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配体与白血病

造血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配体与白血病

一、造血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及配体与白血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东,王绮昀,艾丽丝,何小花,杨庆敏,王梓玥,金艳霞[1](202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和分化缺失导致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阐明AML的发生机制,开发治疗药物将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但目前其具体发生机制不明。研究报道,AML的发生与相关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表观遗传调控、白血病微环境或免疫失衡等密切相关。该文主要对与AML发生相关的基因(如FLT3、IDH1/IDH2和BCL-2等)突变或异常表达,信号通路(如ROS信号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途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途径、Ser/Thr激酶活性和细胞表面受体等)异常,以及相关免疫细胞(如NK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失衡或免疫分子(如CD33、PD-1、CD47、CD70等)表达异常进行综述,在分子细胞水平总结AML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AML的靶向治疗药物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田楚楚[2](2021)在《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成人AML患者C-KIT基因突变分层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C-KIT基因在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50%,且预后较差,往往导致较低的CR持续时间及整体生存率。对于白血病的“二次打击”学说,仅仅发生RUNX1-RUNX1T1融合基因突变是不能够直接导致白血病的还需要与第一类突变共同作用,C-KIT是第一类突变中的一个重要的突变。虽然,C-KIT被公认为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的不良预后影响因素,但临床患者的预后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为此本研究收集了54例伴有C-KIT突变的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AML患者初诊时的临床资料,通过对C-KIT突变功能域、C-KIT突变负荷以及除C-KIT以外其它伴随突变三个层次进行预后分析,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1、收集病例资料200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初治的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并伴随C-KIT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共54例。资料从医疗记录中收集,包括年龄、性别、伴随突变、C-KIT基因突变类型等基本资料,通过对C-KIT突变功能域、C-KIT突变负荷以及除C-KIT以外其它伴随突变三个层次进行预后分析。2、治疗方案54例患者按照成人AML指南,基础的治疗方案为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药物(“3+7”方案),并且在发生第一次缓解后进行大剂量阿糖胞苷3~4个疗程的治疗(3 g/m2,每12 h 1次,6个剂量),部分病人联合采用地西他滨治疗。如果患者经济状况允许且有意愿将对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评估指标总生存时间(OS)定义为确诊开始至因其他原因引起死亡之间的时间(如果是失访患者我们将选择最后一次随访截止时间)。无病生存时间(DFS)是指从缓解开始至第一次肿瘤复发/转移或由于任何原因导致受试者死亡之间的时间(如果是失访患者我们将选择最后一次随访截止时间)。复发(RP)是指患者外周血或骨髓血中的原始细胞占比再次>5%或在达到第一次缓解后的任何髓外部位发生复发。完全缓解(CR)的标准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所有治疗患者的相关白血病症状以及体征都完全同于正常人,红细胞与巨核细胞系正常,骨髓原粒细胞I型+II型/原单+幼单核细胞≦5%,无髓外白血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细胞分类中未见白血病细胞。4、确定二代测序、Sanger一代测序确定伴随突变以及C-KIT突变类型提取患者骨髓标本DNA,通过普通PCR法进行扩增。扩增得到的产物送往北京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并进行二代测序或Sanger一代测序,测序结果的比对参照NCBI基因库序列;5、选择C-KIT-D816V/Y以及N822K突变类型的样本进行dd-PCR由测序得出C-KIT基因突变类型,选择C-KIT-D816V/Y以及N822K突变类型的样本43例进行微滴式数字PCR,探针序列见下方材料与方法,通过dd-PCR技术检测C-KIT基因突变负荷。6、将54例伴随C-KIT突变的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按照功能域分为两组E17对应Tyrosine kinase 2 domain,E8、E9对应Extracellular domain,据此分为两组。7、将除C-KIT基因突变以外其它伴随突变按照功能分类将54例患者的其它伴随突变进行功能分类分为增殖、分化以及表观遗传基因三组。8、通过dd-PCR定量检测突变水平根据ROC曲线约登指数确定43例患者初诊时C-KIT基因突变负荷的界值,据此将43例患者分为C-KIT基因突变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结果:1、将54例患者按照初诊时C-KIT突变不同功能域分为Tyrosine kinase 2domain和Extracellular domain两组,比较两组的5年生存期(OS)、5年无病生存期(DFS)以及发生第一次复发(RP1)、第一次缓解(CR1),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2、将其它54患者其它伴随突变按照功能分类,显示表观遗传类基因组5年OS:P=0.040,5年DFS:P=0.010,即初诊时发生伴表观遗传类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3、对54例患者初诊时的其它伴随突变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伴随ASXL1突变对其预后有统计学意义(5年OS:P<0.001;5年DFS:P<0.001),即初诊时伴随ASXL1突变是伴有C-KIT基因突变的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的不良影响因素;4、将54患者中的43例AML患者初诊时的骨髓DNA样本进行dd-PCR,其C-KIT基因突变结果根据ROC曲线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49.39%)分为高低水平两组,比较两组的5年OS、5年DFS以及RP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OS:P=0.005;DFS:P=0.006;RP1:P=0.023),即初诊时C-KIT基因突变负荷是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高水平患者生存期短且易发生复发;5、将C-KIT突变功能域、除C-KIT以外其它伴随突变功能分类以及C-KIT突变负荷分别分析其组间临床特征,结果表明表观遗传基因组以及增殖组相对于分化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低(P表观VS分化=0.023;P增殖VS分化=0.008)。结论:1、对于伴有C-KIT基因突变的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成人AML患者,初诊时C-KIT基因突变负荷对患者总生存及临床复发有显着影响,可为临床评估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以及,其伴随ASXL1突变或表观遗传基因类突变可能有更差的预后。2、将除C-KIT以外其他伴随突变按照功能分类,表观遗传基因组以及增殖组相对于分化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低。

宫文静[3](2021)在《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类型,占全部肺癌的80-85%。NSCLC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近年来随着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发展,NSCLC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但其整体5年生存率仍仅有20%,而复发和转移是NSCLC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众所周知,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提供能量及转移路径,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NSCLC整体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中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针对VEGF/VEGFR通路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类药物和血管内皮抑制素等。但由于肿瘤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旁路信号的激活、抗体结合力降低等原因,导致现有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获益普遍较为短暂;此外,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因其作用机制复杂,毒性反应较重,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探索NSCLC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开发更具特异性的高效低毒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是克服肿瘤血行转移、提高临床获益的重要研究方向,对提高NSCLC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s,ILTs),也被称为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LIR or LILR),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MIR)。根据胞内基序的作用不同分别将ILTs(LILRs)分为激活性受体LILRA(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A,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A)和抑制性受体 LILRB(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 B,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激活性受体LILRA包括LILRA1-LILRA6这6种受体;而抑制性受体LILRB包括LILRB1-5这5种受体。ILT4又被称为LILRB2、LIR2,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0(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10,MIR-10)或 CD85d,是经典的免疫抑制性受体。