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毛细管长度与制冷剂充注量匹配的实验研究

空调毛细管长度与制冷剂充注量匹配的实验研究

一、空调器毛细管长度与制冷剂充注量匹配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文育聪[1](2020)在《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对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制冷设备在家用、商用以及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家用空调也走入各家各户。但与此同时,大量使用CFCs类、HCFCs类制冷剂,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恶劣后果。批量生产空调也导致了大量金属材料的消耗,特别是铜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提高了空调的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实验对空调进行性能实验,试图开发出使用节流短管的R32分体式房间空调器。本文首先对比了制冷剂R32和R410A的热物理性质,通过对理论制冷循环的计算计较二者作为制冷剂理论上的优缺点。然后对比了节流短管、毛细管和电磁膨胀阀的节流特性。接着通过焓差室开展试验,对节流短管的型号及制冷剂R32的充注量进行调整,直至使用相关型号和参数空调性能达到相应要求。最终调试结果为节流短管选择30号,R32充注量为570g,测得额定工况下制冷量为3562W,ISEER值为3.76,均满足了要求,且空调通过了高温制冷、冻结试验等实验验证,可以正常运行。最后与电磁阀空调系统进行比较,在能效要求不是很高的空调中使用节流短管不仅是完全可行且可靠的,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对空调系统的调试过程也对今后的性能调试提供了思路。

李云海,陈健勇,林旭,陈颖,罗向龙,杨智[2](2020)在《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热泵空调的普及,热泵空调的能耗占比不断增大,其节能问题成为了关注焦点。换热器对系统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通过改进换热器来提升系统性能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其中分液冷凝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换热设备,能对系统制冷性能产生积极影响。但热泵空调系统在制热工况下,分液冷凝器变成气液分离式蒸发器,其系统制热性能尚未可知。通过实验研究,调整毛细管长度和制冷剂充注量,发现在国家标准工况下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最大制热量比原系统高4.50%,C OP比原系统高7.93%,所对应的毛细管长度为700 mm,制冷剂充注量为700 g。且制冷剂过充注的情况下,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比较稳定。

高放[3](2019)在《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实验及制冷剂充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飞机电子设备不断增加,热负荷大幅提高,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因其多方面优势,更符合未来飞机环控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对机载准双级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设计搭建、仿真分析、实验研究等并不完善,对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影响、匹配、监测等研究也有待丰富。本文的研究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展开,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机载制冷系统技术指标要求,搭建了机载准双级压缩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平台进行了系统模态、随机振动和连接管道的热应力分析,确定了易失效部位,综合校核了系统在机载动、静载荷下的结构可靠性。(2)进行了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相关实验研究,分析了制冷剂充注量、高低温机载工况、相对补气量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系统最佳制冷剂充注量,并证明该值具有不同机载工况、不同相对补气量的普适性;分析确定了系统最佳相对补气量;总结了制冷剂充注量、压缩机频率对系统中12个运行状态参数的影响特性。(3)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了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仿真模型,拟合出冷凝器流量计算值与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关系,扩大了充注量和机载工况的研究范围;利用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相互补充,建立了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制冷剂充注量对应的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4)通过主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表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物理模型和BP神经网络两种手段,进行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监测模型(VRC)的建立和逐步修正;通过对建成的4个VRC模型的监测性能对比,确定了其中最优的VRC-PCA-BP模型,并对其内插性能检验,预测结果的可靠度较高。本研究总体为机载准双级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技术储备,为制冷剂充注量、补气量的匹配及寻优提供有效方法,为制冷剂充注量的影响特性提供理论依据,为机载准双级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仿真研究提供有利参考,为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高效的手段,并为系统的控制优化和智能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仇富强,农秉茂,范容君,谢萍萍,李垒[4](2018)在《R407C用于家用空调器的毛细管长度和制冷剂充注量研究》文中认为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用于家用空调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空调器的毛细管最佳长度和制冷剂最佳充注量,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充注量的增加,系统制冷功率和COP都是先增加后减小的;在毛细管直径为1.5 mm,长度为600 mm条件下,制冷剂充注量达到约630g时,制冷功率和性能系数COP均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2460.4W和2.474;R407C充注量为630g条件下,毛细管长约为600mm时制冷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2460W,毛细管长度为550mm时,系统性能系数COP达到最大值2.48.

