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热带相思栽培技术

主要热带相思栽培技术

一、主要热带相思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剑[1](2021)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中段的骑田岭支脉,地势南高北低,生境复杂,承载着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资料查阅,基本摸清了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现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维管植物区系的特点及特有现象,并结合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分布状况及致危因素,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现有维管植物2707种(含种下等级),除去栽培及逸生种外,野生维管束植物2527种,隶属于219科918属。其中蕨类植物有35科80属232种,裸子植物有6科11属16种,被子植物有178科827属2279种。(2)优势科、属明显。蕨类植物中,优势科有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 Athyriaceae,这 4 科包含34属127种,占本区总属数的42.5%,总种数的54.74%。优势属有12属,鳞毛蕨属Dryopteris、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蹄盖蕨属Athyrium和铁角蕨属Asplenium等,这12属共112种,占本区总种数的48.28%;种子植物中,优势科有14科,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 Cyperaceae、蔷薇科 Rosaceae、蝶形花科 Fabaceae、兰科Orchidaceae、茜草科 Rubiaceae、唇形科 Labiatae、樟科 Lauraceae、山茶科 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等,这些科包含347属1014种,占本区总属数的41.41%,总种数的44.18%。优势属有薹草属Carex、悬钩子属Rubus、杜鹃属Rhododendron、冬青属Ilex、蓼属Polygonum、荚蒾属Viburnum、山矾属Symplocos等88属,这88属共941种,占本区总种数的41%。(3)单种和寡种科、属是研究区内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蕨类植物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含2-4属)占本区总科数的71.42%,单种属和寡种属(含2-4种)占本区总属数的85%;种子植物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含2-4属)占本区总科数的45.11%,单种属和寡种属(含2-5种)占本区总属数的89.5%。(4)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具有华南植物区系热带北缘的性质。蕨类植物中,在科级水平上可划为5个分布型,热带性质科有24科,而温带性质科仅1科。在属级水平上可划为10个分布型1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属有46属,温带性质属为16属;种子植物中,在科级水平上可划为14个分布型,热带性质科与温带性质科比为2.05:1。在属级水平上可划为14个分布型16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比为1.27:1。该区维管植物具有中国绝大部分科、属分布型,且均表现出热带成分占优势,但是也有不少温带成分在森林群落的构建中属于优势种甚至建群种。(5)特有现象明显。研究区内虽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特有科,但准中国特有科有2科,为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和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东亚特有科有3科,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和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中国特有属有30属,占中国特有属总数的12.55%。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在南岭地区交汇过渡,形成了不少南岭特有种,研究区内分布有南岭特有种33种,隶属于21科26属。(6)与同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邻近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在属级水平上,研究区与东安舜皇山、湖南八面山、广东南岭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相似性均高于80%,其中广东南岭与研究区分属该段南岭山脉的南北坡,在区系成分上相互渗透,两地属的相似性高达86.23%。(7)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众多。研究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国家Ⅰ级3种,国家Ⅱ级22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2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的均为兰科植物,有84种。(8)发现植物新种2种,为南岭蛇根草Ophiorrhiza nanlingensi和湖南碎米荠Cardamine hunanensis;湖南省分布新记录植物15种,包含1个新记录科和1个新记录属。

夏春华[2](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宋佳昱[3](2019)在《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园林规划建设中,随着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需求趋向多样化,植物景观所创造的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引起重视,在大量引入外来种景观植物之后,当地植物景观的地域独特性降低,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独具地域特色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等突出优势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通过植被调查和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并结合实地情况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展望,是全面了解研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琼海白石岭地区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文献调查基础上对当地植物进行野外的植物调研考查,研究白石岭自然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群落结构,并进行地理区系分析、野生植被的演变规律的探讨;在系统了解白石岭地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基础上,从中筛选出有野生观赏植物组成、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并进行筛选评价;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从地区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分布等方面进行分别讨论,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作为单因子,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叠加分析得地区植被生态敏感性,以了解白石岭地区植被未来发展优化所面临的生态情况,基于植被研究结果和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对白石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路线及样方调查,白石岭地区植物共736种,隶属149科468属,其中当地植物674种,外来栽培植物62种。在736种植物中,蕨类植物48种,隶属22科,36属;裸子植物6种,隶属4科,4属;被子植物679种隶属123科,428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561种,隶属104科,345属,单子叶植物118种,隶属19科,83属。在674种当地植物中,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总科数的70.42%,总属数的的 93.41%。(2)白石岭植被类型主要有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其中自然植被为次生林,次生在周边的灌丛、草丛多分布在林缘或镶嵌分布,如多花山猪菜、野生芭蕉及山黄麻等多种乔灌木形成藤、草、树混合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槟榔园、橡胶林和小面积的景区人工植被等。对区域内自然次生林植被进行样地调查的数据分析,总体上为热带雨林次生林,由鸭脚木、木荷、黎蒴栲、山油柑等优势种构成,对所调查的12个样地进行Pcord聚类分析分类,得出有一定差异的5个森林群落。次生林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3.00-4.00之间,属中偏低。