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RRPC-N方法学好定量分析

应用PRRPC-N方法学好定量分析

一、应用PRRPC-N法学好定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颖[1](2021)在《印尼优利联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发展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特定语言系统为研究内容,揭示二语习得的规律,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较为全面地从声韵调入手,通过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印尼汉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语音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主体主要有五个部分:一、引言。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交代了研究的背景,总结了中介语、印尼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研究以及偏误分析的研究综述,说明了研究对象及选择的原因。二、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状态概况。以声韵调为切入点,将研究过程分为前期和后期对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进行穷尽式分析,整理并归纳出汉语中介语的主要偏误类型。三、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按照不同的发音方法,分析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发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偏误分析。在声母上,塞音偏误改善明显,塞擦音、擦音则不够显着,鼻音、边音和零声母未出现偏误;在韵母上,单韵母改善明显,但部分单韵母偏误率依旧较高,复元音韵母偏误较少,鼻音韵母未出现偏误;在声调上,去声偏误改善明显,其余声调偏误率均有所升高。通过分析可知,造成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偏误的主要消极因素主要集中在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不合理、学习环境不够理想等四个方面。四、印尼汉语学习者汉语教学策略。根据前文分析的偏误提出相应促进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良性发展的教学策略:一、对比强调难点,化少为零;二、加大可理解输入,反复操练;三、减少情绪过滤,打破“化石化”现象。五、总结全文,指出论文结论及不足之处。

吴昱璇[2](2021)在《再生混凝土分形级级配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文中指出建筑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实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建筑垃圾自身的价值,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建筑材料。因此,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并且提高建筑垃圾利用率,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在建筑垃圾破碎后的应用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集料的粒径级配组成。本文首先测量了再生混凝土的基本物理性能,基于分形级配组成,以不同粗细配合比组成级配的再生混凝土集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级配堆积干密度、粗级配堆积干密度、细级配堆积干密度试验,从空隙率、粗细比、分形维数的角度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空隙率最小,堆积干密度和振实干密度最大,形成骨架——密实结构的粗细配合比组成的级配即为最佳级配,并与full曲线比较后修订n值。其次,严格控制拌和水灰比的条件下,由饱和面干状态下的不同粗细配合比组成的再生混凝土配制成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测定不同龄期(7d、14d、28d、90d)试块的质量和抗压强度,分析抗压强度与试块质量、养护龄期、粗细比、级配、分形维数、堆积干密度的关系,得出每个龄期抗压强度最大的粗细配合比组成,则认为该级配为最佳级配,与堆积密度得出的结论相吻合。通过与k法、规范级配比较证明其为最佳级配的合理性并提出对应k值。通过再生混凝土堆积干密度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配合比为60%粗集料40%细集料的全级配组成的再生混凝土集料自然堆积干密度和振实堆积干密度最大,空隙率最低,即达到了最密实状态,形成骨架——密实结构。(2)自然堆积干密度和振实堆积干密度均与粗细比、分形维数D值符合二次函数数学模型。(3)不同级配的再生混凝土试块同一龄期(7d、14d、28d、90d)的抗压强度均呈现先变强后减弱的趋势,并且60%粗集料40%细集料组成试块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且该级配组成的试块28d内的抗压强度增速最大,可以认定该级配为最佳级配。(4)再生混凝土试块不同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粗细比、分形维数D值符合二次函数数学模型。抗压强度随着堆积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强,以60%粗集料40%细集料为分界线,抗压强度与堆积干密度(自然堆积干密度和振实堆积干密度)高度线性相关。

