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省市手机话费欠费

部分省市手机话费欠费

一、部分省市移动话费拖欠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孔皓[1](2020)在《基于电信用户数据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信用风险评价一直是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消费型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违约、套费等现象的频繁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坏账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一直以金融行业数据为分析基础,存在数据来源单一、评价维度覆盖率低、缺乏全面性与关联性等问题。移动通讯设备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迅速普及,使得移动通信用户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对比金融行业数据,电信数据具有覆盖人群面广、数据量庞大、数据维度全面性强和真实性高等诸多优点。将电信数据引入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提高信用风险判别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能够有效地解决电信业务中类似套费、违约等痛点问题。本文在充分吸收信用风险评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真实的电信用户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构建电信用户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并提出了一种不均衡数据集处理的融合算法。分析和梳理了不均衡数据集产生的问题及处理方式,从数据样本的角度提出随机合成少数类过采样与最近邻规则欠采样混合的采样方法,有效地对少数类样本稀疏域进行采样并使异类边界清晰,提高了输入模型前电信用户数据集的质量。(2)从业务角度分析电信特征,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结合电信业务对特征进行处理与分析,以随机森林特征重要度排序为依据迭代地进行过滤式特征选择,最大限度消除了冗余特征对分类模型效果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终选出七个特征组成最优特征子集进行拟合。(3)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回归(Logistic回归)与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融合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可输出分类概率的Logistic回归算法为基础模型,利用GBDT算法可以有效构造新特征且能够组合特征的特性,弥补Logistic回归单模型对特征捕获性差的缺点来构造融合模型。融合模型优化了分类效果并提高了预测性能,能够满足于电信信用风险评价的需求。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数据与特征分别提出混合采样算法与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进行优化,通过融合算法构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信用风险识别与控制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杨克文[2](2019)在《教育的就业效应与健康效应研究 ——来自务工农民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克强总理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希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提高农民收入,从而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顺利转移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然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近些年务工农民的增长数量和速度均不断下降。根据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本文认为造成农村劳动力吸纳不足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为了实现城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务工农民进城设置了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进入阻碍。第二,务工农民总体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缺乏,这导致务工农民处于低收入、无保护的弱势地位,职业选择和就业空间狭小,以及就业竞争和替代能力不强。第三,自身健康水平的影响。自身健康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务工农民“候鸟式”的流动,在超时劳动的作用下,致使他们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对他们再次流动产生不利影响。第四,父母健康的影响。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逐步加深。人进入老年期后,健康折旧加快,不仅日常行动能力下降,而且也容易心理健康恶化,导致对他人的照护需求增加。由于长期依靠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快速经济增长,在我国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和生育率低位徘徊导致劳动力数量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日益难以为继。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顺利转移并能够安居乐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文化程度越高,克服户籍制度等迁移障碍的能力越强,迁移成本也就越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更容易在城市中找到工作。不仅如此,根据健康需求理论,个体教育有利于改善自身及他人健康,而且预算约束放松和健康生产效率改善在教育改善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渠道作用。在众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改善其他负面因素的关键变量。鉴于此,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考察其对务工农民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教育是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克服迁移障碍并改善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其次,教育是否影响务工农民及其父母健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不仅能直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能通过改善自身及父母健康,间接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使用2014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探讨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及其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考虑到样本选择性和受教育程度的内生性,我们对其进行了赫克曼两步法和工具变量处理。结果显示教育不仅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迁移,而且显着改善了务工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并且这种改善是通过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同样使用2014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社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工具变量,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方法识别教育对务工农民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教育对务工农民健康具有显着的正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和年龄异质性。