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盘管机组的选型计算

风机盘管机组的选型计算

一、风机盘管的选型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于澜[1](2020)在《BIM环境下空调系统结构体开发及智能化设计方法》文中指出在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BIM技术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与发展,然而目前暖通空调领域的BIM设计效率仍较低,不符合行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其原因是暖通空调的BIM设计缺乏标准化、智能化的设计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的开发设计思想,以提高空调系统BIM设计效率为目标,研究开发BIM环境下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及空调系统智能化设计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BIM环境下建筑空间和空调系统的基本单元,基于模块化与标准化的设计思想,对建筑空间基本单元与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进行了定义,根据建筑空间功能及其特点,提炼了建筑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根据空调系统末端结构及其服务功能特点,提炼了空调末端结构体的划分方法,提出了BIM环境下面向结构体的空调设计思路。(2)开发了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针对和利用Revit设计平台的特点与功能,在实现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开发要求,总结提炼了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并完成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辐射系统的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开发。(3)针对Revit设计平台下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计算问题,提出了不同类型气流组织自动选型设计计算方法,开发了不同类型风口的自动设计计算程序并基于Revit进行插件的集成开发。在满足设计基本要求的情况下,结合专家工程设计经验提出了设计方案的优化方法,开发出散流器、喷口和侧送风口的自动选型设计程序,实现了输入基本设计参数后的自动计算,并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优化设计方案。(4)针对Revit设计平台下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等设备选型设计计算问题,开发了各类设备自动选型设计计算程序,根据设计参数即可得到设备(包括各功能段)的具体型号与尺寸,实现了根据设计参数即可自动得到具体型号的开发目标。(5)基于上述研究开发工作与现有Revit设计平台,提出了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分别从计算结果准确性和设计用时工效两方面对智能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设计效果的评价,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改变了传统空调系统设计流程,实现了空调系统BIM设计全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参数化、可视化。与传统设计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该方法各阶段计算误差均在2%以内,同时节约了53%的BIM工程设计用时,提高了设计工效,对于空调系统BIM正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王欣[2](2020)在《空调新风用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空调领域中,冷却除湿作为一种除湿效率高,除湿性能稳定,前期投资和运行费用都较低的空调除湿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1]。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经空调冷却除湿过后的送风往往温度较低,直接送入室内易造成送风温度场不均匀、室内人员不舒适感增加等问题[2]。为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将换热器除湿过后的空气进行再热,但由此又会产生冷量、热量的相互叠加而造成的能源浪费。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可以利用除湿冷冻水回水中的冷量对新风进行预冷,并用预冷过后的热量对送风进行再热。本文先进行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结合空调系统除热除湿的特性,以分析建筑空间内湿负荷来源以及热湿控制规律,掌握换热器的换热过程、换热特性以及换热器的热工计算方法。结合以上理论分析内容,本文进一步设计出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对其工作原理以及空气处理过程进行分析,为掌握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在实际运行工况下的性能,对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的空气处理装置进行设计计算,并对装置中各换热器、循环水泵等主要部件进行选型,实际制作了一台除湿与再热实验样机,并搭建了实验平台。最后,采用焓差法对实验样机在设计工况以及不同迎面风速、冷冻水出水温度、进风干球温度与进风含湿量等多种工况下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根据实验样机进口、新风/除湿/再热换热器出口状态参数以及水温,得到系统以及各换热器的换热量随旁通水流量的变化趋势规律,分析旁通阀门的开度对系统除湿、再热的影响,并验证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结构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1)旁通水流量0.9m3/h,水流速1.41m/s时机组可得到系统换热量最小值以及再热干球温度最大值。设计工况下,与不开启旁通阀门时相比系统换热量降低了12.0%,除湿后出风含湿量降低了0.58g/kg,再热干球温度升高了5.94℃。(2)在旁通水流量1.2m3/h、水流速1.88m/s时机组可得到再热换热器再热温差最大值,设计工况下机组可将除湿过后的新风进行升温7.4℃。(3)随着旁通水流量的增加,新风换热量与再热换热量差值越来越大,当旁通水流量增大到1.2m3/h后,继续增大旁通水流量对再热换热量影响效果不大。(4)适当的降低迎面风速,可得到较高的出风温度以及较低的含湿量;适当增大冷冻水进出水温差,可得到较高的出风温度;适当减小冷冻水出水温度,可得到较低的含湿量时;适当增大进风干球温度、含湿量,可得到较高的出风温度。本文所研究设计的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能够减小制冷能耗并降低出风状态点含湿量,实现对冷冻水冷量的梯级利用,可减少冷量、热量相互叠加而造成的能源浪费。其研究成果能为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设计参数的确定、设备的正确选型计算以及该机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葛文婧[3](2020)在《间接空冷设计优化及湿冷改空冷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空冷技术由以其零耗水量的优势,近年来在许多电厂和化工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富煤缺水地区。本文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结合具体算例,对间接空冷设计优化和湿冷系统空冷化改造进行讨论分析。首先,本文针对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行优化设计与运行分析。进而,研究了湿冷系统空冷改造的可行性,分别对湿冷改间接空冷系统和湿冷改直接空冷系统进行探讨。在恒定热负荷下,提出了一种充分考虑塔型参数、环境侧风和散热器布置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优化设计方案,并讨论明确了塔型参数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某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行优化设计,塔高和出塔水温分别降低约5.01m,0.128℃;冷却系统的建造成本分别减少约23万美元。针对机械通风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提出方案,并对冬季防冻问题进行探讨。