郭超[5](2017)在《基站显热制冷空调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焓差实验研究了应用于通信基站的显热制冷空调的性能随制冷剂充注量和膨胀阀开度的变化规律,并应用卡尔波斯判别法判定空调表冷器的运行工况。充注量从1 000 g逐次增加300 g至2 500 g,膨胀阀开度变化6次,结果表明,空调在稳态运行时的制冷量和COP随充注量和膨胀阀开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存在制冷性能最佳的充注量和膨胀阀开度组合值,表冷器始终处于干工况运行。

钟天明[6](2016)在《两种结构分液冷凝器的热力性能与典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及其利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效换热技术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科研方向。作为利用高干度冷凝强化换热的新技术,分液冷凝强化换热技术的出现及深入研究,将为空调制冷、冶金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产生作出应有贡献。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微通道分液冷凝器及常规管径冷凝器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分段计算思想,开发出微通道分液冷凝器及常规管径分液冷凝器管程优化程序,通过管程数及其对冷凝器热力性能影响的计算,实现了冷凝器结构优化及其热力性能的实验研究。最后,以配有双管排冷凝器的1.5匹家用空调系统为实验原型,完成了分液冷凝器对空调系统制冷量与EER的影响研究。针对制冷剂质量流量为0.017 kgs-1~0.029 kgs-1、分液后进口干度为0.75~1.0的情况,采用管程优化程序,完成管程数及其对冷凝传热系数及冷凝总压降等热力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管程数及管程换热管数对微通道分液冷凝器冷凝传热系数及冷凝压力降均有明显影响,且管程数是冷凝器优化的关键;当冷凝器的总换热管数及热负荷相同时,5管程最优冷凝器的冷凝传热系数比3管程对应值高11.9%~13.8%,且5管程最优冷凝器的压降比后者对应值高138.7%~155.8%;管程进口气液分离程度与分液冷凝器的热力性能成正比,当分液后进口干度从0.75升至1.0时,冷凝传热系数增大3.1%-5.6%,压降则降低7.3%~11.9%。以制冷剂R134a为工质,完成进口制冷剂质量流速为450kgm-2s-1~770kgm-2s-1及平均干度为0.27~0.73时,单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定热流条件下的热力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制冷剂质量流速(约570 kgm-s-1)及较低平均干度(约0.58)下,存在单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冷凝传热系数超越普通单排平行流微通道冷凝器冷凝传热系数的现象;当质量流速为770 km-2s-1时,其冷凝传热系数比普通单排平行流微通道冷凝器高6.7%。以制冷剂R134a为工质,完成制冷剂高质量流速(质量流速为585 kgm-2s-1~874 kgm-2s-1)和高平均干度(约0.78)时,双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定热流条件下的热力性能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分液冷凝器的冷凝传热系数在实验范围内较普通双排平行流微通道冷凝器对应值高14.2%;双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前后管排的换热均匀性优于普通双排平行流微通道冷凝器情况,且其后管排的换热量最大可达总换热量的39.4%。此外,分析两冷凝器前后管排沿程平均壁温差可得出,分液冷凝器的前后管排管内压降更均匀。以制冷剂R134a为工质,完成了单排Φ7mm管径分液冷凝器和单排管翅式冷凝器在定进口风量及定热流工况下的热力性能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工质高进口质量流速(560 kgm-2s-1)及较高平均干度(约0.7)下,单排分液冷凝器的冷凝传热系数会超越普通管翅式冷凝器,且其压降较普通管翅式冷凝器低30%以上;同时,相较常规管径分液冷凝器,分液冷凝对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热力性能的影响更显着。此外,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评价准则得出,单排常规管径分液冷凝器的整体热力性能优于同类普通冷凝器。最后,以一款具有双管排冷凝器的1.5匹家用空调系统为实验原型,研究了双排分液冷凝器对空调系统制冷量及EER的影响。在GB/T 17758-2010名义标准工况下(室外侧干球温度/湿球温度为35℃/24℃,室内侧干球/湿球温度为27℃/19℃),获得L型双排分液冷凝器1.5匹空调系统的最佳制冷剂(R410A)充注量为1150g,最佳毛细管长度为400mm。此外,在GB/T 17758-2010标准工况、室外环境温度为27℃~43℃下,分液冷凝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耗功较原型系统低、冷凝器换热量较原型系统高、EER与制冷量较原型系统分别高9.5%和4.3%、分液冷凝器的压降较原型管翅式冷凝器约低40%。同时,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实验系统进行(?)分析后发现,双排分液冷凝器空调系统的火用效率比原型空调系统高0.7%-2.5%,进而得出分液冷凝空调系统较原型空调系统优越的结论。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微通道分液冷凝器和常规管径分液冷凝器的整体热力性能明显优于二者对应普通冷凝器的热力性能,普通空调系统应用分液冷凝器后可获得更大制冷量与更高EER。