史文博[3](2020)在《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的研制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先进微纳米技术的基础,功能结构微尺度化在检测及加工方面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包括复杂曲面成型及跨尺度周期性阵列加工等。尽管目前包括光学曝光、聚焦离子束加工等微纳米加工工艺发展成熟,但是借鉴宏观尺度机械加工优势,仍希望将高精度、高效率特性应用到微纳米领域,由此衍生出基于微尺度刀具的微机械检测加工技术。基于探针技术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广泛应用于材料微观形貌检测以及多形式材料去除加工,但存在鲁棒性低、加工尺度范围小等缺点,而基于AFM优化的微机械系统同样也存在刚度较高、载荷分辨率较差特性,因此本课题搭建了一套适用于μN级到m N级跨尺度载荷应用的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课题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围绕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进行原理及力学模型研究,通过方案优化确定采用间接载荷测定方式,并利用静态接触和动态准接触两种工作模式实现法向力控制。针对模块核心零件柔性微梁采用了参数设计、有限元仿真及工艺优化,最终实现零件批量制备。基于紧凑设计目的完成了整机结构设计,选择合适型号传感器并使得装配后的结构满足其距离调整需求。最后将工作模块与控制器及多轴运动模块集成,完成了系统搭建。其次对于静态接触式系统进行了参数标定以及系统应用研究。利用力传感器对单臂及十字型柔性微梁实现了线性刚度标定;基于PID控制器完成了抗干扰闭环系统搭建,同时利用纳米压痕仪标定静态系统阈值载荷。将静态接触式系统应用于标准样板三维扫描成像,效果良好,同时完成了纳米压痕工艺研究,最后成功制备了具备良好光学衍射特性的光栅阵列微结构。最后对于动态准接触式系统围绕硬件、信号分析及结构展开研究。完成了激振压电陶瓷工作带宽内负载测试。对源信号进行数值滤波分析验证锁相输出可行性,并基于锁相放大器完成幅值线性输出优化。通过扫频实验及步进运动测试,对系统模态及法向分辨率进行标定。最终为了提升系统输出稳定性,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对柔性微梁结构完成优化,结果表明异型结构设计在保证模态频率提升同时,兼顾了其弱法向刚度以及高平面方向刚度特性需求。

陈丽荣[4](2018)在《临高语波莲话语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次从语素的角度对临高语波莲话进行系统地描写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临高语波莲话的语素进行了划分,并对语素进行了分类、从词性及短语类型上对语素的组合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和描写。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大部分。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分析,结合语素切分软件(潘悟云)对临高语的基本语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临高语波莲话的基本语素。其次,分别从音节形式、意义、功能、来源几个角度对波莲话的基本语素进行分类。即将波莲话的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单义语素、多义语素和同音词语素;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汉借词语素和固有语素进行分类,通过分类统计,借以窥探临高语波莲话语素的在各个类别体系当中的灵活度。接着,对波莲话语素组合成词的类型进行总结,分别从语素组合成名词、语素组合成动词和语素组合成形容词三大方面对波莲话成词语素组合成词的类型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描写。最后,针对波莲话语素组合复合词的关系进行分类罗列,分别从并列组合关系、修饰组合关系、动宾组合关系、补充组合关系、主谓组合关系和重叠组合关系六大方面对波莲话语素组合成复合词的关系进行了描写,同时发现,波莲话中名语素、动语素和形语素的成词能力最强,他们和其他语素的组合关系也最为灵活。

张杰[5](2017)在《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体系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依靠信息工具进行生活、学习等现象日渐明显,并形成一种习惯。在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而对于处在身心成长、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又该如何应对信息社会带给他们的挑战,成都市教育局对此高度关注。然而,他们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发现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地评价。纵观国内外,通过文献调研发现,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评价标准有很多,成都市教育局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并结合当地信息化发展现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2014年11月,成立了成都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研究课题。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信息素养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在具体研究和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在2015年4月,成都市专家组和项目组讨论后决定聚焦于成都市中小学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素养标准研究,该课题被列为成都市教育科研重大课题,成都市教育局希望借助ICT素养标准项目检测教育信息化推动效果,并引导和促进成都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ICT素养"为研究内容,以"构建一套ICT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目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吸纳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意见。本文首先对"数字素养"、"信息素养"、"计算思维"、"ICT素养"进行了概念界定,得出ICT素养在该研究中包含的内容;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的信息素养评估模型,构建出指标体系中的部分内容,调研当前ICT素养方面相关的研究热点,结合成都市当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将其纳入体系中,得出了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指标框架1.0,经过两轮专家研讨,对框架1.0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分别形成指标框架2.0和指标框架最终版。指标体系确定以后,在成都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对成都市6个区,306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每一模块对应的选项选择百分比划分等级后,初步得出每一等级学生应该具备的ICT素养特征。接着针对一线教师和专家对等级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后,最终得出ICT素养六大等级水平的评测内容。另外,学生不仅可以知道自身所处的等级,还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成绩。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中的两两比较法并结合德尔菲法,通过科学计算得出评估框架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权重系数可以直接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成绩。最后,对如何评测和评估框架的实施做了初步地规划和说明。

