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浸出液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行为的实验研究

树脂浸出液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行为的实验研究

一、树脂溶出物在离子交换树脂上吸着行为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现奇,潘荣辉[1](2017)在《核电站除盐水系统中TOC的来源与控制方法》文中认为控制除盐水系统中的总有机碳(TOC)含量,能够预防热力系统的腐蚀,延长机组寿命。概述了核电站除盐水系统中TOC的来源与去除方法,为核电站除盐水系统控制TOC含量提供参考。反渗透膜可以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除盐水用树脂建议采用凝胶型阳树脂与大孔型阴树脂的组合、树脂在投运前尽量进行预处理、除盐水箱尽可能采用不锈钢材质、除盐水系统投运初期应进行连续冲洗以确保系统中的TOC满足要求;

李刚[2](2016)在《空化耦合离子交换修复改性钙累积粉末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极大的比表面积、丰富多样的表面化学功能基团,这些特殊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吸附剂之一。活性炭的消耗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使用后废弃的活性炭数量随之增加,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目前常用的活性炭再生技术主要是通过降解炭材料上吸附的有机污染物而实现对活性炭的再生,而活性炭在吸附有机物的同时,还会以静电和非静电作用力吸附5%-15%的无机金属离子,它们不仅降低了活性炭的活性,还会由于其催化性能的显现影响再生效率,因而成为以热再生为代表的传统再生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具有更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表面化学特性的粉末活性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金属钙离子在粉末炭上的累积吸附效应分析,首次提出了以离子交换树脂为介质的空化耦合离子交换修复改性钙累积粉末炭的技术研究。分别考察了再生时间、树脂表观pH值、粉末炭与树脂物料比、滤网直径、真空气流量等因素对空化再生效果的影响,探明了空化强化离子交换反应传质过程的技术理论,通过再生前后粉末炭对钙的吸附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优化了再生工艺条件,阐明再生改性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对钙在粉末炭上累积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份钙在粉末炭上的累积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作用主要以离子交换和Ca(OH)2、CaCO3的沉淀覆盖等化学吸附为主。Ca-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共存时,随着钙初始浓度的增加,钙在粉末炭上的吸附量增加,而累积钙的粉末炭对LAS的吸附量随累积量降低。对真空空化耦合离子交换树脂修复改性钙累积粉末炭的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炭的再生率会随着空化接触时间的增加而提升,随树脂的表观pH的降低而增加,随着炭和树脂的物料比减小而降低;在树脂表观pH为5,炭和树脂物料比为1:1,再生时间90 min时,对单组份钙累积粉末炭的再生率可达130%,对钙-LAS累积粉末炭的再生率可达90%。此外,粉末炭再生率随着网孔直径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真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再生周期的增加而略有下降。钙累积粉末炭的修复再生是基于空化通过溶气方式形成气、液、固湍化的机械扰动物理场加速相界面的更新,以及减小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表面液膜厚度对膜扩散传质的影响,强化离子交换化学反应传质过程,实现了钙吸附质从粉末炭向树脂的离子交换固相转移。通过比表面积测定(BET)、红外光谱(IR)、表面化学官能团含量、零电荷点(pHPZC)等表征结果分析,说明空化耦合离子交换修复改性粉末炭,是利用空泡破灭形成的高温、高压极端物理场在树脂交换基团介质条件下形成氧化的化学反应微环境,改善粉末炭的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微孔数量,增加含氧酸羧基基团,提高表面活性点,提高了粉末炭的吸附能力。空化耦合离子交换修复改性粉末炭的作用机制是真空空化与离子交换反应的物理、化学协同效应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提出了利用空化耦合离子交换树脂修复改性钙累积粉末炭的优化合理的工艺条件,阐明了真空空化与离子交换反应协同作用的再生改性机制。以上工作有望为粉末活性炭的再生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在当今能源材料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形式下具有积极意义。

徐升[3](2016)在《苎麻麻骨吸附重金属机理及吸附材料的制备》文中指出重金属废水与农林废弃物同属环境废物,直接排放,对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特别是重金属废水,一旦排入环境中,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性极强。低浓度重金属废水(<100 mg/L)的处理难度大,易被忽视,对其治理工作一直以来是世界环保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林废弃物的产量越来越多,绝大部分被直接丢弃于田间地头,如此简单处理造成巨大浪费。农林废弃物是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因此,开展针对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深度净化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的相关研究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农林废弃物吸附重金属的研究为数不少,但对其吸附机理的探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的结论;本研究以天然苎麻麻骨为原料,深入探索吸附重金属Cu2+和Cd2+全过程的影响因素、吸附行为,并通过动态和静态试验分别对吸附过程进行模型拟合,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相关过程的吸附剂进行表征,以期揭示吸附机理。此外,以农林废弃物制备相关吸附材料,是其应用的首要条件,将苎麻麻骨加工成水分散苎麻麻骨饼,为农林废弃物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EM、FTIR、TAG等手段,对苎麻麻骨结构和外观等物理性质进行了观察分析,并测定了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并以实验室模拟Cd2+废水为吸附质,通过热力学、动力学的计算和模拟揭示麻骨重金属Cd2+的吸附机理。结果显示,苎麻麻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三种成分占干重的86.58%,麻骨为具一定空隙的天然生物质材料,孔壁表面光滑,麻骨表面积为1.05 m2/g,绝大多数孔径分布介于20-50 nm之间,麻骨表面分布着大量与吸附相关的氨基、羧基、羟基、醚基、酯基等多种官能团,这些基团绝大部分为惰性基团,通常情况下不参与吸附过程,活性基团占基团总数不到10%,其密度为4.10×10-4 mol﹒g-1,惰性基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活性基团,从而影响吸附过程。麻骨静态吸附Cd2+和Cu2+的过程与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是由于活性吸附位点在麻骨表面的分布比较均匀,部分惰性官能团选择性地参与吸附重金属的过程所造成。对动力学的研究表明,麻骨吸附Cu2+和Cd2+的过程即满足一级动力学过程又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也与部分惰性官能团参与吸附过程有关。2、利用软件MINEQL+4.6双层模型拟合软件对麻骨吸附Cu2+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麻骨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过程主要机理为络合作用,也伴随部分沉淀作用及电荷吸附作用,pH值通过影响重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而影响吸附机制,对麻骨吸附重金属离子影响较大。吸附过程不仅发生在麻骨表面,部分重金属离子通过内扩散方式进入麻骨内部而被固定。表面吸附过程以单层吸附为主,部分区域也存在多层吸附现象,这是由于麻骨表面凹凸不平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3、动态吸附过程表明,麻骨填层厚度、重金属溶液初始浓度、pH及流出速度对吸附穿透曲线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麻骨吸附Cu2+和Cd2+的过程呈现相似的规律,流速越大、浓度越大、吸附层厚度越大、穿透时间越短,越易被穿透。在实际应用中,设定穿透时间需考虑饱和吸附量及出水口水质标准。Tomas、BDST及Yoon-Nelson三种模型均能较好的描述动态吸附过程,因此,可以利用以上三种模型准确预测穿透时间、在设定流速和浓度方面及设计建造试验工艺设备方面为工艺设计者提供参考。4、对麻骨水溶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溶出物中共检测出19种成分,以酮类和酯类为主,分别占所提取物质含量的14.82%和75.38%,表明在通常状况下,麻骨表面显电中性。麻骨溶出物的溶出量性质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溶液pH值、溶液温度、溶出时间、ρ(Cd2+)、麻骨粒径等均能影响麻骨表面物质的溶出,以温度和麻骨粒径对溶出量的影响最大,温度越高,溶出物越多,故在实际应用中,麻骨粒径及温度是控制麻骨DOC溶出量的关键因素。5、将苎麻麻骨加工成水分散苎麻麻骨饼(WDRSC),可提高苎麻麻骨对重金属的吸附量,试验中所制WDRSC的配方为(质量比):润湿剂(13%)+黏结剂(2%)+崩解剂(10%)+苎麻麻骨(75%)。该产品入水后可迅速被水润湿并自动分散成悬浮液,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麻骨与重金属废水充分接触并混合。对Cu2+和Cd2+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和4%,各种助剂均为环境友好型天然物质,无二次污染,在提高麻骨吸附性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毛学华[4](2015)在《一种离子交换树脂有机溶出物动态测量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某电厂补给水系统总有机碳(Total Oxygen Carbon,TOC)含量超标问题,提出了一种离子交换树脂有机溶出物动态测量方法,利用该方法确定了阳树脂释放大量有机物,阴树脂去除有机物能力明显下降,是造成补给水TOC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检测较为方便直观,适用于发电厂离子交换树脂的现场验收及运行检测。