(3)筛选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当地野生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约370种,隶属118科249属,包括海南特有种2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4种,并根据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评价观赏植物在观花、观果、行道庭院、垂直绿化、地被植物的应用,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4)为了解白石岭地区各区域不同的植物生态敏感性程度,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四类区域,分别占白石岭区域总面积比重的3.48%、16.91%、77.44%、2.16%,区域内以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为主。将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分布为基础,结合地块敏感区等级将白石岭地区划分为不同地块5个类型:次生林保护类区域、槟榔林改善类区域、橡胶林改善类区域、草灌修护类区域、人工植物造景区域,根据该地区主要植物分布现状适当增补观赏植物资源。结合白石岭地区空间分析角度,根据白石岭植被现状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对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提出应用改善的建议与展望以丰富植物多样性、提高地块内植物的景观价值与经济效益。(5)以野生植被调查、GIS系统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植被配置角度的生态敏感性研究等方法,从而对白石岭地区植被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以为白石岭地区未来植被的保护和优化提供数据资料和参考启发。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以保护为主,封禁保护植物区域,自然封禁措施结合补种植被的方式以促进植被恢复速度,选择九节、白背叶、潺槁木姜子、石斑木、楹树、紫玉盘、余甘子、草豆蔻、梵天花等植物结合原有次生林不同类型群落的木荷、华润楠、阴香、黄杞、黧蒴栲、鸭脚木野生植物进行配置。槟榔、橡胶林改善区以修复改善为主,选择能快速成林的植物种类,在短期内建立速生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如铁刀木、印度紫檀、盆架子、楹树、黄牛木、苦楝、小叶榄仁等;以保留槟榔林植物景观为目标可保留槟榔,丰富林下的下层植被如朱砂根、海南草珊瑚、梵天花、草豆蔻、积雪草、鸦胆子等植物。草灌修护类区域以荒坡成林为目的,选择耐贫瘠耐旱的海南菜豆树、厚皮树、木棉、乌材、黄牛木、岭南山竹子、猫尾木等白石岭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从而达到对植物景观发展研究的目的。人工植物造景区域以现有的观赏植物栽培种与野生植物搭配为原则,达到丰富植物层次、增强乡土特色的目的,将现有栽培种搭配观赏价值高的朱顶红、文殊兰、黄蝉、艳山姜、巴西野牡丹等观花植物,毗邻水库的近水区域,可应用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中的水石榕、白千层、鸢尾、蒲草、闭鞘姜等亲水性植物营造丰富的滨水植物景观。

王金涛[4](2019)在《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等一系列绿色生态理念,对构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绿地是城市的“肺”,对改善城市环境生态质量,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园林植物是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维护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群落特征开展一系列研究,弄清其种类组成、类型特点、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对惠城区主要绿地的3个公园和3条城市道路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同时为了弄清岭南城市主要行道树对城市道路的微气候影响,作者以惠州市为例,对惠州主要道路的9个常见行道树种进行了遮荫效果调查,其结果如下:(1)惠州城区公园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记录到228个物种,归属为184个属,105个科,其中蕨类植物为5科5属5种,裸子植物为5科5属5种,被子植物为95科174属218种。被子植物占到总种数的95.6%,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不到总种数的5%。含种类较多的是菊科、豆科、禾本科、大戟科、桑科等10个科,组成种类较多的属是榕属、木槿属、金合欢属、假连翘属、构属等属。公园绿地植被分类共分为6个植被类型,它们是非洲楝林(样方15号),榕树林(样方2号),大叶相思池杉林(样方12,1 3号),木荷台湾相思林(样方14号),七叶树刺桐凤凰木林(样方5,16号),榕樟红花羊蹄甲阔叶混交林(样方18,20,17,10,9,7,11,8,6,19,1,4,3号)。公园绿地种群分析表明红花羊蹄甲、串钱柳、小叶榄仁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种群,但小苗被公园管理的工人在管理公园绿地时清理掉了,缺少地径3 cm以下小苗;木棉种群是一个衰退的种群;榕树种群是一个发展不规整的种群;秋枫、凤凰木种群数量偏少,不利于种群的发展;黄钟木是近几年来引进的外来树种,调查结果表明此树较适应惠州的气候特点,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惠州城区公园绿地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每个样方物种数超过5个的样方有1 7个(含5个),占总数的85%。Shannon-Wiener指数(HP)、Simpson指数(D)的计算结果表明各样方有着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值,20个样方内部进行比较,2号,9号,13号,15号,18号样方其Shannon-Wiener指数(HP)较其它样方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几个样方的物种数较低原故所造成。总之,公园绿地和科、属、种分析表明其植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地域特征;采用重要值的区系分类法和基于样地欧氏距离的聚合等级分类法,其分类结果趋于一致,而通过SPSS分析统计软件聚类更精准。种群分析表明了不同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多样性分析表明惠州城区公园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几种多样性指数其变化规律表现变化趋势一致,这是构建稳健的生态系统基础。(2)惠州城区道路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记录到174个物种,归属为137个属,93个科,其中蕨类植物为2科2属2种,裸子植物为1科1属1种,被子植物为90科134属1 71种。种数较多的科是菊科、豆科、桑科、夹竹桃科,组成种类较多的属只有榕属与樟属。通过重要值区系分类将惠州城区调查的道路植物群落类型分为蓝花楹、木棉林;无患子、杜英林;凤凰木、异木棉林;人面子、红花羊蹄甲林榕树类、凤凰木林,丝葵、蒲葵林;南花楹林;非洲楝林。通过对道路绿地的16个样方的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 指数(HP),Simpson 指数(D),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的计算,发现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乔木层有较丰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平均物种丰富度达7.5,Shannon-Wiener指数(HP)大于1.5的有12个样方,最高的]号样方其指数值达2.480,Simpson指数(D)的计算结果表明各样方有着与Shannon-Wiener指数(HP)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因此惠州城区主要道路绿地的主要的优势科、属的分布情况说明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物南亚热带特点,其植被类型丰富,其道路绿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3)行道树实验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行道树都具有一定的遮光率和降温率,遮光效果最好的树种是白兰,其遮光率达95.81%,最差的是王棕和长芒杜英,为61%~63%,其它树种介于两者之间。降温率最高的树种是榕树,其降温率达9.83%,温度可下降3.5℃,降温最差的是长芒杜英,其降温率为1.5%,温度仅下降0.5℃。综合荫质与遮荫效果,遮荫效果最好的树种是榕树,最差的是王棕与长芒杜英,而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亦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今后在岭南城市的行道树选择注重遮荫功能时可优先选择榕树、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注重景观特色而对遮荫要求不高时可选王棕与长芒杜英。