预算约束放松和效率提升在教育影响务工农民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渠道作用。使用2011年和2013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方法识别务工农民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务工农民教育对父母健康具有显着的正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存在父母教育、性别和年龄及子女性别和居住安排等方面的异质性。预算约束放松和效率提升在务工农民教育影响父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渠道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第一,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发展。本文的研究表明,随着农村教育发展,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改善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未来这一战略还需要继续实施,使农村和城镇保持同步发展,并缩小城乡差异,有利于最终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之间的差异。第二,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而且应该改革原来的财政拨款模式,按照对教育服务结果进行考核的方式,根据教育质量进行财政拨款,实现财政拨款与教育质量挂钩的绩效管理新模式。第三,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做好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务工农民公平开放,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一方面,建立和优化我国的城市层级体系。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最后,不同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制定落户标准,吸引合适的人口流入。第四,制定公平的劳动力市场规则。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并严格执行,保障最低工资法和劳动法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打击拖欠工资现象。最后,消除就业歧视,消除人为歧视。第五,增加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一方面,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宣传和普及能够降低居民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医疗服务需求,进而减少接触医疗服务的可能性,有利于断绝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增加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可以在居民患病的情况下,懂得如何识别医疗服务的供给质量,进而减少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第六,完善医疗保险的异地就医制度。异地就医制度尚未在全国全面推行,未来需要重点加强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医药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争取早日打通与就医相关的信息节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以上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迁移,降低用工成本,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结构调整争取时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黄浩[3](2019)在《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文中认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论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使我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的创造性实践,本文以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工作为切入点,从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三部分展开论述,分析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伟大命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分别是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的具体安排以及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任务。论述了湘潭县的推进工作是在党中央、湖南省的安排部署以及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形下展开的。第三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湘潭县分别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展开的推进工作的,提高了党员素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第四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及经验。湘潭县推进工作是在贯彻上级政策又充分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况下展开的,推进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尹梦瑶[4](2015)在《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及多方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及我国经济运行复杂化超出预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积聚,我国劳动关系已基本完成了市场化转型,转型过程中社会契约出现失衡,一个平衡劳动关系的法制环境和运行机制却存在缺失。能够调节劳动关系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的并不理想,协商的主体不成熟,集体协商走形式,企业集体合同无实质内容,与政府提供范本雷同。而作为员工维权后盾的工会主体独立性不强,员工和工会不仅缺乏制度层面的明确鼓励的集体行动权,即“罢工权”,而且在现实谈判中的信息缺乏也使得劳资谈判的成效并不显着。另外,我国工业尚处在低端产业链上获得末端利润,组织必定致力于降低劳动力成本,与此同时,劳动力供给却持续过剩,结构失衡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权利难以保障,公平底线经常被突破。在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及劳动力市场现状背景下,我国劳资冲突水平不断上升,大规模劳资冲突性群体事件和暴力事件也频繁发生。本文将通过对劳资冲突理论的文献研究、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案例库的编码分析以及具体案例的深度研究来全面解析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成因和治理策略。从我国劳资关系大背景入手,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再通过案例库的编码分析得出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并加以解释,最后归纳出劳资冲突类型并做多案例深度研究,由宏观到微观,全面分析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以期对我国劳资关系现状提供有效建议。

