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泵水系统分析

二次泵水系统分析

一、二次泵水系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润[1](2021)在《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型建筑及智能建筑的增多,空调冷冻水系统规模也随之增大,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Air Conditioning Chilled Water System with Variable Flow in Secondary Pump,VFSP-ACCWS)被逐渐得到推广与应用。VFSP-ACCWS回水温度控制方式因其可保证系统“小流量大温差”运行且简单、易操作和节能的特点而被广泛得到应用。但由于VFSP-ACCWS中的回水温度被控对象具有大惯性、较大时滞和干扰多的特性,采用传统的回水温度PID单回路控制策略,往往导致稳态误差与超调量均较大和调节时间较长等问题,降低VFSP-ACCWS的控制质量,难以获得期望的控制效果。鉴于以上VFSP-ACCWS中的回水温度控制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对回水温度控制方式做进一步改善,以期获得更佳的控制效果,满足VFSP-ACCWS工艺要求。首先,结合分数阶微积分知识、分数阶PID控制技术、串级控制理论和VFSP-ACCWS工艺要求,提出了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其次,针对VFSP-ACCWS回水温度被控对象具有时滞的特性,对该串级控制系统加入Smith预估补偿器以此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随之,对于回水温度PIλDμ控制器(Fractional Order PID Controller for Backwater Temperature,BT-FOPIDC)和供水流量PIλ控制器(Fractional Order PI Controller for the Flow of Water Supply,FWS-FOPIC)的参数整定问题,设计了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IPSOA)对这2个控制器的参数进行整定,获得相应的8个参数最佳值;最后,借助MATLAB/Simulink工具,对该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系统进行组态和仿真运行。结果表明,该分数阶串级控制系统及其基于IPSOA的控制器参数整定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且控制效果满足VFSP-ACCWS工艺相关要求。相应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应用改进Oustaloup滤波器对PIλDμ控制器进行了精准的拟合,并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PIλDμ控制器及MITAE进行模块封装。通过作用于相同的分数阶被控对象,验证了PIλDμ控制器比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2.依据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Bas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BPSOA),通过引入正切三角函数对惯性权重ω进行非线性递减的改进,构建出IPSOA的模型结构和运算流程。并利用Sphere和Rastrigin函数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BPSOA,IPSOA在多样性和收敛性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寻优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通过水箱液位PID控制效果的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验证了IPSOA是能够整定PID控制器参数的。3.分析、比较了VFSP-ACCWS相关性能参数的三种常用控制方式。结果表明,三种控制方式的节能效果:回水温度控制>末端定压差控制>干管定压差控制。但因传统的回水温度PID控制方式存在控制滞后与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故,本文提出了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借助MATLAB/Simulink工具,对该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进行组态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对于回水温度的控制具有较小的超调量和较短的调节时间,能有效地消除稳态误差及具备较强抗干扰能力,且加入Smith预估补偿器后可进一步提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4.对于相同的回水温度被控对象,分别进行回水温度PID单回路控制策略和回水温度PID-供水流量PI串级控制策略的仿真模拟。基于结果比较,本文提出的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优于上述两种控制策略。

党飞[2](2020)在《适用于高温环境施工的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目前,结构复杂、大跨径桥梁的应用越来越多,泵送施工工艺的应用亦愈加广泛,泵送混凝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高性能混凝土因其工作性好、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等诸多优点,其与泵送施工工艺相结合现已成为泵送混凝土的首选材料。本文针对高温的工程环境,通过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各因素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可泵性能、抗裂及抗渗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来进行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相关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水胶比、砂率对泵送C55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压力泌水率,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水胶比为0.30,砂率为40%。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可泵性能、抗压强度达到较优,既能满足的性能的要求,又可以降低成本。(2)通过试验研究粉煤灰掺量对泵送C55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开裂、抗水渗透、压力泌水率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粉煤灰的掺入能有效改善混凝土内部组织结构,降低压力泌水率,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能、抗裂及抗渗性能。混凝土中掺入10%~20%的粉煤灰,其综合性能较好。(3)论文从远距离及二次泵送C50高性能混凝土和连续刚构桥C55泵送混凝土的相关性能测试及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研究了高温条件下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主要通过采用掺加粉煤灰提高流动性、降低水化热、控制原材料质量、生产施工控制以及养护等措施,提升混凝土的可泵性能及避免混凝土在高温条件下开裂等不良问题。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论文所研究的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艳丽[3](2020)在《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压力逐渐加大,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在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工作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评价体系,据此来检验建筑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十分必要。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是对建筑消耗的水、电、气、集中供热和集中供冷等各类能耗进行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能耗监控系统,已被广泛设计在新建建筑及有节能要求的改造项目中。