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名大学生性知识调查

485名大学生性知识调查

一、485名大学生性知识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黄梅香,肖瑶,王舒梵[1](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广州市6所高校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广州市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现状,为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实行性行为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广州市6所高等院校1 550名本专科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77.8%的大学生性知识来源于网络;男女性观念相对开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行为发生率为14.5%,意外妊娠的报告率为发生过性行为者的10.1%。结论大学生性观念相对开放,但性安全保护意识较弱,高校或可利用互联网进行性教育,从而使互联网在性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韩艺荷[2](2020)在《性态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进行两方面的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作用,突出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设计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团体教育干预,为高校改善大学生性态度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改善大学生性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方法:1.调查研究:以选择反应时范式和内隐态度联想范式为基础,通过筛选测验材料,分别编制心理性唤起和内隐性态度测量程序,并选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一般性态度量表为测量工具,随机选取山西省某两所高校27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在大学生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关系。2.干预研究:根据前期内隐和外显性态度调查数据,在正负三个标准差内随机筛选干预对象70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名,仅对干预组进行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青少年一般性态度量表和内隐性态度联想测验测量两组被试的外显和内隐性态度,对比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大学生的反馈以明确干预效果。结果:1.调查研究:(1)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中,得分最高的为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分别是(2.61±0.70)分和(2.90±0.62)分。母亲偏爱被试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t=5.59,p=0.02),其中母亲对女生的偏爱高于男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t=5.29,p=0.02),其中独生子女感受到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在恋爱倾向上存在显着差异(F=4.05,p=0.008),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感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低于其他恋爱倾向的学生。(2)大学生由性交刺激引起的心理性唤起水平最高,为(296.32±508.21)ms。心理性唤起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t=6.36,p=0.012),其中独生子女的心理性唤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3)大学生的内隐消极性态度得分为(0.12±0.90)ms,占比72.8%,内隐积极性态度得分为(﹣0.06±0.07)ms,占比27.2%;外显肯定性态度得分为(3.77±0.80)分,外显消极性态度得分为(2.35±0.76)分,外显开放性态度得分为(1.73±0.71)分,外显亲同性态度得分为(3.18±0.93)分。外显性态度亲同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自慰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t=13.59,p<0.001;t=4.25,p=0.040),其中独生子女和有过自慰行为学生的亲同性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和没有过自慰行为学生;外显性态度开放性在是否有性行为上存在显着差异(t=4.16,p=0.042),其中有过性行为的学生对性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外显性态度肯定性在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年级、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上存在显着差异(t=﹣9.97,p=0.002;F=2.74,p=0.029;F=6.49,p=0.002),其中受过正规性教育、年级高、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高的学生对性有更高的肯定态度;外显性态度的消极性在观看性图片、视频、小说次数上存在显着差异(F=6.35,p=0.002),其中从未看过的学生对性有更加消极的态度;内隐性态度在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上存在显着差异(t=12.75,p<0.001),其中受过正规性教育的学生内隐性态度更加积极。(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性唤起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内隐性态度也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内隐性态度对心理性唤起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内隐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性唤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2.干预研究:通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可知,干预组的内隐性态度、外显性态度肯定性、消极性、开放性和亲同性在干预前后得分具有显着差异(t=﹣4.75,p<0.001;t=3.21,p=0.003;t=﹣4.77,p<0.001;t=﹣2.24,p=0.032;t=6.083,p<0.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得分无显着差异。另外,通过干预组23份有效反馈数据可知,95.7%的学生认为在干预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性知识”,4.3%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少;47.8%的学生更喜欢知识讲解环节,47.8%的学生更喜欢知识游戏环节,4.4%的学生没有偏爱环节;有91.31%的同学对团体活动内容感到满意;有91.31%的同学对团体活动带领者感到满意;有86.95%的同学对团体氛围感到满意;全部同学投入到团体活动中并认为本次团体活动有效。结论: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和干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代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少采用惩罚严厉的方式。大学生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恋爱倾向,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2)大学生对性交刺激产生的心理性唤起水平较高,且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关。(3)大学生内隐性态度总体偏向于消极性态度。外显性态度中,大学生对性行为的肯定性较高,保守性较强,对同性恋的认同度和对性行为的消极性也偏高。大学生性态度受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性行为、是否有自慰行为、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年级、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影响。(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外显性态度的消极性对心理性唤起存在正向预测作用,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内隐性态度对心理性唤起存在负向预测作用。(5)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心理性唤起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内隐性态度间接影响心理性唤起。(6)通过本次设计的《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方案》,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内隐趋向于积极,使其外显性态度趋向于积极、肯定和适度开放,对同性恋行为更加认同。

