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分析

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分析

一、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1)在《归芪藤草膏调控大鼠皮肤“MC-PAR2-SP”网络对VLSC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Vulva Lichen Simplx Chronicus,VLSC)是外阴白色病变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对于本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临床上常采用皮质类固醇、局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疗法,聚焦超声、电生理、激光等物理疗法。虽然可以快速缓解和控制症状,但易反复,常伴随一定副作用,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使病人身体和心灵都饱受折磨。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经长期临床实践,临床疗效好,无不良反应。本课题前期通过临床对照试验发现归芪藤草膏外治外阴白色病变在减轻瘙痒、改善皮肤颜色上疗效更优。大量研究表明LSC病损皮肤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数量增多,活化程度增加,其脱颗粒产生的类胰蛋白酶(Tryptase)可以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 2,PAR2),同时PAR2可以刺激P物质(substance P,SP)的合成,调节感觉神经功能,而外周性瘙痒主要是由瘙痒介质引起,SP作为神经肽及瘙痒介质可致使皮肤瘙痒。因此,我们推测L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免疫-内分泌轴调控皮肤“MC-PAR2-SP”网络有关,并且归芪藤草膏治疗本病可能通过该机制。研究目的:建立SD大鼠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模型,通过研究LSC大鼠外阴皮肤中MC活化,PAR2、SP、NK1R的表达情况,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的角度探究皮肤“MC-PAR2-SP”网络与LSC的发病机制的关系;以及归芪藤草膏外治LSC对大鼠外阴皮肤中的MC活化,PAR2、SP、NK1R表达的影响,探究归芪藤草膏外治LSC的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构建SD大鼠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动物模型及研究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病变组织中MC活化,PAR2、SP的表达第二部分:研究归芪藤草膏外治对LSC大鼠外阴病变皮肤组织中MC活化及PAR2、SP表达的影响1.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30)。模型组予以机械刺激联合0.5%DMBA丙酮溶液涂抹8周,每周3次;空白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处理。第6、8、10周肉眼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外阴皮肤情况,HE染色镜下观察大鼠外阴皮肤组织病理情况。取造模成功的模型组大鼠外阴皮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Tryptase、PAR2、SP、NK1R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AR2蛋白表达水平。2.将造模成功(病理结果确认为LSC)的27只SD大鼠,分为中药组(n=13)、模型对照组(n=13),另取同周龄正常雌性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13)。中药组予以归芪藤草膏外敷,模型对照组予以蒸馏水外涂。干预4周后取大鼠外阴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情况,免疫组化检测Tryptase、PAR2、SP、NK1R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AR2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模型组30只大鼠有27只病理提示LSC改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SC大鼠外阴皮肤中MC活化程度增加,Tryptase、SP、NK1R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血清中SP含量明显增多,PA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中药组中92.3%(12/13)SD大鼠外阴皮肤已经恢复正常,7.3%(1/13)大鼠仍表现LSC;模型对照组中100%(13/13)SD大鼠外阴仍表现为LSC,其中中药组治愈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药组MC活化程度降低,Tryptase、SP、NK1R表达被抑制,血清SP含量减少、PA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中药组、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LSC大鼠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免疫-内分泌轴调控“MC-PAR2-SP”有关,可能通过刺激MC活化脱颗粒分泌Tryptase,激活PAR2,导致皮肤感觉神经纤维中的SP显着增强,其结合NK1R作用于皮肤上的角质形成细胞等受体导致皮肤瘙痒的发生。2.归芪藤草膏膏搽外治大鼠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可能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轴调控皮肤“MC-PAR2-SP”网络达到治疗目的,通过抑制MC活化,抑制Tryptase、PAR2、SP、NK1R表达,缓解瘙痒、改善LSC皮肤病损情况。

黄蕊,韩璐,曾力楠,林芸竹,杨春松,黄红,付雨之,张伶俐[2](2020)在《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是一组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和变性的常见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遗传、内分泌、代谢、氧化、局部刺激、感染以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病时患处瘙痒难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和不便。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本文分别从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对该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婷婷[3](2020)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合并宫颈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合并CIN及以上病变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合并宫颈病变的诊疗提供指导。