作为I型跨膜蛋白,ILT4与不同的配体结合,通过胞内3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s,ITIMs)传递抑制信号至胞内。ILT4起初发现主要表达于髓系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最近研究显示它也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中。ILT4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提呈、诱导巨噬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M2 样极化、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CD4+Th2分化等方式,诱导免疫抑制的微环境。除免疫细胞外,近年来研究发现ILT4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原发性肝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也高表达,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募集及T细胞老化和免疫浸润。课题组前期通过基因芯片发现ILT4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这两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VEGF-A是血管内皮细胞强有力的促细胞分裂剂,是调控血管生成的经典因子;MMP9也被证实能够促进血管基底膜的分解,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我们推测ILT4可能与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外针对ILT4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考虑到目前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课题组前期基因芯片的发现,本研究拟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大数据分析进行一系列研究检测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干预性研究对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该研究结果可能会为ILT4在NSCLC抗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研究目的1.通过免疫组化、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SCLC组织和细胞株中ILT4的表达,结合生存随访和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的生存信息,明确ILT4在NSCLC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2.通过检测NSCL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以及体外研究通过上调和沉默ILT4表达检测ILT4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生成的影响,结合数据库分析,明确ILT4对血管生成的作用;3.通过转染过表达、敲低ILT4,检测ILT4调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及应用相应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中和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进行干预,探究ILT4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4.利用ILT4过表达/敲除肺癌细胞系建立裸鼠体内移植瘤模型,进一步体内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T4表达,明确ILT4在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A549和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H1299、H1975。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T4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的差异,分析ILT4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随访病人的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ILT4对NSCLC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同时结合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3.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T4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 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统计分析ILT4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4.采用转染技术,将携带ILT4过表达载体的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低表达的H1650、A549细胞株,上调H1650、A549细胞中的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将携带ILT4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过表达的H1975、H1299细胞株,以下调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收集该细胞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 cells,HUVECs)。应用 qPCR 和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验证转染效果。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检测ILT4过表达及敲除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5.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ILT4上调后可引起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表达的上调。细胞水平上,通过转染技术上调和下调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ILT4对VEGF-A和MMP9表达的调节作用;组织水平上,通过将NSCLC组织连续切片应用免疫组化验证ILT4与VEGF-A、MMP9在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6.采用转染技术,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采用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应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观察条件培养基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的影响。7.结合基因微阵列筛选出ILT4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沉默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T4对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包括pERK、ERK、pp38、p38、pJNK和JNK。8.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p38抑制剂进行干预,分别阻断ERK信号通路,p38信号通路,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通路抑制后VEGF-A和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ERK信号通路在ILT4调控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9.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ILT4过表达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A549 LV-NC;建立稳定干扰ILT4的NSCLC细胞株H1299 LV-sh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H1299 LV-shNC,选择BALB/c Nude裸鼠皮下注射上述细胞,体内实验观察ILT4对NSCLC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同时检测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MMP9和信号通路ERK和pERK蛋白表达,进一步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ILT4在NSCLC细胞系和NSCLC肿瘤组织中高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LT4在NSCLC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650和A549,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299和H1975。免疫组化显示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ILT4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7.7%(52/90),在周围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4%(4/90)。2.ILT4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较晚的TNM分期(III期-IV期,p=0.0104),淋巴结转移(p=0.001)成正相关。随访90例NSCLC患者生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LT4高表达患者的OS低于ILT4低表达患者OS(p=0.0419)。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包含ILT4基因特定序列的探针进行测探,探针207697xat信息显示ILT4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OS(p=0.056)及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FP均低于ILT4低表达组(p=0.022)。3.ILT4表达水平与NSCLC瘤内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目前尚没有ILT4在NSCLC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分析了ILT4表达水平与NSCLC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采用临床常用的CD34阳性的细胞表达情况代表微血管密度。GEPIA数据库分析提示,ILT4与CD34表达呈正相关;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ILT4低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p=0.0058)。同时ILT4+/CD34+共表达患者,较ILT4-/CD34-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466),共表达组腺癌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 12)。