崔鸿[6](2013)在《初中科学教材难度国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改革已开展十余年,课程改革的成效如何,我国初中科学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有何改观,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程度是否紧密,课程是否重视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课程内容是否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等课程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课程研究的问题就直接落脚到教材研究上。教材难度是课程难度的物化表征形式,是指教材的难易程度。对教材难度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材质量,深化教材评价理论,进而为教材难度与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发展及教师教学等方面建立关系。本项目选取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四个洲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主流初中科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教材的静态难度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科体系将科学内容从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综合部分四个维度统计。依据布鲁姆、安德森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进行统计。从知识维度上,对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分别赋值:从认知维度上,将认知过程的六个维度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赋值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赋分,再根据教材难度工具进行难度计算。研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中外初中科学教材的整体难度、各学段难度、正文与习题难度、综合部分难度进行比较研究。教材的动态难度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关,这两个因素受教育过程的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抛开这些复杂的难以定量的影响因素,对教材进行静态难度研究,可以更客观地评价教材。另外,在教材难度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更关注少数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国家的教材,而且多选取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本研究选择四大洲十个国家初中科学教材做全面系统的教材难度研究,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评价教材,为我国初中科学教材的修订和编制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共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了论题的缘起、介绍国内外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及研究问题及主要研究步骤。教材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材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研究主要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提供实证依据。第二章主要对本课题涉及的课程、教材、教材难度、影响教材难度的因素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评价工具。教材难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此在本文中仅考虑教材的静态难度。本研究运用布鲁姆和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赋分,制定难度计算公式,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计算教材难度。第三章介绍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十国初中科学教材,呈现了十国初中科学教材比较的整体难度结果、各学段难度、正文与习题难度和综合部分难度。除德国和俄罗斯的初中科学教材为分科教材外,其他国家的初中科学教材均为综合科学教材。第四章主要从教材主体、教材目标、教材价值、教材呈现方式四个角度对教材难度研究做了定性分析。各国科学教材在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上呈现不同特色,本研究综合前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各国教材进行了定性分析。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最后部分,基于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借鉴国际科学教材的特色,结合中国科学教育现状及科学教材的情况,提出科学教材编写设计的启示和与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教材整体难度排名居中,平均难度偏低;程序性知识和应用知识较少;综合部分内容的广度和难度排名居中但数量偏少;教材评价体系薄弱,习题类型及数量偏少。研究还发现国际初中科学教材主体由关注科学知识转向关注学习者,教材目标由掌握科学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材的价值观从追求同一性转变为寻求多元化,教材的呈现方式从体现学科性发展转变为更体现综合性。

张亚云[7](2012)在《高中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因材施教、高效教学等理论为指导,首先分别调查了目前初中大班环境下、高中小班环境下物理教学的情况,分析了目前高中小班环境下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高中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的教学策略,如“力求精细备课”、“营造和谐氛围”、“加强互动学习”、“分享合作学习”、“尝试体验学习”等策略;最后以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为教学内容、在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本人所提出的适合高中小班环境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和学习能力有较显着的促进作用。

