺陷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提升理论及在色彩空间整数转换中的应用研究
    2.1 提升理论
        2.1.1 提升矩阵
        2.1.2 基本矩阵的提升公式
    2.2 色彩空间基础知识
        2.2.1 色彩空间及其转换
        2.2.2 色彩空间转换的目的
    2.3 课题中采用的色彩空间转换及其整数转换方法
        2.3.1 所采用的色彩空间转换流程
        2.3.2 色彩空间的整数转换方法
3 基于小波变换的彩色印刷图像压缩方法研究
    3.1 压缩方法设计思想及流程
        3.1.1 压缩方法设计思想
        3.1.2 压缩方法流程
    3.2 整数小波变换
        3.2.1 小波变换关键技术分析
        3.2.2 小波提升算法
        3.2.3 整数到整数的小波变换
    3.3 整数DPCM 预测
        3.3.1 DPCM 的基本原理
        3.3.2 整数DPCM 的实现
    3.4 基于SPIHT 小波变换的编码
        3.4.1 SPIHT 编码的基本思想
        3.4.2 集分割排序算法
        3.4.3 空间方向树
        3.4.4 SPIHT 编码的算法流程及改进
4 基于DCT 变换的彩色印刷图像压缩方法研究
    4.1 压缩方法设计思想及流程
        4.1.1 压缩方法设计思想
        4.1.2 压缩方法流程
    4.2 整数 DCT 变换原理及实现
        4.2.1 FFT 的整数变换
        4.2.2 DCT 的整数变换
    4.3 量化、抽样和数据重排
        4.3.1 量化
        4.3.2 抽样
        4.3.3 数据重排
5 系统实现和实验分析
    5.1 系统实现
        5.1.1 开发平台
        5.1.2 系统实现功能简介
    5.2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5.3 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用图像介绍
        5.3.2 色彩空间转换压缩效果分析
        5.3.3 基于小波变换的实验压缩效果分析
        5.3.4 基于 DCT 变换的实验压缩效果分析
        5.3.5 渐进有损压缩到无损和类 JPEG 的有损压缩效果分析
6 总结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计算机远程综合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技术研究现状
    1.2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的构成
    2.1 远程监控系统的一般结构
    2.2 远程监控中的通信技术
    2.3 多媒体信息的实时监控
        2.3.1 多媒体监控基础
        2.3.2 视频编解码技术
        2.3.3 数字视频网络传输技术
第三章 基于PSTN的自动抄表监控软件开发
    3.1 自动抄表系统概述
    3.2 系统总体方案
    3.3 基于PSTN的监控软件的需求分析
    3.4 系统的数据管理
        3.4.1 数据库设计
        3.4.2 数据存取
        3.4.3 数据存储策略
    3.5 基于PSTN的通信模块设计
        3.5.1 Modem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3.5.2 串行通信的实现
        3.5.3 通信协议
    3.6 功能模块设计
        3.6.1 用户权限管理
        3.6.2 人机界面设计
    结语
第四章 多媒体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4.1 系统介绍及需求分析
        4.1.1 系统介绍
        4.1.2 需求分析
    4.2 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4.2.1 实时数据的显示
        4.2.2 多媒体数据管理的一般方法
        4.2.3 历史数据的存储管理
    4.3 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传输
        4.3.1 数据的压缩
        4.3.2 多媒体数据的传输
        4.3.3 通信协议
    4.4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第五章 远程监控中的前端数据管理
    5.1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与数据管理
        5.1.1 直接采集与数据管理
        5.1.2 分级采集与数据管理
    5.2 数据采集系统的通信组网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何谓JPEG2000?(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质量评价主客观一致性的研究[D]. 张虎. 武汉大学, 2014(06)
  • [2]多维观影模式下立体电影的研究[D]. 宋婉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2)
  • [3]基于语义标注的地理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梁汝鹏.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 [4]基于盲提取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算法研究[D]. 苏庆堂.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
  • [5]新关键词3则[J]. 韩伟. 有线电视技术, 2010(01)
  • [6]基于视觉选择性注意机制的车辆检测[D]. 陈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7]可配置可扩展处理器关键问题研究[D]. 魏继增. 天津大学, 2010(10)
  • [8]基于小波分析的测量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李翔.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 [9]远程印刷传输中印刷图像压缩方法研究[D]. 郭曙光.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10]计算机远程综合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肖龙海. 东南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什么是JPEG20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