施鹏[5](2015)在《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我国主要饮用水源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地表水中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段已超过50%,而城市周边水域中接近80%的河段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而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高浓度复合污染物。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磁性丙烯酸系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NDMP)可有效吸附去除水体中的天然有机质及其他阴离子型污染物,然而针对新型磁性树脂材料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复合污染饮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生物毒性削减情况,以及示范工程健康风险削减情况未有详细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总体上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污染物呈现区域性及季节性特征,夏季污染要比冬季严重,沂沐泗水系CODMn及氨氮两者浓度水平要低于里下河水系地区。通榆河及蟒蛇河水系中还存在铝、铁和锰超标情况,夏季污染程度更重。蔷薇河及新沂河水源水中存在氟离子超标的风险。整体上沿海地区水源水中溴离子浓度较高。毒害有机污染物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中均检测到了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钛酸酯类、有机氯农药类和其他类等。里下河水系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要比沂沐泗水系地区水源水严重,其中有机氯农药种类较多,钛酸酯类污染物浓度较高。健康风险模型分析水源水对人体致癌风险大小结果表明,3月份泰东河和通榆河南部水系水源水和北部沂沐泗水系水源水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整体上7月及8月份致癌风险大于3月份。淮河下游地区典型水源水生物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太湖、通榆河、中山河和蟒蛇河水源水对RTL-W1细胞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EROD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的水源水均具有一定的类二恶英毒性,其中中山河和通榆河水源水毒性较大,已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及多氯联苯最高可解释6.05%的毒性来源。细胞微核实验结果表明中山河、通榆河和蟒蛇河水源水具有显着的遗传毒性效应。这可能与中山河等水系中较高的毒害有机污染物浓度相关。除长江水源水外,其余太湖、中山河、通榆河和蟒蛇河均具有显着的间接致突变毒性,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及多氯联苯等物质均是典型的间接致突变物。CALUX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水源水均具有显着的雌激素效应,无雄激素效应,这和通榆河中较高的钛酸酯浓度有关。(2)树脂溶出物试验表明,未经充分清洗的磁性树脂溶出物含有苯环类、钛酸酯类、十二醇、环己醇等多种有机污染物,且出水浊度升高。磁性树脂经水洗后有机物可被去除,在用蒸馏水清洗下,500 BV左右的清洗水量,NDMP-2树脂出水浊度即降至0.2 NTU,NDMP-3则需使用1000 BV蒸馏水。模拟地下水清洗树脂效果较蒸馏水效果差,NDMP-2需使用1000 BV,NDMP-3需要使用2000 BV水清洗方达到同等效果,树脂溶出物中无过量Fe溶出风险。NDMP-2及NDMP-3磁性树脂经2000 BV模拟地下水清洗后,树脂溶出物中无明显有机物检出。消毒实验表明,未经清洗NDMP-3树脂溶出物消毒后会生成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经2000 BV模拟地下水清洗后,所有树脂均未检测到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未清洗磁性树脂溶出物无显着致突变毒性,但具有一定遗传毒性,经清洗后溶出物及消毒后水体均无毒性检出。磁性树脂在应用在给水领域时,需进行有效地预处理,以保证其生物安全性。(3)平行因子法分析三维荧光数据结果表明,长江、太湖、通榆河、中山河及蟒蛇河水源水中主要有4种组分的溶解性有机质,其中太湖水源水中含有大量色氨酸和络氨酸类物质,原因可能是太湖蓝藻含量较高。通榆河、中山河和蟒蛇河水源水中腐植酸类物质含量较高,证明其受到污水影响较大。长江水源水仅受到色氨酸类蛋白的轻微污染。新型磁性树脂工艺能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有机碳和溴离子,可大幅减少后续生成的可吸附有机卤素和消毒副产物。并且能100%去除水体的细胞毒性,去除40%-75%的遗传毒性和氧化应激损伤。但是常规处理工艺反而会增加太湖和中山河源水处理后的细胞毒性,太湖和蟒蛇河的遗传毒性和蟒蛇河的氧化损伤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处理过水体中可吸附有机卤素含量与遗传毒性大小、谷胱甘肽浓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4)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能能将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负荷,并且对氨氮和部分半挥发性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经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处理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生活饮用水标准。大丰水源水长期暴露能增加小鼠的体重,和小鼠肝脏和肾脏相对重量。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血清生化结果显示,水源水及常规处理组的小鼠受到了显着影响,但磁性树脂深度处理组没有产生显着变化。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暴露组水样能够引起肝脏中数百个基因的表达产生显着差异。DNA芯片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与数字表达谱的聚类结果一致。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水源水、常规处理组和磁性树脂处理组暴露后小鼠肝脏组织中分别有59、145和41个蛋白质含量发生了显着改变。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水源水、常规处理组和磁性树脂处理组暴露小鼠血清中分别有8、2和0个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水源水暴露组中,发现影响多个代谢途径包括代谢外源性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和脂肪酸代谢发生了改变。

