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生态建设规划初探

包头市生态建设规划初探

一、包头市生态建设规划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许昊[1](2021)在《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糖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大大背景下,国家提出大力提倡发展绿色,提倡生态文明的政策。人类对于城市环境的建设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满足生活环境,要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中,始终以满足人的需求为设计理念,从场地功能配置、植物种植设计、地形地貌设计等多方面考虑,在打造出宜人宜居的绿色城市的同时实现城市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逐步进入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许多位于城市失去内的老旧工业基地也因此被废弃。目前如何通过景观的手段有效的利用这些工业废弃场地,恢复场地的生态效益,并对城市中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工业废弃场地进行景观更新与改造,这在风景园林风向上是非常重要且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后随之产生了工业景观理念,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理念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我选择以包头市老糖厂工业废弃地作为设计用地进行景观更新与改造设计,本文分析了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相关设计理念以及国内外优秀的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与改造设计案例;通过研究分析出不同建设时期案例的特点并将其设计巧妙之处与先进改造理念进行总结,进而探讨出适用于我国北方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与改造方法。方案以更新·重构·激活为主题,在对场地内的建筑、构筑物、工业设施、闲置土地等进行深入分析后,确定设计思路,最终生成设计方案。方案将整个场地分为‘三区两园’五个部分,‘三区’为阳光草坪、健身运动以及植物科普区;‘两园’为文化产业和社区农业园。将场地设计为市民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缓解城市压力的绿色公园。借鉴相关城市双修理论、景观重塑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场地上遭到破坏的环境做修复与更新设计。

李佩瑶[2](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郑月虹[3](2021)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犯罪率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宜居已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数。因此,城市居民和政府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密切关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宜居性的研究,结合包头市中心城区的现状分析,构建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城市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状况、城市治理五个方面。客观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2018年包头市城市宜居性变化规律进行综合评价。主观评价借助问卷调查,将包头市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对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九原区的宜居性空间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属性特征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满意度进行评价。综合主、客观评价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包头市中心城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2009-2018年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由此可知,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并且发展速度较快,由2009年的2.092上升到2018年的15.413。近十年,包头市在环保措施、医疗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完善就业政策,持续治理生态环境,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效能和政府系统的管理建设。(2)通过实地和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包头市中心城区选定地点发放问卷,获得一手数据。通过将问卷量化分析,得出城市宜居性的总体主观满意度得分为75.7983,达到一般满意水平,并接近于比较满意。从分项指标来看,居民对城市安全与稳定的满意度评价最高,得分为83.8075,达到比较满意水平;环保与可持续性、社会文化状况、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城市治理满意度均为一般满意水平。(3)利用ArcGIS软件对受访者的小区位置进行空间化处理。在空间上,四区的居民主观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居民满意度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青山区、九原区、昆都仑区、东河区。(4)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居民对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不同。居民不同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居住时间等对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较明显,而性别、婚姻等对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较小。(5)根据主、客观评价的分析结果,重点关注包头市目前城市宜居性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保持生态环境持续治理、提高民生服务水平以及加强城市治理四个方面进行改善,为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李壮,丛容,钟曼琳,林旻[4](2021)在《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包头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体系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生态优先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在当前的规划编制工作中,仍存在生态系统认识不足、保护与开发技术内容"两张皮"、生态学理论支撑不足等普遍性问题。文章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包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从价值认识、空间格局、管控体系、结构优化、实施行动和政策建议等角度,提出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体系。