李崟箫[3](2020)在《初中生学习行为的同侪效应影响机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学习行为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伴随着这一年龄段独特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初中生常被称为“中二”。相较于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垂直关系,初中生与同侪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易于亲近,使得同侪成为影响初中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于初中生而言,同侪不仅是玩耍的伙伴,也是学习对象和参照对象。教育中的同侪效应,多发生在学校、班级、宿舍等情境中,是同侪的动机、方式和行为对青少年的动机、方式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学习行为指学生在获取和使用知识时所表现出的动机和方式,这些动机和方式具有学生自有的个性特征和可测量性。学习行为由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组成。我国初中生大多处于半封闭式的学校环境中,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较少,在学校中与同侪接触的时间较多,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同侪对青少年的行为塑造具有重要影响,是青少年的学习对象和参照对象。以武汉市L中学和PISA 2018中国数据中的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同侪因素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均将显着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同侪在其中的作用更为显着。同侪的表层型学习动机将显着正向影响初中生的表层型学习动机,显着负向影响初中生的深层型和成就型学习动机;同侪的深层型和成就型学习动机将显着负向影响初中生的表层型学习动机,并显着正向影响初中生的深层型和成就型动机。从性别角度看,女生在学习方式、表层型和深层型动机上更多地受到同侪影响,而男生的成就型学习动机更容易受到同侪影响。从年级角度看,七年级学生易受同侪表层型和成就型动机的正向影响,八年级学生的在学习方式上易受同侪影响,九年级学生则受到同侪深层型动机的正向影响。促进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行为的正向影响,在塑造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师应关注班级内的“小群体”,当同侪群体中出现错误的学习方式时应及时纠偏,强化班级内正确的学习方式,促进初中生的观察学习,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家长应有效干预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帮助初中生识别不健康的同侪关系和同侪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学习方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上,学校应激励教师改进授课方式,促使教师挖掘自身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应着力营造乐于学习的大环境,形成良性同侪压力;家长应加强与初中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初中生筛选身边的同侪群体。

肖瑶,萧志昊,丁月明[4](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文中认为目的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进行性行为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方法在2018年1—6月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城市-东莞市8所高校的1 500名大一至大五的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用SPSS 20.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16.9%学生在"性观念"方面认为自己属于传统型,65.3%属于中间型,17.8%属于开放型,不同性别、恋爱经历的性观念自我评价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同时,恋爱经历不同的大学生性观念自我评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0,P<0.0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85,P<0.0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避孕措施的采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75,P<0.01)。结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知识认识不足,学校性教育课程普及程度不够,家庭和学校的性知识教育仍需提高。

杨凯良[5](2020)在《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文中指出在新旧文明交替、时局动荡混乱的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作为过渡时代的思想引领者,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从何而来?本文结合运用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对作用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及相关因素给予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清末民初的时代环境及教育近代化的开展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场景。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的西风东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生发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催化剂。儒家文化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萌生的原生思想背景。所处具体地域文化场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高等教育性情和学术偏好,也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铺设了个人思维层面的基底。教育文化场景中:虽然民国着名大学校长国内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共性,然而留德和留美学人群的不同教育文化场景导致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大学校长所获取或感知的或显或隐的西方大学理念和古希腊哲学思想为他们回国后主持大学奠定了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基础。社会任职场景中:编译馆或杂志社任职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炼化厂;在政府任职时期积累的人脉为他们日后执掌大学、保证大学正常运转提供了诸多方便;任职大学是最为关键的职业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感知和体认,为他们提出颇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依据。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烘托下,高等教育思想呈现出衍生从属性、中西杂交性、理想性和前瞻性、公共性和批判性。场景的转换对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认识和发展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的冲突与磨合,偶有可能发生政域场和学域场之间高等教育沟通思维的调适。对学术场景的聚焦研究发现:杜威一脉学术师承秉承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实验主义的方法,然而其中国弟子在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上与杜威相比发生了异变;北大同人的学术网络聚合性强,交互性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同质性和细微分化。对大学实践场景考察发现:大学校长的人事变迁不一定会导致一所大学理念的断裂,职业场景变换却可能使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发生微调或转变。对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教育理念相关核心文本的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思想内核的多元调和性与对立共生性。由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联结性和交叉性这几种特性,因此从工具论角度出发截取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片段或者场景进行“神话”预制式的研究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不适切,亦可能遮蔽真实的高等教育历史。此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思想并未上升到理论化层面。基于场景视角,论文总结了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特点,以此为参照,初步探讨了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并尝试性提出了场景建设的路向。