郭超[7](2015)在《基站用显热制冷空调的性能计算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制冷空调设备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使用,空调系统己逐步成为世界上能量消耗最多的系统之一,对空调的节能降耗已成为研究热点问题。节流装置与制冷剂充注量的匹配对空调能耗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分析基站用显热制冷空调的热力膨胀阀开度、毛细管长度和充注量的变化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风冷式显热制冷空调是一种制冷量为400W的机柜专用空调器,本文对机柜专用空调器的制冷部件建立稳态模型。其中压缩机采用集中参数模型,冷凝器、蒸发器和螺旋状毛细管采用分布参数模型,通过顺序模块法依次求解各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毛细管长度和制冷剂充注量对空调制冷量和COP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毛细管长度和充注量的最佳匹配值使制冷量和COP最优,最佳匹配值为毛细管长度0.14m、充注量120g。优化后的制冷量和COP相比毛细管长度为0.2m,充注量为160g的空调样机制冷量和COP提升了5.3%和8.8%。在焓差实验室测试了空调样机的性能参数,并与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值与计算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43%,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机柜专用空调的产品设计和性能预测提供指导。通过实验研究了制冷量为5500W的水冷式显热制冷空调的不同膨胀阀开度和制冷剂充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膨胀阀开度不变的情况下,制冷量随充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变化范围为2000W5500W,并得出不同膨胀阀开度情况下的最佳充注量不同。当膨胀阀开度为最大开度的1/6且充注量为1900g时,系统性能最优。通过卡尔波斯判别法判定空调表冷器均处于干工况运行。本实验结果可为样机的优化提供参考。