在环境温度低于0℃的经济性运行提出了不同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两种热负荷工况均得到关闭部分风机方案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当环境温度为0℃时,热负荷465.3MW和240.3MW工况关闭部分风机方案比风机全部运行调频方案每小时可节约电能约为1549kWh和3947.7KWh,环境温度越低,节电效果越明显;计算全部关闭风机时环境温度分别约为-18.438℃和-2.91℃,为实际运行调节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某湿冷系统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改造,提出两台机组与三座空冷塔耦合运行方案,讨论分析改造的可行性与不足性;通过改变环水量分配,实现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分析,对系统空冷改造后的年节水量和最优年成本进行了经济性进行了估算。可实现年节水量约为1449万吨,折合经济效益约为886万美元。讨论了年度成本,建立了年度成本函数,得到最低年成本约为18147万美元。针对湿冷改直接空冷系统,提出机械通风直接空冷岛加蒸发冷却的复合冷却系统的改造方案,并对不同环境温度下该系统的安全运行调节方案。当环境温度不高于24℃时,系统只开启直接空冷并根据环境温度进行变频调节。当环境温度为24℃至35℃时,直接空冷和蒸发冷并联运行;蒸发冷按照额定参数运行,直接空冷进行风量调节。当环境温度高于35℃时,计算在最大风量和水量运行时,该复合冷却系统最高安全运行环境干球温度为37℃。综上所述,本课题要研究探讨了间接空冷设计优化、运行分析,湿冷系统空冷改造可行性。较全面地涉及到各种空冷塔、空冷系统建模设计,并结合实际应用加以具体化分析,优化冷却效果或实现经济性运行。本课题研究丰富了间接空冷塔设计优化、湿冷系统空冷化改造研究,为湿冷塔、湿冷系统改造设计、空冷塔优化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减轻环境压力、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贺冬辰[4](2020)在《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该矛盾是我国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清洁可再生能源与新型节能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典型代表,能够有效地替代化石能源;而吸收式热泵作为空调新型节能技术之一,在节能减排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与吸收式热泵(Absorption Heat Pump,AHP)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Cold and Heat Source System with Solar-assisted Absorption Heat Pump,CHSSSAAHP)的设计方案和工艺运行模式。并基于TRNSYS(Transient System Simulation Program)软件搭建该CHSSSAAHP的仿真模型,通过将该模型应用于兰州地区某办公建筑,对该系统的制冷与供热工况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任务与内容如下:1.提出了CHSSSAAHP的设计方案及其工艺流程,并根据制冷、供热和制备生活热水工况,设置了相应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该系统的功能。以兰州地区某小型办公建筑作为其应用对象,对该系统的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2.根据热力学、传热学机理,分析AHP运行过程中的工质质量和能量平衡关系,对AHP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AHP的数值计算程序,将其导入TRNSYS软件中,从而解决了该软件缺少冷/热两用AHP机组模块的问题。随后对AHP各换热部件的进口水温对机组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所得结果,对AHP机组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借助TRNSYS软件对CHSSSAAHP进行组态,建立其仿真模型。3.基于CHSSSAAHP的仿真模型,分别进行了夏季、冬季典型日及制冷、供热季节运行工况的数值模拟,获取了表征其运行工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太阳能保证率,供水温度,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和运行能耗等参数的相关数值和变化曲线。根据相应的结果分析,表明该系统是可行的,能够实现制冷和供热的设计目标。4.将GENOPT(Generic Optimization Program)程序与TRNSYS软件中的数据对接,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该CHSSSAAHP的关键部件的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的目的。5.应用费用年值法对CHSSSAAHP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CO2排放量的计算分析了其环保性。此外,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该系统和其它多种型式的冷热源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CHSSSAAHP的综合评价优于其他型式的冷热源系统,这为北方地区的太阳能综合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灏[5](2020)在《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夏季工况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消除冬冷夏热地区土壤源热泵技术应用存在冷热负荷不平衡的问题,提高空调长期运行的系统性能,为找出该类地区最佳的运行策略提供研究思路。对现有的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实验平台进行改造,增加辅助散热装置—闭式冷却塔。闭式冷却塔与地埋管环路并联连接,并在系统的冷却环路上安装可由PLC系统控制:(1)流量控制装置—智能型驱动器;(2)湿球温度测量装置—室外湿球温度变送器。以土壤温变特性和系统运行稳定性为参考值,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冷却塔运行时间值和冷却水流量值作为因变量,使系统运行处于较优的模式下。文中设计七种不同的运行策略:(1)白天冷却塔和GCHP同时开启,夜间22:00关闭冷却塔;(2)白天冷却塔和GCHP同时开启,夜间22:00关闭热泵机组和冷却塔;(3)分时段改变冷却水流量运行;(4)根据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改变冷却水流量运行;(5)夜间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29℃时开启冷却塔运行;(6)夜间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32℃时开启冷却塔运行;(7)夜间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35℃时开启冷却塔运行。实验结果表明:夜间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29℃时开启冷却塔的运行策略效果最佳。系统运行4天,相比土壤源热泵单独运行策略,制冷性能最优,COPunit降幅24.0%,COPsystem降幅8.0%。土壤温度恢复率最高,在埋深30m、45m和60m处,土壤温度恢复率分别为67.1%、66.9%和67.0%。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恢复率逐渐降低。通过TRNSYS软件模拟结果表明:系统从6月30日到9月30日的制冷运行期间,夜间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29℃时开启冷却塔的运行策略效果最佳。相比土壤源热泵单独运行策略,制冷性能最优,COPsystem降幅0.4%。土壤温度恢复率最高,达到54.8%。以土壤无换热状态下的土壤原始温度为基准,相比土壤源热泵单独运行的策略,土壤温升率降低了3.8%。通过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长期运行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依据夜间热泵机组出口冷却水温度值开启冷却塔的运行策略,能有效改善地下土壤的“热堆积”问题,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整个运行周期的系统经济性。采用夜间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29℃时开启冷却塔的运行策略,土壤温度恢复率最大可达67.1%,系统制冷性能系数为2.5。随着夜间出口冷却水温度设定值越高开启冷却塔运行,土壤温度恢复率越低,当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32℃时和出口冷却水温度超过35℃时开启冷却塔的运行策略,土壤温度恢复率分别为60.6%和57.6%。