邓钦元[6](2019)在《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编制高中生群体的性心理健康问卷,以探究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特点,并使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讨论高中生群体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由三部分构成。研究一通过对44名高中生的半结构式访谈,将访谈的录音转为文字材料,共得到101537字的文字材料,通过编码和条目提取拟定自编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初稿。研究二选取昆明及贵阳两地的高中生297名,对问卷进行编制,使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题项修订,维度探索,并拟定3个维度、23题的量表结构;之后再次选取昆明市和贵阳市高中生334名,使用23题量表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正式问卷。研究三选取昆明市545名高中生,使用正式的“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测量高中生性心理健康,使用“90项症状清单”测量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究昆明市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结果为:(1)自编“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问卷共23个题项,3个维度,分别是:性观念、性知识和性应对;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0.859,良好的效度。(2)昆明市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较好,仅有12.1%的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3)高中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着高于女生;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且差异的主要来源来自高一年级。(4)高中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着相关,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则心理健康的水平也较高。(5)高中生性心理健康各分量表和总分对心理健康得分均具有解释和预测作用,性心理健康总分能够解释和预测心理健康得分的12.6%。

赵文君[7](2018)在《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形态发生转变,当代大学生性的开放程度已有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性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性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使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本文首先阐述性相关理论,着眼于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问卷调查,进而总结出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情况。并根据调查分析出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五个层面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立足于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别从个人、家庭、高校、社会方面探析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要重视家庭在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高校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最后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多方位探索加强和改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

张夔,张嘉江,郑轶[8](2015)在《当代大学生性知识需求量表的编制》文中指出目的编制大学生性知识需求量表,为评估大学生性知识及其开展针对性教育提供有效测评工具。方法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性知识需求理论框架,编制问卷条目;对127名学生进行预测及901名学生正式调查,并对其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大学生性知识需求量表包括性行为、性道德、两性交往心理、男性性生理、女性性生理5个维度,共29题;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4;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性知识需求量表5个因子的模型拟合较好(χ2/df=6.10,CFI=0.92,NFI=0.91,NNFI=0.91,RMSEA=0.09)。结论大学生性知识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作相关研究。

康菊珍[9](2014)在《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掌握现状,为高等民族院校有效开展在校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基础性的参考资料。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2012级新生进行性有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正规教育(家庭、学校)并不是大学新生获取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与性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渴望通过正规教育途经获得全面的性知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掌握情况不如汉族大学新生,更需要性知识的普及。

康菊珍,马婷[10](2014)在《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掌握现状,为高等民族院校有效开展在校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基础性的参考资料。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新生2 200人进行有关性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正规教育(家庭、学校)并不是大学新生获取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与性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与性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渴望通过正规教育途经获得全面的性知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掌握情况不如汉族大学新生,更需要性知识的普及。

二、485名大学生性知识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85名大学生性知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广州市6所高校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1 503名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
    2.2 1 503名大学生性知识来源及男女生浏览性相关网页情况比较
    2.3 1 503名大学生性观念状况
    2.4 1 503名大学生性行为状况
    2.5 1 503名大学生发生性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6 1 503名大学生意外妊娠状况
    2.7 1 503名大学生性教育需求情况
3 讨论
    3.1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最常见的性知识来源
    3.2 大学生性观念相对开放
    3.3 性别、年级、专业和性观念影响着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率
    3.4 大学生性安全意识薄弱
    3.5 大学生期望获得多样化的性知识学习渠道