本文细述了建筑能耗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架构、数据采集与数据统计功能的设计与构建,分析了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的设计要求,通过工程实践,重点探讨了建筑电气设计中,如何从建筑配电系统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建筑配电干线,以满足分类、分项能耗数据的采集需求。文中阐释了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分析数据的原理及功能,并通过一个典型建筑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的年度能耗分布图,结合该既有建筑的情况,分析了该建筑各类能耗的构成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降低各项能耗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也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更高效的能耗管理控制方法。各栋建筑的能耗数据最终需要上传到各省市乃至国家的上级系统管理中心,为后续绿色建筑决策的不断修正提供依据,也会促进建筑节能工作更进一步的开展。文末提出了对未来建筑能耗系统大数据平台的展望,希望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越来越完善。

郭蕙心[4](2019)在《基于变压差控制的水泵变频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城市建筑的密集化,建筑空调系统的控制与能耗问题逐渐显现,其中设计预期的水泵输送能耗约占空调总能耗的20%,而实际运行数据显示,水泵输送能耗却占空调总能耗的25~30%,是目前节能的重点之一。对既有建筑的空调水系统而言,水泵变频运行是目前主要的节能运行方式,但是在节能显着的末端压差控制过程中,随着不同末端对流量需求的变化,系统中的最不利用户可能发生“漂移”现象,此时若仍采用该种控制方式可能会导致最不利末端用户之前的环路出现“欠流”现象,很难满足房间温度的需求,并导致房间舒适性下降。本文以天津市某小学建筑作为案例,使用TRNSYS软件建立空调仿真系统,联合在MATLAB中建立的水力管网模型,分析了近端定压差控制、基于保证各工况下最不利末端流量需求的变压差控制及两种分阶段变压差控制下机组、水泵及末端设备等的能耗。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定压差运行,变压差运行控制的水泵节能率可达13.62%~16.17%,机组与末端设备的能耗变化很小;变压差控制所需的控制压差值受负荷率和负荷分布的综合影响,压差控制点压差值随着负荷率的上升呈现上升趋势,相同负荷率下压差控制点压差随负荷分布的变化存在2~4.2m H2O的波动区间。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分阶段变压差控制策略,分别基于日平均负荷率的变化以及小时平均负荷率的变化提出了按日期的阶段划分方式和按日分时的阶段划分方式,能耗由大到小依次为:近端定压差控制>按日期的分阶段变压差控制>按日分时的分阶段变压差控制>基于保证各工况下最不利末端流量需求的近端变压差控制。

倪晓晨[5](2019)在《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共建筑面积不断增多以及人们对室内舒适环境的迫切需求,中央空调水系统作为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应用数量方面形成了存量大、增量大的特点。建筑能耗中,空调能耗大约占比为40%-50%,而中央空调水系统能耗又占空调能耗的39%,空调水系统节能潜力大。我国在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设计上也更加重视空调水系统能耗的问题,例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中对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耗电输冷/热比进行了规定。此外,在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中经常出现管理水平低、运行效率低、系统耗能高的现象,导致中央空调水系统不能节能运行。因此,如何提高中央空调水系统调试及运维管理质量以及如何在保证室内人员舒适度的前提下对中央空调水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六个典型公共建筑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进行现场调查研究,探讨不利于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运行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设计方面主要建议中央空调水系统使用一级泵变流量水系统,循环水泵尽量冬夏分开设置,水泵变速设计控制方式的选择应分别考虑冬、夏中央空调水系统不同负荷时的运行工况。运行维护方面主要建议增加对中央空调水系统自控系统和末端设备的检查,定期对中央空调水系统运维人员进行培训。施工调试方面,主要建议调试前对管网进行彻底冲洗,重视水力平衡的调试工作。在对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冬季和夏季中央空调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流量、电耗以及输配系统的EH(C)R-a进行研究过程中,提出供暖期(供冷期)最大频率运行流量概念。研究结果显示该项目冬季和夏季中央空调循环水系统均出现“小温差大流量”现象并且末端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此外该项目冬季中央空调水系统耗电输热比不能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该项目空调循环水系统没有采用冬夏分泵措施,导致水泵选型不符合冬季工况;另一方面是中央空调水系统水泵变速调节的控制方式选择不合适。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对中央空调水系统五种节能优化方式的水泵、管网特性曲线进行拟合与计算后发现在水泵节能率方面,用户侧阀门优化方法的水泵节能率为负值(-2.7%),不利于水泵节能。其他水泵变速控制策略,在满足水泵电机频率不低于30Hz的条件下,水泵节能率由大到小排序为定温差控制法(47.9%)>末端阀位控制法(36.6%)>末端定压差控制法(24.6%)>干管定压差控制法(19.3%)。在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耗电输热比方面,水泵变速优化策略是一种能够减少既有公共建筑中央空调水系统输配能耗的有效方法。在水泵变速控制策略中,输配系统EHR-a值由小到大排序为定温差控制法(0.00675)<末端阀位控制法(0.00850)<末端定压差控制法(0.01009)<干管定压差控制法(0.01080)。从研究结论看定温差控制法有明显的优势,但实际使用中定温差控制法不会完全保证最不利用户的空调使用效果,建议水泵变速调节控制方式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对于干管定压差控制水泵变速调节的优化方法,压差设定值△P越大系统的EHR-a值越大,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越不节能。建议选择△P时,在满足中央空调水系统最不利环路经济比摩阻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的选择较小的△P值。图36幅,表14个,参考文献62个。

赵志达[6](2019)在《基于时滞辨识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空调系统的理论模型、经验模型以及数据模型能够体现建模环节的热力学特征,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其中,理论模型是运用数学逻辑所构建的工程模型,常以能量平衡的方式体现建模环节的内在参数变化。经验模型依据研究人员的经验对理论模型中难以确定或变化范围较大的系数进行简化。数据模型则是以历史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建模环节的数据特征的抽象表现形式。同时,中央空调系统中普遍存在着影响着系统温度与热力参数变化的时滞现象,所以任何模型都应将此种现象考虑在内。然而,针对时滞现象的描述通常是在建立基础模型后附加时滞项或在时间变量中增添时滞值,对于时滞值范围与大小的确定并没有过多的研究。作为基础问题研究,合理地分析时滞现象对优化系统建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性能良好的模型除了揭示系统内在变化特征外,还有利于系统的优化控制。如果模型能够体现或预测出参数调节过程中存在的时滞稳定区间或时滞值,将会降低控制器与执行器的动作时间,使系统状态参数快速达标,进而起到节能的作用。如今,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存储了海量的数据,使得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中时滞现象及其大小变为可能。