4.ILT4促进HUVECs细胞迁移能力和HUVECs小管形成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证实过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的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s细胞迁移,并提高其成管能力;ILT4下调的H1975和H1299的条件培养基抑制HUVECs的细胞迁移,减弱其成管能力。5.ILT4可以上调NSCLC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的表达基因芯片检测提示肿瘤细胞ILT4过表达可引起VEGF-A和MMP9基因表达上调。在细胞水平上,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过表达ILT4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下调ILT4表达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着下降;组织水平上,在病理连续切片中通过免疫组化提示ILT4高表达组织中VEGF-A、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偏高。6.ILT4通过调控NSCLC细胞的VEGF-A、MMP9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小管形成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细胞系过表达ILT4后,加入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结果示阻断VEGF-A、MMP9表达后,HUVECs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HUVECs的小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7.ILT4可以激活NSCLC细胞ERK、p38信号通路基因微阵列分析提示上调ILT4后可引起MAPK信号通路中多种基因的表达。MAPK信号通路主要包括ERK通路,JNK通路和p38信号通路。Western blot实验提示H1650和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肿瘤细胞的pERK、pp38水平升高,H1975和H1299细胞下调ILT4表达后,pERK,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8.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VEGF-A、MMP9表达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U0126和p38通路抑制剂SB 203580(20μM)进行干预,培养48小时,收集条件培养基,Western blot提示加入ERK抑制剂U0126后ILT4过表达上调的VEGF-A、MMP9表达被显着逆转,加入p38通路抑制剂对VEGF-A、MMP9表达无影响。9.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Transwell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证实抑制ERK信号通路后,ILT4上调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均显着逆转。结果提示: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诱导VEGF-A、MMP9表达并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10.ILT4促进NSCLC细胞体内成瘤及血管生成通过裸鼠皮下注射稳定过表达ILT4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注射稳定干扰ILT4表达的细胞株H1299 LV-shILT4,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NSCLC肿瘤生长速度显着快于对照组,ILT4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干扰ILT4表达组,肿瘤生长速度显着慢于对照组,ILT4干扰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通过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造模4周后,分离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高于对照组,pERK明显高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干扰ILT4表达后,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低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低于对照组,pERK明显低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体内实验进一步支持ILT4具有促进NSCLC血管生成的潜力。结论1.ILT4在NSCLC组织中及多个NSCLC细胞株中高表达,与更晚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可作为预后预测因子。体内体外实验证实ILT4可促进NSCLC血管生成。2.体外实验证实了 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上调VEGF-A、MMP9的表达并促进NSCLC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 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潜在机制。

房伟进[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龙葵抗白血病机制》文中认为白血病是人类造血系统的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疾病,也被称为血癌,每年我国因白血病死亡人数在6万人以上。白血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因此,开发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白血病药物成为抗白血病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中药资源广、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点使其成为抗白血病药物研究的热点。中草药龙葵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对白血病有一定的预防与治疗效果,但目前尚未有关于其抗白血病机制的研究,由于没有具体数据的支撑导致其在抗白血病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龙葵抗白血病潜在作用靶点与作用机制,再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药物作用的核心靶点与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验证其抗白血病机制,最后进行初步体外实验对龙葵抗白血病显着性较高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进行检测分析,为其在抗白血病药物研发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从龙葵中共筛选出7种活性化合物,分别作用于139个不重复疾病靶点,参与112条信号通路的调节。GO富集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主要参与调节脂多糖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及活性氧反应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主要参与铂类药物耐药通路、细胞凋亡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与白血病密切相关的通路。得出结论,龙葵活性成分主要通过抗氧化应激与炎症、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和降低化疗耐药性等方面来发挥抗白血病作用。(2)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出AR、CASP9、CASP8、CASP3、CTNNB1、RELA、VEGFA、IL6、CCND1、MYC、EGFR、FOS、ERBB2、ICAM1、NCOA2共15个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AR、CASP8、IL6、MYC、EGFR、MYC、EGFR、FOS、ERBB2、ICAM1这10个核心靶蛋白有较好的结合能力,能够直接参与调控其表达,实现对细胞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的调控。(3)依据网络药理学部分GO与KEGG富集结果,针对化合物分子参与调控的显着性较高且富集基因数目较多的抗氧化应激生物过程设计体外实验进行初步验证,证实了龙葵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还原力较强,对DPPH·、O2ˉ、OH·等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效果,能够作为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

黄婷婷[5](2021)在《基于药效团模型的新型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筛选及其分子机制探究》文中提出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是9号染色体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其特点是形成费城染色体(Ph),Ph染色体上的BCRABL融合基因被认为是引发CML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超过90-95%的CML患者都呈现BCR-ABL融合蛋白表达阳性。BCR-ABL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在与ATP进行结合后可持续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如JAK/STAT等途径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导致CML发生。因此,BCR-ABL被公认为是治疗CML的重要靶点。可通过直接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止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从而达到缓解或者治疗CML的目的。虽然已有的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如imatinib、dasatinib和ponatinib等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但其临床使用受到耐药性和严重不良反应的限制。论文第一章介绍了慢性髓系白血病,包括疾病产生的机制及其与BCR-ABL酪氨酸激酶的关系,BCR-ABL酪氨酸激酶的结构与功能,BCR-ABL抑制剂及其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论文第二章介绍了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定量药效团模型(Hypogen)和定性药效团模型(Hiphop)的构建,把药效团模型作为3D检索条件去筛选ZINC数据库中潜在的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命中的化合物通过类药性五原则、ADMET和分子对接进一步筛选。论文第三章介绍了对上一章筛选出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相似度搜索,并对搜索的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以及通过生物实验对筛选的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主要包括细胞毒性实验,流式细胞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得到活性最好的化合物ZINC21710815,作为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论文第四章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研究了野生型BCR-ABL和突变型BCR-ABL/T315I与小分子ZINC21710815结合模式。