吴如慧[5](2019)在《灿球赤壳属和假芝属所致海南热区林木根腐及茎腐病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根腐及茎腐病是海南省热区林木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灿球赤壳属所致热区林木臭根病和假芝属所致热区林木根腐病及茎腐病的田间调查及症状观察,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采集到样本的地点为海南省海口市、保亭县、五指山市、儋州市、三亚市、澄迈县、文昌市、临高县、万宁市、琼海市、定安县、东方市共12个市县。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在海南省各个市县共采集臭根病样本10份,其中从橡胶树上采集6份,木菠萝1份、荔枝1份、小叶榕1份、油茶1份;从海南省各个市县的病树或死树头上采集到灵芝科假芝属样本共19份,其中二孢假芝15份,假芝4份。2.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橡胶树臭根病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引起橡胶树臭根病的病原菌为匐灿球赤壳菌(Sphaerostilbe repens Berk.&B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表面黄白色,致密,背面呈深褐色至浅黄色,后期会产生黄褐色菌索和孢梗束;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34℃、pH 7~9,最适生长条件是温度28℃、pH值为8、甘露醇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完全黑暗,且在黄瓜汁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50g/L苯甲·丙环唑、根康和250g/L戊唑醇抑菌效果较强,其半致死浓度EC50均小于1μg/mL。3.通过对海南种植的木麻黄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木麻黄茎腐病的病原菌为二孢假芝[Amauroderma subresinosum(Murrill)Come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黑暗可以促进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6.0,蔗糖和大豆蛋白胨为最佳碳源和氮源。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50g/L苯甲·丙环唑、根康和250g/L戊唑醇抑菌效果较强,其半致死浓度EC50均小于 1 μg/mL。4.对海南台湾相思上一种假芝属真菌所致根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SSU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台湾相思此种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Torrend]。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可以促进其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5.0,D-果糖和酵母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根康、250g/L戊唑醇、5%硫磺·三唑酮、150g/L苯甲·丙环唑、30%吡唑醚菌酯和75%十三吗啉抑菌效果较强,其半致死浓度EC5o均小于1μg/mL。5.田间调查发现,引起热区林木茎腐病的假芝属担子果受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在不同地区生长的同一种担子果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生长的担子果,在形态和颜色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喷过除草剂的担子果则会发生严重畸形。

丁婧钰[6](2018)在《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采自海南与云南不同市县的橡胶树与相思树上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分离和种类鉴定,并对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对引起相思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对海南省与云南省部分市县橡胶种植区及其他林区进行调查和采样,共采集灵芝菌样本57份,对这些样本进一步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对样本进行分离鉴定,经过形态学鉴定与分子鉴定,鉴定出6种灵芝菌,分别为橡胶树灵芝[Ganoderma pseudoferreum(Wakef)Over.et Steinm]、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Bres&Henn)Bres]、黄褐灵芝(G.fulvellum Bres.)、热带灵芝[G.tropicum(Jungh.)Bres.]、南方灵芝[G.australe(Fr.)pat.]和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um(Nees)Pat.]。(2)对6种灵芝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有3种橡胶树病原灵芝菌,其中橡胶树灵芝(G.pseudoferreum)和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是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黄褐灵芝(G.fulvellum)是引起橡胶树茎腐病的新病原菌;相思树病原灵芝菌1种,为热带灵芝(G.tropicum),引起相思树红根病;椰子和柚子病原灵芝1种,为南方灵芝(G.australe),引起椰子茎基腐病和柚子根腐病。非病原灵芝菌1种,为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um),是橡胶树死树头上的木腐灵芝菌。(3)田间调查发现,两种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担子果受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同一种红根病的病灵芝菌在不同地区生长的担子果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生长的担子果,在形态和颜色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喷过除草剂的担子果则会发生严重畸形。(4)橡胶树红根病多发生在海南省中部地区,以屯昌县、五指山市、琼中县、万宁三更罗发病率与树木死亡率较高;海南省西部的儋州市也是红根病主要发病区。(5)对相思树红根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病菌在营养利用方面,最适生长的碳源为D-果糖,最适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钙;在环境适应方面,最适pH值为5.0,喜阴暗的条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

李思远[7](2018)在《桉树、马占相思树皮基质对小白菜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华南地区,桉树(Eucalyptus robusta)、马占相思(Acaacia mangium)等人工林树种在加工利用时产生了大量的树皮废弃物,为了开发利用树皮,本研究以桉树皮、马占相思树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水处理、碱处理、自然腐熟处理等方式,分析不同树皮处理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对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筛选对种子发芽无明显抑制作用的树皮处理,与牛粪等进行混配,以复配基质理化性质指标和小白菜(BBrassica chinensis)生长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宜小白菜生长的树皮基质配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树皮处理容重在0.26~0.52g/cm3范围内,总孔隙度在71.34%~85.84%范围内,气水比在0.96~1.69范围内,pH在5.4~7.72范围内,EC值在0.84~1.23mS/cm范围内,C/N比在34.28~94.06范围内,各处理N、P、K等营养成分丰富。其中,各处理气水比均过高,水处理、碱处理的C/N比过高,碱处理的pH过高。说明单一树皮处理基质需要与其他材料复配改善其理化性质。(2)复配基质的容重在0.28~0.39g/cm3范围内,总孔隙度在73.89%~79.44%范围内,通气孔隙度在9.17%~33.06%范围内,持水孔隙度在45.56%~64.72%范围内,气水比在0.30~0.73范围内,pH在6.12-6.93范围内,EC值在1.09~1.46mS/cm范围内,复配基质C/N比在23.14~34.01范围内,各处理N、P、K等营养成分丰富。与单一树皮处理相比,复配后基质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气水比下降。说明腐熟桉树皮、腐熟马占相思树皮、牛粪混配后降低了基质气水比,提高了基质的通气、持水能力,pH达到合理水平,EC值增加,养分含量增加,C/N比降低至合理水平,基质理化性质得到优化。(3)与土壤对照相比,腐熟桉树皮、腐熟马占相思树皮处理对小白菜、上海青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无明显影响,水处理及碱处理对小白菜、上海青发芽率、发芽势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在水浸泡新鲜桉树皮30d处理中小白菜、上海青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76.59%、70.03%,均大于50%,说明水浸泡30d后,桉树皮毒性已基本消失;小白菜种子在腐熟桉树皮处理、腐熟马占相思树皮处理中发芽指数分别为121.21%、100.28%,上海青在腐熟桉树皮处理、腐熟马占相思树皮处理中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122.31%、108.62%,均大于80%,可以认为腐熟树皮处理已无毒性,对种子发芽的能力和活力没有影响。与对照相比,腐熟桉树皮处理、腐熟马占相思处理有利于2种蔬菜根长、株高、鲜质量的增长。对种子发芽情况与树皮基质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全氮、碱解氮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小白菜、上海青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增加;速效钾、C/N越高,会抑制作物发芽情况。综上,自然腐熟桉树皮、自然腐熟马占相思树皮具有直接作为种子发芽基质利用的可能,但是需要调节树皮基质的理化性质以利于种子发芽。(4)复配基质栽培试验中,与土壤对照相比,腐熟桉树皮:腐熟马占相思树皮:牛粪=2:1:1处理中小白菜的出苗率、茎粗、叶长、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 1.18%、6.45%、13.6%、1.97%、1.89%、23.76%、33.33%、12.75%、15.91%,硝酸盐含量降低45.87%,叶绿素含量、株高、叶片数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对小白菜生长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长、地上部鲜重是反映小白菜幼苗性状的重要指标,计算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对各个基质处理进行排序,基质从优至劣:B6>CK>B4>B3>B5>B1>A5>B2。因此,腐熟桉树皮:腐熟马占相思树皮:牛粪=2:2:1这一配比基质栽植小白菜效果最好,可以作为小白菜幼苗生长基质。