张晓巍[5](2020)在《基于情景分析的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低效工业用地更新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左文韬[6](2020)在《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文中指出工业项目及其用地的选定,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局部上都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形态,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型项目或项目集中的产业园区而言更是如此。包头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从建国初期以商业为主工业发展滞缓到“一五”时期在国家援建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重工业城市,经过30余年发展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设,再到工业3.0时代为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而重新选择发展路径进而实现转型发展。包头市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地方传统工业—重工业—轻、重工业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包头市的城市形态也经历了从点状发展到以昆青、东河区、建设路形成的两点一线式发展,再到外部延伸内部填充的发展,最后到多中心横向发展的过程。包头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与城市形态的变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对象,对19532016年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究。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等重大变革,划分三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19782000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至今(20002016)。梳理每个时期工业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布局,研究工业发展进程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并进行横向比较。最后,对工业及城市形态发展进行总结,揭示其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提出工业发展对策和城市空间优化策略,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启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构建城市产业空间格局和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框架。第二部分,按照上述划分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工业发展进程及城市形态演变进行阐述。就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工业结构、工厂数量、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梳理,得出工业发展的动态曲线及城市形态演进轨迹,并对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概况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19532016年间包头市工业发展及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探讨新时期新背景下城市工业发展对策,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对策,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有益建议。

罗玥[7](2020)在《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空间结构中会出现边缘区这一过渡空间。边缘区是处于城市核心区与乡村腹地之间的联系区域,是城市扩展过程中变化速度最快、变化程度最大的区域。而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由于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传统农村居民点而言,有一定的区别,因而其发展演变的方式也有其独特的规律。而包头市作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要发展城市,是典型的工业转型期城市,同时其城市发展与规划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单中心蔓延型发展模式,而是从“单中心城镇”到“一市两城区”到“融合多心”的发展方式,因而其城市发展有一定的特点,从而导致其边缘区的发展以及其内部的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本文以包头市2004-2018年的主城区(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稀土高新区)为研究范围,研究其边缘区演变特征、边缘区内部农村居民点的演变特征、影响因素等。由于边缘区的发展与城市整体的扩展密不可分,因此,文章首先简要的概述包头市主城区的整体发展历程,了解包头市主城区的发展历程,为边缘区的界定奠定研究基础。然后获取相应2004年、2010年及2018年的遥感影像并进行镶嵌、校正等预处理,然后通过最大似然法将遥感影像分为城市用地、农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再将用地重分类得到城市用地分布图,然后在城市用地分布图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分割点法对三期的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进行界定,得到包头市2004年、2010年以及2018年的主城区边缘区范围;接下来在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对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的在数量、空间扩展类型、主要扩展方向、轮廓形态、景观格局指数等方面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的演变特征。在边缘区演变的基础上,提取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数据,对边缘区内部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演变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边缘区内的农村居民点整体的数量、规模、空间分布模式、密度以及整体空间规模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演化特征。然后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区位以及政策制度这四大层面入手,分析其对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发展演变的影响。最终根据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及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特征做出两者未来的发展预测,并依据韧性城市理论及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发展影响因素,对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赵玲艺[8](2020)在《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浪费加剧等问题,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是解决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途径之一。同时,内蒙古要建成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客观上更加进一步促进包头市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新中国成立时最先发展工业的城市。现如今,包头市由于过于依赖传统工业,科技水平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使得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加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增强,民族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包头市的传统工业被迫面临转型。现阶段,我国宣传提倡绿色发展,为包头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工业,在新形势下,工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以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入手,找到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进行分析之前,初步探讨了什么是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和工业绿色发展,介绍了相关理论依据,为本文展开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对包头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有的优势做了简单的介绍,为包头市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做铺垫。