王渊[6](2014)在《高聚碘的制备、结构和性质及其在抗菌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聚碘是含有聚碘离子的一类化合物,它具有安全高效的消毒特性,在消毒杀菌、抗菌保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但是,迄今为止高聚碘的制备规律、结构、关键性质及其杀菌性能和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加之其消毒成本较高,这些均严重制约着高聚碘的广泛应用。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以四乙基钱高聚碘、四正丁基铵高聚碘、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和尼龙6高聚碘为体系,研究高聚碘的制备规律、结构、关键性质及其杀菌性能和机理;另一方面,为了降低高聚碘的使用成本,设计并首次研制出2种可重复使用的高聚碘消毒材料:通过偶联基团将季铵盐和高聚碘两类消毒剂键合到石英砂材料表面,制成非溶出性可重复使用的高聚碘表面消毒复合材料,并对这些材料的成分、结构、溶出性、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其杀菌性能,讨论了其杀菌机理。(1)四乙基铵高聚碘的研究以I2和Et4NI为原料,以乙醇为溶剂研究了四乙基铵高聚碘的合成规律;通过化学分析、Raman光谱、TG/DTG/DSC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产物成分、结构、溶出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利用高斯软件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可能存在的四乙基铵高聚碘的热力学性质,分析和讨论了其形成机理。测定了四乙基铵高聚碘的杀菌性能,讨论了杀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液相反应,通过改变反应物配比,只能合成出两个稳定结构的四乙基铵高聚碘Et4NI3(Cwca,Ⅰ)和Et4NI7(Cmca,Ⅱ),其中Ⅱ是Et4NI7的未见报道同质多晶型。而另一种未见报道的四乙基铵高聚碘Et4NI5只能通过Et4NI3和Et4NI7以摩尔比1:1在80℃下的固相反应才能制备出来。高聚碘晶体的形成不仅与生成高聚碘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有关,而且还与高聚碘晶体的库仑势作用有关。四乙基铵高聚碘在乙醇和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I2和I-,其水溶液的杀菌能力与其固态聚合度的关系不大,而主要决定于其水溶液中溶出的碘单质含量。(2)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研究以I2和n-Bu4NI为原料,以乙醇为溶剂研究了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合成规律,并对产物成分、结构、溶出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然后,通过设计了相关杀菌实验,研究了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杀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n(I2):n(n-Bu4NI)=1和2时,其产物分别为n-Bu4NI3和n-Bu4NI5.0;当n(I2):n(n-Bu4NI)≥ 3 时,其产物均为n-Bu4NI5.4。四正丁基铵高聚碘属于难溶性的高聚碘,其杀菌作用来源于两部分贡献:一是微量溶于水的高聚碘产生的杀菌作用,二是高聚碘固体颗粒表面的杀菌作用;对于n-Bu4NI3,其表面杀菌作用的贡献较大,而n-Bu4NI5.0和n-Bu4NI5.4是溶出部分杀菌作用的贡献较大。(3)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的研究首次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三阳离子季铵盐——八甲基二乙烯三碘化铵,并以该季铵盐和I2合成了 5种未见报道的高聚碘(Ⅴ~Ⅸ),其最高聚合度可达15。其中Ⅴ~Ⅶ中含有最高聚合度的高聚碘离子的结构是不对称的I3-,Ⅶ和Ⅸ含有最高聚合度的高聚碘离子的结构是I5-,I3-和I2在Ⅶ~Ⅸ均能组成U型或Z型I82-,随着U型I82-开口方向不同使碘链堆积成三维碘链晶体结构。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的稳定性主要是由阳离子的形貌所决定的。(4)尼龙6高聚碘的研究首次采用冰乙酸溶剂法合成出尼龙6高聚碘,其含碘量决定于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随着反应物n(I2):n(KI)摩尔配比和时间的增加以及反应温度的降低,产物尼龙6高聚碘的含碘量增加。尼龙6高聚碘是I3-与I2-的混合物,其熔点随含碘量的增加而降低。尼龙6高聚碘的水溶性很小,但表现出较强的杀菌性能。(5)高聚碘/有机硅季铵盐/石英砂表面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以微米级石英砂为载体,采用“接枝到”(Grafting on to Surface)的方法,通过多种有机硅季铵盐偶联剂,将高聚碘键合到载体表面,首次制成高聚碘/有机硅季铵盐/石英砂表面复合抗菌材料。并通过热重和Raman光谱对其成分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抗菌材料属于非溶出杀菌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杀菌性能。(6)高聚碘/聚4-乙烯基吡啶季铵盐/KH570/石英砂表面复合材料的研究采用微米级石英砂为载体,通过活化和KH570改性,然后以“从表面接枝出”(Grafting from Surface)法进行表面原位接枝聚合4-乙烯基吡啶,并以度米芬分子中的两条不同烷基链溴代物对其进行季铵化,最后再键合不同聚合度的高聚碘,首次制备出新型高聚碘/聚季铵盐/偶联剂/石英砂复合材料,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热稳定性、溶出性、杀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条件制备的该复合材料均含有I3-和V型I5-结构;随着反应液中碘单质含量的增大,产物中I5-比重相对增加;该复合材料属于非溶出杀菌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该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杀菌性能,一方面归因于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高聚碘的表面键合量,另一方面归因于该材料表面引入了度米芬分子的药效团。该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杀灭能力比革兰氏阴性菌大,可归因于这两类细菌的细胞膜外组织结构不同。另外,该复合材料还可重复杀菌,大大降低使用成本。该复合材料杀菌作用决定于其电极电势,表面高聚碘平均聚合度越大,电极电势越高,表面氧化性越强,对微生物细胞膜表面组织影响越大,杀菌率越大。本论文系统地阐明了高聚碘的制备规律、结构、关键性质及其杀菌性能和机理,并且提供一种制备可循环使用高聚碘消毒材料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对于改变传统的消毒观念、阐明无残留化学消毒机理和创立新的化学消毒技术将是一个崭新的尝试。

