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本质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本质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实质(论文文献综述)

柏航[1](2021)在《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文中研究说明麦克斯韦在1859年的报告中首次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气体动理论的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理学的定律都是统计的”这一伟大思想。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在物理学上促成了统计物理的诞生,在哲学上让机械自然观发生了动摇,促使一些科学家重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法则。事实上,统计力学的诞生不仅由于杰出人才,也与当时科学的背景紧密相关。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起源关系甚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是统计力学诞生的重要知识基础。研究热力学发展和统计思想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计力学的诞生。本文基于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位关键人物的论文、着作等原始文献、一些围绕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以及其他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着作,对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简要描述,分析了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变化,澄清了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探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程。作为统计力学的主要数学背景,概率论和统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基于概率论的发展,统计物理学拥有了数学工具。第二,分析人类对热本质概念的理解的变化,尤其是热质说是如何变为热运动说的,又是如何与能量概念相结合的。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历程。通过研究发现,学界长期以来未将伦福德的热理论中“相对的”特点表现出来,因而对其理论的意义产生了误解。第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建立,分析力、活力、功、能量、能率、功率等概念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以及热力学定律的提出与热力学建制的紧密联系。可以认为,技术实践中的工人为热力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针对能量的讨论,是“同时发现”的典型例证,亦是抛弃旧的热本质概念的必要因素。第四,就气体动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回溯麦克斯韦伟大的历史成就,思考科学共同体对一个新观点的接纳需要哪些条件。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精英科学家的观念转变而变化。第五,回顾整篇文章,对一些埋藏在其中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另外,就自己关于科技史研究的方法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从中可以发现,相比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可有可无的。

陈思羽[2](2021)在《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教育现代化,更新教育理念。学习进阶能够架起一座连接学生学习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桥梁,保证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热力学是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查阅文献发现,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应用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开发模式,构建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理论模型,描述不同阶段学生的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与思维路径。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习进阶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化学热力学学科知识本体、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角度(课程标准、教科书)、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结构图。依据ChemQuery评价系统对学生概念理解的层次划分(观念、识别、形式化、建构、生成)编制测量工具,经过两轮试测利用各指标参数对测量工具进行修正。利用开发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对于化学热力学的概念理解能力逐渐提升,高二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2,高三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3;不同年级学生对于不同子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高三年级学生对“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理解水平较高,高二年级学生对“吸、放热反应”、“盖斯定律”理解水平更好;通过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进阶研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点启示,即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单媛媛[3](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源于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危机,是化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教学与研究中矛盾与危机已然相当严峻。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大学学科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研究中的矛盾:研究关注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两个极点;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意义深远而重大。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本文主要由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应用研究和结论四个部分构成。第2章到第5章为基础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及水平进行了综述研究和理论研究。第2章分别对“学科知识”和“科学本质”的内涵概述和评价研究以及“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凸显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研究领域的化学学科特色及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第3章对分别作为化学学科理解知识观、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科结构理论、科学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4章重点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学科与主题特质性”、“本原性与结构化”、“建构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认识视角与思路”为核心要素,“概念层级结构”、“本原性问题”为基本要素的三要素结构模型,最后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理论模型构建的思路。第5章通过课程层面和学科层面对“电化学”主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第6章为核心研究内容。