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活检确诊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根据有无CIN及以上病变将研究对象分为宫颈病变组及无宫颈病变组,比较其临床特点及聚焦超声治疗效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NNEDV患者发生CIN及以上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091例NNEDV患者入选,其中合并宫颈病变154例(14.1%)。宫颈病变组与无宫颈病变组在年龄、阴道炎病史、接触性出血症状、经期外阴瘙痒特点、HPV感染、病变面积、病理类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060岁年龄段(OR=4.712,95%CI2.2839.727,P<0.01)、阴道炎病史(OR=2.298,95%CI1.5053.511,P<0.01)、接触性出血症状(OR=7.726,95%CI3.38517.632,P<0.01)、经期外阴瘙痒症状加重(OR=1.613,95%CI1.0182.556,P<0.05)、HPV感染(OR=2.386,95%CI1.0265.548,P<0.05)、NNEDV面积占比≥70%(OR=2.380,95%CI 1.4913.798,P<0.01)、混合型NNEDV(OR=2.014,95%CI1.2653.207,P<0.01)是NNEDV患者合并宫颈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NNEDV合并宫颈病变组及无宫颈病变组聚焦超声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5.2%,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合并CIN及以上病变较为常见,对3060岁年龄段、病变面积占比≥70%、病理类型为混合型且合并HPV感染、具有阴道炎病史、接触性出血症状、经期外阴瘙痒症状加重的NNEDV患者应重视对宫颈病变的筛查,但合并宫颈病变不影响NNEDV患者聚焦超声疗效。

杨亚莉[4](2019)在《白斑熏洗方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观察及文献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文献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数据库,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女性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s of vulva,NNEDV)熏洗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及组合新方,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对此病的中医治疗有一定价值。2.临床研究:评价白斑熏洗方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其立方依据,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为该方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证据;总结调查分析本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心理影响,为今后防治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搜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个数据库,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应用中药熏洗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相关文献,整理文献中中药熏洗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用药规律并进行处方挖掘。2.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就诊并获得知情同意的30例NNEDV患者。以白斑熏洗方进行治疗3个疗程。采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填写相关量表,统计每一疗程用药前后的外阴皮损改变情况。【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纳入处方89首,中药138味,药物出现15次以上中药有16味,出现频率大于17次的药对组合有50个,挖掘出8个核心组方和4个新方组合。其中频次最高的前5种药物为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白鲜皮。高频药对前5项为“苦参+蛇床子”,“黄柏+苦参”,“苦参+地肤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出以补虚泻实为主的用药特点。2.临床研究结果:(1)患者年龄在26-70岁之间,平均42岁。年龄≤35岁共有13人(43.3%);在36-45之间有5人(16.7%);在46-55之间有9人(30%);年龄>55岁有3人(10%)。(2)硕士及以上共6人(20%),本科共8人(26.67%),大专共8人(26.67%),高中/中专及以下共8人(26.67%)。(3)相关因素中,生活因素中的熬夜和久坐因素人数较多,分别为20(66.7%)和22人(73.3%),喜食辛辣食物共有10人(33.3%);心理因素中精神紧张和急躁易怒分别为21人(70%)和19人(63.3%);工作因素中,压力大总人数10人(33.33%)。(4)总共收集NNEDV病例30例,其中痊愈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鳞状上皮增生型(squamous hyperplasia of vulva,VSH)17例,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外阴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of vulva,VLS)13例,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92.3%。两种病理类型治疗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5)VLS和VSH患者治疗后的痒痛程度、病损程度、色素改变程度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水平降低,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6)每一疗程治疗前痒痛程度、病损程度、色素改变范围评分和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其中瘙痒程度评分在第一疗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损程度评分在第一、二疗程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色素改变范围评分与总积分在各个疗程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按照疾病轻重分级分为轻(1度),中(2度),重(3度和4度)度三组。