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远程教育的思考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远程教育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远程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昝芋[1](2021)在《中小学教师线上培训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宁小丽[2](2021)在《英格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舒雨[3](2021)在《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信息社会的兴起,人工智能包含在2018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面向中小学生全面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在已有的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基础上,将项目式与人工智能学习平台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相结合,构建针对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依据此模式设计案例并进行了实验,为人工智能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模式与案例设计参考。本研究包括文献梳理、模式构建、案例设计与实践、效果分析四部分,首先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式学习等相关文献。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特点,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国内外常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七个步骤。采用教育实验法,进行了为期14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班教师依据这七个步骤进行教学案例设计,选定文本训练,数字识别、图像识别等案例,实验班以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对照班通过讲演练开展教学,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前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点的掌握,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教学满意度,并改善了学生计算思维态度。

罗艺[4](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叶丹楠[5](2021)在《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加拿大疫情期间的应急远程教育为例,从政策、技术等宏观因素及教师、学生、家庭等微观因素出发,对其疫情期间应急远程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详略得当的分析,特别对教师、学生及家庭等因素进行了重点阐释。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通过五个章节,从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概况、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已有准备、疫情期间实施应急远程教育时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举措进行描述与梳理,并借助广受认同的、经典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措施进行再次分析,从中试图归纳加拿大远程教育特点,并试图对“4R”理论提出切合应急远程教育特点的改进建议。最后,结合我国远程教育现状,总结相应建议。在绪论部分,首先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缘由、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其次,分别对远程教育、应急远程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后,在研究综述部分,对国内外的应急教育、远程教育、应急远程教育以及“4R”危机管理理论分别进行了文献梳理,为本研究更系统、恰当地分析加拿大疫情期间应急远程教育状况做好理论指导。在第一章节,描述了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概况。具体包括:加拿大远程教育发展阶段及现状。第二章节,聚焦于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准备,包括:政策方面的准备、技术方面的准备、教师方面的准备、学生方面的准备。第三章节,总结加拿大疫情期间实施应急远程教育的挑战,包括:教师方面的挑战、学生方面的挑战、家庭方面的挑战。第四章节,分别对应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阐述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第五章节,本研究主要借助经典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施现状,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包括:首先,充足的危机准备、出色的公平意识、注重合作的危机应对、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后续研究是加拿大实施应急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其次,本研究基于“4R”危机管理四步骤,结合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思考切合应急远程教育特点的危机管理四步骤。最后,通过总结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提出我国在今后应急远程教育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包括:高准备的应急远程教育、学习者中心的应急远程教育、应急为先的应急远程教育、合作的应急远程教育。在后疫情时代,远程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必然补充。加拿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前期政策保障、基础设施、教师和学生准备、相关人员的培训课程等等的经验和研究,对建立我国的应急远程教育预警机制是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加拿大紧急情况下处理教育公平和数字鸿沟问题的实践对我国也有启发意义。我国和加拿大一样都拥有广袤的疆域,都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即使在发达地区如上海也有收入较低的家庭受数字鸿沟影响。本论文阐述的加拿大在应急远程教育期间采取的一系列缓解数字鸿沟的措施,对我国类似问题的解决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陈素芬[6](2021)在《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研究 ——以H公司和Q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学科,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是衔接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重要阶段,但是社会上大部分家长、学生、教师对初中语文课程不太重视,忽略了初中语文在小学和高中阶段的重要衔接作用。与此相应,近年来伴随着科技发展,在课外辅导中语文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了在线直播学习模式,疫情的发生加剧了在线直播学习模式的广泛运用,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比,社会各界对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褒贬不一。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以H公司和Q公司中的初中语文在线直播中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使用调查问卷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析初中语文在线直播一对一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论文一共分为三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介绍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线上直播发展历程主要是了解直播教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现状,目的是为下文写线上直播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作铺垫。线上直播教学的特点主要从师生互动性强;足不出户,高效学习;学生来源广泛,教育资源共享;因材施教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二章是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调查问卷与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来分析当下初中语文线上直播一对一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表现在教学内容功利性强、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专注力不足、教学环节受限制四个方面。第三章是基于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调查分析得到的启示及相关的实践案例。针对第二章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对应的四种解决策略。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当今社会上的线上直播教学有一些帮助。