但针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数据采样周期通常较大,使得系统数据的完整程度不够完善,时滞数值无法直接获得。因此,在结合诸多数据处理方法来获得良好的历史数据质量后,才能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时滞辨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中央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时滞建模与辨识。分别设计了能够反映系统时滞现象的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数据模型,并对两种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详细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给出了中央空调系统中的时滞定义,用于区分在系统中经常存在的热惰性及热惯性,以便确定系统中的时滞研究范围。随后,分析了时滞现象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建筑说明时滞现象的数据体现。同时,本文结合粒子群算法与卡尔曼滤波对案例建筑历史运行数据处理后,设计了以数据变化趋势为基础的中央空调系统时滞值辨识方法,并应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辨识过程中的参数进行寻优。其次,设计了两种能够体现中央空调系统时滞特性并能预测未来状态参数的线性模型及数据模型。其中,线性模型结合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时滞状态空间分析法,以中央空调系统中的能量平衡特性为分析依据,能够得到了建模环节的时滞稳定区间上界。在应用方面,将此种建模方法与预见控制理论相结合,以系统中阀门的控制为例进行了优化仿真。数据模型结合了改进的Elman与BP神经网络,模型内部以趋势变化数据作为连接条件及约束条件来预测建模环节的时滞值与未来状态参数。以数据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以模糊PID为核心控制器的中央空调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案。通过与传统的模糊PID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对比得到,此种控制方案获得了更为精确的控制性能,并且控制响应时滞及调节时间都有所减少,设备能耗也有所下降。最后,将线性模型、数据模型及对应控制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讨论了两种模型的应用条件与优缺点,以便针对不同建筑情况或数据情况进行方法选取及控制方案确定。

林惠阳[7](2019)在《集中空调水系统整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共建筑面积的快速增加,公共建筑的总能耗也不断增加,其中耗能最大的是集中空调系统。通过文献调研也发现集中空调水系统是节能潜力最大、问题最多的地方之一。因此本文以研究集中空调水系统的整体特性为目标,以模拟仿真为研究手段,建立考虑空调末端耦合和不考虑空调末端耦合的用户侧整体模型,能够反映空调末端用户系统的整体水力、热力特性和动态特征,并与冷站模型联合计算,得到集中空调水系统模拟平台,为集中空调水系统的整体特性、全年能耗和运行状况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拟平台。首先,本文搭建了空调水系统动态模拟平台,包含4种用户侧整体模型可供用户根据空调末端调节方式和空调规模选择,还有细致的冷站侧模型,通过用户侧模型和冷站模型的联合计算,可模拟水系统的动态运行特性和冷站设备的能耗情况。其次,通过实验平台验证了模拟平台的水网模型的准确可靠性。然后,通过同一案例,分别采用空调末端有/无详细水网的通断/连续调节水系统的整体模型平台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了空调末端有/无详细水网的通断/连续调节水系统的整体特性,并模拟研究了不同控制方式、不同压差设定值和不同供水温度对集中空调水系统整体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一栋空调末端有通断调节、连续调节和不调节等3种水阀调节的集中空调系统应用,模拟计算得到了该大楼夏季的集中空调水系统的整体运行特性及设备电耗情况,对模拟平台的应用做了示范。

陈勇[8](2019)在《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冷热源机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项目初投资、年运行费用和碳排放量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进行研究。本文选取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ST-c能耗模拟软件建立建筑模型,模拟计算该商业综合体中超市、百货和大商业三种业态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分析其负荷特征。依据冷热源选型原则,参考寒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冷热源配置方案,对超市和百货业态在原冷热源螺杆机+燃气锅炉的基础上,提出螺杆机+城市热水热网、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和直燃机组三种冷热源方案,对大商业业态在原冷热源离心机+螺杆机+燃气锅炉的基础上,提出离心机+螺杆机+城市热水热网、离心机+城市热水热网和直燃机组三种冷热源方案,并对四种冷热源方案进行分析。同时对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负荷频率法计算出超市、百货和大商业三种业态的空调季和采暖季能耗,同时计算四种冷热源方案的初投资、年运行费用、生命周期费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和年折标煤量。对于超市业态,风冷螺杆式热泵在生命周期费用和年折标煤消耗量方面表现最好,直燃机组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最低;百货业态,风冷螺杆式热泵的生命周期费用最低,直燃机组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最低,风冷螺杆式热泵年折标煤消耗量最少;大商业业态,离心机+城市热水热网的生命周期费用最低,直燃机组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最低,离心机+螺杆机+城市热水热网的年折标煤消耗量最少。最后选用模糊综合分析方法,设立经济、环保、能耗和技术方面四种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隶属度,确定权重分配,对比计算结果。四种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0.557,0.264,0.122,0.057,超市业态四种冷热源方模糊评价结果为0.635,0.642,0.719,0.302,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0.719对应的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为适合超市业态的最优冷热源方案;百货业态四种冷热源方模糊评价结果为0.679,0.690,0.728,0.302,0.728对应的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为适合百货业态的最优冷热源方案;大商业业态四种冷热源方模糊评价结果为0.593,0.570,0.741,0.302,0.741对应的离心式冷水机组+城市热水热网为适合大商业业态的最优冷热源方案。

王欢[9](2019)在《变风量、变流量空调系统最优温差组合研究》文中提出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作为地热能的一种利用形式,近些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公共建筑采用的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其能耗过大,不利于节能。本文对武汉某写字楼建立了具体的TRNSYS分析模型,从能分析和?分析角度对变风量、变流量空调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风系统和水系统的最优运行温度组合。研究发现,在设计工况下,该建筑原采用的定风量、定流量空调系统制冷季和制热季能效比为2.17和1.46,?效率为7.60%和3.93%;改用变风量、变流量空调系统,并将设计温度参数作为实际运行温度参数后,系统能效比变为3.70和3.48,?效率变为11.43%和4.12%,系统能效比和?效率明显提升。基于TRNSYS模型,以该写字楼建筑为优化对象,对传统设计的风系统和水系统参考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传统设计送风温差10℃以内,水系统温差5℃的组合不一定是最节能的运行方式。通过改变送风温度、负荷侧水系统供回水温度、地源测水系统供回水温度,可以找到空调系统在最节能工况运行下的温度组合。