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48例临床分析

重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48例临床分析

一、重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4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黎雨[1](2020)在《5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但由于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典型症状少,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影响患儿预后。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总结儿童VE的病原及临床特点,为儿童VE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本次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因VE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临床诊断根据其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结果为主。2.入院后收集患儿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完善CSF相关检测(含常规生化,细菌、真菌、结核培养及自免脑炎的特殊抗体等检测),同时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别检测CSF中的人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EB病毒(Epstein-Barr,EB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2,HSV-2)、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7,HHV-7)、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8,HHV-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eicella-zoster virus,VZV)、双埃可病毒(Pe Vs)、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12种病毒病原。3.记录CSF送检结果,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人口学资料52例VE患儿中有男28例,女24例,男女比为1.17:1,年龄在0.253.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1±3.52)。夏秋季节为主要患病季节。2.脑脊液病原检测结果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2份CSF进行病原检测,总检出率为42.3%(22/52),其中EV阳性率最高,为28.8%(15/52),余阳性样本检测率分别为:HSV-1为3.8%(2/52)、HSV-2为1.9%(1/52)、HHV-6为1.9%(1/52)、EBV为3.8%(2/52)、CMV为1.9%(1/52)。将检出EV的患者归为肠道病毒组,检出HSV-1、HSV-2、HHV-6、EBV和CMV的患者归为疱疹病毒组,CFS未检测到病毒的患者归为未检出病原组。3.临床资料分析3.1 52例患儿及不同病原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研究中52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48例,92.3%)及神经系统症状(呕吐、头痛、头晕、惊厥、意识障碍),还有咳嗽、腹泻、腹痛等其它系统表现。12例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中脑膜刺激征阳性(11例,21.2%)、肌张力增高(2例,3.8%)。肠道病毒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前驱症状较多,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较少;疱疹病毒组早期就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52例中有重症VE 11例(21.2%),疱疹病毒组5例,占其71.4%(5/7);肠道病毒组3例,占其20.0%(3/15);未检出病原组3例,占其10.0%(3/30)。疱疹病毒组病重比例高于肠道病毒组及未检出病原组(P<0.05)。3.2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示:52例患儿白细胞总数波动在1.15×109/L23.30×109/L之间,其中3例(5.8%)降低,28例(53.8%)升高;肠道病毒组白细胞总数波动3.19×109/L18.80×109/L,其中1例(1.9%)降低,6例(11.5%)升高;疱疹病毒组白细胞均异常,范围波动在1.55×109/L16.40×109/L,其中2例(3.8%)降低,5例升高(9.6%);其中3例(HSV-1、HHV-6及EV)小于4.00×109/L,病情均较重。3例(未检出病原组)大于20.00×109/L,2例有脑膜刺激症,且CRP、PCT均处于高值,CSF均未有病原检测阳性回报(不排除存在病原感染可能)。52例患儿CRP值波动在0.16mg/L121.00mg/L之间,其中23例(44.2%)升高。PCT值波动0.01μg/L9.20μg/L之间,中位数为0.29μg/L,5例(9.6%)正常(<0.05μg/L),36例(69.2%)在0.05μg/L0.50μg/L之间,9例(17.3%)在0.50μg/L2.00μg/L之间,2例(3.8%)>2.00μg/L。肠道病毒组8例(53.3%)CRP高于正常值,最高为121.00mg/L,此例患儿PCT也高于1.00μg/L,未查出有细菌感染,为重症VE。疱疹病毒组4例(57.1%)CRP高于正常值,其中最高为56.00mg/L(HSV-1),为重症VE。2例PCT极高(HSV-1、HHV-6),但CRP正常,均未查出有细菌感染,在早期均出现持续高热不退伴意识障碍,同时出现脓毒性休克症状。3.3 CSF检查结果提示:52例CSF离心涂片检查均未发现致病菌,细菌培养及自免脑炎的特殊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有7份为淡红色(其中5份考虑损伤)、2份为淡黄色,43份为无色透明,2份血性外观均为未检出病原组,3例HSV的CSF外观均清亮。52例CSF白细胞异常有15例,中位数为30×106(10×106500×106),最高为500×106(HHV-6),均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肠道病毒组患儿的CSF白细胞均正常。52例CSF蛋白定量波动在0.04 g/L1.80g/L,7例(13.5%)升高,其中CMV脑炎的CSF蛋白高达1.80g/L,CSF糖大多正常,仅2例下降(<2.8mmol/L,均为未检出病原组);52例脑脊液ADA及LDH均正常,氯化物均无降低。CSF压力测定异常者41例异常(78.8%),中位数为210mm H2O(100400mm H2O),最高的是400mm H2O。3.4 EEG及影像学结果示:有45例患儿完善了脑电图(EEG)检查,其中异常者为42例(93.3%),EEG表现各异,主要以δ慢波为主,有少数可见尖波、尖-棘波、纺锤波等改变。肠道病毒组EEG检查结果:14例异常,1例正常;疱疹病毒组6例完成EEG检查,均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31例,异常者11例(35.5%),其中肠道病毒组4例发现异常部位分别为大脑半球、右侧侧脑室后角、齿状核区、额颞区;疱疹病毒组2例发现异常部位分别为丘脑(HSV-1)小脑脑沟(HHV-6);未检出病原组5例发现异常部位分别为右侧脑桥、额顶叶、额颞区及小脑脑沟(2例)。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22例,异常3例(13.6%),病灶分别为基底节(HSV-1)、颞叶(未检出病原组)、脑水肿(未检出病原组)。核磁检查异常发现率显着高于CT(P<0.05)。4.诊治经过及转归52例VE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分别予以吸氧、镇静、退热、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给与抗病毒、免疫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气管插管(4例),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则给予抗细菌感染治疗。52例VE患儿,30例痊愈,17例好转,3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HHV-6、HSV-1、未检出病原组),其中2例意识障碍患儿(HHV-6、HSV-1),分别于入院第5天和第18天意识逐渐恢复,但遗留相关的神经系统后遗症。52例VE患儿热程为315天,平均热程为7.70±2.81天,住院天数为378天,平均住院天数约为10.80±9.02天;肠道病毒组平均热程为7.00±2.45天,平均住院天数为9.40±5.75天;疱疹病毒组平均热程为10.29±3.64天,平均住院天数为25.86±21.26天。疱疹病毒组热程显着高于肠道病毒组(P<0.05)。结论:1.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脑脊液病毒病原快速可行有利于脑炎病原学的发现;2.肠道病毒为本组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感染病原;疱疹病毒感染临床症状较肠道病毒重;3.儿童病毒性脑炎检查中脑电图有较强的提示性,病初头部MRI检查优于CT。