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轻度组和重度组总积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与重度组之间治疗前后总积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8)病例中有焦虑者10例,无焦虑者20例,有焦虑者各项评分均高于无焦虑者,其中痒痛程度、色素改变范围和总积分三项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损程度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中有抑郁者13例,无抑郁者17例,有抑郁者症状各项评分均高于无抑郁者,其中痒痛程度和病损程度评分统计学差异(P<0.05),色素改变范围和总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9)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oofity,NHP)按照六种维度分项,有焦虑/抑郁者六项评分均高于无焦虑/抑郁者,其中精力、睡眠、情感反应、社会活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及躯体活动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文献研究: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表现不一,多虚实夹杂,各种证型同时出现。系统演化得到核心组合8个,多为清热燥湿、温阳通络、补血活血、祛风止痒药物的不同组合。得出4个新方用药均为补虚和泻实同治。对于临床治疗本病有指导意义。2.临床研究(1)白斑熏洗方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疗效显着,对VSH和VLS两种类型病变治疗皆有明显疗效,患者治疗前后痒痛程度、皮损程度及色素改变范围均改善明显,并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未有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2)本病发病年龄多于围绝经期,并且发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诱因可能与熬夜、久坐、精神紧张、情绪急躁和工作压力大因素相关。患者应尽量避免这些诱因,改善生活方式,一旦有不适及早就诊。(3)本病的临床症状缠绵难愈,容易引起患者焦虑或抑郁不良情绪,并且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降低患者日常情感反应、精力及睡眠方面的生活质量。

范红伟,郝国荣,李清雪,白凤楼[5](2016)在《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因探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外阴营养不良在不同时期有多种不同命名,如外阴白色病损、外阴白斑或外阴白色病变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和变性的一种疾病。外阴营养不良这一称谓是由1975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ISSVD)命名的。外阴营养不良按照病理类型分为3种:外阴鳞状细胞增生型、硬化性苔藓型和混合型。本病以外阴奇痒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晚期常伴有外阴瘢痕萎缩、阴道口狭窄、同房疼痛等,甚至癌变,此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

李喆[6](2014)在《肝肾阴虚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育阴丸口服,配合自拟中药外洗方熏洗坐浴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外搽联合治疗肝肾阴虚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找有效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试验研究,选择符合标准的肝肾阴虚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癣、外阴混合性营养不良患者各28例,进行育阴丸口服,自拟中药外洗方熏洗坐浴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外搽联合治疗,分别观察疗前疗后痒痛症状、皮损范围、色素脱失程度和中医症候的改变,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判定其临床疗效。并对痊愈患者停药后随访,观察有无复发者结果:临床观察三组患者共84例,其中6例脱落。完成疗程治疗及各阶段评价患者78例,其中外阴鳞状上皮增生25例、外阴硬化性苔癣27例、外阴混合性营养不良26例。三组患者共治愈13例,显效33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复发1例。临床综合总有效率为85.90%,三组患者治疗后外阴痒痛症状、皮损范围、色素脱失情况、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患者在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且对13例临床痊愈停药3个月后进行随访,1例复发。结论:育阴丸口服,配合自拟中药外洗方熏洗坐浴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尤靖安)外搽治疗本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痒痛症状、色素脱失情况、皮损范围及其中医症候。此治疗方案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临床效果显着,值得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马艳[7](2014)在《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的探索研究,为临床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用药疗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各40例。每组均给予中药养血愈风颗粒口服、皮肤康洗液熏洗、春娟黄芪霜外搽和适当的生活指导,三组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其中医症候积分、体征积分和总积分等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1)综合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0.00%、7.9%、51.4%,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总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治疗组比较,8周治疗组和12周治疗组(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治疗组比较,12周治疗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候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7.7%、68.4%、89.2%,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①中医症候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外阴痒痛程度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体征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0.00%、0.00%、27%,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①体征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局部皮损范围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局部色素减退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疗效、体征疗效、综合疗效方面12周治疗疗效最好。(2)养血愈风颗粒4周、8周、12周疗程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在痒痛程度改善方面12周最好,局部皮损范围改善方面三种疗程相当,外阴色素减退改善方面8周与12周相当。(3)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运用安全可靠,随着疗程延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见明显增加。

