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一、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寅[1](2021)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PBC)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6月-2020年6月诊断治疗的BPBC患者116例,和同期随机抽取的单侧乳腺癌(UBC)患者23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并对BPBC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使用Cohen’s Kappa统计系数分析BPBC双侧原发肿瘤在ER、PR、Her-2、Ki67的表达上有较强的一致性(P<0.001)。使用Cox分析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的对比可以得出:有家族史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无家族史患者,HR=2.848(95%CI:1.022-7.939)。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 BPBC)患者的死亡风险低于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 BPBC)患者,HR=0.24(95%CI:0.069-0.838)。2.BPBC患者的家族史(P<0.05)、首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ER阳性(P<0.05)、PR阳性(P<0.05)、Her-2高表达(P<0.05)均高于UBC,两者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sBPBC首发侧肿瘤的ER阳性(P<0.05)、Her-2高表达(P<0.05)均高于m BPB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 BPBC中第二侧肿瘤的分期较第一侧肿瘤分期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PBC的双侧肿瘤中,ER、PR、Her-2、Ki67的表达有较强的一致性。有家族史、双侧肿瘤同时性发生为BPBC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2.BPBC的危险因素有家族史、ER阳性、PR阳性、Her-2阳性。3.sBPBC较m BPBC而言,其ER阳性、Her-2阳性表达更高,ER阳性、Her-2阳性为s BPBC的危险因素,m BPBC第一侧肿瘤较第二侧肿瘤分期高。

范苑林,徐泰,张思明,丘冬琴,李小苑,宋君凤[2](2021)在《33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33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3月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33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40岁前与40岁后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病理分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P<0.05)。结论:目前尚未明确双侧原发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因此在进行治疗后应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张赵雪[3](2021)在《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第一原发癌和第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治疗情况和生存状况,探究BPBC的发病趋势和危险因素,并对BPBC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BPBC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部分诊疗思路及参考。方法:按照BPBC诊断及排除标准,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确诊为BPBC的患者信息。两侧乳腺癌诊断时间间隔小于等于6个月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两侧乳腺癌诊断时间间隔大于6个月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BC),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PBC的发病人数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P=0.002),且SBBC和MBBC发病人数也呈现逐渐增加趋势(P<0.001和P=0.035)。SBBC各年份在同期乳腺癌病人中占比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2)。MBBC患者初诊年龄要小于SBBC患者(P=0.006),且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在MBBC患者中占比较高,而老年乳腺癌患者(年龄>60岁)在SBBC患者中占比较高(P=0.03)。SBBC患者首发侧病灶较对侧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更常见、病灶分期晚(P<0.01)。MBBC患者首发侧病灶较对侧肿瘤直径大且病灶分期晚(P<0.01),两侧病灶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差异。SBBC患者两侧病灶ER和PR阳性一致率高于MBBC,ER和PR阴性一致率低于MBBC(P<0.001)。MBBC中两侧病灶PR的不一致率高于SBBC(P=0.001),但两侧病灶ER的不一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BBC组患者Her-2表达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一般(Kappa=0.445,P<0.001)。MBBC患者第一原发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多于第二原发癌(P<0.05)。SBBC组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患者多于MBBC组(P<0.05)。结论:1、BPBC的发病人数总体上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并主要归因于SBBC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加。2、单侧乳腺癌患者在初次诊断为乳腺癌后的至少11年内都应加强对侧乳腺的筛查。3、BPBC两侧病灶在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期上存在差异,首发侧病灶总体上较对侧病灶肿瘤直径更大、淋巴结转移更为常见且分期更晚。4、SBBC患者两侧病灶ER和PR阳性一致率高MBBC,ER和PR阴性一致率低于MBBC。MBBC中两侧病灶PR的不一致率高于SBBC。5、BPBC患者的治疗与单侧乳腺癌的治疗无明显差异。6、SBBC和MBBC患者的预后可能与不同的诊断间隔时间有关。

