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自学》袖珍试卷(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自学》袖珍试卷(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中文自修》袖珍考卷(高中文言文专项)(论文文献综述)

董思炜[1](2019)在《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调查和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都明确地指出了理解小说文本的重要性,而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其对小说文本理解程度的深浅,所以培养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的能力既符合新课改中小说阅读教学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及文化理解能力的语文核心素养。而高中生的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却不容乐观,无论从平时小说教学课堂对学生表现的观察结果来看,还是从考试小说主题类探究题型的得分情况来看,许多高中学生都存在着愿意读小说却对小说主题不求甚解的情况。本研究对提高小说阅读的教学效率,为一线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培养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低下的现状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访谈观察法等方法,对南宁二十六中学生成绩的数据和小说主题教学练习时的具体解读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一线高中教师、在校学生的访谈和高中小说阅读课的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着重探究了高中小说主题解读教育的实践情况,就如何培养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提出教学建议。本文除引言部分以外,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研究现状,对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还介绍了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特色及创新,最后解释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重点研究了高中小说阅读主题解读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从新课标全国卷中对小说阅读题型的考查情况可以发现,8年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小说考查的比重逐渐增加,高考对小说主题解读题型重视程度也在加深;从学生在教育测评中小说类题型得分的现状来看,小说类题型得分率不高,小说主题探究类更甚,理科班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小说主题解读的能力相对弱;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自主解读情况来看,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小说主题解读能力,但是仍存在部分学生歪曲作者写作意图、无中生有甚至无法解读出主题的情况。从教师教学层面上的影响因素、学生考试中小说主题类题型解读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生正确自主解读小说主题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因素,发现在教师教学的层面上,存在着小说主题解读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教师解读的教学储备不足、教师解读的功利化、教师课堂解读的公式化等四个影响能力培养效果的因素;在考试中,存在学生缺失或过度依赖阅读技巧、个性受到教师解读的主观化影响、学生阅读量不足且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而主题解读的表浅化、学生价值观的差异、学生思维的开阔程度和解读的标签化等问题则是平时影响学生正确自主解读小说主题的因素。第二部分重点阐释了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先明确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所需具备的能力,面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多元解读的能力、纵深挖掘的能力以及筛选评判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学生解读小说主题时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再着重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层面来探讨培养高中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教学实践。其中,教师进行培养实践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立足三要素,落实小说主题解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先行设疑,在阅读过程中挖掘小说主题;更要多视角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好多元主题解读;最后注意革新教法,将叙事学引入小说教学。学生层面上,主要进行了让学生在积累和整本书阅读中培养主题解读的能力的实践研究。学校层面上,主要进行了以“紫荆同心,颂读经典”的读好书拍摄活动,为培养小说主题解读的能力添助力的实践研究,在互相推荐阅读、分享小说阅读思考与体验的活动中理解小说主题。第三部分重点针对培养高中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主要反思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丰富教师小说解读的教学储备、注意集体培养与个性解读相结合以及适当拓展,延伸课堂小说教学。首先阐述了教师需要通过提高教学研究意识和丰富知识储备来加强小说解读的教学储备;再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尝试分小组进行小说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以解决集体培养与个性解读相结合难以兼顾的问题;最后提出以知人论世辅助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影视资料推动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拓展渠道,利用网络帮助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提升等建议来适当拓展,延伸课堂小说教学,为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培养增加推助力。