高新富[8](2013)在《白斑乳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复方氟尿嘧啶乳膏处方的基础上加入黄芩苷及抗氧化剂亚硫酸氢钠研制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药物白斑乳膏,对组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优化部分处方组分配比,建立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制剂的皮肤刺激性及稳定性,考察制剂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组方分析查阅治疗外阴营养不良及主药辅药的药理作用文献,分析汇总,查找主药、辅药组方理论依据。处方部分组分配比优化确定优化因素,建立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采用6因素16水平的均匀设计,数据用均匀设计软件Uniform Design Version3.00处理得回归方程,对方程求最大值得处方理论最佳配比,综合考虑确定处方最佳配比,并进行验证。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药含量,选择色谱条件(流动相、检测波长),考察系统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测定平均加样回收率,进行测定方法的验证。制剂皮肤刺激性与稳定性考察采用新西兰兔对制剂的皮肤刺激性进行试验,建立刺激的评分标准及制剂刺激强度的分级标准,采用单次用药及多次用药两种用药方式考察制剂的皮肤刺激性;参照《中国药典》2010版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采用影响因素试验查找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采用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考察制剂的有效期。临床疗效观察以复方氟尿嘧啶乳膏为对照,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考察白斑乳膏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统计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考察制剂的安全性。结果:组方分析氟尿嘧啶、氢化可的松、维生素E均能检索到用于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案例,证明其组方的合理性;从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外阴营养不良的治疗案例分析可推测黄芩苷用于治疗外阴营养不良应有较好地疗效;从主药的理化性质及制剂均匀性、稳定性分析了加入二甲基亚砜及亚硫酸氢钠的必要性,从外阴营养不良的病理变化分析了加入月桂氮卓酮的必要性,从醋酸氯己定的作用特点分析其做防腐剂的优势。处方部分组分配比优化根据均匀设计表规定的配比制备制剂并进行综合评分,用均匀设计软件Uniform Design Version3.00回归得有统计学意义的方程,对方程求最大值并经综合考虑确定部分组分的配比为:每100g成品含白凡士林10g,十八醇10g,单硬脂酸甘油酯6g,OP乳化剂1g,平平加O2g,二甲基亚砜5g。验证结果与理论最大值相近。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经选择确定色谱条件为:Aichrom Bond-AQ C18色谱柱(4.6mm×250mm,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含6mmol·L-1庚烷磺酸钠)(70:30),紫外检测波长为267nm,流速1.O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为室温。进样后各主药峰分离度良好,其他组分无干扰。各主药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8),日内精密度(RSD<1%)、日间精密度(RSD<2%)、重现性(RSD<1.5%)、稳定性(RSD<1%)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氟尿嘧啶(99.91%,RSD=0.96%)、氢化可的松(99.79%,RSD=0.70%)、黄芩苷(100.10%,RSD=0.44%)、维生素E(99.50%,RSD=0.74%)均较高。制剂皮肤刺激性与稳定性考察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制剂单次用药无刺激性,多次用药后有轻度刺激,停药后刺激症状逐渐消退。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强光照射为影响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制剂质量稳定。临床疗效观察白斑乳膏治疗鳞状上皮增生型外阴营养不良治愈率85.71%,总有效率97.62%;治疗混合型外阴营养不良治愈率87.50%,总有效率97.50%;治疗硬化苔藓型外阴营养不良治愈率87.50%,总有效率97.50%。白斑乳膏治疗硬化苔藓型及混合型的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复方氟尿嘧啶乳膏比较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鳞状上皮增生型治愈率与复方氟尿嘧啶乳膏比较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斑乳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方氟尿嘧啶乳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斑乳膏组方理论依据充分,优化后的处方合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皮肤刺激性小,质量稳定,应用安全,疗效较复方氟尿嘧啶乳膏更好。

张蕾[9](2013)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以女性外阴皮肤黏膜组织色素改变和变性的一组慢性疾病,根据病理分为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和其他外阴皮肤病。由于外阴硬化性苔藓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的皮肤黏膜多呈白色,故也称为外阴白色病变。本病最早曾被称为外阴白斑、外阴干枯症、外阴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瘙痒、色素减退、干燥、肥厚,甚至萎缩、溃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记载,但依据本病的临床变现,认为本病属“阴痒”、“阴疮”、“阴痛”范畴。其发病机理,多责之于肝、肾功能失调,湿热之邪侵袭,同时也与气血、经络有关;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或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血虚生风、燥邪侵袭,或湿热下注、伤于阴器,或病久成瘀,血瘀阻络;无论本虚或感邪,均可导致外阴皮肤黏膜失养而产生皮肤色素减退、变白,瘙痒难忍,逐渐皮肤干裂、失去弹性、肥厚或萎缩等。