李俊峰[5](2013)在《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终端公司的成立开创了中国移动专业化运营的先河,公司成立两年以来,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发出两个声音,引导了终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为移动大市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担负具体销售任务的河北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营销策略的研究,为终端公司各项销售指标的落地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阐述了本研究应用到的市场营销策略理论文献。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张家口终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以及2014年预期任务展望。第三章介绍了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行业等5个方面的宏观,及竞争者、对手、公司自己三方面的微观分析,给出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营销策略制定依据。第四章介绍了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2014年营销目标,通过STP法给出了针对三类客户的营销策略。第五章给出营销策略执行过程中需要的资源配置,时间进度安排及制度办法。第六章提出了营销策略的不足和展望。

霍慧新[6](2013)在《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文中认为近代电话事业始于上海,源于租界。上海电话事业的管理和发展在近代中国公用事业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清末、北洋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具有华租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此种格局的形成,直接源于近代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国家电信政策、社会通讯需求等密切相关。随着工商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人际交往的互动,人们迫切需要便捷高效的通讯工具,以此来传递商情、交换信息和交流感情。电话通讯技术的诞生和推广,客观上为其创造了可能。开埠以后,上海首开风气之先,率先引进电话,在租界外商的推动下,电话事业步入正轨。在近代各项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中,电话等电信业被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国权”被固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有”意味着中央直接经营管理、严格杜绝外人染指。但现实情况是,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部管、商办、省办、市营等多样化的经营格局;租界的存在,也使包括电话在内的公用事业不得不任由外商经营。在此背景下,中央与地方、交通部与商人、民国政府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等围绕上海电话局、淞阳电话公司、越界电话等管理权属分配问题,产生诸多交涉。在此过程中,博弈双方均以法律条文和保障民用为护符,极力维护自身管理地位和相关权力。经过长期整理,上海电话局仍归诸交通部管理经营,原商办淞阳电话公司收归部办,越界电话则在专营权形式下适度保证了“主权”和“民用”的平衡。电话业的具体经营和管理,受到权力划分、角色定位、管理理念、社会局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华租两界电话事业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华界上海电话局先后由清末邮传部和民国交通部直接管理和经营,较多地受到清末官僚习气、北洋时期权力分散等人事因素的影响,局务发展颇受局促,江浙地区频繁战事的发生更增添了此种难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商业化”运营理念之下,交通部和上海电话局进行了管理事权的梳理,局务整顿的开展和稽核制度的完善,上海市政府管理角色亦随之调试,客观上使中央和地方形成一股促进业务大力发展的合力。然而此种发展后被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租界电话事业发展环境较为安稳,较少受到战火和人事等不定因素的影响。现代公司企业经营模式的引进,较好地解决了电话事业作为一种公用事业前期投资大、后期改良费用高的问题。公司现代化管理团队的形成,有利于保证决策科学化;与国外公司的紧密关系则使机件设备供应有一定保障。在公司大量广告和推销活动之下,电话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租界市政当局特许经营权的规制,使外商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受到保证服务质量和限制租费收取的制约。战后电话业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整顿和规划进行,中美合资公司构想的提出,是上海市政府对统一市内电话制度的一种新探索。作为一种公用事业,电话事业的发展和规划,必然以用户的需求为转移。电话用户在履行一定的租费义务和机件保护责任外,对话费额度的高低、话务质量的优劣以及经营主体的选择等问题,均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近代上海电话用户群体,为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奔走于市政当局和电话经营者之间,对电话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华租电话公用事业长时期的各自为政,不同的发展轨迹、迥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异的工商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环境,导致了两界电话事业发展的水平悬殊。总体上,上海电话局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取得了局所筹建、线路发展、话机安装、服务质量的较大进步;租界电话公司则一直保持了平稳且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孤岛时期,受租界畸形繁荣的影响,上海电话公司的安装户数得到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两界财务状况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战后用户需求的激增,更加剧了经营者的财务困难和服务难度。无论如何,客观上,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适应了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需求,对工商贸易、市民生活、城市消防等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上海商民对电话的使用,改变了城市时空布局,在有形的空间之外,构建了一个更为便捷舒适的无形时空。更直接地,它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经济市场沟通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警报传达方式;便捷了商务信息的沟通,缩短了货物周转和销售周期,加快了生产要素流通,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民众生活方面,满足了日常人际交往需要,有助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塑造了新式女性形象,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管理和发展,代表了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路径探索。华租两种不同的电话事业运营模式及其调试,均是公用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成本控制和保证民用,试图缓解效率和公平、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两对矛盾,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过程。