刘梦昕[8](2017)在《基于植被特征的晋江灵源山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文中指出通过对灵源山植被多方面特征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灵源山生境退化的程度,进行了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改造两方面的研究讨论,具体结果如下:(1)本区调查得维管束植物118科363属507种,其科、属、种数分别仅占福建省维管束植物252科1632属4984种的46.83%、22.24%和10.17%,物种较贫乏,含种数和属数多的优势科、含种数多的优势属所占比率很小,而单种科、属和寡种科、属所占比率大。≥20种或≥20属的科仅3个,≥5种的属仅4个,而单种科和单种属分别达31.6%和75.21%,各类群所含物种数差距悬殊,植被总体特征体现为物种丰富度较低。(2)根据灵源山种子植物地理区系成分分析可知,灵源山植物区系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极其显着,其中热带成分共计205属,占61.56%,而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又占其中的48.29%(占全部属的29.73%),可见本区与热带区系,尤其是泛热带区系存在紧密联系。温带成分共计84属,仅占25.23%。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比值约为7.1:2.9,温带分布属所占比重偏低,正常比例应为6:4左右,温带分布属所占比重偏低原因推断为灵源山生境退化导致的物种组成变化。(3)依照群落物种数量特征统计方法,计算了不同植物群系中各植物种类的重要值、均数及其和值,经数据分析可发现调查范围内多数植物群落存在因生态退化导致的"绝对优势种"现象。(4)灵源山共有外来入侵植物有18科45属49种,占总科、属、种数的比例分别为15.25%、12.40%和9.66%,从种类组成、外来途径、生活型、生境等方面的调查数据总结可知,灵源山49种外来入侵植物大部分为草本,达40种,灵源山49种外来入侵植物中有16种是人为有目的引入的,占总数的32.66%。有33种是随着人类活动无意传入或自然传入的,占总数的67.34%。经野外调查与数据分析可知灵源山地区入侵植物普遍存在且分布广泛,已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应注意监控防范,及时治理。(5)通过灵源山生境正常区植物群落与生态退化区植物群落各方面植被特征相对比,分析了灵源山生态退化的程度,划分了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5类的生态退化区域,根据灵源山生态待修复区环境现状及修复类植物特性,运用指数和法,以贫瘠环境生存能力(H)、再生能力(R)、抗干旱能力(D)、固沙固土能力(S)、抗污染能力(P)5个评估指数建立了灵源山生态修复类植物评估与选择体系,总结了以灵源山本地植物为主的修复植物推荐名录,针对不同退化程度、不同类型的生态退化区,总共设计了 11套生态修复方案,并以各类修复植物特性为基准,从整地技术、植物配置模式以及后期抚育管理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说明。针对入侵植物对植物群落的入侵威胁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普及入侵植物防范意识、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三条主要防治建议。(6)根据灵源山的植被景观现状与分布情况,以灵源山各级交通线路为基准,以各类景观节点为链接,以不同区域的大面积植被景观斑块为核心,在点线面三个维度上对灵源山进行了植被景观的改造与规划,根据灵源山植物种类构成,建立了灵源山景观植物适用性评估体系,总结了适用于灵源山植物景观改造的植物推荐名录,针对灵源山不同地域的植被景观现状与景观改造需求,设计了不同景观规划区域的植物配置改造方案,对规划范围内灵源山地区的整体植被景观进行了规划上的重构、配置上的改造。

饶显龙[9](2014)在《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景观是植物园中最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本文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检索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案例实测法(典型植物景观节点实测法)、制图制表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样方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从游客问卷调查、典型植物景观节点的实测、风景林的调查和改造策略探究、国内相似气候区域内主要植物园的专类园植物景观和资源收集情况等方面对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景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不同季节在仙湖植物园内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了解仙湖植物园游客的概况以及游客对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的感受和仙湖植物园景观功能的评价。另外,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和现场调查,共选取了17处植物景观节点进行实测,并绘制平面图,统计植物种类、数量等指标,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其植物景观的特色。应用生态学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法,对仙湖植物园“面状”植物景观中面积最大的马占相思和台湾相思的群落,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调查了16个20m×20m的大样方,总计6400m2。对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的植物景观、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风景林的稳定性,提出了适合仙湖植物园风景林改造提升的原则和植物群落结构模式。通过分析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华南植物园、厦门园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专类园的植物景观和资源收集情况。将仙湖植物园同国内相似气候带范围内的重要植物园的专类园建设和植物景观的比较,总结了仙湖植物园同国内早期建设的植物园之间的优势和不足。本文总结了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有以下特点:(1)相地合宜,生境丰富。仙湖植物园既有大地形的变化,也有微地形的起伏,“面状”的植被成为仙湖植物园的作为风景植物园的典型植物景观。此外,地形起伏形成了丰富的生境为专类植物景观提供了多样的小环境,利于各类植物景观的营造。(2)巧于因借,因地制宜。地形起伏较大,形成了较好的植物景观视点,以及开阔的视线和视域。其植物景观的借景效果较为成功,主要体现在作为各专类园大背景的风景林和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因地制宜,结合仙湖植物园场地的特点,在地势较陡的区域,营造面状植物景观。缓坡地带则以湖区和天上人间景区的疏林草地景观为代表,结合草坪空间的布局,采用孤植、丛植以及群植等配置形式师法自然的植物群落结构,营造典型的疏林草地植物景观、密林景观等。(3)空间多样,特色鲜明。通过实测和绘制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景观平面图,发现其植物景观的空间平面组合形式主要有“口型”“U型”空间,空间类型主要以半开敞、覆盖、竖向空间等。地域特色鲜明,通过比较国内外相似气候带主要植物园的专类植物景观和资源的收集,可知仙湖植物园的棕榈园、苏铁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化石森林、蝶谷幽兰、荫生植物区等形成了仙湖植物园典型的地域性植物景观,成为仙湖植物园典型南亚热带的植物景观特色。植物景观形式多样,根据植物本身的习性,营造配置形式多样的立体、垂直结构、复层结构的植物景观。温润的气候条件使得植物景观层次较为丰富,复层结构、立体配置等应用形式具有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的地域植物景观特色。