李佳佳[7](2014)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原水中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锑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具有慢性毒性和潜在致癌性,是一种全球性环境污染物质。天然淡水中锑的浓度小于1μg/L,但是采矿区的水体中锑的含量可达数百乃至数千u g/L。水环境中,锑主要以三价(Sb(Ⅲ))和五价(Sb(V))两种价态存在。本文针对部分水资源含锑量较高的情况,采用离子交换法对其进行处理,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质标准,为解决原水中锑超标的问题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课题采用D401螯合交换树脂对受锑污染的原水进行修复,为工程实践中应用该方法修复锑污染水体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从D001、D201、D401中筛选出对锑去除率最高即吸附容量最大的离子交换树脂;(2)选用D401螯合交换树脂,通过静态试验,研究树脂用量、原水pH值、原水温度、振荡时间等因素对锑的去除率的影响;(3)选用D401螯合交换树脂,通过动态试验,测定D401螯合交换树脂除锑的穿透曲线;(4)通过吸附等温试验,研究D401螯合交换树脂除锑的吸附模型,对树脂除锑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5)D401螯合交换树脂的再生试验研究,并对树脂的再生原理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D401螯合交换树脂最佳试验条件为树脂用量4.00g(水样为150mL),原水pH值在7.0左右,原水温度在室温20℃下,振荡1小时以上,锑的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试验得出除锑吸附等温线所属的类型,D401螯合交换树脂对水中的锑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采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来描述D401螯合树脂对锑的吸附动力学过程。颗粒扩散为反应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扩散控制相关性为最佳。对盐酸和氢氧化钠两种再生溶液比较和氢氧化钠浓度不同的比较,得出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树脂再生效果最合适,树脂再生后交换能力可以得到恢复。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锑具有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去除效率高等特点。因此,用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锑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昝慧宁[8](2013)在《新型耐高温胍基强碱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电力行业、生物及化学药剂的分离纯化及催化合成等领域。但是,由于其在水中的热稳定性较低,普通商业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特别是氢氧型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温度仅限于60℃以下,这是由于其结构中均含有季铵基团,它是以氯甲基化树脂与叔胺反应得到的。在高温下,季铵基团受到自身结构特点的影响易于发生Hofmann降解反应,造成季铵基的脱落或由强碱基团转变为弱碱基团,大大限制了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目前针对于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耐高温性的改造都是以改变季铵基团与树脂骨架的连接方式,从而间接提高季铵基的热稳定性为主要方向,这些改进方法合成路线较长,生产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受到季铵基团结构的局限,树脂的热稳定性并没有根本得到改善。本论文利用小分子胍具有强碱性、较高的热稳定性、特殊的化学结构特点创新性地将小分子胍基化合物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即直接键联和原位反应)固载到树脂上,合成出一类含有新型功能团结构的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首次对这类胍基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总结出胍基树脂热稳定性与树脂功能团连接方式之间的规律,从根本上改变了季铵基团对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改善了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热稳定性。为了拓宽强碱胍基耐高温树脂的应用范围,以其作为吸附剂应用到对香菇多糖脱色工艺中,优化了吸附条件;其次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考察了耐高温胍基树脂的催化性能,运用多种实验技术对耐高温胍基树脂进行了表征,主要得到了如下具有创新性的结果:第一部分:首次系统研究了树脂热稳定性与树脂固载胍基官能团的连接方式之间的规律。以凝胶氯甲基化树脂为原料通过一步亲核取代反应将分子胍固载到树脂上,合成出胍基树脂,经红外、元素分析、酸碱滴定法测定了树脂的胺基交换量,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树脂热稳定性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胍基固载量树脂的热稳定性,提出了树脂的稳定性与树脂官能团的连接方式有关,热重分析测试结果也证明了上述结果,合成胍基树脂的热稳定性较商用树脂201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按照此思路,将二氯甲基苯(XDC)引入树脂中,改善胍基固载量高但热稳定性差的树脂,通过热稳定性和热重分析实验,表明了树脂的热稳定性得以改善,同时验证了上述树脂热稳定性解释的合理性。利用制备的胍基树脂和胍基-XDC树脂作为吸附剂分别考察了其对苯甲酸和甲基橙的吸附行为,树脂对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对不同的吸附结果进行了解释。第二部分:首次利用胍基官能团与树脂的连接方式,制备出功能基固载量高且热稳定性好的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以凝胶聚苯乙烯苄胺树脂为原料,将分子胍类化合物的原位合成方式应用到树脂合成上,采用两种方法(氰胺法和硫脲法)一步由弱碱阴离子交换树脂转化成为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然后与二氯甲基苯(XDC)反应合成出胍基-XDC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通过红外、酸碱滴定、元素分析、SEM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另外,优化了pH值、投料比、温度等条件,树脂经热稳定性和热失重分析法测定,树脂的耐热性能得到改善,并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为了考察胍基官能团连接方式对其它骨架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以丙烯酸树脂骨架和氯乙酰化树脂为原料,将分子胍固载到树脂上,制备得到不同类型连接方式的胍基树脂,并且测定了树脂的热稳定性。第三部分:首次将耐高温胍基树脂作为吸附剂应用于香菇多糖提取液的脱色工艺中。为了拓宽耐高温胍基树脂的应用领域,利用一步原位反应由大孔聚苯乙烯苄胺树脂和单氰胺反应,得到的树脂再与二氯甲基苯(XDC)发生亲核反应制备出大孔型胍基-XDC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树脂经酸碱滴定、元素分析、SEW、N2吸附/脱附表征。通过筛选实验,考察了商品化大孔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香菇多糖脱色性能的影响,筛选出胍基-XDC树脂对香菇多糖脱色效果最好,并对其原理进行了解释。在静态吸附实验中,考察了树脂用量、温度、pH值对脱色实验的影响,建立了吸附热力学模型。此外,确定了以胍基-XDC树脂为脱色剂对香菇多糖的动态工艺。第四部分:首次详细探讨了耐高温胍基树脂作为非均相催化剂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过程。以凝胶型胍基-XDC强碱树脂为催化剂,选择环己酮和氰基乙酸乙酯为反应模板,探讨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溶剂、反应时间、反应选择性、树脂重复使用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探讨了以胍基-XDC树脂为催化剂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机理,并将其应用到不同反应底物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反应产率达到83.1-95.3%,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产物易于分离、胍基强碱树脂可循环使用,在7次重复实验中,其催化活性基本保持。所有的反应产物经核磁、红外、质谱、气相色谱表征,与文献的结果相一致。

陈皓,郑敏聪,李建华[9](2013)在《凝结水精处理混床树脂溶出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火电厂凝结水混床强酸阳树脂与强碱阴树脂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浸出杂质的问题,对电厂常用牌号、型态的凝结水精处理混床树脂进行浸泡试验,测定树脂浸泡释放的产物、分析树脂的溶出特性,并以此来指导电厂日常凝结水精处理混床树脂的使用。