李梦竹[8](2015)在《辐射供暧房间空调器的特性研究及系统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房间空调器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得以广泛应用。其制冷效果良好,但是在冬季工况下供热具有极强的气候依赖性。为改善房间空调器的供热性能,降低其气候依赖性,本文介绍了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系统,即在传统房间空调器的基础上增设辐射供热末端——地埋冷凝管,以制冷剂作为直接传热热媒通过地板进行辐射供暖。本文建立了稳态工况下辐射供暖房间空调系统模型。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数学模型,用理论计算法建立了压缩机的数学模型,用关联式与分布参数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毛细管数学模型,而对于地埋冷凝管,则是用微分方程建立其换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在二分法的基础上,用MATLAB分别对使用R290、R410作制冷剂的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系统相关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对R290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不同末端供热、不同模式供热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将其与相同工况下R410a系统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地埋冷凝管的进一步优化、R290最佳充注量探究、系统变负荷运行3个方面作优化。得到以下结果:1.R290系统的地埋冷凝管供热优于风机盘管供热。相同环境条件下,采用地埋冷凝管供热的换热量低于风机盘管供热,但室内温度高于风机盘管供热下的室内温度,并且室内温度较为恒定,受环境影响小,系统保持较高的供热COP。R290系统连续运行能够使室内保持良好的热舒适度,分时段连续运行模式亦能满足采暖需求,充分发挥了地板辐射供暖的良好蓄热性,并且这种运行方式更加节能。2.将R290系统与R410a系统供热性能对比得到:相同工况下,R410a的工作压力比R290高出约56%。分别采用R290和R410a作为制冷剂均可以获得舒适的室内温度,达到良好的供热效果。R410a的供热COP仅为R290的85.5%左右。3.系统优化结果为:(1)地埋冷凝管上焊接丝网起到强化传热作用,丝网间距越小,地板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值越大,本文推荐使用60mm丝网间距。铜丝、铝丝、铁丝、钢丝的强化传热效果依次减弱,铜丝价格昂贵,钢丝传热性能差,本文推荐采用铝丝或者铁丝。(2)系统辐射供热时,冷凝压力、冷凝温度随着R290充注量的增加而增大,蒸发压力随R290充注量的增加略微下降,供热COP则随着R290充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本系统R290的最佳充注量为390g。(3)R290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在压缩机40%负荷制热,连续采暖稳定运行时,系统的供热COP最高,系统运行效率最好。

张玮玮[9](2015)在《既有空调器碳氢工质(R290)替代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使用R22制冷剂的家用空调器为研究对象,从流体力学基本守恒方程出发,在对房间空调器各部件进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压缩机的稳态数学模型、换热器和毛细管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并明确相关的计算参数和算法,建立了整个系统的稳态参数模型,并编写了适于在计算机上运行的MATLAB仿真程序,可对房间空调器的运行性能及采用R290替代后的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对直接充灌R290替代原系统为R22制冷剂的空调器在不同充注量下的制冷性能进行实验测试,通过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的可行性。论文利用仿真程序的计算结果,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实验值表示:设备结构参数和环境参数不变,用R290替代R22以后,充注量为0.61kg时制冷量达到最大值,为原系统的87.5%。功率下降了14.4%左右,能效比提高2.2%。COP达到最大值时R290的充注量为原制冷系统的43%左右。2仿真性能分析:建议R290直接替代R22的最佳充注量的范围在39%~45%之间;R290对工况的适应性从COP的角度上,其与R22相同,但从制冷量的角度上,R290比R22稍显不足,需要优化系统以提高R290换热量。3毛细管长度优化:毛细管比原毛细管长度增加50%,即管长为900mm时,COP值最高,比原R22制冷系统直接替换R290后的最高COP值提高5.5%,制冷量提高7%,但充注量也增加了25.7%,不满足最大充注量的限制。4冷凝器优化:管径为6.16/6.52mm时的COP值最大,比在原系统结构不变时充注R290的COP提高6.9%;制冷量增加了6.9%。其充注量为356.7g,比最大允许充注量417.9g低14.6%。可发现,冷凝器减小管径对减小充注量的影响比较大。5蒸发器风量调整:在满足风速和出风口温度要求的前提下,风量增加20%~30%时,制冷量可提高5%左右,COP可提高4%左右。6整机优化:将毛细管长度改为900mm,冷凝器管径改为6.16/6.52mm时,最佳充注量为398.5g(小于417.9g),COP为3.66和制冷量为3373,比原系统COP提高了8.6%,制冷量提高了8%。且比仅将冷凝器管径减小的制冷量提高了4.2%,COP提高1.7%。