陈旭[6](2020)在《冷冻水大温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其中建筑能耗已经逐渐成为主要能耗之一,而空调能耗又是建筑能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能耗由冷热源能耗、输送能耗、末端能耗以及新风能耗构成,提高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可以有效降低空调能耗。通过三级串联冷水机组,可实现15℃大温差空调系统,不仅大幅降低冷冻水流量、节约水泵输送能耗,冷水机组能效也可以显着提高。但由于温差的改变,目前已有的末端设备不足以匹配大温差空调系统的运行。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15℃大温差空调系统的末端展开系列研究。首先基于目前已有的大温差风机盘管机组与干式风机盘管机组,提出了串联风机盘管适配15℃大温差空调系统的末端方案,并通过对比常规风机盘管机组的各项参数,初步探讨了串联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得出串联方案拥有降低水流量、功耗增加不明显、参数可满足使用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工程应用,结合表冷器设计计算对串联风机盘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基于串联风机盘管末端,利用CFD仿真软件对某空调房间串联机组的布置形式进行建模,模拟计算了不同布置形式对室内气流组织包括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得出最优的串联机组布置形式。针对单个风机盘管机组,利用正交设计方法,以供冷效率和(?)效率为评价指标对大温差风机盘管机组进行因素分析和优化计算,为设计大温差风机盘管机组提供技术支持。之后基于冷水15℃大温差空调系统,对常规空气处理机组和串联表冷器的空气处理机组进行方案分析,并针对某空调房间进行各方案的表冷器设计选型,对串联表冷器方案做出初步评估。最后基于已提出的末端方案,结合15℃大温差三级串联冷水机组,对某建筑空调工程设计进行初步分析,为大温差系统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为冷水15℃大温差空调系统提供了末端匹配思路,也为大温差末端设备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有望促进大温差空调系统的发展,为推广建筑节能助力。

刘宇薇[7](2019)在《绿色公共建筑消音除噪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之间相关产品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设备能耗控制方面。在产品、设备整体价格增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控制,会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根据我国最新制冷快报统计结果数据资料显示,在绿色公共建筑中,照明能耗及空调能耗所占比例最大。其中,绿色公共建筑中的中央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为50%。导致绿色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空调系统运行周期过长、噪音过高、系统运行性能参数降低。所以,隔音效果差、噪声大的公共空调系统与绿色公共建筑的运行要求不符,不仅无法起到“节能”、“绿色”、“环保”的效果,而且会对公共建筑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破坏与影响。基于此,通过对绿色公共建筑中的空调系统进行消音除噪优化、改进,可以提升公共建筑中空调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以此起到节能、降噪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在对建筑空调系统形式、主要设备性能、气流组织、消声降噪等方面调研的基础上,对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和动力设备进行节能分析和消声降噪优化设计,提出节能降噪的优化设计方案。2)运用revite画图软件进行演播厅建模,在模型中选取多个测试点,利用噪声计对各个测试点进行分时段噪声测试。利用ODEON软件进行演播厅声环境仿真模拟,分析不同气流组织模式下演播厅噪声分布规律。3)采用SEDU软件对建筑外噪声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室外噪声对室内声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建筑围护结构隔声优化设计,进行绿色建筑噪声环境评价。研究表明:1)空调系统负荷对建筑室内噪声有很大的影响,在对绿色公共建筑中的空调系统进行消音除噪时,需分别对建筑空调中的冷负荷和热负荷进行科学计算。2)通过对空调系统进行消音除燥优化、改进,能够提升该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综合运行性能,降低设备、建筑物的总体运行能耗,从而起到良好的节能、降噪效果。3)空调系统的消声可采用合理控制风速和采用消声设备两种方式,对于演播室来说要达到室内噪声评价数需要至少做两级级消声,即在送、回风管路上各设置二个以上的消声器。二个消声器拉开一定的距离,可以使每个消声器内的气流更为均匀,比紧接着消声效果更好。4)地板送风对空间内的人的噪音影响比较大,而测送风方式噪音压级由72dB降到56dB。而顶送风方式的噪音压级由72dB降至56dB。即顶送风和侧送风各有利弊,均优越于地板送风。5)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隔声优化,可使室内噪声标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王皓天[8](2019)在《OC厂房空气净化方案设计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CHOT项目OC厂房的暖通系统为基础资料,设计一套基于PLC控制的厂房空气净化方案,并加以应用。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本论文在洁净空调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以对冷机制冷工作原理和洁净空调水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基础,并依据CHOT项目的MAU新风机组的原设计规格,对MAU新风机组各段部件进行了计算和选型,得出MAU设备配置及技术指标,完成了本论文MAU新风机组机械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的设计,以及对风机所使用的变频器进行品牌、型号的计算选型和对变频器首次开机设置进行了说明。二、本论文在洁净空调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方面,为了满足所设计的洁净空调技术要求,结合PLC的I/O配置使用原则和洁净厂房的控制系统不能因故障中断的必要条件,设计PLC选型为SIEMENSS7-400系列的414-5H冗余CPU,以一台PLC柜和一台远程IO柜进行系统控制,且提出CPU、功能模块、信号模块及相关辅件的选配清单,并综合洁净空调的控制逻辑和MAU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对PLC控制系统IO点表、接线点位、控制电缆芯数进行规划,并进行PLC编程设计。三、完成方案设计以后,本论文对PLC盘柜、线管敷设、电气接线的安装过程提出要求,并进行MAU洁净空调控制系统的调试,分为网络交换机功能测试、PLC系统调试、MAU洁净空调的控制功能调试三个部分进行了调试记录的填写,最终本论文设计的基于PLC控制的洁净空调系统调试成功,进入运行阶段。对于节能控制的实施,采用当适当降低MAU送风温度的方法,PLC控制MAU的再热盘管PID回路可以实时、稳定的保证送风温度误差不超设定值±0.01℃,可降低DCC负荷,减少中温冷冻水用量,节约冷机耗电量,每月可节约电费约4.44万元。四、本论文的研究总结和基于PLC控制的洁净空调技术适用于多台空调联机系统的研究展望。

方佳民[9](2019)在《适应于居住建筑的蓄热型复合热泵系统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建国近七十周年以来,我国的建筑能耗随着城镇居住建筑面积的迅速增加而不断增长,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可利用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室外空气的污染等问题,因此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化改造势在必行。学者们对居住建筑中的单热源、双热源联合应用的适应性和可能性研究较多,相应的多种可再生能源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及其相互匹配关系研究较少。因此,为了促进多种可在能源在居住建筑的高效应用,有必要结合居住建筑中用户特点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性,开发适合于居住建筑的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多热源热水供应系统。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居住建筑的太阳能-空气能-洗浴废热能的多热源热水供应系统,可以通过中间蓄热水箱即时存储可利用的太阳能、空气能、洗浴废热能,在用户末端需要用热时可以随时从蓄水箱中用热,克服了多热源的不稳定性,保证热水供应系统的节能高效运行。其次,对该多热源热水供应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搭建了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能、洗浴废热等来供热、制热水以及制冷等的多热源复合热泵实验台。随后,因为该系统所需研究的子系统较多,需要研究的项目较为庞大,所以在联合运行实验的前期分别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单独的测试研究,确定了后期各子系统联合运行时可能的模式,并基于该模式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研究了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联合运行制热水实验,分析了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两个子系统联合运行时的工作特点,测试了其热水供应能力;同时,分析了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系统在三个子系统联合运行时的作用,发现洗浴系统从蓄热水箱中取热量较大,通过预热水管以及热泵系统回收洗浴废热可有效降低热水供应能耗,是一种适用于居住建筑的节能措施。实验测试了辅助风机盘管系统为室内供热的运行特性,并对双系统联合运行时在冬季和过渡季的制热水兼制热以及在夏季或过渡季制热水兼制冷这两种运行模式进行了实验分析。文末通过近似计算可以得到该系统的回收期约为3.06年,表明该复合系统的经济性较好。