熊仲儒[8](2003)在《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文中研究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采用的框架是最简方案,探讨的是句法语义接口的问题,处理的语料是“把”字句、述结式、重动句、“得”字句、双宾句及与格句等。我遵循一般的做法将语言的变异限制在功能范畴,探讨了功能范畴在句法操作中的重要地位。我提出了“功能范畴假设”,让功能范畴不仅决定移位,而且决定合并。为操作的严格性,还有其它的动因,我们提出“嫁接与移位同向性假设”,使得某些构件只能优先同动词合并。 句式研究在汉语的句法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国外的句法学界,其地位也很重要,特别是在Chomsky(1986)转向原则参数(PP)探讨以后,一些非转换的生成语法更是加强了对句式的研究(方立:1992/1993),并有学者(如Goldberg:1995)推出了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方面的专着。我们有一种信念,即语言的生成是非常简约的,否则语言的习得将会极其复杂。汉族儿童在两岁左右就基本获得目标语中大多的句法结构(周国光:1997b),这也证明句法生成的简约性。 在简约性的信念的支持下,我们首先试图证明“把”字句的“基础”生成,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强调动后宾语的前移,但也有学者试图借助Larson-shell的技术手段与某种题元等级让其基础生成,后者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非施事性致事的句法映射(如:这瓶酒把张三喝醉了)与动后零构件的“把”字句的生成(如:我把书卖了)。所以我们探讨了合并的次序,在我们看来题元等级不能决定论元合并的先后顺序,论元合并的先后顺序是由功能范畴所决定的,题元等级本身也只是推导过程中某个片断的题元的先后顺序。换句话说,题元等级是可推导的,论元合并的次序是由功能范畴所决定的。 在简约性的信念的支持下,根据动结式的个案现象,我们探讨了合并的词序。以先的文献在处理动结式的生成时,采用了右嫁接,而Kayne(1994)认为只能左嫁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嫁接与移位同向性假设”,以避免嫁接方向的随意性。嫁接与移位同向性假设在我们的框架中是个重要的结构限制条件,使得结果性构件只能最先同动词合并。根据该假设,我们推导出所有的词汇核心都是核心在后(head-final),所有对它进行扩展的功能核心都是核心在前(head-initial)。这样一来,可以统一处理短语结构,可以解决动结式的核心问题,可以基础生成动后零构件的“把”字句,可以为“得”找到合适的句法位置。 这样一来,功能范畴在我们的研究中被凸显出来。所以我们提出了功能范畴假设,即功能范畴不仅激发移位而且决定着论元的合并。 在致使句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功能范畴,一个是“致使”,一个是“达成”。根据功能范畴假设与合并的次序,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句法结构: 所以我们就以功能性构件与论元性构件为线索进行具体的探讨。 在第一章中,我们论证了致使性与施事性是一对相交性概念,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在一些处理中把它们当作一种互补的概念,造成的结果是让它们分别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Fujita:1996),或在投射上存在两套系统(Huang:1988)。我们把它们当作交叉的概念,其结果是施事性的致事与非施事性的致事可以占据相同的句法位置,为论证功能范畴选择论元与指派语义角色提供了铺垫,也好解释补语谓词指向主语的动结式的生成及“把”字句的意义等等。另外就是将“致使”论证为句法概念,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在语义上进行纠缠,使句法保持更大的自主性。 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致使句式的建构,这一章虽主要以致使句式为例,但我们相信其结果具有普遍性,能为其它的句式提供相同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讨论了合并操作,主要是想说明句法结构的双分枝性是由合并操作所造成;接着谈合并的词序,根据“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我们推导出所有的词汇核心都是核心在后(head-inal),所有对它进行扩展的功能核心都是核心在前(head-initial),即[S h[C H]];然后我们谈了合并的次序,我们论证了论元性构件的选择与合并是由功能范畴所决定,题元等级是可以推导的;最后我们谈构件的选择,从逻辑学与汉语语料两方面证明构件的选择由功能范畴所决定。 在第三章中,我们讨论了功能性构件,如“致使”与“达成”。在“致使”一节中,你们首先证明“把”字句的基本语义是“致使”,然后证明“把”是“致使”的语音形式;川带证明了“弄”不是“致使”的语音形式,因为如果它是致使的话,则会对我们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构成威胁。在“达成”这一节,我们证明了“得”是“达成”的语音形式,并讨论了“得”字句的句法结构,以证明论元性构件由功能范畴所选择。 在第四章中,我们讨论了论元性构件,如“致事”、“役事”与“结果”。在“致事”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命题性致事”,以此来探讨汉语中的重动句,在以往的研究中,常把第一个动宾短语看作附加语,我们把它看作命题性致事,由功能性范畴“致使”所选押。在“役事”这一节,我们讨论得比较少,主要是探讨“役事”的“完全受影响义”,至于“役事”跟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散在其它的章