吴莹珩[2](2019)在《2005年-2018年上海语文高考评析类试题的研究》文中提出评析类试题是高考测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上海高考语文卷一向把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作为试题命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就2005年至2018年春考、秋考中出现的评析类试题展开系统、连贯地研究,其目的是探求此类试题背后的考查重点、发展趋势,以期对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产生正面影响,发挥积极作用,并以此为起点,结合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形成一种探究意识,把高考同类试题的探索再往前推进一步。全文从“命题依据”“试题分析”“教学反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评析类试题依据《考试手册》的“评价”目标,紧扣《课程标准》的思维要求,彰显《教学基本要求》里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联系教学实际,通过罗列语文教材中与评析能力相关的学习任务,反思日常教学中的得失,力求能够做到“以考促教”、“教、考一致”。一道评析题的成功命制是需要“题干设问清晰稳定”“文本内容选择得当”“答案设置合理科学”“评分标准便于操作”这四个方面的保证的。本文针对2005年至2018年上海语文高考共计二十八份试卷,先就这十四年来评析类试题分别在春考、秋考中的题干与选文的特点进行阐释,并结合典型考题,展现这一类试题的发展与变革,及其背后的命题意图和能力考查训练点的变化;再着重分析“评析思想观点”和“评析表现形式”这两种不同类型,结合历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探讨评析类试题在展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方面的优势。所有的教学研究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一线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本文聚焦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偏差,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并揭示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从教学的角度阐发评析类试题的命制趋向,突显了高中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评价能力方面的迫切性,并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与期待。

杨婷婷[3](2019)在《2012-2018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省中考是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考试结果既是初中学生的毕业成绩,也是高中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现代文阅读分值高、题量大,在中考测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近七年的中考试题也在不断调整。本文通过对2012-2018年安徽中考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考试纲要》作为中考的直接命题依据,经过不断调整,通过更为科学的框架、更为合理的表述,为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指明了方向,也为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测试点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初中三年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所要达到的水平。参照二者所命制的中考现代文试题,显示出明确的共性:选文来源多是作家文集、期刊和报纸;体裁多元,以记叙文为主,符合教学实际;题材以“人与社会”为主;主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无论是选文还是试题的发展趋势都较为清晰:选文篇幅适中,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删改大多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选文的难度。从试题的角度看,选文的总分值极其稳定,始终保持在40分,选文一和选文二的分值波动范围也较小;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辅以少量的客观题;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所占比重最大,考查的能力测试点也最多,“欣赏评价”和“理解”所占比重不分上下。在对命题依据、选文评析与试题探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选文来源不够广泛;选文体裁不够多样;部分试题间的能力层级有待调整;还有部分试题题干的表述不够明确;试题类型不够丰富。

左紫晶[4](2017)在《2004-2016年上海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16年的上海高考语文卷中文言文阅读展开研究,以期探索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以及发展趋势。作为高考的直接命题依据,《考试手册》经过不断调整,通过更为科学的框架与语言表述、更为明确的能力考查导向,为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命制指明了方向,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测试点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同时,《课程标准》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规定了高中三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所要达到的水平。参照二者所命制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显示出明确的共性:选文体裁的多样性突出;来源多是二十四史、名家文集;体裁多元化,与教材有较高的一致性;材料所体现的价值观也较符合如今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选文还是命题的发展趋势都较为清晰:从选文难度角度看,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选文篇幅呈上升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但文末呈现的注释则对文章难度起到了一定的降低作用。从试题角度看,自上海高考独立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的变化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本文所探究的属于第四个阶段。此阶段内,两篇文言文的总分相对稳定,选文一分值大于选文二的格局也基本确定;客观题的总量较主观题少;阅读三项能力中“鉴赏与评价”较少,“分析与综合”和“识记与理解”所占比重不分上下。在对命题依据、选文情况、命题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突显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诸子散文与熟悉的文章也有考查的价值,可以作为阅读材料;卷面注释尚有需要改进之处;文言文“核心”特色题考查量略少;评价类题目的考查频率还值得进一步探讨;部分考题在题干表述上还有待明确。

刘思言[5](2014)在《属性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60年代起,学界对属性词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属性词内部成员很活跃,容易发生功能游移,且不断有新的属性词出现,也有旧的属性词在词性上发生变化,大家对属性词的认识和收录一直未能统一。因此,我选择属性词作为研究的对象,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属性词为蓝本,比较其他各个版本收录的属性词,分析他们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完善对属性词的收录,尽量排除误收和漏收的情况,希望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的属性词词库。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说明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目前所收录的属性词,在使用上有诸多不便,原因有三:一是大家对属性词的认识不够透彻,对属性词的定义、语法特征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因为人们对新出现的属性词掌握不及时;三是对于一些属性词在词性上的变化,学者们的意见不一致。其次,从属性词的词类地位、名称的由来、属性词的划分标准、兼类问题及其功能游移这五个方面介绍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属性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设计。