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一、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苑玉静,白瑞婷,韩玉贵,赵鹏,张晓冉[1](2021)在《渤海Z油田聚驱后期增效体系优选研究》文中认为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若化学驱阶段一直采用单一的聚合物作为驱替介质,则较易发生剖面反转,使注入液沿高渗层突进,低渗层少进或不进,一旦水流优势通道形成,含水将快速回升,导致聚驱有效期短,效果变差,聚驱效率变低。为了提高聚驱效率,研制了在渤海Z油田聚驱中后期能够发挥"调"和"驱"协同增效作用的高粘界面活性聚合物体系以及速溶交联聚合物增效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对2种体系及普通AP-P4聚合物进行溶液性能、注入性及驱油性能的对比研究,从而优选出了更适合渤海Z油田的聚驱中后期增效体系,达到改善注聚开发效果、提高聚驱采收率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粘界面活性聚合物及速溶交联聚合物体系均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增粘效果及注入性,高粘界面活性聚合物界面活性较强,速溶交联聚合物体系具有良好的成胶性能,均符合现场施工要求。3种体系驱油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粘界面活性聚合物系>交联聚合物增效体系>普通聚合物AP-P4体系,推选高粘界面活性聚合物作为渤海Z油田聚驱中后期调驱增效技术体系。

肖磊,孙林涛,张连峰,王熙,辛辰[2](2021)在《河南油田化学驱技术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河南油田适合化学驱资源总量约1.75×108 t,现场共实施30个化学驱项目,动用化学驱储量近8 200×104t,累计增油约280×104 t。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河南油田化学驱效益开发的主体技术;低度交联聚合物驱技术是河南油田自主研发的特色技术,应用于Ⅲ类高温油藏,在技术和经济上获得成功;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但河南油田化学驱技术存在优质储量动用程度高、剩余储量接替难度大、化学驱产量递减快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化学驱剩余储量提出相应技术对策。

佘文昌[3](2020)在《双河油田Ⅲ类油藏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河南油田要实现东部老油田稳产,需要采用化学驱技术动用Ⅲ类储量以上的高温油藏,实现对Ⅰ类、Ⅱ类储量的化学驱产量的整体接替。为此在油藏温度为93.7℃的Ⅲ类油藏双河Ⅶ1-3层系选取了5个井组开展了高温油藏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先导试验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体系注入性、地下长期稳定性能良好,现场动态表现出见效时间晚、见效高峰期长、后续水驱期间含水回升速度慢的动态特征。与聚驱效果好的Ⅱ类油藏双河Ⅳ1-3层系对比,表现出产油倍数高、含水下降幅度接近的特点。截至2016年2月,交联聚合物驱已增油6.19×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6.11个百分点,预测最终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增油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幅度优于Ⅱ类储量双河Ⅳ1-3层系聚合物驱。

李洪生,唐金星,尤越,闫永芳,朱益锋,余庆中[4](2018)在《双河油田高温油藏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有机酚醛/聚合物交联体系的成胶反应机理,配制出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聚合物1 0001 500 mg/L+交联剂100150 mg/L),模拟双河油田95℃高温油藏条件,实验研究了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成胶性能和长期热稳定性、注入性、流动成胶性能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驱油效果明显,改善剖面作用和驱油效果均优于聚合物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层状非均质油藏的吸水剖面,从而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层状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

李永太,孔柏岭,李辰[5](2018)在《全过程调剖技术与三元复合驱协同效应的动态特征》文中认为三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幅度远高于聚合物驱技术,对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中国东部老油田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是三元复合驱技术现场应用时,出现明显的"低界面张力窜流"现象,导致三元复合体系渗流阻力系数小、注入压力低、产出液聚合物浓度高的动态特征。以交联聚合物体系为调剖剂的化学驱全过程调剖技术,具有渗流阻力高、波及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克服和弥补低界面张力窜流现象,解决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窜流和后续注水快速指进的问题。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全过程调剖技术和三元复合驱技术配套应用,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可以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取得优异的增油降水效果,最终提高油藏采收率。