本文首先确定了风系统和水系统温度变化范围,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抽取部分样本进行模拟,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温度组合参数和空调系统能效比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原理,找到全局系统能效比最优情况下对应的温度组合。模拟结果表明,该建筑的空调系统最佳组合运行温度为:制冷季送风温差11.7℃,负荷侧热泵出水温度5.9℃,负荷侧温差7.0℃,地源测热泵回水温度23.4℃,地源测温差6.6℃;制热季送风温差10.8℃,负荷侧热泵出水温度43.4℃,负荷侧温差6.4℃,热泵测回水温度13.5℃,地源测温差7.4℃。本文从能分析和?分析的角度对地源热泵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变风量、变流量系统最优温度组合,对以后空调系统运行温差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蒋新波[10](2018)在《夏热冬冷地区地表水体热承载特性及其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寒冷潮湿的特征让空调使用与卫生热水制备值得研究,目前解决该问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采用空气源热泵,但较大的湿度使得空气源热泵室外机容易结霜,需采用电辅或逆循环融霜,在极端天气下只能直接采用电加热,造成能源品级的严重损耗;另一种途径是通过锅炉直接燃烧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大。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使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水源热泵不会出现冬季结霜问题,能源利用率高,能有效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对于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有明显的优势,研究其地表水体的冷热承载能力及特性对于水源热泵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推进水源热泵系统在长沙的应用,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着手编制《长沙市水源热泵综合利用发展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在湖南大学与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导下进行,作者全程参与了规划编制工作,对地表水源热泵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地表水源热泵的研究现状,对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利用方式、对水源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做了具体研究。提出了地表水体作为水源热泵冷热源的判断标准,要求应用于地表水源热泵的水体应易于获取、水量充足、水温稳定、水质良好、季节性水位变化明确,并应采用合理正确的取水方式,在防止热污染的情况下正确的使用水体。其次,提出了滞流水体应用于水源热泵的最大冷热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将冷热负荷、运行时间与水体的最大冷热承载能力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对滞流水体水温模型的研究与总结,建立了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滞流水体热承载模型,编写了模拟程序,并进行了求解与验证,研究了夏热冬冷地区滞流水体水温变化与最大热承载能力。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省份湖南省为例,研究了该地区滞流水体水温变化,并对水体热传递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湖南省滞流水体最大热承载能力。进一步计算了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城市长沙都市区14个滞流水体的最大热承载能力,将他们与建筑的冷热负荷、机组的运行时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本研究方法计算滞流水体与环境之间的换热能反映实际水体的换热情况,地表滞流水体与环境的热交换主要通过水体表面进行,故水面的气相环境直接影响水体的换热能力;随着水体深度增加,水体的热承载能力增大。对水体热承载能力影响最大的为太阳短波辐射和水体与周围环境的长波换热量,影响最小的夏季为水体与土壤换热量,而冬季为水体与周围空气的热对流通量。当水体深度低于2m时,其冷热承载能力较低,在湖南地区的气象条件下,其综合冷热承载能力有限。第三,对江水源热泵应用潜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江水源热泵最大冷热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江水热承载模型,根据模型编写了模拟计算程序,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与验证,调研了夏热冬冷地区典型代表城市长沙地区的江河水资源情况,对长沙地区河流冷热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对江水源热泵在长沙的应用进行了展望。通过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采用本次研究方法计算江河水与环境之间的换热能反映实际水体的换热情况;与滞流水体换热情况不同,决定江河水热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取水河段两界面之间的热量差,故水面的气相环境与水体的流动情况共同决定江水水体的换热能力。最后,提出了集中设置源热泵机组的能源站方案与分别在各用能中心设置热泵机组分散利用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站方案,优化了水源热泵利用的管路系统与设置,建立了能源站与水源站利用方式的经济数学模型,通过经济性比较,得出了地表水源热泵能源站站点优化选址原则,能源站布置在靠近用户侧更科学合理。提出了一种新型集中地表水源热泵利用方式——水源站利用方式,通过经济性分析,水源站利用方式比能源站的经济性更好。分析了不同负荷状态下水源热泵系统利用方式的选择,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系统负荷在10000kW以下时,建能源站方式更为合理,系统负荷在10000kW以上时,水源站利用方式更为合理。在取水点与用能中心距离变化时,随着取水距离的增加,水源站利用方式总费用更少,水源站方式更经济合理。

二、二次泵水系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次泵水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控制策略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2 分数阶控制理论应用与研究现状
        1.3.3 PSOA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I~λD~μ控制基础及MATLAB仿真
    2.1 分数阶微积分基本理论
        2.1.1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2.1.2 分数阶微积分的性质
        2.1.3 分数阶微积分算子近似描述
    2.2 分数阶控制系统及PI~λD~μ控制器
        2.2.1 分数阶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2.2.2 PI~λD~μ控制器的数学描述
        2.2.3 PI~λD~μ控制器的MATLAB实现
        2.2.4 微积分阶次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2.2.5 PI~λD~μ控制器与PI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比较分析
        2.2.6 基于MATLAB的改进ITAE仿真平台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3.1.1 BPSOA的基本原理
        3.1.2 BPSOA的特点
        3.1.3 BPSOA的实现流程
        3.1.4 BPSOA的改进方向
    3.2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2.1 IPSOA的构建
        3.2.2 IPSOA的实现流程
        3.2.3 基于Sphere和 Rastrigin函数对IPSOA数值验证
        3.2.4 基于IPSOA液位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效果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