仇淼[7](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徐秀霞[8](2021)在《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时代,加快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是必然要求,在线教学作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且这次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也按下了在线教学应用于中小学的开启键。在线教学使用新型技术,强调新型教育理念,这也就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教师作为促进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他们对在线教学的适应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线教学能不能在中小学教学中很好的落实。因此,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在线教学的适应性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中小学教师适应在线教学的因素,对后续在线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实践以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梳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理论框架,并基于此理论框架从理念适应、态度适应、知识结构适应、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五个维度展开编制了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调查问卷,设计了访谈提纲,运用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数据整理后,利用软件SPSS 21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此来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在线教学的适应现状,探究教师开展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教师适应在线教学的因素,最后根据现状、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访谈结果提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建议。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1)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理论框架中主要包括适应要求、适应主体、适应过程以及支持系统四个组成部分。(2)中小学教师在五个维度上都基本呈适应状态,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五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行为适应、知识结构适应、环境适应、态度适应、理念适应。其中,理念适应维度,在线教学改变学生这个二级指标下的得分较低;态度适应维度,教师对后疫情时代继续采用在线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行为适应维度,衡量教师在师生互动和组织管理学生的题项上得分明显低于其他题项;知识结构适应维度,教师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储备还有待增加;环境适应维度,在线教学的相关政策以及软硬件支持上还有待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3)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的适应性会受到教师年龄、教龄、执教年级以及是否接受过在线教学培训的影响,而教师的性别、学历、任教学校所在地、任教学科、职称不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主要因素。(4)教师的行为适应、理念适应、态度适应、知识结构适应和环境适应五个维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说明五个维度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其中,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的行为适应受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应影响最大,环境适应次之,接下来是教师的态度适应,影响最小的是教师对在线教学的理念适应。(5)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研究从教师自身、学校以及教育主管三个层面提出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提升建议,为提升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提供参考。

尹中玥[9](2020)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教师远程培训是基于国家专门为教师设计和开发的教师网络学习与评测平台,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活动,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2010年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启动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主要包含“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两项,培训主要依托远程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等方式,为偏远地区及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当前的教师远程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着教师培训参与热情不高、培训内容适需性较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教师远程培训的实际效果,挫伤教师持续参与教师远程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参训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教师远程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帮助教师提高参与远程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已经逐渐称为教师远程培训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作为远程培训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需求、主观能动性、感受体会等因素会影响教师远程培训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师远程培训活动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对参与过远程教师培训的教师实施调研,试图调查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学习参与的现状,并对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对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建模、验证及讨论。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画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并梳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第二部分:阐述本研究的三个理论基础,并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根据研究目的展开实证调查,通过问卷的方式,收集教师的基本信息并了解教师参与远程培训的现状及学习参与情况。明确不同教师群体间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对教师学习意愿和学习行为与假设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第四部分:构建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影响因素模型。通过数据验证模型的拟合度,并修正模型。第五部分:通过研究,结合文献从教师远程学习动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评价以及保障机制六个方面分析教师远程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六部分: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从教师远程学习动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评价以及保障机制六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七部分:根据以上研究,指出研究仍然存在的局限,对后续的拓展或深入研究提出研究展望。

郭彧宏[10](2020)在《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随着远程直播教学的深入,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实施,学者们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远程直播教学推广后,为实现教育均衡做出一定的贡献,并得到了远端学校师生的欢迎,在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远程直播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怎样才能将直播教学效益最大化?远端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直播教学?在直播教学下,远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学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重要力量,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由于远程教学的隔空性,进行授课的前端教师面对着庞大的学生,包括本班的学生和远端学校的学生,因而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种情况下,远端教师显得特别重要,远端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直播课堂的利用效果。远程直播课堂下,远端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发生了改变,远端教师不仅需要作为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在直播课堂这一环境下所需要的特殊教学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远端教师在直播课堂下的教学能力入手,一个半月亲身融入重庆市Z中学的直播课堂,通过观察Z中学教师利用直播课堂的情况,访谈Z中学的远端教师和远端学生,结合访谈结果以及深入直播课堂的观察结果,重点分析了远端教师利用直播课堂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通过文献分析以及调研现状分析出教师在远程直播课堂这一环境下的教学能力,从而尝试提炼出了教师在远程直播课堂下的教学能力框架,根据这一框架提出了关于如何提升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策略,从而促进远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远程直播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相关概念的阐述,提出了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以及所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笔者根据对文献的分析以及远程直播教学的特点构建了远端教师教学能力的框架,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第二部分笔者为调查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情况,做了一个研究设计。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研究样本进行了解读;同时介绍了本研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本研究的研究过程进行梳理,设计了研究思路。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Z中学教师利用直播课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首先分析了Z中学的特征,其次分析了Z中学教师对远程直播课堂的应用情况以及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第四部分则根据文献的研究和所调查的资料对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能力进行提炼,构建了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第五部分根据这一框架提出了提升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一些策略。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远程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远程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2.研究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人工智能