西医学认为,各种外界因素(女性外阴所处环境、感染因素等)和诸多内在因素(局部微循环因素、自身免疫因素、性激素及其受体因素、遗传因素和分子生物学因素等)综合影响着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但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病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肝肾入手,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可分别采用滋补肝肾、养血润燥、清热除湿等法,多标本同治,共达濡养外阴及止痒的效果,现代医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方法和经验的同时,在其基础上更开辟了诸多新的治疗思路,使用外治法、内治法、内外合治法及针灸、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且药物种类多样,已形成一些经验方和自制膏剂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尚无不良反应发生,复发率亦较低。中医药在治疗时从整体入手,因人而异,实现个体治疗,且简便易行,如今更多的患者愿意采用本法治疗。西医治疗本病多从局部治疗入手,采用外治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不外乎氢化可的松、丙酸睾丸酮等激素类药物,起效快,可较为快速的控制瘙痒症状,但长期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发生,易出现阴蒂增大、多毛等男性化反应,同时在复发率方面得不到很好地控制;物理疗法诸如聚焦超声、液氮冷冻、激光、红外线、微波、高压氧等,是一种无创的新型治疗手段,多需要专业仪器治疗,种类繁多,近年来聚焦超声已成为研究热门,但此法患者多依从性差,无法完成既定疗程,且该仪器仍未得到大范围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减轻副作用的产生,因其多注重患者病变之本,标本同治,从而减少了复发率,使瘙痒、色素减退等症状得到较快的缓解,加速了病情的恢复,减少了治疗时间,很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点,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所在和发展前景。

刘桂兰[10](2011)在《外阴白色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妇女外阴白色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从而探讨遗传易感因素相互作用对外阴白色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中国汉族妇女外阴白色病变的硬化性苔癣肝肾阴虚型40例(A组)、硬化性苔癣肝经湿热型36例(B组)、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型36例(C组)、鳞状上皮增生肝经湿热型38例(D组)和正常中国汉族妇女62例(对照组)进行HLA-ABDRB1基因多态性关联检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HLA-B*15等位基因在外阴白色病变各组出现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HLA-DRB1*12等位基因在A、B、D组中出现频率也较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其中B组差异尤为显着;而HLA-B*40等位基因在A、C、D组中均呈低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HLA-A*02等位基因在C组中出现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HLA-B*15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妇女外阴硬化性苔癣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与肝经湿热型)的易感基因。HLA-DRB1*12等位基因可能是外阴硬化性苔癣(肝肾阴虚与肝经湿热型)及鳞状上皮增生(肝经湿热型)的易感基因,而与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型)无相关性;其中HLA-B*15等位基因是最主要的。HLA-B*40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妇女外阴硬化性苔癣(肝肾阴虚型)及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与肝经湿热型)的保护性基因,而与硬化性苔癣(肝经湿热型)无相关性。HLA-A*02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妇女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型)的保护性基因。HLA-DRB1*12、HLA-B*40及HLA-A*02等位基因在各组中的显着性差异提示了中医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和异质性,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诊断、治疗、预测和中医辨证分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归芪藤草膏调控大鼠皮肤“MC-PAR2-SP”网络对VLSC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西医对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的研究进展
        1 医学术语和病理类型分类
        2 流行病学
        3 病因
        3.1 遗传因素
        3.2 自身免疫因素
        3.3 心理因素
        3.4 神经功能因素
        3.5 刺激性因素
        3.6 感染性因素
        3.7 环境因素
        4 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二、肥大细胞介导的非组胺慢性瘙痒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
        1 由肥大细胞-神经元介导的瘙痒信号传导
        2 MCs、PAR2、SP在瘙痒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3 由肥大细胞介导的瘙痒与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的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三、中医外治法治疗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的进展
        1 古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
        1.1 肝经湿热
        1.2 肝肾阴虚
        1.3 血虚生风
        2 现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认识
        3 治疗概况
        3.1 熏洗
        3.2 膏搽
        3.3 针灸
        3.4 中西医联合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构建SD大鼠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动物模型及研究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病变组织中MC活化,PAR2、SP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溶液配制
        1.4 实验分组
        1.5 实验方法