李自强[10](2019)在《基于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冷热多变、复杂恶劣环境下现有船用空调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以海水源热泵为主体,在利用船舶主机余热和深层低温海水的基础上引入变风量、变水量及压缩机变频技术,实现不同海域环境的多模式制冷、制热运行;基于所选航线和船型,选取马六甲海峡和特罗姆瑟海域计算舱室最大冷、热负荷,依据舱室最大负荷值进行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组成设备的计算选型。以R134a为制冷剂,通过建立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理论分析模型、调用制冷剂物性查询软件Refprop进行等效替代系统变蒸发、冷凝工况的理论分析,得到系统压缩机排气温度、制热量、制冷量、压缩机功率、热泵系数COP、制冷系数EER分别随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理论结果证明新型船用空调系统满足全海域变工况应用的同时指出缩小系统蒸发、冷凝温度差值是优化系统、提高系统能效性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验证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实际运用中的海域普适性、高效稳定性,以高效、智能、多功能制冷系统为实验测试平台,系统综合变负荷、变工况、变水量及压缩机变频的运行调节,模拟冷却水温度和流量变化引起系统变冷凝工况(to=5.2℃,tk=17.5、20.5、23.2、26.2、29.2、31.1℃)、变频(30、35、40、45、50Hz)运行的实验测试,模拟冷冻水温度和流量变化引起系统变蒸发工况(to=5.35、5.93、6.52、7.20℃,tk=30.2℃)、变频(40、50Hz)运行的实验测试,模拟定工况(to=6.5℃,tk=26.53℃)、变频(30、35、40、45、50Hz)运行的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制冷量、制冷系数EER随冷凝温度升高而降低,压缩机功率随冷凝温度升高而增大,EER介于4.197.72;系统制热量、热泵系数COP随蒸发温度升高而增大,压缩机功率随蒸发温度升高而减小,COP介于6.037.07;系统制热量、制冷量、压缩机功率随压缩机频率增大而增大,COP、EER随压缩机频率增大而减小,COP介于6.347.20;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实现全海域应用是完全可行的;系统变负荷、变工况、变水量、变频运行的EER实验值高达7,较现有船用空调系统,本文提出并研究的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完全具有高效节能、稳定可靠的技术优势;改变冷冻水、冷却水的温度和流量影响系统蒸发、冷凝温度应朝着减小系统循环温差的方向进行,以提高系统运行性能。

二、风机盘管的选型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机盘管的选型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BIM环境下空调系统结构体开发及智能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建筑行业信息化与BIM发展
        1.1.2 空调系统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1.2.2 BIM与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
        1.2.3 BIM环境下空调设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2 BIM环境下基本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2.1 空间基本单元与空调末端结构体定义
        2.1.1 建筑空间基本单元
        2.1.2 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单元
    2.2 建筑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
        2.2.1 划分的目的
        2.2.2 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
        2.2.3 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案例
    2.3 空调系统结构体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
        2.3.1 全空气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划分
        2.3.2 风机盘管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划分
        2.3.3 辐射供冷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划分
    2.4 BIM环境下基于结构体的空调系统设计思路
        2.4.1 Revit设计平台智能化环境优势分析
        2.4.2 基于末端结构体的空调系统设计思路
    2.5 本章小结
3 空调末端结构体的开发
    3.1 Revit族要素
        3.1.1 Revit族的定义与分类
        3.1.2 Revit族的数据构成与存储方式
    3.2 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开发要求及原则
        3.2.1 空调末端结构体开发要求分析
        3.2.2 末端结构体模型命名与分类原则
        3.2.3 参数信息分类原则
    3.3 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开发方法
        3.3.1 划分嵌套级别
        3.3.2 确定参照标高与原点
        3.3.3 设置参数信息
    3.4 本章小结
4 空调送风口自动选型设计程序开发
    4.1 散流器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4.1.1 散流器选型设计计算方法
        4.1.2 散流器选型设计计算实例
    4.2 喷口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4.2.1 喷口选型设计计算方法
        4.2.2 喷口选型设计计算案例
    4.3 侧送风口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4.3.1 侧送风口选型设计计算方法
        4.3.2 侧送风口选型设计计算案例
    4.4 基于Revit平台的插件开发
    4.5 本章小结
5 空调设备自动选型设计程序开发
    5.1 组合式空调机组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5.1.1 湿空气物性参数计算模型设计
        5.1.2 空气冷却器选型程序设计
        5.1.3 加热器选型程序设计
        5.1.4 空气过滤器选型程序设计
        5.1.5 加湿器选型程序设计
        5.1.6 风机选型程序设计
    5.2 新风机组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5.3 风机盘管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5.4 本章小结
6 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及效果分析
    6.1 空调系统传统设计流程概述
        6.1.1 传统空调设计过程
        6.1.2 传统施工图设计流程与问题
    6.2 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
        6.2.1 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流程