董翔[6](2018)在《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各油田基本进入开发后期,聚合物驱这种三次采油技术成为国内最主要也最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方法。随着聚合物驱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出现了在聚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交联聚合物调驱新技术。但有关调驱的数值模拟研究比较滞后,目前针对交联聚合物调驱的数学模型和软件还不是特别完善。因此结合交联聚合物调驱的良好现场应用效果和前景,有必要对其做数值模拟研究。本文采用扩展的黑油模型对交联聚合物调驱进行研究。在黑油模型(油、气、水)的基础上增加聚合物、盐水、交联剂、凝胶(拟)组分,建立起三维三相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聚合物凝胶体系的增粘、吸附滞留、不可及孔隙、渗透率下降、交联反应动力学及老化降解等物理化学现象,并建立了相应的物理化学参数方程,其中粘度模型提供了多种选择。全隐式方法求解数学模型,离散化处理建立全隐式的差分离散格式。在黑油模拟器的基础上扩展化学剂计算模块,编写出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模块。选用较简单的机理模型和渤海湾大型油田实际模型对数值模拟模块进行验证和测试。机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七组分交联聚合物模型正确,能够反映交联聚合物调驱的核心驱油调剖机理。模拟器计算结果同商业软件计算结果一致,表明研制的模拟器模拟结果准确性、可靠性较高。大型油田实际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模块具备了模拟典型黑油、聚合物、交联聚合物流动的功能,能够正确离散模型基本方程,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功能完善,可应用于油田现场的数值模拟工作。

郭欣[7](2018)在《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剪切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聚合物驱是一种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三次采油方法。目前,聚合物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各种稳定性问题:由于聚合物在配制泵送经过管线、井筒以及近井地带进入地层过程中的剪切降解;由于配制水、地层水中的氧、微生物导致的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由于无机盐、高价金属离子引起的聚合物链卷曲沉降。这些稳定性问题影响着聚合物的性能发挥,其中由于配制泵送导致的剪切降解是所有油田聚合物驱过程中都将面临的问题。研究显示剪切导致的聚合物黏度损失达到50%~70%,尽可能降低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是从聚合物研发角度提高聚驱效果的可行途径。课题组前期提出用树枝状结构解决这一难题的设想,并成功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的驱油用树枝聚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树枝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剪切稳定性。而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支链条数不同,这将影响聚合物的抗剪切性能,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剪切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考察树枝聚合物剪切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论文首先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的不同代数树枝大分子,并对树枝功能单体的改性步骤进行了改进,对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由三个代数聚合物的正交优化结果可知,随着聚合物代数增长,树枝功能单体加量成为影响聚合物性能的主要因素,且功能单体加量逐渐减少。通过核磁共振分别对树枝功能单体以及树枝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论文通过动/静态光散射研究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溶液剪切前后的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树枝聚合物代数越高,聚合物的流体力学半径、重均分子量和均方根回旋半径越大,而第二维利系数越小;剪切作用导致其微观尺寸的降低幅度也随代数的增大而下降。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剪切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观测,发现随着代数增大,剪切作用对树枝聚合物网络结构的破坏程度下降。表明树枝聚合物依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的分子聚集体随着代数增大而变强,使得其剪切稳定性增强。论文通过测定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溶液剪切前后的表观黏度随聚合物溶液浓度、剪切强度和剪切时间的变化,从增黏性的角度研究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溶液的剪切稳定性。发现三个代数的树枝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黏度保留率,且随着代数的增加,树枝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及黏度保留率逐渐升高,剪切作用对其增黏性的影响减弱。在对剪切前后树枝聚合物溶液的稳态流变行为测试中发现,剪切作用使得各个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剪切应力整体下降,拐点向高剪切速率移动;而随着代数增大,剪切应力的拐点向低剪切速率移动。此外,剪切作用导致各个代数聚合物的稠度系数整体下降,幂律指数升高,聚合物整体假塑性变弱,但代数增大,有利于聚合物保持更高的稠度系数,相应地幂律指数减小,假塑性增强。而树枝聚合物第一法向应力差测试结果,也同样表明剪切前后树枝聚合物的弹性表现随着代数的增大而增强。进一步对剪切前后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溶液的动态流变行为进行了测试。三代树枝聚合物储耗能模量均明显高于低代数的聚合物溶液;剪切后的三代树枝聚合物能够达到与剪切前的一代和二代树枝聚合物溶液相接近储耗能模量值。最后,综合分析剪切前后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变化,对各个代数树枝聚合物的零剪切黏度趋势以及特征松弛时间进行推导,发现其变化趋势与静态光散射中重均分子量的测试结果相互印证。通过对聚合物的宏观性能综合分析可知,剪切作用对树枝聚合物的黏性及弹性影响随着代数增大而下降,其中,三代树枝聚合物表现出明显优越的剪切稳定性。从损耗因子的变化结果中可以发现剪切后树枝聚合物损耗因子增加,表明剪切作用对聚合物弹性的影响大于其黏性影响,而随着代数增加,剪切作用对树枝聚合物黏性影响和弹性影响的差异下降。