李佳玄[4](2020)在《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乳腺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首位癌种,约4%7%的单侧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会发生对侧原发性乳腺癌,本研究将诊断时间超过6个月的双侧乳腺癌分类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BC)。关于MBBC的预后研究有限,多以单侧乳腺癌为参照,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影响MBBC癌症相关死亡的因素,探讨如何优化评估MBBC预后的评价体系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与预后(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15年确诊为MBBC、随访时间大于等于3个月的13304名患者,其临床资料包括:双侧病灶诊断时年龄、性别、诊断时间间隔、种族、双侧诊断时分别所处婚姻状态、双侧病理类型、双侧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双侧肿瘤大小(tumor size,T)、淋巴结转移情况(lymph nodes,N)、双侧肿瘤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状态、双侧肿瘤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及其术式、每名患者随访时间及随访结局。随访结局包括随访结束时存活、死于癌症原因、死于非癌症原因。将每名患者的临床特征按首侧病灶、对侧病灶、双侧病灶分类,采用Fine和Gray提出的竞争风险模型对各个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建立3个竞争风险模型,分别是:只考虑首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简称首侧模型)、只考虑对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简称对侧模型)以及综合两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简称双侧模型)。筛选出影响癌症相关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计算特定时间内各因素部分分布相对风险(subdistribution hazard ratio,SH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用SHR表示各因素在预测癌症相关死亡时的绝对风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s,AUC)对3个模型的判别能力进行衡量比较。使用R3.6.1软件绘制最优模型的列线图,提高结果可读性。研究结果:1.MBBC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7年,首侧病灶诊断时年龄的中位数为58岁,对侧病灶诊断时年龄的中位数为66岁。2.在首侧模型与对侧模型中,诊断年龄、诊断时间间隔、T分期、N分期、肿瘤分级均为影响癌症相关死亡的独立因素,首侧病灶的病理类型在首侧模型中是独立因素,对侧病灶的ER状态在对侧模型中是独立因素。3.双侧模型中,经多因素分析校正,时间间隔每增加1年,癌症相关死亡风险降低8%,即SHR为0.92(95%CI 0.89-0.95)。其他变量以“首侧/对侧”形式表示,以两侧病灶均为T1为参考,其他T分期组合情况均增加癌症相关死亡的风险,T2/T3-T4的SHR最高,为5.19(95%CI 2.99-8.99),其次为T1/T3-T4与T3-T4/T3-T4,T2/T1最低。相对于两侧均无淋巴结转移(N0/N0),N2-N3/N2-N3对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最大,SHR为6.14(95%CI 3.82-9.88),N1/N2-N3、N2-N3/N1、N0/N2-N3、N1/N1、N2-N3/N0对癌症相关死亡的负性影响逐渐下降。相比于两侧病灶肿瘤分级均为I-II级,III-IV/III-IV级与I-II/III-IV级均增加癌症相关死亡风险,分别为1.63倍(95%CI 1.23-2.16)与1.34倍(95%CI 1.02-1.76),而III-IV/I-II不增加死亡风险。相比于两侧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他类型(非浸润性导管癌与非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这一亚组增加死亡风险,SHR为1.40(95%CI 1.08-1.81)。相比于两侧病灶均接受保乳术治疗,两侧均为单纯乳房切除术是独立保护性因素,SHR为0.48(95%CI 0.27-0.87)。相比于两侧病灶均为ER阳性,首侧阴性、对侧阳性降低死亡风险36%(95%CI 0.46-0.88)。4.绘制3个模型随访时间为15年时的ROC曲线并计算AUC值,首侧、对侧、双侧模型的AUC值分别为50.46、59.15和61.39。5.将ER状态前后变化的4种情况纳入不同N分期、不同肿瘤分级进行分析,相对于ER在两侧病灶均为阳性,两侧阴性时发生癌症相关死亡风险最高,在首侧为阴性、对侧为阳性时发生死亡风险最低。6.将双侧模型中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列线图绘制,建立的5年,10年和15年MBBC相关生存的预后模型更具可读性。结论:1.两侧病灶诊断时间间隔越长、T分期越低、N分期越低、肿瘤分级越低、病理类型两侧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治疗方式两侧均为单纯乳房切除术、对侧ER状态为阳性是影响MBBC癌症相关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2.相比于只考虑一侧病灶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将两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均纳入竞争风险模型,考虑两侧病灶临床特征前后一致或者变化的具体情况,对预测癌症相关死亡的意义更大。3.MBBC对侧病灶的T分期、N分期、肿瘤分级、ER状态相比于首侧,对预后影响更大。4.MBBC预后模型的列线图提高了临床评估效率。