刘苗苗[2](2017)在《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和IL-17在病毒性脑炎中的表达》文中认为背景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VE)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同时可侵及脑膜。发病率约为3.77.5/10万人口[1]。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亦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局灶性损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部分病毒性脑炎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预后差,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OX40(CD134)为I型跨膜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超家族成员,其表达谱比较局限,存在于活化的CD+4T和CD+8T细胞表面,且以CD4+T细胞为主,主要存在于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和外周的炎性位点,较少出现于非炎性相关组织及外周血中,有较强的区域特异性。OX40L对T细胞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刺激B细胞产生高效价抗体和类别转化。可溶性OX40L(sOX40L)分子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2]。白细胞介素IL-17属于一种新型的炎性细胞因子,能够诱导产生其它细胞因子及相关的趋化因子,并诱导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及活化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及炎症反应。由Thl7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L)-17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它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也可分泌,同时IL-17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目前,国内外分别对OX40/OX40L和IL-17在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支气管哮喘、脑缺血、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及癫痫、脑肿瘤等疾病中的表达及作用作了相关探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OX40/OX40L和IL-17,特别是OX40/OX40L的研究报道罕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外周血中可溶性OX40L(sOX40L)分子和IL-17在病毒性脑炎中的表达,探讨它们是否参与了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发展,从而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病毒性脑炎组患儿于入院后1-2天得到确诊后并通过腰穿抽取脑脊液及留取新鲜静脉血各2ml备用,对照组患儿同样通过腰穿抽取脑脊液或经手术引流的新鲜脑脊液及留取新鲜静脉血各2ml,所有留取标本立即于低温(4℃)条件下以45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然后取其上清液备用,按试剂说明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OX40L以及脑脊液中IL-17水平,ELISA试剂盒均购自于伊莱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患儿血清中sOX40L和脑脊液IL-17水平: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血清中sOX40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IL-17有关,与血清中sOX40L无关。