梅雪[8](2018)在《适用于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调剖用弱凝胶体系的研制 ——以WY区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作为提高采收率调剖用的弱凝胶进行了调研,研究了凝胶的发展历程及近况,在其应用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以WY区块为背景条件,研制出了一种适合于WY区块调剖用的弱凝胶体系,并进行弱凝胶体系的应用性能评价、弱凝胶体系的成胶反应机理研究、弱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研究及提高采收率研究。通过大量的室内模拟筛选实验,首先在ZND-5、KYHPAM聚合物、SNF和MO4000四种交联主剂的实验对比中,通过粘浓关系、抗盐性、抗剪切性、抗温性性能测试,优选出ZND-5作为交联主剂。并选用柠檬酸铝作为交联剂,优化柠檬酸根与铝离子的比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等的制备条件。另外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筛选出交联助剂,稳定剂选择硫脲,加量为800mg/L;缓凝剂选择酒石酸钠,加量为160mg/L。最终得出弱凝胶体系的配方。本文还对弱凝胶的抗温性、抗盐性、抗剪切性、封堵性、突破压力及突破压力梯度、耐冲刷能力、剖面改善能力进行了评价,结合AFM和ESEM的微观研究,从微观的视角解释了弱凝胶的性能变化的机理,并得出:弱凝胶除了封堵高渗油藏启动低渗油藏,起到对剩余油的驱替作用,小颗粒的弱凝胶进入孔隙后,将打破孔喉内力的平衡,迫使剩余油启动,还具有微观驱油作用。为弱凝胶的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指导思路。通过一维填砂管模型、并联填砂管模型、非均质模型,研究了弱凝胶的驱替性能、封堵性能以及调剖性能,实验得出:一维填砂管模型、并联填砂管模型及非均质模型中,弱凝胶都表现了较好的性能;在非均质模型中还发现,在高渗层建立的残余阻力能力中,弱凝胶性能展现优异,因为在后水阶段,中渗层分流率始终高于高渗分流率,这一能力对高渗层的封堵以及对中、低渗层的启动有决定性的作用。

周庆[9](2017)在《改性纳米SiO2-AA-AM共聚物在多孔介质中建立流动阻力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聚合物驱油技术不断发展,针对不同类型油田,要求聚合物向具有适应驱油机理所要求的性能方向发展。针对常用的驱油聚合物HPAM抗剪切性差这一问题,课题组前期以纳米Si02为核,成功实现了纳米Si02表面可控改性,并合成出具有较多支化链结构的共聚物以改善聚合物溶液性能,并分析了此类共聚物分子链柔顺性好,能够有效改善油藏非均质性,提高波及效率。而课题组合成的这种具有较多支化链结构的共聚物,其本身的吸附滞留特征和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阻力与线性结构的聚合物有何不同?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纳米Si02为核合成了不同改性程度(40%、60%、80%、100%)的共聚物,对不同改性程度的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建立流动阻力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研究了不同改性程度共聚物的增粘性以及抗剪切性,并对粘均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随着共聚物改性程度的增加,共聚物的增粘性能呈下降趋势,经过吴茵剪切模型剪切后,改性程度越高,粘度保留率越高。考察了不同石英砂目数、温度和矿化度对共聚物溶液的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共聚物在石英砂的吸附量随着石英砂目数和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共聚物改性程度的增加,吸附量不断增加,由于改性程度越高,共聚物物支化链条数越多,分子结构化作用越强,吸附量也就越大。本文还针对改性纳米Si02-AA-AM共聚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改性程度的增加,共聚物在多孔介质的滞留量是增加的;渗透率越低,滞留量越大。通过对共聚物的吸附滞留特性的研究,本文采用填砂管模型通过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改性程度纳米Si02-AA-AM共聚物溶液在多孔介质的流动特性。实验在保证聚合物注入性的前提下,研究了不同改性程度共聚物在多孔介质渗透率0.5μm2、1μm2和2μm2下建立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的能力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改性程度的增加,共聚物溶液在多孔介质的滞留量增加,能够建立的更高残余阻力系数能力;实验还表明渗透率越低,聚合物溶液浓度越高,建立残余阻力系数的能力越强。通过不同改性程度纳米Si02-AA-AM共聚物经过多孔介质后,对比分析了原液与产出液的的动态粘弹性以及微观结构变化变化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讨论了为何共聚物改性程度不同,共聚物吸附滞留量不同,其在多孔介质中建立的流动阻力能力不同这一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注入性的条件下,在聚合物分子尺寸相近时,聚合物分子的支化链结构越强,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量越高,聚合物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也就越高。