        6.2.2 关键设计过程的实现
    6.3 计算准确性分析
    6.4 设计用时工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空调末端结构体成果展示
附录B 空气冷却器性能规格表
附录C 空气冷却器传热系数与压力损失表
附录D 空气加热器技术参数表
附录E 空气过滤器性能参数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空调新风用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用的除湿方式
        1.2.2 冷却除湿研究现状
        1.2.3 冷冻水冷量利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HVAC除热除湿特性
        2.1.1 室内湿负荷湿源分析
        2.1.2 建筑空间显热负荷比SHR
        2.1.3 空气处理设备性能参数SCR
        2.1.4 显热比SCR制约因素
    2.2 表面式换热器的换热机理
        2.2.1 表面式换热器的换热过程
        2.2.2 .表面式换热器的换热特性
    2.3 表面式换热器的热工计算方法
        2.3.1 高温表冷器热工计算方法
        2.3.2 低温表冷器热工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空气处理装置的设计
    3.1 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的工作原理
        3.1.1 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工作原理
        3.1.2 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
    3.2 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空气处理装置的设计计算
    3.3 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空气处理装置的主要部件选型
        3.3.1 换热器选型
        3.3.2 辅助部件选型
        3.3.3 整机装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设计及实验台的搭建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方案设计
        4.1.3 实验步骤
    4.2 实验台搭建
        4.2.1 焓差室介绍
        4.2.2 数据采集设备
    4.3 实验操作与规程
        4.3.1 测试布点与对应测试参数
        4.3.2 测试仪器及精度
        4.3.3 测试要求
    4.4 实验台校核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机组性能分析
    5.1 实验数据处理
        5.1.1 冷却去湿时空气侧换热量
        5.1.2 冷却时水侧换热量
        5.1.3 空气侧的热损失计算
        5.1.4 平均换热量与热平衡
    5.2 设计工况与理论参数下的系统性能对比
    5.3 迎面风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冷冻水出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5.5 进风干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5.6 进风含湿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焓差室校准实验数据
致谢

(3)间接空冷设计优化及湿冷改空冷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空冷系统研究现状
        1.2.1 空冷系统理论基础
        1.2.2 空冷系统设计优化
        1.2.2.1 翅片管散热器优化
        1.2.2.2 空冷系统成本优化
        1.2.2.3 塔型尺寸优化
        1.2.3 空冷系统运行优化
        1.2.3.1 间接空冷优化
        1.2.3.2 直接空冷优化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及价值
第2章 空冷简介及建模基础
    2.1 空冷分类及原理
    2.2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建模
        2.2.1 理论建模基础
        2.2.1.1 热力建模
        2.2.1.2 塔型尺寸建模
        2.2.1.3 动力阻力建模
        2.2.2 建模思路
    2.3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建模
        2.3.1 理论建模基础
        2.3.1.1 热力建模
        2.3.1.2 动力阻力建模
        2.3.2 建模思路
    2.4 机械通风直接空冷建模
        2.4.1 建模理论基础
        2.4.1.1 热力建模
        2.4.1.2 动力阻力建模
        2.4.2 建模思路
    2.5 空冷系统建模
        2.5.1 理论建模基础
        2.5.2 建模思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型优化设计
    3.1 设计任务及思路
        3.1.1 设计任务
        3.1.2 设计思路
    3.2 塔型参数影响空冷性能的显着性分析
        3.2.1 公式验证
        3.2.2 正交分析
        3.2.3 极差分析
        3.2.4 方差分析和显着性检验
    3.3 关键性参数对设计优化的影响分析
        3.3.1 出塔水温的因素分析
        3.3.2 塔高影响因素分析
        3.3.3 关键因素综合分析
    3.4 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优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设计及冬季运行分析
    4.1 设计任务及思路
        4.1.1 设计任务
        4.1.2 设计思路
    4.2 设计结果
    4.3 不同工况下运行分析
        4.3.1 热负荷465.3MW
        4.3.1.1 风量调节方法一分析
        4.3.1.2 风量调节方法二分析
        4.3.1.3 两方法对比分析
        4.3.2 热负荷240.3MW
        4.3.2.1 风量调节方法二分析
        4.3.2.2 风量调节方法一分析
        4.3.2.3 风量两方法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冷改自然通风间接空冷优化设计
    5.1 改造设计任务及思路
        5.1.1 改造设计任务
        5.1.2 改造设计思路
    5.2 改造塔冷却性能分析
        5.2.1 公式验证
        5.2.2 改造后性能分析
        5.2.2.1 出塔水温
        5.2.2.2 空冷散热器的效能
        5.2.2.3 迎面风速
        5.2.2.4 冷却单元数
        5.2.2.5 空冷散热器传热系数
    5.3 改造系统最优化设计
        5.3.1 各方案出塔水温分析
        5.3.2 各方案汽轮机背压分析
        5.3.3 各方案汽轮机单位功率分析
        5.3.4 各方案锅炉单位热耗分析
        5.3.5 优化结果
    5.4 改造后系统耦合运行及经济性分析
        5.4.1 运行分析
        5.4.2 经济分析
        5.4.2.1 成本分析
        5.4.2.2 节水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冷改直接空冷+蒸发冷的复合冷却系统设计
    6.1 改造设计任务及思路
        6.1.1 改造设计任务
        6.1.2 改造设计思路
    6.2 直接空冷设计
        6.2.1 热力计算
        6.2.2 阻力计算
    6.3 蒸发冷设计
    6.4 复合空冷系统运行讨论与分析
        6.4.1 环境温度低于23℃
        6.4.2 环境温度为23℃-35℃
        6.4.3 环境温度高于35℃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
        1.1.2 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
    1.2 太阳能的利用
        1.2.1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1.2.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热泵技术
        1.3.1 热泵技术概述
        1.3.2 吸收式热泵技术
        1.3.3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