张华林[10](2010)在《雷州半岛主要树种抗风性研究和评价》文中指出台风是全球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雷州半岛地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每年平均都会有2~3个台风登陆,属于台风多发地区。我国自1890年开始引种桉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桉树也已成为该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树种,因此该地区的桉树抗风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木麻黄和相思由于其生长快、抗逆性强,成为南方最主要的沿海防护林树种和重要的纸浆材板材树种。但是,不同品种的桉树、木麻黄与相思在抗风性上有所不同,有些树种或无性系抗风性强,有的则较易风倒或风折。该地区的绿化树种的抗风性强弱也是它们是否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研究雷州半岛地区以上树种的抗风性,分析抗风性能与林木立地和林木形态及材性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整体评价常见绿化树种的抗风性能,是解决该地区台风多,风害严重的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对该地区三种主要的速生树种桉树、木麻黄、相思进行生长量(包括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形态指标(包括冠幅、干形通直度、分支角度、根系情况与林分郁闭度等)与材性性状(包括木材基本密度、动态弹性模量、生长应变值以及纤维形态等)调查与分析,并通过文献查阅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了该地区常见的绿化树种的抗风优良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1年生桉树无性系密度试验林6种林分密度(1250, 1667, 2500, 5000, 6667 and 10000株·hm-2)进行树高、胸径、冠幅、根系情况与08年强台风过后风害情况调查,并分析风害率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两种桉树无性系的抗风性存在显着差异,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比DH32-29抗风性强,这是因为DH201-2比DH32-29根系发达(P<0.01),而DH32-29比DH201-2冠幅大;风害率与各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如冠幅越大或树高越小树木越容易风倒(P<0.01),冠幅越小则树干越容易折断(P<0.01),根系数量越多则不易出现风倒和风斜现象(P<0.05);DH201-2在林分密度为2500株·hm-2抗风性最强,林分密度1667株·hm-2生长量最大,因此在造林的时候选择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能达到最佳的林分生长量和抗风性能;2.对沿海防护林4-8年生中的2个木麻黄无性系和2个8年生相思树种共22个样地进行林分生长量及其与抗风相关的形态性状和立木材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之间在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P<0.01);从调查数据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看,最不抗风的树种是马占相思(风害等级为5.94),其次是台湾相思(风害等级为4.90),而木麻黄两无性系抗风强,其中木麻黄粤601(风害等级为1.42)与木麻黄粤701(风害等级为1.41)几乎一样;风害等级与其林分生长、抗风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表明,对抗风性影响最大的是应力波波速、木材基本密度、Pilodyn值和纤维长度(标准化相关系数β分别为-1.244,1.039,0.449),其中影响最小的分枝角度、树高和干形通直度(标准化相关系数β分别为-0.014,-0.069,0.097),纤维宽度对风害等级有正向效应,纤维长度则与风害等级有负向效应;3.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与数据调查,选出雷州半岛地区常见的82种常见绿化树种,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树木类型、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干形通直度、气干密度、叶层状况及根系枝条情况9项因子构造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方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这9项因子的权重。并通过综合分析法对82种树种进行抗风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雷州半岛绿化树种的选择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从而为南方沿海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热带相思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要热带相思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莽山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外业调查
        3.2.2 内业整理
4 植物区系分析
    4.1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4.1.1 蕨类植物科的统计分析
        4.1.2 蕨类植物属的统计分析
        4.1.3 蕨类植物科、属分布型分析
    4.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2.1 种子植物科的大小统计分析
        4.2.2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型分析
        4.2.3 种子植物属的大小统计分析
        4.2.4 种子植物属分布型分析
    4.3 小结
5 特有现象分析
    5.1 特有科分析
    5.2 特有属分析
    5.3 特有种分析
6 与邻近植物区系的关系
    6.1 与邻近区系种子植物属单位R/T值的比较分析
    6.2 与邻近区系种子植物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
    6.3 小结
7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护
    7.1 国家及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资源
    7.2 兰科植物资源
        7.2.1 兰科植物物种组成
        7.2.2 兰科植物分布特点
    7.3 致危原因
        7.3.1 水电工程的建设
        7.3.2 旅游开发
        7.3.3 杉木林及竹林占据生存空间
    7.4 保护建议
        7.4.1 开展监测与保育工作
        7.4.2 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
        7.4.3 控制毛竹林面积,改造杉木林
8 植物区系新资料
    8.1 新种
    8.2 湖南分布新记录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B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植物物种图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野生植物群落与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概念与研究进展
        1.1.3 植物生态敏感区及GIS在植物调查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园林应用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野外调查方法
        2.2.3 植物群落数置特征研究方法
        2.2.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2.2.5 定性和定置相结合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石岭总体自然森林植被类型组成与结构特征
        3.1.1 白石岭地区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1.2 白石岭地区自然草本群落结构分析
    3.2 白石岭植物资源组成及区系分析
        3.2.1 野生植物种类概况及科属分级
        3.2.2 科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
    3.3 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筛选
        3.3.1 野生观赏植物种类统计
        3.3.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生活型及组成类型
        3.3.3 野生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 白石岭植物资源GIS空间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3.4.1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2 单因子评价
        3.4.3 白石岭植物分布的空间评价
        3.4.4 自然植物群落分布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因子空间关系分析
        3.4.5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布空间评价
    3.5 观赏植物资源选择利用分析
        3.5.1 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保护与利用分析
        3.5.2 槟榔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3 橡胶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4 草灌修护类区域利用分析
        3.5.5 人工景观区域及近水区域利用建议
4. 讨论
    4.1 白石岭林相和植被质置评价
    4.2 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4.3 观货植物资源及应用前景分析