郑波,侯吉瑞,张蔓,宋兆杰,王楠[10](2016)在《应用CT技术研究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进一步明确交联聚合物在岩心驱替中的运移特征,深入分析其驱油机理,用河南油田天然岩心,开展了交联聚合物驱油实验。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交联聚合物的驱油过程进行跟踪扫描,重建了干岩心的孔隙结构,获得了在不同驱替时刻下,在岩心不同位置的交联聚合物运移特征图像。实验结果表明,CT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运移特征,由CT扫描后经计算得出的孔隙度相对误差很小;交联聚合物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岩心中仍以近活塞的形式向前运移,注入压力在上升一段时间后即保持平稳,表明交联聚合物可以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二、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Z油田聚驱后期增效体系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条件
        (1)实验用水。
        (2)实验用油。
        (3)实验材料。
        (4)实验仪器。
        (5)实验用岩心。
        (6)驱替速率。
    1.2 实验方案
        (1)方案1。
        (2)方案2。
        (3)方案3。
        (4)方案4。
    1.3 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界面活性聚合物增效体系与交联聚合物增效体系的溶液性能
        2.1.1 界面活性聚合物增粘性能
        2.1.2 界面活性聚合物粘弹性能
        2.1.3 界面活性聚合物耐温性能
        2.1.4 交联聚合物耐温性能
        2.1.5 界面活性聚合物流变性能
        2.1.6 交联聚合物流变性能
        2.1.7 界面活性聚合物界面活性测试
        2.1.8 交联聚合物成胶性能
    2.2 界面活性聚合物增效体系与交联聚合物增效体系的注入性
        2.2.1 界面活性聚合物增效体系的注入性
        2.2.2 交联聚合物增效体系的注入性能
    2.3 界面活性聚合物增效体系与交联聚合物增效体系的驱油性能
        2.3.1 界面活性聚合物增效体系的驱油性能
        (1)不同黏度SP1体系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2)同黏度SP1与AP-P4驱油效率对比实验
        2.3.2 交联聚合物增效体系的驱油性能
3 结论

(2)河南油田化学驱技术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
2 化学驱技术状况
3 化学驱技术存在问题与思考
    3.1 化学驱产量递减快
    3.2 剩余储量对化学驱技术的要求
    3.3 主体技术应用范围
    3.4 污水水质对化学剂注入质量的影响
    3.5 复合驱技术亟待提升效益水平
4 剩余储量化学驱动用对策
    4.1 聚合物驱后油藏
    4.2 Ⅲ类及以上高温油藏
    4.3 小规模断块油藏
    4.4 黏度较高的稠油油藏
    4.5 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
    4.6 全过程调剖能够提升化学驱效果
    4.7 强化聚合物驱个性化
5 结论

(3)双河油田Ⅲ类油藏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双河油田Ⅶ1-3层系开发概况
3 先导试验区井网与注采参数优化
    3.1 先导试验区井网
        (1)井网井距的确定:
        (2)先导试验区选择与井网调整
    3.2 先导试验区注采参数优化
        (1)交联聚合物驱段塞结构与浓度优化
        (2)交联聚合物驱的注入速度与注采比优化
4 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现场实施与效果评价
    4.1 与Ⅱ类油藏Ⅳ1-3层系聚合物驱对比
        4.1.1 油藏参数和注入参数对比
        4.1.2 动态特征和应用效果
        (1)注入压力对比
        (2)含水下降幅度对比
        4.1.3 3、日产油上升幅度对比
    4.2 现场实际动态与方案设计与对比
        (1)见效时间晚,见效高峰期时间长
        (2)日产油上升和含水下降幅度都达到方案预测值
        (3)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值大于方案预测值
        (4)交联聚合物体系高温长期稳定性能良好
5 结束语

(4)双河油田高温油藏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条件
2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优化配方
    2.1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交联反应特征
    2.2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配方优化
3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渗流特性和流动成胶性能
    3.1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注入性
    3.2 低度交联体系与聚合物溶液、低浓度微凝胶体系注入性的差别
        3.2.1 低度交联体系与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相似
        3.2.2 低度交联体系的注入性和流动性优于低浓度微凝胶体系
    3.3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流动成胶特征
        3.3.1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流动成胶特征
        3.3.2 低度交联体系与聚合物溶液流动特征对比
4 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驱油效果
    4.1 水驱采收率
    4.2 低度交联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5 结论