魏国强[7](2012)在《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移动电子商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成为了网络经济新的增长点;移动支付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移动电子商务交易的成功与否;移动支付的相关技术发展迅猛,相关的利益方也积极的参与,但是市场依然没有形成高效、成熟的支付模式,没有达到应有的产业规模。因此,本文对移动支付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当前最主要的三种移动支付模式进行了SWOT分析,根据分析得到的优劣势提出了移动支付模式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得出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的运营主体应该由移动运营商来承担。其次,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该模式以移动支付的资金运转为核心,融入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机制,设立三类支付账户,提供近远程相结合的移动支付服务;并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运营、业务和盈利方式。再次,设计了移动支付平台的网络体系架构和功能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支付账户的充值业务流程及近场和远程支付的业务流程;研究了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的POS终端策略、技术策略及移动支付的产业链策略,其中在产业链策略中对产业链中两个关键主体—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当前的移动支付产业链结构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优化。最后,以重庆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作为应用实施对象,分析了重庆移动手机支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本文提出的移动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模式在重庆移动的手机支付中进行初步的应用,并分析了应用的预期效果。

黄娜娜[8](2012)在《移动通信中客户信誉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个人信用问题越来越受到移动运营商的关注。目前大多省市的移动运营商很少有客户的信誉记录,只要用户欠费,系统就会停止向客户提供服务。这种直接停机的做法会导致用户投诉率增长、企业服务水平能力下降等问题,甚至导致运营商面临客户流失的问题,不利于移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和运营商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运营商需要找到一种合理、准确的客户信誉评价方法,通过用户的基本属性和行为属性评价和预测用户的信誉等级,从而根据用户的信誉等级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概述如下:1、调查研究了当今造成移动运营商话费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和讨论了移动客户信用管理的现状;2、根据现有移动通信的业务规则和场景,探讨分析了影响移动用户信誉的因素,并就信誉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3、针对移动通信行业的客户具有数据量大、客户信息变更频繁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增益和贝叶斯分类法的客户信誉评价分析模型。该模型需要对移动运营商数据库中未经处理的、全面的数据进行清洗、集成和变换等预处理后,然后采用信息增益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熵来确定该属性能为分类系统带来多少信息贡献量,带来的信息贡献量越多,该属性对客户信誉分类越重要;4、采用贝叶斯分类模型方法进行移动客户信誉分类预测,以达到预测评价用户信誉等级的目的。本文采用某省移动客户的基本和通话交易数据对本文提出的客户信誉分析模型进行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偏离度低、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借鉴性。

乔凌[9](2011)在《SC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电信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经过多次行业重组,整个电信业从最初的一家垄断到了形成当前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3大电信运营企业分层竞争,监管机构(通信管理局)独立于运营外的格局。监管部门在人手少、任务重、法制滞后的情况下,在互联互通、资费管制、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电信监管逐步走上了依法管理、规范有序竞争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电信改革与其他国家相比进展太快、力度较大,改革实践超前于电信立法,电信竞争规则不够完善,加上行政监管总体改革尚在实施探索之中,行政监管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效果,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尚未完成,整个电信市场尚未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等诸多因素,所以造成电信监管在前进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也从侧面阻碍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于是,我国电信业在以政企分开、打破垄断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工作告一段落后,如何实现有效监管、规范企业市场竞争行为,成为电信行业研究的新课题。首先,本文依托于SC省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中的一些现象,介绍了SC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并指出其在目前市场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其次,本文通过作者所从事的电信监管工作中遇到的几个典型的由市场竞争产生的互联互通障碍案例,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实施互联互通的管理现状入手,提出在电信市场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政府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实质的竞争障碍。最后,本文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互联互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当今互联互通方面的现状,采取了分析问题从源头入手,总结问题从实际着手,解决问题从可行下手的思路,对该省的互联互通问题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最终根据现有市场状况、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和发展建议。

谭祥辉[10](2010)在《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服务营销渠道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服务营销渠道现状的分析,找出目前服务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结合面临的移动行业竞争环境,提出服务营销渠道创新的基本思路: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导向,以客户满意服务为目标,适应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从销售型营销渠道向集服务和销售为一体的服务营销渠道模式转变,提高渠道的忠诚度,增强渠道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服务营销渠道创新的基本思路,结合国内移动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移动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到位情况,探讨了自办渠道模式、社会渠道管理模式和一对一直接渠道模式,并就各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和管理控制策略提供了参考措施。针对各种模式所服务的用户群体和服务手段,提出了以自办营业厅、一对一直接渠道和10086客户服务热线为核心,社会渠道为服务主体,专营店及其下辖的普通代理店等为主要销售力量,网上营业厅、自助服务系统等为新型营销服务形式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混合型服务营销渠道模式,以服务营销渠道信息化为手段,采取相应的激励和控制方法,提高服务营销渠道的管理效率和社会营销渠道的忠诚度,营造四川移动通信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部分省市移动话费拖欠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省市移动话费拖欠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信用户数据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本理论与相关技术概述
    2.1 信用风险评价概述