采用体系平衡分析、氢键分析、结合自由能和自由能分解分析方法以及结合实验结果对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与imatinib不同,ZINC21710815不管是与野生型还是突变型(T315I)结合,都能将蛋白稳定在DFG-out构象。本论文主要是利用药效团模型和分子对接对化合物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并结合生物实验对其进行活性验证,发现了活性较好且具有选择性的先导化合物ZINC21710815,这一系列的发现为将来设计和开发新的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丽静[6](2021)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GF-β信号通路是广泛调控生物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TGF-β可以通过促进p15、p21、p57等抑癌基因的表达以及下调c-Myc等原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增殖稳态。因而,在多种癌症中TGF-β信号通路被作为破坏的靶标以实现癌细胞的过度增殖。比如在白血病中,虽然白血病类型有很多,但TGF-β信号通路被普遍认为是受到抑制的。而且,多种实体瘤中TGF-β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成员经常发生缺失或失活突变,但在白血病中,类似的现象却比较少见。那么白血病细胞是如何逃逸TGF-β信号通路监控的呢?本课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CML是一种髓系造血细胞恶性增殖疾病,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激活的BCR-ABL1融合蛋白对于CML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于高达95%的CML病人中。通过酪氨酸激酶库的筛选,我们发现ABL激酶可以磷酸化TGF-β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Smad4,并且这种磷酸化现象进一步在人源CML细胞系K562中有检测到。通过质谱以及点突变等实验,我们找到了 ABL激酶磷酸化Smad4的主要位点,分别为Y195,Y301以及Y322。在TGF-β信号通路响应良好的细胞系中过量表达ABL激酶会明显削弱TGF-β所诱导的CDK抑制因子的表达以及影响TGF-β对于细胞增殖的阻滞作用。相反,在CML细胞系K562中加入ABL激酶的抑制剂Gleevec会显着增强细胞对于TGF-β信号的响应,并且我们发现TGF-β的使用也会增强K562对于Gleevec药物的敏感度。我们进一步发现,Smad4被ABL激酶磷酸化后,会降低其与转录共激活因子β300的结合从而导致了TGF-β信号通路的正常转录受到影响。最后,为了确认ABL激酶通过磷酸化Smad4而影响TGF-β的功能性位点,我们在K562 Smad4敲除的细胞系中分别回补了 Smad4 Y195/301/322F以及Y195/301/322E的突变体。结果发现回补Smad4 Y195/301/322F的K562对于TGF-β信号通路的响应增强,并且对于Gleevec的敏感性也明显提高,而回补Smad4 Y195/301/322E的K562对于上述两方面的现象恰恰是相反的。并且该现象在白血病小鼠模型中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我们的研究首次证实Smad4是ABL激酶的靶蛋白并且进一步阐明了 CML以及其靶向药物Gleevec新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一方面为研究CML与TGF-β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将来CML的治疗以及Gleevec药物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杨露露[7](2020)在《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六种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RT-qPCR方法检测PDGF家族及受体基因PDGF-A、PDGF-B、PDGF-C、PDGF-D及其受体PDGFR-A、PDGFR-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s)中的mRNA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91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9例的正常供体的骨髓样本,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方法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总RNA,并行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GF家族及受体基因PDGF-A、PDGF-B、PDGF-C、PDGF-D及其受体PDGFR-A、PDGFR-B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血常规、骨髓FAB分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结果,以及WT1、EVI1定量水平,分析6种PDGF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上述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9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4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4例。AML组中M0 1例、M1 6例、M2 34 例、M3 7 例、M4 14 例、M5 1 例;ALL 组中 B-ALL 20 例(Ph+B-ALL 8 例,Ph-B-ALL 10例,Ph-like B-ALL2例),T淋系ALL4例。56例AML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示(不包括M3):单体核型1例,11q23 1例,正常核型33例,del(9)2例,+83例,+21 3例,t(8;21)5例,inv16 1例,其他异常7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示:CEBPα双突变22例,突变率 39.39%;FLT3-ITD+14例,突变率 25.00%;FLT3-TKD+5例,突变率 8.93%;NRAS+11 例,突变率 19.64%;NPM1+10 例,突变率 17.86%;WT1+10 例,突变率 17.86%;DNMT3A+9 例,突变率 16.07%;TET2+6 例,突变率10.71%;其中同时合并NPM1+FLT3-ITD+7例;多重PCR检测结果: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6例,CBF 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4例,MLL相关融合基因阳性5例,其他融合基因阳性2例,融合基因阴性39例,其中WT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50例,EVI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6例。按照2017年NCCN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将AML(未纳入M3)分为预后不良组20例,预后中等组19例,预后良好组17例。20例B-ALL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示:t(9;22)8例,正常核型7例,11q23 2例,del(9)1例,其他异常核型2例;基因突变结果:TP53+3例,ETV6+3例,FLT3-ITD+2 例,FLT3-TKD+1 例,PTPN+2 例,CSMD1+2 例;多重 PCR检测结果:BCR-ABL融合基因阳性8例,E2A-PBX融合基因阳性3例,MLL相关融合基因阳性2例,其中WT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13例,EVI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3例。根据2016版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将20例B-ALL患者均列为高危组。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GF-A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急性白血病组升高(P<0.05),同时ALL组较AML组表达显着增高(P<0.05);PDGF-B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患病组与健康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DGF-C基因mRNA在ALL组表达明显降低(P<0.001);PDGF-D基因在AML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受体PDGFR-A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急性白血病组升高(P<0.05),ALL组与AML组之间表达无差异(P>0.05);PDGFR-B基因mRNA在ALL组表达升高(P<0.05)。在AML组中,PDGF-A、PDGF-D 和 PDGFR-A 高表达于非 M3 的 AML(P<0.05)。在 ALL 组中,PDGF-A、PDGF-C、受体 PDGFR-A、PDGFR-B等4种基因 mRNA 在 B-ALL 组和 T-ALL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非M3的AML患者中,PDGF-A基因表达水平与PDGFR-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07,P<0.0001);在B-ALL中PDGF-A和PDGF-C基因的表达与受体PDGFR-A和PDGFR-B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3、分析了 56例非M3型AML患者PDGF-A、PDGF-D和PDGFR-A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我们发现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而3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NPM1+组(P=0.008),低表达于 CEBPα+组(P=0.003)。PDGF-A、PDGF-D 和 PDGFR-A 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FAB分型、低中高危险分层、初诊时血细胞计数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水平、融合基因类型、WT1定量、EVI1定量水平及其他基因突变类型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分析免疫分型表达与PDGFA、PDGF-D和PDGFR-A基因mRNA表达的相关性,在14例M4患者中,CD34阳性组的PDGFR-A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组明显升高(P=0.009),PDGF-A、PDGF-D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免疫表型无明显相关(P>0.05)。