第三部分,通过查询资料和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包头市依赖传统工业、生态监管体制不健全、工业布局不合理、研发投入不足、政府宣传不到位五个方面制约着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第四部分,根据包头市自身的情况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包头市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制约因素,从政府思想认识、生态监管体制、打造绿色工业园区、科研投入、生态宣传教育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高毅[9](2019)在《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策略与空间重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市边缘区村落即位于城乡交错地带的乡村聚落,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社会系统过渡、融合与冲突,受到城市扩张与村落城镇化进程的双重影响,在城市“双修”与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对城市边缘区村落的发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包头市城市发展与演化出发,首先对城市发展规律与发展特征进行梳理总结,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建设用地变化,GDP等数据结合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将包头市城市空间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选取2000—2018年快速发展时期为主要研究时间段。其次利用建成区半径预估法结合包头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划定包头市城市边缘区范围,确定共有108个城市边缘区村落位于此次研究范围之内。再而从边缘区村落空间布局,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等方面对2000—2018年边缘区村落演化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边缘区村落总体数量呈动态变化,人口呈现增长趋势,村落中不同产业呈现混合发展趋势。根据现状城市边缘区村落产业构成,对其进行分类,分别为现代农业主导发展,工业混合发展,土地置换发展,服务业混合发展,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边缘区村落进行研究,其发展中出现;(1)用地布局分散混乱(2)人口结构不均衡(3)产业单一就业分散(4)基础设施分布失衡(5)城镇化速率不同步(6)村落特色丢失千村一面等共性问题。同时不同发展方式的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村落建设停滞,人口流失村落中耕地污染严重,耕地撂荒较为普遍,村落建筑密度激增,村落环境恶化等个性问题。根据现状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问题,结合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有机更新等确定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方向,且选取典型村落进行村落空间重构设计研究。策略研究中通过优化双向供给路径,结合村落特色与发展现状进行特色营建;空间重构设计中,优化现状村落用地布局,建设小型工业园区,规划基础设施选点等促进村落建设发展。边缘区村落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及乡村城镇化的推进相互影响,故其对乡村振兴与城市纵深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资源型工业城市,大城市的边缘区村落研究较为缺乏,故文章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其进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的探讨研究。

杨斓[10](2019)在《基于GIS与RS的包头市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扩张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为探索城市扩张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跨度2006、2011、2016、2018年的研究区Landsat/OLI遥感影像数据和DSMP/NPP夜间灯光数据,采用ENVI、GIS中相关的空间分析技术划分包头市中心城区主要建成区,并利用多种参数指标定量化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同时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法计算并分析了包头市中心城区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者之间耦合关系分析。本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利用统计数据比较阈值法进行建成区多边形提取。首先应用ENVI5.3软件对四个时段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消除各种误差对数据的影响。用监督分类的方法解译包头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情况,将包头市土地利用分成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六类;对研究区夜间灯光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统计数据参考比较法获取夜间灯光数据合适阈值,提取基于夜间遥感影像的研究区建成区范围,再与监督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确定最终建成区范围。运用ArcGIS、SPSS、EXCEL等软件,应用了形状指数、紧凑度指数、城市重心转移、分形维数、分维扩张方向、扩张速度与扩张强度等指标,从定量角度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2.运用改进产量因子的生态足迹法研究包头市中心城区2006-2018年生态承载力情况。2006-2018年包头市中心城区人均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生态赤字先增大后减小。2006-2018年,包头市中心城区除了水域生态赤字逐年减小外,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化石能源地等土地类型生态赤字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生态足迹中化石能源地占比最高,其次是草地、耕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占比最高,其次是林地、草地、化石能源地,水域最小。3.研究包头市建成区空间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包括生态承载力综合序量与建成区扩张综合序量分析,耦合度模型构建与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与分析。包头市生态承载力与建成区扩张耦合度数值从2006的0.607上升至2011年的0.980后又下降至2016年的0.768,最后又回升至2018年的0.894,耦合结果从磨合阶段发展到协调性耦合阶段;后又从协调性耦合阶段倒退回磨合发展阶段,到2018年属于协调性耦合阶段。协调度值从2006年的0.645下降到2016年0.477,2016-2018年协调度逐步回升到0.622。2006—2018年的协调度值均处于中度协调区和过渡协调区,以上分析表明,包头市建成区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基本上处于比较协调的状态。

二、包头市生态建设规划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市生态建设规划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糖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3.1 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3.2 国内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线
2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
        2.1.1 城市工业废弃地定义
        2.1.2 城市工业废弃地类型
        2.1.3 城市工业废弃地现状