李晓铃[5](2020)在《基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全外显子测序的双侧乳腺癌精确诊断》文中提出背景: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BBC)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和对侧转移性乳腺癌,预后差,总体远期生存率更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被认为是一个局部分期,而对侧转移性乳腺癌则反映了全身肿瘤的扩散,两者代表着不同的肿瘤进展阶段。正确区分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和对侧转移性乳腺癌,能明确患者的正确分期,评估预后,指导后续的用药及治疗方案。目的:本研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特征建立双侧乳腺癌原发或转移的精确诊断方法学,进一步根据突变序列差异探索对侧转移性乳腺癌的进展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30例BBC患者的临床特征,经临床病理诊断标准区分出临床病理无法确诊的双侧乳腺癌组(indeterminate bilateral breast cancer,IBBC)。使用χ2检验或 Fisher确切检验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基于全外显子测序数据分析乳腺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灶样本的单核苷酸变异、插入和缺失、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区分样本间原发性及克隆性进化状态。结果:30例BB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初诊发病年龄为48.93±8.95岁。33.3%的患者纳入IBBC组。整组人群中检出已知的驱动基因,包括TP53、PIK3CA。ZHH组左侧癌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样本组检出非同义突变72个,右侧癌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样本组肿瘤变异负荷更高达3.16突变/Mb,检出非同义突变500个,左右两侧样本组没有重叠交叉突变谱。ZHH组左侧样本组发现Chr 8q(chromosome)扩增信号,而右侧样本组则在Chr17、Chr7上发现扩增信号。ZZH组左右两侧样本共享29个相同突变,等位基因突变频率相关(r=0.77),拷贝数变异模式相似。结论:多点样本下差异性分析双侧乳腺癌灶及匹配的转移淋巴结的基因突变谱,可鉴别出对侧转移性乳腺癌及其内在的转移模式。ZHH左右两侧肿瘤属于不同起源;ZZH左右两侧肿瘤则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细胞,对侧转移性乳腺癌以线性模式进展。全外显子测序基于分子层面上的探索,为双侧乳腺癌原发或转移的鉴别提供了可行的识别方法。未来我们需要扩大研究样本量验证线性进展的假说。

蒋荻[6](2019)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02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04例,比较2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相应治疗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一致,临床应针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与预后特点,合理予以治疗并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异常,有效改善预后。

郑舒静,郑镪[7](2019)在《临床和病理因素对双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因素及相关的病理因素,并对其给患者预后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双侧乳腺癌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且观察患者临床因素、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5例患者同时性双侧乳腺癌20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5例,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等,患者的预后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结论针对双侧乳腺癌患者而言,其预后会受到临床因素与病理因素等的影响,医师需重点把握这一要点。

王帅斌[8](2019)在《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诊断间隔时间与诊断年龄、肿物直径、淋巴结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住院病历采集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断BPBC患者的信息。两侧乳腺癌诊断间隔小于6个月的患者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大于6个月的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BC)。结果:本研究患者总数为248人,其中SBBC患者共110人(44.4%),MBBC患者共138人(55.6%),MBBC患者逐年增加(P<0.05)。在MBBC患者中,诊断间隔小于60个月的患者70人(51%),大于60个月患者68人(49%)。在以发病间隔≤6个月、6-60个月和>60个月的分组中,首发侧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的患者对侧出现HR阳性乳腺癌的比例在6-60个月组低于另外两组,而HR阴性患者对侧出现HR阴性乳腺癌的患者随间隔时间延长比例逐渐增加(P<0.05)。在同样分组下,将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物直径、淋巴结情况分别与HR情况、HER2情况进行多因素广义逻辑回归分析,在6-60个月组对比≤6个月组中诊断年龄(>50 vs.≤40)在各多因素分组中均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P<0.05),且首发侧PR(阳性vs.阴性,OR=0.602,95%CI=0.285-1.270,P=0.02)和首发侧HER2(阳性vs.阴性,OR=0.449,95%CI=0.196-1.274,P=0.02)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在>60个月对比≤6个月组中首发侧HER2(阳性vs.阴性,OR=0.479,95%CI=0.146-1.577,P=0.04)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而两侧乳腺癌HR一致情况在各分组中均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一侧乳腺癌术后即使满5年,亦应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第二原发癌。BPBC患者两侧HR一致性在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以HR的一致性来区分SBBC与MBBC似乎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首发侧乳腺癌的诊断年龄、HR、HER2情况对BPBC的发病间隔存在明显的影响。

索龙格[9](2017)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就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发病关系,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乳腺癌患者6700例,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共105例,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1.5%,sBPBC60例,mBPBC45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单侧乳腺癌患者10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患者均经我院病理确诊,有较完善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了包括发病年龄、家族史、病理类型、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期、ER/PR、Her-2、Ki67等。采用卡方检验及非条件二元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逐步分析数据。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家族史(OR=3.077,95%CI:1.244-7.609)、Her-2阳性(OR=2.283,95%CI:1.085-4.803)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年龄>45岁(OR=0.451,95%CI:0.214-0.762)、ER/PR受体阳性(OR=0.417,95%CI:0.218-0.799)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年龄>45岁、ER/PR受体阳性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保护因素,有家族史、Her-2阳性为危险因素。