4、我们分析了 20 例 B-ALL 患者的 PDGF-A、PDGF-C、PDGFR-A 和 PDGFR-B基因mRNA水平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发现PDGFR-B基因mRNA表达量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68,P=0.001);Ph染色体阳性B-ALL患者的PDGF-A和PDGFR-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PDGF-A、PDGF-C、PDGFR-A和PDGFR-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红蛋白计数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水平,融合基因类型、WT1定量和EVI1定量水平及基因突变类型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在12例Ph染色体阴性B-ALL患者中,PDGF-C低表达于CD7阳性组(P=0.0201)。[结论]:1.急性白血病 BMMCs 中 PDGF-A,PDGF-D 和 PDGFR-A 基因 mRNA 在 AML患者中高表达,而PDGF-A,PDGFR-A和PDGFR-B基因mRNA在B-ALL中高表达,PDGF-C在B-ALL呈现低水平表达。2.在AML中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正常染色体患者,并与NPM1和CEBPα基因突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在B-ALL中,PDGF-A和PDGFR-A基因的mRNA表达可能与Ph染色体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二部分 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BMMCs中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mRNA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1-2疗程诱导化疗和2-4疗程的巩固化疗。结合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及骨髓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结果、基因突变等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Chi-sqaure test)和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等统计方法分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和临床因素对患者化疗敏感率的影响,并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找出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OS),无病进展生存率(PFS),累积复发率(CRR)的因素,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比较差异的显着性。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患者随访终点为2019年12月9日,中位随访时间14(1~17)月,持续缓解49例,复发22例,死亡18例(包括复发后死亡13例),总体生存率(OS)为72.20%,无病进展生存率(PFS)为60.96%,累积复发率(CRR)为39.04%。56例AML患者均接受了 1-2疗程的诱导化疗方案,1疗程诱导化疗后达CR41例,PR10例,NR 5例,接受2疗程诱导化疗获得CR 13例;至随访终点,持续缓解30例,复发15例,死亡13例(包括复发后死亡10例),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年OS率为80.34%,1年PFS率为63.46%,1年累积复发率为29.3%。B-ALL组1疗程诱导化疗达CR 15例,NR3例,PR2例,5例NR/PR患者经2疗程诱导化疗达CR4例,PR1例。至随访终点时,持续缓解13例,复发7例,死亡5例(均为复发后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年OS率为75%,1年PFS率为65%,1年累积复发率为35%。2、在AML患者(不包括M3)中,我们分析了 PDGF-A、PDGF-D、PDGFR-A基因表达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对化疗敏感率的影响,发现PDGF-A、PDGF-D、PDGFR-A的基因表达量在完全缓解组(CR)与非完全缓解组(PR+NR)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临床因素对患者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采用Kaplan-Meier行单因素生存分析,PDGF-A、PDGF-D、PDGFR-A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患者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可能影响患者OS、PFS和CRR的临床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发现免疫表型CD11b+、融合基因WT1阳性可能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融合基因WT1阳性可能是影响AML患者PFS独立危险因素(P=0.029)。结合第一部分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分析,PDGF-D基因表达水平对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的OS、PFS、CRR无影响(P>0.05)。3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中,NPM1+AML患者的OS在PDGF-D基因mRNA高表达组显着高于低表达组(P=0.0047)、而PFS和CRR无明显差异(P>0.05),NPM1-AML患者中PDGF-D基因水平对其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在CEBPα-AML中,患者OS在PDGF-D基因高表达组显着高于低表达组(P=0.003)、而PFS、CRR无明显差异(P>0.05),CEBPα+组PDGF-D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OS、PFS、CRR无明显差异(P>0.05)。3、我们发现 B-ALL 患者的 PDGF-A、PDGF-C、PDGFR-A、PDGFR-B 等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各临床因素对其首次诱导化疗敏感率无明显影响(P>0.05)。Kaplan-Meier 进行生存分析发现 PDGF-A、PDGF-C、PDGFR-A、PDGFR-B 基因表达水平对患者的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同时Cox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因素对患者总生存、无病进展生存以及复发无明显影响(P>0.05)。结合第一部分的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分析,PDGF-A、PDGFR-A基因表达水平对Ph+B-ALL患者的OS、PFS、CRR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PDGFR-B基因表达对高白细胞患者的 OS、PFS、CRR 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的PDGF-D基因表达可能进一步影响NPM1+AML和CEBPα-AML患者的总生存。

孙俊雅[8](2020)在《TGF-β1调控骨髓微环境介导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30%患者伴有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LT3)突变,包括FLT3近膜区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TD)和“活化环”处点突变(TKD)。目前AM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诱导化疗可以使80%左右的初发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缓解后复发,并最终演变成难治性白血病。究其原因,可能与AML细胞耐药关系密切,耐药不仅与白血病细胞自身的生物特性相关,而且与白血病细胞外部环境有关。研究发现,FLT3-ITD突变不仅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而且通过诱导RUNX3介导化疗耐药。传统方案治疗FLT3-ITD突变阳性(FLT3-ITD+)AML总生存(OS)低、复发率高,高强度化疗无法使该亚型患者获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也难以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米哚妥林(Midostaurin)是新型FLT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2017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FLT3阳性AML。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Midostaurin联合化疗可以提高FLT3+AML患者4年OS(44.3%提高至51.4%),但不能提高缓解率(CR)以及ITD(high或low)亚组OS,疗效仍有限。TKI联合化疗可以清除FLT3-ITD+AML敏感克隆,但化疗药物克隆选择性压力下耐药克隆的出现、信号通路旁路活化、骨髓微环境的化疗保护及白血病干细胞(LSC)的存活与白血病复发耐药关系密切。目前认为,骨髓微环境诱导FLT3-ITD+AML耐药和支持LSC存活是微小残留(MRD)不能被彻底清除、白血病复发的根本原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缺乏克服微环境介导耐药的有效方法。深入研究骨髓微环境调控FLT3-ITD+AML耐药机制,为靶向干预提高疗效奠定理论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骨髓微环境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在调控AML细胞及LSC自我更新及细胞周期中起重要作用。在多种实体肿瘤中,TGF-β1表达异常与肿瘤发生、转移及耐药关系密切。但是,TGF-β1在AM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检测AML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MSC)分子生物学改变,分析与AML患者基因改变的相关性。2.检测TGF-β1在健康供者、初发及缓解后AML患者骨髓液表达水平,分析不同AML疾病阶段及亚型的差别,探讨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3.研究TGF-β1在骨髓微环境诱导AM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内容及方法:1.收集30例健康供者、80例AML患者初诊及缓解后骨髓进行MSC培养及鉴定。2.检测17例AML患者骨髓MSC分子生物学改变,分析与AML患者基因改变的相关性。3.采用ELISA方法检测TGF-β1在健康供者、初发及缓解后AML患者骨髓液表达及亚型分布,采用SPSS软件分析骨髓TGF-β1表达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化疗疗效的关系。4.骨髓微环境对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Molm13索拉菲尼(sorafenib)敏感性的影响:在体外用AML患者来源骨髓MSC与Molm13细胞共培养,模拟骨髓微环境,采用CCK8检测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索拉菲尼诱导Molm13细胞凋亡情况。对比研究骨髓微环境对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5.TGF-β1对FLT3-ITD 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Molm13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在体外共培养体系及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TGF-β1及TGF-β1联合其受体抑制剂LY2109761,利用CCK8检测增殖、流式检测凋亡,分析TGF-β1对Molm13细胞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6.