    2.2 电信领域信用风险概述
    2.3 常用信用风险评价算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逻辑回归算法
        2.3.3 支持向量机算法
        2.3.4 BP神经网络算法
        2.3.5 随机森林算法
    2.4 信用风险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2.4.1 混淆矩阵
        2.4.2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2.4.3 ROC曲线下方面积(AUC)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预处理及特征选择
    3.1 电信数据情况概述
    3.2 数据清洗
    3.3 基于Random-SMOTE+ENN混合采样方法的不均衡数据处理
        3.3.1 不均衡数据产生的问题分析
        3.3.2 不均衡数据处理方式
        3.3.3 基于Random-SMOTE+ENN的混合采样方法设计与验证
    3.4 电信数据特征分析
        3.4.1 单列特征处理
        3.4.2 特征探索性分析
    3.5 基于随机森林的过滤式特征选择
        3.5.1 特征选择概述
        3.5.2 基于随机森林的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设计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信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模型构建思路与数据准备
    4.2 基于Logistic回归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2.1 Logistic回归原理
        4.2.2 Logistic回归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实验与分析
    4.3 基于Logistic回归与GBDT融合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3.1 GBDT算法概述
        4.3.2 基于Logistic回归与GBDT融合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设计
        4.3.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4 模型效果对比与分析
    4.5 信用评分转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架构设计
        5.2.2 系统功能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开发环境
        5.3.2 功能流程
    5.4 系统界面展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教育的就业效应与健康效应研究 ——来自务工农民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务工农民概念界定
    2.2 人口流动理论
        2.2.1 刘易斯模型
        2.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2.2.3 乔根森模型
        2.2.4 托达罗模型
    2.3 健康需求理论
        2.3.1 个人健康需求理论
        2.3.2 家庭健康需求理论
    2.4 教育投资理论
        2.4.1 义务教育投资理论
        2.4.2 家庭教育投资理论
    2.5 文献综述
        2.5.1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及迁移之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
        2.5.2 教育对务工农民健康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2.5.3 务工农民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
3.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和务工农民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3.1.1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变革历史
        3.1.2 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分析
    3.2 务工农民现状
        3.2.1 务工农民产生的时代背景
        3.2.2 务工农民转移的原因及规模
        3.2.3 务工农民教育变化
4.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及其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
    4.1 研究设计
        4.1.1 模型与方法
        4.1.2 数据与变量
        4.1.3 样本基本信息
        4.1.4 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及其迁移之后劳动力市场表现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社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教育的影响
        4.2.2 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影响
        4.2.3 样本选择偏差估计
        4.2.4 教育对务工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教育对务工农民健康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5.1 研究设计
        5.1.1 模型与方法
        5.1.2 数据与变量
        5.1.3 样本基本信息
        5.1.4 教育与务工农民健康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教育对务工农民健康的影响
        5.2.2 教育影响务工农民健康的异质性分析
        5.2.3 教育影响务工农民健康的可能机制
        5.2.4 讨论
    5.3 本章小结
6.务工农民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6.1 理论假说
    6.2 研究设计
        6.2.1 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与变量
        6.2.3 样本基本信息
        6.2.4 务工农民教育与父母健康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基准回归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工具变量法
    6.4 进一步讨论
        6.4.1 异质性分析
        6.4.2 机制分析
        6.4.3 非线性模型检验
    6.5 本章小结
7.总结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五、湘潭县简介
第1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
    1.1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1.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1.1.2 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1.1.3 党自身的新问题
    1.2 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
        1.3.1 对党的建设规律和特点的必然结论
        1.3.2 “伟大工程”基本经验的继承
        1.3.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内涵
第2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
    2.1 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2.2 湖南省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安排
        2.2.1 加强党的理想理论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2.2.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2.3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2.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