(5)全过程调剖技术与三元复合驱协同效应的动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过程调剖和三元复合驱工艺实施
    1.1 层系开发概况
    1.2 室内研究与现场实施
2 全过程调剖和三元复合驱的动态特征
    2.1 注入动态特征
        2.1.1 注入压力曲线
        2.1.2 视吸水指数曲线
        2.1.3 霍尔曲线
    2.2 产出动态特征
        2.2.1 产出液聚合物质量浓度
        2.2.2 单井生产动态
        2.2.3 区块生产动态
        2.2.4 后置段塞封堵作用
3 结论

(6)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研究现状
        1.2.2 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学模型
    2.1 黑油模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未知量及辅助方程分析
        2.1.3 井的处理
    2.2 交联聚合物调驱模型基本数学方程
        2.2.1 质量守恒方程
        2.2.2 辅助方程
        2.2.3 交联聚合物调驱模型的封闭性
    2.3 交联聚合物调驱模型物理化学参数方程
        2.3.1 交联聚合物体系粘度模型
        2.3.2 组分吸附滞留模型
        2.3.3 水相渗透率下降系数
        2.3.4 弥散扩散系数
        2.3.5 可及孔隙体积系数
        2.3.6 残余油饱和度模型
        2.3.7 相对渗透率模型
        2.3.8 交联反应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型
    3.1 数值解法
        3.1.1 隐压显饱法(IMPES方法)
        3.1.2 顺序求解法(SEQ方法)
        3.1.3 联立求解法(SS方法)
    3.2 方程离散化与线性化
        3.2.1 空间差分离散格式
        3.2.2 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隐式差分方程
        3.2.3 牛顿线性化
    3.3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3.3.1 直接法
        3.3.2 基本迭代法
        3.3.3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模块
    4.1 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模块的编制
        4.1.1 数据输入
        4.1.2 模拟计算
        4.1.3 结果输出
    4.2 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模块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模块验证与测试
    5.1 机理验证
    5.2 计算结果验证
    5.3 油田实例模型测试
        5.3.1 油田概况
        5.3.2 油田模型数值模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剪切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其研究现状
        1.2.1 流度控制机理
        1.2.2 黏弹性理论
    1.3 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1.3.1 剪切作用对增黏性的影响
        1.3.2 剪切作用对黏弹性的影响
    1.4 提高聚合物剪切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4.1 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4.2 聚合物交联体系的研究现状
        1.4.3 改性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4.4 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5 问题提出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驱油用树枝状功能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2.1.1 树枝大分子的合成
        2.1.2 树枝大分子的表征
        2.1.3 不同代数树枝功能单体的合成
        2.1.4 不同代数树枝功能单体的表征
    2.2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2.1 树枝聚合物的性能评价实验条件
        2.2.2 树枝聚合物的合成条件优化
        2.2.3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剪切作用对树枝聚合物溶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树枝状聚合物的动态激光散射研究
    3.2 树枝状聚合物的静态激光散射研究
    3.3 剪切作用对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剪切作用对树枝聚合物溶液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增黏性研究
        4.1.1 浓度对聚合物溶液的增黏性影响
        4.1.2 剪切强度对聚合物溶液增黏性的影响
        4.1.3 剪切时间对聚合物溶液增黏性的影响
    4.2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研究
        4.2.1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溶液的稳态流变行为
        4.2.2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溶液的动态流变行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剪切稳定性分析
    5.1 剪切作用对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5.2 剪切作用对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黏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适用于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调剖用弱凝胶体系的研制 ——以WY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油藏地质特征
        1.1.2 油藏开发现状
        1.1.3 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凝胶发展历史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弱凝胶体系特征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弱凝胶的研制
    2.1 交联主剂的筛选
        2.1.1 实验条件
        2.1.2 聚合物粘度与浓度的关系
        2.1.3 聚合物抗盐性
        2.1.4 聚合物抗剪切性
        2.1.5 聚合物抗温性
    2.2 交联剂的制备
        2.2.1 聚合物/高价金属离子体系的成胶机理
        2.2.2 实验条件
        2.2.3 柠檬酸铝的制备
        2.2.4 柠檬酸铝的比值确定