统计分析:应用SPSS 23.0和GraphPad Prism 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检测17例初发AML患者骨髓来源MSC,研究发现:骨髓MSC不具有AML特异性分子生物改变。2.检测健康供者及AML患者TGF-β1表达发现:初发AML患者骨髓液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供者(P=0.0027);缓解后AML患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初发患者(P<0.0001),其中初发AML患者中低危组患者骨髓液TGF-β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高危组患者(P=0.004),但是在性别、年龄、染色体核型、是否为难治病例、白细胞计数、是否伴有FLT3-ITD突变和是否存在CEBPA突变、是否缓解等不同临床生物学特征亚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966、0.156、0.081、0.872、0.593、0.199、0.707、0.347)。Q-PCR 检测骨髄 MSC 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初发AML患者及缓解后患者与正常供者TGF-β1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6225)。3.利用CCK-8检测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随处理药物剂量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利用不同浓度索拉菲尼处理Molm13细胞24h、48h、72h,与非共培养相比,共培养体系中Molm13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明显下降(P=0.0013;P=0.0008;P=0.003)。4.rhTGF-β1对Molm13细胞索拉菲尼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在非共培养体系与共培养体系中加入rhTGF-β1,检测rhTGF-β1对Molm13细胞索拉菲尼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rhTGF-β1能够增加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305),同时加入TGF-β1受体拮抗剂LY2109761,可以逆转TGF-β1的增敏效应(P=0.0444)。与非共培养相比,共培养模体系中,rhTGF-β1增加Molm13细胞索拉菲尼药物敏感性更明显(P=0.0104),LY2109761同样可以逆转这种效应(P=0.007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在非共培养及共培养体系中,rhTGF-β1可以提高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P=0.0031)。结论:1.AML患者骨髓来源MSC不遗传AML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改变。2.初发AML患者骨髓上清TGF-β1表达水平的明显低于正常供者以及缓解后AML患者。3.索拉菲尼对Molm13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体外MSC共培养模拟骨髓微环境,共培养后Molm13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降低。4.TGF-β1可以明显增加Molm13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其受体抑制剂可以抑制TGF-β1对Molm13细胞的增敏作用。

李坤[9](2020)在《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延缓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T-ALL小鼠不同组织中的浸润情况目的:检测T-ALL小鼠模型不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改变。方法:建立小鼠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组,每组8只,分别尾静脉注射EL4细胞2×106个/只,约7天后经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及骨髓细胞学检查验证模型。同时,分离各组小鼠股骨、胫骨及脾脏,分别提取骨髓及脾脏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检测骨髓、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收集各组小鼠肝脏、脾脏组织做石蜡切片,进行CD68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脾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结果: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骨髓、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比较,T-ALL组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明显增多。CD6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ALL组小鼠肝脏及脾脏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结论:动物实验证实,T-ALL小鼠骨髓、脾脏组织中均存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CD68+细胞在T-ALL小鼠肝脏、脾脏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为研究T-ALL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提供了基础,巨噬细胞有望成为T-ALL治疗的新靶点。第二部分CSF-1R抑制剂阻断白血病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组分,在肿瘤细胞的影响下可被诱导分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主要表现为M2型巨噬细胞特征,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促进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新型靶向药物CSF-1R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组织中TAMs浸润,改善肿瘤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拟在细胞水平探讨白血病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CSF-1R抑制剂BLZ945对白血病相关巨噬细胞(leukemia associated macrophage,LAMs)及白血病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提取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DM)并鉴定纯度。首先将不同浓度的BLZ945(50 nM、100 nM、1000 nM)分别加入培养的EL4细胞(小鼠T淋巴瘤/白血病细胞)或原代BMDM中,利用CCK-8法检测BLZ945对两种细胞增殖及毒力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MDM的凋亡情况。2)使用EL4细胞条件培养基(EL4 conditioned media,EL4-CM)培养BMDM,分别加入BLZ945或PBS,收集各组BMDM和细胞上清。流式细胞术检测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CD206的表达。RT-PCR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TNF-α、CD206、Arg1、IL-10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BMDM上清液中IL-10水平变化。3)共培养EL4与BMDM(方法同2),并收集BMDM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再将各组条件培养基分别加入EL4细胞中,利用Western blot检测EL4细胞中STAT3磷酸化水平;并用VCR处理不同条件培养基下培养的EL4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EL4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BLZ945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力且促进BMDM的凋亡但对EL4细胞的增殖无显着影响。流式分析显示,BLZ945处理后巨噬细胞表面CD206分子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LZ945使巨噬细胞M2型相关分子CD206、Arg-1、IL-10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且ELISA检测上清中IL-10水平显着降低。凋亡分析显示,BMDM-CM培养的EL4细胞经VCR处理后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及BMDM-CM组相比,LAM-CM可显着抑制VCR诱导的EL4细胞凋亡,而当BLZ945存在时,凋亡则显着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AM-CM可刺激EL4细胞中STAT3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且可被BLZ945阻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LZ945可以阻断EL4细胞诱导的M2样LAMs的形成且可抑制LAMs对EL4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第三部分CSF-1R抑制剂在T-ALL小鼠疾病进展中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对T-ALL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T-ALL提供新思路。方法:建立T-ALL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PBS组,VCR组,VCR联合BLZ945组。观察各组小鼠生长状态并绘制生存曲线。比较治疗后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骨髓、脾脏组织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免疫组化分析各组小鼠肝脏、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变化。ELISA检测治疗后各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变化。结果:PBS组小鼠生存时间为(13.5±2.54)天,VCR组小鼠生存时间为(23.5±2.25)天,VCR+BLZ945组小鼠生存时间为(29.0±0.94)天。与PBS组相比,VCR治疗组可以改善T-ALL小鼠生存率,VCR联合BLZ945组的小鼠生存率较VCR组显着上升。与VCR组相比,VCR联合BLZ945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均显着下降(P<0.05)。VCR联合BLZ945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明显缩小,但与VCR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且VCR联合BLZ945组小鼠体重较PBS组及VCR组显着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BS组与VCR组相比,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无显着性差异,而VCR联合BLZ945组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11b+Ly6G-巨噬细胞比例较PBS及VCR组均显着下降(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BS组与VCR组间小鼠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无明显差异,VCR联合BLZ945组肝脏组织中CD68表达较两者明显下降(P<0.05)。