艾华林[9](2001)在《应用PRRPC-N法学好定量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应用PRRPC -N法分解定量分析方法 ,使学习变得简单易懂 ,对学生学好定量分析很有益处。

二、应用PRRPC-N法学好定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PRRPC-N法学好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印尼优利联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中介语研究
        2.印尼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研究
        3.偏误研究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及选择原因
        3.具体追踪内容及判定标准
    (四)研究方法
二、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状态概况
    (一)前期声韵调概况
        1.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偏误率较高
        2.单韵母和少量复元音韵母出现偏误
        3.四声均出现偏误,以阴平最为突出
    (二)后期声韵调概况
        1.塞擦音与擦音偏误率较低
        2.韵母偏误较少
        3.去声偏误改善显着
三、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塞音偏误改善明显,塞擦音、擦音则不够显着
        1.塞音后期偏误为零
        2.塞擦音偏误率降低
        3.擦音声母s、sh偏误率较高
        4.鼻音、边音及零声母类均未出现偏误
    (二)韵母偏误集中于单韵母,且后期偏误率降低显着
        1.个别单韵母偏误率较高
        2.复元音韵母偏误率均较低
        3.鼻韵母均未出现偏误
    (三)去声偏误率下降明显,其余声调偏误均有上升
        1.阴平偏误率最高,且偏误率上升
        2.阳平偏误率略微上升
        3.上声偏误类型较多,且偏误率上升
        4.去声偏误类型减少,偏误率降低
    (四)影响偏误的主要因素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相对消极
        4.学习环境不佳
四、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教学策略
    (一)对比强调难点
    (二)加大可理解输入
    (三)减少情绪过滤
五、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2)再生混凝土分形级级配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不同级配组成再生混凝土集料的堆积密度试验
        1.4.2 不同级配组成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1.5 主要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流程及其基本参数
    2.1 制备流程
    2.2 基本参数
        2.2.1 压碎值
        2.2.2 含水率
        2.2.3 吸水率
        2.2.4 表观密度
    2.3 本章小结
3 级配组成
    3.1 分形模型
    3.2 分形级配
    3.3 沙庆林--SAC级配
    3.4 本章小结
4 再生混凝土集料堆积密度变化特征
    4.1 堆积干密度试验方案
        4.1.1 全级配堆积干密度试验
        4.1.2 粗骨料堆积干密度试验
        4.1.3 细骨料堆积干密度试验
    4.2 堆积干密度分析
        4.2.1 堆积干密度比较
        4.2.2 空隙率
        4.2.3 粗细比
        4.2.4 分形维数
    4.3 风干状态下的堆积密度
    4.4 fuller级配曲线和A.N.Talbot理论
    4.5 本章小结
5 再生混凝土集料级配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
    5.1 试验方案
    5.2 水泥胶砂强度
        5.2.1 抗折试验
        5.2.2 抗压试验
    5.3 饱和面干状态分析
        5.3.1 吸水率
        5.3.2 水灰比
    5.4 不同龄期试块的抗压强度
        5.4.1 试块质量
        5.4.2 养护龄期
        5.4.3 粗细比
        5.4.4 级配
        5.4.5 分形维数
        5.4.6 堆积干密度
    5.5 经典级配理论分析
        5.5.1 k法级配
        5.5.2 规范级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的研制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AFM微纳米检测及加工技术
        1.2.1 AFM微纳米检测工作原理
        1.2.2 AFM微机械加工应用及优化
    1.3 基于恒定接触模式的静态微机械系统研究
        1.3.1 基于宏二维悬臂梁形式的电容闭环微机械加工系统
        1.3.2 基于MEMS技术的电容闭环微机械检测系统
    1.4 基于振动接触模式的动态微机械系统研究
        1.4.1 基于FTS的微纳检测加工系统
        1.4.2 基于QTF的微纳检测系统
    1.5 微纳检测加工系统研究现状总结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原理及搭建
    2.1 引言
    2.2 微纳系统优化设计分析
    2.3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原理
        2.3.1 模块静态接触模式工作原理
        2.3.2 模块动态准接触模式工作原理
        2.3.3 柔性微梁两种模式下力学模型分析
    2.4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机械设计
        2.4.1 柔性微梁设计与仿真