    4.4 白石岭地域空间分析及植物生态敏感区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4)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相关概念
        1.1.1 城市绿地
        1.1.2 植物群落
    1.2. 植物群落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问题与展望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之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自然植物植被特征概况
    2.2. 调查范围与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植物群落典型样地调查法
        2.3.2 数据处理方法
        2.3.3 行道树对道路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惠州市城区主要公园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3.1.1 公园绿地植物科属种类结果与分析
        3.1.2 植被类型划分
        3.1.3 根据公园绿地树种重要值进行区系排队分类
        3.1.4 基于等级聚合法的植被类型分类
        3.1.5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概述
        3.1.6 主要种群特征分析
        3.1.7 植物群落乔木层多样性
    3.2 惠州市城区主要道路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3.2.1 植物科属种分析
        3.2.2 根据树种重要值进行的植物群落类型分类
        3.2.3 基于等级聚合法的植被类型划分
        3.2.4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3 几种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分析
        3.3.1 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公园植物群落特征的讨论
        4.1.1 丰富的植物种类是构建生态公园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树种彰显地方特色
        4.1.2 科学的对公园植被进行分类有利于加强公园植被的管理
        4.1.3 加强特色种群的建设管理提高物种多样性构建优美生态公园
    4.2 关于城区主要道路的植物群落特征的讨论
        4.2.1 惠州城区道路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是构建稳定植物群落的主要原因
        4.2.2 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被类型丰富是形成多样性植物景观的主要原因
        4.2.3 道路绿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是构建稳健绿地生态系统重要因素
    4.3 关于几种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讨论
5 结论
    5.1 主要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结论
    5.2 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结论
    5.3 关于几种行道树对城市道路微气候影响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5)灿球赤壳属和假芝属所致海南热区林木根腐及茎腐病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灿球赤壳属和假芝属
        1.1.1 灿球赤壳属的概况
        1.1.2 假芝属
    1.2 海南省热区林木概述
        1.2.1 海南省热区林木概述
        1.2.2 橡胶树概述
        1.2.3 相思树概况
        1.2.4 木麻黄概况
    1.3 灿球赤壳属和假芝属所致热区林木病害概述
        1.3.1 灿球赤壳属所致橡胶树臭根病及其研究进展
        1.3.2 假芝属所致相思树病害及其研究进展
        1.3.3 假芝属所致木麻黄病害及其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病样
        2.1.2 接种植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田间调查
        2.2.2 菌株分离与菌种保存
        2.2.3 接种体的制备
        2.2.4 致病性测定
        2.2.5 子实体诱导
        2.2.6 形态学鉴定
        2.2.7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2.2.8 生物学特性测定
        2.2.9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2.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的采集
    3.2 5种热带林木臭根病症状
        3.2.1 橡胶树臭根病
        3.2.2 木菠萝臭根病
        3.2.3 荔枝臭根病
        3.2.4 小叶榕臭根病
        3.2.5 油茶臭根病
    3.3 橡胶树臭根病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橡胶树臭根病症状和田间发病特点
        3.3.2 橡胶树臭根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3.3.3 橡胶树臭根病菌形态
        3.3.4 橡胶树臭根病菌的分子鉴定
        3.3.5 橡胶树臭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3.3.6 橡胶树臭根病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3.4 环境对假芝属所致热区林木发病情况及担子果的影响
        3.4.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对热区林木发病情况的影响
        3.4.2 不同地区担子果形态差异分析
    3.5 木麻黄茎腐病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5.1 田间病害症状描述
        3.5.2 致病性测定
        3.5.3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3.5.4 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比对和发育树构建
        3.5.5 生物学特性
        3.5.6 木麻黄茎腐病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3.6 台湾相思假芝根腐病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6.1 台湾相思假芝根腐病的田间症状
        3.6.2 致病性测定及担子果诱导
        3.6.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3.6.4 病原菌的rDNA-SSU序列比对
        3.6.5 生物学特性
        3.6.6 台湾相思假芝根腐病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4 讨论
    4.1 橡胶树臭根病
    4.2 木麻黄茎腐病
    4.3 台湾相思根腐病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灵芝
        1.1.1 灵芝的概况
        1.1.2 病原灵芝
    1.2 橡胶树
        1.2.1 橡胶概述
        1.2.2 橡胶树根病
        1.2.3 橡胶树红根病
        1.2.4 橡胶树红根病研究进展
    1.3 相思树
        1.3.1 相思树概况
        1.3.2 相思树根腐病
        1.3.3 相思树红根病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样本
        2.1.2 供试苗木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分离与菌种保存
        2.2.2 形态学鉴定
        2.2.3 分子鉴定
        2.2.4 致病性测定
        2.2.5 子实体诱导
        2.2.6 生物学特性测定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灵芝菌样本的采集分离
        3.1.1 菌株分离
        3.1.2 担子果诱导
    3.2 病原灵芝菌的鉴定
        3.2.1 形态鉴定
        3.2.2 分子鉴定
    3.3 致病性测定
        3.3.1 橡胶树灵芝菌致病性测定
        3.3.2 相思树灵芝菌致病性测定
    3.4 橡胶树红根病分布及发生情况
        3.4.1 橡胶树红根病分布情况
        3.4.2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对橡胶树红根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3.4.3 不同地区橡胶树红根病病菌担子果形态差异分析
    3.5 相思树红根病症状及病原灵芝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3.5.1 相思树红根病症状
        3.5.2 生物学特性测定
4 讨论
    4.1 橡胶树红根病