        1.4.1 太阳能与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的综合利用
        1.4.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
    2.1 太阳能的光热利用
        2.1.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
        2.1.2 太阳能集热器概述
        2.1.3 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
    2.2 吸收式热泵
        2.2.1 吸收式热泵概述
        2.2.2 吸收式热泵的分类
        2.2.3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
        2.3.1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系统设计
        2.3.2 夏季制冷运行模式的工艺流程
        2.3.3 冬季供热运行模式的工艺流程
        2.3.4 过渡季节制备生活热水模式的工艺流程
        2.3.5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控制系统
    2.4 应用对象的空调负荷计算
        2.4.1 建筑概况
        2.4.2 空调负荷的计算
        2.4.3 应用对象的空调冷、热负荷计算结果
    2.5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
        2.5.1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
        2.5.2 蓄热水箱的选型
        2.5.3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选型
        2.5.4 冷却塔的选型
        2.5.5 辅助燃气锅炉的选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型
    3.1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1.1 MATLAB软件简介
        3.1.2 溴化锂溶液的热物性方程
        3.1.3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数学模型
        3.1.4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参数
        3.1.5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设计计算
        3.1.6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MATLAB数值计算程序
    3.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3.2.1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分析
        3.2.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参数优化
    3.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TRNSYS软件简介
        3.3.2 TRNSYS系统模块
        3.3.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组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模拟结果
    4.1 .兰州地区的气象条件
        4.1.1 兰州地区的温度变化情况
        4.1.2 兰州地区的太阳辐射变化情况
    4.2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拟结果
        4.2.1 夏季典型日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4.2.2 冬季典型日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4.2.3 制冷期间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4.2.4 供热期间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典型结构参数的优化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4.3.2 GENOPT与 TRNSYS的互联
        4.3.3 多变量优化的实现与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经济性、环保效益与综合评价
    5.1 经济性分析
        5.1.1 系统初投资
        5.1.2 系统运行费用
        5.1.3 基于费用年值法的系统方案比较
    5.2 环保效益分析
    5.3 综合性评价
        5.3.1 综合性评价概述
        5.3.2 层次分析法
        5.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冷热源系统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内容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夏季工况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总结
第二章 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概述
    2.1 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
    2.2 土壤源热泵竖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
        2.2.1 换热器钻孔外传热模型
        2.2.2 换热器钻孔内传热模型
    2.3 闭式冷却塔简介
        2.3.1 闭式冷却塔类型
        2.3.2 闭式冷却塔的冷却原理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实验平台改造
    3.1 闭式冷却塔传热计算
    3.2 闭式冷却塔选型计算
    3.3 闭式冷却塔与地埋管换热器的接入方式
    3.4 实验平台改造
        3.4.1 智能型驱动器
        3.4.2 室外湿球温度变送器
        3.4.3 实验平台主要设备与装置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运行策略
    4.2 实验运行策略实施方法
        4.2.1 控制系统介绍
        4.2.2 实验平台中系统设备控制设计
        4.2.3 闭式冷却塔与地埋管承担冷却水流量比例控制设计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实验误差分析
        4.4.1 水流量测量误差
        4.4.2 温度测量误差
        4.4.3 系统误差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模拟研究
    5.1 TRNSYS软件介绍
    5.2 TRNSYS软件模型的建立
        5.2.1 建筑模型的建立与负荷计算
        5.2.2 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模型建立
    5.3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1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6.2 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6.3 对比分析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冷冻水大温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项目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温差系统
        1.3.2 冷水机组
        1.3.3大温差末端设备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串联风机盘管的大温差末端方案分析
    2.1 串联机组方案
        2.1.1 方案简介
        2.1.2 串联机组性能
        2.1.3 串联方案进一步评估
    2.2 串联机组与常规机组对比
        2.2.1 常规样本的选取
        2.2.2 水阻与功耗
        2.2.3 噪声
        2.2.4 风阻与功耗
        2.2.5 机组冷量
        2.2.6 单位冷量功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风机盘管的大温差末端设计研究
    3.1 串联机组设计计算
        3.1.1 设计方案
        3.1.2 设计计算方法
    3.2 串联机组设计案例
    3.3 与常规机组对比
        3.3.1 常规机组的选取