第二章和第三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为了明确属性词的语法功能和特征,本文从语法的角度将属性词与形容词、名词和动词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出了属性词的语法功能和特征,这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第四章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即属性词的收录研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原则,分别考察了其他6个版本的属性词,通过比较,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属性词。对于某些无法直接进行判断的词,我们将其代入北大语料库,检索其使用率,根据我们在前文中通过研究所得出的属性词的定义和语法特点,查看其收录是否恰当;对于一些学者认为已经改变了词性的属性词,可以从词的兼类和功能游移等方面进行分析,查看该词是否应该从属性词这个词类中删除。第五章为结论部分。通过穷尽性的检索,我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565个属性词和第六版的675个属性词进行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属性词77个,在原有词条的基础上增加属性词义项19条,将原来的词性修正为属性词词性的义项有8条。接着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属性词与吕叔湘、饶长溶、齐沪扬、俞士汶、王启龙、赵燕华等前辈所列的属性词进行对比,统计出了460个在收录时有出入的属性词。再将这460个属性词一一带入北大语料库,检看前200条语料中符合要求的属性词的数量,计算其使用频率,以确定该词是否应该收录。最后,确定了“男式、水生、女式、半脱产”等26个增补对象。

罗茜文[6](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丁蕾[7](2011)在《高三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当今高三写作教学内容不确定、随意性严重,写作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写——批——讲”的形式,写作教学侧重纯技术性的技巧训练以及写作教学的有效度低等问题,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高三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原因,研究高三写作教学策略及实践,明确高三写作教学的目标、知识点和关键点、贯彻这些知识点和关键点的方法、高三写作教学中相对固定的可以重复操作的指导写作的策略,使高三写作教学有序化、系统化,为改善高三写作教学中随意性、交叉化和重复化的现象提供有益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从而提高高三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的绪论部分分析了高三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原因,阐明了关注与思考高三写作教学策略问题的必要性。论文第二部分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处理教材的策略、有效教学的策略、有效学习和学习策略等有效教学的策略理论以及国内写作教学的一些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这篇论文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第三部分对高三写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确定、高三写作教学策略实践等进行了研究。依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了高三写作教学的目标,按照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准则编写了高三一年写作教学的计划,并主要对本人九年高三写作教学的实践进行整理、总结,在丰富的教学案例分析中提炼出高三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审题立意、结构布局、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辩证思维、评价修改作文的能力上可操作的一些策略。

程红兵[8](2010)在《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建平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现实问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回答实践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是什么,分析现实的困境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解困,做什么,怎样做,实现对教育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结合的密切关系及其规律方法,提升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课程建设的文化含量。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与基本规律,明确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策略,促进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精神实质,表现为尊重教育实践中的鲜活经验。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只有坚持实践的立场、从实践出发才能对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实现课程文化理论自身的发展。本研究既有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学校文化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更有如何使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合理性改进,使学校更加有效开展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前者作为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研究课程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后者作为应用研究则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比较法。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在于批判和建设,“批判”主要是指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文化建设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现象、无序的低层次竞争、伪现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建设”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探讨建立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建设,探究如何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发展的行动模式和策略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也是同步关系。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在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抓住课程改革、课程文化这一核心工作,必然带动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发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来推进学校文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方式、采用最佳的策略,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本研究创新点:作者身为长期在一线教育工作的人攻读博士,角色本身比较特殊,具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优势,通过博士学习提升一定的理论修养。