(2)性态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父母教养方式概述
        2.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2.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2.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2.2 心理性唤起概述
        2.2.1 心理性唤起的概念
        2.2.2 心理性唤起的测量
        2.2.3 心理性唤起的研究现状
    2.3 性态度概述
        2.3.1 性态度的概念
        2.3.2 性态度的测量
        2.3.3 性态度的研究现状
        2.3.4 性态度的干预
    2.4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及性态度的关系研究
        2.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性唤起的关系研究
        2.4.2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态度的关系研究
        2.4.3 心理性唤起与性态度的关系研究
    2.5 相关理论
        2.5.1 社会控制理论
        2.5.2 计划行为理论
        2.5.3 态度改变理论
3 心理性唤起测验材料的筛选及效果评估
    3.1 评估目的
    3.2 评估对象
    3.3 评估工具
    3.4 评估程序
    3.5 评估数据处理
    3.6 评估结果
    3.7 评估小结
4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态度及心理性唤起关系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测验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4 调查程序
        4.4.1 施测程序
        4.4.2 统计分析
    4.5 调查结果
        4.5.1 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
        4.5.2 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
        4.5.3 心理性唤起的调查
        4.5.4 性态度的调查
        4.5.5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性态度的相关关系
        4.5.6 心理性唤起的多元逐步回归
        4.5.7 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的中介作用检验
    4.6 讨论
        4.6.1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现状分析
        4.6.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4.6.3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相关分析
        4.6.4 心理性唤起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4.6.5 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性唤起的中介效应分析
5 大学生性态度的团体教育干预研究
    5.1 干预目的
    5.2 干预对象
    5.3 干预方法
    5.4 干预方案
    5.5 干预效果评估
        5.5.1 干预组与对照组人口学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5.5.2 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差异检验
        5.5.3 干预活动评价反馈
    5.6 讨论
6 总讨论
    6.1 心理性唤起测量材料评估效果分析
    6.2 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6.3 性态度干预效果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初中生学习行为的同侪效应影响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同侪效应影响初中生学习行为的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同侪效应
        二、学习行为
    第二节 同侪效应影响初中生学习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参照群体理论
    第三节 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机理
        一、同侪效应的检验
        二、同侪效应在学习行为中的验证
第二章 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初中生学习行为特点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学习方式特点
        三、学习动机特点
    第三节 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机理
        一、相关性分析
        二、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节 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机理
        一、相关性分析
        二、线性回归分析
第三章 促进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行为正向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行为影响的主要结论
        一、整体研究结论
        二、学习方式研究结论
        三、学习动机研究结论
    第二节 促进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行为正向影响的策略
        一、促进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方式正向影响的策略
        二、促进同侪效应对初中生学习动机正向影响的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三、参加会议
附录
    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初中阶段)
致谢

(4)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粤港澳大湾区8所高校大学生性观念自我评价影响因素
    2.3 粤港澳大湾区8所高校大学生是否有过性行为情况
    2.4 粤港澳大湾区8所高校大学生性行为频率
    2.5 粤港澳大湾区8所高校大学生避孕措施的采用情况
    2.6 粤港澳大湾区8所高校大学生所在学校性教育课程情况
3 讨论
    3.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情况
    3.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行为调查情况
    3.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4 建议
    4.1 大力促进学校和家庭关于性知识教育的工作
    4.2 性知识教育形式丰富化
    4.3 性知识教育要有针对性
    4.4 学生要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