周瑜[10](2012)在《电厂阳树脂氧化分解产生硫酸根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众多电站都出现了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投运后,水汽系统硫酸根升高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中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漏入高温分解,或者树脂有机链上磺酸基团的脱落,导致硫酸根含量升高。针对电站由强酸阳树脂导致的硫酸根问题,本文通过采用动态循环法、静态浸泡法,对几种进口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过氧化氢和余氯条件下的溶出实验。过氧化氢的选择主要是针对PWR核电站一回路化容系统中离子交换树脂,而余氯主要是针对电站原水杀菌处理所加入的次氯酸盐等氧化性余氯对系统树脂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化环境下,动态循环实验进行了为期120小时的循环,四种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溶出的硫酸根及TOC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溶出速率随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其中大孔型树脂SP112H的溶出量及溶出速率要小于其他三种凝胶型树脂(S200、650C、1500H);650C型树脂在1ppm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循环120小时后,其溶出量达到了60mgSO42-/L湿树脂以上,是12小时溶出量14.11mgSO42-/L湿树脂的4倍还多。通过氧化环境下四种进口强酸阳树脂动态循环实验的结果,得出四种树脂动态溶出硫酸根的量由大到小为:650C > 1500H > S200 > SP112H。各树脂在空白、氧化环境下硫酸根及TOC的动态溶出结果还表明,阳树脂溶出硫酸根与TOC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空白实验时的TOC与硫酸根的比值(d)呈不稳定上升趋势,SO42-的溶出量要远小于TOC的溶出量,随着时间延长,d值越来越大,说明硫酸根的溶出速率减小幅度大于TOC;而在H2O2环境中(0.1ppm及1ppm)d值趋向稳定,且H2O2浓度升高d值减小。这说明,H2O2对大孔型树脂的脱磺化作用要大于其对有机碳链的影响。因为在树脂的有机链中,α碳的活性要大于其他碳原子,所以氧化剂会优先与α碳产生脱磺化反应。通过不同氧化剂种类、浓度的动态循环实验及静态浸泡实验,发现所加氧化剂的种类不同,对树脂溶出硫酸根及TOC的影响不同,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树脂溶出硫酸根的量越大,这表现为余氯条件下树脂的溶出量及速率大于过氧化氢条件下的值;这也与强酸阳树脂有机链中α碳的活性有关,氧化剂会直接影响α碳的稳定性,氧化剂越强,其影响更显着;且随氧化剂的浓度增加,树脂溶出硫酸根及TOC的量及速率都增加。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静态浸泡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氧化剂环境中,温度对强酸阳树脂的影响大于氧化剂;这表现为,各温度下,树脂空白、过氧化氢、余氯的三条溶出曲线呈射线状,且随温度升高,三条曲线所组成的夹角越来越小。通过大孔型树脂与凝胶型树脂溶出数据的对比,发现大孔型树脂硫酸根及TOC的溶出量及溶出速率都要小于凝胶型树脂;大孔型树脂较凝胶型树脂,有更宽松的网状结构,其残留的低分子有机短链较少,其对表面污染具有很强的抗性;另外,树脂的交联度也是影响树脂溶出物的重要因素,但这个过程非常复杂。综合动态循环实验及静态浸泡实验四种强酸阳树脂溶出硫酸根的数据,发现四种树脂抗氧化性能的强弱依次为:SP112H > S200 > 1500H > 650C。综上所述,氧化剂会致使强酸阳树脂溶出硫酸根及TOC的行为加剧,其溶出物会增大离子交换系统的负担,对阴树脂造成污染,使阴离子漏入系统,从而对水汽品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建议各电站对系统中氧化性物质进行必要的监测,并选用具有抗氧化稳定性能高、抗渗透冲击性能强的树脂作为离子交换系统离子交换剂。

二、树脂溶出物在离子交换树脂上吸着行为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脂溶出物在离子交换树脂上吸着行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站除盐水系统中TOC的来源与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TOC的危害及来源
    1.1 TOC的危害
    1.2 TOC的来源
2 TOC的去除方法
    2.1 除盐水工艺
        2.1.1 澄清池、砂滤器对TOC的去除
        2.1.2 超滤膜对TOC的去除
        2.1.3 反渗透膜对TOC的去除
        2.1.4 离子交换树脂对TOC的去除
    2.2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2.3 膜组件投运时的冲洗
    2.4 容器设备涂层的选择
    2.5 安装检修过程的防护
    2.6 采用紫外线设备去除TOC
3 结语

(2)空化耦合离子交换修复改性钙累积粉末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活性炭再生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
        1.2.1 活性炭性能研究现状
        1.2.2 活性炭再生研究现状
    1.3 离子交换树脂应用理论研究及进展
        1.3.1 离子交换树脂概述
        1.3.2 离子交换理论研究
        1.3.3 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研究现状
        1.3.4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空化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空化理论概述
        1.4.2 超声空化
        1.4.3 水力空化
        1.4.4 水力空化技术应用进展研究
    1.5 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钙在粉末炭上的累积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讨论
        2.3.1 吸附动力学
        2.3.2 吸附等温线
        2.3.3 pH对吸附的影响
        2.3.4 LAS对钙吸附影响
        2.3.5 钙累积对LAS吸附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化耦合离子交换树脂修复钙累积粉末炭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讨论
        3.3.1 静态再生与空化再生的比较
        3.3.2 再生时间对再生效果影响
        3.3.3 树脂与炭物料比对再生效果影响
        3.3.4 滤网孔径大小对再生效果影响
        3.3.5 真空气流量对再生效果影响
        3.3.6 再生周期对再生效果影响
        3.3.7 树脂表观pH对再生炭零电荷点的影响
        3.3.8 树脂表观pH对再生炭表面化学基团的影响
        3.3.9 树脂表观pH对再生炭物理结构的影响
        3.3.10 SEM表征
        3.3.11 红外光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钙累积粉末炭修复再生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离子交换反应机制
    4.3 空化强化传质机制
    4.4 化学反应平衡转移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化耦合离子交换改性粉末炭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空化撞击流改性机制
    5.3 空化强化化学氧化改性机制
        5.3.1 空化强化酸氧化改性机制
        5.3.2 空化强化碱氧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成果
致谢