        2.机器学习
        3.项目式学习
    (二)理论基础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体验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小学生特点分析
        1.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信息化时代小学生学习特点
    (二)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分析
        1.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
        2.图形化编程软件APP Inventer2
    (三)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1.调动学习者自主性
        2.优化学习资源包容性
        3.创设学习过程递进性
        4.营造学习氛围融洽性
    (四)常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分析
        1.国内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2.国外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五)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1.教学准备
        2.创设情境
        3.确定项目
        4.项目分析
        5.项目制作
        6.项目展示
        7.评价与反思
四、实验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实验准备
    (二)教学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
        2.实验对象
        3.实验环境
        4.实验变量
        5.实验工具
        6.实验过程
    (三)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案例
        2.传统讲演练教学模式案例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人工智能知识点掌握
    (二)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满意度
    (三)计算思维态度
    (四)结果讨论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小学人工智能普及现状问卷
    附录3: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计算思维态度量表卷
    附录5: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设计
        1.让我开心
        2.智能教室
        3.智能图书馆
        4.人脸识别
        5.杯子和书
    附录6:传统讲演练教学设计
        6.让我开心
        7.智能教室
        8.智能图书馆
        9.人脸识别
        10.花的识别
致谢

(4)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新意与不足
    三 概念界定
        (一)远程教育
        (二)应急远程教育
    四 研究综述
        (一)应急教育研究现状
        (二)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三)应急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四)“4R”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第一章 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概况
    一 加拿大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基于印刷媒体的函授教育阶段
        (二)基于音视频媒体的广播电视教育阶段
        (三)基于网络的在线教育阶段
        (四)远程教育的新趋势——混合学习阶段
    二 加拿大远程教育的现状
        (一)远程教育普及率高
        (二)各省远程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三)丰富多样的远程教育实践探索
第二章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准备
    一 应急远程教育的政策准备
        (一)附属于教育法案中的政策
        (二)政策指南
        (三)协议
        (四)谅解备忘录
    二 应急远程教育的技术准备
        (一)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家背景:国家ICT发展水平
        (二)实施远程教育的系统内准备:远程教育学习管理平台
    三 应急远程教育的教师准备
        (一)教师ICT现状
        (二)为教师提供的专业支持
    四 应急远程教育的学生准备
        (一)学生ICT现状
        (二)学生拥有的与接受远程教育相关的设备现状
第三章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挑战
    一 教师方面的挑战
        (一)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用数字工具
        (二)很多教师不了解远程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二 学生方面的挑战
        (一)学生难以适应远程教育
        (二)弱势学生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三 家庭方面的挑战
        (一)家庭远程教育设施短缺
        (二)家庭出现财务问题
第四章 加拿大对应急远程教育挑战的应对
    一 教师挑战的应对
        (一)系统层面的政策与资源保障
        (二)为教师及其领导提供专业学习机会
        (二)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二 学生挑战的应对
        (一)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关注弱势学生特殊需要
    三 家庭挑战的应对
        (一)家庭实施远程教育的资源保障
        (二)拨款补助学生和家庭
        (三)提供其他形式的应急远程教育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一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特点
        (一)充足的危机准备
        (二)出色的公平意识
        (三)合作的危机应对
        (四)系统的政策支持
        (五)持续的后续研究
    二 危机管理理论视角的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分析
        (一)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
        (二)从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看“4R”危机管理理论
    三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启示
        (一)高准备的应急远程教育
        (二)学习者中心的应急远程教育
        (三)应急为先的应急远程教育
        (四)合作的应急远程教育
        (五)恢复导向的应急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6)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研究 ——以H公司和Q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特点
        一、师生互动性强
        二、足不出户,高效学习
        三、学生来源广泛,教育资源共享
        四、因材施教
第二章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调查问卷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H教育公司和Q教育公司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与数据可行性分析
        二、教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三、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第三节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功利性强
        二、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三、学生学习专注力不足
        四、教学环节受限制
第三章 基于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调查分析的启示及实践案例
    第一节 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内容创新
        一、由“应试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
        二、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内容创新
    第二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加强监管
        一、提高教师门槛,增强竞争意识
        二、政府加强监管,完善校外教师培训制度
    第三节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授课平台技术
        一、提升上课趣味性,增强学生上课积极性
        二、提高授课平台技术,控制学生上课界面
    第四节 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减少对网络依赖
        一、提前检查网络状况,使用其他授课方式
        二、提高自我备课能力,减少对网络依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二、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二)在线培训
        (三)在线培训模式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成人教育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结束语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教师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二、在线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适应、适应性、教师适应性