        1.5.1 LSC动物模型的建立
        1.5.2 实验观测
        1.5.3 病理活检
        1.5.4 免疫组化法检测外阴皮肤组织Tryptase、PAR2、SP、NK1R的表达
        1.5.5 Elisa检测血清SP含量
        1.5.6 Western Blot检测PAR2表达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2.2 病理学观察
        2.3 大鼠外阴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活化程度
        2.4 大鼠外阴皮肤组织中SP、NK1R的表达
        2.5 大鼠血清中SP含量
        2.6 大鼠外阴皮肤组织中PAR2蛋白表达
    3 讨论
        3.1 构建LSC模型SD大鼠的选择
        3.2 LSC大鼠外阴皮肤组织中MC活化,PAR2、SP、NK1R的表达
第二部分 研究归芪藤草膏外治对LSC大鼠外阴皮肤中MC活化,PAR2、SP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分组
        1.2.2 实验观测
        1.2.3 病理活检
        1.2.4 免疫组化法检测外阴皮肤组织Tryptase、PAR2、SP、NK1R的表达
        1.2.5 Elisa检测血清SP含量
        1.2.6 Western Blot 检测 PAR2 表达
        1.2.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2.2 病理学观察及结果统计
        2.3 大鼠外阴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活化程度
        2.4 大鼠外阴皮肤组织中SP、NK1R的表达
        2.5 大鼠血清中SP含量
        2.6 大鼠外阴皮肤组织中PAR2蛋白表达
    3 讨论
        3.1 我们对于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病因病机认识
        3.2 归芪藤草膏治疗本病的优势
        3.2.1 组方
        3.2.2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3.3 中医外治法—膏搽法的优势
        3.4 归芪藤草膏改善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皮肤颜色、组织情况的优势
        3.5 归芪藤草膏治疗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的机制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一般治疗
2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药物治疗
    2.1 糖皮质激素
    2.2 性激素类药物
    2.3 免疫调节剂
    2.4 抗肿瘤药
    2.5 中药
    2.6 其他药物
3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物理治疗
    3.1 激光治疗
    3.2 波姆光治疗
    3.3 冷冻治疗
    3.4 微波治疗
    3.5 聚焦超声治疗
    3.6 其他物理治疗方法
4 手术治疗
5 小结

(3)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合并宫颈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白斑熏洗方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观察及文献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西医对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认识
        1.病名发展演变
        2.发病原因
        3.治疗方法
        4.总结
        参考文献
    二、中医外治法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研究概况
        1.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外治治疗方法
        3.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熏洗用药规律
    1.资料来源
        1.1 处方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剂药物名称规范
    2.数据分析
        2.1 处方录入
        2.2 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
        3.1 药物频次
        3.2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3.3 基于层次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讨论
        4.1 频次规律
        4.2 核心组合
        4.3 演变新方
第三部分 白斑熏洗方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资料来源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3.研究方法
        3.1 病例收集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4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5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基本情况
        4.2 疗效指标
        4.3 量表调查分析
        4.4 安全性评价
        4.5 典型病例
    5.讨论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2 立方依据
        5.3 情志致病讨论
结语
    1.结论
        1.1 文献研究
        1.2 临床研究
    2.不足和展望
        2.1 文献研究
        2.2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成果

(5)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因探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研究
    1.1 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失常
    1.2 表皮、真皮细胞及血管损伤
    1.3免疫功能异常
    1.4 性激素受体的改变
    1.5 人表皮生长因子
    1.6 自由基损伤
    1.7 遗传因素
    1.8 其他因素
    1.9 炎症因素
    1.1 0 中医认识及分型
2 治疗方法
    2.1 物理联合疗法
        2.1.1 外阴超声聚焦治疗
        2.1.2 微波联合中药治疗
        2.1.3 He-Ne激光联合药物治疗
        2.1.4 高压氧治疗
    2.2 药物疗法
        2.2.1 激素治疗
        2.2.2 抗病毒药物治疗
        2.2.3 免疫调节剂治疗
        2.2.4 外用中药
        2.2.5内服中药
        2.2.6 内服、外用联合用药
        2.2.7 中西药联合治疗
        2.2.8 外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
    2.3 手术疗法