(3)苎麻麻骨吸附重金属机理及吸附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重金属污染废水及治理方法
        1.2.1 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
        1.2.2 国外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
        1.2.3 重金属污染废水的治理方法
    1.3 农林废弃物作为吸附材料现状
        1.3.1 农林废弃物直接用作吸附剂
        1.3.2 农林废弃物的改性
    1.4 吸附机理
        1.4.1 吸附理论
        1.4.2 吸附平衡模型
        1.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1.5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苎麻麻骨对Cd~(2+)的吸附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苎麻麻骨化学成分分析
        2.2.3 表面酸性基团测定
        2.2.4 等电点滴定
        2.2.5 静态吸附实验
        2.2.6 吸附动力学模型
        2.2.7 吸附等温线
        2.2.8 吸附热力学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苎麻麻骨化学组成
        2.3.2 麻骨SEM表征
        2.3.3 N2-BET吸附-脱附等温线
        2.3.4 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
    2.4 pH的影响
        2.4.1 pH对Cd~(2+)吸附的影响
        2.4.2 表面酸性基团测定
        2.4.3 等电点
        2.4.4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2.4.5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2.4.6 反应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2.4.7 麻骨投加量对Cd~(2+)吸附的影响
    2.5 吸附等温线
        2.5.1 Langmuir和Freunlich等温线
        2.5.2 Temkin吸附等温线
    2.6 麻骨吸附Cd~(2+)热力学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苎麻麻骨吸附Cu~(2+)的机理探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方法
        3.2.3 吸附动力学
        3.2.4 吸附等温线
        3.2.5 表面络合模型
        3.2.6 吸附前后的麻骨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体中Cu~(2+)的形态分布
        3.3.2 pH对麻骨吸附Cu~(2+)的影响
        3.3.3 麻骨吸附Cu~(2+)的动力学研究
        3.3.4 表面络合模型
    3.4 苎麻麻骨吸附Cu~(2+)的机制
    3.5 吸附机理示意图
    3.6 小结
第四章 苎麻麻骨对Cu~(2+)、Cd~(2+) 的动态吸附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动态吸附试验
        4.2.3 试验装置
        4.2.4 穿透曲线
        4.2.5 动态吸附模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吸附剂填层厚度对重金属动态吸附的影响
        4.3.2 流动相流出速度对重金属动态吸附的影响
        4.3.3 吸附带长的计算结果
        4.3.4 流动相初始浓度对重金属动态吸附的影响
        4.3.5 流动相pH对重金属动态吸附的影响
    4.4 动态吸附处理模型
        4.4.1 Thomas模型拟合结果
        4.4.2 BDST模型拟合结果
        4.4.3 Yoon-Nelson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麻骨溶出物影响因素分析及成分鉴定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DOC溶出因素分析及测定
        5.2.3 溶出物的鉴定
        5.2.4 扫描电镜分析
        5.2.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5.2.6 热重分析
        5.2.7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溶出物溶出规律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溶出物分析
        5.3.3 麻骨表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水分散苎麻麻骨饼的制备及其应用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仪器及试剂
        6.2.2 材料预处理
        6.2.3 WDRSC的制备工艺
        6.2.4 WDRSC指标测定方法
        6.2.5 吸附试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麻骨的粒径分布
        6.3.2 水分散苎麻麻骨饼的表面形貌
        6.3.3 WDRSC的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6.3.4 润湿剂含量对WDRSC润湿性的影响
        6.3.5 黏结剂含量对WDRSC悬浮性和成块率的影响
        6.3.6 崩解剂含量对WDRSC崩解性的影响
        6.3.7 WDRSC与天然麻骨对Cu~(2+)、Cd~(2+) 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苎麻麻骨成分及表征
        7.1.2 吸附机理
        7.1.3 动态吸附过程
        7.1.4 麻骨水溶物成分分析结果
        7.1.5 水分散苎麻麻骨饼配方及应用效果
    7.2 不足和展望
        7.2.1 不足点
        7.2.2 展望
    7.3 本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一种离子交换树脂有机溶出物动态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OC增大影响因素分析
    1.1树脂理化性能
    1.2再生剂质量
    1.3离子交换树脂脱除TOC能力
2有机溶出物的测量方法
    2.1测试方法和流程
    2.2测试条件及仪器
    2.3测试结果分析
3改进措施
4应用效果
5结论