        2.1.4 城市工业废弃地可利用元素
        2.1.5 城市工业废弃地潜在价值
    2.2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相关理论概述
        2.2.1 后工业景观
        2.2.2 景观生态恢复理论
        2.2.3 景观重塑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国内外工业废弃地案例研究
    3.1 国外工业废弃地改造概述
    3.2 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概述
    3.3 国内外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案例综述
        3.3.1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1972 年)
        3.3.2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 年)
        3.3.3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1991 年)
        3.3.4 中山岐江公园(2001 年)
    3.4 小结
4 包头市糖厂工业废弃地景观重塑的策略探讨
    4.1 工业废弃地构筑物保留改造原则
        4.1.1 工业废弃地构筑物的保留
        4.1.2 工业废弃地构筑物的改造
    4.2 植被多样性生态修复策略
        4.2.1 植被多样性
        4.2.2 生态修复
    4.3 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
        4.3.1 健康城市定义
        4.3.2 城市公园概念
5 包头市糖厂工业城市公园概念设计背景概况
    5.1 项目概况
        5.1.1 选题背景
        5.1.2 区域气候分析
        5.1.3 项目简介
        5.1.4 场地历史时间节点轴线
    5.2 基地分析
        5.2.1 区位分析
        5.2.2 周边环境分析
        5.2.3 内部交通现状分析
        5.2.4 现存建筑分析
        5.2.5 场地高程分析
        5.2.6 场地现状分析
        5.2.7 植被分析
    5.3 小结
6 包头市糖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与改造规划设计
    6.1 目标定位
    6.2 设计策略
        6.2.1 利用景观更新设计打造具有工业精神的公共空间
        6.2.2 为周边居民建设相应的活动设施以激活场地
        6.2.3 注重城市与自然和谐打造城市绿核
        6.2.4 通过文化产业园和社区农业示范园带动周边经济
    6.3 设计依据
    6.4 设计原则
        6.4.1 生态性原则
        6.4.2 功能性原则
        6.4.3 美观性原则
        6.4.4 参与性设计原则
    6.5 总体规划设计
        6.5.1 总平面图
        6.5.2 方案分析
        6.5.3 鸟瞰效果图
    6.6 糖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
        6.6.1 草坪休闲区
        6.6.2 健身运动区
        6.6.3 植物科普区
        6.6.4 农业示范园
        6.6.5 文化产业园
    6.7 专项设计
        6.7.1 植物配置设计
        6.7.2 铺装设计
        6.7.3 灯光设计
        6.7.4 导览标识系统设计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教学案例
        3.教学模式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2.依据高中生特点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评价与反思
    (三)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3)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总体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宜居性的概念
        2.1.2 宜居城市的内涵
    2.2 城市宜居性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生态城市理论
        2.2.3 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
        2.2.4 安全城市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城市宜居性研究综述
        2.3.1 国外城市宜居性研究进展
        2.3.2 国内城市宜居性研究进展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概况
    3.2 自然环境状况
    3.3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4章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实证分析
    4.1 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
    4.3 测度过程
    4.4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5章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主观评价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查问卷设计
        5.1.3 问卷的信度分析与预调研
        5.1.4 数据获得和主体特征分析
    5.2 调查指标量化及评价分级方法
    5.3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主观评价居民满意度分析
        5.3.1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总体调查评价与分析
        5.3.2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调查一级指标满意度频度分析
        5.3.3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调查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5.3.4 居民评价满意度空间分布特征
    5.4 居民不同社会属性特征对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5.4.1 不同属性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5.4.2 居民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的相关关系分析
第6章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6.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有待提高
        6.1.2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6.1.3 民生领域问题和文化设施不足
    6.2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6.2.1 激发经济活力,完善基础设施
        6.2.2 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活质量
        6.2.3 提升民生服务,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包头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体系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1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
    1.2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缺乏生态学理论支撑,技术认知和规划策略极易存在误区。
        (2)缺乏对生态优先要求的系统性落实,技术成果极易出现“两张皮”问题。
        (3)始终延续规模增长透支资源环境的惯性思维。
2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
    2.1理论基础
    2.2技术体系构建
        (1)技术体系框架。
        (2)技术体系要点。
3包头市践行生态优先理念的规划技术体系
    3.1研究区概况
    3.2强化基于生态学的区域生态价值认识
        (1)空间维度——在区域视角下的生态价值与保护任务。