    2.3 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问题
第3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
    3.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1.1 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3.1.2 开展“四个观念”教育活动
        3.1.3 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3.1.4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3.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2.1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2.2 实施党建“先锋工程”
        3.2.3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2.4 改进党员发展和管理机制
    3.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3.1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3.3.2 实施“鱼水工程”
        3.3.3 开展“一创三满意”活动
    3.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4.1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3.4.2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3.4.3 查处违纪案件
        3.4.4 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3.4.5 实行政务公开
    3.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5.1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3.5.2 改进干部考察制度
        3.5.3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3.5.4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第4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点及基本经验
    4.1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
        4.1.1 理论联系实际
        4.1.2 充分联系群众
        4.1.3 注重宣传工作
        4.1.4 严格组织考核
        4.1.5 重视干部培养
    4.2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经验
        4.2.1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4.2.2 党的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4.2.3 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条件
        4.2.4 反腐倡廉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4.2.5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及多方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和不足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二、劳资冲突的理论解释
        三、劳资冲突的原因分析
第一章 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背景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供求变化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态势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转折
    第二节 劳动政策的演进
        一、阶段一,1978~1993年
        二、阶段二,1994~2001年
        三、阶段三,2002年~2008年
        四、阶段四,2008年至今
    第三节 劳动者观念转变
    第四节 社会媒体的发展
第二章 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性解析——基于300起案例的编码分析
    第一节 案例信息编码维度设计
    第二节 地域、行业、企业分布特点
        一、地域分布特点
        二、行业分布特点
        三、企业分布特点
    第三节 诉求内容的演进
    第四节 行动方式的升级
    第五节 冲突爆发的原因
        一、个别事件引发
        二、资方降低成本
        三、资方减产搬迁
        四、国有企业的改制
第三章 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一般过程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多案例研究
    第一节 劳资冲突的维度研究
    第二节 权利抗争型劳资冲突事件分析
        一、典型案例概况
        二、权力抗争型劳资冲突原因分析
    第三节 利益冲突型劳资冲突事件分析
        一、典型案例概况
        二、利益冲突型劳资冲突事件原因分析
    第四节 劳资冲突2维度比较分析
第四章 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分析
    第一节 政府角色定位
    第二节 工会填补缺位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市场营销策略文献理论综述
    2.1 SWOT论
    2.2 4P营销理论
    2.3 PEST理论
第三章 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运营现状
    3.1 河北终端公司运营现状
        3.1.1 河北终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
    3.2 张家口营销中心运营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3 2014年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销量任务预期达成目标
第四章 :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营销策略制定根据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Political)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Economic)环境分析
        4.1.3 社会(Social)环境分析
        4.1.4 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分析
        4.1.5 行业环境分析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平台竞争者分析
        4.2.2 代理商对手分析
        4.2.3 客户分析
        4.2.4 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简称终端公司)自身SWOT分析
        4.2.5 张家口终端公司2013年开展工作的得失情况
第五章 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2014年营销策略制定
    5.1 2014年张家口终端公司营销目标制定
    5.2 张家口终端公司2014年STP分析
        5.2.1 针对消费者客户的营销策略
        5.2.2 针对代理商的营销策略
        5.2.3 针对移动公司的营销策略
第六章 营销策略的执行与控制
    6.1 终端公司的资源配置
    6.2 时间与进度安排
    6.3 制度与考核
        6.3.1 张家口终端公司社会渠道维系工作要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德律风的舶来: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兴起的背景
        一、近代城市发展和都市信息需求
        二、电话通讯技术的起源和推广
        三、最早接触电话的中国外交官
    第二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总体概况