    4.2 热带灵芝导致的相思树红根病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桉树、马占相思树皮基质对小白菜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对树皮的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对桉树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对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对有机基质的研究进展
        1.4.3 基质性状的评价研究
    1.5 有机基质在生产上的应用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树皮基质理化性质的研究
        1.6.2 不同树皮处理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1.6.3 复配基质对小白菜生长性状的影响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不同树皮处理种子发芽试验设计
        2.3.2 复配基质的试验设计
    2.4 实验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2.4.1 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2.4.2 小白菜种子发芽及生理生长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质理化性质的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树皮处理的理化性质
        3.1.2 复配基质的理化性质
        3.1.3 不同处理方式下对基质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
        3.1.4 小白菜种植前后复配基质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
    3.2 不同树皮处理对种子发芽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树皮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2.2 不同树皮处理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2.3 不同树皮处理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3.2.4 不同树皮处理对幼苗根伸长的影响
        3.2.5 不同树皮处理对幼苗株高的影响
        3.2.6 不同树皮处理对幼苗鲜重的影响
        3.2.7 不同树皮处理理化性质与种子发芽的相关性分析
    3.3 复配基质对小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3.3.1 复配基质对小白菜出苗率的影响
        3.3.2 复配基质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3.3.3 复配基质对小白菜生物量的影响
        3.3.4 复配基质对小白菜叶绿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3.3.5 小白菜幼苗性状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基质理化性质的研究
        4.2.2 不同树皮处理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4.2.3 复配树皮基质对小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植被特征的晋江灵源山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研究进展
        1.2.1 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2.2 景观改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调查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面积
        2.1.2 地质与地貌
        2.1.3 水文
        2.1.4 气候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与土地资源
        2.2.1 社会经济状况
        2.2.2 土地资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野外植物与群落调查
        3.1.1 植物调查
        3.1.2 样地设置与植物群落调查
    3.2 植被特征分析
        3.2.1 植物区系
        3.2.2 群落物种重要值
        3.2.3 植被类型
        3.2.4 灵源山外来入侵植物评估
    3.3 生态修复
        3.3.1 生态现状分析与修复方案制定
        3.3.2 修复植物选择体系构建与应用
    3.4 植被景观改造
        3.4.1 植被景观现状分析与植被景观改造方案制定
        3.4.2 景观改造植物选择体系构建与应用
第四章 灵源山植被特征
    4.1 植物物种与分布
        4.1.1 物种结构
        4.1.2 科属种数量结构
        4.1.3 优势科属
        4.1.4 物种分布
    4.2 植物区系
        4.2.1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4.2.2 植物区系特征
    4.3 群落物种重要值分析
    4.4 植被类型
    4.5 主要植物群系概述
    4.6 外来入侵植物
        4.6.1 外来入侵植物组成
        4.6.2 外来入侵植物特征
第五章 灵源山生态修复研究
    5.1 灵源山生态现状与问题分析
        5.1.1 灵源山植物物种丰富度现状与问题
        5.1.2 基于重要值分析的生态现状评估
        5.1.3 生态退化区主要类型及状态评价
        5.1.4 群落对比分析
    5.2 生态修复指导思想与原则
        5.2.1 生态修复指导思
        5.2.2 生态修复原则
    5.3 修复植物种类选择与应用
        5.3.1 灵源山修复植物选用评估体系
        5.3.2 灵源山修复植物评估与推荐
    5.4 整地技术
        5.4.1 整地原则
        5.4.2 整地技术设计
    5.5 植物修复方案设计
        5.5.1 植物配置原则
        5.5.2 修复植物方案配置
        5.5.3 抚育管理
        5.5.4 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建议
第六章 灵源山植被景观改造
    6.1 灵源山植被景观现状
        6.1.1 主要植被景观类型
        6.1.2 植物种类数量分析
    6.2 灵源山景观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6.2.1 景观改造的目标
        6.2.2 景观改造的原则
    6.3 灵源山植被景观改造植物选择与应用
        6.3.1 景观改造植物种类适用性评估体系
        6.3.2 景观改造植物种类选择
        6.3.3 景观改造植物种类评价与应用
    6.4 灵源山植被景观规划与配置改造
        6.4.1 "景观斑块"层面的植被景观改造
        6.4.2 "路线"层面的植被景观改造
        6.4.3 "节点"层面的植被景观改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9)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园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1.2.1 植物园的概念
        1.2.2 植物园的研究进展
        1.2.2.1 植物园规划及其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
        1.2.2.2 植物园旅游和科普
        1.2.2.3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
        1.2.2.4 植物园建设和管理
    1.3 植物景观概念及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1.3.1 植物景观的概念
        1.3.2 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范围及内容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内容
        1.5.2.1 仙湖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1.5.2.2 仙湖植物园游客问卷调查
        1.5.2.3 仙湖植物园景区、专类园和景点的景观节点的实测和分析
        1.5.2.4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的调查和改造策略
        1.5.2.5 同气候带植物园的植物专类园的比较
        1.5.2.6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总体评价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检索法
        1.6.1.2 案例实测法
        1.6.1.3 问卷调查法
        1.6.1.4 定量和定性分析法
        1.6.1.5 制图制表法
        1.6.1.6 样方调查法
        1.6.1.7 比较分析法
        1.6.1.8 专家访谈法
        1.6.2 技术路线
2 仙湖植物园的概况及其发展历程
    2.1 深圳市概况
    2.2 仙湖植物园概况
    2.3 仙湖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2.3.1 初创阶段(1982-1988 年)
        2.3.2 飞速发展阶段(1989-2000 年)
        2.3.3 成熟阶段(2001-2012 年)
        2.3.4 提升阶段(2013 年以后)
    2.4 规划设计理念及发展思路