3 小结

(6)肝肾阴虚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文献研究
        1.1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
        1.2 外阴白色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外阴白色病变的辨证施治
    2. 现代医学研究
        2.1 病名与分类
        2.2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治疗结果
        2.3 安全性评价
        2.4 病例丢失情况说明
        2.5 随访结果
讨论
    1. 历史沿革
    2. 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2.1 育阴丸
        2.2 外洗方
        2.3 尤靖安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临床疗效的机理探讨
结论
结语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7)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药物治疗
        2.3.2 基础治疗
        2.3.3 生活指导
        2.3.4 疗程
        2.4 观察指标
        2.4.1 人口学资料
        2.4.2 一般临床资料
        2.4.3 安全性指标
        2.4.4 疗效性指标观测
        2.5 疾病轻重分级标准
        2.5.1 根据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2.5.2 根据外阴皮损范围分级评分标准
        2.5.3 根据外阴色素减退程度评分标准
        2.6 疗效判定标准
        2.6.1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2.6.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2.6.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2.8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布
        3.2 基线分析
        3.2.1 三组年龄、病程情况比较
        3.2.2 治疗前三组外阴痒痛程度积分比较
        3.2.3 治疗前三组次症比较
        3.2.4 治疗前三组外阴皮损范围积分比较
        3.2.5 治疗前三组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3.2.6 治疗前三组中医症候、体征、总积分比较
        3.3 治疗后积分比较
        3.3.1 治疗后三组外阴痒痛程度积分比较
        3.3.2 治疗后三组次症改善情况比较
        3.3.3 治疗后三组外阴皮损范围积分比较
        3.3.4 治疗后三组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3.3.5 治疗后三组中医症候、体征、总积分比较
        3.4 治疗后疗效比较
        3.4.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3.4.2 体征疗效比较
        3.4.3 综合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情况
        3.6 复发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外阴营养不良病因病机的探讨
        4.2 养血愈风颗粒组方来源的探讨
        4.3 养血愈风颗粒组方现代药理研究的探讨
        4.4 外阴营养不良治疗疗程的探讨
        4.5 临床疗效分析
        4.5.1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4.5.2 体征疗效分析
        4.5.3 综合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二:电子阴道镜检查图像
附表三:病理活检图像
附录四:随机表
附录五:病例观察表
附录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8)白斑乳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白斑乳膏组方依据
    一 主药组方依据
        1 维生素E的选用依据
        2 氟尿嘧啶的选用依据
        3 氢化可的松的选用依据
        4 黄芩苷的选用依据
    二 辅药组方依据
        1 月桂氮卓酮的选用依据
        2 二甲基亚砜的选用依据
        3 亚硫酸氢钠的选用依据
        4 醋酸氯己定的选用依据
第二部分 白斑乳膏部分组分配比优化
    一 仪器与材料
        1 仪器与设备
        2 药品与试剂
    二 方法与结果
        1 研究方法
        1.1 处方
        1.2 乳膏制备方法
        1.3 评价体系的建立
        1.3.1 评价指标赋分标准
        1.3.2 外观性状、粒度、均匀性评价方法
        1.3.3 物理稳定性评价方法
        1.3.4 pH值评价方法
        1.4 优化因素的确定
        1.5 均匀试验设计
        1.5.1 均匀设计表的选用
        1.5.2 因素水平范围的确定
        1.6 拟水平测试及综合评分
        2 结果
        2.1 回归方程
        2.2 处方配比
        2.3 验证性试验
    三 讨论
        1 搅拌速度
        2 溶解顺序
        3 评价指标选择
        4 处方优化的必要性
        5 乳化剂的选择
        6 采用均匀设计的优势
        7 均匀设计表的选择
第三部分 白斑乳膏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一 仪器与材料
        1 仪器与设备
        2 药品与试剂
    二 方法与结果
        1 研究方法
        1.1 色谱条件优选
        1.1.1 固定条件
        1.1.2 检测波长粗选
        1.1.3 流动相选择
        1.1.4 检测波长精选
        1.1.5 色谱条件的确定
        1.2 溶液配制
        1.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3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1.3 线性范围考察
        1.4 系统日内精密度考察
        1.5 系统日间精密度考察
        1.6 重现性考察
        1.7 稳定性考察
        1.8 加样回收试验
        2 结果
    三 讨论
第四部分 白斑乳膏皮肤刺激性与稳定性试验
    一 仪器与材料
        1 仪器与设备
        2 药品
    二 白斑乳膏皮肤刺激性试验
        1 方法
        1.1 动物处理
        1.2 给药方法
        1.2.1 单次给药
        1.2.2 多次给药
        1.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1.3.1 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1.3.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2 结果