        (2)时间维度——立足生态格局的长期变化趋势。
        (3)系统维度——水资源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约束作用。
    3.3建立格局—红线—分区的全域生态保护空间管控体系
    3.4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自然资源结构性调整与布局优化
        (1)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自然资源结构性调整。
        (2)建立景观生态学指引下的耕地保护空间优化技术路径。
    3.5构建服务于生态建设的城乡空间格局
        (1)以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优化引导形成低生态影响、高生态服务的城乡格局。
        (2)以开发边界为手段落实生态优先下的城乡格局空间。
        (3)重点强化生态建设重点地区的乡村振兴指引。
    3.6引导资源、能源利用,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3.7分区、分类、科学有序开展生态修复行动
    3.8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方法
4结语

(6)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工业空间发展研究现状
        1.4.2 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综述
        1.4.3 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互动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带动城市向西跳跃发展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
    2.1 时代背景
    2.2 工业发展
        2.2.1 地方传统工业缓慢发展(1949-1953)
        2.2.2 “一五”时期国家援建(1953-1958)
        2.2.3 大规模建设及调整(1958-1965)
        2.2.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2.2.5 小结
    2.3 城市形态演变
        2.3.1 1955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2.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2.3.3 1949-1978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主导疏解与助力中调时期(改革开放20年1978-2000)
    3.1 时代背景
    3.2 工业发展
        3.2.1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
        3.2.2 工业郊区化时期(1984-1990)
        3.2.3 小结
    3.3 城市形态演变
        3.3.1 1994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3.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3.3.3 1978-2000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带动和完善包头市多核心发展时期(1990-2016)
    4.1 阶段背景
    4.2 工业园区的发展
        4.2.1 稀土高新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2 装备制造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3 包头铝业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4 金属深加工园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3 城市形态演变
        4.3.1 2000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4.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4.3.3 1990年后包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包头工业空间与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协同分析
    5.1 工业空间的集聚模式
    5.2 包头市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5.2.1 工业化拉动包头市城镇水平
        5.2.2 工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关系
    5.3 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变化的作用方式
        5.3.1 带动道路空间演变及城市边缘路网的发展
        5.3.2 引导居住空间分异
        5.3.3 带动土地使用结构转型
6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工业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6.1 政策背景
    6.2 产城融合的内涵及模式
        6.2.1 产城融合的内涵
        6.2.2 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融合模式
        6.2.3 产城融合的发展阶段
    6.3 工业产业园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6.3.1 交通网络体系
        6.3.2 景观生态结构
        6.3.3 产业园空间组织形式
        6.3.4 功能组织体系
    6.4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市产业与城市发展策略
        6.4.1 交通路网规划
        6.4.2 功能空间布局
        6.4.3 政策协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7)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
        1.1.2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边缘区
        2.1.2 边缘区农村居民点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2.2 边缘区演变研究
        2.2.3 农村居民点演变研究
        2.2.4 包头市边缘区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界定与分析
    3.1 包头市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环境
        3.1.3 经济产业
        3.1.4 人口规模
        3.1.5 历史沿革
    3.2 包头市主城区发展历程概述
        3.2.1 第一阶段(1949-1978)
        3.2.2 第二阶段(1979-1995)
        3.2.3 第三阶段(1996-2010)
        3.2.4 第四阶段(2010-今)
    3.3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界定
        3.3.1 研究数据的选取与来源
        3.3.2 边缘区的界定方法与结果
    3.4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演变特征
        3.4.1 边缘区数量变化分析
        3.4.2 边缘区空间扩展类型分析
        3.4.3 边缘区主要扩展方向分析
        3.4.4 边缘区轮廓形态变化分析
        3.4.5 边缘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4.1 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分析
        4.1.1 农村居民点整体数量变化
        4.1.2 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类型
    4.2 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分析
    4.3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4.3.1 平均最近邻计算原理
        4.3.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4.4 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分析