归青巧[3](2012)在《18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和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该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转归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18例患者中痊愈出院14例,好转4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及早确诊,并实施对症治疗,可收到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谢艺红[4](2009)在《脑炎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监测与病因判别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脑炎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监测方法,系统监测广西乙脑高发区(贵港市)脑炎症候群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发生规律;摸清脑炎症候群的主要病原谱构成;分析脑炎症候群的临床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特征;提高脑炎症候群的临床鉴别分析与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脑炎的病原学诊断水平;建立脑炎病因临床诊断判别模型;为广西脑炎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理论和依据。方法选择监测点,确定监测方法、研究对象、监测病例定义标准、统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方法。在广西贵港市12家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医院开展脑炎症候群监测,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例采集血清、脑脊液标本,应用ELISA法进行乙脑等10种常见病毒的IgM抗体检测,同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收集监测病例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应用Fisher和Bayes判别分析法分别对不同性质脑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结构分析,筛检诊断指标,建立脑炎病因临床诊断判别模型。结果贵港市监测期内(18个月)脑炎症候群监测系统评估的本地疑似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病例867例,死亡42例,疑似急性脑炎或脑膜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52/10万,病死率为4.86%;评估病例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75.68%,散居儿童多见,占53.65%,报告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时间集中在夏秋季,5~8月份多见;地区分布以农村病例为主,占93.04%,桂平市病例数最多,占41.52%,平南县占35.99%,贵港市区占22.49%;评估病例以病毒性感染为主,病毒检测阳性率为52.09%,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和乙脑病毒是其主要病原,三种病原占阳性病例数的82.17%;各种病毒性脑炎病例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均在50%以下,乙脑漏诊率高,78.49%乙脑病例的发现依赖于实验室检测。Fisher和Bayes病因临床诊断判别模型交叉验证考核的符合率分别为77.5%和67.7%%。结论贵港市脑炎症候群监测系统评估的疑似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病例以病毒性感染为主;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是贵港市较乙脑病毒更为常见的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与乙脑同期流行;乙脑具有较高的漏诊率;在乙脑流行季节需要加强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和乙脑病毒检测,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加强乙脑疫苗、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是预防和控制脑炎流行的可靠手段;Fisher和Bayes病因临床诊断判别模型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病原类型脑炎的临床辅助诊断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张敏[5](2009)在《病毒性脑炎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病毒性脑炎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占重要地位,由于致病的病毒种类繁多,目前西医对大多数病毒性脑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病毒性脑炎中医诊疗标准,大多学者按自己的经验来辨证分型,因此,临床上病毒性脑炎的证型纷繁杂乱,缺乏统一的标准。本研究的目的:(1)在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性观察病毒性脑炎的病例,深入研究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探讨优化中医辨证分型方案。(2)回顾性观察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2.方法2.1证型研究: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病毒性脑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中医辨证依据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温病学》、《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诊断学》,总结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通过主次症状判断法,归纳出病毒性脑炎的常见证型。2.2临床疗效观察:选取中医辨证属湿(痰)热范畴,且同时按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治疗的病例,共82例,从主要症状体征、相关辅助检查项目的变化,评价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的临床疗效。3.结果3.1证型研究:通过对120例病毒性脑炎中医证候学特征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并对辨证分型价值较大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岭南病毒性脑炎多属湿热病证的范畴,以留连气分阶段者最多见,基本证侯发生率较高的是痰湿证、火热证和风证,发生率较低的是阴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证型中以实证为多见,占92.6%,其中痰湿、热、风占实证中92.0%;虚证较少,占7.4%,以阴虚、气虚为主。所有病例中未见单一证型,表现为两或三种单一证型的相兼形式,其中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痰热内蕴、肝风内动证,湿热夹瘀证为三种单一证型的合并证,风痰闭阻证,湿热中阻证,卫气同病,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热伤阴血证为两种单一证型的合并证。3.2疗效观察:临床研究表明,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其有效率在80.0%以上,患者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部分患者出院时遗留部分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2例重症患者死亡。治疗后患者脑脊液指标、脑电图明显改善或转为正常。4.结论4.1岭南病毒性脑炎基本上可归属为温病的湿热病证范畴,卫气营血辨证中留连气分阶段者最多,中医证型可初步辨证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风痰闭阻证,湿热中阻证,痰热内蕴证、肝风内动证,卫气同病,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湿热夹瘀证,热伤阴血证9型,其中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以前5种证型为主,后三种证型较少见,且主要见于病毒性脑炎后期。4.2所观察的12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辨证属湿(痰)热范畴的占一半以上,按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治疗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地处岭南炎热潮湿的环境气候中,人群体质以“阳热质”、“湿热质”居多,内外相引,易病湿热,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疗效更为显见。