郭超,张泉,陈晓明,廖曙光[10](2014)在《小型干式空调器毛细管的匹配及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干式空调器的性能,需建立干式空调器的稳态仿真模型。其中,压缩机采用集中参数模型,冷凝器、蒸发器和螺旋状毛细管采用分布参数模型。基于仿真计算,分析了毛细管长度对空调器在不同制冷剂充注量下的蒸发器入口壁面温度、制冷剂流量、过热度、耗功量、制冷量和COP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注量不变情况下,随着毛细管长度的增加,蒸发器入口壁温下降,制冷剂流量减小,过热度增大,耗功量变化不大,制冷量和COP先增加后减小,存在最佳的毛细管长度使制冷量和COP最大。最后,研制了干式空调器样机,并在焓差实验室进行测试。该干式空调器性能参数的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大值为7.43%。仿真模型和研究结果可为干式空调器的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二、空调器毛细管长度与制冷剂充注量匹配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器毛细管长度与制冷剂充注量匹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R32及节流短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R32替代R410A的可行性分析及理论计算
    2.1 R32和R410A的物理性质比较
    2.2 R32替代R290的热力学可行性分析
    2.3 R32和R410A理论制冷循环计算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空调节流元件的节流特性
    3.1 短管节流的节流特性
    3.2 毛细管的节流特性
    3.3 电子膨胀阀的节流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空调系统的调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原理
    4.2 空调性能实验方案
    4.3 性能调试过程
    4.4 调试结果
    4.5 空调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使用节流短管和电子膨胀阀的对比分析
    5.1 电子膨胀阀的调试结果
    5.2 调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室外换热器与实验系统
    1.1 室外换热器
    1.2 实验简介
2 结果与讨论
    2.1 相同制冷剂充注量和毛细管长度时系统的制热性能对比
    2.2 固定制冷剂充注量不同毛细管长度时分液热泵空调的制热性能
    2.3 同时改变制冷剂充注量和毛细管长度时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
3 结 论

(3)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实验及制冷剂充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1.2.2 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架构
第二章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设计搭建与校核分析
    2.1 准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概述
    2.2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集成设计
        2.2.1 系统组成
        2.2.2 系统制冷循环计算
        2.2.3 系统设备计算及匹配
        2.2.4 系统物理集成
    2.3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结构校核分析
        2.3.1 有限元法
        2.3.2 分析内容
        2.3.3 强度理论及校核标准
        2.3.4 系统模态分析
        2.3.5 系统飞行随机振动分析
        2.3.6 管道热应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充注量实验研究
    3.1 实验台组成
    3.2 系统制冷剂最佳充注量及压缩机补气量实验
        3.2.1 制冷剂充注量的初始估算
        3.2.2 实验内容
        3.2.3 系统最佳充注量分析
        3.2.4 系统最佳充注量验证
        3.2.5 不同机载工况的系统制冷性能对比
        3.2.6 补气量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
    3.3 系统不同制冷剂充注量下的运行状态实验
        3.3.1 实验内容
        3.3.2 充注量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
        3.3.3 压缩机频率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仿真研究
    4.1 系统仿真目的
    4.2 仿真模型建立
        4.2.1 换热器模型
        4.2.2 压缩机模型
        4.2.3 闪发器模型
        4.2.4 膨胀阀和一级节流阀模型
        4.2.5 系统仿真算法
    4.3 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相关数据扩充
        4.3.1 系统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4.3.2 冷凝器出口计算流量与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关系拟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充注量监测模型
    5.1 制冷剂充注量监测模型的必要性
    5.2 基于主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制冷剂充注量表征参数确定
        5.2.1 表征参数确定的意义
        5.2.2 制冷剂充注量表征参数主元分析
        5.2.3 制冷剂充注量表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5.3 基于物理模型的制冷剂充注量监测模型
        5.3.1 原始制冷剂充注量物理模型
        5.3.2 基于冷凝器进出口温差的修正模型VRC-A
        5.3.3 基于冷凝器入口压力和压缩机排气温度的修正模型VRC-B
        5.3.4 基于提取主元的修正模型VRC- PCA
        5.3.5 物理监测模型的局限性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制冷剂充注量监测模型
        5.4.1 BP神经网络原理
        5.4.2 结合物理模型VRC-B和主元的BP神经网络监测模型VRC-PCA-BP
    5.5 制冷剂充注量监测模型的性能对比
    5.6 制冷剂充注量最优监测模型的内插性能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R407C用于家用空调器的毛细管长度和制冷剂充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1.1 实验装置
    1.2 温度压力测试点布置
    1.3 系统性能计算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当毛细管内径为:1.5 mm, 长度为:600 mm时, R407C充注量对房间空调器性能的影响
    2.2 在制冷剂R407C充注量为630g条件下, 毛细管长度对房间空调器性能的影响