(5)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大学理念相关研究
        1.2.2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个体高等教育思想相关研究
        1.2.3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群体思想研究
        1.2.4 大学校长个性特质、能力及社会角色相关研究
        1.2.5 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1.2.6 已有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着名大学校长
        1.3.2 高等教育思想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4.1 场景:本义及多元衍生义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场景
    2.1 时代背景:清末民初国际国内政治社会演变
        2.1.1 洋务运动与器物之变
        2.1.2 变法运动与制度之替
        2.1.3 革命运动和思想之立
    2.2 因应时局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展开
        2.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早期教育近代化
        2.2.2 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近代化
        2.2.3 近代教育及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对现代大学的呼唤
    2.3 思想文化的鏖战: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取舍
        2.3.1 中国儒家文化的式微和演变
        2.3.2 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涌入
        2.3.2.1 “进步”与“竞争”的人生趋向
        2.3.2.2 “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
        2.3.2.3 “科学”与“实用”的内容导向
        2.3.2.4 “社会改良”与“社会改造”的政治诉求
        2.3.3 思想文化环境:“无序的多元”
    2.4 时代和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理想的型塑
        2.4.1 树立教育/科学救国的信仰
        2.4.2 树立创办现代一流大学的理念
    2.5 高等教育思想孕育的基础场景分析
        2.5.1 共时性:所处基础场景的特征
        2.5.2 教育/学术救国:所处基础场景的主题和灵魂
3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分析
    3.1 地域文化场景及其影响:以吴越文化为例
    3.2 教育文化场景及其影响
        3.2.1 教育文化场景所形成知识结构的共性
        3.2.2 留学文化场景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差异
        3.2.2.1 留德学人群:庞杂且多元的知识结构
        3.2.2.2 留美学人群:术业有专攻的知识结构
        3.2.3 不同留学文化场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
        3.2.3.1 留德学人:思辨理性哲学传统的精神取向
        3.2.3.2 留美学人:经验(实用)主义哲学传统的科学取向
        3.2.4 教育文化场景的衍生:古希腊哲学思想及西方大学理念的灌溉
        3.2.4.1 对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涉猎
        3.2.4.2 对于西方大学理念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3.3 社会组织任职场景分析
        3.3.1 编译馆/杂志社历练:教育思想交流的炼化厂
        3.3.2 政府部门任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3.3.3 大学任职:一旦投入便报以赤诚
    3.4 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作用下的高等教育思想特性
        3.4.1 “硕学鸿儒”的学术特质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衍生从属性
        3.4.2 “学贯中西”的学术路径与高等教育思想的中西杂交性
        3.4.3 “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3.4.4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公共性和批判性
    3.5 场景变换对高等教育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3.5.1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之冲突与磨合
        3.5.2 借力政域场以成就学域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的调适
    3.6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关系分析
        3.6.1 子场景之间的联结性
        3.6.2 子场景之间的交叉性
4 学术场景的聚焦:学术师承和学术网络维度
    4.1 学术谱系两维度解析
        4.1.1 师承关系维度
        4.1.2 学术网络维度
    4.2 学术师承:以杜威一脉为例
        4.2.1 治学方式:实验主义的方法
        4.2.2 治学理念: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4.2.3 杜威一脉师承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承继性和变异性
    4.3 学术网络:以北大相关的大学校长为例
        4.3.1 聚合性强的学术网络:师生之间的职业传承和学术交流
        4.3.2 交互性佳的学术网络:大学校长平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4.3.3 北大同人教育理念上的同质性和细微分化
    4.4 学术谱系观照下高等教育思想的引入和植根
5 大学实践场景的轮换:北大校长和科学社成员的高等教育思想流变分析
    5.1 大学校长更迭与高等教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北大为例
        5.1.1 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时期:德国经典大学理念的实践
        5.1.2 蔡退蒋进:德国经典大学理念与美国现代大学理念渐融合
        5.1.3 蒋辞胡继:从关注单一大学发展到聚焦国家高等教育全局
    5.2 大学校长的社团交往、职业流动与高等教育理念的维系与转向
        5.2.1 缘起中国科学社:留美学生的科学教育梦想
        5.2.2 初露峥嵘:科学教育思想的早期萌芽
        5.2.3 职业沉浮间:科学教育观的维系或转向
        5.2.3.1 任鸿隽:一以贯之的科学教育提倡者
        5.2.3.2 竺可桢:从看重科学教育到科学人文教育并重
        5.2.3.3 胡先骕:教育观的天平从科学向人文偏移
    5.3 大学实践场景下高等教育思想的流变和延续
6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核及特点
    6.1 大学理念文本梳理
        6.1.1 关于大学的使命、功能、职能的认知演进
        6.1.2 关于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的认知推进
        6.1.3 关于具体大学理念的论述列举
    6.2 大学教育理念内核:科学与人文的拉锯与对峙
        6.2.1 古代社会人文教育的辉煌
        6.2.2 民国时期科学教育对于人文教育的冲击和压制
        6.2.3 群策群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眼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6.3 基于文本分析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共生性
        6.3.1 大学理念:使命、理想和精神的多元调和
        6.3.2 教育理念: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的对立共生
    6.4 共价值性: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价值观场景特点
7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研究的再反思
    7.1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社会时代影响和价值
        7.1.1 对于中西学术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7.1.2 破除政教合一、争取教育独立和教育改造社会的尝试
        7.1.3 为现今的大学发展和大学校长掌校做参考
        7.1.3.1 大学校训的理念传承
        7.1.3.2 大学校长毕业演说词的寄托
        7.1.3.3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挈领
    7.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再反思
        7.2.1 民国大学校长研究的“神话”预制
        7.2.2 场景特质的呈现及“神话”的解构
        7.2.2.1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7.2.2.2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场景具有错综复杂性