吴克梅[6](2002)在《鄂西山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头颅CT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对鄂西山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 (EEG)、头颅CT与临床进行分析 ,以提高诊断率。方法 :6 0例临床确诊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同时采用EEG及头颅CT检查。结果 :首次EEG异常 5 1例(85 .0 % ) ,正常 9例 (15 .0 % ) ;首次头颅CT异常 15例 (2 5 .0 % ) ,正常 4 5例 (75 .0 % )。经治疗 3~ 4周后EEG异常的患者中 33例再次复查 ,均有明显改善 ;CT异常的患者中 2例重症脑炎再次复查 ,无明显改善。结论 :头颅CT对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率不高 ,而EEG则与病情有较好的平行关系 ,建议在诊断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及判断其疗效时应首选EEG检查

薛红,刘茂才[7](200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概况》文中研究表明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脑实质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流行情况分为散发性及流行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柯萨奇病毒性脑炎及腺病毒脑炎等几种类型。其中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为常见。根据本病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温病”、“癫狂”、“痫证”、“痉证”、“痿证”等范畴。 目前西医对大多数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缺乏特效治疗,迄今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除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曹传祥,赫秀兰[8](1981)在《小儿偏瘫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文中认为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可分为普通型和特殊型。后者又可分为精神型、癫痫型、头痛型、多动型、脑瘤型、小脑型、偏瘫型。其中偏瘫型的发生率为2.8~49.1%现将我们收治的107例以偏瘫为首发症状的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诊断依据本组病人未作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查。根据病人起病急,在短暂的前驱期之后突然出现偏瘫;脑脊液正常或仅有轻度炎性改变;脑电图检查在弥漫性异常的基础上呈现明显的