(5)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饮用水水质安全现状
        1.1.1 水环境污染状况
        1.1.2 饮用水源污染形势
        1.1.3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复合污染现状
    1.2 饮用水预处理、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饮用水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2 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3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磁性树脂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效果
        1.3.2 磁性树脂工艺耦合对污染物的去除
    1.4 饮用水生物毒性测试研究进展
        1.4.1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饮用水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1.4.2 基于生物组学测试的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河下游饮用水源污染特征及生物毒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及样品保存
        2.2.2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2.3 毒害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
        2.2.4 RTL-W1细胞培养及传代
        2.2.5 中性红细胞毒性实验
        2.2.6 EROD实验
        2.2.7 V79细胞微核实验
        2.2.8 AMES回复突变实验
        2.2.9 AR CALUX实验
        2.2.10 污染物健康风险的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常规污染物表征
        2.3.2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表征
        2.3.3 淮河下游地区典型饮用水源水生物毒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磁性树脂预处理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树脂清洗液配制
        3.2.2 树脂溶出物化学分析方法
        3.2.3 树脂溶出物收集及清洗方法
        3.2.4 树脂溶出物消毒实验
        3.2.5 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检测
        3.2.6 树脂溶出物中有机物富集方法
        3.2.7 Ames试验
        3.2.8 彗星试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原料分子毒性预测
        3.3.2 树脂溶出物常规污染物分析结果
        3.3.3 树脂溶出物金属离子分析结果
        3.3.4 树脂溶出物有机物定性分析结果
        3.3.5 树脂溶出物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
        3.3.6 不同清洗方式下磁性树脂溶出物浊度变化
        3.3.7 不同清洗方式下磁性树脂溶出物Fe浓度变化
        3.3.8 磁性树脂溶出物中有机物浓度变化
        3.3.9 磁性树脂溶出物中消毒副产物变化
        3.3.10 树脂溶出物的遗传毒性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磁性树脂处理复合污染水源水毒性削减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成分分析
        4.3.2 化学分析
        4.3.3 DBPs浓度
        4.3.4 水体细胞毒性
        4.3.5 水体遗传毒性
        4.3.6 水体氧化损伤能力分析
        4.3.7 化学参数和毒性终点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处理效果及健康风险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水样采集及其化学检测
        5.2.2 小鼠体外暴露试验
        5.2.3 组织病理学和血清生化分析
        5.2.4 肝脏RNA和蛋白质提取
        5.2.5 基因芯片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5.2.6 iTRAQ标记和LC-MS/MS分析
        5.2.7 小鼠~1H-NMR代谢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污染物去除效果
        5.3.2 饮用水暴露对小鼠表型和组织切片的影响
        5.3.3 小鼠肝脏转录组分析结果
        5.3.4 显着影响生物学通路中的蛋白和代谢物变化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高聚碘的制备、结构和性质及其在抗菌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1.1 碘的研究概述
        1.1.1 碘的发现历史背景
        1.1.2 碘的基本化学特点
        1.1.3 碘单质、碘离子和碘代烃类的超分子相互作用
        1.1.4 碘及含碘化合物的应用
        1.1.5 小结
    1.2 碘及含碘消毒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碘及含碘消毒剂分类和研究现状
        1.2.2 影响碘类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1.2.3 碘及含碘消毒剂杀菌机理
        1.2.4 碘及含碘消毒剂发展趋势
        1.2.5 小结
    1.3 高聚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3.1 高聚碘的定义与分类
        1.3.2 高聚碘的制备方法
        1.3.3 高聚碘的表征
        1.3.4 高聚碘的应用
        1.3.5 碘的稳定化技术与高聚碘
        1.3.6 小结
    1.4 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1 抗菌及其相关术语辨析
        1.4.2 抗菌技术和抗菌材料概述
        1.4.3 抗菌材料的分类
        1.4.4 非溶出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4.1 非溶出抗菌材料的发现历史背景和定义
        1.4.4.2 非溶出抗菌材料的分类和研究现状
        1.4.4.3 非溶出抗菌材料的杀菌机理研究
        1.4.4.4 抗菌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1.4.5 小结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本课题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1.6.1 科学意义
        1.6.2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四乙基铵高聚碘的合成、表征、形成机理与杀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仪器
        2.2.2 四乙基铵高聚碘的合成步骤
        2.2.3 产物含碘量分析
        2.2.4 晶体结构测定
        2.2.5 Raman光谱分析
        2.2.6 TG/DTG/DSC分析
        2.2.7 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
        2.2.8 UV-Vis光谱分析
        2.2.9 碘、四乙基碘化铵及其高聚碘物种结构的高斯优化与频率计算
        2.2.10 四乙基铵高聚碘的杀菌性能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四乙基铵高聚碘的合成结果
        2.3.2 四乙基铵高聚碘的热稳定性
        2.3.3 四乙基钱高聚碘的晶体结构
        2.3.4 四乙基铵高聚碘固体的漫反射光谱
        2.3.5 四乙基铵高聚碘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2.3.6 高聚碘的形成机理
        2.3.7 四乙基铵高聚碘杀菌性能及其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合成、表征与杀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仪器
        3.2.2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合成步骤
        3.2.3 产物含碘量分析
        3.2.4 晶体结构测定
        3.2.5 Raman光谱分析
        3.2.6 TG/DTG/DSC分析
        3.2.7 UV-Vis光谱分析
        3.2.8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杀菌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合成结果
        3.3.2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分子结构
        3.3.3 四正丁基钱高聚碘的晶体结构
        3.3.4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热稳定性
        3.3.5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溶出量
        3.3.6 四正丁基铵高聚碘的杀菌性能及其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仪器
        4.2.2 三阳离子季铵盐及其高聚碘的合成步骤
        4.2.3 红外光谱分析
        4.2.4 晶体结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阳离子季铵盐及其高聚碘合成结果
        4.3.2 三阳离子季铵盐Ⅳ的晶体结构
        4.3.3 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Ⅴ的晶体结构
        4.3.4 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Ⅶ的晶体结构
        4.3.5 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Ⅶ的晶体结构
        4.3.6 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Ⅷ的晶体结构
        4.3.7 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Ⅸ的晶体结构
        4.3.8 三阳离子季铵盐高聚碘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尼龙6高聚碘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仪器
        5.2.2 不同制备条件下尼龙6高聚碘合成步骤
        5.2.3 产物含碘量分析
        5.2.4 Raman光谱分析
        5.2.5 熔点测定
        5.2.6 水中溶碘量的测定
        5.2.7 TG分析
        5.2.8 尼龙6高聚碘的杀菌性能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制备条件对尼龙6高聚碘含碘量的影响
        5.3.2 尼龙6高聚碘的结构
        5.3.3 尼龙6高聚碘的熔点和在水中溶碘量
        5.3.4 尼龙6高聚碘的热稳定性
        5.3.5 尼龙6高聚碘的杀菌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聚碘/有机硅季铵盐/石英砂表面复合抗菌材料
    6.1 引言
    6.2 研究方案
        6.2.1 复合材料的设计
        6.2.2 复合材料的制备路线
    6.3 实验
        6.3.1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仪器
        6.3.2 石英砂的活化
        6.3.3 有机硅季铵盐/石英砂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
        6.3.4 高聚碘/有机硅季铵盐/石英砂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
        6.3.5 石英砂表面羟基含量的测定
        6.3.6 有机硅季铵盐/石英砂表面复合材料表面季铵根含量的测定
        6.3.7 红外光谱分析
        6.3.8 Raman光谱分析
        6.3.9 TG分析
        6.3.10 粒径分析
        6.3.11 UV-Vis光谱分析
        6.3.12 表面复合材料的杀菌性能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石英砂的活化结果
        6.4.2 有机硅季铵盐/石英砂表面复合材料表面季铵根的定性分析
        6.4.3 红外光谱分析
        6.4.4 Raman光谱分析
        6.4.5 热稳定性分析
        6.4.6 产物的粒径分析
        6.4.7 表面复合材料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溶出量
        6.4.8 表面复合材料的杀菌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高聚碘/聚4-乙烯基吡啶季铵盐/KH570/石英砂表面复合抗菌材料
    7.1 引言
    7.2 研究方案
        7.2.1 复合材料的设计
        7.2.2 复合材料的制备路线
    7.3 实验
        7.3.1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仪器
        7.3.2 石英砂的表面改性
        7.3.3 石英砂表面原位接枝聚4-乙烯基吡啶
        7.3.4 石英砂表面聚4-乙烯基吡啶的季铵化
        7.3.5 高聚碘/聚季铵盐/KH570/石英砂表面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
        7.3.6 石英砂表面改性后双键含量的测定
        7.3.7 聚季铵盐/KH570/石英砂表面复合材料表面季铵根含量的测定
        7.3.8 Raman光谱分析
        7.3.9 TG/DTG分析
        7.3.10 粒径分析
        7.3.11 UV-Vis光谱分析
        7.3.12 电极电势测定
        7.3.13 复合抗菌材料的杀菌性能研究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石英砂表面改性、接枝及季铵化的结果
        7.4.2 Raman光谱分析
        7.4.3 热稳定性分析
        7.4.4 产物的粒径分析
        7.4.5 表面复合材料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溶出量
        7.4.6 表面复合材料的杀菌性能
        7.4.7 表面复合材料的杀菌机理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的独创性说明