(6)两种结构分液冷凝器的热力性能与典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管内冷凝强化传热概论
    1.3 管内冷凝传热研究
        1.3.1 常规管径管内冷凝传热研究
        1.3.2 微通道管内冷凝传热研究
    1.4 管内冷凝压降研究
        1.4.1 常规管径管内冷凝压降研究
        1.4.2 微通道管内冷凝压降研究
    1.5 管程布置对冷凝器热力性能影响的研究
    1.6 分液冷凝机理及研究现状
        1.6.1 分液冷凝器的原理及结构
        1.6.2 分液冷凝器的研究进展
    1.7 冷凝器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8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管程优化
    2.1 本章目的
    2.2 分液冷凝原理在微通道冷凝器中的实现
    2.3 单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管程优化方法
        2.3.1 优化设计方法
        2.3.2 计算模型及设计流程图
        2.3.3 程序界面及操作
    2.4 单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管程优化案例
        2.4.1 单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
        2.4.2 两类优化条件
        2.4.3 优化结果分析
        2.4.4 热力性能实验验证
    2.5 双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管程优化方法
        2.5.1 优化设计方法
        2.5.2 计算模型及设计流程图
        2.5.3 程序界面及操作
    2.6 双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管程优化案例
        2.6.1 双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
        2.6.2 假设优化条件
        2.6.3 优化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研究
    3.1 本章目的
    3.2 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实验对比研究
        3.2.1 实验系统与测量仪器
        3.2.2 工况条件及实验步骤
        3.2.3 实验误差分析
        3.2.4 实验件与测温点布置
        3.2.5 数据处理方法
        3.2.6 实验数据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排微通道分液冷凝器的热力性能研究
    4.1 本章目的
    4.2 双排分液冷凝器的热力性能实验研究
        4.2.1 工况条件及实验步骤
        4.2.2 实验件及测温点布置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规管径分液冷凝器的热力性能研究
    5.1 本章目的
    5.2 常规管径分液冷凝器的优化
    5.3 分液冷凝器定风量热力性能研究
        5.3.1 工况条件及实验步骤
        5.3.2 实验误差分析
        5.3.3 实验件介组
        5.3.4 数据处理
        5.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常规管径分液冷凝器定热流热力性能研究
        5.4.1 工况条件及实验步骤
        5.4.2 实验件及测温点布置
        5.4.3 数据处理方法
        5.4.4 实验数据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排分液冷凝器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6.1 本章目的
    6.2 实验系统与试验机组
    6.3 实验误差分析
    6.4 双排分液冷凝器的优化结果
    6.5 实验件及测温点布置
    6.6 分液冷凝空调系统匹配研究
        6.6.1 工况条件及实验步骤
        6.6.2 数据处理方法
        6.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7 双排分液冷凝器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
        6.7.1 工况条件及实验步骤
        6.7.2 数据处理方法
        6.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站用显热制冷空调的性能计算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通信基站负荷特点及机房专用空调
        1.1.2 机房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1.1.3 计算机模拟在制冷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制冷系统数学模型
        1.2.2 节流装置和充注量对制冷系统性能影响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风冷式显热制冷空调稳态模拟及实验验证
    2.1 风冷式显热制冷空调简介
    2.2 旋转式压缩机模型
        2.2.1 制冷剂流量计算
        2.2.2 功率及排气温度计算
    2.3 翅片管式蒸发器模型
        2.3.1 模型假设及换热方程
        2.3.2 换热系数计算
        2.3.3 模型计算流程
    2.4 翅片管式冷凝器模型
        2.4.1 模型假设及换热方程
        2.4.2 换热系数计算
        2.4.3 模型计算流程
    2.5 螺旋状毛细管模型
        2.5.1 制冷剂在毛细管内流动
        2.5.2 模型假设及换热方程
        2.5.3 摩擦系数和两相粘度计算
        2.5.4 模型计算流程
    2.6 空泡系数和制冷剂充注量模型
        2.6.1 空泡系数
        2.6.2 充注量计算
    2.7 系统模型求解及算法
    2.8 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2.9 实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2.9.1 实验装置
        2.9.2 实验步骤
        2.9.3 实验结果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冷式显热制冷空调的设计与开发
    3.1 水冷式显热制冷空调简介
    3.2 压缩机和膨胀阀选型
        3.2.1 压缩机选型
        3.2.2 热力膨胀阀选型
    3.3 表冷器选型和校核计算
        3.3.1 表冷器选型
        3.3.2 表冷器校核计算
    3.4 套管式蒸发器选型和校核计算
        3.4.1 套管式蒸发器选型
        3.4.2 套管式蒸发器校核计算
    3.5 平行流微通道冷凝器选型和校核计算
        3.5.1 平行流微通道冷凝器选型
        3.5.2 平行流微通道冷凝器校核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冷式显热制冷空调的性能实验研究
    4.1 实验系统及测试装置
        4.1.1 实验样机及测点布置
        4.1.2 测试仪器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目的与方法
        4.2.2 实验前期工作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制冷剂充注量和热力膨胀阀开度对空调性能的影响