贵立鳌,张洪生[9](1980)在《散发性病毒性脑炎3,20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国内自1973年后,各地纷纷报道一种以意识障碍为基础的、精神异常表现为主的、相当部分病例发热不明显的病毒性脑炎。1978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学术会议上,将其定名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此病多发于农村,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进一步认识、掌握此病的发病规律、特点、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新课题。现将我们查阅的国内以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非特异性脑炎……命名的有关文献(1973~1978年)中有较完整记录的3,208例,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徐文桢,袁光固,(广了)显康[10](1980)在《散发性脑炎(附155例临床及13例病理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告散发性脑炎155例,其中13例进行尸解,发现有两类病理改变,一种符合病毒性脑炎;另一种符合急性脱髓鞘性脑炎。两种病例在临床上不易鉴别。因此,对本病的诊断有待从病原学,免疫学及电镜检查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重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4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5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CSF病原检出情况
    3.3 儿童VE临床症状和体征
    3.4 52例儿童VE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52例儿童VE脑脊液检测结果
    3.6 患儿EEG、头部CT和 MRI检查结果
    3.7 其他病原检查及免疫功能检查结果
    3.8 治疗情况及预后
第4章 讨论
    4.1 52例儿童VE的病毒病原
    4.2 52例儿童VE一般临床资料
    4.3 52例儿童VE临床特点分析
    4.4 52例儿童VE实验室检查
    4.5 52例儿童VE脑脊液检查
    4.6 52例儿童VE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4.7 52例儿童VE治疗及预后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2)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和IL-17在病毒性脑炎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18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脑电图检查
    1.5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
    3.2 临床表现
    3.3 诊断方法
    3.4 治疗手段

(4)脑炎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监测与病因判别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摘要
    ABSTRACT
二、前言和项目背景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监测系统的构建与管理
    3. 项目研究时间
    4. 项目质量控制
    5. 项目数据管理
    6. 统计分析方法
    7. 病因判别模型构建的原理和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1. 监测病例的基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2. 监测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3. 病毒性脑炎病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4. 监测病例的临床特征与诊断可靠性评价
    5. 项目质量控制
    6. 判别模型的模拟
五、讨论
    1. 监测是系统发现目标病例的重要手段
    2. 病毒性感染是急性脑炎或脑膜炎主要病原
    3. 病毒性脑炎主要波及儿童,好发于夏秋季
    4. 急性脑炎针对性疫苗接种率亟待提高
    5.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率存在较大差距
    6. 多种病毒性脑炎与乙脑同期流行
    7. 判别模型的评价与实际应用价值
六、主要研究发现与现实意义
    1. 项目主要研究发现和意义
    2. 研究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局限性
    3. 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设想
七、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附件二、流脑和乙脑等疾病监测个案调查表
    附件三、附表1~附表4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病毒性脑炎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2.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2.2 病理改变特点
        2.3 临床表现
        2.4 多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2.5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资料
        2.3 结果分析
    3 讨论
    4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证型的季节分布特征
        2.3 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
        2.4 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 讨论
        3.1 气候、环境、体质因素
        3.2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的理论基础
        3.3 方药分析及组方原则
        3.4 现代药理研究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存在问题
        4.2 解决方法
第四部分 附验案两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计数资料分级标准
附录2 病毒性脑炎病例观察表
附录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鄂西山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头颅CT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中西医结合治疗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专病专方
4 中成药治疗研究

四、重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4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5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及临床特点分析[D]. 黎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和IL-17在病毒性脑炎中的表达[D]. 刘苗苗. 郑州大学, 2017(02)
  • [3]18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J]. 归青巧. 中外医疗, 2012(29)
  • [4]脑炎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监测与病因判别模型的研究[D]. 谢艺红.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5]病毒性脑炎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法的疗效评价[D]. 张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6]鄂西山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头颅CT与临床分析[J]. 吴克梅. 中国康复, 2002(02)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概况[J]. 薛红,刘茂才. 中医文献杂志, 2001(01)
  • [8]小儿偏瘫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J]. 曹传祥,赫秀兰. 河南医药, 1981(05)
  • [9]散发性病毒性脑炎3,208例临床分析[J]. 贵立鳌,张洪生. 中级医刊, 1980(10)
  • [10]散发性脑炎(附155例临床及13例病理资料分析)[J]. 徐文桢,袁光固,(广了)显康. 四川医学院学报, 1980(03)

标签:;  ;  ;  ;  ;  

重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48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