        2.4.2 柔性微梁加工及性能检测
        2.4.3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整体设计
    2.5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系统搭建
        2.5.1 系统多轴运动平台搭建
        2.5.2 模块控制系统规划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位移伺服的静态接触式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法向刚度标定
    3.3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法向分辨率标定
    3.4 静态接触式系统闭环研究
        3.4.1 基于PID闭环的控制系统搭建
        3.4.2 闭环系统实际工作载荷标定
    3.5 静态接触式系统微力应用
        3.5.1 三维形貌扫描测试实验
        3.5.2 纳米压痕工艺参数研究
        3.5.3 纳米刻划加工及周期性结构阵列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幅值伺服的动态准接触式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动态系统搭建
        4.2.1 激振压电陶瓷工作带宽下负载测试
        4.2.2 动态准接触式系统闭环搭建
    4.3 源信号锁相及输出线性优化分析
        4.3.1 信号锁相输出原理分析
        4.3.2 信号锁相输出可行性及线性优化
    4.4 动态准接触式系统参数标定
        4.4.1 动态接触式系统模态标定
        4.4.2 动态接触式系统法向分辨率标定
    4.5 基于模态频率及静刚度的柔性微梁结构优化
        4.5.1 柔性微梁悬臂个数优化影响
        4.5.2 柔性微梁异型结构优化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临高语波莲话语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文章中相关符号的使用说明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波莲话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第一章 波莲话语素的切分
    第一节 波莲话语素义的分析
        一、第一次语素义分析
        二、第二次语素义分析
        三、第三次语素义分析
    第二节 波莲话语素的合并
    第三节 波莲话语素汇总
第二章 波莲话语素的分类
    第一节 按音节分类
        一、单音节语素
        二、多音节语素
    第二节 按意义分类
        一、单义语素
        二、多义语素
        三、同音语素
    第三节 按功能分类
        一、词根
        二、词缀
    第四节 按来源分类
        一、汉借词语素
        二、波莲话固有语素
第三章 波莲话语素组合成词的类型
    第一节 词缀+词根
    第二节 成词语素组合成词的类型:词根+词根
        一、语素组合成名词的类型
        二、语素组合成动词的类型
        三、语素组合成形容词的类型
        四、语素组合成副词的类型
        五、语素组合成代词的类型
第四章 波莲话语素组合成复合词的关系
    第一节 语素的并列组合关系
    第二节 语素的动宾组合关系
    第三节 语素的修饰组合关系
    第四节 语素的补充组合关系
    第五节 语素的主谓组合关系
    第六节 语素的重叠组合关系
结语
    第一节 临高语波莲话语素研究的结论
        一、语素的分类
        二、语素组合成词的类型
        三、语素的组合关系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工具书
    五、电子数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体系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由来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ICT素养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息素养
        2.1.2 数字素养
        2.1.3 计算思维
        2.1.4 ICT素养
    2.2 国内外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2.2.1 国外评估模型分析
        2.2.2 国内评估模型分析
第3章 构建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框架
    3.1 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指标框架1.0的确定
    3.2 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指标框架2.0的确定
    3.3 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指标框架最终版
第4章 建立中小学生ICT素养等级水平
    4.1 数据收集
    4.2 划分六个阶段依据
    4.3 每一模块等级划分
        4.3.1 意识行为领域
        4.3.2 基本技能领域
        4.3.3 应用创新领域
        4.3.4 道德法律领域
    4.4 中小学生ICT素养六大等级评测需求表
第5章 确定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指标框架权重
    5.1 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5.2 学生成绩初步分析
        5.2.1 学生成绩计算
        5.2.2 两大区域对比分析
        5.2.3 个人成绩分析
        5.2.4 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指标框架——两两比较法确定权重
    附录二: 成都市中小学生ICT素养问卷调查
致谢