与PBS组相比,VCR组脾脏中CD68阳性率明显下降;VCR+BLZ945组脾脏中CD68阳性率较VCR组显着下降。ELISA结果显示PBS组及VCR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较正常小鼠显着升高,而VCR+BLZ945组血清IL-10水平较PBS组与VCR组显着下降。结论:BLZ945可抑制T-ALL小鼠中LAMs浸润。联合BLZ945和VCR可延缓T-ALL的进展,改善T-ALL小鼠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陈秀博[10](2019)在《噻吩[2,3-d]嘧啶类化合物对SHP2抑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SHP2是整合来自不同细胞表面受体的信号与细胞内主要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节点;其异常激活有可能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据此,SHP2已经成为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靶点之一。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SHP2酶活评价体系,对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噻吩[2,3-d]嘧啶类化合物进行SHP2-PTP酶活性测定,获得SHP2抑制剂,并对其进行细胞活性研究,在细胞水平上验证其对SHP2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研究抑制剂与SHP2的作用模式。为寻找以SHP2为靶点的新型抗癌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SHP2抑制剂的活性研究:(1)建立SHP2酶活性测定体系并进行酶活性测定:将SHP2-PTP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通过细菌扩增,IPTG诱导SHP2-PTP蛋白表达,获得足量的蛋白。然后利用Ni-NTA重力柱对蛋白进行纯化,得到较纯的SHP2-PTP蛋白。最后,以pNPP为底物,测定化合物对SHP2-PTP酶活的影响。(2)细胞活性测定:首先,对H460和Hela两种细胞系进行细胞培养,获得处于对数期生长的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处理H460和Hela两种细胞,共同孵育48小时。利用MTT细胞增殖实验方法,检测化合物对这两种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然后进行细胞凋亡实验,利用Annexin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研究化合物对SHP2介导的Ras/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2.SHP2小分子抑制剂与SHP2结合模式研究:(1)应用Discovery Studio3.5的对接(CDDOCK)模块对SHP2-PTP蛋白和小分子进行分子对接,分析蛋白和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应用Gromacs 4.5.5软件对SHP2蛋白和复合物进行动力学模拟,首先利用RMSD和RMSF分析蛋白系统轨迹的稳定性;然后应用PCA分析蛋白构象变化,DCCM和RINs分析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结合自由能进行佐证。(3)利用ADMET对化合物在25°C水中的水溶解度、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细胞色素P450 2D6抑制性、肝毒性、人类肠道吸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等6个方面进行考察与筛选。结果:SHP2抑制剂的活性研究:(1)酶水平:通过表达His-SHP2-PTP融合蛋白,并以SHP2-PTP为靶点,以pNPP为底物,建立了分子水平的SHP2-PTP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通过对本课题组的噻吩[2,3-d]嘧啶类化合物进行筛选,获得苗头化合物Y21,其对SHP2-PTP的IC50为1.174μΜ。(2)细胞水平:细胞增殖实验表明,Y21能够明显抑制H460和Hela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实验表明8μg/mL Y21可以明显诱发H460细胞和Hela细胞的早期凋亡。Western Blot实验表明:经过Y21处理后,Hela细胞中SHP2表达水平下调,ERK磷酸化水平发生上调。表明,Y21对SHP2磷酸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HP2小分子抑制剂与SHP2结合模式研究: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小分子化合物Y21与SHP2的催化活性区域空间匹配良好,与催化活性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形成静电作用(离子-偶极及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起到抑制SHP2酶活性的作用。PCA、DCCM、RIN结果表明小分子化合物抑制了SHP2酶催化活性区域的氨基酸残基的相关运动,抑制了SHP2酶活。ADMET预测结果显示化合物Y21具有较好的类药性。结论: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实验室研发的噻吩[2,3-d]嘧啶类SHP2抑制剂,能有效抑制H460和Hela细胞细胞的增殖,诱发其早期凋亡,在细胞水平上对SHP2磷酸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与受体蛋白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及类药性。是一类具有潜力并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化合物。本文研究,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以SHP2为靶点的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二、造血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及配体与白血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血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及配体与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与AML发生
    1.1 FLT3基因突变
    1.2 IDH1/IDH2基因突变
    1.3 BCL-2基因异常表达
2 信号通路异常与AML发生
    2.1 ROS信号通路
    2.2 受体酪氨酸激酶途径—Ras/Raf/MEK/ERK信号通路
    2.3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途径—JAK/STAT信号通路
    2.4 Akt信号通路
    2.5 Notch信号通路
3 免疫失衡与AML发生
    3.1 免疫细胞失衡与AML发生
        3.1.1 NK细胞
        3.1.2 T细胞
        3.1.3 巨噬细胞
    3.2 免疫分子异常与AML发生
        3.2.1 CD33
        3.2.2 PD-1
        3.2.3 CD47
        3.2.4 CD70
4 结语

(2)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成人AML患者C-KIT基因突变分层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配制
    1.5 实验方法和步骤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54 例患者基本资料
    2.2 其它伴随突变检测及分析
    2.3 初诊时C-KIT突变不同功能域对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预后的影响
    2.4 初诊时除C-KIT突变外其它伴随突变对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预后的影响
    2.5 初诊时C-KIT突变负荷对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预后的影响
        2.5.1 dd-PCR准确性和精确性
        2.5.2 dd-PCR结果
        2.5.3 dd-PCR预后分析
    2.6 C-KIT三组分层的临床特征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KIT基因突变在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的AML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ILT4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预后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体内验证ILT4通过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进展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ILT4和VEGF-A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4)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龙葵抗白血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血病概述
        1.1.1 白血病现状
        1.1.2 白血病主要类型及特点
        1.1.3 白血病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1.1.4 白血病的治疗现状
    1.2 网络药理学
    1.3 分子对接研究现状
        1.3.1 分子对接概况及在中药中的应用
        1.3.2 分子对接构象搜索算法
    1.4 龙葵抗白血病活性研究基础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内容
    1.6 创新性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龙葵抗白血病网络药理学探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库与软件
        2.1.2 龙葵活性成分的筛选
        2.1.3 龙葵靶点基因注释与白血病基因获取
        2.1.4 可视化分析文件准备与Cytoscape软件作图
        2.1.5 靶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2.1.6 GO富集分析
        2.1.7 KEGG富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龙葵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2.2.2 靶点筛选结果
        2.2.3 建立关系互作网络图
        2.2.4 靶蛋白相互作用
        2.2.5 GO富集分析结果
        2.2.6 KEGG富集分析结果
    2.3 龙葵抗白血病机制分析
        2.3.1 抗氧化应激与炎症
        2.3.2 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2.3.3 降低抗药性提高化疗效果
    2.4 小结
第三章 分子对接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Auto Dock软件