依据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和Rasch测量理论,运用访谈法,开发并检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通过对测评工具不同水平分值的划分,以及对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的量化和质化特征描述,呈现了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第7章为应用研究内容。采用多元量化统计方法,运用SPSS软件从总体性描述、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总体性描述中,对于电化学主题,接近一半的高中化学教师理解水平位于水平1,即基于“氧化还原反应”视角;水平2到水平4的数量比例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中,影响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性别、毕业学校层次、毕业学校类别和教师身份。差异性分析中,教龄和学科专业类别变量中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教师身份、学位层次、毕业学校类别、毕业学校层次、工作学校层次变量类别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研究启示:(1)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应注重“化学学科理解”;(2)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应增进“化学学科理解”;(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勿忽视“化学学科理解”,并指出了本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罗娟[4](2020)在《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大纲(草案)、课程标准(后统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在教学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最低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热学在中学物理教学和考核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为此,本课题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建国以后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热学部分的变化,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永恒不变的知识点始终都是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这三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依赖的参考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编写的依据之一。本课题第二部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建国以来各个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统计了近三版人教版教材中热学的变化情况,从教材内容篇幅分布、实验、习题以及例题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出高中物理热学知识点的变化和重难点。最后,以笔者所在学校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两章对建国以来的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和对近三版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分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比较重要的知识,这些热学知识主要是热力学定律和气体实验定律。接下来,针对这些知识结合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以及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身处高中物理教学第一线的十名物理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的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定律两部分知识,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提高高中物理热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帮助。

李浩[5](2020)在《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需匹配提升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融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中,供能侧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需求侧的波动性,不仅限制了供需匹配性的提升,而且可能引起能量的无秩序流动,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更大熵增。为此在经典热力学熵分析方法基础上,通过引入信息的“负熵”作用,并充分利用能量流与信息流的高效耦合机制,试图找到促进整个分布式能源系统负熵转化的规律,从而提升分布式能源系统供需匹配性,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支撑。基于热力学熵与信息熵对于系统微观状态不确定性的内在含义一致性,对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需匹配提升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信息热力学在微观过程能量与信息关系研究的梳理,在宏观系统中定义了广义信息功。明确了在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中,采用考虑不确定性的方法来描述系统未知的状态,而信息的作用是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信息通过对不确定事件的度量从而具有了能量属性。信息的能量属性表现为广义信息功,但并不是由信息直接做功,而是在信息的控制下,原本由于不确定性存在而不可做功的部分,变成有用功输出,而这部分功认为是广义信息功。然后,研究了考虑多重不确定性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建模方法,基于信息熵理论量化了不确定输入参数和系统性能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太阳能集热与空气源热泵互补供热系统为例,由环境参数不确定性引起的系统性能波动会随着建筑保温性能的提升而降低。在此基础上,研究获得了典型城市的可以确保供热成本低于设计值的概率达到95%的太阳能设计辐射值:西安为243 W/m2,天津为286 W/m2,银川为485 W/m2,拉萨为658 W/m2。在包含多重不确定性建模的基础上,定量的分析了信息作为负熵引入对系统供需匹配提升的影响。针对一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案例,采用系统总熵变(ΔStot)和本址发电满足负荷占比(OEF)作为评价参数,基于帕累托最优解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方法,获得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容量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针对负荷预测这一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典型的信息利用过程,量化分析了负荷预测精度对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并和储能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接着,详述了能量与信息耦合理论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方面的应用。针对一实际的太阳能集热与热源塔热泵集成的多能互补供热系统,首先采用短期测试的方法测试了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为47.77%±1.58%。然后采用?分析方法,优化了系统运行方式:通过增加蓄油装置,并优化导热油运行温度为105 ℃,使系统供热季的太阳能保证率提升至53.04%。最后,采用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系统优化方法,利用该实际系统,验证了第四章所提出的通过增加系统的负熵来提升分布式能源系统供需匹配性方法的可行性,还验证了第三章获得的“由环境参数不确定性引起的系统性能波动会随着建筑保温性能的提升而降低”的结论。最后,提出了模型利用信息量的评价方法,可用于对模型利用的输入参数的信息量进行评价。以光伏为例,基于光伏发电的物理过程建立了热电耦合的理论模型(TH-model);以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根据输入参数的数量不同,分别构建了七参数(BP-7)、五参数(BP-5)和三参数(BP-3)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模型准确性角度,BP-5模型准确性方面高于理论模型。在光伏功率预测模型的信息利用量方面,理论模型所能够利用的信息量已经与数据驱动的模型接近。