(6)初中科学教材难度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
        一、国际科学课程改革时代的到来
        二、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课程与教材
    第二节 国内外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概述
        一、中国《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介绍
        二、日本《中学学习指导要领》内容介绍
        三、韩国《中学课程解读(Ⅲ)》(科学)介绍
        四、新加坡《初中科学教学大纲(学术型)》介绍
        五、英国《国家科学课程》简介
        六、德国科学教育标准介绍
        七、法国初中《自然教学大纲》内容介绍
        八、俄罗斯普通基础科学教育标准介绍
        九、美国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十、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步骤与意义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课程理论与教材难度概述
    第一节 课程与教材
    第二节 教材难度
        一、教材概念界定
        二、教材难度
    第三节 影响教材难度的因素
        一、教材难度的评价指标
        二、静态教材难度的定量指标
    第四节 方法论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工具
        四、评分者信度分析
第三章 中外科学教材国际比较总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中外初中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一、中国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二、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社《新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三、韩国双倍感觉出版社中学《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四、新加坡马歇尔·卡文迪教育出版社《Interactive Science For Inquiring Minds》教材栏目分析
        五、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Essentials Science Core》教材栏目分析
        六、德国康乃馨出版社《生物》《物理》《化学》教材栏目分析
        七、法国弥敦道出版社《物理化学》和《生命与地球的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八、俄罗斯教育出版社《生物》《物理》《化学》《地理》教材栏目分析
        九、美国培生教育集团原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科学探索者》教材栏目分析
        十、澳大利亚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澳大利亚公司《科学聚焦》教材栏目分析
    第二节 中外初中科学教材总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十国初中科学教材整体难度排名
        二、十国初中科学教材综合内容难度排名
        三、十国初中科学教材不同年级的难度排名
        四、十国初中科学教材正文及习题难度排名
    第三节 中外初中科学教材分国家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浙教版《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二、日本《新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韩国中学《科学》教材研究结果
        四、新加坡《交互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五、英国剑桥《核心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六、德国《科学》教材定量研究结果与分析
        七、法国《科学》教材定量研究结果与分析
        八、俄罗斯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九、美国《科学探索者》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十、澳大利亚《科学聚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初中科学教材难度定性比较分析
    一、教材主体:由关注科学知识转向关注学习者
        (一) 内容编排螺旋式
        (二) 知识呈现情境化
    二、教材目标:由掌握科学知识转向培养科学素养
        (一) 以知识为载体
        (二) 以能力为取向
        (三) 以科学素养为目标
    三、教材价值:从追求同一性到寻求多元化
        (一) 教材资源多样
        (二) 教材练习多维
        (三) 文化渗透凸显
        (四) 多元融合趋势
    四、教材方式:由体现学科性到体现综合性
        (一) 综合教材为主
        (二) 多种学科领域
        (三) 注重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第五章 启示与建议
    一、教材编写要从关注物性向关注人性转化
    二、教材目标要由掌握科学知识转向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材价值:从追求同一性到寻求多元化
    四、教材方式:由体现学科性到体现综合性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十国初中科学教材内容框架
    附录2 分领域知识框架(用作比较)
    附录3 十国初中科学教材难度研究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中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人本主义自主理论
        2.1.2 因材施教理论
        2.1.3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2.1.4 分层递进教学理论
        2.1.5 合作学习理论
        2.1.6 高效教学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小班
        2.2.2 小班教育
        2.2.3 高效课堂教学
第3章 初中、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3.1 初中大班环境下物理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实施
        3.1.3 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1.4 结论与思考
    3.2 初中大班环境下、高中小班环境下物理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3.2.3 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4 结论与思考
第4章 高中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4.1 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的特征
        4.1.1 为师生提供了更为富裕的时间和空间
        4.1.2 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氛围愉悦