        3.3.2 水阻力
        3.3.3 空气阻力
        3.3.4 供冷量
        3.3.5 综合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温差串联风机盘管室内气流组织分析
    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4.1.1 控制方程
        4.1.2 模拟方法
        4.1.3 湍流模型
        4.1.4 计算步骤
    4.2 建立计算模型
        4.2.1 模型概况及假设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2.3 网格划分与离散参数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温度场对比
        4.3.2 速度场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温差风机盘管优化分析
    5.1 正交设计
        5.1.1 正交设计简介
        5.1.2 正交表的设计及选取
    5.2 计算方案与评价指标
        5.2.1 设计计算方案
        5.2.2 评价指标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设计计算结果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3.3 进水温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冷水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方案分析
    6.1 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方案简介
        6.1.1 常规空气处理机组
        6.1.2 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
    6.2 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方案分析
        6.2.1 选取计算对象
        6.2.2 表冷器选型
        6.2.3 选型对比分析
        6.2.4 新风适应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5℃冷水大温差系统的工程应用分析
    7.1 项目概况
    7.2 工程方案
        7.2.1 负荷分析
        7.2.2 空调系统
        7.2.3 设备选型
        7.2.4 水系统
    7.3 能耗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绿色公共建筑消音除噪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文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噪声的危害
        1.2.2 噪声控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噪声影响因素
    2.1 空调系统噪声来源与防治
        2.1.1 暖通空调系统的噪声来源
        2.1.2 暖通空调系统噪声防治的主要措施
    2.2 绿色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特点
    2.3 绿色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负荷特点
    2.4 绿色公共建筑空调系统消音除噪运行负荷
    2.5 本章小结
3 绿色公共建筑空调系统消音除噪优化方案选比
    3.1 室内空调系统的选择分析
        3.1.1 全空气系统方案
        3.1.2 多联机+新风机组方案
        3.1.3 室内空调末端方案对比
    3.2 冷、热源选择研究
    3.3 方案比较及结论
    3.4 冬季室外新风的利用
        3.4.1 冬季供冷方式的比较
        3.4.2 利用室外新风消除余热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空调系统消音降噪及模拟
    4.1 空调噪声的来源
    4.2 空调系统的消声降噪
        4.2.1 演播厅噪声来源的确定
        4.2.2 演播厅噪声测试与数据分析
    4.3 消声与隔声设计
        4.3.1 对声源的消声与隔声研究
        4.3.2 合理的风速及风道研究
        4.3.3 消声器选择分析
        4.3.4 隔震研究
    4.4 绿色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声环境模拟与分析
        4.4.1 仿真模拟软件的介绍
        4.4.2 演播厅仿真模拟模型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公共建筑隔声降噪分析评价
    5.1 建筑概况
    5.2 室外噪声分析评价
        5.2.1 评价依据
        5.2.2 模拟方法
        5.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建筑构件隔声性能分析评价
        5.3.1 评价依据
        5.3.2 隔声理论概述
        5.3.3 相邻房间之间围护结构空气声隔声性能
        5.3.4 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
        5.3.5 隔声性能评价
    5.4 建筑室内噪声评价
        5.4.1 室内噪声的计算原理
        5.4.2 计算条件
        5.4.3 计算过程
        5.4.4 噪声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OC厂房空气净化方案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应用背景
    1.2 洁净空调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
        1.2.1 空调与PLC控制
        1.2.2 基于PLC控制的洁净空调技术的优势
    1.3 课题来源和设计需求
2 CHOT项目OC厂房洁净空调系统概况
    2.1 项目概况
        2.1.1 室外设计参数
        2.1.2 室内设计参数
        2.1.3 空调水设计参数
        2.1.4 MAU设计规格
    2.2 本章小结
3 洁净空调水系统工作原理
    3.1 洁净空调水系统工作原理
        3.1.1 冷机工作原理
        3.1.2 洁净空调水系统工作原理
    3.2 本章小结
4 MAU新风机组的机械设计和电气选型
    4.1 机械结构设计
        4.1.1 初、中、高效过滤器选型
        4.1.2 风机选型
        4.1.3 盘管计算书
        4.1.4 减震选型计算
        4.1.5 箱体骨架强度及变形量计算
        4.1.6 MAU设备配置及技术指标
    4.2 电机设计选型
    4.3 变频器设计选型
        4.3.1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4.3.2 变频技术应用的优点
        4.3.3 变频器产品需求
        4.3.4 变频器选型
        4.3.5 变频器开机调试
    4.4 本章小结
5 洁净空调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
    5.1 硬件设计
        5.1.1 PLC的工作原理
        5.1.2 PLC功能选择
        5.1.3 SIEMENSS7-400 CPU414-5H
        5.1.4 SIEMENSS7-414硬件配置清单
    5.2 软件设计
        5.2.1 洁净空调控制系统的实现
        5.2.2 MAU控制逻辑
        5.2.3 DCC的控制逻辑
        5.2.4 MAU选配的喷淋水洗加湿器自控逻辑
        5.2.5 MAU选配的湿膜自控逻辑
        5.2.6 洁净空调控制系统IO点表
        5.2.7 洁净空调控制系统PLC编程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洁净空调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及节能测算
    6.1 控制系统安装过程
        6.1.1 自控盘柜安装
        6.1.2 线管敷设
    6.2 控制系统调试过程
        6.2.1 调试内容
        6.2.2 调试计划
        6.2.3 调试过程及调试记录
    6.3 节能测算
        6.3.1 系统运行的节能思路
        6.3.2 节能计算
        6.3.3 节能方案执行过程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适应于居住建筑的蓄热型复合热泵系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热源复合热泵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实验系统的组成