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叶梦颖[7](2020)在《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文中指出以复杂性和复杂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科学正在兴起,其超越传统科学的思维范式逐渐影响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此同时,由于数字网络及新媒体的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作为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信息”,正重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议题。然而,传播学对“信息”概念的研究依旧停留在香农的信息论,主流传播学需要新的思维范式和理论指导为“信息”概念作出适应于新时代的补充和修正。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学科的横向视角以及历史的纵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以期能在“信息”的概念研究方面对传播学研究者、学习者有参考意义。在理论层面,本研究首先对传播学中的“信息”概念进行重新审视,深入梳理了香农信息论中的“信息”概念及传播学对其引介行为的学术发展脉络。其次,本研究聚焦分析了复杂性科学研究三个阶段的相关理论对信息论的反思。作为复杂性科学主流研究阶段之一的布鲁塞尔学派,本文对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哲学价值进行了梳理和提炼。以布鲁塞尔学派代表性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对“信息”概念进行反思和重构:耗散结构理论的非线性系统视角加深了信息功能的相对性认知,涨落推动系统演化的发展视角表明信息的“噪声”因素具有相对性,系统必然分岔和选择的规律视角拓宽了信息概念“选择”的内涵和外延,熵变理论的开放交流视角为信息的“信息熵”概念增加了动态特征。本研究最后尝试对传播学视域下的“信息”概念进行全新的诠释:信息是一个处于开放交流环境下,具有非线性相干作用,遵循选择规律的相对性的自组织系统。在实践层面,本文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信息传播为例,初步展现了以布鲁塞尔学派思想体系重构的“信息”概念是如何为网络传播应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框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本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姜楠[8](2020)在《高中生物理能量观念的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提炼学科育人价值,能量观念是物理观念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理解自然万物的能量关系意义深远。本研究在尝试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理能量观念测评框架,共涵盖了对能量观念四个知识维度五个水平层次的测评。为提高测试项目的信效度,研究利用了项目反应理论中的Rasch模型,通过两轮测试对学生得分情况进行拟合分析,最终给出了各测试项目的难度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高中生物理能量观念在水平三和水平四上的分布比例最多,在水平二和水平五的分布次之,水平一的分布极少,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态势。男女生的物理能量观念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男生平均位于四水平,而女生平均位于三水平。在能量观念的各知识维度上,能量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是最容易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次之,能量的守恒难度稍大,而难度最大的是能量的耗散。本文同时对难度水平高于学生平均能力的题目进行了剖析,提出促进学生能量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合理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联系,以构建能量大观念作为最终教学目标;合理利用学生已有前概念,促进认知的积极转化;追溯能量关系本质,建立合理的物理情境;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改进评价归因方式。

孙迪[9](2020)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文中指出本文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I卷物理试题的变化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分析有关教育文件,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核心素养”的提出、内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物理核心素养”的建构进行了概述,以此建立了本文的研究路线。根据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命题依据和方式,从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能力要求、难度、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七个方面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102道物理试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结构,从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的角度对试题从题型结构、知识板块、分值、难度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考查内容,对知识板块占比情况、考试大纲知识点考查频数情况、能力要求考查情况、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对于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分析则是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从题型、分值比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考查在试题中如何呈现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详细分析了2017-2019年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全国新课标Ⅰ卷42道物理试题中的呈现情况。通过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深入剖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试卷的题型和结构基本趋于稳定。近四年来尤其是3-5模块在2017年成为选考内容后,试卷的题型结构,题型分值,考查形式,难度等方面基本趋于稳定。(2)试题在考查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规律。从知识板块方面来看,力学板块和电磁学板块一直以来都是考查的重点,电磁学板块的分值比重约为总分值的45.6%,力学板块的比重综合起来与之相当,从能力要求方面来看,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与试题中能力的考查存在对应关系。“物理观念”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理解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探究”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实验能力”的考查相对应。(4)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呈现情况存在明显规律。试题呈现出对“物理观念”四个构成要素的综合考查;“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在试题中呈现出非常高的比例,且“科学推理”要素的考查是建立在“科学论证”“模型构建”要素之上的;实验题一般呈现出对“证据”“解释”要素的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层面主要考查“科学本质”“科学态度”要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今后高考物理试题可能的考查方向进行了摸索,为正在进行高考复习的高三学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备考策略,通过总结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规律,为教师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教学建议。

王伟[10](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实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实质(论文提纲范文)

(1)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统计思想
    1.1 统计的起源及其局限
    1.2 概率论如何到数理统计?