将课程理论转化成一线课程实践,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程文化,所在学校上海市建平中学正在开展的也正是课程文化建设工作,课题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直面当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的问题,加大批判的力度,同质化现象批判,核心竞争力批判,伪现代化现象批判,已经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反响,充分发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入思考中小学内涵发展、个性化办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路。第二、关于学校文化分类提出了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从学校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学校文化体系,这种分类方式更加贴合学校实际,更便于学校实践。同时也为学校文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第三、探索一条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即从课程文化建设入手,带动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建设,推进整个学校文化发展。总结分析其中的规律,强化应用研究的成效。

周永蔚[9](2004)在《《中文自修》袖珍考卷(高中文言文专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中文自修》袖珍考卷(高中文言文专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文自修》袖珍考卷(高中文言文专项)(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调查和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高中小说阅读主题解读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中小说阅读主题解读现状分析
        1.新课标全国卷中小说阅读题型的考查情况
        2.教育测评中小说类题型得分的现状
        3.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自主解读情况——以课外短篇为例
    (二)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影响因素
        1.教学层面上影响学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效果的因素
        2.学生考试中小说主题类题型解读的影响因素
        3.学生正确自主解读小说主题的影响因素
三、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需具备的能力
        1.探究小说主题需具备多元解读的能力
        2.探究小说主题需具备纵深挖掘的能力
        3.探究小说主题需具备筛选评判的能力
    (二)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1.注意小说主题解读方法的教师指导
        2.在积累和阅读中培养学生主题解读的能力
        3.以读书活动为培养小说主题解读能力添助力
四、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一)丰富教师小说解读的教学储备
    (二)注意集体培养与个性解读相结合
    (三)适当拓展,延伸课堂小说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小说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小说阅读教学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2)2005年-2018年上海语文高考评析类试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意义
    2. 概念界定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横向研究
        3.2 纵向研究
        3.3 其他
    4. 研究方法
第1章 上海高考评析类试题的命题依据与教学实际
    1.1 上海高考评析类试题的命题依据
        1.1.1 《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能力的综合阐述
        1.1.2 《考试手册》中关于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
        1.1.3 《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评价能力的学习指导
    1.2 实际教学情况
        1.2.1 语文教材中的评析任务
        1.2.2 日常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第2章 2005 年—2018 年上海高考评析类试题分析
    2.1 上海高考评析类试题的题干分析
        2.1.1 春考卷题干表述多变
        2.1.2 秋考卷题干概念交叉
    2.2 上海高考评析类试题的选文分析
        2.2.1 春考卷选文以文言作品为主
        2.2.2 秋考卷选文以散文作品为主
    2.3 上海高考评析类试题的类型分析
        2.3.1 评析思想观点
        2.3.2 评析表现形式
    2.4 上海高考评析类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分析
        2.4.1 参考答案由模糊到规范
        2.4.2 评分标准由缺失到严谨
第3章 评析类试题的反馈与期待
    3.1 学生答题过程中的偏差
        3.1.1 主观原因
        3.1.2 客观原因
    3.2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期待
        3.2.1 命题趋向多元
        3.2.2 评判科学合理
        3.2.3 阅读教学的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2012-2018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12-2018 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依据述评
    第一节 《考试纲要》的变化及其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一 2012 至 2018 年《考试纲要》的变化述评
        二 《考试纲要》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以2018 年为例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
        一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目标的规定
        二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建议和评价
第二章 2012-2018 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选文评析
    第一节 选文总体特点研究
        一 选文具有典范性,多贴近生活
        二 选文多关注传统文化
    第二节 选文体裁及来源统计分析
        一 选文体裁以记叙文为主,符合教学实际
        二 选文来源主要是作家文集、期刊和报纸
    第三节 选文题材及主旨统计分析
        一 选文题材分布不均
        二 选文主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四节 选文篇幅及删改情况分析
        一 选文篇幅适中
        二 选文删改情况统计分析
第三章 2012-2018 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探析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题量与题型统计分析
        一 题量分布稳定