        3.1.2 蛋白质大分子准备
        3.1.3 配体小分子的准备
        3.1.4 分子对接
        3.1.5 受体-配体复合物构象评价
    3.2 结果
        3.2.1 配体构建结果
        3.2.2 受体构建结果
        3.2.3 药物分子-靶蛋白复合物构象
    3.3 小结
第四章 龙葵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1 龙葵提取物的制备
        4.2.2 抗氧化能力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对DPPH·清除率
        4.3.2 对O_2~ˉ自由基清除率
        4.3.3 对OH·清除率
        4.3.4 总还原力测定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5)基于药效团模型的新型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筛选及其分子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慢性髓系白血病
        1.1.1 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监测
        1.1.2 CML患者治疗方法的演变
        1.1.3 慢性髓系白血病与BCR-ABL酪氨酸激酶
    1.2 BCR-ABL酪氨酸激酶
        1.2.1 BCR-ABL酪氨酸激酶的结构
        1.2.2 BCR-ABL酪氨酸激酶的对机体的影响
        1.2.3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2.4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的耐药机制
    1.3 抗imatinib耐药的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第二章 基于BCR-ABL酪氨酸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虚拟筛选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Hypogen模型训练集的选择及其验证
        2.2.2 Hiphop模型训练集的选择及其验证
        2.2.3 基于药效团模型的虚拟筛选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ypogen模型
        2.3.2 Hiphop模型
        2.3.3 基于Hypogen与Hiphop模型的虚拟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BCR-ABL酪氨酸激酶命中化合物的活性验证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
        3.2.3 细胞增殖实验
        3.2.4 结构优化实验
        3.2.5 流式实验
        3.2.6 Western Blot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胞增殖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相似度搜索结果与讨论
        3.3.3 ZINC21710815抑制CML细胞周期的结果与讨论
        3.3.4 ZINC21710815诱导CML细胞凋亡的结果与讨论
        3.3.5 ZINC21710815诱导CML细胞自噬的结果与讨论
        3.3.6 ZINC21710815抑制BCR-ABL靶蛋白及其下游通路蛋白的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CR-ABL酪氨酸激酶与ZINC21710815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模型构建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3 结合自由能计算
        4.2.4 结合自由能分解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对接结果
        4.3.2 体系的平衡和结构柔性的分析
        4.3.3 结合模式分析
        4.3.4 能量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TGF-β信号通路概述
    1.2 TGF-β信号通路在白血病中的研究现状介绍
    1.3 ABL1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1.4 总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 结果与分析
    3.1 ABL1激酶抑制TGF-β信号通路
    3.2 ABL1激酶抑制剂Gleevec回复CML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活性
    3.3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及其位点解析
    3.4 Smad4磷酸化介导了ABL1激酶对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
    3.5 ABL1激酶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
    3.6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促进CML白血病细胞生长
    3.7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工作模型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六种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引言
    2. 病例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引言
    2. 病例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DGF家族及受体的作用和与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TGF-β1调控骨髓微环境介导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MSC分子生物学特征及TGF-β1的表达情况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二章 TGF-β1对FLT3-ITD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及耐药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英文对照表
致谢

(9)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延缓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T-ALL小鼠不同组织中的浸润情况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CSF-1R抑制剂阻断白血病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CSF-1R抑制剂在T-ALL小鼠疾病进展中的初步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骨髓微环境与白血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噻吩[2,3-d]嘧啶类化合物对SHP2抑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SHP2酶活性测定体系的建立和酶活性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缓冲液的配制
        1.1.2 仪器与试剂
        1.1.3 SHP2-PTP蛋白
        1.1.4 SHP2-PTP酶活性实验
    1.2 结果与讨论
        1.2.1 SHP2-PTP蛋白
        1.2.2 酶活性实验
    1.3 小结
二、化合物的细胞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所用药品和试剂、耗材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细胞培养
        2.1.5 细胞增殖实验(MTT法)
        2.1.6 细胞凋亡检测
        2.1.7 Western Blot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细胞增殖实验
        2.2.2 细胞凋亡实验
        2.2.3 Western Blot实验
    2.3 小结
三、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及ADMET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分子精准对接
        3.1.2 分子动力学模拟
        3.1.3 化合物的ADMET预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对接
        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3.2.3 ADMET预测
    3.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SHP2在造血和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造血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及配体与白血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王卫东,王绮昀,艾丽丝,何小花,杨庆敏,王梓玥,金艳霞.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1(07)
  • [2]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成人AML患者C-KIT基因突变分层预后分析[D]. 田楚楚.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3]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宫文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龙葵抗白血病机制[D]. 房伟进.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5]基于药效团模型的新型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筛选及其分子机制探究[D]. 黄婷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6]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D]. 王丽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7]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杨露露. 苏州大学, 2020(02)
  • [8]TGF-β1调控骨髓微环境介导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研究[D]. 孙俊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CSF-1R抑制剂联合长春新碱延缓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的初步研究[D]. 李坤.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噻吩[2,3-d]嘧啶类化合物对SHP2抑制活性研究[D]. 陈秀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造血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配体与白血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