        二、在线教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适应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理论框架的提出依据
        一、课程改革中教师适应性的理论框架
        二、教师适应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
        三、课程实施中教师改变框架
        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适应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五、理科教师探究教学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理论框架的提出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理论框架的解析
        一、适应要求
        二、适应主体
        三、适应过程
        四、支持系统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设计
        二、试测与修改
        三、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的目的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访谈的实施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
        二、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四、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五、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回归分析
        六、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适应在线教学的现状
        二、教师开展在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对未来在线教学的期望和教师尽快适应在线教学的建议
第六章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提升建议
    第一节 对教师自身的建议
        一、教师理念层面
        二、教师态度层面
        三、教师知识结构层面
        四、教师行为层面
    第二节 对教学支持环境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二、教育主管层面
第七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师远程培训研究现状
        二、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研究
        三、远程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远程教育理论
        二、成人教育理论
        三、统计分析应用理论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教师培训
        二、社会性影响
        三、绩效期望
        四、学习支持
        五、学习参与
第三章 调查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特征分析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一、不同性别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二、不同学段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三、不同教龄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四、不同职称群体间差异比较比较
        五、不同初始学历群体间差异比较比较
    第五节 相关分析
        一、学习意愿与假设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二、学习行为与假设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建模及验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一、模型设计原理
        二、模型框架结构
        三、变量定义
        四、研究假设
    第二节 模型验证过程分析
    第三节 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假设不成立的可能原因分析
第五章 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教师参与远程培训的学习动机待加强
        一、教师参与教师远程培训学习的动机不强
        二、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存在动机减退现象
    第二节 教师的培训目标和培训目的有待改进
        一、教师对远程培训目的尚未有清晰的认识
        二、教师远程培训目标的制定需合理化改进
    第三节 培训的内容对成人学习不具有启发性
        一、培训内容缺乏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启发性
        二、培训内容未完全契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第四节 培训方法忽视坊主作用且灵活性较低
        一、教师远程培训忽视专家坊主的关键作用
        二、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单一且缺乏灵活性
    第五节 培训评价缺乏评价工具且忽视过程性
        一、未能结合培训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工具
        二、忽视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第六节 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且情感支持较少
        一、教师远程培训的保障机制有待调整完善
        二、情感支持服务处于不断萌芽和发展阶段
第六章 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一节 注重激发并且维持一线教师的学习动机
        一、在教师远程培训中,激发教师远程学习动机
        二、在教师远程培训中,关注一线教师日常生活
        三、在教师远程培训中,预防教师学习动机减退
    第二节 学习目的满足成人需求且重视社会影响
        一、明确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目的与最终目的
        二、社会性影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三、学习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成人学习者的需求
    第三节 培训内容符合教师学习风格且有启发性
        一、教师培训的内容是教师远程培训的核心
        二、培训内容的组织应符合教师的学习风格
        三、教师培训内容应对教师教学具有启发性
    第四节 重视坊主的作用引领教师学习方法改革
        一、重视专家坊主在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引导作用
        二、指导教师自主学习并促进教师之间协作学习
        三、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师研修活动
    第五节 制定评估工具开展全过程性的学业评价
        一、制定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评估工具
        二、重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过程性评价
        三、推进教师远程学习评价智能化变革
    第六节 建立远程培训支持机制并提供情感支持
        一、建立好的机制对教师远程培训活动的意义
        二、依据成熟学习理论建构有效教师学习机制
        三、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局限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创新
一、相关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一)远程直播课堂相关概念
    (二)教学能力相关概念
    (三)理论基础
二、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解读
    (二)研究工具制定
    (三)研究思路
三、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Z中学的特征
    (二)Z中学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现状
四、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提炼
    (一)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分析
    (二)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图
五、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立足学校,优化远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
    (二)立足个人,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远程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教师线上培训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D]. 昝芋. 西南大学, 2021
  • [2]英格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研究[D]. 宁小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Machine learning for kids平台的小学生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D]. 张舒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5]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D]. 叶丹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研究 ——以H公司和Q公司为例[D]. 陈素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7]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8]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研究[D]. 徐秀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尹中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教师利用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能力框架构建[D]. 郭彧宏.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远程教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