        2.2.5 柠檬酸铝反应温度的确定
        2.2.6 柠檬酸铝老化时间的确定
        2.2.7 柠檬酸铝pH值的确定
    2.3 交联助剂的筛选
        2.3.1 稳定剂的筛选
        2.3.2 缓凝剂的筛选
    2.4 弱凝胶配方的确定
        2.4.1 柠檬酸铝交联剂加量的确定
        2.4.2 基本配方的确定
    2.5 小结
第3章 弱凝胶的性能评价
    3.1 抗温能力
    3.2 抗盐能力
    3.3 抗剪切能力
        3.3.1 抗机械剪切能力
        3.3.2 抗多孔介质剪切能力
    3.4 封堵能力
    3.5 突破压力及突破压力梯度
    3.6 耐冲刷能力
    3.7 剖面改善能力
    3.8 微观研究
        3.8.1 弱凝胶的AFM研究
        3.8.2 弱凝胶的ESEM研究
第4章 弱凝胶提高采收率研究
    4.1 弱凝胶提高采收率机理探讨
        4.1.1 弱凝胶调剖的基本原理
        4.1.2 弱凝胶调剖与聚合物调剖的区别
        4.1.3 弱凝胶的堵塞作用
        4.1.4 弱凝胶的微观驱油机理
    4.2 提高采收率性能研究
        4.2.1 一维填砂管模型
        4.2.2 并联填砂管模型
        4.2.3 非均质模型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一维填砂管模型
        4.3.2 并联填砂管模型
        4.3.3 非均质模型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改性纳米SiO2-AA-AM共聚物在多孔介质中建立流动阻力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驱研究现状
        1.2.1 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研究
        1.2.2 聚合物交联体系的研究
        1.2.3 改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驱吸附滞留及其流动阻力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制备与溶液性能
    2.1 改性纳米SiO_2单体的制备与表征
        2.1.1 改性纳米SiO_2单体的制备
        2.1.2 改性纳米SiO_2单体的表征
    2.2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2.2.1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制备
        2.2.2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表征
        2.2.3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
    2.3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溶液性能
        2.3.1 共聚物的增粘性
        2.3.2 共聚物的抗剪切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静态吸附与动态滞留特性研究
    3.1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静态吸附研究
        3.1.1 共聚物静态吸附量测定方法
        3.1.2 共聚物浓度检测方法
        3.1.3 淀粉-碘化镉法原理
        3.1.4 标准曲线绘制
        3.1.5 共聚物静态吸附特征研究
    3.2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动态滞留研究
        3.2.1 共聚物动态滞留的影响因数
        3.2.2 共聚物滞留量测定方法
        3.2.3 共聚物滞留量特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在多孔介质中建立流动阻力能力研究
    4.1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注入性研究
    4.2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4.2.1 渗透率对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影响
        4.2.2 聚合物浓度对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影响
    4.3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粘弹性变化
        4.3.1 扫描应力的确定
        4.3.2 共聚物的动态粘弹性
    4.4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溶液流体力学半径的变化
    4.5 改性纳米SiO_2-AA-AM共聚物微观形貌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应用CT技术研究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岩心孔隙度确定及非均质性分析
    3.2 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分析
4 结论
符号注释

四、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Z油田聚驱后期增效体系优选研究[J]. 苑玉静,白瑞婷,韩玉贵,赵鹏,张晓冉.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21(11)
  • [2]河南油田化学驱技术现状与发展[J]. 肖磊,孙林涛,张连峰,王熙,辛辰.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1(05)
  • [3]双河油田Ⅲ类油藏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评价[J]. 佘文昌. 石化技术, 2020(05)
  • [4]双河油田高温油藏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性能研究[J]. 李洪生,唐金星,尤越,闫永芳,朱益锋,余庆中.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04)
  • [5]全过程调剖技术与三元复合驱协同效应的动态特征[J]. 李永太,孔柏岭,李辰. 石油学报, 2018(06)
  • [6]七组分交联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D]. 董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不同代数树枝聚合物的剪切稳定性研究[D]. 郭欣.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8]适用于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调剖用弱凝胶体系的研制 ——以WY区块为例[D]. 梅雪.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9]改性纳米SiO2-AA-AM共聚物在多孔介质中建立流动阻力能力研究[D]. 周庆.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10]应用CT技术研究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J]. 郑波,侯吉瑞,张蔓,宋兆杰,王楠. 新疆石油地质, 2016(01)

标签:;  ;  ;  ;  

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