        7.2.3 “神话”的内伤: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于场景分析的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
        8.1.1 形成过程
        8.1.2 影响因素
        8.1.3 形成特点
    8.2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
        8.2.1 基础场景健全平稳却无法形成核心凝聚力
        8.2.2 教育文化场景宏大规整且“亚教育文化场景”开始出现
        8.2.3 社会任职场景中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面临着主客观挑战
    8.3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场景建设的路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概念
    1.2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3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3.1 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健康
        1.3.2 学校教育
        1.3.3 家庭对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1.3.4 青少年同伴关系对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1.3.5 性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影响
        1.3.6 媒体影响
    1.4 性心理健康的测量方法
    1.5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研究意义
        1.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2 本研究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质性研究
    3.1 预访谈及访谈提纲的确立
    3.2 研究被试
    3.3 质性材料的初步处理
    3.4 合并同类项与条目精减
    3.5 问卷初步编制
4 研究二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
    4.1 问卷修订
    4.2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结构
    4.3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结构
    4.5 小结
5 研究三昆明市高中生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1 被试
    5.2 研究工具
    5.3 研究结果
    5.4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5 小结
6 讨论
    6.1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
    6.2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6.3 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着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概念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
        二、霭理士的性心理学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性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解决了大学生身心发展困惑
        三、丰富了当代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四、推动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调查实施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设计与说明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性知识与性心理现状分析
        二、性观念与性道德现状分析
        三、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性意识增强与性知识匮乏之间的矛盾
        二、传统性观念与新时代性观念之间的碰撞
        三、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性知识传播之间的冲突
        四、家庭、学校和社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存在缺陷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忽视
        二、家庭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
        三、学校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
        四、社会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五、网络传媒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泛教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发挥大学生在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一、注重性生理知识与性心理健康的均衡发展
        二、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调节性心理问题
        三、调整性观念与加强性道德自我修养并重
    第二节 注重家庭在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
        二、弥补家庭在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
        三、培养大学生性心理保健能力及性安全意识
        四、提高家长自身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第三节 加强高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一、明确高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优化高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咨询途径
        三、加强“同伴教育”
    第四节 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与净化社会环境
        一、增强主流媒体的的性心理健康文化传递功能
        二、发挥互联网在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净化社会环境维护大学生性心理健康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8)当代大学生性知识需求量表的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内容及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2.2大学新生性知识的来源及希望获得性知识的途经
    2.3 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表2)
    2.4 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2.5 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性态度评分比较 (表4)
    2.6 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态度评分比较 (表5)
3 讨论

四、485名大学生性知识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广州市6所高校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现状调查[J]. 黄梅香,肖瑶,王舒梵. 中国性科学, 2020(10)
  • [2]性态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间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D]. 韩艺荷.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3]初中生学习行为的同侪效应影响机理分析[D]. 李崟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 肖瑶,萧志昊,丁月明. 职业与健康, 2020(09)
  • [5]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D]. 杨凯良. 浙江大学, 2020(04)
  • [6]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 邓钦元.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D]. 赵文君.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8]当代大学生性知识需求量表的编制[J]. 张夔,张嘉江,郑轶. 重庆医学, 2015(35)
  • [9]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J]. 康菊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09)
  • [10]高等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新生性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 康菊珍,马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19)

标签:;  ;  ;  ;  ;  

485名大学生性知识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