        4.4.1 密度变化计算原理
        4.4.2 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分析
    4.5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5.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及释义
        4.5.2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6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4.6.1 城市建设影响性
        4.6.2 规模变化不定性
        4.6.3 合并发展规则性
    4.7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
    5.1 自然地理因素
        5.1.1 地形因素
        5.1.2 水域因素
    5.2 社会经济因素
        5.2.1 人口因素
        5.2.2 经济产业因素
    5.3 区位因素
        5.3.1 地理区位因素
        5.3.2 道路交通因素
    5.4 政策制度因素
        5.4.1 国家政策因素
        5.4.2 规划建设因素
    5.5 本章小结
6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发展预测及建议
    6.1 韧性城市理论
        6.1.1 韧性与韧性城市
        6.1.2 韧性城市与边缘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
    6.2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及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发展预测
        6.2.1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发展预测
        6.2.2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发展预测
    6.3 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发展建议
        6.3.1 核心区附近农村居民点发展建议
        6.3.2 边缘区中部农村居民点发展建议
        6.3.3 边缘区外边界附近农村居民点发展建议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农村居民点调查问卷
附录 B 典型农村居民点演变——和平村
附录 C 典型农村居民点演变——二道沙河南村
附录 D 典型农村居民点演变——乌兰计二村
附录 E 典型农村居民点演变——二连村
附录 F 图录
附录 G 表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法
        3.调查法
一、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理论
        3.习近平生态思想理论
    (二)概念界定
        1.民族地区城市工业
        2.绿色发展
        3.工业绿色发展
二、包头市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包头市工业发展的历史
        1.基本建设阶段
        2.发展受阻阶段
        3.恢复发展阶段
        4.重新布局阶段
        5.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二)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优势
        1.民族政策优势
        2.资源和区位优势
        3.其他优势
三、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依赖传统工业
    (二)政府管理缺陷
    (三)“工业围城”造成的环境问题
    (四)企业创新能力低
    (五)公民环境保护理念欠缺
四、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生态监管体制不健全
    (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四)研发投入不足
    (五)政府宣传教育不到位
五、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政府思想认识
    (二)完善生态监管体制
        1.加快生态监管法治体系建设
        2.完善监督体制
        3.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渠道
    (三)打造绿色工业园区
    (四)加大科研投入
    (五)完善生态宣传教育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中文期刊类
    (三)其他类

(9)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策略与空间重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期乡村规划建设探
        1.1.2 城市规划的转型发展
        1.1.3 城市边缘地区村落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与影响
        1.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1.5 十九大乡村振兴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综述
        1.4.2 村落重构相关研究综述
        1.4.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概况
    2.1 包头市城市发展概况
        2.1.1 包头市概况
        2.1.2 包头市空间格局演变
        2.1.3 包头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结构变化
        2.1.4 包头市城市扩张动力机制分析
    2.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范围确定
        2.2.1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界定
        2.2.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
    2.3 包头市城市边缘带村落范围确定
        2.3.1 空间范围划定
        2.3.2 发展阶段划定
    2.4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现状概况
        2.4.1 空间布局
        2.4.2 人口规模
        2.4.3 村庄用地
        2.4.4 生产生活
        2.4.5 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
    2.5 2000 —2018 年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概况
        2.5.1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数量变化
        2.5.2 包头市城市边缘村落空间形态变化
        2.5.3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人口规模变化
        2.5.4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经济结构变化
    2.6 包头市城市空间格局与边缘村落关系
    2.7 本章小节
3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现状分析
    3.1 包头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方式分类
        3.1.1 包头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方式分类依据
        3.1.2 包头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方式分类
    3.2 包头市边缘带村落发展方式分类
        3.2.1 按照发展方式分类
        3.2.2 按照区位进行分类
    3.3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现状发展特征
        3.3.1 现代农业主导发展
        3.3.2 工业混合发展主导
        3.3.3 土地置换发展
        3.3.4 传统农业主导发展
        3.3.5 服务业等三产混合发展
    3.4 包头市城市边缘村落发展问题
        3.4.1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共性发展问题