    2.2 太阳能集热系统(SHS)
    2.3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MASHP)
        2.3.1 热泵系统的原理
        2.3.2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介绍
    2.4 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系统(BSSHP)
        2.4.1 洗浴系统的设计原理
        2.4.2 洗浴制冷剂环路的热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热源复合热泵系统的设计
    3.1 太阳能集热子系统的设备选型
        3.1.1 原太阳能集热器的型号
        3.1.2 循环水泵和温控器TC的选型
    3.2 污水源热泵热水子系统的设备选型
        3.2.1 洗浴废热回收系统制冷剂环路的设计
        3.2.2 洗浴系统水环路的设计
    3.3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的选型
        3.3.1 原有空调设备的选型
        3.3.2 室外机添加部件的选型
        3.3.3 换热器HX2 及其连接部件的选型
        3.3.4 风机盘管CFC相连的水环路各部件的选型
    3.4 辅助风机盘管HFC系统的设备选型
        3.4.1 风机盘管HFC的选型
        3.4.2 循环水泵P2 的选型
    3.5 内外水箱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采集
    3.6 测试房间的选择与实验台的控制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参数的介绍和子系统的单独运行分析
    4.1 实验计算过程中的相关公式
        4.1.1 系统相关的热量
        4.1.2 系统能效比
        4.1.3 太阳能系统的热损失率
        4.1.4 太阳能贡献率
    4.2 太阳能集热子系统(SHS)的单独运行实验
        4.2.1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适应性研究
        4.2.2 太阳能集热系统全天的运行实验
    4.3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子系统(MASHP)的单独运行实验
        4.3.1 系统MASHP的单独制热水模式
        4.3.2 系统MASHP的旁通室外机制冷兼制热水模式
        4.3.3 系统MASHP的制冷兼制热水模式
    4.4 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子系统(BSSHP)的单独运行实验
        4.4.1 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子系统(BSSHP)运行模式的探究
        4.4.2 模式C具体的实验运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热泵系统的多系统联合运行和经济性分析
    5.1 SHS和 MASHP双系统的联合运行制热水实验
        5.1.1 第1 个测试日联合运行的初步测试
        5.1.2 不同季节联合运行系统的实验测试
    5.2 三系统联合运行的性能测试研究
        5.2.1 洗浴污水源热泵系统BSSHP的运行实验
        5.2.2 三系统联合运行时的制热用风机盘管HFC运行对比实验
    5.3 SHS和 MASHP双系统联合运行实验
        5.3.1 双系统联合运行制热水兼制热运行模式
        5.3.2 双系统联合运行制热水兼制冷运行模式
    5.4 多热源复合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5.4.1 系统的初投资分析
        5.4.2 复合热泵系统的运行费用分析
        5.4.3 回收年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基于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船用空调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1.2.1 船用空调系统节能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海水源热泵技术在船用空调的应用现状
        1.2.3 船舶主机余热在船用空调的应用现状
        1.2.4 末端变风量技术在船用空调的应用现状
        1.2.5 变水量技术在船用空调的应用现状
        1.2.6 压缩机变频技术在船用空调的应用现状
        1.2.7 船用空调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来源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的构建
    2.1 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2.2 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构建的科学性
    2.3 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的组成
    2.4 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2.4.1 低温海水+海水源热泵制冷
        2.4.2 余热供热
        2.4.3 主机余热+海水源热泵制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舱室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3.1 船舶典型航线选取
    3.2 构建船舶舱室模型
    3.3 典型海域气象参数确定
    3.4 高温海域冷负荷计算
        3.4.1 舱室外围结构传热量
        3.4.2 舱室通风传热量
        3.4.3 船载人员散热量
        3.4.4 电耗照明、仪表设备散热量
    3.5 低温寒冷海域热负荷计算
        3.5.1 舱室外围结构传热量
        3.5.2 舱室通风传热量
        3.5.3 舱室冷风渗透耗热量
    3.6 新型全海域船舶空调系统选型计算
        3.6.1 风机盘管选型计算
        3.6.2 一号热交换器选型计算
        3.6.3 二号热交换器的选型计算
        3.6.4 余热回收器选型计算
        3.6.5 制冷压缩机选型
        3.6.6 热力膨胀阀
        3.6.7 四通换向阀
        3.6.8 变频水泵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变工况运行的理论分析
    4.1 船用空调系统变冷凝温度制冷运行的理论分析
    4.2 空调系统变蒸发温度制热运行的理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变工况运行的实验研究
    5.1 变冷凝工况、变频制冷实验
    5.2 变蒸发工况、变频制热实验
    5.3 定工况、变频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获奖
致谢

四、风机盘管的选型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BIM环境下空调系统结构体开发及智能化设计方法[D]. 于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空调新风用除湿与再热复合系统性能实验研究[D]. 王欣. 广州大学, 2020(02)
  • [3]间接空冷设计优化及湿冷改空冷可行性研究[D]. 葛文婧. 山东大学, 2020(10)
  • [4]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可行性研究[D]. 贺冬辰.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夏季工况实验研究[D]. 李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6]冷冻水大温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研究[D]. 陈旭.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7]绿色公共建筑消音除噪优化研究[D]. 刘宇薇.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OC厂房空气净化方案设计应用[D]. 王皓天.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适应于居住建筑的蓄热型复合热泵系统实验研究[D]. 方佳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新型全海域船用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D]. 李自强.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风机盘管机组的选型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