    1.3 传统物理学研究中的统计行为
第二章 热质说的建立和毁灭
    2.1 近代早期对热的研究
    2.2 伦福德和他的热理论
    2.3 伦福德之后的热质说
第三章 技术看上去引导了科学
    3.1 瓦特于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3.2 卡诺于蒸汽机发展的意义
    3.3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扶持
第四章 能量与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活力”之争是语义之争还是事实之争?
    4.2 什么是“功”?
    4.3 能量转化——不同形式有着同一本质
    4.4 转化的能量是守恒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5.1 卡诺定理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矛盾
    5.2 两个汤姆逊
    5.3 “第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
    5.4 “反常”的科技——热力学建立过程的反思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研究
    6.1 早期气体动理论
    6.2 气体动理论的复兴
    6.3 《气体动理论的图景》
第七章 早期热力学研究的深层意义
    7.1 经典热力学与气体动理论的关系
    7.2 热究竟应当被怎么看待?
    7.3 统计与统计力学关系的哲学思考
    7.4 科学家贡献的判定标准初探
    7.5 科学研究的方法刍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概念
        (二)学习进阶
        (三)化学热力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模型建构
    一、Chem Query评价系统的研究
        (一)观念框架
        (二)Chem Query评价系统水平划分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的构建
        (一)化学热力学核心概念的解构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水平描述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测量工具的开发
    一、测量工具的编制
    二、初测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五)测量工具的修正
    三、第二次测试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整体数据分析
        (二)不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比较
        (三)不同主题项目难度水平比较
    四、教学启示
        (一)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框架较为合理
        (二)编制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
        (三)不同年级学生处于不同进阶水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之源:教学与研究中矛盾危机引发化学教师学科理解问题的觉思
        1.1.1 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
        1.1.2 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
        1.1.3 研究中的矛盾:研究中融合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的困难
        1.1.4 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
    1.2 研究问题与解决之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理论模型体系的建构和测评工具的开发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理论构建及开发测评工具方法论指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知识研究现状
        2.1.1 学科知识内涵概述
        2.1.2 学科知识的评价研究
    2.2 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2.2.1 科学本质内涵概述
        2.2.2 科学本质的评价研究
    2.3 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
        2.3.2 国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学科结构理论
    3.2 科学认识论
    3.3 建构主义理论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与学科理解水平构建思路
    4.1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
        4.1.1 概念界定
        4.1.2 基本特征
        4.1.3 结构要素
    4.2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构建思路
第5章 电化学主题课程与学科本体研究
    5.1 课程研究
        5.1.1 国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2 国内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3 国内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对比
    5.2 学科本体研究
        5.2.1 历史发展
        5.2.2 学科理解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6.1 测评工具的编制流程
    6.2 测评工具的开发
        6.2.1 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试题的开发与呈现形式
        6.2.3 评分标准
    6.3 测评工具的试测过程及分析
        6.3.1 测评工具主要参数指标
        6.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3.3 试测结果分析
        6.3.4 测评工具(试测版)的修正
    6.4 测评工具的实测过程及分析
        6.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4.2 实测结果分析
    6.5 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
        6.5.1 测评工具水平分值的划分
        6.5.2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
第7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
    7.1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总体性描述
    7.2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相关性分析
    7.3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差异性分析