董赟[10](2016)在《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差异及与临床预后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法,分别检测原发性单侧乳腺癌、原发性双侧乳腺癌HER-2基因的表达,探讨原发性双乳癌与单侧乳腺癌的预后差异性。方法:收集2003-2010年江西省肿瘤医院单侧乳腺癌、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病例各30例(均为浸润性癌,含或不含导管内癌成分),采取同年份配对抽样法选取病例。蜡块共90份(单侧乳腺癌蜡块30份、双侧乳腺癌蜡块60份),制备组织芯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基因的表达。结果:1、60例共90份普通切片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阳性(3+)13例、可疑阳性(2+)42例、阴性(1+或0)35例;利用组织芯片进行FISH检测结果显示,HER-2扩增的有11例,无扩增的为79例。IHC和FISH结果符合率为87.7%(79/90),两者相关(P<0.01),利用组织芯片检测双侧乳腺癌标本更加直观。2、3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扩增9例、扩增率为30%,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扩增2例(均为单侧)、扩增率为3.3%,两组数据x2=10.91、P<0.01,有显着性差异。3、3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22例(73%),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28例(93%);x2=4.32、P<0.05,有显着性差异。3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18例(60%),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22例(73%);x2=1.66、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制备组织芯片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扩增更加准确直观,原发性双乳癌患者中HER-2基因阳性表达率低于单侧乳腺癌患者,原发性双乳癌患者预后优于单侧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作为独立评估预后因素,其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

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随访
    2.统计学方法
    3.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1.BPBC第一原发癌与UBC结果之间的差异
    2.mBPBC、sBPBC两侧肿瘤之间的比较及BPBC免疫组化的一致性
    3.mBPBC与 sBPBC首发肿瘤之间的差异
    4.BPBC的预后
第四章 讨论
    1.UBC与 BPBC之间的差异
    2.mBPBC、sBPBC两侧肿瘤之间的比较,BPBC免疫组化的一致性
    3.sBPBC与 mBPBC首发肿瘤比较
    4.BPBC的预后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33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病理学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比较
    2.2 患者治疗方式比较
3 讨论
    3.1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
    3.2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
    3.3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疾病史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
    3.4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3.5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病理分期
    3.6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表皮因子受体间的关系
    3.7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

(3)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双侧乳腺癌的概述
    2.2 对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2.2.1 诊断时的年龄
        2.2.2 基因突变
        2.2.3 家族史
        2.2.4 生育史、饮酒史及肥胖
        2.2.5 治疗
    2.3 肿瘤相关因素与对侧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
    2.4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收集与入排标准
    3.2 研究对象与分组方法
        3.2.1 诊断时年龄分组
        3.2.2 TNM分期分组
        3.2.3 肿瘤病理类型与分级分组
        3.2.4 种族与诊断时的婚姻状态
        3.2.5 ER、PR、HER2 状态分组
        3.2.6 手术方式分组
        3.2.7 结局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4.2 首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MBBC的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
    4.3 对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MBBC的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
    4.4 双侧病灶的临床特征对MBBC的癌症相关死亡的影响
    4.5 三个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4.6 不同ER状态在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下、肿瘤分级情况下对癌症相关死亡风险的影响
    4.7 MBBC预后模型的建立
第5章 讨论
    5.1 婚姻状态对MBBC预后的影响
    5.2 种族对MBBC预后的影响
    5.3 家族史对MBBC预后的影响
    5.4 诊断时间间隔对MBBC预后的影响
    5.5 分子表达对MBBC预后的影响
    5.6 病理类型对MBBC预后的影响
    5.7 肿瘤分期与分级对MBBC预后的影响
    5.8 手术方式对MBBC预后的影响
    5.9 预后模型的评价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全外显子测序的双侧乳腺癌精确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案设计及统计方法
    2.4 临床病理信息采集
    2.5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诊断指标
    2.6 全外显子测序准备及信息采集
第三章 结果
    3.1 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2 临床病理难以确诊的患者情况
    3.3 样本组的基因变异特征
    3.4 测序序列的差异性比对
    3.5 拷贝数变异模式
    3.6 杂合性丢失模式
    3.7 ZZH样本组的线性进化模式
第四章 讨论
    4.1 临床病理诊断标准存在局限性
    4.2 分子层面异质性图谱明确肿瘤对的原发性及克隆性
    4.3 对侧转移性乳腺癌的线性转移模式
    4.4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4.5 道德声明
第五章 结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对比
    2.2 2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情况对比
3 讨论

(7)临床和病理因素对双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 果
3 讨 论

(8)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流程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差异及与临床预后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液体配制
        2.3.2 组织芯片技术(TMA)
        2.3.3 FISH检测HER-2 基因扩增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董晓寅.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33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分析[J]. 范苑林,徐泰,张思明,丘冬琴,李小苑,宋君凤. 黑龙江医学, 2021(07)
  • [3]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分析[D]. 张赵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模型的建立[D]. 李佳玄. 吉林大学, 2020(08)
  • [5]基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全外显子测序的双侧乳腺癌精确诊断[D]. 李晓铃.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J]. 蒋荻. 基层医学论坛, 2019(22)
  • [7]临床和病理因素对双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J]. 郑舒静,郑镪.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13)
  • [8]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D]. 王帅斌.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D]. 索龙格.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10]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差异及与临床预后关系分析[D]. 董赟. 南昌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