        二 题型特点研究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能力层级与测试点分析
        一 现代文阅读考查能力层级以“分析综合”为主
        二 不同能力层级试题测试点分析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分析
        一 参考答案分析
        二 现行评分标准的不足及改进策略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试题命制的不足及建议
    第一节 试题选文的不足及建议
        一 选文来源广泛化
        二 选文体裁力求多样化
    第二节 试题命制的不足及建议
        一 部分试题间的能力层级有待调整
        二 部分试题题干的表述明确性有待提高
        三 试题类型丰富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2004-2016年上海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全国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
        (二) 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命题依据研析
    第一节 文言文命题与《考试手册》
        一、2004至2006年《考试手册》的变化述评
        (一) 形式上:《考试手册》的框架与表述更科学
        (二) 内容上:《考试手册》的能力考查导向更明确
        二、《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考查要求——以2016年为例
    第二节 文言文命题与《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二、《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评价
第二章 近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评析
    第一节 选文体裁及来源
        一、选文体裁多样性凸出,符合浅易文言文体裁要求
        二、选文多为典范性文章
    第二节 选文题材及主旨
        一、题材多元化,与教材相关性高
        二、主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 文言文选文难度影响因素分析
        一、篇幅与句长分析
        (一) 选文篇幅呈加长趋势,09年始进入新阶段
        (二) 选文二平均句子长度大于选文一
        二、注释与背景情况分析
        (一) 文章信息注释逐年完善,为考生提供参考
        (二) 背景知识几乎未干扰到对选文的理解
        三、删改情况分析
        (一) 删改处理大多较为合理,偶有削弱人物形象之不足
        (二) 删改情况对难度影响不大,基本为降低难度
        四、小结
第三章 近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评析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试题分值与题量分析
    第二节 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分析
        一、总体趋势
        二、客观题
        (一) 形式以单选为主,双选题实质仍为选单项
        (二) 考查内容相对固定,近年来有多元化趋势
        三、主观题
        (一) 断句题考查量较少
        (二) 翻译题题量稳定,命题对“文”的考虑加重
        (三) 填空题题量减少,答案概括性增强
        (四) 简答题题量稳定,承载较能力点等级趋高
    第三节 文言文阅读试题能力层级与测试点分析
        一、文言文考查能力层级要求渐高
        二、不同能力层级试题测试点分析
        (一) “识记与理解”多集中考查于选文一
        (二) “分析与综合”具体测试点间发展轨迹不同
        (三) “鉴赏与评价”自2009年后考查密度增大
    第四节 文言文阅读试题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分析
        一、评价方式:愈加灵活化、科学化
        二、参考答案:不同能力层级答题思路分析
        (一) 识记与理解能力层级试题参考答案答题思路分析
        (二) 分析与综合能力层级试题参考答案答题思路分析
        (三) 鉴赏与评价能力层级试题参考答案答题思路分析
第四章 试题命制的不足及建议
    第一节 选文的不足及建议
        一、选文来源可以更广泛
        (一) 诸子散文值得作为选文
        (二) 关于考查熟悉文章的讨论
        二、“注”得其所
    第二节 考题命制的不足及建议
        一、文言文“核心”特色题考查尚有丰富空间
        二、评价类试题较少
        三、部分题干表述明确性有待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5)属性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词类地位
        1.2.2 名称的确定
        1.2.3 划分范围和分类标准
        1.2.4 属性词的兼类问题
        1.2.5 属性词的功能游移及原因
        1.2.6 小结
    1.3 研究构思和总体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语料说明
2. 属性词与其他词类的比较
    2.1 属性词与形容词的比较
        2.1.1 属性词与形容词的相同点
        2.1.2 属性词与形容词的不同点
    2.2 属性词与名词的比较
        2.2.1 属性词与名词的相同点
        2.2.2 属性词与名词的不同点
    2.3 属性词与动词的比较
        2.3.1 属性词与动词的相同点
        2.3.2 属性词与动词的不同点
3. 属性词的语法功能和特征
4. 属性词的收录研究
    4.1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第五版属性词收录比较
        4.1.1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的原则
        4.1.2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属性词的收录情况分析
        4.1.3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与其他属性词表的比较
    4.2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漏收、误收属性词情况分析
    4.3 应增补的属性词
    4.4 余论
5. 结语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说明
        1.6.1 语病的定义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1 用字方面
        2.1.2 实词方面
        2.1.3 虚词方面
        2.1.4 结构方面
        2.1.5 表达方面
        2.1.6 标点符号方面
        2.1.7 综合
    2.2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1 用字方面
        3.1.2 实词方面
        3.1.3 虚词方面
        3.1.4 结构方面
        3.1.5 表达方面
        3.1.6 标点符号方面
        3.1.7 综合
    3.2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1 用字方面
        4.1.2 实词方面
        4.1.3 虚词方面
        4.1.4 结构方面
        4.1.5 表达方面
        4.1.6 标点符号方面
        4.1.7 综合
    4.2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7)高三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三写作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关注与思考高三写作教学策略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章 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有效教学策略理论综述与对高三写作教学策略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写作教学策略实践分析