    7.4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第2章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2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知识量的变化
    2.3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课程深度的变化
    2.4 比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3章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热学部分的变化
    3.1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内容篇幅的分布与变化
    3.2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实验的统计与分析
    3.3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习题的统计与分析
    3.4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的例题的统计与分析
第4章 基于课标和教材统计的高中热学重难点教学情况调查
    4.1 “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与重难点知识教学情况”教师访谈
    4.2 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调查
    4.3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
    4.4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案例分析——以《功、热和内能的改变》为例
第5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5.1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5.2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需匹配提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分布式能源系统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2.1 供给侧不确定性
        1.2.2 需求侧不确定性
    1.3 信息热力学研究现状
    1.4 信息理论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存在问题及现状总结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信息热力学基础理论及向宏观系统应用的拓展
    2.1 信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2.1.1 信息论
        2.1.2 非平衡态熵
    2.2 热力学方法对Szilard热机模型的推导
    2.3 信息热力学理论向宏观系统拓展
        2.3.1 热力学熵与信息熵的一致性
        2.3.2 微观状态信息熵与宏观状态信息熵
        2.3.3 宏观系统信息与能量耦合机制
    2.4 分布式能源系统能量与信息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建模及案例研究
    3.1 太阳能集热与空气源热泵互补供热系统
    3.2 建筑负荷建模
        3.2.1 稳态模型
        3.2.2 动态模型
    3.3 能源系统建模
        3.3.1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3.3.2 空气源热泵模型
        3.3.3 蓄热水箱模型
        3.3.4 系统评价参数
    3.4 不确定参数的量化
        3.4.1 环境参数不确定性的量化
        3.4.2 系统参数不确定性的量化
    3.5 系统性能
    3.6 参数敏感性分析
    3.7 系统设计优化
    3.8 不同地区设计辐射的选取
    3.9 考虑不确定性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方法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供需匹配提升机制
    4.1 信息的能量属性
    4.2 分布式能源系统模型
        4.2.1 系统组成
        4.2.2 系统能量模型
        4.2.3 系统熵模型
        4.2.4 不确定性量化
    4.3 系统配置优化方法
    4.4 储能的作用
    4.5 负荷预测的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
    5.1 系统概况
    5.2 测点布置
    5.3 测试方法
        5.3.1 短期测试工况划分
        5.3.2 系统总能耗的测试
        5.3.3 集热系统得热量的测试
    5.4 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
    5.5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系统评价
    5.6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系统优化
        5.6.1 能量模型
        5.6.2 熵模型
        5.6.3 模型验证
        5.6.4 系统优化
    5.7 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系统优化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布式能源系统模型信息利用量的评价方法
    6.1 基于互信息的模型信息利用量的评估方法
    6.2 数据驱动的光伏模型
    6.3 光伏理论模型
        6.3.1 光伏热电耦合模型
        6.3.2 传热系数
        6.3.3 模型验证
    6.4 参数不确定性的量化
    6.5 模型准确性评价
    6.6 模型利用信息量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间接测量值不确定度分析
        A.1 集热器得热量不确定度分析
        A.2 系统总能耗不确定度分析
        A.3 太阳能保证率不确定度分析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2 传播学中信息概念的溯源:对香农信息论的引介
    2.1 香农信息论中对信息概念的诠释
    2.2 传播学对香农信息概念的引介
    2.3 传播学中信息概念的发展现状
3 复杂性研究主流阶段思想及其对信息论的反思
    3.1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对信息论的反思
    3.2 布鲁塞尔学派的理论思想体系
    3.3 以布鲁塞尔学派思想发展传播学“信息”概念的适用性
4 布鲁塞尔学派思想的传播学引入及对信息概念的发展
    4.1 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视角对信息概念功能视角的认知深化
    4.2 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视角对信息概念噪声因素的理论思辨
    4.3 耗散结构理论的规律视角对信息概念选择本质的理论补充
    4.4 熵变理论的交流视角对信息熵概念的理论拓展
5 信息概念的反思与重构——以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传播为例
    5.1 信息功能的相对性与信息选择的反向性
    5.2 噪声因素的相对性与信息选择的适当性
    5.3 网络的全链路结构与信息选择的有效性
    5.4 交流机制的开放性与信息系统的动态有序化
6 结论和建议