        4.3.2 表冷器运行工况的判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辐射供暧房间空调器的特性研究及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辐射供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房间空调器的研究现状
        1.3.1 房间空调器供暖的研究现状
        1.3.2 空调系统仿真现状
        1.3.3 绿色替代制冷剂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系统
    2.1 制冷剂R290和R410a
        2.1.1 R290、R410a与R22的基本热力性质比较
        2.1.2 R290、R410a与房间空调器的匹配
        2.1.3 R290、R410a用于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
    2.2 房间空调器主要部件的设计
    2.3 辐射供暖地埋冷凝管的设计
        2.3.1 地埋冷凝管地板结构层
        2.3.2 地埋冷凝管的铺设方式
        2.3.3 地埋冷凝管管材选取
    2.4 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辐射供暖房间空调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冷凝器数学模型
        3.1.1 冷凝器换热计算简化条件
        3.1.2 冷凝器计算方法及微元段选取
        3.1.3 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的计算
        3.1.4 空气侧换热系数的计算
    3.2 地埋冷凝管数学模型
        3.2.1 地埋冷凝管换热简化假设条件
        3.2.2 管内制冷剂至管外壁的换热
        3.2.3 管外壁与地板表面的换热
        3.2.4 地板表面与室内空气的换热
    3.3 蒸发器数学模型
        3.3.1 蒸发器的换热计算简化条件
        3.3.2 蒸发器的计算方法及微元段选取
        3.3.3 制冷剂侧换热计算
        3.3.4 空气侧换热计算
        3.3.5 制冷剂侧压降方程及微元长度方程
    3.4 压缩机数学模型
        3.4.1 压缩机输气量
        3.4.2 压缩机效率
    3.5 毛细管数学模型
        3.5.1 毛细管的长度计算
        3.5.2 毛细管质量流量
        3.5.3 沿程阻力系数与粘度的计算
    3.6 制冷剂充注量数学模型
        3.6.1 冷凝器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3.6.2 地埋冷凝管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3.6.3 蒸发器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3.6.4 压缩机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3.6.5 毛细管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3.6.6 系统管路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3.6.7 系统总的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3.7 物性参数计算
        3.7.1 空气的物性参数计算
        3.7.2 制冷剂R290的物性参数计算
        3.7.3 制冷剂R410a的物性参数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模型求解及供热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4.1 冷凝器模型的仿真算法
    4.2 地埋冷凝管模型的仿真算法
    4.3 蒸发器模型的仿真算法
    4.4 压缩机模型的仿真算法
    4.5 毛细管模型的仿真算法
    4.6 制冷剂充注量模型的仿真算法
    4.7 整机的仿真算法
    4.8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4.8.1 R290系统供热效果分析
        4.8.2 R290系统与R410a系统供热性能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优化设计
    5.1 地埋冷凝管的优化
        5.1.1 铁丝网间距的影响
        5.1.2 丝网材质的影响
    5.2 R290充注量分析
        5.2.1 R290最佳充注量分析
        5.2.2 R290的安全性分析
    5.3 机组容量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既有空调器碳氢工质(R290)替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制冷剂替代的研究现状
    1.3 制冷空调装置仿真与优化
    1.4 论文研究内容
2 R290替代R22的可行性分析
    2.1 基本物理性质
    2.2 工质替代的热力循环分析
        2.2.1 R22在空调工况下的热力循环分析
        2.2.2 R290在空调工况下的热力循环分析
        2.2.3 R290与R22热力循环对比分析
        2.2.4 R290与R22对工况的适应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房间空调器性能仿真模型与验-证
    3.1 压缩机模型
        3.1.1 制冷剂质量流量
        3.1.2 输入功率
        3.1.3 排气温度
    3.2 毛细管模型
        3.2.1 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的流动特性
        3.2.2 简化假设
        3.2.3 基本控制方程及其离散
        3.2.4 毛细管管长计算
        3.2.5 摩阻系数与粘度的计算
        3.2.6 壅塞流判据
        3.2.7 毛细管模型算法
    3.3 换热器模型
        3.3.1 冷凝器模型
        3.3.2 蒸发器模型
    3.4 整机模型
        3.4.1 充注量模型
        3.4.2 整机系统模型算法
    3.5 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3.5.1 实验原理
        3.5.2 实验装置
        3.5.3 空调器结构参数
        3.5.4 实验结果与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R290替代最佳充注量的确定
    4.1 理论最佳充注量
    4.2 实验最佳充注量
    4.3 本章小结
5 既有空调器R290替代性能分析
    5.1 相同结构及工况性能分析
    5.2 相同结构不同工况性能分析
    5.3 充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4 充注量对其他参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既有空调器R290替代应用优化
    6.1 压缩机优化
    6.2 安全性优化
    6.3 应用优化
        6.2.1 毛细管长度优化
        6.2.2 冷凝器管径优化
        6.2.3 蒸发器风量调整
        6.2.4 整机优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小型干式空调器毛细管的匹配及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制冷系统仿真模型
    1.1 压缩机模型
    1.2 蒸发器模型
    1.3 冷凝器模型
    1.4 毛细管模型
    1.5 充注量与空泡系数模型
    1.6 系统仿真算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实验验证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
4 结论