        一、电话传入和近代上海民众的反应
        二、电话经营单位的嬗变
        三、电话制式的发展和改良
第二章 电话管理权属的演进:国权与民利的双重博弈
    第一节 近代电话国有政策的确定
        一、电话国有政策的制定
        二、地方电话经营之变通
        三、近代以来电话经营格局
    第二节 部办上海电话局归属权之争
        一、上海电话市营问题的产生
        二、市府与交通部电话管理权之争
    第三节 商办淞阳电话公司收归国有交涉
        一、电话国有与商办利弊的讨论
        二、淞阳电话公司的成立与经营
        三、淞阳电话公司收归部办风波
    第四节 越界电话管理权的维护
        一、越界电话的产生和发展
        二、1930年前暂时放任越界电话政策
        三、1930年代电话临时合约的交涉
第三章 电话运营模式的变迁:经营与管理的艰难进程
    第一节 华界电话局之经营管理变迁
        一、清末业务发展的最初状况
        二、北洋时期之权力分散格局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协力发展
    第二节 租界电话事业之经营管理
        一、公司企业发展模式
        二、工部局之特许规制
    第三节 战后上海电话事业的整顿和规划
        一、日伪时期电话业的畸形发展
        二、战后市政府的电话整理努力
第四章 电话使用权益的保障:质量与价格的不同考量
    第一节 电话用户之义务与责任
        一、电话租费担负
        二、设施维护责任
    第二节 用户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一、电话用户团体的萌生
        二、电话用户团体的发展
        三、组织形式及经费状况
    第三节 力争租界电话主权运动
        一、收回电话主权的动议
        二、力争电话主权的努力
    第四节 反对加价与按次收费运动的展开
        一、1925年反对加价和改制收费
        二、1935至1936年反对加价和改制收费
第五章 电话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电话与近代上海社会
    第一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成就
        一、上海电话局之建设成绩
        二、租界电话公司经营成果
    第二节 城市商民的电话使用及其影响
        一、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工商贸易
        二、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市民生活
        三、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城市消防
结论:近代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与发展
    一、三大影响因素
    二、两条实现路径
    三、一种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7)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来源
        1.3.1 研究意义
        1.3.2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移动电子商务的典型支付模式的分析
    2.1 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概述
        2.1.1 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的内涵
        2.1.2 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技术实现方式
        2.1.3 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分类
    2.2 三种主要移动支付模式的 SWOT 分析
        2.2.1 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
        2.2.2 以银行为运营主体
        2.2.3 以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为运营主体
    2.3 移动支付模式的选择
        2.3.1 移动支付模式的评价标准
        2.3.2 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模式
3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的构建
    3.1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的提出
    3.3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的分析
        3.3.1 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分析
        3.3.2 移动支付的业务模式分析
        3.3.3 移动支付的盈利模式分析
4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的关键业务流程及策略研究
    4.1 移动支付平台的总体方案设计
        4.1.1 移动支付系统的网络体系架构
        4.1.2 移动支付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
    4.2 移动支付模式的关键业务流程设计
        4.2.1 支付账户的充值业务流程
        4.2.2 移动远程支付业务流程
        4.2.3 移动近场支付业务流程
    4.3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的实施策略
        4.3.1 POS 终端策略
        4.3.2 技术策略
    4.4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产业链策略
        4.4.1 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
        4.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移动支付产业链结构优化
5 应用研究
    5.1 重庆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现状分析
    5.2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的应用
    5.3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应用的预期效果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8)移动通信中客户信誉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信誉评价模型分析和选择
    2.1 决策树分析法
    2.2 神经网络分析法
    2.3 贝叶斯分类法
    2.4 几种分类方法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通信中客户信誉评价模型的设计
    3.1 信誉评价系统的组成
    3.2 移动通信客户信誉评价的模型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通信中客户信誉评价模型的实现
    4.1 数据预处理
    4.2 属性筛选
    4.3 分类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客户信誉评价系统实施及测试评价
    5.1 系统实施
    5.2 实验结果
    5.3 评价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SC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互通的本质
        1.1.2 网间通信中博弈模型的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SC 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发展状况
    2.1 互联互通的概念及法律规定
    2.2 SC 省互联互通的发展历程
        2.2.1 不对称竞争阶段
        2.2.2 全面竞争阶段
        2.2.3 相对理性阶段
        2.2.4 新的挑战阶段
    2.3 SC 省互联互通的统筹规划
        2.3.1 严格执法
        2.3.2 完善技术手段
        2.3.3 加快制度建设
        2.3.4 加强监管
第三章 SC 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面临冲突分析