    6.1 信息概念的再诠释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高中生物理能量观念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核心素养
        2.1.1 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论述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2 物理观念
    2.3 能量观念
        2.3.1 能量的定义
        2.3.2 能量观念的定义
第三章 能量观念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关于物理观念划分的相关研究
    3.2 能量观念测评框架的理论依据
        3.2.1 学习进阶理论
        3.2.2 SOLO分类理论
    3.3 能量观念在知识维度的阐述
        3.3.1 能量形式观
        3.3.2 能量转化和转移观
        3.3.3 能量守恒观
        3.3.4 能量耗散观
    3.4 高中物理教材中能量观念的教材内容梳理
        3.4.1 机械能
        3.4.2 内能
        3.4.3 电势能
        3.4.4 电磁能
        3.4.5 核结合能
    3.5 能量观念测评框架
第四章 测评工具的开发
    4.1 测评工具的开发流程
    4.2 Rasch模型的理论基础
    4.3 测试题的编制
        4.3.1 编制的原则
        4.3.2 试题的双向细目表的拟定
    4.4 实施初测质量分析
        4.4.1 项目总体质量分析
        4.4.2 项目单维性分析
        4.4.3 项目被试对应—怀特图
        4.4.4 项目拟合、误差分析
        4.4.5 项目特征曲线分析
    4.5 项目的优化
    4.6 第二轮测试
        4.6.1 项目总体质量分析
        4.6.2 项目单维性分析
        4.6.3 项目被试对应—怀特图
        4.6.4 项目拟合、误差分析
        4.6.5 项目特征曲线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高中生能量观念的现状研究
    5.1 学生物理能量观念得分情况总体分析
    5.2 物理能量观念认知水平层次分析
    5.3 问卷各维度的难度平均值
    5.4 物理能量观念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5.5 对典型题目的剖析
    5.6 促进能量观念发展的教学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第二次测试问卷
致谢

(9)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3 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全国新课标Ⅰ卷整体剖析
    2.1 试题综合分析方法界定
        2.1.1 试题知识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2.1.2 试题能力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2.1.3 试题“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分析方法界定
        2.1.4 试题难度分析方法界定
    2.2 全国新课标Ⅰ卷综合统计
    2.3 全国新课标Ⅰ卷题型数据统计分析
        2.3.1 选择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3.2 实验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3.3 计算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3.4 选做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4 全国新课标Ⅰ卷考查内容数据统计分析
        2.4.1 知识板块的数据统计分析
        2.4.2 考试大纲知识点的数据统计分析
        2.4.3 能力要求的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
    3.1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整体剖析
    3.2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具体剖析
        3.2.1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分析方法界定
        3.2.2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具体呈现情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给教师的建议
    4.3 给学生的建议
    4.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一、理解
        二、学科
        三、学科理解
        四、学科理解水平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六、相近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第一节 PCK理论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二、学科知识与PCK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六、研究启示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四、结语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五、研究小结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六、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过程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五、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二、实证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实质(论文参考文献)

  • [1]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D]. 柏航. 山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D]. 陈思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D]. 单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D]. 罗娟. 西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能量与信息耦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需匹配提升机制研究[D]. 李浩. 天津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D]. 叶梦颖. 暨南大学, 2020(04)
  • [8]高中生物理能量观念的测评研究[D]. 姜楠. 苏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D]. 孙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本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