第三章 高三写作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第一节 高三写作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确定研究
    第二节 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积累策略
    第三节 巧径通幽处——审题策略
    第四节 写出文章的层次性——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现象类话题作文
    第五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培养学生注重思辨、理性分析的能力
    第六节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作文批改与讲评
附录
    一、2009年9月~2010年5月高三作文训练题
    二、写作教学课堂实录
    三、写作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8)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建平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解析
        一、文化、学校文化、现代学校
        二、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文化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阐述
        一、主要问题
        二、研究假设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课程文化
        一、国外课程文化研究概述
        二、国内课程文化研究综述
    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要素结构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学校文化功能的研究综述
        四、学校文化诊断管理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学校文化、课程文化诸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学校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 当下学校文化问题批判
    第一节 同质化现象批判
        一、千校一面
        二、万人同语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批判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批判
        二、学校核心发展力建构
    第三节 伪“现代化”批判
        一、学校设备的“现代化”
        二、校园环境的“现代化”
        三、教育口号的“现代化”
第四章 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构建学校新课程系统
        一、学校课程改革:“个性化办学”与“个性化目标”
        二、学校课程统整:“德育”与“教学”
        三、学校课程体系:“领域”与“模块”
    第二节 培育新语文课程模块
        一、语文成长系列:“成长”与“大家”
        二、语文阅读系列:“文学”与“文言”
        三、语文写作系列:“思维”与“作文”
        四、语文知识系列:“陈述”与“程序”
    第三节 搭建新数学课程模块
        一、文化修养系列:“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
        二、技术应用系列:“应用实践”与“实验探索”
        三、理论思维系列:“思维方法”与“问题解决”
    第四节 组合新文科课程模块
        一、英语课程系列:“分层教学”与“文化育人”
        二、综合文科系列:“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
        三、国际课程系列:“民族精神”与“世界眼光”
    第五节 课程文化指向与营造
        一、课程文化指向:“信仰”与“价值”
        二、课程文化营造:“内容”与“特征”
第五章 教师组织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课程改革:促进组织文化变革
        一、新背景下的教师发展问题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文化诉求
    第二节 专业成长: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一、思想立意、基本目标、发展指向
        二、建立机制、开发课程、分类研修
    第三节 组织文化:自由和谐,创生合作
        一、教育沙龙:自由和谐的“文化场”
        二、备课小组:创生合作的教研文化
第六章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环境改造
        一、学校环境及其功能与当下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对学校环境的全新要求
    第二节 环境改造:培育和谐的课程场
        一、建设学校物质环境
        二、营造和谐人际环境
    第三节 环境文化:优化学校育人氛围
        一、审美性:诗意的文化殿堂
        二、教育性:成长的精神家园
第七章 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管理改革
        一、学校管理的问题所在
        二、管理改革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管理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一、增强共同价值认同
        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节 管理文化:服务学校文化建设
        一、科学性:运行高效管理机制
        二、民主性:激发师生主人责任
        三、人文性:给予师生双重关怀
第八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中文自修》袖珍考卷(高中文言文专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小说主题解读能力的调查和培养研究[D]. 董思炜.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2]2005年-2018年上海语文高考评析类试题的研究[D]. 吴莹珩.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2012-2018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D]. 杨婷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4]2004-2016年上海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研究[D]. 左紫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5]属性词研究[D]. 刘思言.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6]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7]高三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丁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8]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建平中学为例[D]. 程红兵.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9]《中文自修》袖珍考卷(高中文言文专项)[J]. 周永蔚. 中文自修, 2004(01)

标签:;  ;  ;  ;  ;  

《汉语自学》袖珍试卷(汉语言文学专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