(7)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原水中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锑
    1.2 锑的生产及应用
    1.3 锑的毒性和环境标准
    1.4 水体中锑的存在形式
    1.5 含锑水处理现状
    1.6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7 试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离子交换树脂
    2.1 离子交换树脂的名称及型号
    2.2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
    2.3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2.4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2.5 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
    2.6 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原理
    2.7 离子交换动力学原理
    2.8 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9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
    3.1 试验仪器及试剂
    3.2 锑的检测方法
    3.3 试验思路
    3.4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3.5 锑标准曲线绘制
    3.6 离子交换树脂筛选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401树脂除锑的试验研究结果
    4.1 静态试验研究结果
    4.2 动态试验研究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401树脂对锑交换吸附机理研究
    5.1 吸附理论
    5.2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401螯合树脂的再生研究
    6.1 树脂再生
    6.2 试验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型耐高温胍基强碱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合成及热稳定性能
        1.1.1 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组成和分类
        1.1.2 耐高温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1.1.3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热降解的机理研究
        1.1.4 影响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耐热性能的因素
        1.1.5 常用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第二节 胍及其胍基树脂的性质和应用
        1.2.1 胍的性质和应用
        1.2.2 分子胍的应用
        1.2.3 胍基树脂的应用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耐高温胍基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
    第一节 胍基树脂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的测定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胍基-XDC后交联树脂的合成以及热稳定性的测定
        2.2.1 引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胍基树脂对苯甲酸和甲基橙的吸附性能研究
        2.3.1 引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原位胍基树脂和不同骨架胍基树脂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
    第一节 原位胍基树脂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不同骨架胍基树脂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
        3.2.1 引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胍基树脂对香菇多糖脱色性能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4.1.1 多糖的药用效果
        4.1.2 香菇多糖的提取和结构特点
        4.1.3 香菇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4.1.4 香菇多糖的脱色研究进展
    第二节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设备仪器
        4.2.3 实验步骤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胍基树脂的表征
        4.3.2 香菇多糖提取液中色素吸收波长的确定
        4.3.3 香菇多糖色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4.3.4 树脂的筛选
        4.3.5 树脂的用量对香菇多糖脱色的影响
        4.3.6 温度对树脂脱色的影响
        4.3.7 pH值对胍基树脂脱色的影响
        4.3.8 胍基-XDC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香菇多糖色素的静态吸附等温线
        4.3.9 吸附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4.3.10 不同树脂的吸附平衡时间测定
        4.3.11 胍基-XDC树脂对香菇多糖提取液脱色的动力学
        4.3.12 胍基-XDC树脂对香菇多糖提取液脱色的动力学模型
        4.3.13 胍基-XDC树脂对香菇多糖提取液的静态解吸实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胍基树脂对Knoevenagel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5.1.1 固体碱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5.1.2 阴离子交换树脂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5.1.3 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综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试剂
        5.2.2 仪器
        5.2.3 合成步骤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5.3.1 强碱胍基-XDC树脂的表征
        5.3.2 强碱胍基-XDC树脂在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凝结水精处理混床树脂溶出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凝结水精处理混床用树脂常温浸泡溶出物的研究
    1.1 阴、阳树脂分别浸泡溶出物的研究
    1.2 阴阳树脂混合浸泡溶出物的研究
    1.3 阴、阳树脂分别浸泡与混合浸泡溶出物的比较
2 凝结水精处理混床用树脂不同温度下浸泡溶出物的比较研究
3 结论与建议

(10)电厂阳树脂氧化分解产生硫酸根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酸根对热力设备水汽系统管材的危害
    1.2 给水硫酸根的来源
    1.3 给水硫酸根的控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树脂溶出物的研究方法
        1.5.2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溶出
        1.5.3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热分解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剂的种类、浓度及测量方法
    2.1 氧化剂种类的选择
    2.2 氧化剂浓度的确定
        2.2.1 过氧化氢浓度的确定及测量与维持
        2.2.2 余氯浓度的确定及测量与维持
    2.3 过氧化氢、余氯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 过氧化氢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余氯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阳树脂动态循环氧化溶出实验
    3.1 树脂型号的选取
    3.2 树脂的预处理
        3.2.1 水洗
        3.2.2 酸、碱处理
    3.3 动态循环氧化溶出实验
        3.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2 动态循环氧化溶出实验步骤
        3.3.3 实验结果计算
    3.4 硫酸根的检测
        3.4.1 硫酸根测定方法概述
        3.4.2 离子色谱法
    3.5 TOC 的检测
        3.5.1 TOC 仪检测法及原理
    3.6 氧化环境下动态溶出实验结果及分析
        3.6.1 空白实验结果及分析
        3.6.2 过氧化氢环境中树脂的动态溶出实验结果及分析
        3.6.3 余氯环境中树脂的动态溶出实验结果及分析
        3.6.4 各树脂在不同氧化条件下的动态溶出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树脂静态浸泡氧化溶出实验
    4.1 静态浸泡实验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过程
        4.1.3 实验结果计算
    4.2 氧化条件下静态浸泡结果分析
        4.2.1 SP112H 型强酸阳树脂静态浸泡硫酸根数据
        4.2.2 1500H 型强酸阳树脂静态浸泡硫酸根数据
        4.2.3 S200 型强酸阳树脂静态浸泡硫酸根数据
        4.2.4 650C 型强酸阳树脂静态浸泡硫酸根数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理分析
    5.1 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过程
    5.2 树脂磺酸基及 TOC 在氧化环境中的溶出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四、树脂溶出物在离子交换树脂上吸着行为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站除盐水系统中TOC的来源与控制方法[J]. 马现奇,潘荣辉.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7(05)
  • [2]空化耦合离子交换修复改性钙累积粉末炭的研究[D]. 李刚. 大连交通大学, 2016(12)
  • [3]苎麻麻骨吸附重金属机理及吸附材料的制备[D]. 徐升. 南昌大学, 2016(02)
  • [4]一种离子交换树脂有机溶出物动态测量方法的研究[J]. 毛学华. 宁夏电力, 2015(03)
  • [5]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D]. 施鹏. 南京大学, 2015(01)
  • [6]高聚碘的制备、结构和性质及其在抗菌材料中的应用[D]. 王渊.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5)
  • [7]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原水中锑的研究[D]. 李佳佳.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8]新型耐高温胍基强碱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昝慧宁. 南开大学, 2013(06)
  • [9]凝结水精处理混床树脂溶出特性的研究[J]. 陈皓,郑敏聪,李建华. 广东电力, 2013(03)
  • [10]电厂阳树脂氧化分解产生硫酸根的特性研究[D]. 周瑜.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树脂浸出液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行为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