        2.4.1 规划布局
        2.4.2 发展思路
        2.4.3 景观生态林规划思路
3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及功能问卷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2 问卷调查内容
    3.3 问卷调查的方式
    3.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游客的基本情况调查
        3.4.1.1 游客性别比例
        3.4.1.2 游客的年龄段和职业构成
        3.4.1.3 游客的受教育程度
        3.4.1.4 游客来仙湖植物园的交通方式和花费的时间
        3.4.1.5 受访游客来仙湖植物园的主要活动
        3.4.1.6 受访游客来仙湖植物园的频率
        3.4.2 使用者评价调查
        3.4.2.1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季相调查
        3.4.2.2 游客在仙湖植物园停留或休息的场所以及主要活动区域
        3.4.2.3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印象较为深刻的景观类型和观赏植物类型
        3.4.2.4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景区和专类园的评价
        3.4.2.5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和深圳其他公园的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的评价
        3.4.2.6 仙湖植物园的植物标示牌及其植物知识的科普
        3.4.2.7 仙湖植物园的雕塑及小品的特色
        3.4.2.8 仙湖植物园的道路及景点标示
        3.4.2.9 仙湖植物园的科普知识宣传方式
        3.4.2.10 游客对深圳仙湖植物园有何意见或建议
    3.5 小结
4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典型案例分析
    4.1 景区
        4.1.1 湖区
        4.1.2 天上人间景区
        4.1.3 化石森林景区
        4.1.4 松柏杜鹃景区
        4.1.5 门区
    4.2 专类园
        4.2.1 蝶谷幽兰
        4.2.2 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4.2.3 棕榈园
        4.2.4 荫生植物区
        4.2.5 沙漠植物区
        4.2.6 水景园
        4.2.7 竹园
        4.2.8 罗汉松园
        4.2.9 孢子植物区
    4.3 其他
        4.3.1 园林景点植物景观分析
        4.3.1.1 山塘野航
        4.3.1.2 玉带桥
        4.3.1.3 十一孔桥
        4.3.2 行道树植物景观分析
    4.4 小结
5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5.1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植物景观分析
        5.1.1 植被类型
        5.1.2 风景林植物景观特征分析
    5.2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景观动态分析
        5.2.1 风景林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2.1.1 台湾相思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2.1.2 马占相思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2.2 风景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2.2.1 台湾相思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2.2.2 马占相思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2.3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动态分析
    5.3 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群落结构及其植物景观优化模式分析
        5.3.1 优化原则
        5.3.1.1 尊重仙湖植物园功能需要
        5.3.1.2 尊重仙湖植物园地域特色
        5.3.1.3 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5.3.1.4 小苗优先,逐步实施
        5.3.1.5 适地适树,乡土植物优先
        5.3.2 群落结构优化模式
        5.3.2.1 景观树种的推荐与选择
        5.3.2.2 风景林植物景观群落结构模式推荐
    5.4 小结
6 国内同气候带范围内主要植物园的比较
    6.1 专类园植物资源收集情况的比较分析
    6.2 专类植物景观比较分析
        6.2.1 棕榈园
        6.2.2 沙生植物区
        6.2.3 裸子植物区
        6.2.4 苏铁园
    6.3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1.1 游客对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和功能的评价
        7.1.2 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和典型的植物配置模式
        7.1.3 风景林群落结构、植物景观群落动态
        7.1.4 同其他植物园植物景观和资源收集的比较研究
    7.2 建议
        7.2.1 植物景观
        7.2.2 景观功能管理和科普宣传
参考文献
附录一: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与功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外业调查表
附录三:我国热带、南亚热带主要植物园的专类概况
附录四:本文中的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雷州半岛主要树种抗风性研究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试验材料与测量方法
    1.3.1 试验材料与调查或测量的指标
    1.3.2 各指标调查与测量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性
1.5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桉树无性系
    2.2.2 调查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1年生林分生长情况
    2.3.2 根系生长与分布情况
    2.3.3 1年生林分风害情况
    2.3.4 生长量与抗风性相关性分析
    2.3.5 根系与抗风性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林分密度与抗风性和生长量的关系
    2.4.2 根系与抗风性的关系
    2.4.3 两种无性系不同的抗风效果 第三章 木麻黄与相思抗风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林分之间的各性状比较
    3.2.2 林龄对林分的影响
    3.2.3 林分性状之间的关系
    3.2.4 林分分类与抗风效果评价
    3.2.5 木材纤维形态与抗风性回归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雷州半岛常见园林绿化树种抗风性综合评价
4.1 试验材料
4.2 抗风性综合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评价指标分级
4.3 研究方法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综合评价法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主要热带相思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刘文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D]. 宋佳昱. 海南大学, 2019(06)
  • [4]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D]. 王金涛. 海南大学, 2019(03)
  • [5]灿球赤壳属和假芝属所致海南热区林木根腐及茎腐病的探究[D]. 吴如慧. 海南大学, 2019
  • [6]橡胶树与相思树病原灵芝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丁婧钰. 海南大学, 2018(08)
  • [7]桉树、马占相思树皮基质对小白菜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研究[D]. 李思远. 海南大学, 2018(08)
  • [8]基于植被特征的晋江灵源山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D]. 刘梦昕.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9]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D]. 饶显龙.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10]雷州半岛主要树种抗风性研究和评价[D]. 张华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5)

标签:;  ;  ;  ;  ;  

主要热带相思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