    4.1 常见的几种空调冷冻水系统形式概述
        4.1.1 一次泵定流量系统
        4.1.2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4.1.3 二次泵变流量系统
    4.2 水泵变速调节的节能原理
        4.2.1 水泵变频调节
        4.2.2 水泵的相似定律
    4.3 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控制方式
        4.3.1 回水温度控制
        4.3.2 干管定压差控制
        4.3.3 末端定压差控制
    4.4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建立
        4.4.1 串级控制系统
        4.4.2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构建
        4.4.3 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
    4.5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建模
        4.5.1 回水温度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4.5.2 供水流量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4.5.3 回水温度和供水流量测量变送器的传递函数
        4.5.4 回水温度PI~λD~μ控制器和供水流量PI~λ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仿真
    5.1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
    5.2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Simulink组态
    5.3 回水温度PI~λD~μ和供水流量PI~λ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及系统性能分析
        5.3.1 基于IPSOA分数阶串级控制器参数整定流程
        5.3.2 参数整定结果及系统性能分析
        5.3.3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5.4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与其它控制方法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内容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适用于高温环境施工的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1 高性能混凝土和泵送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1.2.2 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高温环境下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泵送混凝土的应用及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2.2.1 工作性能试验
        2.2.2 力学性能试验
        2.2.3 压力泌水测试
        2.2.4 抗水渗透性能测试
        2.2.5 抗开裂性能测试
第3章 主要因素对泵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 元蔓高速新寨村2号大桥的工程特点
    3.2 泵送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
    3.3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1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3.2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压力泌水率的影响
    3.4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4.1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4.2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压力泌水率的影响
    3.5 粉煤灰掺量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5.1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5.2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3.5.3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抗水渗性能的影响
        3.5.4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压力泌水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环境下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高温环境下远距离及二次泵送混凝土的应用
        4.2.1 施工技术难点和技术措施
        4.2.2 远距离二次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性能要求
        4.2.3 远距离及二次泵送C50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
    4.3 高温环境下连续刚构桥泵送C55混凝土的应用
        4.3.1 施工技术难点和技术措施
        4.3.2 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要求
        4.3.3 连续刚构桥梁段C55泵送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4.4 高温环境下混凝土可泵性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4.4.1 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4.4.2 泵送施工组织措施
        4.4.3 混凝土养护措施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向
        1.2.1 建筑能耗的概念
        1.2.2 降低建筑能耗的方法
        1.2.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1.2.4 系统需要计量的建筑能耗分类
    1.3 国内外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外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3.2 我国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的设计需求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2.3 系统的构成
        2.3.1 能耗数据采集系统
        2.3.2 能耗数据传输系统
        2.3.3 能耗数据中心
    2.4 数据采集的原则
        2.4.1 分类能耗的采集
        2.4.2 分项能耗的采集
    2.5 系统基本设计要求
        2.5.1 能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要求
        2.5.2 能耗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要求
        2.5.3 能耗数据中心的设计要求
        2.5.4 能耗数据中心采集数据的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设计实例及分析
    3.1 工程设计概述
    3.2 按分类与分项进行能耗设计
    3.3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点的设计原则
    3.4 工程设计实例比较
        3.4.1 建筑内没有设置变电所的情况
        3.4.2 建筑设置有变电所的情况
    3.5 结合配电系统设计分项能耗时发现的问题
        3.5.1 公共区域的计量范围
        3.5.2 电开水器的配电设计
        3.5.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机的配电