        4.1.3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富有弹性
        4.1.4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1.5 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4.1.6 便于因材施教
    4.2 教学原则
        4.2.1 教育均衡原则
        4.2.2 突出主体原则
        4.2.3 民主互动原则
        4.2.4 个体差异原则
        4.2.5 自主学习原则
        4.2.6 探究学习原则
        4.2.7 精致教学原则
        4.2.8 激励高效原则
    4.3 教学策略
        4.3.1 力求精细备课
        4.3.2 营造和谐氛围
        4.3.3 优化课堂结构
        4.3.4 改进教学策略
        4.3.5 加强课后管理
第5章 高中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5.1 教学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条件及控制
    5.2 实验研究过程
        5.2.1 实验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初)
        5.2.2 实验阶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初)
        5.2.3 实践结束阶段
    5.3 教学案例
        5.3.1 课堂教学实例 电场强度
        5.3.2 一些教学片断
    5.4 实验效果分析
        5.4.1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情况调查
        5.4.2 物理学习成绩比较分析
        5.4.3 实验结果
第6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致使与致使句式
    第一节 致使
        一 “致使”的一般理解
        二 作为语义概念的“致使”
        三 作为句法概念的“致使”
    第二节 致使句式的范围
    第三节 “致使句式”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致使句式的建构
    第一节 合并操作
        一 合并决定了句法结构的双分枝性
        二 问题概览
    第二节 合并的词序
        一 Kayne(1994)的设计
        二 汉语的语言事实
        三 解决对策
        四 理论蕴涵
        五 经验证据
        六 结语
    第三节 合并的次序
        一 题元等级
        二 时体等级
        三 重新处理:功能范畴决定合并对象
        四 理论蕴涵
        五 结语
    第四节 构件的选择
        一 语言实例
        二 逻辑学上的根据
        三 实例分析
        四 最简方案中的Numeration
        五 功能范畴
        六 结语
第三章 致使句式的功能性构件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致使
        一 “致使”轻动词:“把”
        二 关于泛义动词“弄”
    第三节 达成
        一 句法结构分析
        二 关于役事
        三 关于结果
        四 “得”字句的分类
        五 相关问题
        (一) “得”字句与“把”字句
        (二) “得”的句法位置
        (三) 歧义
        六 结语
第四章 致使句式的论元性构件
    第一节 致事
        一 个体性致事
        二 命题性致事
    第二节 役事
        一 语言事实
        二 认知解释
        三 继续探讨
        四 重新解释
        五 结语
    第三节 结果
        一 动结式的句法性质
        二 动补结构的核心
        三 动结式的表述对象
        四 动结式中的论元实现
        五 动介式
第五章 相关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双宾句式的相关问题
        一 IO的移位动因
        二 双宾结构中构件
        三 “给”的嫁接操作
        四 取得类双宾结构
        五 结语
    第二节 PP移还是不移
        一 语言事实
        二 我们的处理
        三 相关问题的探讨
        四 影响PP分布的因素
        五 结语
    第三节 “致使”与“把”
        一 Tenny的计量论元
        二 汉语的处理
        三 音韵适应性规则
        四 结语
第六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9)应用PRRPC-N法学好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学好定量分析的方法
    1. PRRPC-N法简介
    2. Principle (测定原理)
    3. Reaction (主要反应式)
    4. Reagent (试剂及配制)
        (1) 溶液配制的三大计算公式
        (2) 试剂的种类:
        (3) 药品的性质及注意事项
    5. Procedure (测定步骤)
        (1) 取样:
        (2) 制样:
        (3) 样品分解:
        (4) 分离技术:
        (5) 掩蔽:
        (6) 测定方法:
    6. Counter (结果计算)
    7. Note (注意与讨论)
(二) 方法应用与技能训练
    (1) 由教师提供一些分析样品:
    (2) 学生拿到样品后, 选择两条途径:
    (3) 学生根据自己拟定的分析方法, 领取所需化学药品和仪器。

四、应用PRRPC-N法学好定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尼优利联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发展个案研究[D]. 刘玉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再生混凝土分形级级配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D]. 吴昱璇. 中北大学, 2021(09)
  • [3]微纳双模检测加工模块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 史文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临高语波莲话语素研究[D]. 陈丽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8(01)
  • [5]中小学生ICT素养评估体系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张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初中科学教材难度国际比较研究[D]. 崔鸿.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4)
  • [7]高中小班环境下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D]. 张亚云. 苏州大学, 2012(05)
  • [8]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 熊仲儒.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03)
  • [9]应用PRRPC-N法学好定量分析[J]. 艾华林.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1(S1)

标签:;  ;  

应用PRRPC-N方法学好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