    3.1 SC 省互联互通问题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3.2 SC 省网间互联互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故意设置技术故障
        3.2.2 限制互联中继的扩容
        3.2.3 拖欠网间结算费用
第四章 SC 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冲突原因分析
    4.1 技术原因
    4.2 利益失衡
    4.3 监管失效
    4.4 认识不清
第五章 解决互联互通冲突的措施
    5.1 互联互通的博弈模型
    5.2 互联互通策略的博弈分析
    5.3 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
    5.4 互联互通问题的博弈策略
第六章 网间互联互通的对策分析
    6.1 优化网间结算费率
    6.2 构建并完善互联互通的监管体系
        6.2.1 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的监管体系
        6.2.2 大力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
        6.2.3 进一步规范监管工作机制
    6.3 完善互联互通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6.3.1 建立以电信法为核心的监管规范体系
        6.3.2 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
    6.4 互联互通的政策保障措施
        6.4.1 对症下药
        6.4.2 重新界定主导电信运营企业
        6.4.3 市场手段
        6.4.4 监管手段的可操作性
        6.4.5 保证互联互通的独立性
        6.4.6 建立逐层管制体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服务营销渠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服务营销渠道理论基础
    2.1 服务营销基本理论
        2.1.1 服务的内涵
        2.1.2 服务的特性
        2.1.3 服务的分类
        2.1.4 服务消费者的行为
        2.1.5 服务营销组合
        2.1.6 内部营销
    2.2 营销渠道基本理论
        2.2.1 营销渠道定义
        2.2.2 营销渠道的特征
        2.2.3 渠道结构模式
        2.2.4 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服务营销的渠道现状及其分析
    3.1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的基本情况
    3.2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的服务营销
    3.3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服务营销的渠道现状
        3.3.1 服务营销的自办渠道
        3.3.2 服务营销的社会渠道现状
    3.4 社会渠道的总体功能定位
    3.5 服务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3.5.1 自办营业厅存在的问题
        3.5.2 社会渠道存在的问题
        3.5.3 服务热线和电子化渠道吸引力不强
    3.6 服务营销的渠道问题的成因分析
        3.6.1 没有可供参考的较成熟的发展模式
        3.6.2 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和营销渠道的盲目扩张
        3.6.3 重用户规模的经营思路
        3.6.4 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手段单一
        3.6.5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四章 公司面临的竞争
    4.1 四川移动通信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
        4.1.1 四川电信的“捆绑营销”
        4.1.2 四川联通的“低价倾销”和“手机终端补贴”
        4.1.3 政府的“不对称管制”
        4.1.4 营销渠道的竞争环境
    4.2 现有渠道模式的局限性及渠道冲突
        4.2.1 自办渠道的局限性
        4.2.2 社会营销渠道的局限性
        4.2.3 社会营销渠道冲突
    4.3 国外移动服务营销的渠道模式借鉴
        4.3.1 国际通行的“以机带号”销售模式
        4.3.2 NTTDoCoMo 的i-Mode 商业模式
        4.3.3 移动虚拟运营商模式
第五章 创新渠道模式构建
    5.1 服务营销的渠道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5.1.1 建立自助性服务渠道
        5.1.2 移动社会代销商向移动服务提供商转化
        5.1.3 强化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5.1.4 建立一对一营销模式
        5.1.5 建立终端与业务捆绑性营销模式
    5.2 自办渠道模式
        5.2.1 营业厅模式
        5.2.2 社会渠道网点规划
        5.2.3 服务热线模式
        5.2.4 网上营业模式
    5.3 社会渠道的层级管理模式
        5.3.1 社会渠道层级管理的意义
        5.3.2 社会渠道层级管理的原则
        5.3.3 社会渠道管理层级的划分及其合作深度
        5.3.4 不同区域市场社会渠道的层级管理
    5.4 社会渠道扁平化管理模式
        5.4.1 社会渠道扁平化管理的含义
        5.4.2 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渠道的扁平化管理
        5.4.3 社会渠道扁平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5.4.4 扁平化管理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5.4.5 营业厅岗位设置与区域内社会渠道扁平化管理的相适应
    5.5 一对一直接渠道模式
        5.5.1 个人大客户的渠道模式
        5.5.2 集团大客户的渠道模式
        5.5.3 一对一直接渠道的业务支撑系统
第六章 小结
    6.1 小结
    6.2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部分省市移动话费拖欠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信用户数据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孔皓.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2]教育的就业效应与健康效应研究 ——来自务工农民的经验证据[D]. 杨克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3]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D]. 黄浩. 湘潭大学, 2019(02)
  • [4]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及多方治理研究[D]. 尹梦瑶.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4)
  • [5]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张家口营销中心营销策略研究[D]. 李俊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6]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D]. 霍慧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7]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模式研究[D]. 魏国强. 重庆大学, 2012(03)
  • [8]移动通信中客户信誉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 黄娜娜. 东华大学, 2012(07)
  • [9]SC省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乔凌.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10]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服务营销渠道模式研究[D]. 谭祥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部分省市手机话费欠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