        3.5.4 设置变电所建筑的能耗数据采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4.1 系统在单一建筑中的功能
        4.1.1 建筑的综合能耗计算
        4.1.2 建筑的分类能耗及其等效电量的计算
        4.1.3 建筑分项能耗各数据的计算
        4.1.4 数据上传功能
        4.1.5 系统可实现的其它功能
    4.2 上级数据中心的系统功能
    4.3 系统应用及设计拓展
        4.3.1 应用系统分析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
        4.3.2 结合建筑智能网络系统的设计
        4.3.3 系统可拓展的用户管理需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4)基于变压差控制的水泵变频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TRNSYS与 MATLAB联合运行的管网动态特性计算模块开发
    2.1 TRNSYS软件简介
    2.2 管网水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管路的水力计算模型
        2.2.2 冷热源及末端设备的水力计算模型
        2.2.3 调节阀的水力计算模型
    2.3 联合运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
    3.1 仿真案例建筑
        3.1.1 建筑概况
        3.1.2 系统运行概况
    3.2 建筑动态负荷验证
        3.2.1 建筑模型的建立
        3.2.2 动态负荷计算模型
        3.2.3 建筑负荷TRNSYS仿真模型
        3.2.4 建筑负荷验证
    3.3 设备模型建立
        3.3.1 地源热泵机组模型
        3.3.2 用户侧水泵模型
        3.3.3 地源侧水泵模型
        3.3.4 新风机组模型
        3.3.5 地埋管换热器模型
        3.3.6 风机盘管模型
        3.3.7 二通阀模型
        3.3.8 电动调节阀模型
    3.4 TRNSYS仿真系统模型的建立
        3.4.1 系统运行现状
        3.4.2 系统模型搭建
    3.5 TRNSYS系统的分析验证
        3.5.1 供回水温度验证
        3.5.2 水泵能耗验证
        3.5.3 地源热泵机组能耗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泵变频调控策略的优化研究
    4.1 控制策略
        4.1.1 近端定压差控制
        4.1.2 近端变压差控制
    4.2 近端定压差与近端变压差的节能对比
    4.3 负荷分布特性对变压差控制节能效果的影响
    4.4 近端分阶段变压差控制的优化
        4.4.1 按日期的分阶段变压差控制
        4.4.2 按日分时的分阶段变压差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中央空调水系统应用数量现状
        1.1.2 中央空调水系统能耗现状
        1.1.3 中央空调水系统调试、验收及运维管理现状
    1.2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优化国内研究现状
        1.2.2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优化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中央空调水系统项目调研与水系统调试节能
    2.1 中央空调水系统形式
        2.1.1 一级泵定流量系统
        2.1.2 一级泵变流量系统
        2.1.3 二级泵变流量系统
    2.2 中央空调水系统项目调研
        2.2.1 中央空调水系统在建调试项目
        2.2.2 中央空调水系统竣工运维项目
        2.2.3 中央空调水系统调研项目对比
        2.2.4 中央空调水系统运维、调试验收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2.3 陕西某科研中心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测试与调试
        2.3.1 陕西某科研中心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测试目的
        2.3.2 陕西某科研中心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测试准备
        2.3.3 陕西某科研中心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测试、分析及平衡调试
    2.4 中央空调水系统运维、调试验收节能建议
    2.5 本章小结
3.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冬季的运行状况研究
    3.1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水系统概况
        3.1.1 水系统动力中心概况
        3.1.2 水系统末端设备概况
    3.2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冬季数据研究
        3.2.1 中央空调水系统数据的收集与有效性判断
        3.2.2 中央空调水系统冬季供回水温度、流量数据研究
        3.2.3 中央空调水系统冬季电耗研究
        3.2.4 中央空调水系统冬季耗电输热比研究
    3.3 本章小结
4.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的运行状况研究
    4.1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运行模式
        4.1.1 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运行特点
        4.1.2 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实际模式与设计模式对比
    4.2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数据研究
        4.2.1 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空调供回水温差研究
        4.2.2 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空调供回水流量研究
        4.2.3 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电耗研究
        4.2.4 中央空调水系统夏季耗电输冷比研究
    4.3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存在问题
        4.3.1 中央空调水系统设备方面问题
        4.3.2 中央空调水系统末端负荷方面问题
    4.4 本章小结
5.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优化
    5.1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特性
        5.1.1 中央空调水系统优化目标流量
        5.1.2 中央空调水系统水泵特性
        5.1.3 中央空调水系统管网特性
    5.2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用户侧阀门优化
    5.3 西安某公共建筑群项目中央空调水系统水泵变速调节优化
        5.3.1 中央空调水系统水泵变速调节的前提
        5.3.2 中央空调水系统水泵变速调节的控制方式
        5.3.3 中央空调水系统水泵变速调节的水泵节能率与耗电输热比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6)基于时滞辨识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央空调系统模型
        1.2.2 中央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1.2.3 中央空调系统时滞问题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央空调系统中时滞现象分析
    2.1 中央空调系统时滞现象分析
    2.2 时滞问题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影响
        2.2.1 时滞对中央空调系统设备运行的影响
        2.2.2 时滞对中央空调系统故障诊断的影响