        2.1 单次给药结果
        2.2 多次给药结果
        3 讨论
    三 白斑乳膏稳定性试验
        1 试验方法
        1.1 影响因素试验
        1.1.1 高温试验
        1.1.2 高湿度试验
        1.1.3 强光照射试验
        1.2 加速试验
        1.3 长期试验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 白斑乳膏临床疗效观察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药物
        3 诊断标准
        4 治疗方法
        5 疗效评价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数据统计学分析
        8 病例脱落
    二 结果
        1 有效病例
        2 临床疗效
        3 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第六部分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9)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中医学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认识
    1 病名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文献记载
        2.2 近现代学者的认识
西医学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认识
    1 病名与分类
    2 临床变现及病理变化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局部因素
        3.2 免疫因素
        3.3 遗传因素
        3.4 性激素及其受体
        3.5 感染因素
        3.6 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
        3.7 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
        3.8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中西医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1 中医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1.1 内治法
        1.2 外治法
        1.3 内外合治法
        1.4 针灸及其他疗法
    2 西医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2.1 药物疗法
        2.2 物理疗法
        2.3 其他疗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小结
王必勤老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经验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3 组方特点
    4 病案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外阴白色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认识
        1.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1.2 病理组织学研究
        1.3 现代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3 HLA基因与疾病
        3.1 HLA基因简介
        3.2 HLA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3.3 HLA与本病
第二部分 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外阴白色病变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引言
    实验研究
        一.实验资料
        1 研究对象
        2 实验室及主要仪器
        3 主要试剂
        二.实验方法
        1 基因组DNA提取
        2 PCR-SSP
        3 琼脂糖凝胶电泳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HLA-B~*1 5等位基因频率在5组研究对象中的分布
        2 HLA-B~*40等位基因频率在5组研究对象中的分布
        3 HLA-DRB1~*12等位基因频率在5组研究对象中的分布
        4 HLA-A~*02等位基因频率在5组研究对象中的分布
    结论
    讨论
        1 外阴白色病变的免疫遗传学研究
        2 肝肾阴虚型与肝经湿热型是外阴自色病变的主要证型
        3 外阴白色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与HLA的相关性
        4 中医体质理论与外阴白色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归芪藤草膏调控大鼠皮肤“MC-PAR2-SP”网络对VLSC的机制研究[D]. 陈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J]. 黄蕊,韩璐,曾力楠,林芸竹,杨春松,黄红,付雨之,张伶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06)
  • [3]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合并宫颈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陈婷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白斑熏洗方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临床观察及文献数据挖掘[D]. 杨亚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因探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 范红伟,郝国荣,李清雪,白凤楼.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3)
  • [6]肝肾阴虚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临床观察[D]. 李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D]. 马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8]白斑乳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研究[D]. 高新富. 山东大学, 2013(S2)
  • [9]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 张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外阴白色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 刘桂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12)

标签:;  ;  ;  ;  

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