        3.4.2 包头市城市边缘村落个性发展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特性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包头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演化过程
        4.1.1 城乡接触阶段
        4.1.2 城乡冲突阶段
        4.1.3 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4.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特征分析
        4.2.1 动态性
        4.2.2 紧密性
        4.2.3 过渡性
        4.2.4 混合性
    4.3 包头市城市边缘带村落特征分析
        4.3.1 混杂性
        4.3.2 高密度
    4.4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包头市边缘区村落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4.4.1 村落初始规模
        4.4.2 地理区位
        4.4.3 政策制度
        4.4.4 生产生活方式
    4.5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城市边缘村落发展策略与空间重构设计
    5.1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功能定位研究
        5.1.1 相关研究理论
        5.1.2 国家相关政策
        5.1.3 相关城市规划
    5.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策略研究
        5.2.1 边缘区村落重构策略依据
        5.2.2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策略研究
    5.3 包头市城市边缘带村落发展策略研究
        5.3.1 边缘带村落发展策略评价
        5.3.2 边缘带村落发展方向探索
    5.4 包头市典型城市边缘村落空间规划设计
        5.4.1 典型边缘村落选择
        5.4.2 典型边缘区村落空间重构规划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包头市城乡统筹规划市域村庄发展名录
附录B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现状与发展概况访谈调查表
附录C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现状问卷调查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GIS与RS的包头市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建成区提取研究
        1.2.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2.3 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1.2.4 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区数据资料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夜间灯光数据
        2.2.3 统计年鉴数据
        2.2.4 其他资料
    2.3 数据预处理
        2.3.1 夜间灯光数据预处理
        2.3.2 Landsat遥感数据预处理
3 包头市建成区提取与空间形态分析
    3.1 城市建成区边界界定准则
        3.1.1 城市建成区概念
        3.1.2 城市建成区边界界定准则
    3.2 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方法
    3.3 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
    3.4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法
        3.4.1 紧凑度指数
        3.4.2 形状指数
        3.4.3 城市分形维数
        3.4.4 城市重心转移
        3.4.5 扩张速度与扩张强度分析
        3.4.6 分维扩张方向
    3.5 城市空间形态测度分析
        3.5.1 紧凑度分析
        3.5.2 形状指数分析
        3.5.3 分形维数分析
        3.5.4 城市重心转移分析
        3.5.5 扩张速度与扩张强度分析
        3.5.6 分维扩张方向
4 包头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研究
    4.1 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4.1.1 生态足迹与生态足迹法
        4.1.2 生态承载力
        4.1.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4.1.4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确定
    4.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4.2.1 生态足迹计算
        4.2.2 生态承载力计算
    4.3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 包头市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分析
    5.1 城市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作用机制
        5.1.1 城市扩张对生态承载力的促进和胁迫作用
        5.1.2 生态承载力对城市扩张的促进和约束效应
    5.2 耦合模型构建
        5.2.1 数据处理
        5.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5.2.3 耦合度模型构建
        5.2.4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3 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分析
        5.3.1 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综合序量分析
        5.3.2 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度分析
        5.3.3 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四、包头市生态建设规划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糖厂为例[D]. 许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郑月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包头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体系思考[J]. 李壮,丛容,钟曼琳,林旻. 规划师, 2021(08)
  • [5]基于情景分析的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低效工业用地更新策略研究[D]. 张晓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D]. 左文韬.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7]包头市主城区边缘区(2004-2018)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 罗玥.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8]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D]. 赵玲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包头市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策略与空间重构设计研究[D]. 高毅.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
  • [10]基于GIS与RS的包头市建成区扩张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研究[D]. 杨斓.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包头市生态建设规划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