    2.3 时滞现象及影响的数据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滞状态空间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
    3.1 时滞状态空间模型
    3.2 时滞状态空间法建模流程
    3.3 建模举例-管道模型
        3.3.1 水管建模
        3.3.2 风管建模
        3.3.3 空调房间模型
    3.4 模型验证
    3.5 中央空调系统模型时滞稳定上界确定
        3.5.1 稳定性
        3.5.2 时滞稳定范围
        3.5.3 仿真示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央空调系统的时滞辨识与数据建模
    4.1 中央空调系统的数据特征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4.3 中央空调系统时滞辨识
        4.3.1 运行数据变化趋势定义
        4.3.2 寻优算法
    4.4 时滞辨识举例及验证
        4.4.1 问题描述
        4.4.2 数据处理与计算参数设置
    4.5 中央空调系统数据建模
        4.5.1 数据建模基础理论
        4.5.2 建模流程
        4.5.3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时滞预测
        4.5.4 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状态参数预测
    4.6 模型验证
        4.6.1 数据选取规律
        4.6.2 水温与送风温度模型验证
        4.6.3 空调房间温度变化与设备能耗模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N-E-B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控制
    5.1 基于时滞状态空间模型的优化控制
        5.1.1 预见控制器
        5.1.2 仿真实例
    5.2 基于N-E-B模型的优化控制
        5.2.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
        5.2.2 仿真实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种模型间的应用条件及控制方案对比
    6.1 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传统线性模型仿真对比
        6.1.1 模型性能对比
        6.1.2 控制仿真对比
    6.2 N-E-B模型与常规数据模型及控制仿真对比
        6.2.1 模型性能对比
        6.2.2 控制仿真对比
    6.3 时滞状态空间模型与数据模型应用条件对比
        6.3.1 数据量
        6.3.2 复杂程度
        6.3.3 控制仿真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名词索引

(7)集中空调水系统整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集中空调系统节能的意义
        1.1.2 集中空调水系统实际运行现状及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集中空调水系统应用方面的研究
        1.2.2 集中空调水系统模拟方面的研究
        1.2.3 集中空调水系统整体特性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本文研究目标
        1.3.2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3.3 本文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空调水系统动态模拟平台
    2.1 建立空调水系统动态模拟平台的意义
    2.2 空调水系统动态模拟平台的具体模型
        2.2.1 水网相关模型
        2.2.2 房间相关模型
        2.2.3 冷站侧相关模型
        2.2.4 用户侧相关模型
        2.2.5 控制相关模型
    2.3 实验平台相关介绍
    2.4 模拟平台的实验验证
        2.4.1 实验设置
        2.4.2 模拟设置
        2.4.3 实验与模拟结果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调末端有详细水网的用户侧水系统整体特性
    3.1 空调末端有详细水网的通断调节水系统整体特性
        3.1.1 空调末端有详细水网的通断调节水系统整体模型平台简介
        3.1.2 工程案例概况
        3.1.3 模拟条件设置
        3.1.4 模拟结果分析
    3.2 空调末端有详细水网的连续调节水系统整体特性
        3.2.1 空调末端有详细水网的连续调节水系统整体模型平台简介
        3.2.2 工程案例概况
        3.2.3 模拟条件设置
        3.2.4 模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调末端无详细水网的用户侧水系统整体特性
    4.1 空调末端无详细水网的通断调节水系统整体特性
        4.1.1 空调末端无详细水网的通断调节水系统整体模型平台简介
        4.1.2 工程案例概况
        4.1.3 模拟条件设置
        4.1.4 模拟结果分析
        4.1.5 控制压差值对水系统整体特性的影响
    4.2 空调末端无详细水网的连续调节水系统整体特性
        4.2.1 空调末端无详细水网的连续调节水系统整体模型平台简介
        4.2.2 工程案例概况
        4.2.3 模拟条件设置
        4.2.4 模拟结果分析
        4.2.5 供水温度对水系统整体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案例
    5.1 案例设定
    5.2 案例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8)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建筑负荷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寒冷地区气候条件
        2.1.2 建筑基本资料
        2.1.3 围护结构参数
        2.1.4 空调参数
        2.1.5 原冷热源配置
    2.2 能耗模拟软件
        2.2.1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2.2.2 De ST具体应用
    2.3 建筑模型建立
    2.4 冷热负荷计算及特征
        2.4.1 超市业态负荷特征
        2.4.2 百货业态负荷特征
        2.4.3 大商业业态负荷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冷热源方案选型与能耗计算
    3.1 冷热源基本种类
    3.2 冷热源方案选型
        3.2.1 冷热源选型基本原则
        3.2.2 既有公共建筑冷热源方案分析
        3.2.3 设计冷热源方案
    3.3 空调季能耗计算
        3.3.1 超市业态空调季能耗
        3.3.2 百货业态空调季能耗
        3.3.3 大商业业态空调季能耗
    3.4 采暖季能耗计算
        3.4.1 超市业态采暖季能耗
        3.4.2 百货业态采暖季能耗
        3.4.3 大商业业态采暖季能耗
    3.5 冷热源能耗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冷热源方案对比
    4.1 经济性评价
        4.1.1 初投资费用
        4.1.2 年运行费用
        4.1.3 生命周期费用
    4.2 环保性评价
    4.3 能耗性评价
    4.4 技术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 方法简介
    5.2 建立数学模型
    5.3 选择隶属函数
        5.3.1 定量目标隶属度
        5.3.2 定性目标隶属度
    5.4 确定权重向量
    5.5 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5.5.1 超市业态模糊综合评价
        5.5.2 百货业态模糊综合评价
        5.5.3 大商业业态模糊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变风量、变流量空调系统最优温差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空调风系统与水系统优化及分析方法
    2.1 变风量空调系统
    2.2 变流量空调系统
    2.3 空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法