四、空调器毛细管长度与制冷剂充注量匹配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D]. 文育聪.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研究[J]. 李云海,陈健勇,林旭,陈颖,罗向龙,杨智. 热科学与技术, 2020(01)
  • [3]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实验及制冷剂充注量研究[D]. 高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R407C用于家用空调器的毛细管长度和制冷剂充注量研究[J]. 仇富强,农秉茂,范容君,谢萍萍,李垒. 枣庄学院学报, 2018(02)
  • [5]基站显热制冷空调性能实验研究[A]. 郭超. 第七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技术交流大会文集, 2017(总第336期)
  • [6]两种结构分液冷凝器的热力性能与典型应用研究[D]. 钟天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16(08)
  • [7]基站用显热制冷空调的性能计算与实验研究[D]. 郭超. 湖南大学, 2015(03)
  • [8]辐射供暧房间空调器的特性研究及系统优化[D]. 李梦竹. 东南大学, 2015(08)
  • [9]既有空调器碳氢工质(R290)替代性能研究[D]. 张玮玮.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10]小型干式空调器毛细管的匹配及性能影响研究[J]. 郭超,张泉,陈晓明,廖曙光. 建筑科学, 2014(12)

标签:;  ;  ;  ;  ;  

空调毛细管长度与制冷剂充注量匹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