    2.4 能分析方法
    2.5 ?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空调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3.1 TRNSYS软件介绍
    3.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各部件数学模型
    3.3 多区建筑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空调风系统与水系统温差的优化模拟
    4.1 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原理
    4.2 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温度组合最优值分析
    5.1 遗传算法简介
    5.2 遗传算法的特点
    5.3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5.4 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温度组合优化
    5.5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 2:制冷季和制热季拉丁抽样样本

(10)夏热冬冷地区地表水体热承载特性及其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利用现状
        1.1.2 中国能源利用现状
        1.1.3 中国浅层地热能利用及发展现状
    1.2 地表水体热承载特性及其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地表水体水温模型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1.2.3 地表水源热泵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研究进展
        1.2.4 地表水源热泵水温模型及国内外应用研究小结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特性与热污染研究
    2.1 地表水体热承载特性与适应性研究
    2.2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分类与系统形式研究
    2.3 地表水源热泵的利用方式研究
    2.4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对水源的要求研究
    2.5 地表水源热泵取水方式研究
    2.6 地表水源热泵对环境的影响与热污染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表水体热承载模型的建立
    3.1 滞流水体热承载模型
        3.1.1 滞流水体热承载模型初始及边界条件
        3.1.2 滞流水体热承载数学模型
    3.2 江水水体热承载模型
        3.2.1 江水水体热承载模型初始及边界条件
        3.2.2 江水水体热承载数学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表水体热承载模型求解与实验验证
    4.1 气象参数的测量与选择
    4.2 地表水体热承载模型求解
    4.3 滞流水体计算实例与热承载模型验证
    4.4 江河水体计算实例与热承载模型验证
    4.5 各参数对滞流水体水温影响研究
        4.5.1 滞流水体平均水温年变化情况
        4.5.2 水体面积变化对水温变化的影响
        4.5.3 太阳辐射对月平均水温的影响
        4.5.4 水体与环境换热构成及比例分析
    4.6 地表水体热承载能力判断标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滞流水体应用于水源热泵热承载特性研究
    5.1 夏热冬冷地区滞流水体热承载特性与水源热泵应用研究
        5.1.1 夏热冬冷地区滞流水体水温变化分析
        5.1.2 夏热冬冷地区滞流水体热承载能力计算与分析
    5.2 湖南地区滞流水体热承载特性与水源热泵应用研究
        5.2.1 湖南地区计算实例与热承载模型验证
        5.2.2 湖南地区滞流水体水温变化及热传递分析
        5.2.3 湖南地区滞流水体热承载能力的计算与分析
    5.3 长沙地区滞流水体热承载特性与水源热泵应用研究
        5.3.1 长沙地区滞流水体水资源情况调查
        5.3.2 长沙地区滞流水体热承载能力计算与分析
        5.3.3 长沙地区滞流水体水源热泵应用规划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河水应用于水源热泵热承载特性研究
    6.1 长沙地区江河水资源调研
    6.2 长沙地区江河水体热承载特性与水源热泵应用研究
        6.2.1 长沙地区江河水温变化预测
        6.2.2 长沙地区江河水冷热承载能力计算与分析
    6.3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判断标准研究与修改建议
    6.4 长沙地区江水源热泵应用规划
        6.4.1 湘江
        6.4.2 浏阳河
        6.4.3 捞刀河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表水源热泵集中利用管路系统构建与优化
    7.1 地表水源热泵集中利用方式与管路系统构建
    7.2 地表水源热泵能源站、水源站管路系统经济性数学模型
        7.2.1 地表水源热泵能源站管路系统经济数学模型
        7.2.2 地表水源热泵水源站管路系统经济性数学模型
    7.3 地表水源热泵能源站布置位置经济性实例分析
        7.3.1 项目简介
        7.3.2 模型参数取值
        7.3.3 管路系统投资分析
        7.3.4 年运行费用分析
        7.3.5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7.4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利用方式经济性对比
        7.4.1 项目简介
        7.4.2 管路系统投资对比
        7.4.3 年运行费用对比
        7.4.4 全寿命周期费用对比
    7.5 水源热泵系统利用方式选择与管路系统设置
        7.5.1 冷热负荷变化时利用方式选择与管路系统设置
        7.5.2 取水距离变化时利用方式选择与管路系统设置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长沙地区水源热泵近期推荐利用项目布局图)
附录 B(长沙地区水源热泵中长期推荐利用项目布局图)
附录 C(长沙地区江河水源热泵利用潜力分布图)
附录 D(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四、二次泵水系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研究[D]. 赵春润.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适用于高温环境施工的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研究与应用[D]. 党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D]. 李艳丽.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变压差控制的水泵变频调控研究[D]. 郭蕙心. 天津大学, 2019(01)
  • [5]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的优化研究[D]. 倪晓晨.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6]基于时滞辨识的中央空调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D]. 赵志达.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集中空调水系统整体特性研究[D]. 林惠阳.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8]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研究[D]. 陈勇. 西华大学, 2019(02)
  • [9]变风量、变流量空调系统最优温差组合研究[D]. 王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夏热冬冷地区地表水体热承载特性及其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D]. 蒋新波. 湖南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二次泵水系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